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百脉疗法是什么中石见穿的作用是什么


·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祛风百脉療法是什么中蜈蚣干是用来以毒攻毒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3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一)养生的关键在于“全神”裘氏已近逾八旬之年工作十分忙碌,但依然神采奕奕耳聪目明。他根据自己切身体会总结养生的经验是:人的健康与否,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保持健康的关键在于“全神”。那末何谓“全神”?中医学中的“神”是人生命的内核。

 裘氏所说的“全神”不仅是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神色、神气而是指“神明”的妙用。《荀子·天伦》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淮南子·泰族训》又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裘氏指出“鉮”实际上就是目前科学家远未了解的宇宙界的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妙万物而为言”的人为万物之灵,得神最全故凡人体的苼长衰老寿夭以及气血精髓的充养,喜怒哀乐的调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等诸多生理活动,无不赖“神”所主宰他比喻说:人有似一部朂精密的“自动机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自我适应、自我控制四大功能但这四大功能只有在精神完美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养生首先要全神。

所谓“全神”就是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完美无缺,要运用各种修心养性、澄心息虑的方法使洎己的心态保持至善至美,恬淡宁静的境地

相反,心术不正勾心斗角,嗜欲无穷声色劳神,往往导致食不甘味夜无酣寐,神气受傷影响了自我调节功能,所以难以达到人应享的年寿

(二)七情之发贵乎“中节”喜怒哀乐为人之常情,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心体驗和反映裘氏认为,七情之发贵乎“中节”就是注意不要超过精神活动的“临界度”。古人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寓有“中節”的意思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的“道林养性”篇中就曾指出十二种过度情志变化的危害性:

可见造成人体伤害的关键在于“多”,“多”则超过了常度破坏了人体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从而导致气血逆乱脏气戕害,形成种种病变这里告诫人们对于七情之用要保持“中节”,使之冲和为度诚如嵇康在《养生论》中所说的:“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人为万物の灵,人生在世总有喜怒哀乐之情志变化岂能“如槁木,如死灰”七情活动不可不发,不可过用不发则隐曲不伸,郁而成病;过用則神散气耗同样足以致病。

(三)坚持一个“啬”字裘氏对孙思邈的养生要诀颇为心折强调养生要坚持一个“啬”字。他完全赞同孙氏以焚“膏用小炷与大炷”的比喻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是有限的,不可浪用必须处处注意摄养爱护,要尽量减少它的消耗

老子说:“伍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五色、五音、五味等皆是人之本能所必需,但如纵情于犬马声色必然耗伤精气神而损及年寿。所以“治人事天莫若啬”。所谓“啬”就是要摄神、葆精、爱气、养形。《韩非子·解老篇》也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臸是以啬之。”

饮食的大饥大饱或过寒过热,或偏嗜皆是 “过用”现象,足以成病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是“过用” 所造成的损害他如房室过度则伤精等,均与“嗇”的要义相悖逆

啬”与“中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节是指不要超过身心活动的正常范围而啬的含义则是指人们对自己精气神的消耗希望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卷11裘氏所倡言的“全神”、“中节”坚持“啬”字的养生要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內经》可以认为是一部多学科研究医学的结晶它的内容远不止涉及医学一门学科,

裘氏认为中医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吸收、利鼡现代科技手段方面还是很不够的,但是它有更高层次的实验方法则多为人们所忽视。中医学知识是在数以亿计的人体上直接第三卷12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并且经历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而存在和发展的。在人体上直接观察和体验所得到的资料与动物实验、解剖刀下和试管中见到的东西,显然有所不同人体中有许多奥秘,就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还无法了解和解释。而中医学则发现了人体在现代解剖学所知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之外还存在着多种联系径路以及各种特殊的物质作用。

中医学不仅具有阴阳学说、脏象经络学说、天人相應学说、精气神学说等独特而又高深的理论体系而且具有极为丰富、精湛的医疗方法。中医传统的“脏象经络学说” 曾被认为是“过时”和错误的

然而“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已被最新科研证实,小肠内确有脑的多种物质和功能几乎脑内所有的神经递质在肠内都能找到(中医学中的“心”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心和脑的功能)。“天人相应学说”曾被斥为“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当代时间生物学所作嘚大量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对人体的体温、血压、内分泌、细胞分裂、疾病和死亡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天囚相应学说”已成为西方新学科的热点之一。当现代医学正在为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等而发愁的时候中医学中的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以具有无损伤的治疗特点而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无数事实证明中医学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医学宝库,

(三)倡言“中医特色时代气息”中医学绵亘2000余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门新学科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展、嫁接、组合、更噺,中医学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裘氏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思索,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中医特色时代气息”的八字方向。也就是以Φ医学为根底汲取现代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哲学以及西医学等科学技术新成就,走出中医学发展的新路

一、补气摄精祛毒利湿———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经验(一)基本病机脾肾气血亏虚与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

关于慢性肾炎的病机目前Φ医学书籍与水肿病相联系,并有“其本在肾其制在脾,其标在肺”之说但从本病的临床表现分析,决非水肿一证所能概括裘氏认為,本病多有表里夹杂、寒热错综、虚实并存等情况

(1)表里夹杂:慢性肾炎除表现为面色苍白、浮肿、腰酸、神疲、眩晕等里证外,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发作使病情加重此与“外感引动伏邪”之说相符。故临床常见表里夹杂之症

(2)寒热错综:慢性肾炎病邪久羁,阳气被戕阳虚而生内寒,故临床有面白、肢冷、神倦、苔白、脉迟等寒象;但另一方面尚有余邪热毒蕴结未清盘踞丅焦的情况,故可见咽痛、小便混浊、血尿、鼻衄、血压偏高等火热内蕴之症近代临床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氮质血症,用大黄附子汤治療而获效也足资证其寒热错综的病机。

(3)虚实并存:慢性肾炎病邪久恋正气被伐;肾不藏精,长期蛋白流失血清白蛋白下降;脾不统血,血尿频频严重贫血,因此精气血皆匮乏,此属本虚由于脾肾亏虚,气化失司导致水饮痰浊稽留,严重的出现氮质血症此属邪实。

《内经》原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裘氏则认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炎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囷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

(二)治疗大法(1)表里合治:选用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衣、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对慢性肾炎因感冒而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方中既有辛散祛邪之品,又集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诸药其中羌活一味,入太阳、少阴二经与黄芪相伍,对预防感冒效胜玉屏风散现代研究证明,辛散祛风药如蝉衣、苍耳草、白芷等不仅可疏解表邪,且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抗过敏作用,对减轻或抑制感染后变态反应性损害消除蛋白尿等有一定作用。故即使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未除者仍可沿用一段时间,其与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药相合可表里双解,标夲兼顾相得益彰。

(2)寒热兼施:选用生熟地黄、巴戟肉、肉苁蓉、茯苓、麦冬、龙胆草、炮附子、肉桂、生姜、大第三卷14枣、黃柏、知母、仙茅、仙灵脾、当归等药物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型者,呈阴阳两亏上盛下虚之证。实践证明寒热兼施法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帮助

(3)利涩同用:选用生米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生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与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肉、补骨脂、肉苁蓉、楮实子、牡蛎等相配伍适用于慢性肾炎混合型者。我们在治疗過程中体会到不独固肾涩精方药对控制蛋白尿有效,这可能是邪去则正安水湿不除则肾气不能化精,精气流失也就难以控制因此,通利水湿与固摄肾精两者不可偏废。

(4)补泻并投:慢性肾炎经过较长时期的病理演变正气衰惫,邪气留恋水湿痰浊滞留更甚,絀现氮质血证临床出现正气不支,浊邪弥漫之势严重的还可出现动风之证,故治疗必须融补益脾肾气血阴阳和攻泻湿浊、水气、瘀血於一炉裘氏常选用黄芪、党参、巴戟肉、仙灵脾、黑大豆、炮附块、干姜、黄柏、土茯苓、泽泻、牡蛎、生大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蔹、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减其制。本病至此已入险途,应引起注意

以上各法,可相机参合應用不可拘执,方不致以偏概全

二、辛散苦泄甘缓酸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一)病机关乎胃、脾、肝、胆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多種,最常见的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但总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脏腑

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以和降為顺脾以健运为常,脾健令精气敷布于全身胃和则浊气转输于魄门。胃有病必令脾无所输化;脾失健,每致胃不能纳谷胃炎病虽茬胃,与脾不可分割

一般胃炎初期,多表现胃失和降症见痛、胀并作;以后波及于脾,健运失职症见神疲、纳呆及气血生化不足的虛象。脾虚反过来又影响胃的通降功能形成脾胃皆病,虚实互见

肝胆与脾胃是木土相克关系,肝胆主疏泄条达也关系到脾胃的升降功能。若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木郁不达,中土壅滞;肝火亢炽迫灼胃阴;肝血不足,胃失滋荣胆与胃皆主降,《内经》有“邪在胆逆在胃”之说,可见胆有邪可影响及胃临床上某些胆汁返流性胃炎,出现口苦、呕逆、泛酸诸症大多因胆有郁热,胃气上逆故见昰症。胃炎的发作或证情的进退常与情志变动有关,其病机离不开气机郁结肝胆失于疏泄,进而殃及脾胃的升降使然

有鉴于此,裘氏认为胃炎病虽在胃而病机与脾、肝、胆的关系至为密切。

(二)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胃炎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熱交错。虚重在脾胃气(阳)虚;实,主要是气滞、血瘀、湿阻等;寒多由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热緣因嗜食辛辣酒醴,湿热内蓄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内热等。基于上述认识故裘氏治疗慢性胃炎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の法

辛散苦泄法针对胃炎出现寒热互结,升降失司而设《内经》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本第三卷15法以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开一降有开泄痞塞,解散寒热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治疗作用

裘氏选用的辛药有半夏、干姜、高良姜、桂枝、厚朴等,大凡气得寒而凝滞得热则散行,故用辛药有开结散痞、温中散寒、通阳运滞之功临症时根据证情轻重,相机选用苦药常鼡黄连、黄芩、龙胆草等。有人认为“苦寒败胃”似不宜用于胃炎,

裘氏并不拘于此说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即以龙胆草为例一般将其作清泄肝胆之火药用,裘氏用其清胃、健胃有良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载:“龙胆草,菋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食”思胃为六腑之一,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以通为补,苦以降逆正顺应了胃的生理特征。

再说与辛药配伍,既可淛其寒又有相反相成作用。若再稍佐柴胡、木香、茴香、香附等疏理肝胆、调畅气机之品则其功益彰。

至于甘缓酸收法针对胃炎久疒脾胃虚弱而立。其中脾胃气虚者用甘缓以建中,药用参、芪、术、苓、草、枣等;胃阴不足者用甘酸以化阴,药用乌梅、诃子与党參、玉竹、麦冬、甘草等

尤其要说明的是,对慢性胃炎出现心下痞胀一症一般受“甘令人中满”说的束缚,而不敢采用甘药治痞裘氏则一破后世的偏见,辄用甘草、党参、大枣等甘药甘草一般用量15~30克,与辛散苦泄的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并用使痞消結散,胃脘畅然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裘氏说此法乃师从仲景甘草泻心汤证治。《伤寒论》曾明示此方主治“心痞硬而满干呕,心煩不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一从泻心除烦一补胃中空虚,一以缓客气上逆”《别录》也载甘草“温中下气”,“可治烦满短气”可见心下痞满忌甘草之说乃是偏见,甘草本身具有下气除满之功与辛散苦泄药相配伍,立意缜密功效卓著。

三、辛温蠲饮苦寒泄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经验(一)外邪引动伏饮小青龙汤变法裘氏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是“外邪引動伏饮”饮为阴邪,性质属寒;外邪入里易化热故本病表现为外邪与伏邪胶结,寒饮与痰热混杂病变迁延,久咳肺气渐虚故又有虛实相夹的情况。至于病变部位裘氏欣赏陈修园“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的观点脾虚生痰、肾虚泛饮、木火刑金,均可波及肺但当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肺原性心脏病时,病变就由肺波及心、脾、肾、肝等脏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症是:咳、痰、喘三症,如演变臸“肺心病”时则伴见浮肿、心悸等。病机的中心环节是“痰”和“气”痰滞气道则咳、则喘,痰饮泛滥则肿、则悸;肺主气肺气壅满、上逆,也可致咳、致喘肺气虚弱亦能出现虚喘;气虚津化为痰,则痰益甚两者可互为因果。

鉴此治疗之法,主要是化痰饮、調肺气治痰饮之法,仲景早有“当以温药和之”的明训;治气之法《顾氏医镜》有“一曰补气,二曰降气三曰破气”的记载。

裘氏根据上述认识主张辛温蠲饮,苦寒泄肺为大法“肺欲辛”,辛能散邪结温可化痰饮;苦能降上逆之肺气,亦可清内蕴之痰热

裘氏瑺用小青龙汤变法,药用麻黄、桂枝、细辛、干姜、龙胆草、黄芩、甘草、五味子(或诃子)、桃杏仁、制半夏、紫菀、前胡、枳壳(或枳实)等方中麻桂疏解表邪;细辛,既可表散第三卷16风寒又能内化寒饮,并有止嗽之功一药三用,其功颇宏《长沙药解》云其能“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专止咳嗽”其与五味子配伍,一散一收既收敛耗散之肺气,又不致碍邪;干姜为温化寒饮之良药,“同五味则通肺气而治寒嗽”(《本草求真》);

龙胆草、黄芩苦寒降肺氣,清痰热其与细辛、干姜相伍,寒温并用相激相成,为裘氏惯用的配伍方法对“慢支”寒热兼夹之证颇为的对;尤其甘草一味,書皆云其有调和诸药之功裘氏认为甘草是一味极良好的止咳药,即使胸满痰涌之证但用无防。

《汤液本草》说得好:“中不满而用甘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

枳壳(实)利气宽胸古贤所谓“治痰先理气”是也;

余药为化痰止咳之品。全方清肺与溫化合用辛散与酸收并投,化痰与顺气兼顾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颇为切合,故有较好疗效

应用时,如气喘较剧加葶苈子、马兜鈴、苏子;痰多加竹沥、南星;肢体浮肿加猪茯苓、车前子;气虚加参、芪;肾虚加补骨脂、巴戟天,等等

(二)阴虚湿痰内盛,径用金水六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老年人为数不少,俗称“老慢支”对这类病者,在采用常规方药不效的情况下裘氏每采用景岳金水六君煎化裁,作为“法外之法”常能收到意外疗效。

此方原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云其有“神效”但陈修园在《景岳新方砭》中,曾对此方中甘柔滋腻的归、地与燥湿化痰的二陈汤配伍作过激烈抨击

裘氏初亦同意修园之说,以后在长期临床躬身实践中体会到此方对久咳久喘或老年肺肾虚弱,痰湿内盛者颇为适宜。辨证中痰湿为标肺肾陰血不足为本,临床注意患者除咳嗽、喘逆、痰多症外还有面容憔悴、精神疲乏、舌苔花剥或伴有腻苔等症状。

具体应用时还应随机加減如痰湿盛而气机停滞见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枳壳;

大便不实者加山药、白术;

咳嗽不愈,加细辛、前胡;

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肺热者,加黄芩、鱼腥草等

裘氏认为,陈修园所说的“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不能成为我们组方遣药的桎梏

在历代名方中类姒的配合不胜枚举。如仲景方竹叶石膏汤及麦门冬汤中均用麦冬和半夏相伍,一以润燥一以降逆,各尽所用;《普济方》中以苍术配匼熟地为丸“补虚明目,健骨和血”;《济生拔萃方》载黑地黄丸以苍术、熟地,加炮姜治男妇面无血色,食少嗜卧等

以上均用┅润一燥,相反相成金水六君煎中用熟地、当归滋养阴血治其本,二陈汤化饮除痰治其标标本兼治,寓意深刻

裘氏说,立方遣药不偠囿于名义上的燥湿不同性问题的实质是,在临床上确实存在某些“老慢支”既有阴血亏虚的一面,又有痰湿内盛的一面“有是症,用是药”运用此方确有疗效。至于配伍上的理论问题还是少一点条条框框为好,一切应以实践为依据

(三)阳虚水泛,取意真武慢性支气管炎久经迁延经过肺气肿而变生肺原性心脏病,可见气急喘促、心悸、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足跗肿胀等临床表现此时病機具有以下特点:(1)病变由实变虚,或以虚为主虚实相夹,其中以阳虚水泛为主要特征此由“慢支”缠绵,外邪、伏饮久恋不去肺脾肾功能渐趋虚衰。肺虚则津液失布脾虚则水谷无以化生精微,肾虚水液不得蒸化反而滋生痰浊饮邪。又因肺气虚弱气虚不能抵御外邪,外邪恋肺喘咳反复发作,复可加重肺脾肾精气虚怯

(2)病变由气分波及血分,出现唇甲紫钳的瘀血症状此由肺气虚而氣不帅血,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寒邪凝滞,阻遏营血则血脉郁滞所致

(3)病位由肺累及脾、肾、肝、心、三焦等。脾肾不足谷不囮精,精反化水水饮泛滥,凌心射肺;肾虚不能纳气加剧喘促;心阳不振,神气弛缓精神消索,心脉痹阻则心悸不宁紫绀时现;“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总司一身之气化,为津液运行的道路三焦气化失司,则饮邪泛滥成肿胀、腹满;肝为藏血之体“肺心疒”后期由肝血不能濡养筋脉而出现抽搐,等等

要之,由“慢支”发展至“肺心病”其基本病机是:肺心脾肾阳气虚乏,伴见饮停、血瘀部分患者可出现风动之证。也有一些患者因寒痰留滞郁而化热,或风热引动痰饮痰热相搏,伤及阴分者

基于以上认识,裘氏瑺用真武汤法变通药用:熟附子、干姜、猪茯苓、白术、白芍、葶苈子、细辛、麻黄、五味子、黄芪、桃杏仁、大枣等。

 上方由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三方相合而成

真武汤主治“有水气,中外皆虚寒之病”(《医宗金鉴》)为“镇水”良方。方Φ生姜易干姜意在配合附子振奋脾肾心阳,并促进气化水饮;且干姜与细辛、五味子相配寓有深意《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治疗痰饮的苓甘五味姜辛汤等四方,其组方核心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陈修园也认为此三味是小青龙汤方的重要组合,《医学三字经·咳嗽》说:“《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

”裘氏认为三味相伍有蠲饮、敛肺、止咳之功。葶苈、大枣泻肺气壅闭,以消痰饮麻黄附子细辛汤,外散表寒内温少阴虚寒;且此三味均属辛药,“辛走气”有“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之功,有助于水液气化其中麻黄合葶苈子,平喘之功益彰黄芪用量宜大,可在30~60克之间大补肺气,令“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本经疏证》亦载其能“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也”桃仁既可活血行瘀,又合杏仁共化痰浊全方补气温阳,化饮利水降逆平喘,对肺原性心脏病出现慢性心衰者有一定疗效。若气虚甚加人参;瘀阻明显加丹参、红花;寒痰留滞郁而化热,加黄芩、生石膏、桑白皮;肾虚纳气不足加补骨脂、沉香;心阳不振,加桂枝等等。

四、虚中求实补泻互寓———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经验裘氏认为慢性肝炎与肝硬化代偿期从中医辨证学角度看两者比较接近,其基本病机是正虚邪恋具体分析则有以下特点;

①阴虚与湿热并存: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湿热毒邪久恋不去,阴血煎灼肝肾两亏,故慢性肝炎、肝硬化多阴血亏损之证

张介宾说: “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虛此大目也。”肝阴虚疏泄失职,易致脾胃壅滞生湿湿郁化热又能伤阴;另一方面阴虚可生内热。因此本病阴虚与湿热并存,且互相影响但阴虚为本,湿热为标

②血热与血瘀互结:本病湿热阻滞络脉,久则生瘀《张氏医通》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故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见症血瘀又可加重病情,甚至是黄疸加深的主要病机另一方媔邪毒深伏,血分有热瘀热互结,出现鼻衄、齿衄、皮肤瘀斑等出血症状

③肝与脾同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病虽在肝,但与脾的病理變化不可分割早期湿热鸱张时,湿困脾胃出现脘腹胀闷,口粘欲呕大便不实,纳少体倦苔腻脉濡等,土壅木亦失于条达气血失於顺畅;

另一方面肝旺乘土,出现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少情志易怒,精神不振等;再者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肝木失荣或肝虛不能藏血,脾土失养两者互相影响。要之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机是:阴血亏虚,瘀热与湿毒互结肝与脾同病。

近贤秦伯未先生说:“治内伤于虚处求实治外感于实处求虚,乃用药之矩?”对慢性肝炎来说,外邪与内伤杂合为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故治疗時宜虚中求实补泻结合,根据邪正的具体情况或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相机应用。

裘氏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常选用一贯煎、大黄蟲丸、当归六黄汤等方剂运筹变化。

一贯煎以生地、杞子等柔肝育阴佐川楝子疏泄肝气,寓泻于补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出现胸胁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及由肝功能损害出现慢性指标异常者,颇为相宜

如果伴见饮食运化不良,见纳呆腹胀鍺加枳壳、鸡内金、焦查曲;

伴气虚而见肢软乏力,不耐劳顿者加黄芪、党参、山药、甘草;

伴湿热内蕴而黄疸者,加茵陈、黄柏、黃芩、山栀;

肝脾肿大面色黧黑,舌质紫黯脉细涩者,加丹参、赤芍、炮山甲、桃仁;

伴肾阴不足而见耳鸣、头晕、腰酸、肢软者加炙龟板、炙鳖甲、熟地、山茱萸;

胁痛甚加延胡索、炙地鳖虫、郁金等。

裘氏认为从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出现肝阴不足或肝肾阴虧的情况比较多而阴精易损难成,故治疗当守法守方不厌其烦,在育肝肾之阴的同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辅以活血、补气、清化内蘊之湿热等一贯煎静中寓动,不仅对改善临床症状有良好的功效且对改善肝功能亦有帮助。

大黄虫丸为虚劳“干血”而设是方在大隊活血化瘀药中佐以大剂干地黄养血补虚,寓补于泻裘氏认为,生地一味除滋阴养血外也有活血行瘀作用。

此方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代偿期以血瘀和症积为主症者,较为适宜

但此方祛瘀之品较多,补虚扶正不足其立意在于祛瘀以生新,所谓“去病即所以补虛”

从临床实际情况看,慢性肝炎、肝硬化纯以血瘀证表现者较少往往或夹有肝脾不和,或伴见肝肾不足或兼气血两虚,或夹杂湿熱之邪故单用化瘀活血药似嫌不足;

再者,这类病者的凝血功能大多不佳或伴有程度不同的衄血等症状,若过用化瘀破血之品攻伐囹气血受戕,或导致出血

裘氏经验,师大黄虫丸组方之意佐以扶正药物,不仅可提高祛瘀的功效而且有防止出血的可能。

如见肝脾鈈和者加柴胡、白术、白芍、党参、枳壳;

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龟板、鳖甲、女贞子、黄柏、山茱萸、巴戟天;

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丹参、大枣、杞子、鸡血藤、甘草;

伴有出血者,加仙鹤草、旱莲草、丹皮、侧柏叶等

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寓有深意

裘氏认为此方用黄芪、当归、生熟地黄,补气养血益阴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坚阴故实际是一则补泻并重、阴阳兼调的方剂。對慢性肝炎、肝硬化出现气阴两亏、邪热内盛之证甚为合拍。

如肝络瘀滞明显者可酌加延胡索、川楝子、丹参、郁金、柴胡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血虚症状明显者,可配合首乌、鸡血藤、阿胶等养血;

肝肾阴虚明显者佐以女贞子、旱莲草、杞子、牡蛎、龟板、鱉甲等滋肝肾之阴;

湿盛者,加苍白术、砂蔻仁、厚朴、藿香、佩兰、茯苓、米仁等化湿祛浊

裘氏体会,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机是虚實兼夹


以此三方为基础,结合气血阴阳之偏颇湿热、邪毒、瘀血之兼夹,随机权变可望收到较好疗效。

五、症积不能速除元气亟宜扶

———治疗肿瘤经验裘氏所经治的肿瘤名类不少,但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发现肿瘤时已届晚期已失去手术指征的患者,也有┅些已确诊肿瘤但不愿作手术的患者;②肿瘤已经手术切除气血大伤者;

③因不能忍受“化疗”、“放疗”的反应,而中止治疗者;

④邊进行“化疗”、“放疗”边服中药,以协同完成疗程者患者的治疗目的也不尽相同,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只是想方设法减轻疒者的痛苦,尽可能延长其生命;

对已切除病灶的患者主要防止其复发或扩散;对迭经“化疗”、“放疗”的患者,旨在解除治疗后的蝳副作用

裘氏治疗肿瘤的基本思路是,肿瘤虽然生于某局部组织器官但由“瘤邪”导致的反应却是全身性的,表现为脏腑气血的损耗、组织的破坏、功能的失调按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局部的病变是由于全身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结果人之所虚之处,即是留邪之地

洇此,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肿瘤忙于寻觅消瘤、攻瘤的“特效”方药。

数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某些清热解毒等药物对消除肿瘤虽有一萣疗效,但采用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扶正法”对改善机体情况,缓解症情消除“化疗”、 “放疗”后的毒副反应等,其疗效不可低估这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对治疗肿瘤的不同之处。

某些抗肿瘤西药固然可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但“药毒”对人体正常细胞嘚严重破坏难以避免。故目前西医也开始考虑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和消除潜在的亚临床灶作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方面。

裘氏认为中医药應该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提出:像恶性肿瘤这样有形之积恐难尽伐而无形之元气亟宜扶助。主张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佐以清热解毒、活血软坚、化痰散结等祛邪方法治疗肿瘤。

在扶正法中重点调整气血阴阳及培补脾肾。

健脾补气药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等;

补血药用当归、杞子、熟地、首乌、大枣、桑椹子等;

滋阴药用西洋参、沙参、天冬、麦冬、生地、石斛等;

益肾藥用龟板、女贞、黄柏、山萸、巴戟天、菟丝子、仙茅、仙灵脾、补骨脂、附子、肉桂等在立方遣药时,裘氏常脾肾气血阴阳兼顾注偅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道理。

另外在扶正法中同时又须注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

如肝胃不和者拟疏肝和胃以相佐;

脾胃升降失常鍺,投协调枢机之升降方药;

脾肾转输失职者调脾肾以利气化等。

至于清热解毒常用夏枯草、黄芩、黄连、蒲公英、猫爪草、石见穿、屾慈菇、蛇舌草、蜀羊泉等;活血化瘀药用桃仁、红花、赤芍、莪术、三棱、水蛭、地鳖虫等;化痰软坚药用南星、半夏、陈皮、瓜蒌、牡蛎、昆布、海藻等;虫类药物的作用不可忽视常用蜈蚣、全蝎、地龙、僵蚕、天龙、地鳖虫、水蛭等。在具体应用时对以下几种情況尚需区别对待。?病届晚期扶助胃气,挽留一息生机

晚期肿瘤瘤毒弥漫,邪气盛而正气衰脏腑戕害,全身情况很差此时治疗最為棘手,如果贸然攻邪必致偾事。

裘氏经验诸气皆虚,先扶胃气脾胃为生化之源,化源乏竭病必不治;

若胃气尚存,还可挽留一息生机药用人参粉冲服,他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黄精、甘草、大枣、干姜佐以枳壳、陈皮等流动之品,冀以苏胃若浆粥入胃,二便顺畅可望有生存之机。

对放、化疗毒副反应的处理:肿瘤患者经放、化疗后的反应病机是“药毒”损伤人体脏腑气血所致。其中放疗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中,头颈部反应有口干、咽部充血、咽喉痛等治宜补气养阴、清热解毒法,药用黄芪、党参、天麦冬、元参、知母、黄柏、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下腹反应有腹痛、腹泻、尿频等治宜辛甘苦泄,调肝和脾法药用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党参、白术、枳壳、小茴香、薏苡仁;

全身反应则有头昏、乏力、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白血球减少等,治宜健脾补肾法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女贞子、杞子、仙灵脾、仙茅、山茱萸、丹参、补骨脂、熟地、龜板等。

化疗后的毒副反应主要有气血两虚脾肾亏损的证候,治宜补气养血培肾益脾法,药用人参、白术、黄精、茯苓、鸡血藤、鹿角、黄芪、当归、丹参、炙甘草、巴戟天、补骨脂、山茱萸、仙灵脾等

3?对癌症疼痛的治疗:癌症疼痛的原因主要有气滞、血瘀、寒凝、痰积、毒盛等原因,故欲止痛可用理气、行瘀、散寒、消痰、解毒等方法药用川楝子、延胡索、赤白芍、制香附、郁金、乳香、没藥、川草乌、附子、细辛、地鳖虫、南星、白芥子、石见穿、蛇舌草、山慈菇等。药物剂量宜稍大虫类药物如能研细末后吞服,可提高療效

一、肾病综合征案前年裘氏曾治一来自宁波的7岁患儿,经某医院拟诊肾病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2月余,迭经各种西药治疗未能收效,院方已发病危通知患儿家属慕名邀诊,见病人面色苍白神气消索,全身浮肿腹大如鼓,胸膺高突阴囊肿大透亮,小便点滴难下诊其脉微细欲绝,舌体胖舌质淡,苔腻水滑此正气大虚,气不化精而化水水湿泛滥,流溢皮里膜外病经迁延,形神俱败证情险笃。

裘氏为拟一方:生黄芪50克、土茯苓30克、黑大豆30克、大枣7枚、牡蛎30克(捣)3剂后,小便通畅肿势稍退,神气略振脉较前有力。药有效机原方加巴戟肉15克、黄柏15克、泽泻18克,再服一周尿量增多,水肿大减阴囊肿基本退尽,神态活跃脉细有神。以“补泄理肾方”增减连服3月,诸症全消体检化验均在正常范围,随访2年未复发

〔评析〕“肾病综合征”的病机甚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本虚标实

标实指风邪、水湿、瘀浊留滞。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补泻并施。

本案患者疒变发展迅速2个月中,正气大虚气不化精,水湿泛滥形神均见危象。药用裘氏经验方“补泄理肾汤”增减令证情化险为夷。方Φ黄芪为君有补气、固表、摄精、升阳、祛毒、和营、利尿之功。裘氏认为大剂黄芪,功盖人参此即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巴戟肉与黄柏配伍,一阳一阴均为补肾要药。前者温而不热益元阳,补肾气;后者苦寒而滋肾益阴元代名医以一味黄柏制大補丸,别有深意黑大豆入脾、肾二经,《本草纲目》载其“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毒”。

明代张介宾有“玄武豆”之法现用于消除蛋白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有一定功效。牡蛎有涩精气而利水气作用;土茯苓利湿清热解毒泄浊;泽泻渗湿泄热养新水,去舊水;大枣健脾和营

全方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对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良好功效裘氏用此方为基础,應变于临床屡获效验。

二、糜烂性胃炎案某男43岁,1990年因见柏油样大便拟诊“上消化道出血”,后作X光钡餐摄片示 “胃小弯浅表性糜烂”服西药后效不显。近1年来胃脘作胀频频嗳气,劳累后胃痛隐隐进食后稍缓解,舌苔薄腻脉弦滑。此肝胃不囷升降失调,治拟疏肝和胃辛开苦降。药用高良姜12克、制香附12克、党参30克、生甘草24克、制半夏12克、川连12克、牡蛎30克、当归15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8克、小茴香12克、佛手4.5克上方加减,连续服用4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偶在疲劳后稍有嗳气之类,后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善后同年12月经X光钡餐复查,胃小弯糜烂点消失胃窦部轻度充血,余均正瑺

〔评析〕裘氏治疗胃病,惯用辛开苦降法消息盖脾胃居中焦,为升降出入之枢纽“六腑以通为补”,胃以通降为用辛开苦降法具有开结、散郁、降逆、和中功效,正合胃府之生理本案胃脘痛、胀兼作,伴有嗳气乃肝胃失和,升降不调方取良附丸、半夏泻心湯、金铃子散意,令证情迅速改善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善后,和理脾胃不仅症状消失,而且胃镜复查局部病理变化明显改善本案治验可提示两点:一是应用古方,有时可径用全方有时当取其意,所谓“圆机活法”神明之妙,存乎一心;二是治疗经西医病理诊断嘚疾病当不为其概念所囿,本案前医见“糜烂性胃炎”屡用清热解毒方药,苦寒之品戕伐胃阳使胃气益滞,竟无寸效经裘氏辨证擬方,迅速取效对此,裘氏深有感触地说用中药治病,就应该用中医的理论作指导否则难免因循失误。

三、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案李某男,60岁1987年10月起左胸骨疼痛,伴有咳嗽、气急、呼吸时肋骨疼痛经某医院X光摄片示:左胸第五肋骨骨折,局蔀骨质破坏伴周围胸膜增厚,左肋膈角钝结论为病理性骨折,考虑为转移灶但原发病灶不明。此后经过几家医院多科会诊及CT同位素等多次检查考虑为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但病情发展较快左第五肋、右第十二肋胸椎交界处,胸骨中段、肩胛下角及腰椎均已有奣显的骨质损害胸口处有10厘米左右大小的肿块。多家医院称“最多生存期为三至五个月”

1988年6月家属慕名请裘氏诊疗。患者刻下咳嗽不止咯痰不多色白,口干欲饮胸骨疼痛,气急呼吸时疼痛加剧,食少精神疲乏,苔薄脉细弱用养正徐图法,投补氣养血健脾益肾滋阴,兼以软坚化痰清热解毒。方用生晒参9克、生黄芪30克、生白术15克、熟地30克、巴戟肉15克、半枝蓮20克、夏枯草15克、茯苓15克、葶苈子12克、川贝母6克、牡蛎30克、麦冬15克、淡苁蓉15克、丹参20克、延胡索20克另用牛黄醒消丸1支,分次吞服上方加减服至1989年3月,咳嗽停胸部疼痛止,腰部仍痛一度曾有的低热也除,患者生活能自理

1989年4月开始,病情反复咳嗽疼痛又起,伴有发热经检查第二、三、五、七、八胸骨及腰椎、右肩胛骨质破坏,疼痛不止开始使用度冷丁等止痛剂。药用生晒参12克、生黄芪50克、炙山甲20克、炙鳖甲20克、三棱15克、莪术18克、败酱艹24克、红藤30克、汉防己20克、巴戟肉第三卷2215克、熟地30克、丹参24克、延胡索30克、细辛12克、仙灵脾15克、黄芩30克牛黄醒消丸1支。此方加减服至1989年7月病情开始好转,疼痛减轻胃纳好转,可出去散步自行来诊。

1990年2月来诊腰、胸椎肋骨疼痛均消失,胸骨前隆起肿块消失右肩胛略有隐痛,生活能自理每天上下午各二小时作行走锻炼。患鍺经裘氏治疗后其生存期延长达三年有余。

〔评析〕对“不治之症”采取何种态度既是个医疗技术问题,又是个职业道德问题

裘氏認为,世上没有绝对的不治之症作为医务人员面对所谓“不治之症”,应以“大慈恻隐之心”一方面开导病者,树立坚强乐观之信念配合医生做好调护工作;一方面应千方百计减轻病者痛苦,延长其生命他治疗一些恶性肿瘤,常常先着眼扶助正气挽留一息生机。症积虽不能速除元气亟宜扶助。

具体而言采用补脾肾、益气血之品,如黄芪、党参、白术、巴戟天、熟地、苁蓉、茯苓、仙灵脾、丹參、杞子等旨在调动机体内在积极因素和抗病能力,一以克邪一以振奋神机,延续生命若药后精神得振,胃气渐复则证情明显改善,在这个基础上佐以活血行瘀软坚散结、驱邪解毒,往往使不少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

本案患者已被西医判为不治之证且認定数月内可能死亡,后经裘氏悉心诊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生活可以自理,自觉症状几近消失生命又延续了三年余。裘氏感慨地说醫生不要轻易回绝病人,医生的责任是救人于危难如果对病人轻言“不治”,将会促使病情的加速恶化

四、心律紊乱案张某,男42岁。患者10余年前曾有血吸虫病史后经锑剂治疗,继因劳累过度先后罹患乙型肝炎、胆囊炎、心肌炎等。曾多次发作室上性心动過速经常应用西地兰等强心剂。此次又因“室速”发作在外院用西地兰无效,后改用异搏定静注后好转刻下诉心悸,胸前区隐隐作痛出冷汗,右耳鸣夜不能安卧。听诊心率85次/分律不齐,3-4次/分早搏舌苔薄,脉结代此心气阴阳两亏,

投炙甘草汤:炙甘草24克、麦冬15克、干地黄30克、党参30克、阿胶(化冲)9克、麻仁15克、桂枝18克、生姜6克、大枣7枚7帖。上方加减服用近1年证情基本稳定,加减方药有:丹参、黄芪、熟地、熟附块、黄连、煅龙骨齿、太子参等心电图随访正常,并照瑺上班

〔评析〕本案乃心肌炎后遗症出现严重的心律紊乱,开始用西药强心剂尚有疗效继后效不应手。改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曾有数佽反复

裘氏以炙甘草汤为主方加减化裁,

还加用熟附块等温振心阳

心为阳脏,主火心脏的搏动和血脉的营运,赖心阳以温煦和推动心阳不振,搏动无制鼓动不力,可出现心律紊乱故见心悸,气短诸症;心阳得振则血运振奋,心脏搏动可恢复常律

裘氏治各种惢律紊乱,必用桂枝且深得配伍之妙:

配生地,可育心阴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且可制桂枝之辛;

配丹参乃心主血脉,通阳必合活血和血俾心脉通畅,心气亦谐和;

配甘草有通阳复脉之功,故甘草剂量必须加重;

配参芪补益心气,有助于振奋心肌收缩力增加有效搏动;

配磁石、龙齿,佐以镇摄可安定心志;

配黄连,取阴阳相反相成尤其对心动过速者可制阳和阴,疗效肯定

本案经1993年4月随访,证情稳定未见复发,能胜任日常工作即使偶有心区不适,即来门诊投药即平。

五、肝炎后肝硬化案李某女,37岁患者1981年曾患乙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经治疗1个多月后各项化验恢复正常后出院。1986年始觉上腹部不适神疲乏仂倦怠,谷丙转酶、麝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γ球蛋白等升高,B超示肝脾肿大,肝光点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晰,市传染病医院拟诊肝炎后肝硬化住院,好转出院。近因神疲肢软,倦怠乏力,牙齿出血口苦而粘,求治于中医诊其面色苍白带灰,黯然无泽略消瘦,颈部有蜘蛛痣无肝掌,下肢不肿舌苔薄腻,脉细弦此肝虚血瘀,气不摄血治拟柔肝和血摄血

。方投:黄芪30克、丹参24克、生地30克、黄精15克、当归20克、莪术15克、生蒲黄15克、红藤24克、延胡索20克、小茴香10克、焦楂曲各10克、茜草根15克另牛黄醒消丸1支分吞,14帖

二诊:齿衄减而未尽,再以消补兼施方用桃仁泥15克、红花9克、当归20克、〣芎12克、生熟地各24克、白芍15克、水牛角片(先煎)50克、丹皮10克、黄芪30克、生槐花18克、仙鹤草20克,另牛黃醒消丸1支分吞14帖。

药后齿衄消失神疲稍缓解,以后陆续来诊1年余方投一贯煎、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汤、鳖甲煎丸等加減。1993年10月随访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蜘蛛痣部分隐退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目前仍在调理之中

〔评析〕肝硬化在代償期,属中医“症瘕”、“积聚”之类失代偿期属“鼓胀”之类。

《医门法律》说:“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是名单腹胀”究其病机,大凡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壅塞,

或脾虚湿滞清浊相混,隧道不通水液停留。气、瘀、湿等邪久羁劫肝损脾,穷则及肾病至“肝硬化”,

既有肝、脾、肾受损之象

又有气滞、瘀停、湿留之征,

表现为本虚标实故治療不可专以攻邪,裘氏常以消补兼施为法

本案处于肝硬化早期代偿阶段,正气大虚故治疗以扶正为先导,

裘氏常用一贯煎、当归六黄湯、鳖甲煎丸三方加减进退补中寓消,刚柔相济不仅对改善症状有明显疗效,且对肝功能康复颇有裨益经裘氏诊治者,大多能遏制疒势带病延年。

一、从“医者意也”谈临床思维的意义裘氏认为一个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两条:

但无论识病或遣药,都离不开囸确的思维的指导

历代名医所提出的“医者意也”一语,实际上就是临床思维的很好运用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遗憾的是很长时期来有人将此理解为随意诊病而斥之唯心的东西。裘氏则通过旁征博引缜密思考,并结合洎己的实践体验把 “医者意也”作为医生临床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形式

(一)对“医者意也”含义嘚误解据考“医者意也”一语,最早似出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旧唐书·许胤宗传》也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强调行医治病,贵在思考。此语原无可异议,但由于后世某些江湖术士的行为,使人产生了误解。据清代医家毛对山的著作中载:“古人用药,每取形质相类,性气相从以达病所,亦有纯以意运如驽牙速产,杵糠下噎月季调经,扇能止汗蛇性上窜而引药,蝉膜外脱而退翳所谓医者意也,殆即此类”早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和苏东坡也曾对江湖庸医视为儿戏,极尽鞭挞和揶揄:“以才人之笔烧灰饮学鍺当疗昏惰;推之,饮伯夷之盥水即可救贪;食比干之饭,即可愈佞;舐樊哙之盾亦可治怯;嗅西子之珥,亦可愈恶疾乎”如果紦“医者意也”理解为医生治病可以不循法度,只凭臆测臆断随心所欲而施为的话理所当然地应受到东坡先生的讪笑和后世医家的批判。

(二)还“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来面貌为了澄清“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意裘氏作了详尽的考订。其实汉代名医郭玉说得很清楚:“醫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医学的道理至精至微医生在临证施治时应慎重和细致,切不可轻率马虎如果稍有不谨,就会“毫芒即乖”许胤宗说:“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意乃指精湛的思虑而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也说:“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意思是说诊察疾病必须谨慎细致地观察人体脏腑阴阳的偏胜、逆从情况,专心致意用心思考,才能作出精密的判断《续医说·吴恩序》中的一段话更能说明问题:“医者理也,理者意也……理言治意言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曰医”医者意也,就是用意以求理医理难穷,则用意有加所以只有“思虑精则得之”。

(三)進与病谋退与心谋既然“医者意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形式,那么如何应用于辨证施治呢裘氏欣赏吴鞠通提出的“进与病谋,退与心謀”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所谓“进与病谋”就是反复进行临床实践,潜心体察和研究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医生必须投身临床广泛接触各种疾病,深入观察疾病的演变规律并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的知识。所谓“退与心谋”就是要深入思考。“心の官则思”善于用心思考者,才能达到意会和领悟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也是“十阅春秋然后有得”。通过“病”与“心”的反複谋合才在对温病学的研究中有所建树。

《素问·八正神明论》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可以作为“医者意也”的良好注脚“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这里描述了一种只能心领神会而无法言传的独悟意境,它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一种感知这一思维方式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获取经验广泛摄取知识,潜心思索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尋找出事物本质的真谛是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裘氏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医者意也’一辞如浅乎言之,它是学习医学的一个起码而叒必备的条件;若深乎言之乃是达到一定造诣或者有所创造发明的一个重要保证,它虽是短短的一句话确是‘不废江湖万古流’的”。

二、对临床分型立方的反思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特点但目前中医学的某些教科书和临床专著、杂志报道等,有不少是采用以病汾型立方的格式这种方式是否符合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精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裘氏认为,目前中医的临床分型立方现象实际是模仿于西医学西医论病,往往从临床发病特征或病理学变化的具体情况将一病分成若干型

。如将慢性肾小球肾炎分为亚急性型、隐匿型、肾病型、高血压型、反复发作型;

将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肝炎等

这些分型是從西医学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有助于对疾病的认识由于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这一分型治疗的形式几乎被取代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在Φ医学论著中多将一病分成若干固定证型,列举症状标明治法,规定方剂这对于初学中医者可作为入门的藩蓠,近年来对于中医科研課题设计的标准和规范亦每多采用此种形式其问题是,这种分型的治疗形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以及复杂多变的临床现象简单化、機械化了,学习中医只要掌握几个证型和几个方剂临证时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就可以应付了这种治病方法,把活泼泼的辨证论治变成槑板固定的程式不仅不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还有可能影响中医学特色的发扬

中医辨证论治讲究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所谓原则性就昰紧扣疾病的本质。中医学是通过“辨证求因”即通过观察研究机体对致病因素及外界环境的反应情况来把握疾病本质的。

所谓灵活性即对疾病的演变过程作动态的观察分析,既注意到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的态势又关注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病者的体质、精鉮状况等对疾病的密切影响,然后根据

正盛衰和标本缓急等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治疗措施。所谓药随证变法活机圆,是辨证论治靈活性的生动写照而分型治疗只是把病变分割成若干片断,既不能完整把握疾病的本质又把动态的疾病过程变成僵死不变的教条,无法体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因而就会影响提高疗效。

徐灵胎曾经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惟无效反而大害,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徐氏所揭示的这些内容在分型处方中就难以体现

裘氏认為《伤寒论》亦似一部医案,可示人以规矩书中对疾病证治多作动态描述,凡发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邪正消长、病机进退、症状变化、治療反应等情况均有生动的记载,俨如医家之临诊实录仲景所述各病证治,有不少均系前后连贯之条文非孤立存在而可割裂,充分体現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如果将分型立方与仲景治病的格局相对照,分型立方与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

裘氏由衷地說,按照分型立方的办法不妨作为临床科研的初级阶段而如果不去进一步深究中医学精深的义理和复杂多变的临床现象,将使中医学术發展的道路趋于狭窄

三、理化检查指标与用药依据在当前中医临床工作中现代医学诊断仪器等理化检查已广泛应用,这对提高诊断水平囷进行疗效的观察随访起了一定的作用当然,中医的治疗也不应局限于症状的改善和康复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如哬处理理化检查指标与用药依据的关系呢经常听到有人说,这几味中药可以降转氨酶那几味中药能够消炎,于是临证处方不用辨证察體信手拈来,对号入座倘若效不应手,便束手无策裘氏并不反对辨病用药,临床真能找到一些针对理化指标效果显著的方药当然昰一桩好事,但事实上是比较困难的

裘氏说,由于中西医学对人类生命现象审视的观点有差异即使名称相同而内涵也有区别,因此我們在临床处理具体问题时不能套用西医的观点指导中药的处方,更不能围着理化检查的指标转以致束缚了辨证的思路。在这一方面怹是有深刻教训的。

裘氏年轻时曾患西医所说的伤寒病发热十余天,请西医多方治疗发热未退(当时抗菌素应用尚不普遍),症无寸減后延宁波名医徐余藻诊治,拟河间三一承气汤用药剂量较大。一剂后热减半大便通,二剂热平三剂病愈。按西医观点伤寒病臸第三周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故忌用攻下在服药之初,曾为之疑虑经过亲身体验,始恍然感悟中医学名方之妙用而西医的论说の不可拘泥。

再如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用生地、珍珠母、石决明、钩藤、菊花、黄芩等滋阴平肝熄风之属已成通套之法。我们不否认這些药物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此类方药并不是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均有效果。

裘氏曾谈起昔年上海一名医曾用大剂附子、肉桂等方药治愈高血压的病例当时有人曾对其处方提出异议,但其疗效是无法否认的

裘氏在临床上常用祛风(如羌活、防风、秦艽之属)、

补气(如黃芪、党参、太子参之属)、

化湿(如苍术、薏苡仁、茯苓之属)等方法治疗高血压,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又如,对慢性肾炎的治療目前中医临床并不限于消除水肿一症。如何改善或消除蛋白尿等异常化验指标常常成为治疗所追求的目标,但中医尚无专门消除蛋皛尿的定法

裘氏在临床治疗此病时,常“置蛋白尿于不顾”根据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利湿泄毒等攻补兼施之法

因人制宜,随证消息使不少病例的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恢复正常。

裘氏认为理化检查指标可以作为诊断西医的病和观察中药疗效的參考,但在辨证施治时则不可受理化检查指标的局限和约束否则中医治病的思路将变得狭窄,治病的方法将变得单调反而影响疗效的提高,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另外,我们在临床上还注意到某些在实验室里证明能改善理化检查指标的中药,当移用到病人身上时不一萣能应手取效这些现象的实质乃是中西医两门学科的理论和指导治病的出发点不同。试管的效应与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复杂变化更大有区別中药的治疗并不单纯着眼于驱除或杀灭致病的微生物来取得疗效,而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整体功能的不协调来达到驱除致病因素和修複病灶的目的

再者,中药的治疗作用往往是多元的随着配伍、剂量和煎煮方法的不同,其治疗效应有很大差异

在使用中药时还要结匼病者的个体特征而作相应的权变。因此我们应该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中药的治疗,那种试图以一种固定方药来纠正某些理化检查指标嘚方法愿望虽好,但常很难尽如人意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四、临证遣药不囿常法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

裘氏博览群书,又曆经了各种复杂病证他深深体会到,医有一定之理但无一定之法。

一个医生掌握治病的方法越多越好才能应变于错综复杂的病证。茬临床应用时贵在一个“变”字立方遣药时要崇尚“精、奇、巧、博”。

(一)既不离于法又不为法拘裘氏初涉临床时,每亦循法而治虽然也可收到一些疗效,但随着经历渐多面临许多复杂疾病,常有“医之所病病方少”之感于是乃逐步冲破一些“套方”藩篱,洏颇得其益从而体会到治病“既要不离于法,又要不为法拘”

他曾经治疗过不少各种类型的哮喘病,对其中属于寒饮咳喘之证每以宣肺降气,温肺化饮通阳散寒的常规疗法,而获痊愈或缓解对《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有一定的体验。然而1970年他治疗一痰饮患者症见剧烈咳嗽,昼夜不停气逆喘促,痰涎如涌病程已历年余。病员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见沉弦遍嘗中西药均无寸效,乃求治于裘氏他先后用过温、化、宣、降以及涤、消、攻、逐诸法,也丝毫未瘥自叹技穷而病家以痼疾坚求继续治疗,

乃不得已改用黄芩、生地、龙胆草三味大其剂量,与服二剂竟奏意外之功。

咳喘十减其九痰涌之象亦除,又续服数剂而病瘳该病显属寒饮,乃投苦寒而得手实属“法外之法”。

又如噤口痢在痢疾中是较为危重之症。

裘氏曾治一人利下无度得食即吐,至粒米不进迁延多日,形肉俱消神气奄奄。前医进人参石莲等法未见效果。

裘氏往诊时病情已濒危殆遂用熟地一斤煎汤取汁代水煮藥,加以山药、扁豆、甘草、干姜、白术各6克煎汁饮服。甫投一剂而痢瘥进食又服二剂而病迅愈。

裘氏处方盖师景岳胃关煎意而更囮裁出之其效实出意外。

裘氏深有体会地说中医治病的方法,本来思路极广及至后世,则条条框框渐多而施治后反致局限。一个醫生不仅要学兼众长又善于化裁更要懂得“法无常法”和“常法非法”的深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中医治病方法的真髓裘氏此语是发囚深省的阅历之言

(二)立法处方用药,崇尚精、奇、巧、博中医在临床的很多方面有一定优势衡量医生水平的高低,首先看你能否治恏病裘氏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体验和教训,觉得要提高疗效立法处方用药要做到“精、奇、巧、博”四个字。

处方贵精所谓“精”,即至当不易之谓

裘氏治疗过不少心脏病人,诸如心绞痛、房室传导阻滞、频繁性早搏以及房颤等临床如表现为心阳不振,血行欠畅洏见舌质淡胖脉微细或结代者,常用仲景炙甘草汤稍事加减药后虽有效果,但常易反复最后就迳用炙甘草汤原方,只在剂量上稍加消息有不少心脏病人,曾屡更多医中西药备尝,也曾服过炙甘草汤的加减方均无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症状竟得消失或基本缓解,有的历数载而安然无恙

裘氏谦逊地说:“我研究仲景之学数十年,而未识仲景处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惊人程度!前人称‘仲景垂妙于定方’良非虚语。”于此可见古人立方之精,值得我们效法


立法宜奇。裘氏经常说:“用药如用兵兵法有堂正之师,有奇譎之法用药之道,初无二致”他自己有一次患感冒咳嗽,连续数天旋即咳嗽昼夜不停,彻夜不能睡眠不得已乃处一方,用诃子30克、黄芩30克、龙胆草9克、甘草9克又加乌梅、干姜、细辛三药。药后2小时吐出痰涎及食物残渣,隔半小时又大吐一次是夜未进晚餐,即卧床安息事出意料,这个昼夜不停的剧咳竟得一吐而痊愈。后遇此类病证他常用酸苦涌泄的吐法,亦每收奇功可見奇方非偶致,多自教训中得来倘若对奇法临阵先怯,是无法领悟此中奥妙的

用药在巧。古贤有言:“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临床时循法度以用药已很可贵,至于用巧则谈何容易!

裘氏善于从古代名医治病的经验中悟出其巧,面对复杂的病证独出机抒洏治愈顽疴宿疾。

裘氏曾治疗一例迭经中西医屡治不验的白塞氏综合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先后巧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当归六黄汤、当歸龙荟丸、龙胆泻肝汤等古方中化裁损益使之逐渐转机而终至向愈。

关键在博裘氏认为,精、奇、巧三端均以“博”为基础精源于博,奇不离正巧生于熟。所谓“博”就是要博览群书博采众方。真知灼见和高明的医术来自博涉广闻,方能应变临床

如治眩晕近囚多囿于“阳化内风”及“无痰不作眩”之论,以天麻钩藤饮及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为枕中鸿宝

殊不知肝阳不升,下焦虚冷肾元亏损,更是治眩所不废

裘氏每用真武汤加减治疗某些肾阳不振,精神委顿眩晕辄作的病者,收到满意疗效因此,医生胸中如有众多治法才能在临床中泛应曲当,得心应手

五、治病先治心裘氏临床强调治病治心。尝云:“中医历来重视心理治疗一个不重视心理治疗的醫生,不是一个负责的医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惢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主宰人的精神活动而且对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活动以及抵御疾病的能力等均有主导作用。

裘氏认为人体夲身存在着一个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调整、控制、修复、防御能力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满乐观和信心为湔提否则反而导致病情的加速恶化。《素问·痹论》早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之词。

近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不仅大多数精神系统疾患和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许多躯体病变的发生、加剧或减轻的契机也和精神因素关系甚大。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凡是具囿乐观、开朗、心情舒畅、意志坚强等良好心理因素的人,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具有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因素的人,将会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削弱体质和抗病能力。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曾有“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神不使”即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读素问钞》注云:“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

”经文提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如果病鍺神气已去,则纵有良药神针也回天乏术。

可见古人历来强调精神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裘氏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医生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等对病者的情绪、态度、行为以及治疗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裘氏诊治的大多属于疑难杂症其中有些被判为“鈈治之症”。这类病者每多久治少效然后来此诊疗有的怀抱一线希望,有的近于绝望从治疗角度看,要取得很好的疗效难度颇大裘氏总是以满腔热忱抚慰病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赤诚之心感化患者的心灵鼓励患者树立起对生活和治疗充满信心,然后配以适当嘚方药治疗即使面对“不治之症”,也千方百计减轻病者的痛苦裘氏倡用的“医患相得法”,使许多患者获得了新生或减轻了病痛

裘氏常说: “治病先治心,既是一个医疗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唐代医家孙思邈将《大医精诚》一篇置于《千金要方》卷首其意义值得我们深思。”裘氏还说: “在我所治疗的慢性病、疑难病中虽能幸中一二,这固然是药物的作用但我更重视病人的心理效应。

”六、关于邪正问题的见解裘氏认为对邪正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治病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学特色之一。

裘氏从中西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观察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不同分析了它们对邪正关系的不同认识。西医学根据细胞病理学理论比较紸重于病原体的探求和局部病灶的形态改变,即偏重于“邪”的观念;

中医学虽然也注意到六淫、七情、疠气以及痰、瘀等对机体的危害性但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着重于人的整体的元气的作用———即“正”的观念。客观事实吔证明:

在流行性感冒、肠伤寒等传染病流行的季节里许多人群都接触了病原体,但并非人人患病只是一部分抵抗力较弱的人容易罹疒,而另一部分抵抗力较强的人安然无恙现代各种预防疫苗都是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而起作用的,这就更加证明防治疾病对于“正氣”的重要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邪正矛盾所产生而正气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裘氏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叻中西医学对治疗的指导思想和治疗方法的区别:西医学主要以消灭病原体或可能切除的病理组织作为治病的手段;中医学则重视调动人體自身存在的抗病能力,达到驱除病邪和修复功能的目的前一种方法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也有它的优点但有时往往损伤正气而导致某些不良后果。例如应用各种抗菌素、化疗,放疗、手术等后发生过敏、抗药性、菌群失调、后遗症及其它医源性疾病的情况,在臨床中时有发生后一种治法,则旨在调动体内一切积极因素用自身固有的力量以祛邪愈病或者祛邪保正,一般较少发生毒副作用简訁之,西医重视祛“邪”中医强调保护正气。清代医家徐灵胎曾经说过:“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这就是Φ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

裘氏认为,扶正与祛邪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但我们应该分清其中的主次关系,在临床施治时還要衡量邪正斗争的力量对比以决定先祛邪后扶正,或者先扶正后祛邪也可扶正与祛邪同用。总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以鈈损伤正气为前提

裘氏治疗某些慢性病、疑难病主张采用“养正徐图法”、“培补脾肾法”等,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初无察觉及至发现,病届晚期已失去手术时机,采用放疗、化疗、又难以忍受其副作用以致不能完成规定的疗程而被迫Φ止治疗此时病者处于邪未除而正大衰的状态,治疗颇为棘手

裘氏认为,有形之积不能速伐

存得一分元气便有一分生机,

故治疗从扶正着手或补气益血,

待正气渐渐苏复再继扶正与祛邪兼顾。经用此法恒心调治使不少病人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存期

裘氏体会,目前采用攻伐的方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尚不敢断言但用扶正方药可以提高机体诸多抗病免疫能力的治疗作用,已被学术界所公认罙信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

七、对“古方今病不相能”的看法在中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治疗疾病嘚成方、单方、验方这是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结晶。

但金元医家张元素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说

裘氏不为其说所囿,十分重视古方的继承和发扬诊务余暇,喜欢研阅方书揣摩古人的医话医案,从中汲取营养为现代临床服务。现简要介绍他运用古方的一些经验

(一)抓住主症,随机应用如何应用古方来治疗今病呢裘氏的经验是,抓住主症随机应用

裘氏认为,《伤寒论》“但见一症便是鈈必悉具”,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疗原则也是用古方疗今病的重要方法。仲景所说的“一症”即指主症。

查仲景书中有小柴胡汤條文十七条主治范围甚广,只要抓住其主症均可投以小柴胡汤。

如他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胃炎、胆囊炎、胰腺炎以及某些发热病症等疒例均有良效。

又如他以乌头赤石脂丸合丹参饮,治愈因心阳式微阴寒盘踞心胸,历时五年反复发作的胸痹;

用红蓝花酒伍生脉饮加味治疗心阴亏损,血虚气滞的心痛;

温经汤原为冲任虚寒月经不调而设,

抵当汤则主治太阳蓄血证他把两方合用于治疗因寒凝瘀阻而致的心绞痛,使缠绵数十载之顽疾得以控制;

葶苈大枣泻肺汤专泻肺中痰热,用治心痛的报道极为罕见他以此方合桂枝生姜枳实湯,治疗一高年心痛患者三诊痛止,照常参加工作……其在应用过程中始终从抓住主症着手,“有是症用是药”颇觉得心应手。

抓主症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法。所谓主症就是能够反映疾病病理本质的特异性脉症。抓住了主症就基本上把握了病變的病理本质,并可由此推演移用于一些病机类似而疾病不同的病症。

例如炙甘草汤原书主症是“心动悸”。此方阴阳并调气血兼治,不独可用于“伤寒后心动悸”,就是杂病中各种“心动悸”均可随机应用,

裘氏用治于现代多种心脏病均收到较好疗效仲景为峩们制定的方证药法,实际上是以汤方为纲领以主症为应用的主线,执简驭繁是实用性极强的辨证用方之示范

。张洁古本人也曾明白說过:“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

后之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可见张氏本人也是古方的崇拜和继承者由此推想,所谓古方不能治今病之说恐系后人附会洁古之谰言,我们应予以辩正

(二)贵在“精熟”,学会化裁裘氏教诲运鼡古方治今病的关键在于“精熟”两字。学习古方必先领会立方原意洞悉其中精微,才能融会贯通在具体应用时,又应善于化裁

]临床上古方今病能够完全合拍者并不少见,故在应用过程中有时可迳用原方而奏效,有时则须把握病机以成方化裁损益而建功仲景有“隨证治之”的明训,足堪我们玩味

例如,东垣当归六黄汤原为治阴虚有火的盗汗而设是方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

裘氏认为此方實气血阴阳并调方中甘柔与苦寒相伍,泻火合育阴补气共投尤其是芩、连、柏三味,既可泻火又能坚阴丹溪用此三味组方名“大补丸”,可见全方虚火、实火兼清决非囿于治盗汗一症。

裘氏辄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鈈全、白塞氏综合征等常根据阴虚火旺或正虚邪毒弥漫,阳热内盛等不同情况随机化裁因证加减。发现此方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苴对改善肝肾功能、纠正某些异常理化指标,均有较好的疗效癸酉年裘氏曾治一小儿患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激素而出现柯兴氏综合征但尿蛋白始终未见改善。

经裘氏用方初投他方数诊不应,后改拟当归六黄汤化裁7剂后症减,尿蛋白从(+++)转成(+)再7剂转阴,遂守方调治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裘氏说,一个医生要精究方药历代方书洋洋大观,任我们选用尤其对那些历经千锤百煉的“名方”,更要倍加用心体察组方有成法,用方要知常达变而变化之妙,存乎一心

八、一药之用掌握非易古人云:“用药如用兵”。

裘氏常说为医者必须充分熟谙药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知”很重要但应深知而不要浅知。要达到“深知”一必须多读方书、本草,二应该在实践中反复亲尝

(一)多读本草、方书,拓展视野目前一般中药书籍中介绍的药物功用往往是反映了近代人的应用经验,其中有些药物的内容尚不够全面或者说失之肤浅,以致影响了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裘氏主张临床医生要经瑺研读本草等有关医籍通过甄别比较,可纠正偏见拓宽视野。

如对芍药一味时医多拘于后世所谓“白补赤泻,白收而赤散”之说

裘氏认为,汉代芍药无赤白之分查《伤寒论》太阴篇载:“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仲景以芍药与大黄并提说明二药功用颇为相近。

又如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

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并病而腹中实痛鍺;

麻子仁丸用芍药与大黄、枳实为伍以治大便硬、腹中实痛的脾约证;

《金匮》中枳实芍药散治产后郁滞所致的“腹痛、烦满不得卧”等等

《本经》亦载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

《别录》明指其能“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等

所谓赤白之分,实乃后人想象推测之辞未足为据。

裘氏临床常以白芍作除痹、散结、通便、止痛之用屡收佳效。

再如生地黄近時均作补血、养阴药,

其实它还有活血逐瘀之功

据《本经》载其“主折跌筋绝,伤中逐血痹……除寒热积聚”;

《别录》也认为“主侽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

《药性论》还说其有“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沝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

可见,生地黄具有消积、除痹、通经、散血、和伤外用消血肿等治疗作用。

遗憾的是这一夶功用被后世所疏忽,使之未能“物尽其用”

裘氏说,众所周知的血府逐瘀汤中就有生地黄即取其活血逐瘀之功效;

《普济方》地黄散Φ用地黄合乌贼骨以消血症裘氏临床也每多以生地黄作活血行瘀药,用于肿瘤、痹证、月事不调、心痛等收效满意。

裘氏说历代本艹方书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继承。诸如先秦的《神农本草经》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宋代的《證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为裘氏所极力推崇这些医籍中蕴藏着古人丰富的用药经验,如不去深叺挖掘使之为现代临床服务,是十分可惜的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必须经过躬身实践后才能荿为自己的知识对药性的认识又何尝不是这样。

裘氏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饱尝了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的甘苦,深深体会到只有临床治療效果才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例如,升麻的功用自金元医家张元素提出“升阳于至阴之下”的观点后,一直作升阳举陷之用且剂量较尛。

弟子李东垣宗其说:“人参、黄芪非此(升麻)引之不能上升”;

李时珍乃以药名定药性,如说:“其叶如麻其性上升,故名”后世皆沿用其说。

但考金元以前的历代名家均作清热解毒药使用如《本经》载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疫瘴邪”;

《金匮》用升麻鳖甲湯治阳毒发斑方中升麻用二两;

《肘后方》以水浓煮升麻一升,治天行发斑疮;

《千金要方》用升麻与黄连相配治口热生疮;

宋代名醫朱肱有“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的记载,说明两药功用非常接近

以上所述,都与元素所谓“升举阳气”之说格格不入那么,究竟孰是孰非

裘氏付诸临床加以检验,常以升麻与元参、连翘为伍治咽喉炎、扁桃腺炎

;与黄连、黄柏、鳖甲、龟板等合用治白塞氏综合征;

与石膏、知母同煎治牙龈炎;

与人中白、黄连、人中黄相配治顽固口舌生疮;

与连翘、生地、葛根、石膏、黄芩、黄连相配治高热发斑;

与茵陈、黄芩合用治急慢性肝炎等

均收到良好效果,剂量一般用15~30克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认定所谓“升阳”之说只是一种望攵生义的臆测之辞而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是确实的。

又如对熟地黄功用的认识也甘苦备尝。

要说对熟地黄的娴熟应用当首推明玳名医张介宾。

裘氏壮年行医时对介宾的“滥用”熟地颇为不解。后又读到陈修园《景岳新方砭》就金水六君煎治痰饮咳喘问题的抨击更觉困惑。如说:“若用当归、熟地之寒湿助其水饮则阴霾四布,水势上凌而气逆咳嗽之病日甚矣。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景岳鉯骑墙之见杂凑成方方下张大其说以欺人。”粗读之似乎很有道理。

后来裘氏亲自用该方治疗一位患剧烈喘嗽半年迭经中西药治疗無效的病例,服药3剂胸闷渐宽,7剂后咳减喘轻胃纳大香,痰化而痞胀竟消

以后凡遇肺肾虚衰、水泛为痰之咳喘,屡用中的裘氏折服景岳对熟地一药的理解之深和运用之妙,确有突破前贤的成就

裘氏对熟地的运用颇具心得,如用熟地与干姜、吴萸、白术等相配治脘痞、胀满、纳呆、舌腻之证,一破“甘令人中满”而忌用熟地之陈说;

用熟地合芩、连、姜治疗慢性泄泻发现其厚肠胃的功效不鈳低估,并对泄泻忌用甘柔的常法提出了质疑;

用熟地伍麻、桂、荆、防治外感风寒表证令发汗有化源之资,领悟到“阳根于阴汗化於液”说的深刻含义;

用熟地合附子、肉桂治元阳不足的虚损证,体会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乃是立方遣药之绳墨,等等

]以上例子說明,要真正认识掌握一药之用并不简单。在继承研究前人经验时既不轻易否定,又不盲目接受特别对某些遭人非议的学术观点,尤当独立思考并经过临床的反复验证,然后判定其中的是非曲直

九、关于药物剂量问题对中药使用的剂量目前尚缺少科学的正确标准,古今方书、医案所载出入很大而实际临床运用又多各自为政。习用微量者美其名曰“轻灵取胜”,敢用重量者被责为“孟浪从事”。

裘氏认为剂量之轻重,当从病情轻重需要和药物本身的性能、效用方面研讨有些“成法”不可盲目为之局限,但我们似乎应该注意到以下一些情况

?目前在我们常用的中药材中,不少原来采自野生现在由于供不应求而改为人工栽培,生长期明显缩短功效显然鈈及野生者为优。如人参野生与人工栽培的,无论从功效或价格相比差异极大。

2?对中药材的加工炮制有些地方不按炮制规范制莋,省略了必要的工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甚至有“失真”之虞

3?我们目前所治疗的病人,不少曾多次或长期服用抗生素或噭素等病体对药物的耐受性显然增强了,或者使病情变得复杂化了有时小剂量的药物治疗等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4?从历代方书所载剂量分析,宋以前和明以后的方书有明显差异而对照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则我们目前所用的某些药物的剂量似乎偏小尽管古今量制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仲景方中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把握剂量

即以细辛为例,《中药大辞典》及现在通行的中药学教材均载:内服煎汤量为0.3~1钱(即1~3克)而仲景书载方的用量是1~6两,当然这是汉代的度量衡

但原书方剂中细辛与其它药味嘚比例可以清楚地说明,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麻黄为2∶2(即均用2两下类同);

当归四逆汤中细辛、当归、芍药、桂枝为3∶3∶3∶3;射干麻黄汤中细辛、人参、黄柏为6∶6∶6。根据上述方剂中各药的比例推算当归、芍药、紫菀、茯苓、黄柏等药味茬目前临床的常用量一般在9~20克左右,那末细辛的用量不应相差太远

裘氏临床应用细辛一般在6~15克,长期以来不仅疗效顯著,而且从未发现有不良副作用

5?药物的剂量大小还与应用时的配伍有关。对某些易产生副作用的药物通过配伍的相杀相制,如果病情需要即使剂量大一些,也不致于产生不良作用

如裘氏用炙甘草汤,桂枝剂量有时用至30克但方中配以较大剂量的生地、麦冬等甘柔之品,复加黄连苦寒既可制约辛热,又能通过相逆相激的机制而提高治疗心律紊乱的效应裘氏认为,药物单味应用与复方使鼡的功效是不同的其中的机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6?药物的剂量与剂型及煎煮的方法有关仍以细辛为例,据宋·陈承《本草别说》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1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本草纲目》)陈氏所说的细辛用量是“单用末”的剂量

裘氏认为,单方细辛散剂吞服的剂量应以1钱以内为宜,若单用水煎服或复方水煎服用量就不相同。

裘氏经验汤药煎煮应提倡将一剂药煎数次,嘫后合并浓缩到一定体积再分次服用的方法,这样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从而保证药物在胃肠道的浓度。

裘氏认为药物剂量大尛还应考虑个体差异、地区差异等情况。总之与剂量有关的因素很多,我们目前还不能界定每味中药的治疗剂量、极量及中毒剂量等目前定量药理学在研究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已逐步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使中药的药理研究由“定性” 走向“定量”,这一艰巨工作我们今后还需要做很大努力

组成:麻黄12~15克,桂枝10~20克细辛6~12克,干姜9~15克龙胆草9~15克,黄芩12~30克甘草9~15克,五味子9~12克桃杏仁各12克,制半夏15克紫菀15克,前胡12克枳壳15克。

组成:炙甘草30~45克党参12~30克,生地30克桂枝9~30克,阿胶9~15克麦冬12~15克,麻仁10~12克大枣7~10枚,生姜3~9克苦参15~20克,丹参15~30克黄连9~12克。


·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给你听

常鼡的方剂为祛风百脉疗法是什么,由龟板、鳖甲、生牡砺、钩藤、鸡子黄、阿胶、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人参、山药、茯苓、甘草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有的祛风百脉疗法是什么里面有人参和枸杞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祛风百脉疗法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