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质量的小故事带感悟名字?

发布时间: 16:02 发布单位: 宜兴市教育局 浏览量: 1008 【公开】

收到培育站导师赠送的书籍,已经是上上周的事情了。这周正式开启了阅读打卡模式,仔细阅读《探索,成长的力量》中14则课程故事,收获颇丰。根据自己以往实施课程故事的经验或者是参与过班级课程故事的实践,我想重点围绕“向日葵的故事”来分享自己的感悟。

一、追随“向日葵”的美好

“向日葵的故事”紧紧围绕“缘起——尧尧的承诺——漫山遍野的秘密花园——我的秘密花园不见了——一场耐心的考验——乱芽渐入迷人眼——瓜子仁掉在哪里了呢?——煮熟的向日葵种子能发芽吗?——天有不测风云——从头再来标识牌的诞生——标识牌坏了——领养向日葵——像植物学家一样观察与记录——管理、照顾有新招——秘密花园里的不速之客——向日葵真的向着太阳转吗?——最美花季——幸福采收时——尾声——教师的感悟”这么一系列的活动。数数竟有24页之多,是相当长的一篇故事了,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细细看每个活动名字,发现有几个特点,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疑问句式”标题;有以诗情画意的“感叹句式”;有以直白切入的“陈述句式”,这样的句式互相穿插,让读者读来也不觉得乏累,反倒觉得越读越想深入去看看,孩子们究竟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相比我们之前撰写的课程故事小标题就就生动很多。

每个小故事,篇幅各不相同,短的故事更像是一个小插曲,成为架起上下活动的桥梁。长的故事多体现于孩子的参与深度,学习经验的活动,孩子们的收获与发展。比如“像植物学家一样观察与记录”用了很多孩子的表征,呈现孩子观察学习的过程;比如“管理照顾有新招”里面,又分成了3个小活动支撑,介绍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方式、管理经验的获得。反思自己平时的课程故事撰写,内容太过平淡、篇幅甚至都呈现一个趋势,没有突出重点学习活动,而且内容呈现得很少,寥寥几则小故事就收场,让人一读就觉得浮于表面,没有沉下去研究。

我园有班级也在实施相同课程,与之相比,明显是把一些有教育价值的地方忽视掉了。比如“乱芽渐欲迷人眼”,实施课程的时候,班级孩子也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确认是向日葵发的芽?当时老师没有把握住这样的教育契机,而是直接给了孩子答案,孩子们就失去了这样的学习机会;又比如“观察与记录”,文章中孩子们的记录是很细致的,细到长出几片叶子,说明老师引导孩子观察做得足。而我们的记录就比较随意,只能说是孩子每次看到什么画什么,更像是写生,不能称作是连续性的观察记录。所以以后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肯定能引发孩子在课程中更多的学习。

在小故事“幸福采收时”,文中也就用了40多个字符去描述,而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其实发现这个环节也是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的。比如孩子们从发现花瓣掉落,花芯长出黑色密密麻麻的“瓜子”时,就开始提问瓜子是怎么来的?现在是否可以收籽?一棵向日葵能结多少瓜子?然后通过调查,可以得出瓜子时花蕊长成的,也可以自己动手剥下几颗看看,发现这时的瓜子很嫩的,不适合种植;之后他们会一直关注,直到花芯被夏天的太阳晒的干枯了一样,孩子们已经是秋季开学了。这时的花芯,轻轻一敲,瓜子就会掉出来,就可以收获了,之后孩子们可以数一数一株向日葵能收多少瓜子,称一称等等。这样的过程都是孩子们增长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向日葵”故事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紧紧抓住孩子们产生的“真问题”去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建构。这些问题对于老师来说其实不难回答,完全可以立刻回答孩子,但是老师并没有这么做,因为这个班级的老师很好地结合了《指南》,基于对幼儿兴趣及行为的了解和当前孩子发展水平的解读,主动放手,给予孩子探究问题答案的机会,帮助孩子建构有益的经验。当孩子一次次面临问题,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机会,解决问题就变成了学习,过程就是最大的收获。反观我们平时实施的园本课程,很多这样学习机会被忽略了,所以在以后的实施中,我们要更好地学习《指南》,了解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挖掘教育契机,将兴趣“转化”为探索,体现教师的专业性。

今后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要真正落实:做符合幼儿需要的事、做适合幼儿天性的事、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儿能感受挑战的事、做幼儿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幼儿能做有思维参与的事,引发孩子们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质量安全的感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