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十六中可以住校吗?

[摘要]南京保卫战期间真有一个“川军团”神秘失踪了吗?要搞清楚这个事情,首先我们要确认,南京保卫战期间有没有川军部队参战。

发生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是抗战全面爆发初期较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为保卫首都南京,中国守军浴血奋战,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因知名度较广,各种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故事不断流传,或是宣传英烈事迹,或是披露种种内幕。其中有一个故事却显得颇为神秘,且每年都在不断发酵,甚至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十大灵异事件”之一。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南京城破时,川军某部一个团的残部2000余人在团长率领下奉命突围,行至南京郊外的青龙山区时离奇失踪。事情发生后,国民政府于1939年将该团列为“全团失踪”。抗战胜利后,军政部、军令部又纷纷组建调查组深入调查,仍“查不清楚真相,最终不了了之”。据传,青龙山上有若干溶洞,或许“当年那一团川军黑夜为了躲逃日军的追杀而躲入了山里某一巨大的洞穴,由于某种原因没再能出来,全部葬身于洞中”。

这则故事流传数十年,版本虽多,但大同小异。去年甚至有网络爆料说在青龙山发现一个“深不见底”的溶洞,可能就是“川军团”消失的地方。对此,有的媒体还特地联系救援队一同前往探险,试图一探究竟。如此种种,都被说得神乎其神,流传也更加广泛。

那么,南京保卫战期间真有一个“川军团”神秘失踪了吗?要搞清楚这个事情,首先我们要确认,南京保卫战期间有没有川军部队参战。

南京保卫战有没有川军参加?

川军,是四川军队的简称,代指由川人组成,并拥有独立人事体系的四川军队。比如第20军、第21军、第23军、第24军、第41军、第43军、第44军、第45军、第47军以及所属部队,都是川军。

根据《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的记载,参加南京城以及城郊保卫战的部队计有7个军14个师(含师级规模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并附有若干特种兵部队(如炮兵、工兵、宪兵、装甲兵、通信兵等)。

在这些部队中,第71军、第72军、第74军、第78军所属的第36师、第51师、第58师、第87师、第88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属于中央军,第10军所属第41师和第48师属于直鲁联军余脉(有称其为鲁军),第103师属于黔军,第112师属于东北军,第66军、第83军所属的第154师、第156师、第159师、第160师属于粤军。

也就是说,在南京城以及城郊的战斗中,并无川军部队出现。

一般情况下,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战史著作往往都把11月22日日军进攻江阴作为开始,把12月14日唐生智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作为结束,这个范围包含了11月底发生在安徽太湖、广德、泗安地区的战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南京保卫战的外围战斗。

太、广、泗战役的中国参战部队恰巧是川军部队,即第21军和第23军。根据《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抗战经过要录》和《陆军第二十一军战斗详报》等档案的记载,实际参战部队为五个师,即第144师、第145师、第146师、第147师、第148师,从11月24日打到12月4日。川军在这次战役中为阻击日军付出了不小的伤亡,第145师师长饶国华更是在阵前“杀身成仁”,以致参战各部在战后不得不开赴皖南地区重新“整理”。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川军参加了南京保卫战的外围战斗。

会不会失踪的“川军团”是出自这一外围战役,而非城郭或城郊战役呢?遗憾的是,同样根据上述两份档案的记载,第21军和第23军虽然在太、广、泗战役中遭到重创,但突围后各师建制依然完整,并无整团失踪的记载,也没有向南京城方向突围的事情发生,更无抽调小部队开赴南京继续参战的记载。此外,根据各部队战后的整理情况来看,所属各团全都存在,没有一个团是用补充团改替或新建,原来各团团长的去向也都有明确记载。

到底有没有的团级单位失踪?

综上所述,川军部队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外围战斗,但与城郭或城郊战斗无关,这就不可能发生12月12日参战部队突围时有“川军团”失踪的事情。那么,根据故事里所说的时间点,也就是在12月12日南京守军各部队在突围的时候,青龙山区有没有可能发生一个团失踪的情况呢?

根据战史记载,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于12日下午下达了突围的命令。各部队的突围路线各有安排,但只有第66军、第74军和第83军执行了计划中的命令。这其中属于粤军的第66军和第83军奉命“按第160师、第159师、第156师、第154师之顺序,由太平门突围,经汤水镇、句容向宁国附近集中”,这条突围路线需途经青龙山。也就是说,如果真要有部队在青龙山失踪,那就必定出自第66军和第83军中的一个团。

根据《陆军第六十六军战斗详报》、《陆军第一六〇师战斗详报》、《陆军第一五四师简史》、《陆军第一五六师八年抗战纪要》(第154师和第156师属第83军序列)的相关记载,以及突围当事人的相关回忆来看,第66军和第83军在突围时有十六个步兵团(分别是第154师所属第919团、第920团、第922团、第923团;第156师所属第931团、第932团、第934团、第935团;第159师所属第949团、第950团、第952团、第953团;第160师所属第955团、第956团、第958团、第959团)。

突围中,前述部队都损失惨重(仅高级指挥官就阵亡有第159师少将副师长罗策群、第156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第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第156师第468旅少将副旅长李绍嘉、第66军副官处上校处长容正平、第159师参谋处上校处长陈节、第159师第475旅第949团上校团长黄纪福、第160师第478旅第956团上校团长蔡如柏),其中第66军突围后经过收容还有9500余人,第83军突围后先期收容2000余人,至1938年2月又陆续收容归队至6000余人。但尽管如此,没有任何一个团有被记载在突围途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失踪。

除已阵亡的两名团长外,剩余十四位团长在战后或有升迁,或留任团长,或因作战失利撤职查办。部队中,还有因率部(两个团)成建制突围立功的第475旅旅长林伟俦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如此种种,都不存在任何记载有某团及团长在青龙山失踪的可能。

那么失踪地会不会并不在青龙山,而是其它地方呢?

事实上参战各部在突围阶段中都损失惨重,很多旅、团级单位甚至在突围时溃散,但根据战后各部队组织编写的战报来看(如第10军、第72军、第74军、第78军及所属师级单位大都留有战报),各部队突围时失踪人数确实不少,却都没有整团失踪的记载。至于缺少战报的第71军,在抗战结束后由战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抗日战史》以及该军幸存者写有相关回忆著作,都无一字提及这一堪称军史上的神秘事件。此外,参战各团在后续抗战史中皆有明确延续,各团长战后的经历也都十分明确。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南京保卫战期间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团级单位失踪的可能性。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故事,又不断流传至今?笔者以为,一方面是突围时的混乱及失踪情况确实存在,一些段子手从倾奇的角度予以虚构,夸大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一方面也是因故事太过神秘而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反倒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关心了。

在众多南京保卫战的故事中影响较广的还有一则,即八百宪兵(一作六百宪兵)大战日军梅村师团。故事中提及这些精锐的让外国使节大感惊讶的宪兵都是德械装备,并给梅村师团造成了两万余人的伤亡。

这里要明确的是,在南京保卫战中确实有为数众多的宪兵参加了作战。尤其是番号涉及到宪兵第2团、宪兵第5团、宪兵第10团、宪兵教导团和宪兵特务营(其中宪兵第2团、宪兵第10团是参战主力)。

根据《宪兵司令部战斗详报》的记载,参战宪兵实有5452人,其中阵亡794人,负伤56人,失踪2184人。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宪兵主要以团、营为单位分配配属给步兵部队参与守城作战,无独立对抗日军师团级、联队级,甚至是大队级日军的记载。

需要指出的是,宪兵虽然有配备德式钢盔,但却不在调整师(即通俗称为的“德械师”或“德式师”)计划中,更不用说装备有调整师才拥有的德式装备了。

我们再来看看日军方面,参加进攻南京的部队涉及第6师团、第9师团、第13师团、第1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等部,各师团的师团长中无姓“梅村”者,更没有任何一个师团的伤亡达到两万人的记载。如果仅以八百人歼灭日军两万余,恐怕抗战也不用打艰苦的八年了。

至此,所谓“八百宪兵大战日军梅村师团”的神话,自不必继续说下去了。(文/胡博)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均可报名: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分三路向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发起进攻。日军之进攻令,在12月1日时即已正式下达——“华中方面军需与海军司令官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日军之攻宁部署可谓周密,据刘斐先生(1898年生,1983去世,字为章,湖南醴陵人。国民党桂系高级将领,中将衔,曾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军令部厅长、军政部次长等职。建国后曾任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等职——白梅月下客注)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一文中回忆:“那时日军对南京分三路进攻:右路敌主力沿沪宁路西进;中路由宜兴经溧阳、句容攻南京;左路由太湖南侧西进,先攻广德、宣城,趋芜湖,截断南京守军退路,再向南京合围”。面对日军的进攻,在南京弃与守的问题上,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曾存有争议,即使在定下了防守南京的方针之后,于死守还是象征性抵抗一下方面,亦曾出现过动摇。曲折过后, 15万国军将士最终开上了保卫南京、拱卫京师的战场。阵亡士兵自不必说,国军将领中,又有谁、谁们真正做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

据刘斐先生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程奎朗先生《南京复廓阵地的构筑及守城战斗》以及《宪兵抗战史篇——南京保卫战》等文的记载,笔者谈点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还请见到拙文的师友批评指正:最早发出了“誓与南京共存亡”豪言壮语且有与南京共存亡决心的唐生智,并未践诺。据刘斐先生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一文载,“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后,以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从他坚持固守南京的一切姿态来看,确有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的。唐就职后于(1937年——白梅月下客注)11月27日向新闻记者谈话,表示:‘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据程奎朗先生《南京复廓阵地的构筑及守城战斗》一文(原文繁体)载,“谷正倫辭去首都警衛軍軍長後,唐生智被任命為首都衛戍司令長官。原警衛軍司令部參謀處人員,編入衛戍司令長官部,我們便從雨花台地下室遷入唐生智公館對面的教育部長王世傑的家中。當晚唐生智到王世傑家召集我們講話,他說:“谷司令有病到後方休養,防守南京的任務,只好由我承擔起來了。我是統帥,守土有責,決心與南京共存亡。南京失守,我亦不生。你們是幕僚,和我所處地位不同,我不要求你們和我一道犧牲,萬一城破,你們到時還可以突圍出去。我只要求你們在我還活著的時候,堅持工作到底。”他講話的聲音雖然很低,但語氣非常沈重感人。我當時深為感動,心想,你當司令長官既有死守南京的決心,我們當幕僚的和你一道為國犧牲,也是無尚光榮的”。

比较两文中的记载,唐生智确有“南京失守,我亦不生”的想法。唐生智虽主动勇挑守卫南京之重担,功不可没,却非与南京共存亡之人。“唐生智判斷已無力回天,到了最後關頭,於12日下午5時召集緊急會議,傳達了蔣介石11日晚上的來電: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隨即下令於當晚11點放棄南京”,然后,率长官部人员撤出。虽无此豪言壮语却于行动上真正践行了“誓与南京共存亡”者,首推——萧山令。

对萧山令,此前我们或许并不熟知,但,在南京保卫战中,作为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宪兵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此公,于1937年12月12日在下关码头殉国,成为南京保卫战中牺牲时职别(并非军衔,当时萧山令军衔为少将,死后追赠中将军衔——白梅月下客注)最高的国军将领,确应视作“与南京共存亡”、尽职尽责第一人。关于萧山令殉国的时间、地点均无异议:为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下关码头撤退途中。而对其死因,则存有两说:一曰自戕;二曰为敌机扫射阵亡。

有文记载,“萧山令(),字铁侬,湖南益阳人。1910年入陆军小学。次年毕业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16年毕业。1929年1月任首都宪兵司令部中校参谋,1930年升参谋处处长。1932年任总务处处长,主管全国宪兵的编制与训练工作。1936年3月攫升为少将参谋长。1937年11月中旬宪兵司令谷正伦赴武汉就医,升任宪兵司令部副司令,成为南京宪兵首脑。旋首都卫戍司令部成立,长官唐生智命令其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暨南京市市长,以便宪警协调行动。因积极组织修筑野战和城防工事、维持市内秩序等,颇受好评。12月,南京保卫战开始,所属1万余名宪警除负责防守城内重要据点外,还协助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处复廓阵地,光华门战斗最激烈时清凉山宪兵部队曾被调遣驰援。12月12日上午城防危殆时,命令宪兵增筑城内街垒工事,准备巷战。下午奉命撤退,并殿后督队。夜于仪凤门外又指挥宪警与追敌激战,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身亡。后追晋中将”。

而据《宪兵抗战史篇——南京保卫战》一文(原文繁体)载,萧山令的死难经过大致为:“(1937年——白梅月下客注)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往重慶。。。日軍。。。向南京迫近。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布置南京防務時,令蕭山令的憲兵部隊6500人,守衛清涼山一線及明故宮機場至第33標附近高地。。。12月8日,唐生智令各軍退守復廓陣地。。。12月9日上午,500多敵人在坦克掩護下猛攻光華門至通濟門一線。守備這裡的友軍教導隊兵力單薄,漸漸不支。蕭山令當即從自己陣地抽調一個加強連(应该是奉命增援,而非自作主张——白梅月下客注)趕去增援,從側翼向敵人開火,正面的教導隊士氣復振,終於將日軍擊退。事後,教導隊總隊長桂永清打電話向蕭山令致謝,蕭回答說:"同拱衛首都而戰,安危一體,何言一個'謝'字!" 。。。11日拂曉,日軍的步兵、騎兵、炮兵聯合向棉花堤撲來。。。12日清晨起,敵人對南京作最後一擊,憲兵部隊的清涼山、水西門陣地,遭地毯式轟擊,死傷官員不斷增加。。。午後,我各部隊呈不支狀態,雨花台、紫金山失守,。。。唐生智判斷已無力回天,到了最後關頭,於12日下午5時召集緊急會議,傳達了蔣介石11日晚上的來電: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隨即下令於當晚11點放棄南京,。。。蕭山令。。。指派教導團的2個營,佔據要沖及制高點,掩護大隊通過;又下達嚴令:"各物可棄,唯槍彈不許丟。"並親自殿後。憲兵部隊到江邊時,已過午夜時分。。。13日凌晨,我軍尚有萬余人壅塞江邊,這時日軍已追蹤而來,成半圓形包抄開火。我軍在潰退中大部分已手無寸鐵,槍炮聲中紛紛倒下。。。憲兵部隊就地抵抗。。。歷5個小時激戰,憲兵部隊已傷亡殆盡。。。蕭山令不願被俘受辱,射出最後幾顆子彈後,舉槍自盡,殺身殉國,年僅46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有哪些初中住校的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