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年终奖年后发合理吗,发多少,按职称发还是 合理吗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在中国,大家希望教师们都终生从教,但现在的高级指标基本上被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占据,普通教师要评上高级非常困难,原因到底在哪里?有能力也不一定能评上。被占用的指标剥夺了其它教师的评选权力,评选上的高级教师又不从事教学工作,教师都在盼望:普通教师的高级出路在哪里?这种评选方法早已经不适合时代了,谁来挽救中国的教育?
在人民网上,其中有一个栏目是给教育部部长留言的,大多数留言反映的是教师职称评定存在很大的弊端,容易产生腐败,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职称评定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是中小学教师的噩梦,是当今教育的一大弊端。它摧残着教师的心灵和人格,搞得人心惶惶、世风日下、民怒沸腾、怨声载道。一致强烈要求取消教师的职称评定政策,后来国务院不顾广大教师的心声又出台教师职称改革政策,将中小学教师共分五个级别: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绝大多数想评更高一级的职称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与职称相配套的是:教育主管部门把教师的工资分为很多档,就是同一级别的教师的工资也会不一样,每个档都有一定的比例,也就是说即使每个老师都干好了,都干同样的工作,也会多与少的的区别!实在太不合理了!这与当今提倡同工同酬的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
我国现行的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职称建立之初,是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综合素质的评定,激励教师们努力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否认,教师职称评审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职称评审完全变了味。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职称,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是最重要最根本性的因素;解放生产力归根结底是解放人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既是全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目的。给人才的职称评定松绑,改变人才的“行政级别化”的官本位色彩和岗位化资历化色彩,实现人才、资金等等社会有效资源的自由优化组合,是我们必须明确而且必须坚持的努力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中,社会需要的是真才实学,讲究的是为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而不是职称高低。正如广东商学院董福荣教授所说,目前的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也越来越变得弊大于利了。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职称评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
一、比例偏差大
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有限额且大都向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校倾斜。刚开始评定职称时,有的农村中学连一个高级教师名额都没有,有的学校有也仅一、二个而已,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二、三罢了,这使农村教师大失所望。在给教师评定职称以前,原本教师还不那么刻意追求进城,进重点学校。城里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偏远地方,乡镇学校严重缺编,只好请代课教师上课。结果荒废了农村教育,人为地造成了城乡教育严重不公。当然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观,比例有所提高。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要重点解决农村尤其是边缘地区教师的职称问题,但这一想法在制度上和条件上制约着教师们的评审,职称向农村和边缘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倾斜,至今还停留在白纸上。
二、评价制度的严重缺陷
我们现行的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总体框架未变,那就是人才的职称评聘受学历、资历(岗位年限或曰任职年限)、岗位甚至单位职数的限制,一个人只能根据所在单位从事的工作评定职称,而不是根据其才能来评定;更不能根据其才能同时拥有多种职称;是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需要”来“规范”限制人才的发展,而不是根据人才的自由发展让他自由去寻找社会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职称评聘的结果,一是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化,一旦进入某个部门某个单位,你就变成部门人单位人了,要想跳出这个圈子,这个圈子的职称就没用了,而其他更适合该人才的相应职称却没有,这样,人才的自由流动尤其是跨行业流动就往往必须付出极大代价,甚至有可能意味着那人的职称必须在另一个行业“从零开始”。外国可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更换自已的工作,人的一生可以更换多个工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是一个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中国,是万万做不到的。二是职称评聘的“官本位”化。同样是清华大学本科生,一个分到部级科研单位,一个分到县级事业部门,分到部级单位的可能成绩平平五年八年就能拿到高级职称,但是分到县级事业单位的可能一辈子都只能拿个中级职称,不管你工作多么努力,业务多么精湛,贡献多么突出。原因何在?因为部级单位高级职称多!同样读书出身的学生,几年或十几年后,在政府部门可能已经是科长甚至局长了,在医院可能是主任医师,但你在学校,可能只能是中级教师,从福利,地位,收入,你远远地抛在那阶层的后面。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职称,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一个科技人员在企业里的地位收入,主要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贡献的大小。工程师没有干工程师的活,或者在工程师的位置上没出该出的力,就可能只拿普通员工的工资。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尽管还有关于职称的条件,但已经主要看个人能力了。当体制与实际不相适的时候,人们就会绕着走、去变通,这是许多地方经常使用的办法。无能者靠熬和混获取名利的神兵利器,改革开放搞了20多年,我们一直没有触动计划体制下的职称评审体系。这一评审体系,年龄、年限、论资排辈或假证假业绩,为一些资质浅、等级水平低的单位和个人开了方便之门。“教授、高级帽子”漫天飞,假冒伪劣教授、高级技师人员以合法的身份充斥社会,有些教授甚至不能给专科生上课,更不要说是本科生了。严重损害知识分子整体形象,严重的败坏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尚的形成。目前的职称评定存在重本本、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如某中学的一位教师,从未教过一节课,居然也评上了中教高级职称。这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在中国却比比皆是。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不与职称成正比,能力低资历浅业绩差而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评上高级职称的并不是个别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能力资历深业绩突出而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也不在少数。教师职称评定的初衷在于激发教师竞争,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十多年来,教师职评已逐步走上邪途末路,尤其是近两三年来,简直就是黑白颠倒,所有定级过关的如果再重新认真审查一次,80%以上的都不能过关呀!可那些有能力的教师们却只能在后面干着急,已经占用的指标迟迟没有空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真的是难以服众呀!职称评定已经很不适应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滋养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的腐败风气。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已很不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极不和谐的因素,应当坚决予以取消。
三、职称评定给教师和政府带来的病垢
职称评定既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也成了有关政府部门敛财和部分基层领导腐败的手段。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的考试报名费加买相关的资料和培训辅导的费用,是教师不小的支出,当然就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可观收入了,职称考试也就成了有关政府部门创收敛财的渠道。由于教师中、 高级职称名额有限,每年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各位有条件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取目前我们这个社会能采用的种种手段(这些手段说来也简单,无非吃、喝、送、玩以致献身),争取把职称捞到手。这些一心想得到职称的教师的竞争手段成就了一些基层领导不大不小的腐败。获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因被迫不正当付出,也内心不得安宁。因此而扭曲了心灵,玷污了人格。那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
①腐败评审之风盛行:评审前给可能参加评审的评委打电话,打招呼,请客吃饭。全国各地都一样,每年评审中高级教师,选出高级教师组成部分的评委团,由组长带队,但抽出去的人中,有些是几年都抽中的,许多教师就拼命地打电话查问哪些人会去评委,哪一个队今年由谁带,很早就打招呼,所以就出现有的老师认识人,一次通过。不认识的,四五次都不通过,于是死心不评了。更有甚者组长指定哪几个人一定要评上,少数评委也从中指出哪些人条件很好,暗示一些人一定要评上,大家都是当评委,不便说出不愿得罪人,也就只好同意了,无形中让少数人一路绿灯直行,剩下的人选就是硬件的较量了。于是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找人,送礼,请人吃饭,使评审高级的活动成为比拼社会关系的竞赛,有一个教师直言,让我花几千元钱去参加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还不如花这些钱去拉关系,疏通评委,早一点评上高级更来得实惠的多。多么世故的现身说法!
②可恶的论文评选等级:在中学高级教师的评选中,最为苛刻的条件是一定要市级论文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多数人还是想到更为现实的市级一等奖,但那也是一道难过的关,首先,每次评选奖时,只有20%一等奖,40%二等奖,其余的就是三等奖,但由于只有一等奖评选高级时才有用,而且几个评委还有内定的人数,其余的指标就成为评委们捞取金钱的资本了。某校的一位女教师跟市教育局的比较熟,她的同学要求其帮忙,只打了一个招呼,评了一个三等奖,后来同学过问此事,她再打电话问评委,评委说是忘记了些事,同事无法,只好给同学买了200元的东西,找到评委时,再给评委200元,过了10分钟就给她办好了一等奖,据悉,有些学校几年都没有一个一等奖的证书,有位教师交了4年的论文,全是三等奖,更为可笑的是,某师从网上下载了一篇获一等奖的优秀论文,交到教育局去评选时,只评了一个三等奖,这种做法就是先任人为亲再任人为贤,那么他的高级只能打一个死结了。我的一个同事从网上下载了一篇论文,只修改了作者的名字,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动,就连字行距还有的密有的疏,就因为跟教育局的人打了一个招呼,只花了几元钱复印,就得了一等奖,让人啼笑皆非,看来这样的论文属于保送之类了。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一直对论文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一是对教师发展的误导: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不重要,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发表论文,只有发表论文,才是发展的最重要的和最显著的标志。于是,不少教师把精力用在写论文上,挖空心思发表论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一塌糊涂,结果,评职称竟然比那些教学实绩好的教师早。这种误导必然导致教师发展的畸形,不会上课没事,却一定要去搞所谓的教育科研;教学质量差没事,却一定要去写文章发表。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不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不重视班主任工作,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③网上下载论文:记得还是80年代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实践写出一篇论文,获了区三等奖,教师们都羡慕得不得了,后来在学校还得了资金,那时还对论文不怎么重视,到后来发现要评职称了,交论文还要交钱,说是要评审费。不交不行,职称评不了,人家都去抄,去网上下载,好一点的自己写一点,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论文内容不够,网上下载来凑。我们中有些教师就是去网上下载,再改一改,添加一些就行。大家你抄我的我抄他的,谁还有心事去搞那些东西,作业改不完,课也备不来,有的教师评职称评了两年,总是评不上,才听说没有到市教育局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只要你写了,实在不行编辑会给你修改,但一定要去发表一篇,评审费200元。否则,那怕你有再多的业绩,都是一票否决,原来,市教育局也对教师卡脖子,你要评职称,得通过我这关,我也没有办法,发了一篇,粗算了一下,一本杂志一期就要赚1万多元,都说教育局的人是靠评职称养活的。我们怎么也不明白:中国教师为了评职称写了多少论文,基本没有人看,也没有多大价值,就是自己写的自己也不看,粗制烂造,相互抄袭,东拼西凑,没有一点适用指导意义,中国的论文在世界上算是最多的,中国教师的水平提高了吗,教学质量提高了吗?中国的高级教师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只是让国家的财政出得喘不过气,最终的结果是评选制度把教师折腾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
④造假业绩:评中学高级条件是比较苛刻的,除了要有论文省或市级一等奖,还需要学课带头人,骨干老师,市优秀教师荣誉证书,优质课,说课一等奖……,为了达到这些条件,潜心钻研的教师们也真有办法,出高价买通管理证书的教育局工作人员。我的一个同学在教育局工作,我的一个同事找到他,吃了多次饭,并出了一点钱,买了三张区说课,优质课,优秀教师证书,一级还刚五年,就排上了用场,立刻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我们学校的会计,已经十几年没有教过课了,为了评高级,把别人用于函授提升学历的5000多元钱买通教导主任的亲戚(在市教育局工作并担任某职务),一年之内他就突然冒出了市优秀教师等荣誉证书,直到现在他还不会使用电脑制作会计图表,制作课件就更不需要说了,因为所用的证书在评审高级教师时,不会去档案里查是否是真的。我的另一个同事,他父亲内退,根据当时的规定他接班了,初中还没有毕业,去教师进修学校学了两年,就匆匆忙忙上班了,打死他也打不出几句好语句,初中升学考试题也考不出40分,为了评高级,叫他读高三的儿子的同班同学替他教的班上的学生写了一篇比赛作文,在全国获了初中组一等奖,又通过请客从工会组织里弄到了一张市工会优秀工作者证书,顺利通过了高级教师的评审,每月比别的教师工资卡上多了几百元钱,他很得意,用他的话说就是早就看透了现在的社会,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望路,绝对是吃力不讨好,什么优秀教师,全他妈的混蛋!!这真是:痛快了那些奉承拍马的,苦了那些当牛做马的。
⑤学校评优的荒唐规则:评审高级教师,如果有市优秀教师,区优秀教师证书也有一定的作用。起初学校许多教师不知道它有作用,有与没有都无所谓,我们学校里就出现了优秀教师专业户,她连续7年都是市优秀教师,原因是她的亲戚是校长,每一年优秀教师去参加表彰大会时,都有价值不菲的礼品,一年的结束,教师们都忙着回家,谁也不会过问这桩事,有些教师问起,校长也爱理不理的回答:不知道到时我问一下,后来评职称时才发现她的证书一大堆。到后来,大家知道优秀证书有用时,连续5年都只供应校领导及其家属,没有一位教师拿过市级优秀教师证书,先进工作者证书,这就是当官的优势吧!再后来,凡是上了35岁以上领导全部是高级教师,用校长的话来说就是领导优先,不服不行。另一件事就是学校评骨干教师,里面的条件一大堆,但学校领导只重视一条:通过全校教师的民主投票,排名在最前面的优先。结果学校的会计优先其它几位教师,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资等其它方面都要找他,而且他平常都是笑喜喜的。骨干教师不是干出来的,而是教师评出来的,看来编写评选骨干教师条件的教育局工作人员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我们知道,在知识分子和干部的生活圈子里,派性斗争哪里都存在,许多人当面笑喜喜,背后玩死你,只要是让人参与的活动,都会存在心态矛盾,妒忌心理,不去靠业绩说话,教师的能力说话,这种评选优的方法让实干家们心情冰凉:不同的同事有不同的生活圈,有时再赞美你,也不一定会投你的票。许多学校里面的经费帐本都存在不清楚的地方,意见还提不得,否则一辈子优秀都没有你的份。我们学校一语文教师写一篇文章,针对的是学校制度:班主任工作有特色,达标了,可以奖励100元,可是学校领导也要奖,该教师要求教师们一起提意见,结果领导没有如愿,几位领导就到校长处告状,最终该教师的中学一级拖了几个月,就是不让聘用,在如今的中国学校,领导说了算,谁跟我作对,就没有好果子吃,评先评优没有指望,教师们说话做事如履薄冰,有时长了一身的嘴巴也说不清,严重制约着人才的成长和能力的发挥,除非你上面有靠山。
⑥职称评定让中国教育大倒退:职称实行以后,中国的教育是否就等于提高了呢?不,恰恰相反,教育水平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在一些中学,教师评上高级后,转到其它部门工作,已经不再但任课程了,或者担任一些工作较轻的课程,不再担原来的主课了。某中学一女教师,通过拉关系当上了学校的工会主席,评上高级职称后,改教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平常上课前就不备课了,她一上班就在办公室拿出“十字绣”来绣(因为一个人一个办公室),到学期结束检查时,她就到小学的一个老师那里借一本教案本充数,成绩比别的老师差十几分,后来老师在背后议论她,她无所谓地说,反正高级职称评上了,每个月已经加了几百元,一年就可以加几千元,何苦还为区区100多元的成绩奖而劳心呢?哎,人嘛,成绩奖是次要的,关键是评上高级才是硬道理,高级没有评上,为那区区一点成绩奖拼死拼活有何必要?人只要多活一年,就可以多拿国家几万元钱,反正又不是比能力,现在比的是关系,评上高级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成绩好不好又无关紧要,不就是比别人少得点成绩奖嘛?有一次我去本市的××四中听课,那是我市教学开放月活动,去城里听一下高级老师的示范课,给我们讲课的老师是位高级老师,他一节课下来,只是单纯的讲解和偶儿在黑板上写一些,除10%的时间用于提问外,其余时间就是一个人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东西。课后,随同去的老师问他,你们平常也不用幻灯片上课吗?上呀?!哎,现在评上高级了,谁还会那份闲心去玩弄那些东西?上完了就拉倒吧!现在国家要这样搞你有什么办法?快评吧,评上了就可以休息了,就可以加工资了,不就是那么回事吗?什么高级不高级的,能力都差不多。现在一个学校的高级指标占学校老师的20%-30%,只有那些老师退休了才将指标让出来,给下面的老师评聘,一个上百人老师的学校,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评定呢?难怪有老师这样写诗道:
职称评定不像话,
工资越高越好耍。
但愿他们都短命,
工资低的笑哈哈!
看,这不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中国式的教育制度吗?
粥少僧多,无形中让多少有能力的老师失去了评定的资格,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积极性,评上的老师是这种心态,没有评上去那又怎么样呢?
久经评选沙场上败下阵来的老师,又是一年失意和叹气,又是给政府交了打了水泡的评选费,他们的想法更是简单:评不上就不评吧,年轻的老师很安心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前写着东西,混日子,时间混得久,工资自然有,时间不够,急也急不来,在不少学校,形成这种空前的混日子的风气。甚至一些学校玩扑克麻将成风,老师的责任心大不如从前了,自己开小班辅导学生的,到校外开课兼课的大有人在,谁都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忙碌,教育质量能不倒退吗?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搞好基础教育很抓他们的基础知识是第一要务,但职称评定把辅导学生成为老师们的业绩,获过奖就是老师的业绩,请问:这个学生以后就一定是有出息的优秀人才吗?为了达到多获业绩的目的,老师的心事主要放在少数学生的辅导上,放弃了对多数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差生的辅导,因材施教现在已经成了一句空话了。我们需要认识的是:中国教育的本质不是让更多的老师都去成为人梯的园艺师,而是成为默默无闻的勤奋劳作的园丁而已,对大多数学生负责,而不是只辅导了几个学生获奖了就是好老师,就有能力,就有好的业绩。当前,中西部许多地方的老师工资本来就普遍偏低,有的工资还不如一个高中甚至初中生打工的工资高,在物价飞涨的时代,人都要养家养生,人为地拉开他们之间的工资距离,更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主要原因,这种评定有多少意义?这种高级职称评出来了,它发挥了提高教育质量应有的作用吗?评定前只要写了一篇一等奖论文,辅导了学生一等奖,说课得了第一名,优质课得了一等奖,他就可以换一张高级职称,加工资到病死!说课说得好,优质课得了第一名,这只说明这位老师已经有认真上好课的素质和条件,但老师能力是否已经发挥出来,他们是否对教育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教育部门就再不过问了。我们的国家运动员得了亚运会,世界奥运会一等奖也才一次性领取国家的资金,以后每月并没有领取高于其它运动员几千元的工资,它还是亚洲的、世界的金牌,我们的老师还只是普通的证书而已,职称取得以后,这个职称就为老师永久加工资起了作用,而并没有马上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起到作用,占用的高级指标和名额的限制,让更优秀的人才没有了前进的动力,相反,它反而引起了老师之间的思想混乱,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平常大家的关系都处理得十分融洽,但是每到职称评定,昔日的融洽变成了争吵、上告,甚至冷嘲热讽,老师温文尔雅的形象变得粗鲁,相互间撕破脸皮。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还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教师形象。教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自己在竞争职称其实就是争取利益的时候,却扭曲了心灵,自贬了人格。难怪会使人哀叹:世风日下,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原来并不神圣。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许多原来要好的教师,因此反目成仇,甚至还动用了黑社会,增添纪委等部门麻烦和工作成本。经历了教师职称评定的痛归之为“撕下脸皮之痛,折断脊梁之痛,不得不舍得放血之痛”,如此“三痛”,痛彻心肺!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期间,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语。
评上职称后,让更多的老师变得懒惰,没有了责任心和同情心。
现在,中国的教育应该做的是如何让老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老师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敬业精神,有关人事认为:现在的教育进入了一个荒芜的时代,对学生不敢管,不想管。因为管就怕出问题,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校将对老师的职称评定一票否决。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加上有些教师在工作方法上的不当,造成了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偏颇。
只要为老师评上职称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积极性的想法是天真的,这种做法是否可行,请直接去问基层学校的大多数普通老师,而不要去问各级领导和校长,因为他们是这种职称评定最轻松的得利者,受益者,所以他们当然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教师职称的评定,把教师的积极性都评没了,把教师的心评凉了,评痛了,师道,沉伦于职称评定之中,职称,罪魁也,此教育之大不幸也。
⑦年年上涨的职评费:参评者心中永远的痛:职评费年年上涨,动辄就是几百元上千元。我的一个朋友,参评高级职称评定,花去一个月的工资竟还不够,评上后工资仅仅就长了二十多元。评审费用竟是他月工资上涨金额的四、五十倍!想严肃的问一问:评审费用怎么需要这么多?是怎么测算出来?这些钱都花到了哪里?
既然我们职称评审工作常常喊着“公开公平公正”,那么按照常理,评审费的收支应当向参评人员公布。但是可悲的是,全国至今我还未听说一例!这里有多少猫腻,谁能说清楚?怪不得许多人说:评审费是雾里看花,说也说不清楚!只要了解中国现状的,绝对知道其中没有这么简单。实质上,职称,获取这东西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钞票、好处、官位。以大学校园中助教、讲师、教授等位次排列而言,直接的体现就是同上这么多课时,排后面的就是比排前面的拿的钱多,而不管谁教出来的学生更优秀。还有,分房的时候,职称高的当然可以有更宽的房子可以挑,更多的补助可以拿。职称曾经是评定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可是在剖开其冠冕堂皇的面纱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间的龌龊不堪。现在的情况是,在职称上的附加利益太多,而职称拥有者创造出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太少。升了一级职称,就可以升一级工资,同时仕途又可以向前发展,仕途发展了钱途就来了,至少年终奖金发得也多一点。可是却从来没有规定,在升了职称的同时要作出相应的成绩,作出相应的贡献。只要考试、评审过了关,万事OK,又可以期待着下一次职称评定了。这样的职称评定,实质上就是大锅饭,这样的大锅饭轮着煮,看起来每年只有那么几个人过关,其实每个人铁定会过关,只要你能骗能编,每个人都可以在锅里吃上那么一口。要遇上那些榆木疙瘩不开窍的人,不懂其中诀窍,当然只有吃瘪的份儿。另一方面,一旦职称定了,也就不会摘脱了,不管你有没有本事,只要混到这个位子,自然有皇粮吃,能不能做出成绩出效益才不是他关心的呢。这样的职称评定制度,实际上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把国家集体的资源化为福利而不是创造出价值,给出职称不过是让大家混口饭吃,而且现在还吃得这么不爽,闹毛病。这一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束缚了一大批本可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人士的手脚,造成人才的普遍平庸化、功利化,成为戕害人才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刽子手。以至于出现了中国高级职称的人数比美国还多的笑话。然而,中国的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又是人家的几分之一呢?按照现在的职称评审办法,名震中外的大军事家孙子连中级职称都评不上,大教育家孔子充其量也只能评个副教授。
四、职称既不体现能力也不反映水平,更没有突出贡献的大小
现在生活中,多一或二个荣誉就可以带来永久的经济利益,是这种职称评定中常见的现象。某个老师只因为比别人多一个优秀老师称号或优秀班主任称号,或一个说课比赛一等奖,或一堂优质课,就有可以评上高级老师,评上之后,就可以一直享用永久的加工资的经济利益,以后就可以很得意的躺在这个荣誉书上睡大觉的。而且以后每次加工资或其它什么津贴,都比别人多出更多的补助或数额,这种一证永逸的效果,让老师们都气愤:不就是多一张证书吗?他比我好到哪里去?能力是什么?水平是什么?都是云里雾里,而且职称获得以后,有些每年比别人多出几万元的收入,难怪许多老师说,现在比的不是能力和水平,而是关系和钻营,看谁善于变通,弄手段,真才实学,只是书呆子的口头禅!
由于受名额的限制,一旦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其它老师就没有评的份,反过来剥脱其它老师评聘的权力,这样就会严重地阻碍教育良性循环发展,办好学校,要靠95%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基础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职称基础取酬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不公平感最为强烈,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教师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职称评聘,太多的人为色彩,于是每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聘委矛盾重重,给腐败有机可趁。中国到目前为止,是高级老师最多的国家,但我们的国家出了多少教育家呢?有多少获诺贝尔奖?有人评论,现在的教育制度还不如五四运动时期,现在的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连老师都静不下心来工作,老师们的心都是浮躁的,世俗化的,国家还指望有什么希望?这种人为地制造老师三六九等级的做法,让领导们先富起来的做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工作,我们是在为自己的职称和工资而奋斗,我们不是在抓基础教育,而是为培养少数尖子生而工作,因为有了荣誉证书,就有加工资的成本,奋斗二三年搞到了高级职称,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什么鼓励更多的人去终生从教,全他妈的混蛋!电视中评选最美乡村教师,多数教师是获得证书并不多的,甚至没有获奖证书,因为他们更多的是为学生默默的付出,不会去乞求什么获奖证书,他们在凭自己的良知做着他们本应该做的工作,可是他们的工资都是偏低的,又有多少人对他们报道过呢?他们也是人呀!?靠那些荣誉能当饭吃吗?这种荣誉敌不过高级职称吗?他们才属于教师!因为他们心中拥有的是一颗滚烫的父母般的爱心。以下来自网络上的文章内容:
中小学实施绩效工资以来,人民网和新华网以及福州等地方政府网出现了许多一线中小学教师不满激烈的帖子。2010年1月13日《半月谈》也报道了湖南、江苏、河南等地方教师因绩效工资引发群体事件。
福州政府12345网有许多教师投诉:哪一个人敢说高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工作态度比一级二级教师高。就算高级老师水平真的很高,难道他每个月对教育贡献真比初级职称老师高这么多?中、高级教师所教的学生数并没有比初级教师多,凭什么比初级一年多几万?福州市教育局打官腔回答忽悠教师:只要每个教师认真履行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都会从初级不断向高级职务进步的,工资待遇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实际上学校聘中、高级有名额限制,达到条件教师远多于名额,现在许多学校聘上中高级教师才40岁左右,与初级教师的年龄差不多.名额限制,聘上的下不来了,终身到退休“余下的教师一辈子永远不可能再聘为中高级了,一辈子只能当轿夫,帮中高级教师抬轿”。(福州政府12345网)。大家都明白,原来中、高级教师人还在,占着名额,其他人还怎么“能够从初级不断向高级职务进步的,工资待遇也会不断得到提高。”?近几年该校就有好多教师,拿初级职称低工资退休(有的退休前还是中学中级职称未聘)走访许多学校,情况类似。从新华网以及福州政府网教师的反映都能看到,全国各地许多学校中、高级职称学校领导和行政人员为主,占85%以上。“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不上课,(名义兼某班教学)。当然也有个别为遮人耳目或其他目的每周也上那么三五节,尽管不上课,少上课都聘着中学和小学高级教师的职称,享用着中、高级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州政府12345网)
职称评定确实不合理,教育局的领导说,那是国家规定的,这样做我们也觉得不合理,某一个人说了也没有用,这是制度造成的,有多大能耐你尽可以使出来,现在中学小学还可以评正高,可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电视里报道和期待的那样 。
好,就那么几个指标,还不是教育局和下面的一些领导早就盯了,普通教师想也不敢想。
在中国,同一个学校的老师,同工不同职称,同工不同工资,让中国的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早在八九十年代毕业的老师,因为当时老师的配制上不合理,缺英语老师,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等等,只好让基层的老师改课去教他们本来就并不很熟悉的课程,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后,便成了一个与对应专业并不一致的专业老师,但职称工作开展以后,他们就大喊救命:他们的论文,获奖证书,说课就与职称挂不上勾,国家偏偏职称与学课一致,我们学校将近有三分之一的老师毕业课程与所教的课程不一致,有一位老师只教数学,却偏偏函授政治,论文只好到网络上去抄,因为不会写,只好在评职称时请评委吃饭按摩洗脚,才把职称改过来,他们不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在努力工作吗?你偏要给他们发一个什么职称,有什么必要吗?再说,老师,不就是在学校里学那一点东西?还谈得上什么专业技术人员,是谁在发烧搞这些东西?浪费国家钱财?!把你的课本丢掉,老师你只有讨饭份,国家尽搞一些形式教条的东西,让老师静心不下来,怎么能认真工作,说什么老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让你去中国哪个地方找?哪里的公务员的工资总值(加其它各种收入)不多于老师?中国的老师若要提高教学水平,学习,都成为国家创收的主要手段,老师只要参加的学习,都是要出钱的。哪里轮到老师有免费的午餐?
有一些农村学校,政治,历史,地理,美术,信息等老师评定就很艰难,因为当地教育局相应的科室很少开展教研活动,他们所获得的证书很少,有些老师没有一个证书,那只有拼命捞市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只好去送礼捞政治资本,只是苦坏了那些踏踏实实的老实本份的老师。高级职称,想说爱你不容易!不,爱你爱得死去活来。
五、严重干扰教学秩序
评审前教师处心积虑,花大量时间获得证件,无暇顾及教学。评审时要做各种材料,更是无心教学。评后落聘者失意,心灰意冷,没有动力,无心教学。有些被聘者认为从此高忱无忧了,也不用心教学了!班主任也不当了,课也不好好教了,反正高级也评上了,工作也干到头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职称评定!为了参聘每年教师都要办理计算机证、继续教育证和其它能够加分的证件,花费很多金钱。为了评审,要定级的教师提前二三年就要准备各种材料,这迫使许多教师加入做假的行列,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分配指标到评审结束这段时间是对每位参评教师的心理煎熬和精神的摧残,哪里还有心思去教学呀!呜呼哀哉!教师轻松愉快的生活哪里去了呀!职称的评定是依据个人的成绩作出的,但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评上职称,得到一定地位后,往往会停滞不前,不再研究创新。另一方面,多数人进行科研,只是为了晋级,这就容易与生产实际脱钩,研究出一些无用的成果,或者评上职称后,就将论文成果束之高阁,不去推广转化为生产力。
评上高级职称,对于大多数人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岸”,四十多岁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倚老卖老,反正这一职称终身享用,工资一分不少,管他“山外青山楼外楼”,只管“革命小酒醉一休”。
可以说,职称终身制严重阻碍了专业队伍的发展与建设。
现在的教师职称评定已经荒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儿我只说中学里的事情。在你的年龄不够大和资格不够老的情况下。由于上头划拨的指标有限,参评的教师很多,狼多肉少,学校就采取打分排队的方法。在这种量化考核的争斗中,坐收渔翁之利的还是那些平日里就能密切联系领导的人,根据这些宠儿的情况,领导早把打分内容的比重调剂好了,最后排在前头的肯定是这些宠儿。尤其是那些模范、优秀、能手,在打分时分值奇高,如果你平时只抓教学业务而不会八面玲珑紧跟领导,这些荣誉你一辈子也休想得到一个。所谓的评比打分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结果可想而知。职称评定之所以如此繁琐苛刻,表面上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些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肮脏的功利思想,职称评定正成为这些官僚机构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简直就是他们的摇钱树。
职称评定中,湖北沙市六中有两个教师因评定职称而气死:一位40多岁的女教师到市教育局上访,气急之下扑在教育局的办公桌上就没有起来,脑溢血抢救无效而死亡;一位50多岁的男老师因没有评上高级暴跳如雷,也是脑溢血中风,后又第二次中风抢救无效而死亡。
六、滋生了刊物的腐化和社会学术低俗化
职称养活了一批靠收取版面费生存而学术水准低劣的刊物。关于论文,作者与报刊媒体、出版界完全是本末倒置。作者要发表一篇论文不但不给稿费,还至少要缴纳300元—800元不等的“版面费”。真可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于是这一中国特色,能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不论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还是中小学,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学术论文。因此,为了挤上职称这班车,许多人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琢磨论文,而很多高校还规定论文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才有效,特别是评定副高职以上时。但中国的核心刊物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十几种,一年能刊登的论文不过万篇,几百万的科研人员要挤上去是何等之难。
于是投机取巧者耗费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和书堆里,东拼西凑,弄些玄而又玄的花活儿,很能唬人;更有甚着,从网上下载国外的论文,稍作修改甚至原封不动翻译过来,堂而皇之成了自己的东西。其实,那些文章真有多高的学术价值?鬼才信!你让有些论文高产的教授们去做点实事,很可能不如一个讲师。
为了评上职称,人们平时要进行的准备,主要是撰写发表论文。中国人口众多,申报职称的人成千上万,每人需要三五篇论文,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我们的科技水平远远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我们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则是这些国家的好多倍。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大家都在批文革中假大空,弄虚作假。可以现在,国家都逼迫我们教师造假,造得越多越像,工资还越高,可这种造假却再也造不出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家,古代的孔子,墨子,是谁在制造中国的垃圾人才,在制造徒有虚名而又没有实干的标杆?是中国的教育制度。正是因为有了这块好的土壤,养活了一些有能力的网络和枪手,随手打开一些网站,随便点击一下进入就能找到代写论文的高手,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让人惊叹。
全国教师的期待:
也许有人说,以上理由其实不是理由,那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其实不然,你只要深入实际,看一看听一听就知道,找点数据分析分析就明白了,职称其实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环,若不是为了几个钱,谁还在乎呢?既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妨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那就说明这个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么取消职称,要么职称与工资不直接挂钩,我们盼望与现代教育相配套的工资改革方案出台。这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制度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width:100%">
有道理,只是谁也改变不了
width:100%">
再有道理又有何用?
width:100%">
都知道是这么回事
width:100%">
说得好,的那中国领导说的算!!1
width:100%">
是当今教育职评的真实写照,广大弱势群体老师应该呼吁,若都默默无闻,这样的职称评定制度肯定还得继续延续。必须非常职称评定制度!
width:100%">
深受其害,如今的各项活动领导鼓励积极参与,原因不是能提升自己而是得将能加分。真没意思。Android客户端
width:100%">
殇& &1. 未成年而死:幼子早~。
2. 为国战死者:国~。~魂。
width:100%">
就拿无为来说,评个中高,没有10000元花没办法搞定,评优花钱,论文几篇花几次钱,指标花钱,评审时找评委花钱,。。早就该废除了
width:100%">
殇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汉语中用法更为广泛: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用法多为“XX之殇”
如:苏轼的《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离殇中的“殇”,显然不是死者!
width:100%">
职称不应该和待遇挂钩。挂钩的话应该缩小差距。如果每个月只少一两百。谁还愿花许多钱去评个职称呢。
width:100%">
width:100%">
深得其害!
width:100%">
何止是教育系统?
卫生系统更严重
医生要想评一个副高职称最少10万
评一个正高,最少要花20万
我就是算了一笔账,我花了10到20万,要太多的时间才能拿回来
所以,我至今没花钱,所以也就至今评不上!
width:100%">
肖老师是教语文的吧,哪天有机会拜读你的佳作呀,总是看你转别人的。
width:100%">
微信关注后可获得银币
New Wuwe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终奖占全年收入多少合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