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三层含义检查前能饮食吗

如何理解中医治未病_百度知道
如何理解中医治未病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旧的时代333
旧的时代333
采纳数:60
获赞数:90
擅长:暂未定制
?或许大家对这个词组略有耳闻,但还是不清楚它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下面就由深圳景田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医师刘远能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医治未病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三层含义。 1、“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2、“已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 3、“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要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适应人群 1、身体尚健康但精力不足者; 2、体质较差有疾病易患倾向者; 3、自觉症状明显,但检查指标无异常者; 4、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 5、慢性疾病的巩固治疗和身体技能恢复; 6、大病初愈需预防复发、调养康复者。 ?刘主任是深圳景田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特诊专家,全国首届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特邀教授,中国名医理事会理事、名医推荐编委会副主编,中国疼痛康复医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世界中医药学会会员,全国优秀卫生医疗工作者。从医30多年,多次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越南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特色疗法:独创刘氏正骨整脊复位手法,其腹部经穴推拿、内功推拿、小儿推拿也均为独创,被患者称为“国医妙手”。 擅长治疗疑难腰颈椎病变、脊柱相关疾病、骨伤后遗症功能恢复、脑瘫、中风偏瘫、截瘫、面瘫、神经运动系统疾病、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以及风湿类风湿等各类不明原因疼痛,以及中医治未病亚健康调理等。 ?如今我们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多,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职业问题,常常都会感觉到身体的不适。专家提醒只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不用担心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中医治未病。欢迎与我院的在学校专家联系。 相关阅读:推拿是如何治疗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lantingxitie
lantingxitie
采纳数:26
获赞数:1212
擅长:暂未定制
我给你讲个故事:华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有一天一个人问华佗,你们家里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这时华佗说,我们家大哥的医术最高明、其次是我的二哥,医术最不怎么样的就是我了。这时提问者十分不解的问,谁不知道你是天下最有名、医术最高的人了。为什么这么谦虚!这时华佗说了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话:我大哥治病是在人们尚未察觉身体有病的时候为人们医治的,人们对他医术不甚了解。我二哥治病是在人们开始发病的时候通过望闻问切,开处方医治病人的,人们只是对他有所了解。我看病是在病情非常严重的时候,才给病人下药,又开刀又手术,所以人们认为我能够起死回生,药师在世,因此我最有名气,论水平我与我的兄长差距很大呀!另一个故事就是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几次劝蔡桓公治病,他却说现在的庸医把没病的人治好以为功,不值一提,结果到最后大病来临时后悔来不及了。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体检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已于12月份乔迁至南院区啦!其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环境幽雅,科室设置齐全,体检流程设计合理,有专职导诊人员进行导诊,为体检者提供了良好的查体环境以及方便快捷的服务。
  本体检中心充分依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品牌优势,树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推出多种健康体检套餐及个性化体检项目。对检查项目作出专业化的医学健康检查报告,并为客户建立健康及保健电子档案[]
     科普知识                  
 体检套餐              
 体检中心位置
院内子网站
黄文政名老中医工作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武清中医医院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当前位置: >
中医治未病 告别亚健康
发布时间: 10:49:43 | 来源:通辽日报 |
  治未病是中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哪些人需要“治未病”?接受治未病调治又需注意什么?  75%以上就诊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有的人会有这种感觉,总感到困倦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情绪波动大、又懒于运动锻炼,从而会担心是自己身体某方面出了问题,于是到医院做了体检,然而检查结果却显示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望、闻、问、切”,医生说这类人患的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属于气虚、气郁体质类型,肝气郁结、气血不足,而且内分泌紊乱,脏腑功能出了问题,所以才会长期出现疲劳症状。据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亚健康病种之一,积极采取饮食起居健康指导和中医中药充分干预、调理脏腑和气血功能,患者乏力等症状就会消失。  治未病的重点就是亚健康群体,目前临床上75%以上的就诊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部分是中青年群体,主要是压力大、生活起居不规律所致。  长期疲劳、反复感冒者可去治未病  出现哪些症状可去治未病科就诊?医生介绍,治未病的根本是改善体质,对潜在的致病因素,预先采取针对性的保健措施。医生建议,若出现反复感冒、烦躁压抑、长期肠胃不适、盗汗、健忘、经前乳胀、痛经、疲劳、畏寒便秘、易过敏症状、肥胖症、更年期潮热等不适症状,均可进行治未病调治。患病后,通过一定措施,及时阻止疾病发展、加重,并防止并发症发生。通过改善体质,可逐步控制病情。  据了解,治未病首先要辨别就诊者的体质,根据体质情况,采用药物疗法和非药物治疗干预体质。其中非药物疗法包括情志调摄、生活起居调摄、运动养生、膳食调养等,同时也包括中医适宜技术中的针刺、雷火灸、疏通经络、砭石、熏洗等手段,通过辨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打“组合拳”进行治疗。  文/周宏骏
来源:通辽日报
责编:张鸣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 电话:010-(新闻) (监督)| 投稿邮箱: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中医“治未病”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日10:40&&来源:
原标题:中医“治未病”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扶持力度加大,中医肿瘤预防事业如春天般吐露芬芳,蕴藏生机,这将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健康养生理念的形成。
如今中国“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最大挑战。早在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就启动了《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把慢性病防控列入“健康中国”发展的优先领域,而慢性病管理更是本次两会讨论研究的焦点。其中,肿瘤作为呈“井喷”态势慢性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肿瘤是慢性病 可防、可治、可愈
肿瘤作为常见的慢性病,是中国首要的死亡原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医师花宝金表示,据估测2015年中国新发肿瘤患者400余万,因肿瘤死亡的患者约280万例。
“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肿瘤是一种可防、可治、可愈的慢性病。”花宝金教授表示,人类战胜癌症的根本出路仍在于预防,通过预防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有效合理的早期干预,可避免约60%的肿瘤相关性死亡。
发挥中医优势 重在预防肿瘤发生和转移
中医治未病,强调在肿瘤未发或者未转移之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大量的临床和科学研究证明,中医药具有整体改造机体微环境达到防止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作用优势。花宝金教授表示,要发挥好中国式抗癌的特色模式,即消灭+改造,改造靠中药。临床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等待”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患者,例如癌前病变、各类脏器结节和息肉、肿瘤早期术后等等,实际上,这些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现代医学治疗措施,或者即便是治疗后仍然存在较高肿瘤发生和转移的风险,此时应该早期选择中医药介入治疗,即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就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早防早治、防治结合”的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门设立“防癌门诊”,可为有肿瘤家族史、高危职业、慢性感染及情绪抑郁等肿瘤危险因素患者、癌前病变患者提供帮助,给予其生活方式指导、危险因素干预指导以及中医药治疗,以实现早期防治肿瘤。 (阳叶萍)
(责编:韩雅菘、权娟)
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
“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着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你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昨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昆明举行的“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说。
晨起第一次便便竟预示癌症
健康的便便应该是条状的黄棕色的软便,有臭味,但不至于臭不可闻。如果大便很黏腻,有排不尽的感觉,异味大,说明体内湿热重。中医教你冬补夏吃治未病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疗法,在夏季治疗各种冬病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完全可以冬补夏吃,冬季合理进补可以预防各种夏病的发生,起到治未病的功效。那么我们可以吃的有哪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冬补夏吃可事半功倍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配合药膳食疗更能相得益彰,夏季进行适当药膳调补,可事半功倍。有些对膏药过敏的人也可单独用食疗减轻疾病,每年伏天有40天,适合平时畏寒怕冷和遇冷疾病加重的人调治疾病,可明显减少复发,延缓病情发展。  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至防患于未然,中医与中国古代思想一脉相承,充满了辩证,多发于冬天的疾病,在夏日就要开始防范与这些致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于是有了冬病夏治,于是有了治未病。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法,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完全可以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依据同样的思想,冬虫夏草更是赋予了神奇的功效,集动植物(虫与草)属性与相反时令(冬与夏)于一体,阴阳双补,有“黄金草”之称,此是题外话。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无姜”,“饭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称之“呕家圣药”,别名“还魂草”(姜汤则称“还魂汤”),需要注意“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糖水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羊肉  民谚: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习俗被列为上海“非遗”,很多人认为夏天食用引发上火,专家认为,夏天耗气伤津,加重脾胃虚寒或寒湿困脾等,羊肉则能提高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  鳝鱼  民谚: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据说“鳝鱼是眼药”,古代的大力士经常吃鳝鱼。而它的小老弟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鲫鱼  民谚:冬鲤夏鲫。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广东人夏季饱受湿热的困扰,喜欢用之煲汤,如鲜生地和鲜土茯苓煲鲫鱼,鲫鱼补益利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湿、消炎散结,又可防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痈疮肿毒等。  莲子  养心季节是夏,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壮肠胃。
2中医教你冬补夏吃治未病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至防患于未然,中医与中国古代思想一脉相承,充满了辩证,多发于冬天的疾病,在夏日就要开始防范与这些致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于是有了冬病夏治,于是有了治未病。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法,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完全可以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依据同样的思想,冬虫夏草更是赋予了神奇的功效,集动植物(虫与草)属性与相反时令(冬与夏)于一体,阴阳双补,有“黄金草”之称,此是题外话。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无姜”,“饭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称之“呕家圣药”,别名“还魂草”(姜汤则称“还魂汤”),需要注意“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糖水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羊肉  民谚: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习俗被列为上海“非遗”,很多人认为夏天食用引发上火,专家认为,夏天耗气伤津,加重脾胃虚寒或寒湿困脾等,羊肉则能提高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  鳝鱼  民谚: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据说“鳝鱼是眼药”,古代的大力士经常吃鳝鱼。而它的小老弟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鲫鱼  民谚:冬鲤夏鲫。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广东人夏季饱受湿热的困扰,喜欢用之煲汤,如鲜生地和鲜土茯苓煲鲫鱼,鲫鱼补益利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湿、消炎散结,又可防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痈疮肿毒等。
3常用药膳配方
  常用药膳配方  1、粥食类  (1)补虚正气粥  原料:黄芪30~60g,人参3~5g或党参15~30g,白糖少许,粳米100~150g。 功效: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抗衰老。 (2)落花生粥  原料:落花生(不去红衣)45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功效:健脾开胃,润肺止咳,养血通乳。  (3)红薯粥  原料:新鲜红薯250g,粳米100~150g,白糖适量。 功效:健脾养胃,益气通乳  (4)龙眼肉粥  原料: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 功效:养心、安神、健脾、补血  (5)桑仁粥  原料:桑椹子20~30g,糯米100g,或冰糖少许。 功效:补肝、滋肾、养血、明目。 (6)糯米阿胶粥  原料:阿胶30g,糯米100g,红糖少许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益肺  (7)韭菜粥  原料:新鲜韭菜30~60g,或用韭菜籽5~10g,粳米100g,细盐少许。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  (8)苁蓉羊肉粥  原料:肉苁蓉10~15g,精羊肉、粳米各100g,细盐少许,葱白2茎,生姜3片。 功效:补肾助阳,健脾养胃,润肠通便  (9)枸杞羊肾粥  原料:枸杞叶250g,羊肾1只,羊肉100g,葱白2茎,细盐少许,粳米100~150g。 功效:益肾阴,补肾气,壮元阳  (10)小麦粥  原料:小麦30~60g,粳米100g,大枣5枚。 功效:养心神,止虚汗,补脾胃  (11)甘蔗粥  原料:甘蔗汁100~150ml,粳米50~100g。  功效:清热生津,养阴润燥  (12)沙参粥  原料:沙参15~30g,粳米50~100g,冰糖适量 功效:润肺、养胃、祛痰、止咳  (13)脊肉粥  原料:猪脊肉100g,粳米150g,食盐、香油、川椒粉各少许。 功效:补中益气,滋养脏腑,滑润肌肤  (14)山楂粥  原料:山楂30~40g,或鲜山楂60g,粳米100g,砂糖10g。 功效:健脾胃,消食积,散瘀血  (15)橘皮粥  原料:橘皮15~20g或鲜者30g,粳米50~100g。 功效:顺气,健胃,化痰,止咳  (16)槟榔粥  原料:槟榔10~15g,粳米50~100g。 功效:下气,消积,驱虫  (17)冬瓜粥  原料:新鲜连皮冬瓜80~100g,或干冬瓜子10~15g,新鲜的30g,粳米适量。 功效:利小便,消水肿,清热毒,止烦渴 (18)鸭粥  原料:青头雄鸭1只,粳米适量,葱白3茎 功效:补虚劳,滋阴血,健脾胃,消水肿  (19)猪蹄粥  原料:猪蹄1~2个,通草3~5g,漏芦10~15g,葱白2茎。 功效:通乳汁,利血脉  (20)安胎鲤鱼粥  原料:苎麻根10~15g,活鲤鱼1条约500g,粳米50~100g。 功效:安胎、止血,消肿  (21)乌梅粥  原料:乌梅15~20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功效:生津止渴,敛肺上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  (22)益母草汁粥  原料:益母草汁10ml,生地黄汁、藕汁各40ml,生姜汁2ml,蜂蜜10ml,粳米100g。 功效:滋阴、养血、调经、消瘀、解渴、除烦
4治未病理念的三种认识误区
  治未病不是无病找病  中医治未病不是随机性、临时性的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它是一种生活之道,告诉人们要时刻顺应自然,注意养生防病,把治未病融入于生活之中,全天候关注健康,防患于未然,绝非无病找病。  治未病不表示中医不重治疗  有些人认为中医只会养生保健不重治疗,所以提出治未病。其实,中医治未病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疾病规律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是贯穿和体现在生命全过程中的一种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想,与重治疗并不矛盾。  治未病的提出,恰恰说明了中医的治疗是高明、超前、充满智慧的,而不是总被动地跟在疾病后面。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立足于随时随地养生预防。正是因为治疗中贯穿和体现着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中医在疾病治疗上与现代医学相比毫不逊色,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中医是“慢郎中”。  治未病不等于吃保健品  提到治未病,很多人的观念就是吃些保健药品,滋补药品多多益善,这种理解是对治未病的曲解。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要有规律,达到“神与形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境界。而中药尽管副作用小,但对常人来说同样是不能乱用的,是不得已才用之。  中医治未病并不是让猛吃滋阴壮阳等等保健药品。在确实需要使用中药保健品的时候,应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5“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毋庸置疑,治未病首先应包括在疾病发生之前,就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下《素问》原文均引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年版《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 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故曰: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1 ] 。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  防止疾病的发生。因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袭。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养,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正如《素问·上  古天真论》云:“恬忄炎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 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忄炎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起居有常,劳逸适当,则能保持精力充沛,正气旺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此外,还可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培养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防止病邪的侵害,可以用药物杀灭病原体,平素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污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 ,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产生,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2 ] 。通过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病前状态”。在“病前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确诊病症。其有可能发展为具有明显症状的疾病,若能及  时施治,就可阻止这种发展,从而使“病前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如中风之类的病症,多数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避免许多危重症的发生。还有一些发作性疾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也可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发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治未病都治哪些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