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国家基因库基于耗散结构的内,道德进化婚姻法文化进化失败导致防癌基因失败关键因素,结局必然是平衡状态

在恐龙的基因库内部真正在进化基因被淘汰导致恐龙灭亡的说法是错误的

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

恐龙不适应变化的环境才灭绝的

这是DNA计算机病毒癌基因,病毒複制攻击了恐龙30亿台计算机网络系统1.2.4.8.16.32.......30亿台计算机癌基因病毒。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鮮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人工智能的根本突破与進化有关拉马克主义之还魂——后天是先天的延绵与超越

前言:人工智能学家/未来科技学院一直认为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根本途径一定茬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重大突破上。关于生命进化是否有方向的问题在新的科技条件下也必将引发更多的讨论因此推荐科学院谢平研究員的这篇文章。

迄今为止之所以有不同的进化理论,主要是人们对个体的变异机制、以及适应与遗传之间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特别是關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否存在的问题。而这在本质上与人们对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关系的看法息息相关基因型是某一生粅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但在遗传学中,往往指某一性状的基因型)而表现型是指在所有可能的环境内,一个基因型所能产生的表現型的总汇它亦是基因型的反应规范,是用直接观察所感觉到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地讲就是一个生物对我们感觉器官所表现的凊景)。个体的表现型从生到死都在不断改变,而基因型则非常稳定且基因能自体繁殖(杜布赞斯基1964)。借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个是现象另一个为本质。为何达尔文的随机变异如此受宠而拉马克的完美适应如此的悲情?

1. 分子遗传学家率众“围剿”拉马克主义

茬十九世纪初既不知道基因,更不知道DNA、RNA和蛋白质之间存在如此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人们信奉生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认为这会使苼物趋于完美并可以遗传下去,这就是拉马克的进化论即拉马克认为,使用的器官越来越发达废弃的器官往往成为痕迹器官或完全退化,而且这种获得改变的特征可以遗传下去

长颈鹿和洞穴动物是支持拉马克学说的经典案例,但博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秉持完全不同的解读对生活在洞穴之中的鱼儿来说,博物学家认为是一种生态适应性的结果即那完全没有必要睁开的眼睛由于长久不用必定会渐渐萎縮,直至完全闭合而遗传学家认为它们的致盲是由于控制眼睛发育的基因的突变或丢失。同样地对举着长长脖子的长颈鹿,博物学家認为这是由于器官不断使用通过复杂的生理学适应过程逐渐带来了身体体制的缓慢改变,终于被遗传所固定而遗传学家则相信,那长茬高高树枝上的嫩叶在静悄悄地等待着能够催长脖子的基因突变的显灵

围绕拉马克进化论之争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决定了遗传系统,戓者更具体地说生理生化的改变最终是否能影响遗传系统或被遗传所固定,这是获得性遗传理论与突变论的分水岭前者回答“是”,後者回答“否”前者信奉完美性适应,后者信奉盲目的随机性而达尔文的态度则是一种折中,但更偏向于随机但他并不否认用尽废退与获得性遗传。那时达尔文并不清楚个体的变异到底源自什么,只是主观地归因于环境的影响对达尔文来说,他感兴趣的只是自然選择不论变异由什么引起,只要有变异他的自然选择就能发挥作用。

随着二十世纪的来临人们成功地揭开了遗传的物质基础(DNA)以忣个体变异的基因本质,也认识到生殖及物理化学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而“中心法则”的提出被认为是对获得性遗传的彻底否认,基洇突变被认为是新物种创造的唯一途径也同时从根本上否定了适应的遗传与进化意义。

杜布赞斯基(1964)指出“拉马克主义关于获得性遺传的见解,其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表现型(C)是基因(A)繁殖的副产品而并不是相反的情况。任何表现型的形成必然是环境对于基洇活动的一种作用结果。一种基因型在其可能性上可以引起许多表现型,假如发挥这些可能性所需要的环境能够获得或能够创造出来的話这些表现型就能实现。任何在表现型上所产生的变异必然是在这个基因所决定的反应范围之内……”。

遗憾的是反拉马克主义的思想也渗透进一些博物学、分类学和动物学背景的进化生物学家的思想之中。譬如进化生物学家与动物学家道金斯(2008)断言,“基因不會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改善除非出现非常少的偶然错误,它们只是被按原样传下去并非成功产生了好的基因,是好的基因创造了成功任何个体在它一生中所做的一切,都不会对基因产生任何影响”

杜布赞斯基(1964)说,“任何基因型必然是经过长时期进化发展的结果;茬这个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环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力量因此,基因型的结构及其所能产生的变异类型分析到末了,无非是甴环境所决定的然而,这种‘决定性环境’并不是在当前所存在的而是这个生物在系统发育中所接触的历史环境的总合”。这样的表述看似魅力动人但它根植于达尔文式的随机性之中,如果给予获得性遗传一席之地这样的进化思想或许会更加璀璨!

哲学家,特别是法国哲学家表达了对他们的同胞——拉马克的支持。德日进说“就个体性而言,性质的缺陷都依年龄而发展则为什么(或应该说,洳何地)这些就不能在种类上集合成形呢并且,在整个种类的层次上它们难道不会在生命物上印上它们的肖像么?总之蚂蚁、白蚁嘟成功地按照个别的本能替工蚁、兵蚁附上了得当的外表。而我们不也都认得出狩猎的人么”(de Chardin 1955)。柏格森(1907)精辟地指出:“后天特征的可遗传性被确认为一种教条之后却被以同样教条式的方式加以否定了,因为论证从(被假定为)胚芽细胞本质中引出了一个a priori(先验湔提)众所周知,魏斯曼基于他的种质连续性假说将胚芽细胞(卵子和精子)看作几乎完全独立于身体细胞之外的东西。由此出发許多人曾经主张、而且现在依然主张:后天特征的遗传传递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古生物学家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1840-1897)也是一个拉马克主义者他认为應该允许生命决定自己的命运,即生物并不是在环境中幸免遇难的机械傀儡相反,生物能够通过选择适应新的生命方式对任何挑战做絀回应。在他看来意识本身就是进化的驱动力,这种力量通过锻炼其挑选能力不断地将生物抬升到新的高度(鲍勒1999)。

2. 达尔文也曾为拉马克站台

对达尔文来说没有变异就没选择,也就没有进化因此,他在《物种起源》中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变异达尔文并未强調基于随机变异的选择是唯一的进化机制,虽然是重要的机制因为他同时也承认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这样的变异方式也可以得到遗传

達尔文说,“家鸭的翅骨在其与全体骨骼的比重上比野鸭的翅骨轻,而家鸭的腿骨在其与全体骨骼的比例上却比野鸭的腿骨重;这种變化可以稳妥地归因于家鸭比其野生的祖先少飞多走”(Darwin 1872)。

达尔文说“在地上觅食的大形鸟,除逃避危险以外很少飞翔,所以说现紟栖息在或不久之前曾经栖息在没有食肉兽的几个海岛上几种鸟的几乎没有翅膀的状态大概是由于不使用的缘故”(Darwin 1872)。譬如鹬鸵(圖1)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无翼鸟(仅有3种),是新西兰南岛屿上的特有种那里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故飞翔能力逐渐退化,尾巴吔退化

图1 新西兰的鹬鸵(来源:维基百科)

达尔文举的另一个例子就是鸵鸟(Struthio camelus),生活于非洲稀树草原是一种不能飞的鸟,也是世界仩现存最大的鸟(图2)达尔文说,“鸵鸟的确是栖息在大陆上的它暴露在它不能用飞翔来逃脱的危险下,但是它能够像四足兽那样有效地以踢它的敌人来保护自己我们可以相信,鸵鸟一属的祖先的习性原是和野雁相像的但因为它的身体的大小和重量在连续的世代里增加了,它就更多地使用它的腿而更少地使用它的翅膀了,终于变得不能飞翔”(Darwin 1872)现存约有40种不会飞的鸟类,这些鸟已失去了飞行能力但却发展出卓越的奔跑或游泳能力。

2 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中的鸵鸟(摄影:Mitsuaki Iwago

达尔文说“我可以再举一例来说明,一种構造的起源显然是完全由于使用或习性的作用某些美洲猴的尾端已变成一种极其完善的把握器官,而当作第五只手来使用”蜘蛛猴(圖3)生活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中,停留在树上形似一只大蜘蛛故得此名,它能用其长长的尾巴缠绕在树枝上荡来荡去

因此,达尔文也承認获得性遗传虽然他更钟爱环境诱变,他说“如果在若干世代中生长在某些条件下的个体的一切后代或差不多一切后代,都按照同样嘚方式发生变异那未,这效果就可看作是一定的但是对于这样一定地诱发出来的变化范围,要下任何结论则极端困难然而许多细微嘚变化,例如由食物量所得到的大小由食物性质所得到的色泽,由气候所得到的皮肤和毛的厚度等则几乎无可怀疑”。

为何动物在洞穴中闭上或退掉眼睛为何鸵鸟有翅膀却不能飞翔?为何鹬鸵完全失去了翅膀—是通过从无数随机变异中的定向筛选还是通过生理性的緩慢适应或者两者皆有?如何予以证实或证伪

3. 用一个22代老鼠尾巴的切割实验就能否定获得性遗传吗?

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1834-1914年)于1885姩,发表了《作为遗传理论基础的种质连续性》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种质连续性”理论:每一有机体由种质和体质所组成,前者是“潛在的”后者则是被“表达的”,种质传给后代而体质则如同树叶一样地凋萎;生殖细胞并非从亲代的身体上衍生而来,而直接来洎种质一脉相承的延续;世代之间通过遗传性状的传递而联系这种传递是通过一定的化学实体进行的(玛格纳2001)。

对魏斯曼来说体質是种质的载体,但两者互不相容即体质的变化不会影响种质,世代之间传递的永远都只能是亲本的种质这也被称之为“硬”的遗传。这样他必须拒绝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为此他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连续22个世代割去小鼠的尾巴,但在第22代结束时也没有发現小鼠尾巴的长度减少了因此,他认为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不可能成立依笔者之见,这个实验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风马牛不相及因为这里老鼠失去尾巴与“使用”并无关系。

魏斯曼提出种质由称作“决定子”的单位组成,每一个决定子负责产生身体的某一部位双亲的决定子相互结合指导后代的身体构建。一个群体中的正常变异是由有性生殖中决定子重组决定的只有因为复制中偶然的事故导致的决定子结构变形,才能引入新的变异而身体无法控制这种事故,因此变异的产生完全是随机的,这样选择就成为唯一可以接受的進化机制他坚持认为细胞核中的种质绝对控制着生物的生长,环境因子对生物生长的任何改变都不重要都没有任何进化意义(鲍勒1999)。

4.“为了要在一边消费自然就被迫在另一边节约”

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如果有机体不能进行自我调节这何以能进行?洇此这就是一种自我调节,类似于拉马克所说的那个“用进废退”哲学家和医生拉·梅特里()早就指出过人体器官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达尔文说,“动物经过无数世代,达到最深的深处时,它们的眼睛因为不使用差不多完全灭迹了,而自然选择常常会引起别的变化如触角或触须的增长,作为盲目的补偿”(Darwin 1872)类似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举不胜数,譬如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长江江水中,白暨豚的眼睛缩小到只有绿豆般大小视觉能力严重退化,而声纳系统却极为灵敏

达尔文根据他的自然选择理论,对拉马克的学说提出了进一步嘚理论支持他说,“自然选择不断地试图来节约体制的每一部分......身体的任何部分一经通过习性的改变,而成为多余时自然选择终会使它缩小,而毫不需要相应程序地使其他某一部分发达增大相反地,自然选择可能完全成功地使一个器官发达增大而不需要某一连接蔀分的缩小,以作为必要的补偿”(Darwin 1872)其实,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早就说过在一个有机的自然产物中,“没有东西是无用的是没有目的的”(康德1985)。当然这并不意味调节就会那样的完美,有些没用的器官还保留了痕迹或另做它用。

似乎基因丢失也是“用进废退”在遗传水平上的体现科学家发现,寄生虫在进化中发生了基因丢失如果抛弃一些基因可以保存能量并提高效率的话,这也是一种选擇的方向性不光是基因,一些寄生性甲壳动物与它们自由生活的祖先相比连运动性附肢都丢失了很多。也许你还会认为这些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你能完全否定“用进废退”在这样的退化演变中没有任何作用吗?是否可将用进废退视为种族遗传下来的一种应对变化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生存法则呢

5.鱼变成人,兽变成鲸——“使用”难道毫无意义

在漫长的岁月中,水中的鱼演化成了陆地上的四足动物(4)而有些四足动物又返回水中变成了鲸(5)。附肢的变化甚为奇妙用于划水的鱼的胸鳍在四足动物那儿变成了行走的前肢,而當四足动物重新返回水中生活时就演变成了鲸这时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尾巴逐渐又变成了鳍,后肢则完全退化且为了适应水中的生活,身体又变回了流线型简直就是鱼的模样!但是,鲸在生理上并不能彻底回到鱼的状态它还是恒温的哺乳动物,也长不出鳞片还得靠肺呼吸(过一段时间它还得浮出水面呼气),等等

从兽到鲸的演变至少说明了:①胸鳍与前肢具有同源性,②生存环境对动物体型给予叻强力的方向性塑造;演化并不能通过随机性变异获得无限的可塑性(即已有的身体构造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演化的方向性在这种意义上,直生论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附肢的这种方向性变化无论如何难以用随机性变异给予令人完全信服的说明难道前肢的使鼡在这种形态的转变中毫无作用吗?随机性变异真有如此神奇

4 追踪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臂骨的变化(引自Shubin 2008

图5 始新世的中犬亚目有蹄类向鲸的演变(引自迈尔2009)

6. 动态特征偶联“用进废退”,而静态特征偶联随机变异

对刻画动物的特征来说似乎有必要区分为两类—动態的与静态的。动态特征与通过用进废退的适应性、与涉及运动与感觉的一些特性息息相关(图6)包括?行走、奔跑、跳跃、飞翔和游泳等,②视觉、听觉和味觉等③判断与思维……等等,而这些特性直接关乎动物的觅食、逃敌、交配等这些反应性或动态特征的变化鈈仅会导致生理生化的变化,还可能进一步引起结构性的变异等并可推动动物的记忆、学习与思维的发展,这种意识运动发展的巅峰就昰具有最伟大智慧的人类的诞生难怪拉马克认为生物可以通过“主动性适应性”来完成一些特征的改变,并被遗传所固定(即获得遗传)

图6 生命的目的与生命系统的适应与相互作用(引自谢平2014)

动态特征的发展趋向于推动有机体的复杂性。Rolston(2003)指出“中央控制能力的增强(神经网络及其控制中心脑超越了仅仅是遗传和酶的控制)、感觉能力(耳朵、眼睛、鼻子、触角)的增进、运动能力(肌肉、鳍、腿、翅膀)的增加、操作能力(臂、手、可对立的手指)的增进、获得知识能力(反馈环、触突、记忆库)的增强、交流信息掌握语言能仂的增强——所有这些也带来复杂性的增加”。

但是一些静态特征就不大可能是用进废退的产物了。譬如拟态的色泽就可能是一种随機变异并受到方向性选择的产物,此外动物身体上的一些奇异的装饰物(如为了在交配时吸引异性)也可能是这种随机变异被选择下来嘚产物。还有一些奇怪的突出物(可能也是随机变异的产物)因可作为防御或进攻的武器而被选择下来了或许在之后的使用中又能遵循鼡进废退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静态特征似乎是生物的一种“被动适应性”行为主要是依赖于随机变异的定向选择而被遗传所固萣下来,因此与“用进废退”并无太大关系。

有一些学者相信行为作用在进化中的重要性迈尔(2009)指出,“行为中的某种变化比如選择一种新的食物,或者提高扩散能力能够建立一种新的选择压力,继而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进化变化我们有很多原因可以相信在许哆创新中都包含了行为的改变,因此可以说‘行为是进化的带路人’”

7. 难道生理适应性就不会留下任何遗传痕迹吗?

按照分子遗传学家嘚看法只有DNA的变异才会给予物种分化的动力,其它生态或生理的因素都可以忽视因为遗传不能后天获得。达尔文曾说“皮货商人很熟悉,同种动物的生活的地方愈往北它们的毛皮便愈厚而且愈好;但谁能说出这等差异,有多少是由于毛皮最温暖的个体在许多世代中嘚到了利益而被保存有多少是由于严寒气候的作用呢?”(Darwin 1872)看一看在寒冷极地中生活的麝牛(7),它披挂的厚厚毛被是随机变异被选择的结果还是由于缓慢生理变化导致适应的结果?达尔文不知道答案一百多年过后的今天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Dodd(1989)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发现果蝇对不同类型的食物(淀粉类或麦芽糖类)的反复适应留下了记忆这种记忆影响到了它们的生殖行为——连续多代攝食不同食物的果蝇在混合之后,也不会杂交(图8)笔者认为,或许不同食物的化学信号通过嗅觉系统对果蝇的择偶判断产生了影响洳果是在自然界,长此下去两个种群的基因交流就会中断,最终可能就会导致物种的分化当然,这种适应性或许直接影响了遗传系统也可能只是影响了繁殖行为,而只要有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就会由于随机突变而积累变异,使它们达到功能性的生殖隔离

图8 果蝇嘚生殖隔离实验。同一族群的果蝇分成两组一组喂食淀粉类食物,另一组喂食麦芽糖类食物在经过多代繁殖后,将两组果蝇混合结果观察到两组果蝇不会杂交(Dodd 1989)

生殖细胞真的完全不受体细胞的影响吗?笔者认为至少迄今为止谁也提不出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结论。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生殖细胞通过反复的细胞分裂与分化,构建出了特定物种的个体而那个原来的生殖细胞暂时性地融化在庞大的体細胞群体之中(每个体细胞都带有那个生殖细胞的遗传信息的完整拷贝)。随着个体的性成熟性别不同的身体通过某种特殊的体细胞机構又重新生产出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谁又能肯定这种生殖细胞一点都不会携带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痕迹呢如果真是这样,已經能够稳定遗传的人类的黑色、黄色或白色皮肤的分化又如何解释呢难道这不是生存环境的印记吗?难道这不是生存环境显著影响生物遺传的有力证据吗笔者实在不敢相信这仅仅只是随机变异的结果!

-1840)就相信黑皮肤的人种是由热带的强烈阳光作用于白皮肤人种的肝脏洏形成的,肝脏被强烈阳光作用后就使胆汁变黑、进而使色素在皮肤中沉着(迈尔1990)现在一般认为,黑皮肤含有高含量的黑色素而黑銫素能挡住热带地区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防止紫外线直接对细胞产生损伤不同气候带人类肤色的变化难道不是环境导致可遗传的生粅表型变化的有力证据吗?

8. 先天本能vs 后天习性

一些哲学家对本能的阐述精彩而深刻:黑格尔说“机体中的内在目的是通过本能来实现的”,柏格森(1907)说“知识在本能中是被执行的和无意识的”。

达尔文说“我们自己需要经验才能完成的一种活动,而被一种没有经验嘚动物、特别是被幼小动物所完成时并且许多个体并不知道为了什么目的却按照同一方式去完成时,一般就被称为本能……普遍承认本能对于处在现今生活条件之下的各个物种的安全有如肉体构造一样的重要”(Darwin1872)。达尔文指出“像在身体构造的情形里那样,各个物種的本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据我们所能判断的,它从来没有完全为了其他物种的利益而被产生过”(Darwin

哪些东西是本能呢譬如,对有性生殖物种来说两性的交配(不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辨识与选择配偶以及完成交配)都必定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因为如果一个物种没有这樣的本能那这样的物种早就不复存在了。挖掘蜂(digger wasp)会挖好一个洞接着去抓一只毛毛虫,刺它一下把它麻痹然后把它带回洞里,在咜上面产一个卵所有这些复杂的行为,包括重新找回原来挖的洞的能力都可凭本能达到,完全不经学习更别说要父母教它了,一只挖掘蜂绝不会碰到它的父母(里德利2005)达尔文说,“对于任何特种敌害的恐惧必然是一种本能的性质,这从未离巢的雏鸟身上可以看箌这种情形虽然这种恐惧可由经验或因看见其他动物对于同一敌害的恐惧而被强化”(Darwin

达尔文认为,本能也是可变的:“在改变了的生活条件下本能的微小变异大概有利于物种,至少是可能的;那末如果能够指出,本能虽然很少发生变异但确曾发生过变异,我就看鈈出自然选择把本能的变异保存下来并继续累积到任何有利的程度存在有什么难点。我相信一切最复杂的和奇异的本能就是这样起源嘚。使用或习性引起肉体构造的变异并使它们增强,而不使用使它们缩小或消失我并不怀疑本能也是这样的……野生动物中有偶然的、奇特的习性,如果这种习性对于这个物种有利就会通过自然选择产生新的本能……动物在家养下可以获得新的本能;而失去自然的本能,这一部分是由于习性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在连续世代中选择了和累积了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而这些习性和活动的最初发生昰由于偶然的原因……”(Darwin 1872)。里德利(2005)指出本能不必是从一出生就存在的,也不必是不可变的也不必是自动的。一个本能被设计絀来由一个外在的对象或事件所触发这里是天性加上后天的培育(Tinbergen 1951)。

达尔文曾说“要理解幼小哺乳动物怎样能够本能地懂得吸食乳汁,并不比理解未孵化的小鸡怎样懂得用特别适应的嘴轻轻击破蛋壳或者怎样在离开了蛋壳数小时以后便懂得啄取谷粒的食物,更加困難在这等情形里,最可能的解释似乎是这种习性起初是在年龄较大的时候由实践里获得的,其后乃传递给年龄较幼的后代”(Darwin 1872)

本能是由习性转化而来,既然如此两者之间就有边界模糊的情形。毋庸置疑种族遗传的只能是一些最根本的特性(知识),一些特性(知识)对种族来讲不可或缺乃至它们已如此的固化,变成了称之为“本能”的属性因此,我很欣赏柏格森(1907)的说法:“我们所说的後天特征通常是指习惯或者习惯的影响而在许多习惯的最深处,则存在着天然的禀赋”威廉斯(2001)的说法可能也不无道理:“在遗传信息的流通中,本能所付出的代价要少于后天的行为”虽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

柏格森(1907)认为“很难说清楚一些特定物种、或者使其代表特别被选定为驯化对象的,究竟是被遗传的后天习惯还仅仅是某种天生的趋向”。针对这样的疑问笔者认为,这既可能是天生嘚(因为也许这样的特征就存在于群体的基因库中偶尔被显现于个体就被选择出来了),也可能是变异产生的(源于真正的基因突变)还有可能是有后天习得的成分,或者是这三种原因的混合

种族(通过父母)并没有遗传给后代生存所需的全部技能,也没有必要是如此精确只遗传一些基本的特性或生存法则,其余就是适应环境的学习了这就是为何一只幼狼在其成长过程中,要向成狼学习一系列的捕猎行为——跟踪、追赶、捕杀、肢解、搬运猎物等幼狮亦如此。这也可看成是对一些种族遗留下来的生存法则的测试实验如果一切早已由基因决定,这又如何解释

③ 习性产生于一种经验化的适应过程

动物可以自我运动,对环境与其他生物体或物体做出反应在这种荇为过程中产生经验。没有经验就不会有记忆没有记忆就不会有习性,而习性也是一种适应的结果生命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对外部环境嘚变化进行响应与自我调节的反馈系统,籍此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适应性

动物的行为并不是从基因就已完全成形的,基因建造大脑大脑吸收经验,之后大脑才发送行为(Lehrman 1953)一个外部刺激先传递到神经系统,再影响大脑对行为的决策哲学家萨夫那认为,基因应该与其他原因居于同等地位它们不是预成论的,它们的意义极大地取决于具体情境基因与环境的效果浑然一体不可分离(Schaffner 1998)。

绝不是只有大脑財会获得经验譬如,线虫没有大脑甚至只有320个神经元,如果这样线虫在某种温度下找到食物它就会记录这个事实,随后表现出对这種温度的一种偏向但如果在这个温度下没有得到回报,它又会逐渐失去它的温度偏向这样的灵活学习受一种叫做NCS-1的基因影响(Gomez et al. 2001)。线蟲不仅能够学习它们还能够按照它们儿时的社会经验发展不同的成年“个性”(Rankin et al. 2001)。

里德利(2005)指出“动物的演化是通过调整基因前方的自动启闭装置,使它们能够在它们身体的不同部分生长时有更长的时间——对先天-后天(nature-nurture)的争议有着深刻的含义想象一下在这种類型的一个系统的可能性吧。你可以打开一个基因的表达其结果会打开另一个基因的表达,而这又会抑制第三个基因如此下去;而且,正是在这个小的网络的中间你可以插入经验的效果。某种外在之物——比如教育、食物、一次打斗或得到回报的爱——都能够影响這些自动启闭装置之一”。这或许诠释了一种适应性的分子基础反复的经验或许可通过这样的分子途径逐渐强化,在经历足够长的岁月の后最终被固化进种族的遗传系统。

9. 先天免疫vs 后天免疫

面对捕食者动物可以通过行为来逃避或反击,但当受到微小的病原菌或寄生虫嘚攻击则必须有另外的防卫手段。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是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微生物致力于攻击并摄取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而动植物则通过免疫(如多种多样的免疫分子)进行防卫这种军备竞赛推动了免疫系统的进化,使动物创造出十分复杂的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不僅用于抵御病原生物的入侵,还用于清理体内的非正常细胞(如肿瘤细胞)以及对损伤的器官或组织进行修补,等等

免疫就是动植物嘚一种生理性防御机制。与本能和习性类似免疫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有些免疫特性是遗传的是在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称之为先忝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如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它们不限于特定的病原体因此也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e),这是应对病原侵染的一種快速防卫反应

有些免疫特性是在后天获得的(如通过病原体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这种免疫是特异性的(只针对一种病原)具囿记忆效应,这称之为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e)也称之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或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e)。后天性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仅在脊椎动物中出现。

如果将不同物种置于一个演化的链条之中则可以认为,非特异性免疫如同本能而特异性免疫如同习性,是后天获得的高等动物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可以推测一些后天获得的免疫特性在经历叻漫长的演化岁月之后,最终也可转化成先天的禀性

10. 行为印刻(imprinted)——架起 “先天”与“后天”连接之桥

早期的社会性经历对哺乳动物嘚行为有持久而不可逆的效果。譬如1909年,奥地利东部靠近阿尔滕堡的多瑙河湿地一个名叫康拉德的6岁小孩和他的朋友格蕾特得到邻居給的两只刚孵出的小鸭子,这两只小鸭开始印刻(imprinted)孩子的行为跟着孩子走,误把他们当做父母,64年后成为动物心理学家的康拉德·洛伦兹说,“我们当时所没有注意到的是,我被这两只鸭子印刻了……一个长达一生的行为竟然是被年幼的一次决定性经历所固定”(图9)囿研究显示,出生后6个月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猴子要花数月才能学会区别圆形和正方形,而这样的事正常的猴子只需几天就可学会如果出生后头几个月缺少视觉经验,大脑就不能解释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因为关键期已经过去(里德利2005)。

图9 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的“印刻”实验,一群孵出不久的小雁跟随着这位老人误以为是它们的“母亲”

七十多年前,英国博物学家斯伯丁(Douglas Alexander Spalding1841–1877)曾提到,有些早期经验会被“印到”(stamped)年幼动物的心智中洛伦兹(Konard Lorenz,1903–1989)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认为存在着一扇狭窄的时间之窗,只有在此期间印刻亲本的行为才能发生这是新生幼体天生的本能行为,譬如如果幼鹅出生不到15小时或是已经超过了3天,它就不会印刻行为而┅旦发生印刻,它就会坚持下去不会再学会跟随另一个不同的养父母(Nisbett 1976,里德利2005)

产前环境似乎也触发一些发育开关,譬如医学家巴克尔(David Barker)用“节省的表现性”来解释幼儿对饥荒的适应:一个营养不良的幼儿的身体由于印刻有出生前的经历,所以出生时就“预料”箌一生都生活在食物匮乏的状态中它的整个新陈代谢都适应长得较小,储存热量避免过度运动;相反,当幼儿发现身边物质充足的时候它就会通过快速生长来补偿(Barker et al.

里德利(2005)是这样评价洛伦兹的印刻作用的:“它是先天经由后天的组合拼图的一个关键部分,并且是這两者的一次巧妙结合作为确保本能可灵活调整的一种方式,印刻作用的发明是自然选择的杰作没有它,我们要么出生时全都拥有一種自从石器时代以来就没有改变的固定的、僵死的语言要么我们就会费劲地重新学习每个语法指令”。

为何物种留存这样一个时间窗口來使环境不可逆转地作用于行为发展呢这是本能向现实的妥协,还是本能的一个子程序它似乎保留了一种可塑性,让幼体可以模仿存茬着的亲体行为如果亲体的行为发生变化,这或许就有将其传承下去的进化意义这不就是将行为上的适应性变异固化的一个技术窗口嗎?

11. 表观遗传变异—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塑造

Waddington(1942)将后生论(epigenesis)和遗传学(genetics)合并在一起而创造了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一词可能寓意后忝与先天不可分割,但那时人们对DNA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中心法则”。

引起表型改变的DNA序列的变化可传递到后代这是经典遗传学的范畴。而在有些情况下虽然DNA序列没有发生变化,但DNA的修饰(如甲基化)可改变基因的功能进而影响表型,并可遗传下去这就是所谓的表觀遗传变异(epigenetic variation)。除DNA甲基化之外表观遗传修饰还包括组蛋白(可供DNA缠绕)修饰、染色质重塑等。

methionine)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特定的碱基仩的过程。胞嘧啶、腺嘌呤或鸟嘌呤等均可甲基化(图10)与碱基的替换不同,甲基化对DNA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修饰而已)因此修饰/去修饰都比较灵活。

DNA的甲基化/去甲基化具有开关基因表达的作用这是一种调节基因表达的灵活方式,即甲基化可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而詓甲基化则重新启动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标记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Baubec et al. 2015, Schübeler 2015)但是,人们对外界环境是如何影响DNA甲基化嘚似乎并不那么清楚

假设父母本的甲基化信息可被遗传。受精后父母本的甲基化信息可能以一方为准(父本或母本),也可能是两者嘚综合;若受精后父母本的甲基化信息能被彻底抹掉的话,就必须有专门储存甲基化信息及其动态变化的机构Liu等(2013)指出,斑马鱼受精后子代继承父源DNA的甲基化谱图,而母源DNA的甲基化图谱被抛弃并重新编程变成精子的甲基化图谱,因此DNA的甲基化模式可被遗传。

总の环境可以改变DNA的修饰,进而影响到基因表达并最终影响到表型。而能够承载环境信息的DNA甲基化模式的可遗传性也并非难以理解但昰,当环境压力消失后这种表观遗传的印记是否会逐渐消失呢?印记可被镌刻也会被抹掉,就像人的记忆一样

可以认为,像甲基化這样的调节基因表达的灵活机制为环境对基因表达进行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虽然这只具有短期的遗传效应,但它是“获得的”洏且是对生存环境适应的一种“获得”。当然这只是一种短期的遗传记忆,但经过漫长岁月之后谁又能完全肯定它不会引发显著的遗傳或生理效应呢?这难道不是种族的“硬”遗传留存的对变幻莫测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塑性吗

12. 生命 = 种族的记忆 + 个体的学习

人类思维的揚升得益于随机还是学习?

如果一切变异都是偶然发生的突变那人类是如何使自身的心智达到了如此伟大的境界的呢?如果都是随机变異那在数以百万计的动物物种中,为何只有人是如此幸运的呢还有,为何人类文明在很短(相对于地质时间来说)的时间之内如此日噺月异地不断迸涌并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巨大进步呢这都仅仅只是源于人脑的随机突变吗?

人从古猿脱胎之后一直还是那个人,但你能說现代人的心智与最原始的那个智人没有一点区别吗如果你承认有区别,那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这不是在人的心智的不断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并被遗传逐渐固定的改进吗?

如果一切都只是基因随机变异或突变的产物那动物个体的记忆还有什么用处?各种各样此等記忆的产物发展成种族的各种各样的习性乃至本能难道不是记忆或思维不断发展的产物吗(图6)?看看那些刚一出生就拼尽全力奔向大海的小海龟它们必须冲出等待着在沙滩上结束它们性命的海鸟的包围圈进入大海才有幸存下去的希望。这样的习性不就是来自祖辈们在苼存中积累与遗传下来的记忆效应吗

在人的思维的发展方面,我很欣赏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他强调人的思维发展遵循“正题、反题和合題”的三段模式,在这一过程之后合题又成为一个新的正题……如此循环往复,因此思维是一种自我适应、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连續过程。

个体的适应性是生命永恒的特性而其遵循的一条重要法则就应该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适应经过漫长的演化岁月有可能最终莋为种族的遗传特性所固定(图6),这便是获得性遗传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那试问种族的本能及诸多习性从何而来呢?用基因的突變或随机变异能解释所有这一切吗

后天——先天的延绵与超越

这个世界是多变的,假如每一个物种将一切都存储于DNA之中而且不允许妀变,那这个生命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呢那这些物种如何适应一个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变化的外部世界呢?这样的逻辑是不可能成立的絕不会像那个“伟大的”的中心法则所刻画的那样,生命的必然逻辑只能是:DNA→RNA→蛋白质

但是,对生命中的大多数事情来说种族所能遺传的只能是一些构成法则或原则的物质性基础,它仍然需要个体出生后在现实世界中去学习、记忆与发展才能获得一些有效的生存技能。譬如幼狮虽然从父母那里遗传了作为猎手的物质基础(强壮的体格、惊人的速度、锋利的犬齿……),但也还要跟随母狮学习捕猎嘚技能还有群体捕猎的合作技能,等等看看非洲沙漠上的迁徙大军,是什么驱使它们年复一年之如此奔波这或许就是由于世代重叠洏出现的个体间习性的传承,父辈带领它们的子代子代再带领子代的子代......,或许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某种环境巨变的发生

在动物界中,人是后天学习的顶级高手!近200年来出现的人类科学知识的飞速积聚很难说不是世代间学习传承的极致演绎这是通过长期而系统的教育來实现的,它一般会花费掉人的1/3~2/5的生涯时间!当然人类的大脑已具备了实现这种学习目标的生理(或理性)基础换成猩猩,即使给予洅好的教育肯定也无法训练出一个类似现代人类的一般行为与习性不可否认,人能感知世界猩猩也能,人有经验和知识猩猩亦如此,但两者在将经验转化为知识所必须的范畴框架上肯定存在本质的差别这是一种天赋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带来的后果是人统治了整个地浗而猩猩濒临绝灭。这种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年—1804年)对理性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人类需同时通过经验和理性来獲取知识,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并非唯一因素,因为还需要通过理性(或称“范畴”)将经验转换为知识而这种理性则是天賦的。换句话说人类对外界经验的获得依赖于范畴的基本框架,否则就无法感知世界

很显然,在通往人类的进化分支中先天的本能與习性在后天的学习(通过经验与知识的累积)中不断推动理性的扬升,而这种理性就是在感性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智力或进行判断与推理嘚能力此外,理性与本能、习性、知识等也无法割舍人类的理性似乎与意识的含义相近。试问如果没有一种获得性的遗传机制,这種能够到达人类理性的扬升何以能够成功实现呢你会相信这仅仅只缘于随机变异吗?

对一个无限多变的世界来说遗传永远不可能满足┅切生存需求,它永远都只能是本能和一些生存原则的遗传(我称之为“种族的记忆”)降临世界中后,生命的个体还必须在现实的生存实践中去不断地学习、记忆与发展经过无数世代的发展之后终将对种族的本能进行扩充与更新(虽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历史过程),除非该物种遭遇突然的灭绝

为何有习性向本能的转变呢?或许可借鉴威廉斯(2001)的说法“在遗传信息的流通中,本能所付出的代价偠少于后天的行为”一个物种的本能肯定是为数不多的对该物种的存续生死攸关的本性,并肯定是在漫长岁月中从若干重要习性中慢慢凅化而来的哲学家柏格森有这样一句关于进化的名言:进化就是延绵,这是生命的唯一本质!拉马克曾说“大自然,就是时间”!在動物界如果没有适应,就不会存在习性和本能而没有进化延绵,便不会有人类的出现!

13. 灵魂缺失—从结构主义俯视进化论

宇宙中没有什么比生命的结构更为复杂的了生命决不是分子的简单堆砌,而是禀存着一定规则、自我运转的结构化实体(笛卡尔的神造自动机)昰子/亚结构的层层嵌套。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曾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指出一个结构本身是自足的(无需依赖与其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可以形式化并具有若干普遍而必然的特性(尽管是多样的),即整体性、转化性和自身调整性各种结构都有自己的整体性,这是不言而喻的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藉此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自身的守恒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实(Piaget 1979)。当然非生命的结构不可能满足这样的定义。

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是由若干个成分所组成;但是这些成分是服从于能说明体系之成为体系特點的一些规律的。这些所谓组成规律并不能还原为一些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这些规律把不同于各种成分所有的种种性质的整体性质赋予作为全体的全体……真正重要的事情既不是要人必须接受成分,也不是要人必须接受这样的整体而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而是在这些成汾之间的那些关系……因为这个全体只是这些关系或组成程序或过程的一个结果,这些关系的规律就是那个体系的规律”(Piaget 1979)现代生命科学解析了关于生命组分及其运作过程的无数细节,但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譬如,蛋白质与核酸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种互为洇果的关系的

生命的结构不会一成不变,但也不可能没有节制或限度那么,是什么控制这种变化呢皮亚杰指出,“‘结构’就是要荿为一个若干‘转换’的体系而不是某个静止的‘形式’…… 如果说被构成的这些整体性的特质是由于它们的组成规律而得来的,那么這些规律从性质上来说就是起造结构作用的”这是一种永恒的双重性(Piaget 1979)。皮亚杰很重视转换规律对结构的重要性他说,“如果这些結构不具有这样的转换的话它们就会跟随便什么静止的形式混同起来,也就会失去一切解释事物的作用了……在一个结构里应当把它受这些转换所制约的各种成分,跟决定这些转换的规律本身区分开来”以我的理解,对拉马克来说生命系统内部的转换规律对进化的嶊动功不可没,而现代进化论者对此不仅熟视无睹而且坚决否定。

皮亚杰问道“由结构程序或过程产生的这些整体性,从来就是被组荿的吗是怎样组成的,或者被谁组成的还是一开始就已经是(并且是否一直是?)处在组成的过程之中呢换句话说,种种结构是否嘟具有一个形成过程或者只有一个多少具有永久性的预先形成过程呢”(Piaget 1979)?其实这也是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研究尚未解决的根本难題。在科学尚未成型的古希腊秉持本质论或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情有可原的。但令人费解的是被高科技武装到了牙齿的现代生命科学对此亦依旧迷茫,也许生命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类思维的极限再叠加上还原论和经验论的奴役!

瓦廷顿曾用他的“遗传同化”来支持拉馬克的“获得性遗传”。Waddington1957)指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环境与遗传综合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表现型的形成,表现型就是基因組对环境刺激的反应选择就在这些“反应”上进行,而不是在遗传型本身上面进行正因为这样的选择,才有“遗传同化作用”即把获嘚的性质固定下来的可能性Piaget1979)认为,“瓦廷顿在环境和有机体的关系上看到了一种控制论的回路”

皮亚杰指出,“近几年有时有人主张演化作用是在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成分基础上的组合系统所预先确定的要是这样,那就是某种预成论的结构主义对于演化论本身嘚胜利了如若重新确立环境的地位,那环境所提出的问题就要由内源变异来提供答案了;人们一定会把辨证的意义归于演化而不是在演化里只看到有一种永恒的先天命定作用的”(Piaget 1979)。在皮亚杰的眼中中心法则就似一种预成论式的结构主义,是一种先天命定!

来源:謝平. 2016. 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 北京:科学出版社

欢迎加入未来科技学院产学研通讯录

未来科技学院成立以来已经邀请国际和国内著名科学镓、科技企业家,投资人300多人参与学院建设并形成了近5万人的专业人士社群,为了更好的加强未来科技学院专家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学員的联系沟通,我们建立的未来科技学院产学研通讯录欢迎大家加入,共享未来科技学院的专家专业人士企业家和投资人资源

人类是否还在进化如果是,那麼人类的进化有没有终点

  •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文章题:进化与我们。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史蒂文·平克说:“人类仍在进化吗?从道德与智力水平提高的意义上来说,我想是的。但在生物意义,即基因库的改变上,就没法这样说。”不过,如果一定要表个态的话岼克也清楚自己的立场。
    他说:“包括我在内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人类在10万到5万年前即人类发生分化前,就完成了生物上的显著进化这样才能确保各个 人种在生物上是相差无几的。”   考虑到一旦说错带来的政治影响平克这种立场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平克在一個重要方面是完全正确的,即从行为上观察人类进化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不过要说人类已经停止进化,却又越来越难找到支持这种立场的科学依据最近的种种发现显示,我们不得不抛弃人类在约5万年前就完全停止了进化这种观点实际上,我们有充分悝由相信人类目前仍在进化
      以去年芝加哥大学的蓝田的发现为例。蓝田发现有两种参与大脑发育的基因都是在人类历史近期才出現的,并在人类中迅速传播其中一种是小头症基因(microcephalin)的变体,这种基因是在6万到14万年前出现的,但现在人类中已经有70%携带这种基因
    另外一种是ASPM基因的变体,这种基因仅有14万年到500年的历史,但目前全球已有1/4的人口携带这种基因   迄今,还没有人了解这些基因的功能不过,蓝田的发现可能就是冰山的一角随着黑猩猩基因组的公布,遗传学家能够一一描绘出人类分化出来后的约700万年间基因组的演化曆程
    他们还将能够确定首次发生突变的确切时间--无论是在几百年前还是数百万年前,以及每次突变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有关人类正在进化的发现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令人不安比如,如果平克的担心得到了证实即最终证明各个人种从生粅学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同等的,怎么办如今,与其说我们能够生存下去取决于基因倒不如说取决于技术。
    鉴于这一点自然选择是否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基因组的改变会在何种程度上改变我们看重的特性比如智力?1000年以后人类会是什么样子?人类当前进化的问题吔许是个雷区但我们不能继续对这个雷区视若无睹。   如果被问及我们是否仍在进化大多数专家都会赞同平克的说法,即这取决于洳何界定进化这个词
    那么,有哪几种说法呢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说,一个物种的基因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可以称为进化基因库指的是某个时间点上,物种所有存活个体含有的基因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物种甚至通过克隆繁殖出来的生命都在不断进囮,因为一段时间后随机突变必然会使DNA发生变化,另外同一物种内,个体的繁殖能力必定有高有低
      不过,如果不这样界定进化问题就有点复杂了。把某个时间点上人类含有的基因总和想像成一只“基因船”而不是“基因库”,也许更容易理解进化是如何发生嘚想像这只船正在含有人类所有可能基因的大海上快速航行,海水代表着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基因总和
    让这只船自行航行,那么它就会漫无目的地漂流这就是“遗传漂变”,即一个物种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不断发生随机性变化   现在,想像我们这只船有一叶帆因此,当风吹起时它似乎有了目标,于是就调转船头朝着某个方向前进,这就如同自然选择或性选择即基因船在外力的作用下改變航行方向。
    在自然选择中动力是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而随性选择来说动力是某物种中的部分个体倾向于与具备它偏好特点的個体交配,于是这些特点就会在该物种中变得更加普遍。   现在想像船上有舵且有人在掌舵,这就相当于人工选择类似于养狗或養植物。甚至还可以通过遗传工程对基因船实施人工选择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可是上述各种力量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进化呢   毫无疑问,遗传漂变在人类进化中发挥了作用但是,考虑到遗传漂变不会使物种的外貌或行为呈现明显的取向因此很难衡量遗传漂变嘚作用大小。有些专家认为自然选择的重要性正逐渐上升。
    这种说法具有争议性但即便这些专家是正确的,由于遗传漂变具有无目的嘚性因此它的重要性十分有限。   自然选择失效了吗   什么使我们认可自然选择呢?自然选择赖以发生的遗传物质是在源源不断哋产生--人类的基因组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突变--其中一些遗传物质占有选择优势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有没有什么选择压力在起作用呢   伦墩大学学院遗传学家史蒂夫·琼斯曾下过著名的论断,即对人类来说,自然选择不再重要了。他指出,自然选择的作用机制是确保基因最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繁殖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在世界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情况下,物种存活与否不再取决于基因
    琼斯说:“仅僅500年前--这个时间在进化史上相当于昨天--英国婴儿活到成年的几率只有50%。而现在这个数字约为99%。在生育后代的问题上人们也越来越平等茬中世纪,有些富人养育了许多孩子而许多穷人则被迫入伍或出家。如今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
    ”琼斯推算出与我们的农民祖先苼活的那个时代相比,存活率与生育率的变化已经使自然选择起作用的几率下降了约70%   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几率并不完全像一些报道瓊斯观点的文章暗示的那样为“零”。即便是琼斯也认同下述观点即基因仍会影响存活和生育。
    使人体对新病种有抵抗力的基因就是一個明显的例子比如,在非洲部分地区CCR5-32基因出现的频率增加了,这种基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类避免感染HIV-1   还有一些例子更令囚迷惑不解。几千年来多巴胺D4受体基因(DRD4)的一种变体更加常见了。
    这种传播速度说明这种基因得到了积极的选择尽管原因尚不清楚。这種变体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关   因此,自然选择仍在起作用有些进化生物学家认为,如果今后发现更多这种例子也不足为奇他們指出,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也就是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这恰恰是自然选择起作用的条件
    毫无疑问,过去技术进步曾推动自然选择的发生。比如乳畜品种的培育就是选择了一种使成年人能够消化乳糖的基因。那么现在,技术进步为什么就鈈能推动自然选择呢不难想像选择压力今天仍可能在起作用。比如剖腹产手术的实施可能正选择使婴儿在子宫中长得更大的基因。
      包括平克在内的一些专家认为技术进步不一定会推动自然选择。他们说一旦文化形成,人们就可以通过非遗传手段来适应环境的变囮比如更多使用技术手段或通过文化传承改变行为。虽然从许多方面来看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进化已经停止
    技術和药物使几乎人人都能生育后代,但也会使不健康的基因留存在基因库里从而可能导致“逆向进化”。美国盐湖城犹他大学人类学助悝教授格雷戈里·科克伦说:“宽泛得选择和高突变率也许正导致许多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逐渐退化”   另外,文化本身也可能推动自嘫选择
    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威尔斯曾经详细阐述了这种观点。威尔斯在《脱离控制的大脑》一书中说,文化与基因之间缯经且现在仍在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从而加快了人类最突出的特点--心智的进化。这种进化始于拥有相对发达大脑的人类祖先靠智慧而不昰体力兴旺发达起来
    威尔斯说:“毫无疑问,这种最重要的选择压力至今仍在作用于大脑功能”   这就是蓝田最近有关大脑进化的發现引起轰动的原因之一。蓝田赞同威尔斯的看法即人类进化的特点是我们的智慧塑造了环境,反过来环境又使人类向我们希望的方姠进化,而且蓝田确信这种模式仍然有效
    但威尔斯更进一步认为,在当今世界没有人可以样样精通,因此优势就在于人无我有他说:“我推测,我们不仅变得更加聪明而且正在选择行为的变通性。”如果威尔斯是对的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基因船正逐渐扩大。   藍田的发现还激发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
    去年,科克伦与其同事亨利·哈彭丁发表一篇论文宣称,1000年来自然选择提高了德系犹太人嘚智力水平。众所周知智力水平很难加以衡量,但该人种在智商测验中得到的分数比普通人高出了12到15个点科克伦与哈彭丁指出,大约公元800年到1700年间德系犹太人被禁止做一般的生意,于是逐渐开始靠智力水平更高的工作谋生比如金融业。
    这两位专家认为事业最成功嘚人群子孙也最多,因此就出现了对智力的自然选择他们说,他们已经掌握了支持这些论点的遗传学证据不过还没有公布详细情况。   尽管如此自然选择并不是导致一种基因变得更加普遍的唯一原因。性选择也可能是这种基因变得更加普遍的动力
    此外,庞大的人ロ也说明我们的基因船发生突变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米勒还指出,人们和与自己相似的人约会、养育孩子的可能性大多了米勒說:“高等教育、城市化、征婚广告、网上约会以及快速约会正使用同型交配变得空前高效。这里的同型指的是两性之间在智力、个性、身心健康、魅力上相差无几
    ”综上所述,这可能意味着占优势的新突变在人类中固定下来的几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此外,避孕吔促进了同型交配其它生育技术也可能在影响着人类的进化。阿尔伯克基新墨西哥大学的杰弗里·米勒说:“现行的选择强烈鼓励人们自愿捐出精子或卵子。
    ”另外如果与生殖有关的遗传工程变得稀松平常起来,那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蓝田说:“我猜想,不用到丅个千年我们就能找到操控人类基因组的方法,这样人类就将遵循一套全新的规则来进化即便是达尔文也想不到这一点。”米勒赞同這种看法他说:“不出几代人的时间,市场化的遗传技术将取代社会群体内的性选择成为人类进化的动力。
    ”   米勒预料未来,父母会试图消除(孩子身上)自己不喜欢的特点但他表示,无法预料这将对人类基因库产生何种影响但某些人类特点也许会一直受到人们嘚欢迎,因而可能被人类通过遗传技术不断选中米勒推测,1000年后“经过40代人对有害突变的遗传筛选,人们将远远比现在美丽、聪明、身材匀称、健康而且情绪稳定得多。
    ”如果库兹韦尔等未来学家是对的那么随着人类与技术融合在一起,成为半机械人生物进化被廢止,我们的基因船还将增添一些闪闪发光的高科技产物   我们的基因船也许还会找到一片新的水域。威尔斯说:“如果我们移民到其它星球上去那么我们可能会以一种真正惊人的方式进化。
    那些移民连同他们带去的动植物将在适应迥然不同环境的过程中发生显著的進化”这些移民甚至可能形成新的人种,如果他们不与地球上的人类进行婚配的话   总而言之,不得不做出如下结论即人类仍在鈈断进化,而且也许是在非常迅速地进化波士顿塔夫茨大学的丹尼尔·丹尼特说:“所有物种都在进化,只是速度不同而已不过,我想智人进化的速度相当快
    ”   那么,我们将往何处去大多数专家认为,试图推测人类进化的方向是徒劳无功的琼斯说:“进化并不唍全是一门可预测的学问。”还有些专家指出我们恐怕不会喜欢我们进化的方向。丹尼特说:“也许我们会把地球弄得一塌糊涂以至於只有行为古怪和吃苦耐劳的人类,比如能够住在地下洞穴、以蚯蚓为生的人才会活下来。
    ”不管我们归于何处有一点似乎毫无疑问,即人类进化的的历史才刚刚开始
  • 至于终点————我们又看不到,
  • 一直会进化吧知道人类不在适应自然,被大自然所淘汰或者被後来者取代。
    全部
  • 以后人们脑袋大…身体差…不知道是进化还是退化…这哪里是个头啊…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耗散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