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道孩子爱吃的下饭菜吗?

转自:中国青年报小年说:话题#汪曾祺 大学生大都爱吃#上了热搜,有网友翻出他笔下有趣可爱的段落语句,开玩笑地将汪曾祺称为“文学界的泥石流”。他心思细腻,也妙趣横生;他悠然自得,也一生要强。今天,本文带你去看这个可爱老头笔下的笑趣生活。推荐给你,静夜思。“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来源 :央视新闻《夜读》整编、撰写若说网友最为喜爱的作家,汪曾祺一定是其一,仅“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句,就温暖过无数人。读他的文章,总能让人放下心中的焦虑,重拾对生活的热爱。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他“锐评”大学生的食欲: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他吐槽有人“有眼不识蚂蚁上树”:“蚂蚁上树”原是四川菜,肉末炒粉丝。有一个剧团的伙食办得不好,演员意见很大。剧团的团长深入到食堂去亲自考察,看到菜牌上写的菜名有“蚂蚁上树”,说:“啊呀,伙食是有问题,蚂蚁怎么可以吃呢?”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团长呢?写了一篇好文,他会在心中自得——不愧是我: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是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自制的珠花大受欢迎,他会夸自己心灵手巧,简直应该改行:我把这些腊梅珠花送给我的祖母,送给大伯母,送给我的继母。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虽是粗言,但胜在率真,让人会心一笑。)观察瓢虫之余,他会劝瓢虫“改邪归正”:星点不同,瓢虫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吃蚜虫的,是益虫;一类是吃马铃薯的嫩叶的,是害虫。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看到别人家的天竹比自己家的长得好,他气得直呼“岂有此理”: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儿。在吃这件事上,他一生要强,绝不服输:吃臭,不只中国有,外国也有,我曾在美国吃过北欧的臭起司。招待我们的诗人保罗·安格尔,以为我吃不来这种东西。我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块整块地吃,还在乎什么臭起司!待老夫吃一个样儿叫你们见识见识!为了吃,他时而“食必躬亲”,时而“循味跟踪”,生出不少趣事: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循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个公共厕所!他画马铃薯图谱,结果将各个品种的马铃薯吃了个遍: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他写“塞馅回锅油条”的做法,会在文末特别强调“版权所有”:这道菜是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捉摸出来的。什么是对美食的最高礼赞,作为美食家的他这样说:拔丝羊尾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什么是对好看的最高级形容,作为文学家的他这样说: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他画绣球,因为分不清究竟有多少花瓣,直接暴躁“摆烂”:我始终没有分清绣球花的小花到底是几瓣,只觉得是分不清瓣的一个大花球。我偶尔画绣球,也是以意为之地画了很多簇在一起的花瓣,哪一瓣属于哪一朵小花,不管它!他研究花名,从雅到俗,只消一句话:为什么西方人把这种花叫作forget-me-not呢?是不是思念是蓝色的。昆明人不管它什么毋忘我,什么forget-me-not,叫它“狗屎花”!这叫西方的诗人知道,将谓大煞风景。看到风景只会说“太美了”?没事,他也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感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来。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的。动不动把“嗐”当口头禅?没事,他在几十年前就这么说了,精神状态遥遥领先: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有人“上房揭瓦”,他则“上树折梅”,还得意从没有掉下来:每年腊月,我们都要折腊梅花。上树是我的事。腊梅木质疏松,枝条脆弱,上树是有点危险的。不过腊梅多枝丫,便于蹬踏,而且我年幼身轻,正是“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时候,从来也没有掉下来过。有人“有情饮水饱”,他则“有蜜枣则手术不疼”,连哼都不哼一声:这位张先生,连麻药都没有!我父亲在我嘴里塞了一颗蜜枣,我还没有一点准备,只听得“呼”的一声,张先生已经把我的对口豁开了。……我的蜜枣已经吃完了,父亲又塞给我一颗,回家!……衔了一颗蜜枣,就接受手术,这样的人大概也不多。说起栽种果树的经验,他头头是道,重点强调: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孩子说长大想开公共汽车,他表示支持,心里却嘀咕:我的孩子跟我说了不止一次了,长大了开公共汽车,我想了一想,我没有意见。不过,这一来,每次上公共汽车,我就只好更得顺着他了。他爱“八卦”,但这种“八卦”,归根结底,正是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投入热爱: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道孩子爱吃的下饭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