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图片题3个老人点击三个数字使他们相加等于十27,老人和书相加

脑筋急转弯三个奇数加起来等于三十_百度知道
脑筋急转弯三个奇数加起来等于三十
脑筋急转弯三个奇数加起来等于三十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三个奇数加起来必定为奇数,所以此题无解。
采纳率:80%
来自团队:
奇数个奇数相加结果肯定是奇数,所以本题问题无解。
(3+3)+(5+5)+(7+7)=30
不可能,你这个题有问题
你这个题有问题
那是不可能的
其他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一个九旬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三《享受人生》 -美文故事-散文日志随笔- 文章阅读网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一个九旬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三《享受人生》
来源: 时间: 09:50 阅读:
《潇洒人生》和大家见面后,不少人异口同声地提出一条意见。他们说,你那既平凡又不凡的一生,经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怎么能用两万多字就能说清楚呢?他们说,看完哪一部分都觉得意犹未尽。他们鼓励我,让我继续写下去。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我去深圳、珠海。在深圳,住在四季花城。在珠海,住在鸿景花园。这些地方,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花园。是最适合人们居住、休闲的地方,特别是最适宜写作。你们一定要问:为什么最适宜写作呢?原来,四季花城有个图书馆,藏书两万多册。可以把书借回去看,也可以在图书馆看。我整天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更重要的是,我在图书馆里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你们要问啦,你结识的良师益友都是谁呢?这,你们谁也想不到!他们都是大师级以上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还有王阳明、陶渊明、苏东坡、刘禹锡等。我想,我能有幸跨越时空的界线,整天聆听这些良师益友的教诲,并同他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使我茅塞顿开,获益良多。我的心灵受到了碰撞,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不是说“千古知音最难觅”吗?一下子找到这么多千古知音,我感到这是有生以来最大的幸事!在大师们的启发下,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萌生了把《潇洒人生》继续写下去的念头。
很多朋友得知我继续写的消息,都很支持我。先后给我提供了大量书籍、资料。有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名作家评传、诗词歌赋及外国有关资料等。有人甚至把自己多年来的读书笔记也给我作参考。这些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我决定在《潇洒人生》之后,再写两本书。现在这一本叫做《享受人生》。
一、三面红旗
老舍先生的小说《我这一辈子》的主人公福海,一生经历多少坎坷,多少艰难困苦,看了叫人愕惋!回想一下,我这“六朝元老”一辈子的穷通祸福,还真不比福海平坦多少,而且有些坎坎坷坷,比之福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照样也可以写一本小说,演一部电视剧。不信,你就往下看。特别是对我的孙子、重孙子来说,可以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1960年我在商业部工作时,上边有一条政策:国家干部要分批分期地下乡参加劳动,叫做劳动锻炼。商业部的劳动基地很多,我被分配到河南许昌。我们一行十来个人分配到一个小队,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生活。你们可能怎么也想象不到,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是怎么经受“锻炼”的。先说说那个时期。人家都说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正是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时期,还是“一万年太久,只急朝夕”、“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期。你们说,在中国历史上这么重要的时刻,我能够去农村基层生产第一线体验沧桑巨变,难道不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幸事吗?那年春节以后,我们从北京坐火车到达许昌,先是县上领导欢迎我们,然后是公社、大队领导欢迎我们。这三级的宴会,你别说,还是相当丰盛的。当时全国粮食已经实行定量,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其他像肉禽蛋等也是实行凭票供应。所以到许昌以后,能享受这样丰盛的酒席,大家都有点喜出望外。当然,我们是北京来的下放干部,陪我们吃饭的人也不能少。什么书记呀,主任呀,工会的呀,妇联的呀,还有其他有关部门的呀。好像陪客的主人比客人还多。我们问“农民吃的饭也像这样丰富吗?”他们都点点头说:“差不多,都挺好。”我们听了更是高兴。当时的提法,叫做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住在老百姓家,但是不跟老百姓住同屋。吃和劳动都跟老百姓在一起。
1、只争朝夕
因为我们是劳动锻炼,所以先说劳动吧。当时已经公社化了。公社下面有大队、小队。农民不叫农民,叫社员。我们跟杜员一起劳动,听小队长指挥。每天早上天不亮,小队长就敲钟,下地劳动。两个小时以后,回小队吃饭,饭后,再去劳动。中午吃饭以后,休息半个小时,再去劳动。天黑以后,回来吃饭。晚饭以后,再去“挑灯夜战”。这样的劳作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也不论春夏秋冬,天天如此,也没有什么星期天。这就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一天,刘少奇到河南视察。中午时分,看见一位大姑娘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叫了半天才把她叫醒。问她为什么大白天在外面睡觉,她说实在是太疲劳啦,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刘少奇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还是要劳逸结合嘛。”
2、最美的图画
大跃进年代,农业也有“宪法”,叫做“农业八字宪法”。哪八个字呢?叫“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里边哪一条中央都有明确规定,比如管,就是指田间管理。要求种地要深翻。我记得很清楚,那年的“三一八”妇女节,我们就在翻地。要求用铁锹翻三次,就是把地翻三个铁锹头那么深,说是深翻可以增加产量。可是当时就有老农讲,你翻得那么深,结果翻上来的全是生土,熟土都翻到地下去了,还增什么产?但这是上边的规定,谁敢不执行?
还有一条就是“密”。八字宪法里“密”就是密植。每亩小麦要求播种20-25斤。说是这样可以增产。这些都是硬性规定,不管你思想通不通,都得执行。当时土地都是集体所有,先是小队核算,后来又改成大队核算。叫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民种地计工分,有时农民干一天括挣的工分,还不如一个鸡下一个蛋.所以有些人思想不通也没办法,只能照办。
“八字宪法”每一个字都有极为丰富的内容。特别是这“管”字。除去刚才说的“深”以外,不定期有更详细的要求。比如:“地平如镜,埂直如线,土细如面”。你别以为这只是上边的号召,下边可以马马虎虎,在我们那儿可是彻底执行。先说“地平如镜”。农田不是马路,总是有高有低。那不行,必须彻底整平。土方量小的,用锨铲平;土方量大的,用独轮车运土填平。当时要求的是“平”字,所以不管工作量多大,都得达到“如镜”的要求。
“埂直如线”。田埂要求直,这不奇怪。但是直到什么程度?那可是一点也不能马虎。打田埂的时候,要用尺量好,两边拉上线,打上埂子。埂子有三个面,都要用线拉好,把土拍实。拍土不用铁锨,而是用木头做的专门工具,这样才能做到埂直如线。
“土细如面”。农田的土,一般都有大小不同的圪。八字宪法要求把它都打碎。使土壤跟面粉一样细。有的土圪太大、太硬,还要用木材做成专门的工具来打,据说这样庄稼才能增产。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精耕细作。不仅如此,比这更细的,如种什么庄稼,株距多少,行距多少,都有具体的规定。而且要拉上线,用尺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种地如绣花,种地如画画。“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嘛。你还别说,从飞机上拍摄中国大地的照片,那还真是美极啦!报纸上、刊物上纷纷刊登这些最美的图画。农村很多的墙上都用彩色工笔画上这些美丽的图画,令人叹为观止!
3、汗滴禾下土
河南地处中原,可以种两季庄稼.那年的五、六月份.正是收割玉米,播种小麦的季节。一次,我们被分配收割玉米,那次劳动,使我切身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 河南五六月份,非常炎热。中午时分,玉米地里又不通风,温度至少在摄氏40多度,那汗哪,不是滴禾下土,而是汗流侠背,还不对,不是汗流侠背,而是汗流全身。对啦,叫挥汗如雨最适当。一开始,还用毛巾擦一擦,后来全身都出汗,跟下雨一样,所以索性就不擦了。
&&& 玉米地里劳动的全是男的,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衣服全脱光,只穿裤权干活。这样一天下来,一个人不知要挥多少汗。
&&& 除去收割玉米以外,推水车也是很重的活儿。
&&& 原来我以为,河南地处中原,幅员辽阔,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去的那一年,正赶上大旱年。老天爷就是不下雨,所以全靠井水浇地。那时的机井,不像现在,电钮一按就出水,全靠人工推水车。水车如果用牛推,最多两头牛就够了,但是当时哪有牛哇,全靠人推。我们是四个人一组,轮流推水车。你别说,虽然是四个人,每个人都得用很大的力气,否则水车就不转。所以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艘酸腿疼。
&&& 其他农活,例如推独轮车,挑担子运土、运肥,全是重活儿.那时的独轮车,全是用木料做的,包括轮子也是用木料做的,哪有什么滑轮呀,轮胎呀,所以推起来特别费劲。总之不管干什么活,一天下来,除去腰酸腿疼,还得加上手疼、肩疼,因为手上、肩上全是血泡。劳动一天,晚上上床都很困难,这就是筋疲力尽的滋味!在这一年里,我们就是这样劳动的,就是这样“只争朝夕”的。
4、共产主义的曙光
&&& 说完劳动,再说吃。“人民公社”好,好就好在“一大二公”。那时,社员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家里不许做饭。如果发现谁家烟囱冒烟,就要爱到严厉处罚。不是有一首歌叫做《又见炊烟》吗?歌词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可是在大跃进的年代,中国农村却是“不见炊烟”!
共产主义分两个阶段,这谁都知道。分配原则也不一样。一开始,社会主义阶段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值”;共产主义阶段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还有,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进入共产主义阶段呢?有两个条件。一是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二是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
听当地社员说,1958年农业大丰收,我们所在的公社,公共食堂敞开供应,于是社员从公社食堂敞开拿饭拿菜,反正是各取所需嘛,不拿白不拿。结果村里村外好多不爱吃的、没吃完的馒头、饭菜扔在地上,造成极大的浪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说法:“共产主义的曙光已经在地球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粮食供应日趋紧张。老百姓的粮食定量越来越少。我们所在的许昌的定量减到每人每月二十多斤。一开始供应的粮食是粗细搭配,每天还能吃上一顿白面,后来白面没有听到,一天三餐吃红薯。有蒸红薯,也有红薯粉糊糊。到后来一天三餐都是糊糊。至于蔬菜嘛,有啥吃啥。有时没有菜,红薯秧子也当菜,当时叫做“糠菜半年粮”。我们下放干部晚上就在公共食堂吃饭,因为晚饭后还要“挑灯夜战”呢。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吃晚饭,抬头一看,天上一个月亮,低头一看,碗里也有一个月亮。所以,这就叫“天上一个月亮,碗里一个月亮”。像这样的糊糊,我一顿吃多少?说出来吓你们一跳,我能吃三大碗!
不是有一种形容老黄牛的说法吗?说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当时我就是老黄牛。可是老黄牛没有草吃怎么挤奶呀!结果出现浮肿。看着胖乎乎的,小腿一按一个坑,浑身无力。上边规定,闹浮肿病的人,每人售给二斤猪肉、二斤白菜当药用,你们知道那个年代闹浮肿的人有多少吗?你们知道浮肿的滋味吗?告诉你们吧。那叫男不男,女不女,阳不阳,阴不阴。大家都变成中性的。有一部电影说马尾巴的功能。那个时期,马尾巴都失去了功能!由于吃不饱肚子,老百姓不说个个骨瘦如柴,也比柴胖不了多少。现在有个流行词,叫“减肥”,那时候的流行词叫“浮肿”。我去河南以前,是方脸,到河南“锻炼”一年以后,变成三角脸。不信?有照片为证。我们十来个人去河南以前,在商业部大楼门口有张照片,在河南锻炼期间也有照片。大家看过,方知予言不谬也!
二、史无前例
1、社会主义教育
1966年我在新疆商业厅工作期间,曾到南疆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期一年。这使我有机会到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去体验老百姓的生活。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进行阶级斗争。有一个贫苦农民,因为把毛主席像的眼睛弄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而被活活折腾死的事情,就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成果之一。
我去的地方是克孜勒苏自治州阿克陶县汉特力克公社的-个小队。开始的时候,吃住在社员家里。那社员是贫下中农协会主席。南疆地区主要是维吾尔族,克州则主要是克尔柯孜族。他们都不会说汉语,所以我们在那里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翻译。
贫协主席家只有一间房子,吃饭睡觉都在这一间房子里。房子只有门,没有窗户,在房顶上开一个洞当窗户。白天把洞上的麻袋打开,以便采光和通风,晚上把麻袋盖上。由于烧饭都用柴草,所以房子的屋顶和墙壁全是黑的。那时候城里人不都讲几大件吗?他们那里不但没有几大件,连几小件都没有。房子里主要是一张炕,占据了房子的部分空间。那炕说是炕,并不像东北的炕可以烧。炕上铺的应当是毯子,可是那时候
普通老百姓哪有毯子,只是随便凑合铺点东西。他们的习惯是上炕不脱鞋,不管什么人来,穿鞋就上炕。你们如果问他们家到底有什么家具,我告诉你们,做饭有一个铁锅,烧水有一把铁壶,仅此而已,其他如盘、碗、勺等,全是用木料做的。就连面板,也只有一个长条,赶面时用一块布铺在炕上,把面板放在布上擀面。过去有一句话形容穷人,叫家徒四壁,我看用来形容这个贫协主席的家,正好恰如其分。
他们家夫妻二人,有一个小女儿,当时八、九岁,在当地一所小学上学。学校离家虽不太远,但都是羊肠小道,而且要越过一座山,非常难走。据说曾发生过有人不慎,掉到山涧里的事例。所以孩子上学,家长时刻担心孩子的安全。
&&& 他们穿的衣服也很少,冬天没有棉衣。虽然地处南疆,但因为在群山环抱中,冬天也很冷。就在那年冬天,这位贫协主席要到公社开会。你们可能想象不到,从小队到公社,骑
马要走两天。在那么冷的冬天,这位贫协主席连棉裤也没有,后来还是一位社教干部,把自己的棉裤送给他,才帮他度过这一关。
&&& 至于吃的方面,他们一日三餐都吃什么,你们可能怎么也想象不到。那时候还在“人民公社是天堂”的时期,天堂自然不能有“资本主义的尾巴”。老百姓家里不养羊,也不种菜,
只能有啥吃啥。春天苜蓿发芽,他们就把苜蓿芽割下来做菜。实在没有菜吃,就把刚长出来的青杏子放在面片汤里当菜。至于粮食,他们那里是牧区,吃粮全靠国家供应,定量很低,而且主要是粗粮。社员到远的地方千活,中午就在地里吃饭。吃什么呢?他们吃的饭比孔子的弟子颜回还简单。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他们没有箪,就把从家里带来的馕系在袷拌的大腰带里。他们也没有瓢,就用手捧着喝渠沟的水就馕吃。由于我们吃的粮由国家供应,有一部分细粮,还有一些油,和他们一起吃,所以很受他们的欢迎。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教育当然要抓纲,“纲举目张”嘛。以什么为纲呢?当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斗争谁呢?当然是地富反坏、牛鬼蛇神啦。前面提到的那位贫苦农民,就属于“反”,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现行反革命。至于地主、富农,当然有,他们早就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了。尽管如此,一有什么运动,就把他们集合起来,训斥一顿,斗争一番,叫他们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他们没有当社员的资格,就连劳动也不跟社员在一起,要另行安排适合他们的劳动。
还有一种斗争对象,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种当权派,中央有,省里有,市里有,县里有,公社有,大队有,自然小队也有。中央揪出一个刘少奇,下边就能揪出一串刘少奇。我们所在的大队支部书记、小队长都是下边的刘少奇。不过他们不是汉族,是少数民族。
1967年元旦过后,文化大革命已经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我们社教工作团奉命撤回,投入到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了。
在我们回来以前,已经听说有的社教工作团被当地老百姓揪住不放,说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谢天谢地,我们那里的老百姓真好,或许我们也没有执行什么资产阶级路线,谁能说清楚呢!反正公社、大队、小队的干部和社员对我们都很友善,临别的时候,还有些依依不舍呢。
我们一行十来个人,乘一辆大卡车,身上穿着老羊皮大衣,头上戴着羊皮帽子,脚下穿着毡筒,坐在行李上,顺着勉强能通汽车的山路,一路走下山来。那时候,正值隆冬季节,山里气温很低,又是坐在急速行驶的卡车上,那该是什么滋味呢?以后,再往回走,就换成大轿车了。
2、四海翻腾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7年元月四日,我们踏上归程。在山沟里呆了一年,回来的路上,真是开了眼界。那个热闹的场面,正好叫我们遇上,真乃三生有幸!不是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吗?那真是四海翻腾,五洲震荡了。到了喀什,再往北走,一路上都是学生。你们要问,学生不上课,出来干什么?那是响应号召,停课闹革命嘛,大串联嘛。学生都穿绿军装,戴红卫兵的袖章。成群结队,手里举着小红本毛主席语录。问他们大串联,要到哪里?有的说要到乌鲁木齐,有的说要到北京去见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们已经提前进入共产主义。遇到汽车就上,遇到饭店就吃,遇到旅店就住,不用花一个子儿,还理直气壮,说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嘛。谁敢不接待?所以我们回程的路上,吃、住都遇到不少麻烦。只好等人家走了我们再吃,人家走了我们再住。提起大字报,我们都见过。可是街上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内容都是打倒XXX,火烧XXX,油炸XXX。在人名上还用红笔划上大号的X。学生的队伍不停地喊口号,打倒哇,火烧啦,油炸呀,还有什么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呀。学生的那个情绪呀,用慷慨激昂四个字来形容,也不足以表达于万一!
回到商业厅以后,再没有往日的平静。整个机关就像开了锅一样。所有的人都分成两派。每一派都声称自己是造反派,对方是保皇派。不知怎么的,我回去以后,哪一派对我都很热情,欢迎我参加他们那一派。我当时想,我哪一派都不参加。谁料人家说你不参加革命组织就是不革命,就是“逍遥派”,这是不能允许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我没有办法,只好参加了一个战斗队。那时的革命造反战斗队名堂可多啦。什么风雷激呀,云水怒呀,卫东彪呀等等。我参加的战斗队名曰4812战斗队。据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发表一篇文章,叫《将革命进行到底》。听说好多战斗队的名称,就是按照毛主席文章的著作日期来命名的。
既然参加了造反战斗队,就得有具体行动啊。别人都写大字报,自己不写也没法交代呀。可是我这个人从来不会捕风捉影,信口开河,随便诋毁别人。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一个目标。1960年,曾经发生饿死人的“拜城事件”,早已有了结论。于是我就这个题目写了几张质问性质的大字报。
随着林彪的地位越来越高,文化大革命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三忠于”活动如火如荼。有一个时期又兴起“早请示、晚汇报”。每天早晨一上班,大家排队站在毛主席像前,毕恭毕敬地向毛主席请示,晚上下班以前向毛主席汇报,每天轮流由一个人带头说,其他人跟着说。你们别以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就怕轮到自己带头请示汇报。我当时的心情如何呢?可以说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什么这样呢?在那以前,商业厅有一位托儿所的阿姨,一不小心,喊口号喊错了。应当喊打倒刘少奇,她喊成打倒毛泽东。这还了得?不问三七二十一,马上定为现行反革命。结果受不了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摧残,一天晚上乘人不备,就在商业厅办公楼的厕所自缢身亡了。所以每个人都怕得要命,就怕说错一个字,那可是性命攸关啊!
“三忠于”活动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跳忠字舞。上边一号召,人不分老幼,谁都得跳,不跳就是不忠。这个罪名谁担当得起?可是对于我这个从来不跳舞的人,可就为难啦。但是道路只有一条,跳,硬着头皮也得跳。至于跳得如何,符合不符合要求,就管不了许多了。
“三忠于”活动光跳舞不行啊,还得唱歌啊。唱什么歌呢?当然是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呀。那林彪真行,他做了一首诗,“大海航行靠舵手’,很快就有人谱曲,顿时嘹亮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这首歌是人人唱,天天唱,时时唱。不是说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吗?那是从总的方面说。如果从具体方面说,那史无前例就多啦!就说这首歌吧,我敢肯定,这首歌也是史无前例的。不说那歌词如何,就说那普及程度,大会唱,小会唱,电视里唱,广播里唱,各单位的大喇叭里唱,全国人民没有不唱的。所以它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三忠于”活动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戴毛主席像章。人人都戴,戴的越多就越忠。那规格式样不断翻新。许多人都抢着买,互相赠送。耿耿忠心,天日可鉴。后来发现有点不对头,说“还我飞机”。可是到那个时候,已经不知浪费多少飞机了。
3、要文斗不要武斗
日,两派开始武斗。当天我下班准备回家时,发现商业厅大门由一派人把守,另一派的人不准出去。接着就看见一些头头、干将被抓。头被蒙上,手被绑在背后,被人押送到一栋楼里。一边走,一边打。我不是什么头头,也不是什么干将,甚至人家也不知道我是哪一派的,所以就溜回家了。
当时有一种理论,叫做“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武斗”。自那时以后人们再也不得安宁,半夜就怕狗叫。一天夜里,很大的嘈杂声把我惊醒,原来是宿舍院里忽然来了一群彪形大汉,头带柳条帽,手拿大头棒,把一个公司的职工抓走。后来经过很长时间折腾以后,他被释放回家,已经病得很重,时间不长就离开了人世。也许年轻的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抓人、打人,把人折腾死,就不怕犯法吗?你们问得很好。但是在那“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年代,谁还顾得上什么宪法、法律?反正“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讲什么“温良恭俭让”。反正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嘛。
出现武斗以后,虽然上边不断号召“要文斗不要武斗”,但是武斗还是不断升级。大头棒换成长矛,长矛又换成手榴弹和枪。不论白天或晚上,不断看到大队人马跑在大街小巷去抓人。说是抓牛鬼蛇神。后来又发展到抓人带抄家。弄得人人自危,不知什么时候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结果有些头头、干将就四处逃亡,形成了两派武装对峙的局面。我一看如果继续住在家里,随时都有被抓的危险,于是就到一个据点去住。那时候,两派各有各的据点,都有武装。我去了以后,也被武装起来,发给我一顶柳条帽和一支长矛。那时候形势很紧张,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打、被抓、被抢。对啦,当时有一个专用名词,叫“打、砸、抢”,都是造反,都是革命行动。我的儿子为了怕抄家,把我们从前的许多照片放到火墙里,把许多书都烧掉,包括小说红楼梦,诗、词、歌、赋,古文等。
武斗升级以后,死人的情况就多了。一个造反组织的小伙子在据点的楼顶上值班,被对方射来的子弹打死了。还有一个复员军人制造武器,自己被炸死了。当然,如果遇到两派的武装队伍火拼,那死伤的人就更多了。
后来,又有一种提法,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灵魂的革命”。也有人说,何止触及灵魂,是抽筋扒皮。文化大革命逐步深入,触及灵魂的方法不断翻新。大会、小会批斗,押到街上游行。头上戴高帽子,胸前挂一块牌子,坐喷气式。无休止的各种强迫劳动。种种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摧残,把那些不管是属于“敌我矛盾性质”或者“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人折腾得半死,使他们感到生不如死,结果走上“自绝于人民”的道路。这样的人好多单位都有。
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商业厅的一个职工,被人划为斗争对象。不让工作,不许回家。大会批,小会斗。你们见过批斗的场面吗?你们怎么也想象不到是怎样触及灵魂的。什么人格啊,尊严啊,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说来也怪,就有那么一些人,表现得特别积极,总是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冲锋陷阵,对待那些斗争对象“该出手时就出手”,你一拳,我一掌,绝不手软。前面不是说挂牌子吗?那不是木牌子,也不是纸牌子,而是一块钢板,起码有几公斤重。用铁丝挂在脖子上。时间一长,铁丝嵌入脖子里。你们想一想那是什么滋味呀!什么是喷气式呢?就是弯下腰,两臂伸直,放在身后两侧,做喷气式飞机状。你们又说啦,那有什么,我们还玩这种游戏呢!告诉你们,那滋味可不一样啊!那些积极分子,办法可多哪。叫你把腰弯得低低的,手在两旁伸得直直的。头还得抬起来,面向群众。脖子上挂着一块几公斤重的钢板,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你受得了吗!更有甚者,有的积极分子,出于对“敌人”的恨,竟然把吐沫吐得人满头满脸。人家说,这样才能触及灵魂。结果这个对象被整得神经失常,大小便失禁。就这样,也不许回家,接着批斗。后来大家去了“五七”干校,他也去了。不让他住在集体宿舍楼里,而是在外面用土块盖了一个“特别间”,叫他一个人住。到数九寒天,就算房子里有炉子,他也不大会生火,就这样不久就悲惨地离开了人世。
1970年夏天,商业厅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批示,除留下一小部分人“抓革命、促生产”以外,大部分人都被分配到“五七”干校去接受再教育。不久又进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象我这种人理所当然地成为清理的对象。虽然我的历史已经调查核实,做了结论。那不行,还得从头再来。于是我把历史问题再交代一遍。对啦,不只是一遍,已经不知交代了多少遍啦。每一遍,连底稿都得收回,然后再让你交代。有人问我,你脑子咋那么好,每次交代都是一样的。我说,我自己经过的事情,已经交代过几十遍啦,还能记不起来吗?
到了1972年,“五七”干校结束的时候,军代表对我说,你的历史问题,仍维持原结论。文化大革命就算没有审查你的历史问题,档案里没有装任何材料。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滋味?是苦是甜?该哭还是该笑?万般无奈,我只好引吭高歌,来一个长歌当哭吧!
4.广阔天地
1970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又有新的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学生不上学了,都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我有四个孩子都去了农村。一个去芳草湖农场,一个去特克斯军马场,一个去吉木萨尔,一个去吐鲁番。那个时候,他们年龄大的20岁,小的只有17岁。他们远离父母,去到农村,而且有的还是少数民族集居的农村,做父母的哪有不牵挂的呢?去了几年以后,那些有权有势有办法的父母,都把孩子弄回来了。我们既无权也无势,也没什么办法,只好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在农村接受再教育。
过了三年以后,四个人中有三个都先后回城了。一个是大专毕业,分配了工作。一个考上了研究生,一个继承了我的爱好,会唱歌。从农场唱到总场,从总场唱到县上,又从县上唱到地州文工团,算是回城有了工作。只有一个最小的,没有办法回来,使我们焦急万分,寝食不安。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当时又有新的政策。父母退休,可以让子女顶替上班。谢天谢地,当时她母亲提前办了退休手续,叫最小的孩子顶替。在农村接受了五年再教育,总算回来了。
写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需要向你们“交代”清楚。
虽然父母退休,子女顶替,是上面的政策,但是还得上下疏通,打通关系。否则“广阔天地”不放孩子走,让她继续“大有作为”,你有什么办法?于是我这一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也不得不折一次腰。不过我这次折腰,不是为“五斗米”,是为了孩子回城。我买了不少礼品,什么知青办哪,公社主任哪,大队支部书记呀,都得打点到。我这不会抽烟的人,也不得不买了一包好烟,毕恭毕敬地、满面笑容地、点头哈腰地向人家敬烟,我自己却不抽。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拙劣的表演,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前面不是说史无前例吗?那些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跳忠字舞等等,比起这不让学生上学,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问一问,查一查,古往今来,哪个朝代,哪个国家,有没有一声令下,不让学生上学的呢!
三、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这个词,过去最是老生常谈的了。我记得小时候上海,就有“修身”这一课。以前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著作多得很。后来刘少奇写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我们也都学过。觉得它是继承古代先哲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没发现它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料文化大革命中,把它批了个体无完肤,臭不可言,一无是处。起名曰《黑修养》。而且竟把它的作者置于死地!唉,这个问题太悲惨,不谈也罢。但是自那以后,修养问题就谈得很少了。
其实,修身养性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今的中国,在物质文明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在可怕地荒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而且愈演愈烈。
不是有一句话叫饱暖思淫欲吗?人们不难发现,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现象:理发厅不专为理发,浴室不专为沐浴,宾馆不专为住宿,球房不专为打球。这些色情场所正好满足了有些人的饱暖之后的淫乐。
现在社会上假、冒、伪、劣已经充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完全出乎人们的想象。最近媒体报导,女子柔道出现了“假摔”的现象。一位女子柔道冠军,在一次比赛中,说是赢了可以拿20万奖金,如果输了,可以拿30万奖金。结果这位冠军得主,刚一出场,就被对方一击摔倒。叫人看了,一目了然,这是假摔。有鉴于此,近些年来,全国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精神家园的问题。
关于修身养性,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很多光辉典范。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无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孔子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贫病交加,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有德而无位,四处碰壁。安贫乐道是他对人生的基本态度。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所以孟子说,孔子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现在电视屏幕上不是经常出现“上善若水”的字样吗?我看了觉得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最近从《道德经》中才看到这句话的出处及其深刻内涵。唐朝魏征阐释这句话:“地洼之,水流之;人谦之,德归之。”意思是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心地光明磊落,语言诚实守信,施与别人不求报答。做事顺其自然,因时制宜,象水一样,生生不息,万古长流。
在演艺界,评价一个人,常用“德艺双馨”四个字。比如赵丽蓉逝世的追悼会上,挂出大字横幅。写着“德艺双馨”。就是说她的道德、演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其实,不管评价什么人,都应当把德放在第一位。
这个“德”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人格、修养。我前面曾经提到过,真素质不需要刻意去提醒,去表现。一个有“德”的人,已经把这个德字融化到他的骨子里。表现出来的是儒雅、自然、得体。冰心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人格。”你们可能想不到,她这句话给我留下多么深的印象。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徘徊,至今不能忘怀。我小时候,读她的《寄小读者》,感到是那么亲切、感人。她的作品感染了几代人。她的德是几代人都公认的。但是,如果有什么人根本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硬要表演出来给人看,那就叫做东施效颦。这种骨子里的东西,任你演技再高,也是表演不出来的。
我年轻的时候,看见不少人家的厅堂里挂着“满招损,谦受益”的条幅。当时看了,觉得有些一知半解。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来自《尚书》。这是一条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总是拥有德行的,总是受人尊敬的。亚里士多德说:“对上级的谦逊是本分,对平级的谦逊是和善,对下级的谦逊是高贵。”
人生在世,谁都愿意过幸福生活。其实,幸福与否完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杜甫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说,世界好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微笑,他就对你微笑;你对他皱眉,他就对你皱眉。所以,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在涵养上下功夫。要经常保持开朗的心情,乐观的志度,豁达的心胸。不是有一名句话叫“知足常乐”吗?这句妇孺皆知,老生常谈的话,恰恰是人生幸福的基础。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不逾矩”太重要啦。真是一字千钧!从心所欲,那好办。我的重孙子到我家时,那时他一岁。按照我的说法,那就叫“为所欲为”,没有他不敢“为”的。电视机、VCD、电话、台灯等等,没有他不动的。还有,他竟在地毯上拉屎,你说他是不是胆大妄为?等到晚上,一开台灯,不亮啦。一开VCD,声音大得把人吓一跳,如此等等。你说这不就是“从心所欲”吗?在他心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规矩的概念。你把他有什么办法呢!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那就要另当别论啦。
孔子说的这个“矩”,作为一个人,一个高级动物,一辈子都要严格遵守,不能逾越。我为什么强调高级动物呢?意思是说,就连一般动物,也有它们的“矩”。比如虎毒不食子,鸟类还知道“反哺”呢!何况人乎?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个“矩”就太重要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人一生下来,要想成为一个“人”,就要一辈子遵守这个“矩”。
那么,这个“矩”到底是什么呢?按照我的理解,它的内容可多啦。首先是法律,其次是道德,再其次是风俗、习惯,规章、制度、民约、民俗、各种行为规范等等。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矩”。
当然,这些“矩”,有些是成文的,有些是不成文的。比如法律,是成文的,你必须遵守,否则你就受到制裁。规章、制度,也是成文的,有些你可以遵守,有些可以不遵守。不遵守也不一定受到惩处。我这里想要特别强调的,就是道德。比起法律来,道德是不成文的。道德也不像法律那样,必须强制执行。你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制裁。你不遵守道德也没有什么条文制裁你。我想,作为一个“人”,要求不逾“矩”,那么道德跟法律比较起来,道德是最重要的。现在不是提倡“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吗?这太重要啦。过去骂人,经常用“缺德”两个字,现在不用啦。但是现在社会上缺德的人太多啦。这些人昧着良心,不择手段,只要能赚钱,什么事都敢干。长此以往,如何得了!所以,“以德治国”,需要全国上下经过长期努力,来改变现状,实现这个大政方针。
四、结身守志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两军对峙,你可以把对方的统帅打死,但是你却不能改变老百姓的意志,把你的意志强加于人。实际上,对任何事情,老百姓都有他自己的看法。你权力再大,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这就叫匹夫不可夺志。
我小的时候,我妈妈经常对别人说,这孩子主意可真着哪。我从小就是这个秉性,到现在改了没有?一点也没改。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认为,脑袋长在自己身上,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由自己去判断,为什么听别人的呢?
但是,在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些事情,即使你有不同看法,你敢反对吗?让你喊史无前例。。。。万岁,XX永远健康,等等许许多多的口号,你敢不喊吗?早请示晚汇报,你敢不参加吗?跳忠字舞,你敢不跳吗?在这种大潮流下,正像庄子《人间世》说的:“我内直而外曲”。庄子坚决反对在顺世中流俗,丧失自我。主张内心独立不羁,外表虚与委蛇。如果卓而不群,与众不同,易遭攻击。正如木秀于林,风必折之。然而心灵不能被世俗消蚀吞没,坚守本心、本性、本真不被改变。
在“天下大乱”的时代,我很庆幸自己守口如瓶,在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表面上虚与委蛇,但是在灵魂深处,却坚定地维护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的心灵天空。
当然,现在回头看,有的时候,对每件事情,我的“志”,也未必都是那样界线清楚。有一句话叫做:“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能摇身一变成为真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谎言迟早会被戳穿,真相终究会大白。所以,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心灵的天空,更加宁净,没有被消蚀,没有被吞没。
1、不趋炎附势
前面已经说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深入到我的骨子里,不知怎么的,我就是缺少为五斗米折腰的细胞。干工作,我勤勤恳恳,精益求精,不遗余力。但是如何溜须拍马,奴颜婢膝,讨好上司,连最简单的给上司一支烟哪,陪当官的下盘棋呀,等等,我都不会干,也从来不想干,你说怪不怪!
月间,在天津华北贸易总公司,业余时间打乒乓球,一次来了一个大胖子跟我打,我看他很胖,就左右开弓,把他遛了个不亦乐乎。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姚依林。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任商业部部长,后任国务院副总理。
年,我在五七干校劳动。跟我在一个房间住的有副厅级干部,都是“走资派”。房间还住着一位“三块钢板”。我的孩子又问啦,什么是“三块钢板”?钢板怎么会跟你们一块住?我告诉你们:“三块钢板”指的是出身贫下中农,当过解放军,是共产党员。这些都是历次运动的积极分子。不,应当说是骨干分子。有一次,有一位副厅长,打了饭,准备在自己床上吃。不料这位“三块钢板”扫自己的床,动作很大,正对着这位副厅长床上的饭菜。这位副厅长只得忍气吞声,照样吃自己的饭。我在旁边看着也是敢怒不敢言。我和这两位副厅长一起住了很长时间。我对他们的态度,一是把人家当人,二是尊重人家的人格。他们写交待材料,有的字不会写,房间里没有别人时,我就告诉他们。时间一长,我和他们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感情。等到运动完了以后,这些“走资派”都官复原职,有的还升了官。有些人就找到他们,混了个一官半职,而我却是依然故我。不过有时遇上他们,他们对我特别亲切,好像是老友重逢一样。
前面曾经提过,我调新疆以后,不论是在商业厅或食品公司,自治区物价局每次开会,必请我参加,作为会务组的成员,从起草文件,一直到会议结束。因此我同自治区物价局的领导都很熟。自治区物价局先后从各厅局调去很多干部,例如商业厅、供销社、物资局、粮食局等等。这些干部调到物价局后,都混了个一官半职。但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件事情动过什么脑筋,提过什么要求。
我参加工作以后,不论在北京还是在新疆,总有一些同志和我投缘,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感受。有的甚至达到无话不说的程度。但是有一条,谁要是个当权派,我就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还有,就是从北京调来的干部,不论是商业部调来的,还是其他单位调来的,有不少都已调回北京。还有不少新疆的干部,也调去了北京或其他沿海大城市。他们为什么能调走呢?答曰:工作需要。其中的奥妙,不言而喻,我就不用多说了。唉!谁让我天生的就不为五斗米折腰呢?
2、不随波逐流
我这个人哪,从不随波逐流。1951年,我去上海出差,正赶上斯大林逝世。华东贸易部举行座谈会表示哀悼。我们中央贸易部出差的人也参加。当时有一位同志表现十分悲伤,说亲爱的斯大林同志逝世,他感到十分悲伤,甚至比他父亲死还感悲伤。而且边说边痛哭流涕。我想,也许人家觉悟高,怀有无产阶级的深厚感情。凡是遇到这种事情,我能不发言,就不发言。如果非发言不可,就按例行公事,说上几句。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多次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物价会议。那时候有个传统,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中央领导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有时,会议正在召开,忽然接到紧急通知,说是有重要任务,叫代表们马上坐上汽车。从府右街中南海西门,直接进入中南海草坪,就是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的地方。许多代表都以有机会能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为荣。他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合影的照片可以给每个人一张,但是要收费。我记得是四元至五元。我当时想,一个人有幸能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是他一生的荣耀。象这种照片不应当收费。我在当时因为孩子多,生活困难,享受国家补助。记得有一次讨论困难补助的会议上,有人批评我,说既然享受国家补助,就不应当买棉毛衫,应当穿棉布小褂。我想,自己拿着国家补助,连买件棉毛衫都受批评,哪有钱去买这种照片呢!
文化大革命中,个人崇拜达到“史无前例”、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那个时候,凡是上级有硬性规定的举动,比如必须参加革命组织,必须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必须跳忠字舞,必须早请示晚汇报,必须喊万岁,必须喊永远健康等等,我都照章跟着做,跟着喊,跟着唱。凡是没有硬性规定的,我决不随波逐流。有一个时期,兴起一股纪念章热。每人胸前都戴一枚到几枚毛主席纪念章,许多人还收藏了好多纪念章。那规格、形状,越做越新,越做越大。后来大到比一面镜子还大。好像越大就越忠,越多就越忠。在这一股大潮中,我给自己规定一条原则。谁要是送给我,来者不拒,让我花钱买,没门。
1949年刚解放的时候,学习社会主义的纲领,说是要逐步缩小并最后消灭三大差别。哪三大差别呢?是工人和农民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我觉得很有道理。在我们国家,这三大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但是,多少年过去了,这三大差别缩小了没有呢?我觉得缩小得太慢了,太不尽如人意了。举例说,工农差别。中国有句老话,叫“谷贱伤农”。在物价工作中,工业品价格指数与农产品价格指数中间之差,那时叫“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个剪刀差未见缩小,或者缩小很慢。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从物价角度来说,农产品价格过低,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年纪大的人可能还记得,1978年以前是计划经济,主要商品由国家定价。乌鲁木齐的销售价格是:面粉每袋(25公斤)10.5元,猪肉以膘厚区分,每公斤:一级2.1元,二级1.9元,三级1.7元,绵羊肉1.15元,鸡蛋0.95元。其他如鱼、蔬菜、水果等,价格都低得出奇!要知道这些都是销售价格。对农牧民的收购价格比这还要低。而且如果追溯到五六十年代,价格还要低得多!我在商业部也好,后来在商业厅也好,曾以各种方式提出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意思。但是人微言轻,这样重大问题,像我这样的小人物,提个意见怎么能被采纳呢?
近几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诸如取消农业税和各种费用,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而且把补贴的钱直接送到农民手中。最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而且接着采取一系列改革,正扎扎实实地在全国推进。还有,对农民工问题,对农民进城的户口等问题,也给予高度重视。所有这些,都是缩小工农差别,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工作。写到这里,我发自内心的喊一声:“我为八亿农民鼓与呼!”
还有,前几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接着又提出“中部崛起”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缩小地区差别的重要步骤。经过几年的实践,己经收到明显的效果。
所以,我在几十年前所想的在我国缩小三大差别的问题,正在一步一步的付诸实施,我感到十分欣慰。但是我还有个想法:三大差别缩小的速度能不能再快一点?也许,我的想法太天真了。
还有,关于国民经济的比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规定轻重工业发展的比例为1:8。我当时就不以为然,你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可是二者的差距怎么能这么大?结果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这个问题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决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从不随波逐流的事例就数不胜数了。比如:一个时期练法轮功,风行大江南北。乌鲁木齐各公园练法轮功成风不用说,1996年秋天,我几乎走遍半个中国,没有一个地方不练的。有人劝我练,我说我才不赶这个时髦呢!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个时期人们打鸡血,每人抱着一只鸡,抽出鸡血打在自己身上,说是可以强身健体。还有,早晨空着肚子,喝几大杯凉水;还有专门踢腿、摔腿等;后来,又兴起吃各种补药,比如花粉、蜂王浆、人参、脑白金等等。人们把它们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而我是依然故我,从来不为所动。
五、俯仰无愧
我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我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在我年纪很小,还不大懂事的时候,就知道有好人,有坏人。经过几十年的切身体会,我对人的认识仍很单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论语》不是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吗?可见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
我想,一个人如果能以一颗真善美的心活在世界上,去面对一切人和事,他就能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很踏实,很安详,就能达到心安理得,俯仰无愧。人们又要问啦,什么叫俯仰无愧呢?所谓俯仰无愧,就是上对天,下对地,上对父母祖先,下对子孙后代,都无愧于他们。这就叫“君子坦荡荡”。
有些人的心态与此不同,他们私欲膨胀,贪得无厌,尔虞我诈,蝇营狗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的甚至嫉妒别人,坑害别人,专门给别人制造麻烦,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总是痛苦缠身,总会发生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他们感受到的只能是人生的煎熬,人生的惩罚。这就叫“小人常戚戚”。
香港维多利亚港有一条金光大道,在人行道上印着很多名人的手印,一字排开,数不清有多少。手印旁边标明这位名人的姓名。晚上华灯初上,对面很多高层建筑的楼顶争相发射激光,在夜空闪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这美丽的夜色,而是那些手印。晚上灯光一亮,细看那些手印,竟如此逼真,不但可以看到每双手的大小形状,甚至连他们的指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知怎么的,我的思绪一下子就由这些手印联想到脚印。我想,我这些年所走过的道路,所留下的脚印,何尝不是这么清楚?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位同事说我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几十年过去了,他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有时夜阑人静,扪心自问,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尽管崎岖不平,命途多骞,但我都能坦然自若,决不仿徨,坚定地一往直前。回顾自己所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可以说是坚定、踏实的。同金光大道上那些名人的手印比较,在我心里的印迹同样清晰。
其实,好人与坏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只有两个字,就是善、恶。《周易》里有一句话“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我记得小时候街坊门上的对联就写着“向阳门第春先到,积善人家庆有余”。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曾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那以后,白居易苦学佛法。为官期间,体恤百姓,为民造福。不但是大诗人,还是一位大政治家。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句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你们知道什么叫“运动”吗?我以前的理解,主要是体育运动。例如奥运会呀,全运会呀,田径运动呀,球类运动等等。此外,也知道“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但不是很多。解放以后,运动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给人的印象,国家就是靠搞运动才能发展。说来还有理论根据,叫做“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拿我个人来说,自1949年5月参加工作以来,经历的运动可以数一数:
1949年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2年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三反”运动)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
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五反”运动)
1955年肃清反革命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7年反右派运动
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反右倾’,运动
1964年“四清”运动
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
1977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工业学大庆运动
我说我是一个老“运动员”。你们知道“运动员”的滋味吗?告诉你们吧。“运动员”就是“运动”的对象。兰球运动是打兰球,肃反运动就是肃清反革命。“三反”运动就是打“老虎”。当时我就是被人当“老虎”打。打对了就是“运动”的胜利,打错了就是白打。我在“三反”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就是被白白打了两次。你们可能要问:打了半天,打错啦,不给赔礼道歉吗?你们太天真了,哪有什么赔礼道歉的呢?当时有个逻辑,叫做:“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讲什么“温、良、恭、俭、让”。赔什么礼,道什么歉呢?这是组织上对你负责,是组织上对你的教育。你应当感谢组织才对呢!
历次运动的对象,都是被审查者。那么审查者都是谁呢?自然是运动的主力、干将、积极分子啦。当时有一条政策,叫“大胆怀疑”。所以在“三反”运动中,那些积极分子,向我提出的问题铺天盖地,漫无边际。看那架式,非要从我身上突破缺口,掀出一个大老虎,或者一个大历史反革命,或者一个大特务,才能大快人心。
当时还有一条政策,叫忠诚老实。我记得刚解放,就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是前苏联一个人写的。意思是你既然参加了革命,就应当对党忠诚老实。对啦,还学习过高岗的一篇文章,大意也是说对党要忠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在历次运动中,他们总是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叫我交代所有的问题。三反运动中,有人动员大家交代所有的“你认为是问题的问题”。说“你既然已经参加了革命,就应当把所有的问题都交代清楚”,要“袖子里吞棒槌,直来直去”,要“竹筒里倒豆子,全部倒光”,要“无事不可对党言”。他说话的时候,慷慨激昂,唾星四溅。上面的话都是他的原话,不然我怎么会知道这些呢?!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他说话时的姿势和语气,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当时,人家都是老干部,叫我们新干部。现在想起来,他们也都是执行上级规定的路线方针,无可厚非。在其位,谋其政嘛。
历次运动,都是从中央发起的。比如肃反运动,上边揪出一个胡风反革命集团,下边各级都要揪出反革命分子。听说还规定了百分比,完不成任务,就交代不了。既然是叫你交代所有的问题,象我这种人,就真的搜索枯肠,把所有的问题,不管算问题,还是不算问题,都向党交代了。这里得说清楚:我的历史问题,早已交代过啦。现在有隐私权,那时候哪还有隐私权啊,当时我为了表示忠诚,把什么问题都写成材料,交给组织。后来人家说,叫你交代的主要是政治问题。
还有一种人是积极分子,运动主力。比如有一对夫妇在批判“里通外分子”时,声嘶力竭,立场坚定,表现很突出。可是后来,还没有改革开放,人家就偷偷跑到香港去了。这种人不在少数,当初还都很“红”,不象我这“二等公民”。
前面说的“大胆怀疑”,是上面的政策,跟这配套的,就是“对号入座”。有历史问题的,就怀疑是特务;从外国回来或在国外有亲戚,就可能是里通外分子;家庭出身是地主富农的,叫地、富子女,还有个好听的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若是家庭人口多,负担重,象我这样的,就有贪污分子的嫌疑啦。
你们别以为有什么好怕的,怀疑归怀疑,等查清楚不就结了?哪有那么简单啊。所谓对号入座,就是对上号,先入座。
比如,我有“历史问题”,就叫“特嫌”,就要享受“特嫌”的待遇,就另眼相看啦。有一次,一个外国元首来,大家都去欢迎,一个工人通知我:“你不能去欢迎,只能呆在办公室”。我也不清楚那工人是干什么的,他怎么有权管我。但是,你敢不听人家的吗?
至于大胆怀疑,怀疑的对不对?像我,怀疑错了,那是组织上对你的关心。像刘少奇,怀疑是叛徒、内奸、工贼,不都怀疑对啦,己经正式宣判啦!置之死地而后快啦嘛!
谈到俯仰无愧,就不能不谈一谈我多年来所从事的工作。我在《潇洒人生》中曾经谈到“默默奉献37年”,但是谈得很空泛。奉献的质量如何?份量如何?对国家、对人民有愧还是无愧?都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在这里再重复“交代”一下。
我曾经说过,我是“六朝元老”,那只是自嘲式的一种说法。在实际工作中,我真是个“元老”。什么元老呢?是物价工作元老,我从1949年5月参加工作以后,一直从事物价工作,直到1986年退休。现在人们不知道,在建国前后,我国的物价工作有多么重要,任务有多么繁重。在那个时期,全国物价发生几次大的波动,如果不能很快稳定下来,将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所以稳定物价的斗争十分激烈。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在贸易部工作,就是站在稳定物价斗争的最前沿。在中央,直接指挥稳定物价斗争的是陈云、薄一波,当时他们是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对一些电报、文件的亲笔批示。当时,贸易部长姚依林,就是在天津跟我打乒乓球的大胖子,跟我们的接触就更多了。后来国务院下设物价组,我们经常去中南海请示汇报工作。还有,在北京多次召开全国物价工作会议,我不是作为会议代表,就是作为工作人员参加。还多次到中南海受到中央首长,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49年我在天津华北贸易总公司的照片,就包括当时从事物价工作的同事们,时间好象是当年的五月份。到了九月,华北贸易总公司迁到北京。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贸易部就是在华北贸易总公司、华北工商部等单位的基础上成立的。据我所知,照片上的20个人,只有4个人是一直从事物价工作,称得上元老的。这4个人中,除我以外,还有3个人。他们先后被调到国务院或物价管理委员会,现在都已退休。
全国稳定物价的工作,直到1952年底才算完成,这就给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好了基础。所以从1953年开始,实行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简称“一五”计划。现在的“十一五”规划就是这么来的。可能有人掐指一算,不对呀!“一五”从1953年开始,“十一五”应该从2003年开始,怎么差了三年呀?你们不知道,这就是“十年浩劫”给造成的。
1961年我调到新疆以后,又赶上新疆的物价工作有大的举措。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新疆物价明显偏高,物价总水平比北京高40~50%,同时新疆的工资也高。随着铁路逐步西伸,1963年通到乌鲁木齐,新疆的物价总水平逐步降低,当时我在商业厅工作,从始至终参加研究制定物价调整方案的工作。制定了大量的方案,起草了成堆的文件。1973年调到新疆食品公司以后,这种工作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直到1985年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物价工作会议,情况仍然如此。
总之,我在37年中所作的工作,都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工作。虽然工作单位、地点有所变动,但始终从事物价工作,所以叫作“元老”我为能有幸在这项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感到欣慰。一个人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活得内心安适,俯仰无愧,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六、与人为善
小时候,在人家的厅堂里,看到一个条幅,写着“和为贵,当忍为高”,觉得一知半解。现在从我的诸多良师益友中找到答案了,原来,这也是孟子说的。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人人都渴望拥有平和的人生。如果我们给别人一份平和,我们就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所以,“和为贵”是保持人们身心愉悦的重要生存智慧。
人,有仁爱之心,必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一不争名,二不争利。故而能享受真正的人间乐趣。夫妻恩爱,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朋友众多。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关爱的关系。
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与人”。人们显然不愿意别人以一种激烈、刻薄的态度对待自己,哪怕自己的意见是错的。同样,将心比心,我们也不应强迫别人。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我立下一条规矩。决不能太武断。当我不同意别人的意见时,决不立即正面反驳他。只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情上,看来好象稍有两样。我很快就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凡是我参加的讨论,气氛都融洽得到。”
学家研究出一条定律:“行为孕育行为。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对我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对你友好”。这就是心理学的“互惠关系定律”。宽容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作为一个人,不管地位高低,永远不要和人正面冲突,永远不要说伤人的话。其实,老百姓不懂得什么高深的定律,但是对于做人的道理还是很清楚的。我小时候常听我父亲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两句话同上面的一条定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论语》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大意是说,孔子凭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的态度,来取得人们的信任和尊敬。我记得这句话也被人批过。但是,从我懂事的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的人生之路就是按照这条古训走过来的。
我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里。从我的祖父母、父母,直到所有的亲戚,包括同小朋友一起玩,从来没发生过打架、斗殴、恶语相加的事情。上学以后,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总之,我所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教我与人为善,不懂得什么叫与人斗争。
记得1949年5月,我在天津华北贸易总公司参加工作后,在一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会上,有人说我圆滑。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做出这样的评价,也是唯一的一次。当时我就觉得莫名其妙。后来经过几十年革命工作的经历,才明白一个人要革命,光与人为善不行,主要的要学会“与人斗争”。可是,我天生不是与人斗争的料。
1966年,我在阿克陶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一位贫农,打扫卫生时,不慎把墙上毛主席像的眼睛弄破了,结果祸从天降。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活活被打死。当时的口号是,对这种人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打倒以后,再踏上一只脚。不,是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我有一次看到当时斗争这个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场面。说来也怪,不管什么“运动”,总会跳出来一批积极分子,谁指到哪里,他们打到哪里,而且绝不手软。结果“反革命分子”被活活打死!悲惨地离开了人世。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在斗争哲学的指引下,死去的人有多少!
回想这么多年来,我所走过的道路,正是因为我坚持与人为善和内直外曲这两条做人的原则,我这一生受益良多。不是有人训斥别人,说你“树敌太多”吗?我这个人哪,这一辈子就是没有那么多的敌人。前面说过,我是“六朝元老”,在“三反”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审查,但是除去有时被限制自由以外,还没有受到什么非人的待遇。比如挂牌子啦,戴高帽子啦,大会批斗啦,坐“喷气式”啦,等等。我想,这大概是为我解放前后都是一个小人物,不够杠杠,再加上没有什么现行“反革命”罪行。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我那与人为善和内直外曲这两条做人的哲学在起作用。我这个人哪,不论到什么地方,只会踏踏实实工作,从不显山露水,趾高气扬,居功自傲,更不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所以在一些运动中,有些人质问我,说你为什么就没加入国民党等等,但对我都比较客气,好象没把我当作“敌人”。甚至那些积极分子,也没有把我不当人看。前面说的那位“三块钢板”,对我还很客气。谢天谢地!
我在这里再重复一下,与人为善是我奉行的做人的原则,但它何尝不应当是所有的人做人的原则呢?老祖宗留下的话,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你权力大小毫无例外都得遵守。前面说的心理学的互惠关系定律,那可是对所有人都起作用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我奉劝所有的人千万都要记住这一条:“‘与人为善”!你还别说,古今中外,还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好与此相反,专门与人交恶。我在这里引用英国大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有一种人,专门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他们简直还不如《圣经》里那条以舔疮为生的恶狗,而更象那种吸吮死尸汁液的苍蝇。”
前面已经说过,我的朋友遍天下,还遍天上。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交朋友的乐趣。我这个人哪,不管对什么人,不管什么职业,也不管职位高低,人家尊重我,我也尊重别人,决不会摆什么架子。当然,我也没有什么摆架子的资本,只是年纪大一些,但是我从来不以什么长者或者老人自居。不管对什么人,甚至对小孩,我都是平等相待。所以,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有很多朋友。在乌鲁木齐的朋友有多少?单说在人民公园认识的歌友就有一、二百人。人家都跟我叫张老,可有的朋友我连人家姓甚名谁都叫不上来。我交朋友主要是以歌会友。年冬春,我在深圳、珠海住了半年,也结识了不少朋友。除去老年朋友以外,年轻的也有。二十多岁的,三十多岁的,还有不到十岁的。有的是萍水相逢,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我深深的感到,只要一个人怀着一颗与人为善的心,一颗真诚的心,而不是假情假意,心怀叵测,必然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应当珍惜每一次缘分,体会每一张笑脸,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更健康、更潇洒、更幸福。
我第一次去珠海,认识一个小朋友,那时才五岁,是个胖小子。说来也怪,我一见他就喜欢他,他也喜欢我。经常相约在海边玩耍。他跟我的小儿子叫爷爷,跟我叫太爷。我们还在一起照相。时间长了,我和他的爸爸、姐姐都很熟。我回来以后,他还多次从珠海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再去珠海。2005年春节我再去珠海的时候,他已经长高了许多,还是那样胖,那样好玩,见到我可高兴啦!我们差不多每天都在一起玩。你猜怎么着,就在2005年冬天,他几次从珠海打来电话,问我为什么不去珠海。2006年元旦,他和他的爸爸还专门打电话向我拜年。这种纯洁的、真诚的、无私的忘年之交,每次想起,我总是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我一个人生活,经常到市场买东西。我这个人有一种习惯,买什么东西,认准一家,再也不换地方,所以时间一长,我和这些老板、员工就成了朋友。举一个例子,我到超市农贸市场一家店铺买馄饨。时间长了,这家店铺的老板和员工都把我当朋友看待。我一去,不用说话,人家就知道我买多少馄饨,包成两包,都不用称秤。而且后来价格涨了,对我仍按原来价格计算。
就这样,在人家不太忙的时候,还互相聊上几句。也许我这个人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年纪大,平易近人。时间一长,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朋友。所以我觉得,到市场买东西,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我记得“真、善、美”这三个字,过去人们经常提到。三十年代有一首歌,以这三个字做歌名,是专门歌颂真善美的。令人可惜的是,现在对于真善美提得很少了!我有一种深切的体会,作为一个人,只有抱着一颗真善美的心活在这个世界,才能处感到人生的享受,而不人生的煎熬,才能提高生命质量,获得人生最大幸福。
七、养生有道
关于养生有道,我在前面曾经提过。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们,提出“养生之道在于和”;他们把“和”看作是世界上最高最恒常的标准。“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协调,和谐,平衡”。儒家经典[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古代许多养生思想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做到“天人合一”。
人到老年,生活归于恬淡,闲适,这就需要安详自处。生活中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自己觉得充实,无悔,就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冷静超然,从容不迫。孙道临七十九岁时说:“人的生理年龄谁也无法抗拒,但心理年龄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洪昭光也说过:“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金钥匙。”
养生,就是要保持肌体各方面的统一平衡。[黄帝内经]说:“平人者,不病也”。把健康无病的人叫做“平人”。这里的“平”,就是体内和谐、平衡的意思。我理解,也包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意思。
进入老年以后,对于这个“老”字,我有两句话,叫做“不言老、不怕老”。有的老年人把“老”字挂在嘴边上,动不动就说:“老了,不中用啦”他[她]们有的都比我小一二十岁。我说你们在我面前不要说老。1997年春天,我的二儿子陪我去海南岛。在海口的公共汽车上,乘务员说:“请给两位老人让座。”我听了觉得很可笑。怎么我的儿子也成了老人啦?细想一想,那年他53岁,也可以算老人了。如果那一年不算老人,今年他已60岁,我的大儿子已经63岁了,还不算老人吗?
唐代诗人刘禹锡晚年赋闲,不以年老而悲愁,而是一派豪情。写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著名诗句,既是慰藉好友,也是鞭策自己。在养生方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生活规律
我前面己经提过,我是机器人,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冬季8点起床,吃过早饭后,10点到公园,活动2个小时,12点回到家。下午2点吃午饭。午饭后休息。4点起床,看书报,写文章,上街买菜,购物散步。11点睡觉。如果是春夏秋三季,时间还要提前,室外活动还要增多。特别是夏天,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到街上观赏夜景。我家住在乌鲁木齐的黄河路上,人行道很宽,街灯又亮又美,所以观赏夜景的人特别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看电视的时间不多,而且从不躺着看。除了午睡以外,我白天从不躺着。不躺在床上,也不躺在沙发上。前面说过,我吃饭严格控制饭量。就算是有更多的美味佳肴,我也决不多吃。还有一点,我从来不吃零食,一天就是三餐。这是我多年来己经形成的习惯。
除了散步和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以外,我认为参加家务劳动也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我老伴已经走了10年,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从买菜、做饭、浇花、打扫卫生、擦玻璃、洗衣服,都是我自己做。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请个保姆?我说,我现在自己都能做,请保姆做什么?我想,人到老年,把做家务劳动当作锻炼身体,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享受。你们以为然否?
当然,有些我做不到的事情,还要我的子女做。比如,洗大件衣服、窗帘、被罩等。每年还要请几次家政工打扫卫生。
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叫做“久病成医”吗?我却恰好相反,对于疾病医疗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发现黄疽,怀疑是肝病,后确诊为胆囊炎,吃了点药病就好了。后来经过几次体检,胆囊炎仍然没有消除。但是没有任何反应,到现在已经20多年啦。
小时候,听我母亲说,我爷爷是个老中医。他临终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说家里人有病不要找医生看。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有些头疼脑热或者闹肚子等等一些小毛病,根本不找医生看。用一些土办法,病就好了。这一传统,不但影响我的一生,而且对我的家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我走到哪里,都愿意和人家聊天。常常有人问我:“多大年纪啦?”我说:“你猜一猜看。”我粗略估算一下。有60%的人说我70多岁,20%的人说我60多岁,20%的人说我过了80岁。
2、以静延年
一个静而有道的人,会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唐代的孙思邀拒绝欲望的侵扰,不受皇帝老儿的召唤到宫里做医官,清心寡欲,鹤发童颜。人们都说他是神仙。现在的人多反其道而行之,穷奢极欲,说是追求生命质量。然而,在各种欲望中饱受煎熬,能换得生命质量吗?放慢生命节奏,静养才是生命的真谛。现在的人退休以后卸掉了工作的重担,但是还必须发挥余热。你看那些当爷爷奶奶的,哪一个不是被孙子拴住,一天忙得不可开交,不得解脱?我的大女儿的儿子有一对龙凤胎,女儿也有一对龙凤胎,都叫人羡慕死啦。但是,她却被牢牢拴住,比退休前还忙,哪儿也别想去。最近,她和我二儿子、小女儿一起出去旅游、探亲,去了将近三个月,走了六个地方,可真是玩美啦。
我跟他们就不同啦。我现在是老太爷。抚养第二代、第三代的任务已经完成。至于第四代,我就管不了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一个老年人,他的一举一动,应当是从容的,宁静的,温馨的,慢条斯理的,与世无争的。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天塌下来,有地接着呢,怕什么?最近几年,我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干什么事,都不慌不忙,连走路也是慢慢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乌龟啦。我喜欢它的慢性子、遇到什么事它也不急。好像它在说:急什么,天不会塌下来。自古以来,乌龟就是长寿的典范,人们不是常说:千年王八万年龟吗?这和它的慢性子有很大关系吧。那么,为什么人们骂人,常骂乌龟王八蛋呢?当然,这个问题好多人都明白。骂人“王八”,不是指的乌龟,而是“王八”的谐音,是“忘 八”。什么是“忘八”呢?“忘八”是指人们把作人准则的八个字给忘啦。这八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一条古训,人人必须遵守。可惜的是,现在这条古训都不提啦。在这里,我想问问我的九个孙子,你们知道不知道?所以,乌龟并不是坏东西,它有很多长处,还值得人们学习呢。
3、笑口常开
前面我引用白居易的一首诗,诗的最后一句是“不开口笑是痴人”。人就是应当笑口常开。不知怎么的,我越来越爱开玩笑。不但跟朋友开玩笑,跟熟人开玩笑,现在跟初次见面的人也开玩笑。前些日子在公园,和朋友在一起遇到两个人,互相问起年龄,一个说71岁,一个说59岁。我赶忙说:“我83岁,我们都是狗。一个是小狗,一个是大狗,我是老狗,”后边还加上一句:“你说狗好不好?好狗比坏人还好呢。”当即引起众人大笑。说“笑一笑,十年少。”太有道理啦。每天早晨,放开你的歌喉,唱唱歌,再开怀大笑几次,保证你一天都高兴。但是,有一条,我开玩笑,从来不会贬低别人,或者“当着矬人说短话”,拿人家的短处嘲笑别人。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我很欣常,他的为人,我更是欣赏。我把他也列入我哥哥的行列。比如,李白啦、白居易啦,都是我哥哥,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么,我喜欢郑板桥什么呢?我喜欢他的博学、多才,特别是他的极富情趣的幽默,给后人留下那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
我想,人生在世,不要老是那么一本正经、道貌岸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如果那样,人们只能对你敬而远之。我回想一下,我在四十岁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四十岁以后,特别是退休以后,性格变得开朗了,由内向型变为外向型了。朋友也多了,连很多小孩都喜欢我啦。
八、自奉俭约
对于我来说,节约是与生俱来的。自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懂得节约。为什么呢?这要从我的家境说起。前面已经说过,我父亲原在沈阳商业银行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九一八"事变后,基本上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没有稳定的收入。加上我们兄弟姊妹又多,所以生活日趋困难。
我上小学的时候,不少同学们都留分头,而我是剃光头。直到上中学才买背心衬衣穿,原来都穿母亲做的兜兜和小褂儿。也是上中学的时候,才和同学一起第一次到澡堂子洗澡。山海关盛产高粱、玉米、小米,我们吃的粮食以杂粮为主,逢年过节才吃大米白面。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叫我买几斤切面,吃了一顿打卤面,高兴得不得了。
那时候,我们吃的是井水,专门有人挑,每月结算一次。我们家基本上是每天一挑水。从大人到小孩,都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要知道,那时候节约用水的要领可跟现在不同啊。单说洗脸,只用一点水。有时我们给我太姥姥打洗脸水,稍微多一点,她就不愿意,说一个人一天只能用一斤水。并嘱咐我们:“千万不要暴殄天物哇!”她这句话,使我铭记在心,永志不忘。你们要知道,她没有文化,怎么会说出“暴殄天物”这个词呢?原来不但她会说,我的母亲以及其它老人都会说。那时候,我只知道这个词的大概含义,后来才知道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可惜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老祖宗留下的这句话了!
从那以后,我们家的家境每况愈下,父亲大部分时间找不到工作,生活没有来源,只好靠变卖家产度日。先是卖房地产。家里住的房子,还有十多亩地,都卖了。连祖坟上的百年松树也卖了。卖完房地产,再卖衣物。我记得祖宗传下来的铜境、汉瓦、古瓷器、书画,还有皮衣等等,凡是能卖的都卖了。前面说过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他父亲的。我回想我父亲的背影,现在仍然历历在目。那时他还不到五十岁,中等身材,慈眉善目。他为人忠厚老实,谨小慎微,不善词令。虽然还没到老年,已经露出老态。冬天天气再冷,他也得去卖东西,否则揭不开锅。他回来时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在我脑海中就象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1940年农历十月我们结婚时,住在三间门房的里屋,外屋有一口水缸,到冬天缸里的水冻了很厚的冰。就在那样冷的条件下,我们住的屋里,也没有任何取暖设备。
1949年解放以后,我参加工作,工资每月400斤小米。1950年我妻子参加工作后,两个人的工资不到700斤小米。当时我们有4个孩子,后来我父母亲又来北京和我们住在一起,工资虽然逐渐有所提高,生活拮据没有根本改变。
到1953年,我有六个孩子。在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的生活来源全靠工资,没有其它收入。假如我当时只有一个孩子、二个孩子、甚至三个孩子,靠夫妻二人的工资生活能过得去。但我有六个孩子,全家八口人,生活自然就困难了。怎么办呢?只能量入为出,节俭度日。
那时工作地点离家远,中午在商业部食堂吃饭。食堂的菜分三等。甲等一份0.25元,乙等0.10元,丙等0.05元。我经常吃0.05元的菜。家里吃饭,很少吃肉。有时吃炸酱面,只买0.2元的肉。偶尔吃鱼,也是买最便宜的。
那时的学费不像现在这么高。但是六个孩子都上学,学杂费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我们尽量选不收学费或少收学费的学校让孩子去就读。老大读的是师范院校,除去不收学杂费以外,补助的伙食费还用不完。老二读的是农业学校,也不收学杂费。
人们可以想象,我从青少年时期直到1960年以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节约”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我骨子里的事情。上面号召、提倡,我也如此,上面不号召、不提倡,我也如此。
我写这一切的标题叫“自奉俭约”,意思是自己生活要节约,二要简单。节约,有两重意思。首先是不要“暴殄天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浪费社会资源,这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节约“铜板”。过去不是有人说:“节约每一个铜板”吗?
关于节约,我自己奉行的标准如何呢?先说用水。现在不是讲循环经济吗?在用水方面,我早已是循环用水啦。洗菜水用来冲厕所或擦地;洗脸水用来洗脚。洗小件衣服不用洗衣机,用手洗,用过的水也可以冲厕所。为了节约用水,我家抽水马桶的抽水设备早就掐掉了。不是有人说要节约每一滴水吗?我虽然做不到节约每一滴水,但是,像一杯刷牙水我也不轻易倒掉,而是存起来用来擦地。
再说吃饭。我这个人从小就胃口好,什么都吃,不挑剔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自从我妻子1996年离开我以后,就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已经十年啦。即使是一个人,我也很少到饭馆吃饭,总是自己做。粗细搭配,荤素调和。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一个人的生活,还真是过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少倒掉剩菜剩饭。我觉得那样就是暴殄天物。这也是从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我回想一下,我从生下来到现在,倒掉的饭菜或其它食品屈指可数。
我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05年中秋节,我收到六盒月饼。我一个人吃不完,送给人家谁都不要。月饼又有保质期限,过期就变质。结果我在一个月内把这六盒月饼,大概40多块吧,都吃完了。一块也没浪费。
再说穿衣。我这个人有一个习惯,就是穿衣穿鞋特别省。以前,没有人造纤维的时候,一件衣服,别人穿一年、两年,我可以穿三、四年。一双皮鞋,别人穿一年、两年,我可以穿五年、六年。有的甚至可以穿十年。我在穿的方面,只求实用,不求时髦。一年四季,只要有衣服穿,我就不想去买。我认为,买那么多的衣服放在衣柜里,根本就穿不过来,这就是浪费,这就是“暴殄天物”。
这里要交代清楚,有时我的子女问我,要不要给我买什么衣服、鞋子?我说不要。结果,他们就不再问我,直接把衣服买来给我。算一算,现在有多少人给我买衣服,大概有十几个人吧,其中孙子辈就有十个人。
上面说的是节约。下面再说说简单。说到简单,我又想起来一句古训,叫做“因陋就简”。我自己也弄不清,为什么长期以来,它对我有那么大的约束力。譬如住房,自从个人购买以后,有不少人都进行了装修。而我只在2000年把卫生间和厨房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其它房间一律没动,直到现在。
我想,生活还是简单一点,朴素一点好。台湾一代歌星孟庭苇,十年以前,因缘际会,她淡出歌坛,信仰佛教。自那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鲜花掌声中退出,开始了简单、平凡的生活,潜心投入公益事业。她说:“我现在是自由业者,收入很微薄,生活也很简单。但是,生活愈简单、愈朴素,反而觉得愈快乐。”
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提一下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说来也怪,凡是古圣先贤说的话,凡是老祖宗说的话,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永记不忘。当然,他们说过的话,也不都是一句顶一万句。有的现在不适用了,但是适用的部分,我们作后人的,还是应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这里举一些例子,都引用《治家格言》的原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勿留连。”
“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上面说的“饮食约而精”,“宴客切勿留连”,现在却有很多人反其道而行之。饮食精则精矣,但是不讲“约”,讲究豪华、气派、上档次。结果一桌酒席下来,大部分喂猪去了。这还不是“朱门酒肉臭”吗?还有“宴客切勿留连”,现在宴客不但留连,一次酒席可以长达几个小时,而且宴会的次数出奇的多。不论各种行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人大部分时间是在酒桌上度过的。先前国务院规定的四菜一汤,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不知此风何时才能煞住。
上面说到简单,我又想起来一句话,叫做“讲究不如将就”。这是我小时侯常常听我父亲说的。这也是一条祖宗留下来的话。我这个人就是能将就。人家生活都讲时髦,我不讲时髦,却很能将就。就拿穿衣服来说吧,我有几件衬衣,比较好的全是子孙们给我买的,我自己买的全是便宜的。有的衬衣领子破了,我叫女儿修理一下。她一看,说:“这件衣服早该淘汰啦,还修理什么?”还有,我家的家具,都是几十年一贯制。从来没有想过更新换代,都是子女们半强制性地把新的买来,把旧的换掉。
前面说过,我这个人哪,从不随波逐流。这体现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现代化的社会,我发现我有些不合潮流,或者干脆叫做有点“土”。我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嘛。我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土”一点又何妨呢?
九、中华文明
人到老年,才会真实地认识自己,才能冷静地观察人生。我以为,物,并不构成人生的全部,人生应当有更高的内涵,这便是真善美的理想人生。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当然是全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我想,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应当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当前,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对于全国人民来说,真是任重而道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讲了多少年,可谓妇孺皆知。但是有时我想,十年树木,可以理解,树人何需百年?一个人上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再到硕士、博士,不就是二十多年吗?像杨利伟他们这样的航天员,不但技术精湛,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涵养,他们的举止,他们的谈吐都那样得体,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想,培养一个人,树一个人,最多二十多年就足够了,何需百年?
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涵义。所谓十年树木,不是种一棵树,而是种很多森林。像三北防护林,也不过十来年,不已经郁郁葱葱了吗?百年树人,也不是教育一个人,一个团队,也不是一代人,而是教育几代人,是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高尚的精神家园。树林,是物质文明建设,树人,是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中国,大家看得很清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建设突飞猛进,举世瞩目。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则相对滞后。我想经过十年浩劫,经过横扫一切,人们的思想已经“天下大乱”了。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的优良传统,要恢复、传承、发扬、光大,十年行吗?二十年行吗?
2005年春天,我去过香港和澳门,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感觉在那里古老东方文明传统的气氛比内地浓。在香港的九龙寨城公园导游图上,写着一个景点,名叫“敬惜字纸亭”,引起我的兴趣。走到那里一看,果真有一个亭子,里面立着一块碑。碑文的大意是,人们都要敬惜字纸。因为文字是古圣先贤创造的,人们对它应当怀有敬意,不能随意践踏。敬惜字纸,就是表达大家对古圣先贤的尊敬。那么你们要问啦,你为什么对它有那么大的兴趣呢?告诉你们吧,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到处都宣传敬惜字纸。街上还有人专门收集字纸,不让人们随便践踏。所以,“敬惜字纸”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自那以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没有看到过或者听说过什么“敬惜字纸”。那次居然在香港看到,使我震惊,使我感慨万千!还有,我在香港、澳门的老街上漫步,不知怎的,我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那里的楼房都不高,街道也比较窄,沿街全是商店。一看,那商店的字号、牌匾,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先说那字,很多都是同升和呀,盛锡福呀,全聚德呀这些古色古香的字号。再看那匾上的字,有不少都像书法家写的字,很有功底,最起码也是正儿八经的字,叫人看着很舒服。有人问:难道其他地方的字你看着不舒服吗?我说,算你说对啦,有些字我看着真是不舒服。先说有些商店的牌匾吧。那字不错,是中国字,可那字号吧,什么趣呀,什么曼呀,什么曼尼呀,都是洋味十足。如果真是外国公司那还罢了,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为啥起洋名?再看那字吧,有的就像喝醉酒一样,歪歪扭扭,就是正不起来,好像是越歪越有水平。
谈到写字,现在有些“名人”写的字,我实在不敢恭维!而这些达官贵人,还到处题字,叫人啼笑皆非!
传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一次会议上,有人提到李时珍,一位副总理说,李时珍来了没有?这件事后来好像被人辟谣了。但是直到现在,像这样的事情好象比比皆是。就在最近,电视台播映,有的中学生连屈原是谁都不知道。前些日子,电视上说有个学校的学生,听说朱自清的父亲死了,大家都哭啦。你们又问啦,这有什么奇怪的?原来,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文章《背影》就是怀念他父亲的作品。他的父亲早死啦,还哭什么?
还有一件让人“忧从中来’,的事,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古典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知之甚少,对于历史知识也知之不多,已经到了膛目结舌的程度。我曾问过一些年轻人:“四大名著你看过吗?”有人说,只看过《红楼梦》的小人书。这件事情使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缕淡淡的忧愁。现在的年轻人看电视、上网,有的一天不惜用好几个小时,甚至彻夜不眠,哪有时间看什么书呀!他们说,什么孔孟之道,四书五经那都是老古董啦,看它们有什么用呀!我想,有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优良传统,难道就要断代了吗?真是呜乎哀哉!细想一想,这种局面的形成能怪这些年轻人吗?你不给他创造相应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叫他怎么学?这可是涉及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的大问题呀!还不对,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大问题。
最近,电视里播放南方一个小镇,新设一个专门教授古文的学习班。老师学生都穿古装,学生有十几个人,有十几岁的,也有几岁的,开办时间不长,正在摸索中。
回过头来,再看看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明是怎样看待的,怎么评价的。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列为榜首,是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其他还有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英国的达尔文等等。论出生年代,属孔子最早,生在公元前551-479年。其他各位都比他晚许多。还有最近加拿大和一个非洲国家成立了孔子学院。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儿童道德教育丛书。〈道德经》在美国已成为研究东方理论思想的必修课。《菜根谭》被日本奉为集儒、释、道教精神思想为一体的经典佳作。《红楼梦》有日、英、法、德、荷兰等国译本。对红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唐诗》已风靡世界。西方研究唐诗的著作已逾百种。其他还有《孙子兵法》、《三国志》、《易经》等,在世界各国也备受青睐。
听说现在中国有一种说法,叫做“重外语,轻母语’,或者“重外语,轻华语”。现在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数相加等于3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