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怎么赚钱会消失吗?

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了。未来,区块链这几个字可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化而消失。
整理 | 半夏
来源 | 起风财经(ID:QFCJ2018)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金融科技创新联盟、国经咨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块链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金融区块链应用创新高峰论坛近日在清华大学开幕。
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和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区块链赋能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和未来。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主任、国际电信联盟分布式账本标准组副主席魏凯主任发表了《区块链的理想与现实》的主题演讲。
以下是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主任、国际电信联盟分布式账本标准组副主席魏凯主任的主题演讲实录,由起风财经(ID:QFCJ2018)精编整理,有删减:
区块链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那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可以说,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跨进了数字时代的门槛,但是另外一只脚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我们高度依赖组织、银行给我们传递信用,依赖证券交易所帮我们做IPO,依赖互联网公司建立消费者。
例如最早的电商网站,说要打破信息壁垒、见到消费者,实际上却承担了信用中介的角色,所以说中心化信任建立的机制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但是要反思一下,其实、区块链技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是不是要探索一种新的建立信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不是需要新的方式?
区块链颠覆传统记账方式的结构
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传统金融交易的弊端慢慢显现出来:一是交易成本越来越高,二是存在低频的机构背书并担任信用中介的角色。在这个时候,经济发展正在呼唤一种新信用的出现。
背后的区块链技术,颠覆了很多技术构造的原理,成为一种记账技术。从金融层面来看,核心是账户的维护,而区块链分别从三个方面颠覆了传统记账方式的结构。
第一是账本结构的变化。以前的账本有贷有借,借贷相平;而现在账本是围绕一笔笔现金流向的变动来记账的。在这种记账方式下,记账即平账,记账即对账,效率会非常高。同时它也是一个共享的账本,所有机构在一个账本上记账,不需要机构之间的对账。
第二是记账人的变化。以前是单一机构里的会计专职维护账本,而现在任何一个参与方都有机会当会计。它们通过竞争、激励的方式来获取记账的权利,使得交易系统成为了一个多方维护的系统。
第三是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以前因为数据库要提供读、写、改、删四个能力,账本内容是可以修改的。而区块链一方面去掉了删、改两个功能,变成了只写、只读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其智能合约是一个内置合约,记账即合约,一旦记了账就不能反悔,因为智能合约已经形成了,没有留下任何做假账的机会。
区块链从这三个方面,使得我们将原来依靠组织的信用来对系统真实性做保障的方式,转变为依靠数学、系统来给数据做背书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信用方式的产生,也是一个从相信组织到相信数学的过程。
区块链映射实体经济,未来可期
互联网使得人人都可以做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博客、发微信,区块链实际上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功能——人人都可以发信用、传递价值。这是从自媒体到自金融的变化。但是区块链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区块链了。未来,区块链这几个字可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化而消失。
从数据结构上看,区块链不再是链式结构,甚至是没有块和链的概念,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分布式账本,比如说银行做分布式账本。从区块链的技术来看,区块链不能在一个链上完成所有工作,需要系统中有跨链、多链、分片等多种技术来区分在某种场景下的特性,同时赋予这些链记账的功能。
这样看,区块链要进入实体经济里,底层架构也要随着适应不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总的趋势是,区块链将与实体经济之间映射得越来越好。
现在不光是国内,国际上的金融机构也都在试水区块链项目。我相信没有一家国有银行不在研究区块链,每家都有区块链的POC项目,试点非常多,但其实银行产业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案例出来。因为性能的原因,TPS上不去,所以只能上存证、票据、供应链、精准扶贫这些低频系统。未来有可能道路的演变会上高频的、核心的系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除了发币之外,区块链还有很多用途,服务实体经济的场景多得数不过来。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了,每个人都在想区块链跟自己的关系在哪里。其实区块链生态已经形成,像以太坊、Ripple这些平台在国际上已经很流行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等待这个生态慢慢成熟完善,并走向最终成熟还有一段路。
监管:分门别类的Token是一个方向
说区块链不可回避的一个事情就是ICO,从国际上看:2018年ICO总价已经超过去年全年2倍多,总数个数也多很多;另外单体不断创新高,最大达到了42亿美元,而今年年初还是17亿美元。
实际上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投资人为什么对区块链这么感兴趣?最终看的还是看到了它来钱快的这个事情。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有财富示范效应的系统,可以说全社会都有这样的预期。&&
什么是公链?是去中心还是新中心?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判断,凡是在公司主导下要去做公链的,大部分都可能怀揣着用公链成为信息中心的梦想。就拿系统来说,它也在中心化。我们看到三个中心正在形成:算力中心、财富中心和权力中心。
比特币下一步向哪走?区块链技术怎么演进和升级?命运掌握在两拨人的手里,这两拨人的意见不一样。最麻烦的是这些人达成共识,却没有协议。
区块链实际上是一项伟大实验,尤其像比特币、以太坊这样的公有链,实验中是没有政府世俗的权力来维持秩序、没有公司法人机构去治理的。所以必然会出现几大问题:第一是区块链如何治理,如何玩转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类的协作网络。第二是想要区块链跟实体经济结合并在现实社会发挥作用,就必须接受实体经济现有的规则,那么区块链将如何跟实体经济结合。
区块链跟监管合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Token的法律地位。我们统计了一下,全球有26个国家发了与Token、ICO相关的规定,分为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类是分类监管的态度,第二类是禁止的态度,第三类是观望的态度。
其中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瑞士,它是相当自由的一个经济体,但是他们对Coin有监管。瑞士的金融监管局对Token分了三类,第一类是Payment Tokens,可以用于买东西、用于价值转移;第二类是UtilityTokens,可以购买云服务;第三类是Asset Tokens,就是资产的Token,它代表了对权益的债务。
瑞士对待区块链监管,分门别类的去看待Token,不仅有了创新空间,还能跟现有体系相兼容。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区块链的监管,分门别类的Token是一个方向。
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将面临四大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得了焦虑症,区块链仿佛跟任何人都有关系,如果错过了区块链,好像错过了发财致富的机会,有些地方政府不停地发区块链支持政策。因为区块链是分布式系统,它的维护成本、未来规则和设计成本都是非常高的。所以为了能防止这个焦虑,最好是能够分门别类地看区块链跟你的业务场景到底有没有关系。
其实区块链的理想很伟大,但是现实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
第一是区块链技术本身是否值得信赖的问题。因为我们把信任的重托交给机器,而不是一个组织。这个机器是否比组织可靠,是否拥有比组织机构更高的星用,性能、功能、安全性到底能不能扛住系统的压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区块链先去自证清白。
第二是链上链下如何锚定的问题。链上是虚拟世界,链下是实体世界,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边界该如何锚定。特别是在溯源、存证这些环节上,如果上链时的信息做了假,区块链是无能为力的。这个需要区块链之外的很多配套措施去保证,可能是技术的,可能是监管的,也可能是其他的。
第三是区块链如何有效治理的问题,尤其是公链和联盟链如何有效治理。联盟链要把很多企业拉到一块来上链,意味要讨论规则;公有链更是这样,没有法人主体,出了问题不能有效的治理。它们会不会打着去中心化的旗号干中心化的事情来做新的垄断,还有待观察。
第四是区块链与现有规则体系如何适配的问题。特别是在Token的法律地位、反洗钱、客户识别、隐私保护这几个方面。国内已经出现一些事件,信息上链之后怎么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区块链其实要面临这些考验,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我们牵头的可信区块链联盟迈出了很小的第一步,我们在推动整个行业规范的、完整的、真实的披露信息,这是最基础的。未来还需要走一大步,就是区块链跟行业的结合。
每个行业其实都存在自己的问题和痛点,我们现在成立了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政务、供应链、医疗等工作组,来解决每个行业跟区块链融合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法律监管问题,区块链如何跟社会规则去适配,让技术更靠谱,让行业应用门槛更低,让法律更合规,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
在价值互联网时代,安全问题是区块链技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中国第一批黑客,Security Chain(安全链)生态发展官钱科铭决定以黑客精神重塑风口下的区块链安全。周三晚八点,看看谁来为“裸奔”的数字资产保驾护航?区块链是纯粹的去中心化吗,垄断会因此消失吗?-ZAKER新闻
品途商业评论
以太坊的创始人俄罗斯天才少年 Vitalik Buterin,年少时曾沉迷 " 魔兽世界 ",而当开发商暴雪娱乐取消了他最喜欢的职业「术士」的技能 " 生命虹吸 " 之后,他心碎气愤。从那以后,他意识到中心化和垄断的恐怖,决心改变,变革由此开启… ..如果说比特币为首的区块链 1.0,仅仅只是改变了人们记录价值、确认价值的方式,使得价值传输可以不依赖第三方进行,一个新经济秩序的出现自此有了现实基础。那么,承载了智能合约的以太坊为首的区块链 2.0,则是彻底让人意识到构建一个不存在中间人、完全依赖程序的去中心化世界的可能。此后,区块链掀起了一股去中心化浪潮,"Decentralize Everything",成为新势力颠覆旧势力的重要口号,似乎一切的中心势力、垄断势力,都将在这一场变革中化为灰烬。那么,区块链是纯粹的去中心化吗,垄断会因此消失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去中心化≠消灭中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演义》正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经历着分分合合,爷叔认为,所谓 " 中心化 " 和 " 去中心化 " 的主导权实际也是不断交替的,会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绝对的中心化世界,也不存在绝对的去中心化式胜利。互联网解决了信息流通的边界问题,使得信息、数据畅通无阻,然而,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应用提供给我们的便利同时,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数据的掌控权。数据垄断使企业获利,用户却从未享受收益。广告业务为一批互联网巨头公司带去了极为丰厚的收益,他们收集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优化广告投放的策略,以最大化攫取收益,并将其收入囊中。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贡献出了珍贵的个人数据,却未曾享受应有的待遇,我们受够了被肆意侵犯的隐私、受够了未经允许却被征用的数据,却无能为力。这便是这一轮变革缘起之处,去中心化,就是要将原本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交还给我们自己。借助区块链技术,我们将个人的数据通过专属的私钥存储在节点区块之上,数据可授权交易、可追踪数据用途,数据的管理权,第一次真正交到了我们手中,而代币机制的存在,更是让我们可以享受数据带来的红利。至此,任何人不得轻易践踏权利。然而很少人知道,我们获得自由所依赖的去中心化,却是建立在牺牲效率的基础之上。即便是标榜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也难逃资源集中的诟病。比特币自 2008 年诞生至今,经历了快 10 个年头,从未出现过系统问题,而其极强的稳定性的背后,是每秒钟仅能处理 7 笔交易,平均 10 分钟的交易处理速度,之后,以太坊基本沿用了比特币的整体框架,加入了智能合约特性,虽然将每秒钟处理交易数量最高可提高至 300,交易处理速度提升至 30 秒 ~5 分钟之间,却还是离支撑起一个能运行无数分布式应用的去中心化世界相距甚远。虽然之后有号称可以将 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每秒交易处理数量)提高至一百万的 EOS,然而,若没有一定数量的高性能计算机充当节点提供支持,高效率恐怕也难以实现,最终,为了效率,区块链还是向中心化做了妥协。而即便是去中心化运行的比特币生态,由于挖矿机制(Proof of Work 机制,为了维持系统整体稳定、安全性而设立)的存在,算力统治一切。占据了较多算力的组织,便能获取更多的挖矿收益,在这种背景下,本身就存在垄断算力的现实基础。现实中,比特大陆被认为控制着比特币世界至少 30% 以上的算力,旗下的矿池算力,多次都要超过警戒线,而一旦超过警戒线,便可以凭借算力优势重写区块,对数据进行篡改。虽然这样可怕的结果从未真正发生,然而在这个算力为王的世界,这种阴影,始终将会存在。另外,哪怕我们宣称区块链世界是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那么,现在的优质代币项目越来越向大户、机构倾斜,散户无权参与,只能去二级市场接盘,大资本就好像现世的黄牛,将一颗颗筹码低买高卖转手,这又是什么,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心化和资源集中?不过,爷叔并不是在否定区块链,而是想说,区块链世界和现有世界,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根本也不在于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的对立。去中心化不能完全消除垄断,更无法消灭中心,而所谓的完全去中心化的世界也并不一定就那么的美好,要知道,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只要有人性驱使的领域,就不可能避免资源集中。重要的是,如何限制中心化作恶,这才是区块链技术的意义和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爷叔认为,这也是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魅力所在。分叉机制:限制中心化作恶的利剑那么,区块链限制中心化作恶的真正利器是什么?没错,爷叔认为就是分叉机制!分叉,简而言之,即分道扬镳,是组织内部独立开辟新社区的重要机制,也是社区用户摆脱 " 中心化暴政 " 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区块链体系内部部分对现状不满的节点,对现行的区块链共识机制进行更改,并进行软件升级,而那些仍支持原运行机制的节点,由于未进行软件升级,因而无法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而已经升级的节点仍可以验证未升级节点生产出的区块。之后,大家各自延续自己认为正确的链继续记账,形成了两条区块链。分叉机制的存在,保证了一个社区不受一小部分团体的控制,避免垄断、中心化所可能带来的危害和伤害,真正将选择的权利交给社区,交给用户。试想一下,在 " 魔兽世界 " 这样的游戏中,如果暴雪不顾用户的反对,对游戏参数进行修改,就像当初将 Vitalik Buterin 心爱「术士」的技能 " 生命虹吸 " 取消,分叉机制此时就可以创造一个平行世界的新 " 魔兽世界 ",这里面保留了游戏分叉前的所有记录和参数,包括「术士」的技能 " 生命虹吸 ",然而之后,便是全新的故事脉络。又比如,若有人试图垄断比特币的算力,并由此修改整个账本,此举必然会引起社区的反对,反对者可以借助分叉,保留修改前的账本,并在一条新的链上运行区块,而原先被修改的账本,由于得不到认可,最终也会变得毫无价值。这便是分叉机制的威力,能最大化限制中心化作恶,对垄断进行威慑,使其不得不收敛,为整个社区的利益服务。从这一层面来看,或许区块链世界将不存在绝对的垄断,至少,也不会真正有一家独大、店大欺客的局面出现。区块链的三角悖论:去中心化实际是多中心化"Blockchain systems can only at most have two of the following three properties: decentralization, scalability, and security" —— Vitalik Buterin在建立区块链生态系统时,我们只能在去中心化、可扩展性(低能耗、高效率)和安全性中三选二,这便是区块链世界的三角悖论和困境,即不存在一个区块链,既能支撑每秒几百万的交易处理量,又可以完全依赖去中心化机制进行共识,又安全不容易受到攻击。具体来说,如果去中心化程度高且安全性高,那么就要有更多的节点参与投票与共识,且为保证安全性,投票所需的算力不能太低,不然就容易面临 DDOS 攻击,这样整个交易的成本自然提高,从而会降低整个交易的效率,扩展性便会降低。其它两个要素的结合亦是同理,若是想要安全性高同时扩展性好,那么就需要相对少的节点参与投票与共识,且为保证安全性,投票所需的算力仍不能太低,这其实就是 EOS 采用的模式,其独特的 DPOS 机制,委托 21 台高性能计算机作为代理记账节点参与投票和共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交易,然而节点数量的减少,却潜在导致了中心化倾向,存在理论上合谋作恶的可能。而除此之外,传统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也会在一些落地应用场景上面临困境,例如物联网领域,目前,物联网所使用的 RFID 芯片算力较低,如果想把碎片化的终端设备连接在一起,加入区块链体系,并由他们作为节点进行投票和共识,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为了增加安全性,其成本的增加及能耗则难以忽略,收益成本比,可能还不如使用中心化的体系更优。正是上面的种种,使得未来的区块链世界,必定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多元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不同的区块链体系各有千秋,合适的落地应用场景也不尽相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基础系统。或许,多中心,才是去中心化真正的含义。而目前,主流的基础链大多还处在开发阶段,有的还未上线主网,也存在一定的同质化,2018 年,或将成为这些项目厮杀的时间战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寄语:既然不存在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区块链,既然垄断并不实际存在于这个世界,那么,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通性,必将成为这个市场继区块链 2.0 之后又一大投资主题,区块链 3.0 的争夺,或许就将在各大基础链主网落地之后真正开启……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36氪2小时前
亿欧网43分钟前
互联网新闻23小时前
砍柴网22小时前
i黑马20小时前
亿欧网昨天
亿欧网57分钟前
亿欧网1小时前
51CTO2小时前
亿欧网2小时前
砍柴网3小时前
亿欧网4小时前
亿欧网6小时前
亿欧网6小时前
动脉网4小时前区块链是纯粹的去中心化吗,垄断会因此消失吗?区块链是纯粹的去中心化吗,垄断会因此消失吗?品途百家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去中心化≠消灭中心“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三国演义》正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经历着分分合合,爷叔认为,所谓“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主导权实际也是不断交替的,会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绝对的中心化世界,也不存在绝对的去中心化式胜利。互联网解决了信息流通的边界问题,使得信息、数据畅通无阻,然而,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应用提供给我们的便利同时,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数据的掌控权。数据垄断使企业获利,用户却从未享受收益。广告业务为一批互联网巨头公司带去了极为丰厚的收益,他们收集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优化广告投放的策略,以最大化攫取收益,并将其收入囊中。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贡献出了珍贵的个人数据,却未曾享受应有的待遇,我们受够了被肆意侵犯的隐私、受够了未经允许却被征用的数据,却无能为力。这便是这一轮变革缘起之处,去中心化,就是要将原本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交还给我们自己。借助区块链技术,我们将个人的数据通过专属的私钥存储在节点区块之上,数据可授权交易、可追踪数据用途,数据的管理权,第一次真正交到了我们手中,而代币机制的存在,更是让我们可以享受数据带来的红利。至此,任何人不得轻易践踏权利。然而很少人知道,我们获得自由所依赖的去中心化,却是建立在牺牲效率的基础之上。即便是标榜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也难逃资源集中的诟病。比特币自2008年诞生至今,经历了快10个年头,从未出现过系统问题,而其极强的稳定性的背后,是每秒钟仅能处理7笔交易,平均10分钟的交易处理速度,之后,以太坊基本沿用了比特币的整体框架,加入了智能合约特性,虽然将每秒钟处理交易数量最高可提高至300,交易处理速度提升至30秒~5分钟之间,却还是离支撑起一个能运行无数分布式应用的去中心化世界相距甚远。虽然之后有号称可以将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每秒交易处理数量)提高至一百万的EOS,然而,若没有一定数量的高性能计算机充当节点提供支持,高效率恐怕也难以实现,最终,为了效率,区块链还是向中心化做了妥协。而即便是去中心化运行的比特币生态,由于挖矿机制(Proof of Work机制,为了维持系统整体稳定、安全性而设立)的存在,算力统治一切。占据了较多算力的组织,便能获取更多的挖矿收益,在这种背景下,本身就存在垄断算力的现实基础。现实中,比特大陆被认为控制着比特币世界至少30%以上的算力,旗下的矿池算力,多次都要超过警戒线,而一旦超过警戒线,便可以凭借算力优势重写区块,对数据进行篡改。虽然这样可怕的结果从未真正发生,然而在这个算力为王的世界,这种阴影,始终将会存在。另外,哪怕我们宣称区块链世界是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那么,现在的优质代币项目越来越向大户、机构倾斜,散户无权参与,只能去二级市场接盘,大资本就好像现世的黄牛,将一颗颗筹码低买高卖转手,这又是什么,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心化和资源集中?不过,爷叔并不是在否定区块链,而是想说,区块链世界和现有世界,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根本也不在于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的对立。去中心化不能完全消除垄断,更无法消灭中心,而所谓的完全去中心化的世界也并不一定就那么的美好,要知道,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只要有人性驱使的领域,就不可能避免资源集中。重要的是,如何限制中心化作恶,这才是区块链技术的意义和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爷叔认为,这也是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魅力所在。分叉机制:限制中心化作恶的利剑那么,区块链限制中心化作恶的真正利器是什么?没错,爷叔认为就是分叉机制!分叉,简而言之,即分道扬镳,是组织内部独立开辟新社区的重要机制,也是社区用户摆脱“中心化暴政”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区块链体系内部部分对现状不满的节点,对现行的区块链共识机制进行更改,并进行软件升级,而那些仍支持原运行机制的节点,由于未进行软件升级,因而无法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而已经升级的节点仍可以验证未升级节点生产出的区块。之后,大家各自延续自己认为正确的链继续记账,形成了两条区块链。分叉机制的存在,保证了一个社区不受一小部分团体的控制,避免垄断、中心化所可能带来的危害和伤害,真正将选择的权利交给社区,交给用户。试想一下,在“魔兽世界”这样的游戏中,如果暴雪不顾用户的反对,对游戏参数进行修改,就像当初将Vitalik Buterin心爱「术士」的技能“生命虹吸”取消,分叉机制此时就可以创造一个平行世界的新“魔兽世界”,这里面保留了游戏分叉前的所有记录和参数,包括「术士」的技能“生命虹吸”,然而之后,便是全新的故事脉络。又比如,若有人试图垄断比特币的算力,并由此修改整个账本,此举必然会引起社区的反对,反对者可以借助分叉,保留修改前的账本,并在一条新的链上运行区块,而原先被修改的账本,由于得不到认可,最终也会变得毫无价值。这便是分叉机制的威力,能最大化限制中心化作恶,对垄断进行威慑,使其不得不收敛,为整个社区的利益服务。从这一层面来看,或许区块链世界将不存在绝对的垄断,至少,也不会真正有一家独大、店大欺客的局面出现。区块链的三角悖论:去中心化实际是多中心化“Blockchain systems can only at most have two of the following three properties: decentralization, scalability, and security”——Vitalik Buterin在建立区块链生态系统时,我们只能在去中心化、可扩展性(低能耗、高效率)和安全性中三选二,这便是区块链世界的三角悖论和困境,即不存在一个区块链,既能支撑每秒几百万的交易处理量,又可以完全依赖去中心化机制进行共识,又安全不容易受到攻击。具体来说,如果去中心化程度高且安全性高,那么就要有更多的节点参与投票与共识,且为保证安全性,投票所需的算力不能太低,不然就容易面临DDOS攻击,这样整个交易的成本自然提高,从而会降低整个交易的效率,扩展性便会降低。其它两个要素的结合亦是同理,若是想要安全性高同时扩展性好,那么就需要相对少的节点参与投票与共识,且为保证安全性,投票所需的算力仍不能太低,这其实就是EOS采用的模式,其独特的DPOS机制,委托21台高性能计算机作为代理记账节点参与投票和共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交易,然而节点数量的减少,却潜在导致了中心化倾向,存在理论上合谋作恶的可能。而除此之外,传统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也会在一些落地应用场景上面临困境,例如物联网领域,目前,物联网所使用的RFID芯片算力较低,如果想把碎片化的终端设备连接在一起,加入区块链体系,并由他们作为节点进行投票和共识,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为了增加安全性,其成本的增加及能耗则难以忽略,收益成本比,可能还不如使用中心化的体系更优。正是上面的种种,使得未来的区块链世界,必定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多元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不同的区块链体系各有千秋,合适的落地应用场景也不尽相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基础系统。或许,多中心,才是去中心化真正的含义。而目前,主流的基础链大多还处在开发阶段,有的还未上线主网,也存在一定的同质化,2018年,或将成为这些项目厮杀的时间战场,让我们拭目以待.......寄语:既然不存在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区块链,既然垄断并不实际存在于这个世界,那么,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通性,必将成为这个市场继区块链2.0之后又一大投资主题,区块链3.0的争夺,或许就将在各大基础链主网落地之后真正开启……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品途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互联网新商态,发现商业创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计行业消失区块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