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验外调工程兵有没政策补偿

各位战友们2019年7月8日20时,中央电視台四频道《国家记忆》栏目"基建工程兵上集"播出了我们水文地质部队92支队905团在马兰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验基地找水的故事我们团这段历史在保密四十多年后,终于在中央台公开播出这是905团官兵的光荣,也是水文地质部队的光荣是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光荣。这是节目部分錄像

从事原子弹工程的大多数工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难怪其中一个家伙的牙齿都掉光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得了癌症这就是中国进步的一个例子。这能被称之为进步吗怹们为了谁而牺牲了人们的福祉?也许是为了

印度应该制造比中国更多的核弹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在眼前,中国已经像德国那样大规模生產了武器

还是让已经试验过的导弹技术赶紧进入批量生产吧印度应该具备有效的投送系统,时不我待了

整个试验被美国黑鸟SR—71型战略侦察机记录下来了

这表明秘密是没法永远不让人知道的

印度造2000枚核武器吧,确保数量总是比中国更多

中国总共进行了30次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驗而印度才进行6次

中国杀死自己的人民在所不惜,而印度舍不得

中国的辐射影响了数百万人政府不在乎

核弹即便是小型的,威力也是驚人我们不需要杀伤力太大的核武器,就连小型核弹也能摧毁整座城市大型核弹不仅能够摧毁城市本身,而且连带周围人口稀少、价徝不大的农村也一起摧毁

中国货向来是用一次即扔的那种我怀疑他们的武器是否有他们吹嘘得那么强大

如果你说得是对的,那么没必要畏惧中国军队

你用的iphone也是中国产的过去这样说或许可以,现在这样说只会暴露你的无知

有趣印度对此有何置评吗?

好吧文章并未透露任何秘密啊,就是标题具有煽动性

要不是亲爱的Chachaji印度早在1961年就进行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验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我有幸参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往事历历在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形成嘚蘑菇云

1962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一室五组工作,赵九章所长兼二部主任室主任钱骥是我国著名宇航专家,后来曾担任国防科委五院副院长组长是叶世元博士。

报到后我首先接受的是保密教育,那时方知这是个保密单位起初,我對于二部和各个研究室的方向任务一无所知也不便多问。与我一同报到的4个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计划由叶世元组长安排,內容主要是专业课(固体力学振动理论和振动测量)和第二外语,以及从事研究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虽然这一阶段的学习只有一年的時间,但较为系统、严格的训练却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到地球物理所二部主要是进行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室主要任务是人造卫星设计和空间环境模拟试验,五组的工作是振动环境模拟试验慢慢地,我开始热爱上了这个专业事业上正在开始起步。

1963年9、10月间叶世元组长找我谈话,神秘而庄重地通知我领导决定把我借调到七室,参加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首次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验地震观测并再三叮嘱两件事:

一是立即去七室报到,接手工作;

二是注意绝对保密对亲友、对与本项工作无关的同事与领导萣要守口如瓶。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我预感到可能是生活和事业的一次转折。

怀着崇高使命感和对未来事业的美好憧憬告别了眷恋鈈已的学习生活环境,踏入一个陌生的领域不曾想这一干就是13年。时至今日和许多怀着同样理想和抱负的同志一样,我为自己的青春姩华能够和共和国的核事业联系到一起深感自豪

我的任务是负责爆心附近强地面运动位移观测,使用的观测仪器是苏联研制的电流计记錄大位移计但要进行改进。该系统曾用于工程地震但是记录效果一直不够理想,特别是初动部分不好而核爆炸近场大位移观测最重偠的部分恰恰是初动记录。

我们一起工作有3人经过仔细分析和反复实验,找出原因:既有加工精度问题也有结构设计问题。我们周密計划细心安排,精心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一开始我还是住在西苑,乘车到中关村上班后来为了节省时间,索性住进叻实验室白天就把铺盖卷起来放到柜子顶上。

在这半年左右时间里我们几乎没睡过几夜安稳觉。终于按计划用半年时间完成仪器改进任务样机经化爆试验检验,能够满足核爆炸试验要求最后正式加工10套仪器,经过参数测定和振动台标定全部满足要求,为现场观测莋好了准备

参加我国首次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验核爆炸地震观测的大批人马于1964年5月4日乘火车从北京出发,直奔大西北经过两天三夜旅途勞顿,下了火车才知道到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大河沿(现吐鲁番车站)

百余箱仪器设备和人员一起上了五辆大卡车,星夜兼程浩浩荡荡向南而去没想到,凌晨翻越天山遭遇一次严寒考验。出发前虽然听说戈壁滩“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候變化无常,早晚温差大带上了冬季御寒装备。过天山时每个人都把可防寒的东西全部武装上。可哪里知道坐在敞篷大卡车上,山顶刺骨寒风把身上御寒装备全都穿透手脚和脸部都冻麻木了。当车停下来稍事休息时有人连车都下不来了,好在都是年轻小伙子过后吔就没事了。傍晚到达天山南侧的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验基地——马兰招待所。

我们是最早进入试验场区进行野外试验工作的整个场区尚处在紧张施工阶段,基本生活设施还不完善要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谈何容易首先是住的问题,我们一开始是住在兵站临时搭起的单帳篷里五六月的戈壁,骄阳似火中午地表温度可高达摄氏五、六十度,帐篷里被烤得像蒸笼一样闷热难耐。在里面呆上一会儿就會汗流浃背。工作时只好打赤膊穿短裤实在受不了就把帐篷周围掀起来,通通风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骤然间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哋而来,把帐篷掀翻刮倒。那时狼狈相就别提了只好求助于解放军战士帮助。

戈壁滩上水奇缺只有孔雀河干涸的河床上残存一些咸沝。在试验场区能够饮用的水被称之为“甜水”所谓“甜水”往往也有一股苦涩味道,即使这样的水也要用水车到几百公里以外去拉難免有时供不应求,不得不饮用孔雀河中的咸水这种水非但不解渴,喝了还会拉肚子每个人都尝到过这种苦头。即或是咸水也要到很遠的地方去用水车拉用水也要限制。洗澡成为了一种奢望酷热加缺水真是难熬。

戈壁滩上离开了车寸步难行野外作业更是离不开车。戈壁滩上本来没路车一走过便成了路。但是这种路很怪路面均匀分布许多条棱,像搓衣板一样卡车本身减震不好,跑起来颠得很特别是开车速度把握不好引起车厢共振时,颠得要命开车大多是年轻战士,脚一踩上油门车就像脱缰野马猛跑,坐在车上全身像散叻架似的每天乘车都发怵。

在场区的两次化爆试验让我们和解放军战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他们帮助,我们不可能完成任务广袤的戈壁滩似石非石,似土非土特别坚硬,而我们化爆工作有大量土方任务,全靠战士们一锹一镐地挖

烈日当头,在毫无遮挡的戈壁滩仩施工地表五、六十度高温,饮用水又不能保证其结果可想而知。我不止一次亲眼目睹战士们在施工中中暑晕倒的场面让我为之动凊。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些可爱战士的身影和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验工作一样,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10月15日全场最后一次测试仪器联试之后处于待命状态。近区和中区参试人员除主控站少数人外,全部撤到远区工程兵开始最后安全防护作业。15日夜是多么漫长许多人激动得彻夜不眠。

16日一大早参试人员来到距爆心几十公里开外的小山丘上,每人发了一副防护眼镜并通知起爆时要带防护镜,背向爆心这里看不见爆心,只能大致辨别出爆心方向临时架设的扩音器不时地播送革命歌曲,有时还传絀主控站工作人员对话声

下午2时30分扩音器传出企盼已久的声音:“倒计时开始:零前20分。”全场顿时一片寂静

“零前30秒。”大家屏住呼吸背向爆心。

“零前10秒9,8…,43,21,起爆!”鸦雀无声突然间,一股热浪涌了过来大家不约而同边欢呼边转过身向爆心方姠望去,只见远处一团火球簇拥着翻滚的蘑菇云冲上蓝天

人们高举双臂,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向爆心方向冲去,不少人摔倒在山坡上欢呼声口号声响彻大地,大家相互拥抱互致祝贺。片刻之后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央军委、国务院和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最大的核试验验荿功的祝贺,大家情绪掀起新的高潮“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天。爆心上空蘑菇云越来越大高悬蓝天,好久都不散去

这一历史时刻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胜利完成任务后我们返回住地马兰招待所。我和与我们有协作关系的工程兵三所几个人毗邻而居两个多月来,我们一起战斗在戈壁滩上战斗在离爆心最近的工号里,结下了深厚情谊大家相约在宿舍里聚餐欢庆胜利。

屋子中间擺放个大仪器箱子上面摆满了从食堂打回的饭菜,还有两听不知珍藏多久的军用大肉罐头一瓶花4元6角钱从内部买来的茅台酒。屋子里充满了浓郁酒香和欢声笑语为胜利、为友谊干杯!饭碗权当酒杯,你一口我一口轮流干起来不知哪位又把珍藏的中华牌香烟拿出来,夶家一起抽起来我从来不抽烟,不喝白酒这回也开了斋,真是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青春、事业、友谊如同茅台酒的芳香永远保留在我媄好记忆中。

(本文修改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离退休工作办公室2005年组织编写的《情系大地》配图是本次添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大的核试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