如果未来实现全智能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生产和劳动,会怎么样?

未来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会实现吗?未来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会实现吗?肯德科技达人百家号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48%的专家认为在2025年的时候,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对就业产生巨大影响。这项调查是由皮尤研究中心发起的,他们询问了各行各业里的1896名专家关于2025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看法,和如此造成的经济和就业影响。有超过48%的专家认为,未来智能机器人将取代大部分蓝领和白领的工作。根据媒体报道,富士康每年可以打造1万台机器人,未来它们将继续利用机器人替代人类,而仅仅在昆山工厂,它们最近就裁掉了6万员工。到底智能机器人的上岗是好还是坏呢?基本所有的专家都会持肯定态度,认为智能机器人的上岗肯定会促进社会更大的发展,但在过渡期的时候,国家和企业也应该关注到这部分因为技术变革而失去价值的人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技术转型,然后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在此,我想知道,如果真的有一天,百万台机器人全部投入到生产线上,那么那些被替代的普通员工们,将何去何从,这样大范围的减少用工量,会不会引起员工动乱。  众所周知,富士康在大陆的厂区无数,普通员工的数量都超过百万,虽然对于中国十几亿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富士康仍旧解决了大陆很多的劳动生产力。如果未来工作大部分都用机器人来工作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如何来维持自己的经济呢?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肯德科技达人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肯德科技达人,科技小知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智能制造对我国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智能制造对我国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智能制造对我国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编者按:近年来,制造企业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毋庸置疑智能制造已经贯穿到工厂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制造环节。智能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产生机器对人的替代,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智能制造对我国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美国大力推动以“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为特征的战略布局,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新加坡提出“智能之国”计划。我国也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的战略目标。本文引用地址:  在我国传统制造企业中,长虹、海尔等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互联工厂。海尔已在四大产业建成工业4.0示范工厂,用户可以通过海尔的移动终端随时可以进行私人订制。  机器人会抢走“饭碗”吗?  短期来看,将引发替代效应以及产业转移效应,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流失。  近年来,我国一些较发达省市的劳动力成本正以每年近10%的比例上涨,招工难、招工贵等因素,推动了当地汽车、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产业的生产线“机器换人”。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其中,90%以上的机器人应用于上下料、搬运、焊接、喷涂、装配等环节。  另一方面,具有自感知、自决策和自执行等功能,能够节省大量管理人员,使管理层呈现扁平化、去中间化趋势。例如,2013年海尔公司在业务智能化后,裁掉了18%的员工,主要为中间管理层。  此外,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提升。部分高端制造业代工工厂将会回流至发达国家,造成我国更多一线劳动岗位的流失。  但长期来看,智能制造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兴就业机会。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调整。虽然企业降低了对一线劳动岗位和管理岗位的需求,但随着智能制造的大规模应用,将增大对数据分析、工业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用户互动设计、设备调试运维等智能制造装备及服务领域的用人需求。正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领域的自动化引发严重失业同时,技术、文书等新工作岗位亟需大量人力而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创业增加就业岗位。生产过程的“少人化”、低成本,以及3D打印分布式的生产制造方式,为创业及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颠覆传统劳动模式  智能制造将会改变劳动者原有的工作范式,对劳动者的专业性、能动性、灵活性、协作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一,专业性。智能机器人可替代部分“低技能”劳动力,但智能化生产线和大数据系统的指挥、操作和运维需要更具专业能力的劳动者弥补机器的不足。劳动者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构建真实的工业系统,以应对自动化系统故障。  其二,能动性。智能工厂中工作内容的变化要求员工兼具多种工作技能。  其三,灵活性。制造工厂将能够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生产适应能力,减轻人力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新形式的协作工厂让虚拟工作和移动工作成为现实;多模式、用户友好界面的智能辅助系统将协助员工的工作,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灵活的就业方式。  其四,协作性。一方面是“人人协作”,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运行模式将逐渐被合作模式所取代。智能制造将制造的各个环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不同的职业分工将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是“人机协作”,在智能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一般沟通协作,相互配合,重塑传统制造工厂模式下人与生产设备之间操控与被动反应的机械关系。  劳动者将流向服务业  智能制造能够实现制造的高效率和精准化,但多用于处理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而那些思考复杂度高、创造力强、灵活性高的服务工作,仍然需要人力胜任,是未来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方向。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中端———加工、组装等附加值降低,而价值链两端———以研发、设计为内容的前端和以品牌、物流、销售等服务集成为内容的后端———更为陡峭。智能制造的广泛运用,将主要压缩制造业中端生产环节的就业空间,而前端和后端的服务性环节则需要更多的人力支撑。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类工作需要大量劳动者:一是创意设计、产品品牌建设、客户服务等运用创意、想象力、能动性的工作;二是智能系统和设备的运维工作,比如智能系统(如电气自动化、数字化建模)和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操作、调试、维护和改造;三是新型管理人员,尤其是能够通过数据技术、分析跨国公司各地工厂车间的生产活动,以及能够对优化某一生产流程提出明确建议和指导的管理人员。  我国应当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计划》等战略举措,进一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一,鼓励科研院校人才的创新创业,加深科研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领域的创新创业。其二,加快建设完善“四众”支撑平台,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创新资源配置的有利作用,通过“四众”等新模式实现科研、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与创业者的对接。其三,为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通过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质量监督、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为智能制造领域创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作者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所)
分享给小伙伴们:
我来说两句……
微信公众号二
微信公众号一当前位置: —
富士康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 富士康全自动化之路解析
4万机器人上岗 富士康的自动化能力真的很强吗?
作为制造业巨头,电子代工巨头,富士康上头条显得非常容易。这几天,富士康工厂部署4万台机器人的新闻又成功地登上了头条,让制造业为之侧目。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些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却都不是富士康自己生产的。
即将上岗的机器人这个消息本身真假还未可知,因为内容里有太多的“传”与“称”,但新闻出来了,总会有一些信息值得玩味。
首先,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嘉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某些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这些机器人基本都是富士康自家生产的。
虽然信息有限,但可以看出,作为制造业代工巨头的富士康,其生产制造机器人的技术却并不充分。当然,对比之下,国内的美的、格力,甚至作为四大家之一的库卡,也同样不具备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完全能力。啊,原来机器人也都是“组装机”啊,再体面点,或许也不过是OEM吧。
其次,戴嘉鹏还称,除了自主制造机器人,富士康也不排除收购其他机器人制造公司。另外,富士康还计划生产医用机器人。
这点和美的的收购动作颇为相似,也透露出制造业巨头的野心。现在,随着工业4.0的推进,“自动化行业正在消失”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即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巨头企业,正不断向上游的装备制造和自动化领域渗透。他们不仅想实现“机器换人”,还想实现“机器人换机器和人”,而机器人产业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规模。
再次,新闻依旧提到了机器换人的结果,在昆山工厂,富士康已削减6万名员工。
这是不折不扣的老新闻,机器换人的确可以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但“机器换人”带来的社会问题却不可忽略。富士康本身成为舆论焦点,莫过于“连跳事件”。很明显,“机器换人”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机器换人”带来的失业潮显然是社会难以承受的,这也正是2015年底,郑州人社局为富士康发放稳岗补贴的原因所在。在坊间,富士康似乎还在推行内部推荐用工,或许是想通过强关系来为机械化生产下的工人减压吧!
富士康iPhone生产线
最后,说说百万机器人计划,据称,富士康将部署100万台Foxbot机器人工厂当中。此次为了加快iPhone的组装,还有应对日本任天堂的新主机NX,才在四个厂区上岗了4万台机器人。戴嘉鹏还表示,当前富士康每年可以生产1万台机器人,如此说来富士康要实现百万机器人计划似乎还有待时日。
富士康推动“机器换人”的动力,除了所谓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外,实质上还是来自于利润,近年来富士康的财报已经说明问题,富士康一方面要应对订单压力,一方面要应对人口红利。为此,富士康早已开始两条腿走路,一边继续加大机器人的投入使用进行“机器换人”,一边开始将工厂迁出大陆,开向人工成本更低廉的地区。
富士康的动作也是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缩写,他开始切入自动化领域,以开辟新的市场(也让自己“笑”得更自然),他开始迁移生产基地,以攫取新的人口红利,他继续深化自动化改造,通过“机器换人”以立足未来。
机器人是自动化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但即使是富士康、格力、美的,甚至是库卡,也并不具备完全的生产能力。可以说机器人产业依旧是个开放开阔的市场,依旧存在着非常多的机遇,尤其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寻求替代产品的市场空间就足够巨大。
深度解析富士康全自动化之路,从不停止”机器人换人“!
富士康在中国台湾省被称为鸿海科技集团。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是专业生产8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制造商,拥有12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2013年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30位。
富士康如此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富士康CEO——郭台铭曾经总结过富士康成功的关键有四点: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即找到美国苹果、芬兰诺基亚等大客户,并利用中国低廉而勤奋的劳动力生产。不过,如今这个成功模式可能走到尽头,因国内劳工已不再是可随意榨取的工人。
解决劳工问题的另一个方法是,提高自动化程度,让机器人代替人工。郭台铭曾在2011年公开表示,富士康要在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在5到 10年内完成首批自动化的工厂,这也就是所谓的“百万机器人计划”。但是,富士康推进机器人的进展并不像之前郭台铭预计的那样顺利。富士康研发的机器人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机器人的不稳定、精确度乏善可陈,很多复杂的工序,如擦亮iPhone的金属外壳,仍需要人工操作。
富士康现在的自动化已经做到什么程度?
第一个阶段:是工站自动化,我们可以理解为“点”。这不是要把人大批地换掉,而是用机器人去代替人,去做人们不愿意做、没有趣味的工作,或是危险的工作,比如车床加工和打磨,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我们最先开始做的是打磨机器人,开发出来后,逐渐替代了人工,在粉尘环境中工作。
第二阶段:是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我们可以理解为“线”。优化生产线后,可以减少机器人的使用量。
第三阶段:是整场自动化,可称之为“面”,在生产、物流、检测等全程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现在,虽然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使用智能机器人,但大部分地方还没做到整场自动化。富士康已经在往这个方向转,包括我们在成都的工厂。现在,深圳和郑州工厂正在推进自动化,正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
富士康位于成都、深圳和郑州的工厂已经达到第二、三阶段。富士康已经拥有10条熄灯生产线(完全自动化生产线)。截止目前,富士康已经部署了逾4万台由公司内部研发和生产的“Foxbot”工业机器人。富士康已经具备每年生产约1万台Foxbot机器人的能力。除工业机器人外,富士康还在研发医疗机器人。尽管机器人技术在不断改进,但工业机器人不能完全取代人,因为人可以灵活迅速地由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
多年来,富士康一直在缓慢且稳步地实现生产自动化。计划2020年让中国工厂自动化率达到30%。
富士康在做自动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人跟机器一起工作,有好处,也有不合适的地方。虽然我们很多人认为,这是不错的做法,可是要真正执行起来,考虑的还是整体效益。工厂管理者要对生产效益和管理方式负责。如果管理者觉得,投资大量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会影响效益,当年赚不了钱,那他可能就不会投资。这是工厂管理者需要承担的风险。这种情况在工业界普遍存在。
另外,自动化应用于组装的40年来,尽管机器人技术一直在进步,但还是没法完全取代人工。人除了会组装以外,还有各种感觉,所以有些工作,由人来做比机器做要便宜。人还有很好的弹性,可以很快切换去做另一项工作,机器人就没有这种灵活性。
从长远来看,机器人比人力成本更低。不过,初期投资可能会很高,因为研发可以完成各种任务的机器人成本很高,耗时很长,难度也很大。目前,中国的人类劳动力成本要远低于机器人。但面对未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富士康必须过渡到完全自动化,才能一直保持竞争力。
让事情复杂化的是,中国各地政府正在促进就业。在深圳、成都和郑州,政府给予富士康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其在当地扩大规模。富士康去年聘用了120万工人,是全球最大的雇主之一。中国是富士康聘用工人最多的国家,工人数量达到100万。
如果富士康工厂完全实现自动化,这些工人又何去何从呢?
郭台铭再拍板建“无灯工厂”:排碳量是零 无人化生产
2011年,富士康创始人、总裁郭台铭曾公开表示,在5-10年内完成首批自动化工厂。到今年,富士康部署了5万台工业机器人。在这段低调的时间里,富士康在逐渐稳步地推动生产自动化。
在本周6月4日21:50即将播出的《对话》贵阳大数据论上,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 总裁郭台铭当场拍板表示富士康将在数月后,在贵州贵安新区,再建一个“无灯工厂”,实现无人化生产。
郭台铭:我看到更多附加值的机会!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郭台铭:经过我们这两年的努力以及过去40年的积累,互联网的布置,智能设备的连接,再加上云端网络运算能力的串联,富士康共赢互联网的生态体系初步成型。
到今天我们看到整个产业走上起飞的道路,中国制造2025,为产业带来更多附加值的机会。
富士康未来要创造更大的国家价值!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郭台铭:富士康拥有非常庞大且有战略价值的大数据。我们做的便是在高速运转的互联网环境下,运用大数据搭成全产业链的升级及供应链的转变及价值链的创新。
让重要企业创造更大的国家价值,更是富士康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让消费者的需求精准制造,透过数据进行无缝连接,进而推动智能制造。而富士康工业智能大数据应用上,我们强调联网、上线、云端、互通和反馈,形成有用的小数据,进而带动共赢互联网生态体系的建设。
揭秘:手机玻璃面板如何+智能制造?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郭台铭:这是我们一个高阶手机用的TPS玻璃面板厂。每一个玻璃片中会有达百种上千的设备,我们掌握生产的运作情况,并在任何地点指挥远端维修,确保智能展现随时进入状态。随着演算模型的精准化,可以提前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借助这个系统,我们每个月可以减少1%到2%的损失。通过边缘预算进行控制,我们的产品从第一批到第一百万批,都能够精准确保不离所处的位置,误差在1毫米。
郭台铭:将在贵州建设第六座关灯工厂!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郭台铭:我们目前现在有5座关灯工厂,我们的排碳量就是零,今天我们贵州省的省长打电话给我们的同事,为什么我们在贵州没有实现新时代的制造产业园,没有用关灯无人工厂?今天我要给省长报告,给我们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在今年年底第六座关灯工厂即将在贵安新区建成,我希望我们的大数据提供给所有的上下游跟同业共享。
富士康转型契机已来!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郭台铭:我们在手机外壳的表面检测工厂,用工最高用到6万。经过两年,我们从6万人减成两万四千人。所以高清影像的检测技术带给我们真正应用的效益。富士康看到很多的创新与实物整合的机会,在我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下,我们大步迈向硬软结合。富士康在这一波智能工厂大数据的应用和变革中看到了转型的契机。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新的未来智能制造的大数据新时代,我们非常期待让我们的理想早点实现。
富士康机器人战略进展顺利:部分厂区几乎完全实现自动化
据外媒报道,作为苹果iPhone和iPad的硬件代工商,富士康正在对整个工厂进行调整,希望用机器人取代多数劳动力。
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代佳鹏(Dai Jia-peng,音译)表示,该公司的这项计划将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针对过于危险的岗位或者人类员工不愿从事的工作设置自动化工作站。第二阶段是实现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第三阶段则会实现整个工厂的自动化,只保留少数人类员工负责监督生产、管理物流,并部署测试及视觉检查工作。
部分厂区几乎完全实现自动化
代佳鹏称,成都、深圳和郑州的富士康工厂已经实现第二或第三阶段。
一些工厂处于“熄灯状态”,只需对生产线进行很少的人为干预。
富士康通过开发自己的机器人技术来实现生产线自动化。该公司每年最多可以生产1万台机器人,目前已经在中国各地的工厂部署了4万多台机器人。
富士康的恶劣工作环境曾经导致许多员工不堪重负,甚至跳楼自杀,并引发了著名的“N连跳”事件。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发生,该公司不得不在厂区安装安全网。
用机器人代替人类
之前经常有传言称,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人类员工,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恐慌。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一年,这个所谓的“传言”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工业领域成为现实。
例如,Uber就尝试使用无人驾驶汽车取代司机。谷歌也与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合作推出了专车服务,希望利用无人驾驶汽车取代多座城市的出租车。
类似地,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也在开发无人飞行技术,希望取代民航客机的飞行员。
而由于日立生产了能够理解英语和日语的机器人,甚至可以跟人类用户展开沟通,所以客户支持代表也有可能失业。
但失业人数最多的或许还是快餐行业。Wendy's目前正在6000家餐厅里安装自助点餐台,美国最低小时工资达到15美元成为这项调整的主要诱因。
麦当劳也在测试类似的自助点餐台。麦当劳美国前CEO艾德·雷斯(Ed Rensi)去年表示,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角度来看,3.5万美元的机器人都好于每小时15美元的人类员工。
在美国全国餐饮大会上也能看出这一变革趋势,机器人厂商经常会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最新产品。
去年夏天,一家名叫Momentum Machines的公司开发了一款可以每小时制作400个汉堡的机器人,并在旧金山推出了第一家没有人类员工的“机器人汉堡”餐厅。
类似地,加州创业公司Zume也在开发能够制作匹萨的机器人。该公司创始人表示,他们把原本花在人类员工身上的钱用来制作高品质的匹萨配料。类似的机器人还有很多,制作的产品则包括三明治、寿司、面条等。
总之,大量的人类员工今后都需要寻找新的工作,因为企业必然以利润为首要目标,用更廉价、更高效的机器人取代人类员工。
富士康决定要去美国盖厂,或采用机器人
近日有消息称富士康要去美国盖厂,郭台铭透露称主要包括“资本密集型、熟练工密集型和高科技投资”。此前美国特朗普宣布要把制造业回归美国,一些企业不得不开始配合特朗普在美国投资。包括三星、苹果、软银都在积极响应,而富士康也不得不妥协,因为毕竟牵扯到大量业务,从郭台铭的讲话来看,他可能已经与特朗普政府达成了某种形式的协议,而刚刚履职总统100天的特朗普主要目标就是将就业岗位带回美国。
重建制造业,是美国没有法子的法子。而且美国即便把一部分制造业挪回美国,也没用。第一,美国的大学生和全世界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样,不愿意去工厂生产鞋子,衣服或玩具。第二,美国的工资水平在制造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没有优势。美国工人一年的工资要30,000美元,中国只要4000美元,资本家可没有那么笨,一个 iphone 的加工费本来是4美元,现在要30美元了。其实这也是富士康担心的事情,想在美国搞制造业确实面临一些障碍,最重要的就是运营成本问题。
此前特朗普透露了和库克通话的更多细节:
“Tim, 我希望你知道有件事对我来说会是个很大功绩——就是我让Apple在美国建立一个或更多的大型工厂,而不是让Apple的生产线在中国、越南,或者是其它地方”。“我们会给到苹果公司更多的鼓励措施,例如减税等” ,特朗普将为促成此事做更多的尝试。
但是去美国生产,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要在美国组装,iPhone 的成本将会增加 30-40 美元(比原来成本增加约 13%-17%)。如果特朗普不只要组装,而是要把整个供应链都迁到美国去,成本合计将暴增至 60-80 美元(约增加 26%-35%),售价也会因而大幅上升。当我们觉得美国硅谷高大上,人员素质特别好,学历特别高,人都长得特别帅。美国人的生产力,理应都比别人好?至少乔布斯不是这样想的。但事实是,即使苹果愿意少赚一点、美国消费者愿意多付一点,美国人就能用上美国制的 iPhone 了吗?即使美国政府真的培养了足够的工程师,但美国人未必有中国人的拼劲。
所以富士康也不傻,让我去美国盖厂可以,那我直接用机器人,不用招那么多人,而美国特朗普希望是增加就业率,这就有点尴尬。过去几十年,美国制造业一直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可能会面临招工难。未来,富士康可能会通过自动化来解决这一问题,毕竟它们在制造产业机器人上经验丰富。
富士康到美国后,将大量使用机器人生产。但如果 iPhone 真的要在美国生产,富士康很可能为了成本和生产效率,而更积极的引入机器人,进一步降低对劳工的需求。搞不好,美国人到时只是快快乐地用着 “中国机器人生产、美国本地组装” 的 iPhone 而已。
“中国机器人制造”时代就要来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身边几乎所有的东西,上面标明的不再是“中国制造”,而变成了“中国机器人制造”,你会是什么反应?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像天方夜谭,但是,无数个现象和趋势告诉我们,这种变化正在发生。也许有一天,中国制造就会被“中国机器人制造”代替。
前些天被全总点名批评的富士康,其集团自动化技委会总经理戴嘉鹏,就在最近一次的公开讲话中提到,富士康在自动化、机器人的开发会保持比对手早半年、一年的开发节奏。早在2012年,富士康就宣布将在3年内启用100万台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控制成本。他们还在山西晋城投资了机器人工业园,自己生产工业机器人。
由此可以想象,未来在富士康的车间内,不再是脸上长满青春痘的年轻人,而是一群面无表情、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富士康的这一计划还曾引发过裁员的恐慌,集团内130万员工都担心自己某天会被机器人替代。尽管郭台铭出面否认裁员,不过他心里一定在想,若是全总再批评富士康对员工不好,也许哪一天他们就只能看到机器人了。
上周四(5日),国际机器人学联合会发布报告称,随着汽车和电子工厂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加上薪酬增长压力对中国劳动力竞争力的侵蚀,到2017年,中国工厂里的机器人数量将远超其他任何国家,其数量会达到42.8万台。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以及安川电机这四大机器人巨头都在中国设立了工厂,其他行业领头羊预计会很快进入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来说,机器人的应用与工业发达的德国、日本以及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就已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销量达到36860台。
在2014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上,工信部的相关人士就曾透露,工信部将从多个方面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推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组织制定中国机器人路线图以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就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了。
同时,由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公司——新松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国内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产线,已经在2014年9月正式投产,年产能估计能达到5000台。在上月底,中国制造业中心地带的东莞通报一号文称,在《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15”战略的意见》的红头文件中,提出了战略举措共43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的时代。
伴随着以信息时代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面临着制造模式的变革。无论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再工业化”发展方向,还是已经上升至德国国家战略的“工业4.0”,都是通过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重构制造业竞争格局,实现制造模式的变革。
《华盛顿邮报》就曾评论说,机器人发展已经进入多方面应用的阶段,包括运用在医疗手术和制造业。“由于机器人不用睡觉、休假、分心,也不会要求加薪,最终机器人将会比人力劳动成本便宜。”同时,该报还预言,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
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正式推出第一台具备人类外形轮廓的工业机器人开始,最初更多被定义为“机器”的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在近十多年来的迅猛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不过,在机器人带来经济效益和便利的同时,它也开始“抢”走某些行业中原本由人力承担的工作,并逐渐挤压人类在中低端产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和服务行业人员失业。
BWCHINESE中文网报道称,在欧洲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以提高工作效率,包括啤酒厂和面包店等。该网此前也在报道中表示,在接下来二十多年里,千万英国人工作面临一定挑战,超过三分之一的英国低工资重复性的工作可能会由机器人来替代。
机器人代替劳工的现象,在中国也逐渐成为风潮。除了制造业之外,机器人还出现在餐厅等服务行业中。最近两年内,中国内地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机器人主题餐厅,在这些餐厅内,顾客点了菜,送餐的不是服务员,而是一台笑呵呵的智能送餐机器人。它们不仅能端着顾客点的食物在餐厅内行走自如,还能用普通话跟顾客交流问候。
所以,再回到文章最开头的那个问题,如果你在某天发现,周边的产品全是“中国机器人制造”,周边的服务人员也全变成了“机器人”,或许你能做的只有适应,并且祈祷自己未来不会被这些毫无表情的机器统治了。据BWCHINESE中文网预测,机器人产业最发达的日本,或许会成为第一个被机器人统治的国家。
更多阅读:
富士康工作怎么样? 在富士康工作的真实感受!
看富士康10条完全自动化熄灯生产线!
我来说几句
还没有人评论哦,抢沙发吧~
大家都爱看
专题资讯导航
意见被贤集网采纳后,贤集网赠送一张限量版的U盘会员卡!
联系方式(必填)
您的意见(必填)
Copyright (C)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机器人生产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