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弟弟的孩子哥哥的孩子应该叫弟弟的孩子什么?

1.妹妹的孩子叫哥哥叫舅舅。

2.舅舅是指一个亲属的称谓,又称舅父。

3.指母亲的弟弟或者哥哥。

4.妹妹家的孩子则称呼外甥,如是女儿,则称为外甥女。

5.最初的雅言亲属称谓中,己及妻将己之姐妹之子(男儿子或女儿子)统称为甥子。

6.称呼: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社会制度不一,因而在称呼和姓名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姓名不对,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引起反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出现误会。

7.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总结:以上就是编辑:【内,我说】整理原创关于《

姐姐的儿子叫什么我是妹妹

》优质内容解答希望能帮到您。

近日,为了切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徐老师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好好呆在家里。但吃了睡睡了吃的是猪的生活,咱生而为人,可受不了这样过。于是,把时间分成三段,学习、工作、娱乐三不误。在娱乐生活中,看了部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给我的震撼虽然没有另一部系列剧《人生七年》那么大(有机会也和大家聊聊这一部,朋友们可以先去看看),但其中的教育警示颇多,今天咱们集中火力,仅从舍得用孩子才是真的对孩子好这一点,来和朋友们探讨探讨。

剧情非常简单:一对仅仅相差一岁的兄弟,哥哥49岁,弟弟48岁,童年时在同样的家庭中长大。后来,哥哥伊凡成了身家千万、有多栋房产的名流富贾,弟弟大卫成了靠打零工、住房车的流浪汉。

哥俩的原生家庭也非常普通,爸爸是警察,妈妈是银行职员,虽然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生活过得还不错。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兄弟之间的天壤之别?是什么让他们过上完全不同的人生?

从影片中我们发现,兄弟俩不同的命运,其根源需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小时候,吃的、穿的、用的以及上的学校都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哥哥伊凡是老大,父母舍得用;弟弟大卫是老幺,父母只宠不用。

哥哥伊凡从小就被父母“用”起来,8岁起就帮别人遛狗、修草坪、送报纸,晚上还会去超市打工,很早就在辛劳中磨炼出了踏实坚韧的心性,被社会的契约塑造成一个有责任的人;弟弟大卫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不用干活,可以睡懒觉,心安理得地享用母亲准备的早餐。

很早就被父母用起来,承担养家糊口责任的哥哥,被锤炼得独立能干,极富商业头脑。伊凡21岁离家创业,通过做小生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再拿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进行创业,成功后再转卖,如此周而复始,不知不觉中成为千万富翁。社交圈都是比较主流的精英文化圈,平时的爱好是骑马、健身、做慈善、逛艺术馆。仅在纪录片中,就出现伦敦的四层联排别墅、东苏赛克斯的13世纪古宅以及巴塞罗那上流社区的假日公寓这三所豪宅可以轮流住。

哥哥在剧中说:“我起早贪黑打零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经常会发现大卫整天没做任何事。”如果要说大卫实在做了啥,无非就是一些破坏公物、卖小黄书来赚香烟钱的“蠢事”。但即使到兄弟俩都年近50,境遇天差地别的现在,妈妈回忆起大卫的过往,依旧会为孩子开脱:“不是很坏的恶作剧,就是小孩子的那种恶作剧。”

可见母亲对于大卫的过度放纵宠溺,无疑给大卫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变成了成年后的游手好闲;小时候的不用自己付出就可以轻易得到满足让大卫丧失了奋斗的欲望,长大后虽然做过不少工作,但都不长久,生活过的自由散漫,连自己的新书发布会都迟到1个小时,社交圈都是和他差不多的反社会与反主流文化、只会夸夸其谈之士,常年住在一辆连厕所都没有的房车里。

哥俩在相同的家庭、相同的成长环境里,却长成了完全不同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再次给天下的家长们以警示:用孩子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现在,我们再延伸探讨一下,到底要如何用孩子呢?

用孩子,从引导孩子参与做家务开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指出,做家务是孩子建立自信的一种方式,并能帮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来看看伊丽莎白这份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的《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9—24个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2—3岁: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如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3—4岁:除了以上技能外,还要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后自己把碗盘放到厨房水池里,并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4—5岁:则要学会准备餐桌,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5—6岁: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并且学会收拾房间的技能;7—12岁需要学会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擦地,清理洗手间,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灶台,修剪草坪等繁杂的家务也被列入清单。”

虽然国情不同,家务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家务的确能教会孩子实际生存的技能,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只有做家务,能独立管理自我的孩子,才能明白做好这些事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懂得父母的付出,才能帮他们更好地成长。提醒一点:引导孩子做家务一定要具体并精确示范,可以把任务分拆成一个一个的小步骤,比如餐桌厨房的工作,可以从摆碗筷开始,到帮大家添饭,到吃完把自己的碗筷放回洗碗池,到擦桌子,和家长一起洗碗,再到帮助摘菜,洗菜,到做些番茄炒鸡蛋之类的简单食谱。

用孩子,从自己的学习自己完成扎根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会有自己的小包;从小学开始,孩子会有书包,这个包该谁来背?在我多次到各级各类学校讲课的调查中,居然有一大半是家长在代劳。我原本以为郊县的情况会比城市的好些,结果那些翻牌社区的家长做的最糟糕,绝大多数都舍不得让孩子自己背,理由是幼儿园的孩子小,不会背;书包重,担心压坏孩子,长不高。

这一点,我们真该学习我们的邻国日本。孩子的学习用具,都由孩子自己准备,自己背。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无论是刮风下雨,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他们都是两手空空,不会帮孩子拿任何东西。这一规则,不仅日本的普通家庭遵守,上流社会、即便是皇室的小公主、小王子,他们也是自己背包的。如此,他们养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习惯。

我记得我的一位周姓学生,他的妈妈是我在昆明第二中学的同事,爸爸是云南大学的名教授,他5岁提前上学,我随时在我们共同居住的院子里看到的,就是矮小的孩子背着个大书包,兴高采烈的跟在两手空空的、身材高大的父亲或是母亲旁边,如果拍下照片,按照现在的流行趋势,巨大的反差却又如此和美快乐的场景,一定成为网红。后来读中学,他父母一定要把孩子放到我的班上,源于我们教育理念的一致吧。在我的班上,我更见证了孩子自己的学习完全自己搞定的过程。再后来,不用说,孩子上了名校,工作在发达城市,非常独立,非常幸福。

再看我的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因为我当时担任中学班主任,第一周刚好轮到我们班值周,需要7点到校,孩子却8点才到校,孩子爸爸更是6点多就要出门,所以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是自己上学、放学。她的书包,也是开学前父母教了一下可以有哪些摆放分类,比如教科书、教辅、铅笔盒、作业本、练习本,或是教科书、作业本、教辅、练习本、铅笔盒等等,就完全由她自己按照自己的喜欢、容易找到来安排。现在偶尔说起来别的孩子总是接送好几年,甚至到读大学都是父母送到宿舍帮助铺好床铺,而她从来没有被接送过,作为大学新生,她也是宿舍中唯一一个自己去,自己搞定一切的女生,她竟然可以笑着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不是说了嘛,这些是我的课题。”

至于作业,这不仅是孩子最痛苦的事,也是家长最痛苦的事。痛苦的根源,往往是家长没有分清楚作业是谁的课题。孩子的作业,是孩子的事,要舍得用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家长只能当学习助手。一旦引导孩子明白那是自己的事,TA会想办法去克服,即使老师要求家长要在作业上签字,家长也只需要在签字前,确认事先约定的两件事:一是孩子自己都检查过了吗?二是孩子对目前的作业满意了吗?如果孩子点头,家长只需要签字确认是孩子自己做的,就OK,对错由孩子负责。

由此,孩子会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得自己完成。慢慢延伸出去,一些生活理念必然在他内心扎根:自己的事要自己做,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用孩子,从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中巩固

有家长会反对打零工,在禁止使用童工的时代,打零工似乎是不那么容易,但你带孩子到你工作的场所尝试一下打工,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前段时间,我随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受邀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乌龙民族乡做家庭教育培训。讲座后,一位家长说了他女儿的一个案例,很有意思。之前就听校长说他女儿逃学不说,还是中学里唯一偷偷抽烟的女生,老师多次做工作,已经和留守妈妈一样感觉到头疼和无奈。打工爸爸在孩子假期的时候,二话不说,答应孩子可以不上学,现在就帮她找工作。他把孩子带到广东他打工的工地,请老板安排个工作给他女儿,老板是有文化的,当然不敢使用童工,但私底下愿意协助他教育孩子,允许孩子在工地搬砖,相当于做社会实践。女孩只搬了一天砖,累哭了,坚决要求回老家,从此好好读书,再不逃学,不抽烟,不让妈妈和老师伤脑筋。

当然,徐老师不是提倡家长们都带孩子去搬砖,但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的确是可以利用一切契机,让孩子为家庭的其他成员、亲友服务,再带孩子服务社区,给社区出黑板报、宣传栏,陪社区敬老院的老人聊天……等孩子到18岁,除了做社区志愿活动,完全可以让TA去打零工,做简单的兼职,特别是到大学阶段,假期到公司实习,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与衔接,毕业后找工作也好,适应社会也好,会好的多。

朋友们,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一句话:用孩子才是对孩子好。只要舍得用孩子,正确的用孩子,你的孩子即使不能如《富哥哥穷弟弟》中的伊凡哥哥,成为千万富翁,跻身上层社会,起码可以保证他成人,拥有一个适应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一个自立的、幸福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己兄弟的孩子怎么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