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更多真题资料及报考疑问请加老师微信,或点击这里

一、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作用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工作中,国家和社会都较为关注的内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也是目前幼儿园在不断探索的领域,同时,就幼儿教师考试而言,关于幼小衔接类的题目也一直居于考试的高频考点,且考察不断翻新,花样百出。《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开展工作时要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促进幼儿教育合力最大化。

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互动,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首先,有助于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当幼儿园把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就会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了幼儿、家长最实际想法与需要,使幼小衔接工作更有针对性。其次,可以扩大优质的教育辐射面。通过多向互动,配合幼儿园的家长工作, 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另一方面,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传播给家长,从而有利于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最后,幼儿园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幼儿将成为家园协同成果的真正受益者。因此,只有在家园相互产生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解决靠各自单方面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和开放化。

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和教师应将家长的参与作为改善教育、提高质量的一项重要策略,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地双向沟通与配合,使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且更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帮助学前儿童完成好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的转折。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价值,让家长参与到教研工作中来,解决那些需要家园合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促使幼儿真正地健康快乐成长。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优势,家长的优势体现为他们更详细地了解个体儿童的特征优势,有利于在家庭中针对个体实施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而教师的优势体现为更了解群体中幼儿的特征且具有专业的职业素养。因此让家长参与到教研工作中来,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家庭教育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和家长所关心的与幼儿成长方面相关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推进。

家园合作共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但容易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因此需要建立机制,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家园合作的核心是幼儿园通过多元的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育儿行为。在家园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处于主导地位,帮助家长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积极与家长保持沟通与合作,将幼儿园内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到每一个家庭中。

每位教师、家长的优势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经验。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应将家园共育看作是一个整体,积极与家长共享教育理念、资料、经验等。家园只有双向互动,深入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在家园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常会碰撞出火花,如幼儿教师不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不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等。因此,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和家长就园内的教育现象进行交流和反思,以达成家园的教育共识,使家园同心,培育幼儿。

三、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与教师考试的结合

在教师考试中,考生会遇到家园共育类型的题目,尤其是在学前教育考试逐步重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背景下,该命题发现逐步成为考试的命题热点。在资格和招聘的考试中都有过这类题目的呈现。

示例一:有些家长说:幼儿园大班应以集体教学为主,教授拼音,数学运算等相关知识减少“幼儿小”之间的差别,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示例二:鹰爸坚持认为,自己的儿子多多已经完全具备上一年级的能力。进入小学前,多多已经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从1数到200,再倒数,没有任何问题,识得中文字6000个,熟悉应用其中的3000个,外教教过多多一年的英文,且在美国学习的三个月,多多还连跳三级,上了那所幼儿园的“天才班”,最后老师都说,凭多多的知识量和学习能力,在美国完全可以上小学了。幼小衔接的话题,家长强化训练孩子,说说弊端。

考生拿到类似考题时,就可从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正确的教育理念、家园合作共育的方法和手段对题目进行剖析,从而形成科学的答题思路。

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给您做全方位的教师考试规划,还有免费资料赠送。

特别推荐:点击这里(上万试题免费做、还有免费视频课程、最新资讯及时发布)

宝宝生下来就是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家长出门去过群体生活的。宝宝三岁了需要入园,宝宝六岁了需要上小学,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应该是紧密的,幼儿园一定要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才行。那么幼小衔接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同时,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幼儿园里必须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搞小动作,等等),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同时,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幼儿却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有的新生在老师询问作业时,还很轻松地说,“我不喜欢做”,“昨天,爸爸带我去姥姥家了,所以我没写。”针对这些问题,除小学的改革之外,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证明,富于主动性的幼儿思维活跃,做事有信心,能主动与人交往,他们入学后比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环境,学习成绩也较好。

4、培养独立性 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幼儿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并自觉去做,培养幼儿自理、自觉的能力,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

1、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

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2、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影响学习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作为幼儿的老师和家长,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提前做好工作,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为让幼儿适应小学的教学活动,大班的教学活动可逐渐延长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增加到40分钟。逐渐培养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读物,组织集体朗读,并进行耐心指导,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应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

4、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全由父母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适应小学的需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作为老师,在班上除了给幼儿指导鼓励外,还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幼小衔接需要注意哪些误区呢

1、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正确的认识: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2、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3、误区三: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4、误区四: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

如果你家里的宝贝马上就要上小学了,那么你一定要积极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经做好了幼小衔接的准备了,是否可以没有任何问题的进入到小学,已经做好了小学学习的各项准备了。如果还没有做好,那么你一定要赶紧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哦。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随着小学报名时间临近,许多幼儿园家长正在为孩子“幼升小”做准备。那么“幼升小”究竟要准备什么?孩子如何才能顺利通过小学面试?带着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天河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关瑞珊,请她为大家答疑解惑。

  应更重视孩子能力培养  

  羊城晚报:“幼升小”的孩子需要怎样的知识储备?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关瑞珊: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应联合家庭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具体到大班的孩子,与其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还不如将焦点放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例如是否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否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是否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是否具备了与同伴友好相处交往的能力等等。知识储备如同授人以鱼,能力培养如同授人以渔,更有助于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过分关注知识储备,“提前学”“不输在起跑线上”等做法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孩子到了小学课堂上,可能失去认真听讲的耐心,形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羊城晚报:从幼儿园小朋友到成为一名小学生,孩子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幼儿园和家长能做些什么?

  关瑞珊: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幼儿园和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幼小衔接”:

  一是引导孩子建立对小学的憧憬和期待。比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参观小学的活动,开展“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教育活动。家长与孩子聊天时,有意识地聊一聊学校的事情,由衷地祝贺孩子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从成人的口吻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从而增强自信心,内心产生羡慕小学生,想当小学生的愿望。

  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小学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需要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并逐步地培养和树立“独立意识”。

  三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来。因此,在大班下学期,幼儿园应追随孩子的兴趣,营造适应的环境、投放丰富材料,培养幼儿探究、专注学习的能力。家长则可以与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很有益处。

  暑假可每天布置一个任务

  羊城晚报:暑假即将到来,“幼升小”的孩子可以安排哪些活动,能给一些建议吗?

  关瑞珊: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加强体育锻炼。在幼升小的假期里,家长在保证每天10小时左右睡眠时间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缩短午睡时间,试着让孩子们的作息跟上小学的节奏,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督促孩子自觉遵守每天的作息时间。

  二是培养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叠衣服、倒垃圾等,并监督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

  三是培养幼儿前书写能力。“前书写”不等于书写,不是要求孩子书写“正确”“规范”的字,家长要做的只是鼓励幼儿运用图形、数字、符号等传达信息、表达感受。在家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练习书写自己的姓名,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特有的符号来记录开心或者难过的事情,以写写画画的方式,帮助幼儿构建前书写经验。同时,家长要特别关注幼儿是否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及书写姿势,在反复的督促和提醒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是培养爱运动的好习惯。运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中的培养和坚持。如家长可以坚持在周末开展跳绳时间、亲子短程赛跑、户外玩耍、居家体育游戏等形式的运动,为幼儿树立榜样,从自身做起坚持体育锻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幼小衔接经验分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