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社会生态学学过程?

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9)》特点为:(1)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2)定量化描述生态过程,阐明生态机制和规律。(3)能够动态地模拟和预测自然发展状况。生态数学模模型的功能为:(1)建造模型的尝试常有助于精确判定所缺乏的知识和数据,对于生物和环境有进一步定量了解。(2)模型的建立过程能产生新的想法和实验方法,并缩减实验的数量,对选择假设有所取舍,完善实验设计。(3)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模型常能更好地使用越来越精确的数据,把从生态的不同方面所取得材料集中在一起,得出统一的概念。作&&&&者杨东方,苗振清出版社海洋出版社开&&&&本16开字&&&&数580000
I S B N : 7
定价:¥60.00多波束测深系统的静态精度评估方法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相对精度评估方法
海水声速测量原理
气溶胶光学厚度
海洋工程系统的主成分风险分析
锚渗流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测量声学系统间信号干扰模型
桶形基础的水平承载力
水下拖体声学的卡尔曼滤波技术
海底混响的反射模型及信号归一化控制模型
FFT波束形成的BDI算法
湍流切应力的处理方法
渤海赤潮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
风浪及风浪谱的统计方法
航道外波浪集聚的数学模型
飘袋式捕沙器的输沙计算公式
多元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
CTD剖面仪温度传感器的转换电路
回波信号分析的相关函数
声散射信号降噪的子波变换原理
海洋光学测量仪器保护框架强度的计算方程
海洋水色卫星遥感器的参数
激光双频相位法测距的基本原理
二维气动力分析
小水线面双体船设计的兴波能量
80国际海水状态方程
水下图像传输系统的Goertzel算法
水声扩谱通信中的多普勒频移
光谱仪绝对辐亮度定标处理模型
水下系统的数学模型
释放器的静力分析模型
水声数字通信系统的仿真模型
pH的定义与电位方法测量原理
立式泵固有频率模型
红外测温(表皮温度)的原理
水质评价标准指数模式
藻种和悬浮物光谱辨别算法模型
光谱仪测量离水辐射率
螺旋桨桨叶的参数方程
开关电容网络(SCN)节点电荷方程
风应力测量的公式
剖面仪/表面仪绝对辐射的标准输入
摆式波力电站的吸能原理和摆板动力
深水换能器的表观弹性法模型
多波束条带测深仪的动态测量误差估计公式
声学验潮仪潮高示值修正公式
海底载流管道壳体振动方程
海底载流管道周围土壤弹性动力方程
海底载流管道的耦合动力方程
河流丁坝冲刷坑公式
河口海岸凸体冲刷坑形态
载液船舶液舱流场控制方程及修正
Ievel-set方法及其方程
Weis-Fogh机构翼上产生的推力
翼上压力中心及动态流体力矩的变化
铰接塔平台力学模型
缆绳的相对变形计算公式
水面飘浮矩形箱速度势(m)公式
两层黏性流体中圆柱体受迫振荡数值模拟
系缆平衡方程
CT-Spar平台数值模拟
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海洋平台运动方程
复合加载下地基的破坏包络面方程
感潮水闸流量的三种计算模式
混合沙散射消光定律
海洋结构物最优失效准则
多传感器信息耦合算法
工程保险费率的厘定
衡量采集头载荷波动性的波动系数计算公式
改进的JONSWAP谱及随机波浪模型
波浪力时程模型
浅水潮滩底部边界层参数的计算模型
减摇鳍的形状阻力
零航速减摇鳍的附加质量力
Jelesnianski模型风场和气压场
深海水泵与储料罐组合采矿硬管输送管道的参数
水下机器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
完全非线性波浪破碎模型
直立堤平均越浪量计算公式
AUV在水中的浮力测定
应答器阵作用面积计算
x波段雷达浪高测量数学模型
拖缆运动的动力学模型
测深仪声波在海底管道上的反射特征
多孔介质模型
海洋管道浮拖过程的力学
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第三代近岸海浪数值模式
垂向二维潮流数值模型
分层聚类分析模型
谱分析模型
Backhaus三维斜压模型
Kalman滤波模型
悬沙输运率计算公式
热传递系数计算公式
南海涌浪的计算公式
单因子评价模型
蒸发推算公式
小波分析模型
生物多样性各测度指标及相对重要值算式
光衰减规律数学模型的建立
热带气旋频数的计算模型
DAU的基本理论模型
河口三维非线性斜压潮流盐度数学模型
海岸河口二维潮流可视化数学模型
西风指数计算公式
质体色素的含量
吸药量计算
振动特性参数计算
顺纹抗拉弹性模量和顺纹抗拉强度的测定
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性
皮尔曲线的数学模型
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
线性的多元回归模型
Thornley模型
评价指标权重
刺槐细根垂直分布模型
物种多样性测度
种间竞争力测定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生态破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生态破坏
(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等等。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1]外文名ecology destroying定&&&&义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原&&&&因乱捕滥猎、乱砍滥伐、毁林造田等相关法律《》
过度采挖珍稀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
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过度放牧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森林,只剩下0.1亿hm。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过度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作为生产者,为草原上动物的存活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也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人类只顾眼前的利益,只求畜牧业的发展,不管草场的承载力,致使草的利用速度大大超过了更新速度,草原生态系统渐渐地衰弱、瓦解,变成了荒漠、沙地。我国天然草场约50亿亩,其中,荒漠和荒漠化草原草场为9亿亩,高寒草场20亿亩,这些草场的产草量很低,需要60-70亩,甚至上百亩才能牧养一只羊。剩下的20多亿亩草场,由干放牧不合理,已有1/3退化和沙化,还约有10亿亩草场因缺水而难于利用。森林和草原是初级生产的承担者,森林、草原的破坏,不仅减少了固定太阳辐射的总能量,也使异养生物的栖息地受到损坏,以致它们大量逃亡,生命力弱的物种便会灭绝。过度垦荒,围湖造田
人口的飞速增长,使粮食短缺成为日益显著的难题。因此,人类大规模地毁林、毁草造田。然而,不合理地开荒、耕作,引起大规模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风沙肆虐。恩格斯说过:“荚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我国的榆林地区解放前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肥嫩的草场,但是由于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就由沙漠生态系统代替了森林生态系统,沙漠淹没了榆林,榆林只得向南搬迁,榆林已经是第三次南迁了。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选择、淘汰、竞争和适应,形成了与其周围环境及其他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侵入另一个生态系统之后,侵入者既有可能夭折,也有可能在没有天敌制约的环境里迅速繁殖,使被侵入的生态系统失去稳态而解体。在自然状态下,由于有沙漠、高山、大海的阻挡,生物很难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去。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迁移比过去要容易得多,由此酿成的生物灾害在地球上也屡见不鲜。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859年,有个好事者从英国带了24只家兔放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动物园中。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兔笼,幸存的家兔窜入田野。偏巧,澳洲温和干燥的气候和丰富的青草十分适合这些兔子生存,特别是澳洲没有高等食肉动物,家兔基本上没有天敌,于是这些幸存者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澳大利亚有野生兔子40亿只,它们与绵羊争饲料,严重地破坏了草原,给澳大利亚畜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诫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稳态,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或是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几十个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1]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为基本能源的大国。在一次性中,占75%以上 。各种预测都认为,这种至少将维持60年左右,原因是我国油气贮量有限,而水电 核电价格相对较昂贵。
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并不仅仅如此。它也已经和正在给人类带来 许多麻烦。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主要是占总量80%的)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 境污染。
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范围有限,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不发达,对环 境的损害较小。又由于环境的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察觉到它的明显 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类的特别注意,因此意识不强。然而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 发和利用,致使也日趋严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几十亿吨甚至几百亿吨 的CO2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它给人类 带来的后果是:由于CO?2等所产生的“”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海平面 上升,增多;随着SO2等排放量增加,越来越严重,使遭破坏,减 产;类化合物的排放使遭破坏,加之大量的排放,使癌症发病率增加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必须指出,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主要是在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利用当时世 界上廉价的资源(包括能源),不顾后果地向环境疯狂索取,并排放大量积累的结果。 直到现在,仍然是世界上的主要消费者和CO?2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者 ,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他们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应负主要责任。
以为主的,使我国面临以下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以煤为主的意味着 比较低的;另一个所面临的就是问题。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技术工艺落 后,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排入大气 的烟尘90%的SO2和85%的CO2均来自燃煤。因此,直接燃烧是我国的主要原 因。
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却逐渐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在谋 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这一矛盾。在,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客体都被称为环境(这里指自然环境,不包括社会环境)。人类 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环境, 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的演化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能盲 目的用人的主观意志改造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 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反之,环境的任何改变也直接影响到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和谐共处的关系。有人把的关系通俗而形象 地喻为“兄弟”关系,人类有事应多和环境“兄弟”商量。
在认识的关系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盛行过。把人 捧到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说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支配一切,自然界只不过是一 个消极的客体。甚至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而自然在人类面前只有逆来顺受。 这种以老大自居的观点,导致人类向大自然任意索取,任意排放。
正如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 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 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现实正是如此。人 类在不断地遭到环境的报复,今天我们正在吞食着人类盲目行为的恶果。
日益恶化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类应当不断更 新自己的观念,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共处。也就是保护人 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的口号 ,提醒人们保护自己的环境。大会发表的《》宣告:“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 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为了在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与自然合 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几倍的时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甚至永远不能复原。 人类为恢复和改善已经恶化的环境,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环境已经向人类亮出了“黄牌”,如再不清醒,就将会被罚出“场”外。到那时,尽管人类为 子孙后代留下数以亿计的财富,但由于前人“愚蠢”的行为,毁掉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再多 的财富又有什么意义!1986年12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征询16位世界著名思想家关于21世纪议事日程的看法 时,被采访的大多数人指出:世界环境退化的严重性仅次于核毁灭的威胁。?
1987年初环境年活动发表了《关于欧洲环境状况的报告》,把变坏和称为 “人类缓慢的死亡”。
1988年初到1989年5月,对中国、、日本、阿根廷、等15个国家 进行了的民意测验。每个国家有400~1200多各部、机构不同层次的人接受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国家对都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他们认为,“当前没有什么比 环境现状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了”。
我国的被调查者对国内目前的环境状况的评价是15个国家中最差的,其中最为突出的环境问 题是饮用水源的污染以及大量农田被侵蚀。
印度被调查者在“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较大的健康危险与较低的生活水平和较小的健康危险” 之间,77%的印度人选择后者,20%的人选择前者。
日本被调查者认为,必须提高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它比温饱问题重要得多。如 果整个世界不立即控制环境恶化,土地将变成沙漠,海洋将会淹没陆地,人类无法在这个地 球上生存下去。
《每日电讯报》日公布结果。公众认为,的威胁 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问题和。
据1992年11月份《》载:全世界1525位专家(其中9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呼吁全人类 要救救地球,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世界各国许多环境学家和伦理学家都发出了“我们自己不要灭自己的种”的警告。 正如前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所说:冷战已经结束,环境问题一跃而成为世 界问题的榜首。如果说人口“”是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日益严重则是人类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使用量几乎增加了30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约210亿吨,使大气中CO2的浓度由19世纪上半叶的270×10-6增加到1980年的344×10-6。预计 到2030年大气中CO2的浓度还要增加一倍达到680×10-6。
由于CO2等引起的“”,使全球气候明显变暖。科学家预测,到下世纪中叶,地 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从而导致南北极冰雪部分融化。加上海水本身热膨胀, 就会使世界25~100厘米,一些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将葬入海底。地球上的许多 平地,如、上海、、纽约等城市全部被淹没掉。数亿沿海居民将被迫迁居。同时地 球变暖将使不少国家和地区干旱少雨,虫害增多,减产。 此外,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SO2、等有害气体也在急剧增加。当大气中的SO2与氮氧化物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即转化成与硝酸溶解在雨水中,使降雨的pH值低到 5. 6以下(正常为5.6),这种雨称为。如果大气中SO2和氮氧化物浓度很高时,可以使降 雨的pH值低到3左右。
1987年美国大气保护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美国直接受到危害的居民达3000万以上 。由此,美国每年直接损失费用达150亿美元之多。欧洲国家被损害的森林已超过50%。 由于森林的破坏,到2000年世界残存的物种将下降到现存总数的1/5~1/4,这是一种不可恢 复的。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污染范围日益扩大,酸度也在不断增加,不论还是发展中 国家,其中包括我国在内,酸雨都将日益严重。
在我国,SO2等主要来自的燃烧。据23个省市测定表明,其中21个均发现,占90% 以上。我国降雨酸度由北向南呈逐渐加重趋势。长江以南已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最严重 的是西南和。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过去很少出现,而今酸雨也在困扰某些地 区。
使土壤、湖泊、河流水质酸化,使水生恶化,危害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长。据统计 ,我国每年有近26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污染,使粮食作物减产10%左右。仅、广西、和贵州四省区,因危害每年24.5亿元,间接效益损失更大。 同时,还腐蚀建筑材料,严重损害古迹、历史建筑、雕刻、装饰以及其他重要文化设施 ,由此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立方米的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0亿立方米 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专家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通过和工业 管道排放的将达到1亿立方米。由于导致发病率上升,水死 亡。导致的引用水危机正席卷着全球。估计,1980年发展中国家约有3/ 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引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引用污染的水受到疾病的威胁。每天约有2.5万 人死亡与饮用受污染的水有密切关系,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4/5归因于和水有关的疾病。 据 有关专家预测,仅我国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150亿元,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我 国年15年间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2735亿元。
据1991年统计,我国废气年排放量为11.3亿标准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为1615万吨,SO ? 2排放量为1844万吨,其他有害气体100万吨左右。许多城市均超标准数倍。在全球41个城市 参加的大气总飘浮颗粒物浓度的监测中,我国的北京、上海、沈阳、、西安五个市全部进入前10名的行列。由于污染,城市上空烟雾弥漫,能见度降低,晴天减少,烟雾日 增多。污染严重的本溪市被列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严重的,直接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1991年我国人口总死亡率为670/10万,比 上年增加0.5%。国内外研究表明,癌病与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尤以与最为明 显。癌症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城市癌症死亡率为129.9/10万,中小 城市为104/10万。而在癌症中以肺癌死亡率最高。肺癌高发区大多集中在工业发展较早、 经济密度较高、较重的地区。其中,大城市为35.2/10万,为23.7/10万 ,分别占癌症死亡的27.1%和22.1%,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农村,癌症死亡率占总死 亡率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是农村地区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则是 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的主要诱因之一。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主要由于造成的癌病。
氟里昂的使用量不断增加,是导致减少并出现空洞的原因,臭氧可以吸收200~300纳米 的,从而减少了紫外线对生物(人体)的伤害。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到 2075年全世界将有1.54亿人患,将有1800万人患白内障,农作物减产7.5%,水产 品将减产25%,材料的损失达47亿美元。
全世界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难民人数有1300万人,接近由于政治动乱和战争造成的政治难民的人数。
据1982年调查,由于,我国每年造成的损失近500亿元,由于破坏造成的损失3 00多亿元,两项加在一起共800多亿元。保守估计,到2000年我国因造成的经济损 失每年将达2000亿元,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1.2%左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
1979年9月第五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试行) 》,以后又发布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规;1997年11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通过了《》。这两部法律的实施,使我国的和节能工作开始 走向法制的轨道。上至国务院,下到各省(市)、地、市、县都设置了专门机构。许多城市都 把环保和节能列入市长任期目标,全国从事环保和节能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为了解决环保 和节能问题,我国逐年增加用于环保和节能的资金投入。各种宣传机构也都加强了对节能与 环保的宣传,节能与环保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全民族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的节 能 意识与环保意识比较薄弱。节能与环保问题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往往是“说起来 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因为需要个人和局部的劳动 力 和资金的投入,而所得效益却具有全球性和公共社会性。另外,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认识到我 们的生活、生存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甚至发生了危机,当然也就很难理解节约能源与保护 环境多么重要、多么迫切。往往只去追求自身的物质满足,个人和局部的致富,而对节能与环 保缺乏紧迫感和起码的责任心。
据测算,节能与开发相比,可节省投资1/3。从建设周期上看节能比开发可缩短周期1/3 ~2/3。因此,不仅见效快,同时还可带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 。而对于环境,如不注意保护,等污染以后再去治理,那就要增加成倍的资金投入。所以说节 能与环保“利在当代,功荫后世”。我们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这两项工作。那 种有水快流,的观点,势必导致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
。在对待节能与环保这个问题上,必须摆正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 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199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只有一个地球--一起关心,共同分享”。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的各级领导者,在谋划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发展时,同时也应考虑到会给环境 带来什么, 我们的在着手自己的设计和施工时,应考虑把环境放在什么位置,每位公民都 应顾及到自己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后果。我们不能不考虑未来,去谋求利益的 盲目的发展。发展不仅仅是为当代人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满足精神心理的要求,同时也应 当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没有污染、景观优美、健全、有多种多样资源(包括能源)可 供利用的高质量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准备走向21世纪的应具有的和发展观。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产业生态学(第2版影印版)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产业生态学(第2版影印版)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产业生态学(第2版影印版)》是(美)格雷德尔,(美)艾伦比著并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美)格雷德尔,(美)艾伦比ISBN0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装&&&&帧平装
作 者:(美)格雷德尔,(美)艾伦比著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页 数:363
印刷时间: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0
包 装:平装
定 价:¥36.00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产业生态学要求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基于污染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观念,全面=系统地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服务的设计开发过程,通过资源充分循环和能源高效利用,来实现经济与环境兼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995年,本书第1版的出版在很大程序上奠定了刚刚诞生的产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在充分保留第1版的精华和突出近十年来该学科发展内容的基础上,本书第2版全面、系统阐述了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实用工具。本书主要包括下列5个方面的内容: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物理、生物和社会科学方法在产业生态学中的应用,面向环境的设计与生命周期评价,企业层面的产业生态学工具,系统层面的产业生态学工具。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工程专业以主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呆以作为产品与过程设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操作指南,同时还能为政府决策人员提供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指导。PARTⅠ INTRODUCING THE FIELD
Chapter 1 Humanity and environment
Chapter 2 The industrial ecology concept
Chapter 3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evolving risk
PART II THE PHYSICAL,BIOLOGICAL,AND SOCIETAL FRAMEWORK
Chapter 4 The relevance of biological ecology to technology
Chapter 5 The status of resources
Chapter 6 Society and culture
Chapter 7 Governments,laws,and economics
PART III DESIGN FOR ENVIRONMENT
Chapter 8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hapter 9 Industrial process design and operation
Chapter 10 Choosing materials
Chapter 11 Designing for energy efficiency
Chapter 12 Product delivery
Chapter 13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during product use
Chapter 14 Design for end of life
Chapter 15 An introduction to life-cycle assessment
Chapter 16 The lca impact and interpretation stages
Chapter 17 Streamlining the lca process
Chapter 18 Using the corporate industrial ecology toolbox
PART IV CORPORATE INDUSTRIAL ECOLOGY
Chapter 19 Managing industrial ecology in the corporation
Chapter 20 Indicators and metrics
Chapter 21 Services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PART V SYSTEMS-LEVEL INDUSTRIAL ECOLOGY
Chapter 22 Industrial ecosystems
Chapter 23 Metabolic and resource analyses
Chapter 24 Systems analysis,models,and scenario development
Chapter 25 Earth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hapter 26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ecology
Appendix A Electronic solder alternatives :A detailed case study
Appendix B Units of mesurement in industrial ecology
Index书名:产业生态学(第2版)[1]
作者:施涵译
定价:38元
出版日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产业生态学要求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基于污染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观念,全面、系统地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服务的设计开发过程,通过资源充分循环和能源高效利用,来实现经济与环境兼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995年,本书第1版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刚刚诞生的产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在充分保留第1版的精华和突出近十年来该学科发展内容的基础上,本书第2版全面、系统阐述了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实用工具。本书主要包括下列5个方面的内容: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物理、生物和社会科学方法在产业生态学中的应用,面向环境的设计与生命周期评价,企业层面的产业生态学工具,系统层面的产业生态学工具。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工程专业以及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产品与过程设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操作指南,同时还能为政府决策人员提供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指导。很久以来,一直盛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无法兼得。我们并不清楚这种观点
过去是否成立,但是至少现在肯定是不正确的。一些高瞻远瞩的政府和企业已经认识到,
若要使地球上人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人类必然还要更多地开展工业活动,更多地
依靠新技术,以及更多地依赖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相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
要求人们进一步关注产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都能深刻地认识到
这一点,才能保证那些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展工业活动的企业不仅能够避免环境问题,而且
能从这种远见中获益。
企业界的参与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科罗拉多大学的Robe
rt Sievers指出,政府面对很多亟待处理的任务,例如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满足不断增长
的人口的需要,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等,因此很多政府
只能集中解决这些眼前的事务。与此同时,企业的活动越来越国际化,计划的时间跨度也
越来越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发依赖于相对稳定的全球经济环境,以及对不同文化和人群
需求的满足程度。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来选择、开发、实施和认知技术,所以负责任的企业将
成为全球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中坚力量。但是,企业需要在政府和非政府组
织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广泛而深入的概念框架和方法体系,以应对产业与环境的复杂关系。
在考察产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时,通常有三种时间尺度。第一种是过去,主要关心如何修复
由于过去不恰当处置工业废物所造成的危害。第二种时间尺度是现在,主要表现在生产过
程中对遵守环境法规的要求,避免过去一些明显的错误,并负责任地开展生产和经营。相应
的解决方法强调废物减量化,避免使用已知的有害物质,采用“末端”治理措施控制废水、
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企业的环境和职业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生产管理人员,常常
有效地对生产过程开展从细小到中等程度的改进。在上述两种时间尺度上,生产过程和产
品设计人员基本不发挥作用。第三种时间尺度着眼于未来。现在设计开发的产品、过程
和服务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几十年中产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所以过程和产品设计人员在
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未来产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愿意将环境因素纳入
他们日常工作的考虑中。
然而困难的是,目前的过程和产品设计人员并不能获得这样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接受过
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没有提供这种知识,就连他们目前从事的工作也不能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状
况。我们出版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现在和未来的学生与技术人员解决这个难题。此外
,我们还力争使本书成为现有的关于政策、商业、环境科学、法律等相关专业教材的补充,
因为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和技术人员更好地认识到技术既是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产业生态学,正如我们在本书第2章将要讨论的,是一种考察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现
代科学。根据产业生态学在制造业应用的经验,需要了解产业活动、环境过程、社会关系等
一系列学科的内容。我们还力图使本书对具有工业、环境和社会科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士以及
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人员均有所帮助。本书很多章节讨论一般性的产业活动及其环境影响
,尤其是长期和大范围的环境影响,因为短期和局部的影响一般都能够得到
较好的认识和管理。从根本上说,产业生态学是实现环境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因地制
本书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对产业生态学概念以及本书采用的方法加以介绍。第2部分“
物理、生物和社会理论框架”描述了产业生态学所依存的大背景以及物理、生物和社会等领域产
生的机会和制约因素。第3部分“面向环境的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重点讨论产品、过程和服务设计人员
所关心的问题:能源、材料、产品运输和使用、使用后处置。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也在这一
部分介绍。第4部分“企业层面的产业生态学”,重点探讨产业生态学在企业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第5部分“系统层面的产业生态学”,讨论了比产品更广泛的问题,包括产业生态系统、
代谢与资源分析、模型和情景预测以及地球系统工程与管理。
我们有意识地把理论概念和实际应用放在一起介绍。虽然把两者分开来可以方便写作或者阅
读,但是我们认为那样处理效果并不好。产业生态学的核心是技术和社会的结合,而这种结合涉
及很多方面并产生多种影响。产业生态学家需要了解企业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需要认识产业
活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供一个更好地认识产业生态学目标和方法的
逻辑框架。
我们对本书第1版所受到的欢迎程度感到惊喜。1995年本书第1版出版时,产业生态学还处在
早期发展阶段,正在探索各种定义、方法和工具,我们当时填补这种空白的努力无疑是很初
步的。全世界有几千名学生和专业人员使用了本书。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Sukeniro Gotoh
将本书第1版翻译成了日文。还有几千名学生和专业人员使用了我们后来出版的另外一些书:1995
年出版的《面向环境的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1998年出版的《产业生态学和汽车》(Industrial Ecology and the Automobile)、1998年出版的《简化
生命周期评价》(Streamlined Life?Cycle Assessment)和1999年出版的《产业生态学——政策框架与实施》(Industrial Ecology:Policy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这些著作均由Prenti
Hall出版社出版。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产业生态学领域出现了多种出版物,其中包括《产
业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并且成立了国际产业生态学学会(Inte
rnational Society of Industrial Ecology)。产业生态学的生命力和持久性越来越无可置
随着产业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十年前的一些初步想法逐渐变得成熟,解决技术和环境相
互关系的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我们在本书第2版中增加了相当的篇幅讨论第1版未涉及的
内容,包括生态学相似性、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服务业、产业共生、系统分析、情景分
析等。在一本成熟学科的教科书中,内容的增添通常是对很多人研究成果的综合。而产业生
态学目前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实践者还比较少,增加的这些内容描述了我们对一些还没有
深入解决、但呈现出勃勃生机的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这些新领域似乎正在将产业生态
学从一个集中讨论产品设计的专门学科,扩展成一门定义、评价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学
科。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生态学与越来越多的学科发生联系。
我们对所有为本书第2版的编写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M.Bertram、R.Gorden、R.Lifset、H.Rechberger及S.Spatari等人对本书进行了评阅,他们的意见对提高本书的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感谢Volvo 汽车公司的I.Horkeby和Pratt & Whitney公司的R.Tier
ney对本书插图和案例使用提供的帮助。我们还对Prentice Hall出版社的员工,特别是Marcia Horton和Laura Fischer表示感谢,他们为使这本书变得更有吸引力做出了巨大努力。最后,我们感谢AT&T公司、AT&T和朗讯基金会、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及美国工程院对于产业生态学研究的支持。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产业生态学这个新兴学科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T.E.Graedel
B.R.Allenby前言19
第1部分技术与社会相关领域介绍
1人类与环境3
1.1公共物品的悲剧3
1.2主方程6
1.3大目标9
1.3.1大目标与环境科学的联系10
1.3.2确定相关的社会活动12
1.3.3工业化国家应采取的行动14
1.4应对挑战15
深入阅读材料16
2产业生态学概念18
2.1从关注眼前到放眼未来18
2.2将产业活动与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联20
2.3产业生态学的关键问题21
2.4本书概览22
深入阅读材料23
3技术变革及其带来的风险25
3.1技术演变的历史模式25
3.2认识风险的方法28
3.3风险评价32
3.4风险沟通34
3.5风险管理34
深入阅读材料36
第2部分物理、生物和社会理论框架
4生态学与技术的相关性41
4.1相似性考虑41
4.2生物和产业组织41
4.3食物链: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网络44
4.4种群生态学48
4.5具体联系的分类50
4.6生态学方法的用途53
深入阅读材料53
5资源的状况55
5.2资源的耗竭时间和供应短缺55
5.3共生资源57
5.4.1消耗能源获取矿产资源58
5.4.2能源58
5.4.3能源状况59
5.5受能源制约的矿产资源60
5.6受地理位置制约的资源61
5.7受环境因素制约的资源62
5.8累积供应曲线63
5.9水资源64
5.10小结65
深入阅读材料65
6社会和文化67
6.1社会、文化和产业生态学67
6.2文化建构与时间跨度68
6.3社会背景下的公司70
6.4环保主义、技术和社会70
深入阅读材料73
7政府、法律和经济学75
7.1国家政府的结构和运行75
7.2国际环境治理77
7.3法律体系与产业生态学79
7.3.1基本的法律问题79
7.3.2与产业生态学相关的法律案例研究81
7.4经济学与产业生态学82
7.4.1估值83
7.4.2折现率84
7.4.3费用?效益分析84
7.4.4绿色会计84
7.4.5可替代性与互补性85
7.4.6外部性86
7.5金融、资本与投资86
深入阅读材料88
第3部分面向环境的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
8工业产品设计与开发 93
8.1产品设计的挑战93
8.2产品设计人员的概念性工具94
8.2.1Pugh选择矩阵94
8.2.2质量屋95
8.3面向X的设计 96
8.4产品设计小组98
8.5产品开发过程99
深入阅读材料101
9过程设计和运行103
9.1过程设计的挑战 103
9.2污染预防103
9.3水资源供应的挑战 107
9.4过程的生命周期 108
9.4.1资源供应108
9.4.2过程实施 109
9.4.3主体过程运行 109
9.4.4辅助过程运行 109
9.4.5翻新、再循环和处置 110
9.5过程分析方法110
9.5.1主体过程111
9.5.2过程设备 111
9.5.3辅助过程112
9.6过程设计和运行指南 112
9.7对公司的影响 113
深入阅读材料113
10材料选择 115
10.1材料选择需考虑的因素115
10.2材料与环境危害115
10.3材料的来源和主要用途118
10.3.1绝对丰度118
10.3.2材料开采和加工的影响118
10.3.3消费后再生材料的可获得性和适用性119
10.4材料替代122
10.5材料选择的多重因素124
10.6非物质化130
10.7材料选择指南131
深入阅读材料131
11提高能源效率的设计133
11.1能源与工业133
11.2基础加工业134
11.3中间加工业136
11.4能源使用分析136
11.5减少能源使用的一般方法139
11.5.1暖通空调139
11.5.2照明139
11.5.3现场能源生产140
11.5.4能源管理142
11.6小结 142
深入阅读材料143
12产品的交付144
12.1引言144
12.2普通包装144
12.3对固体废物的考虑146
12.4包装的液体和气体排放因素148
12.5运输和安装149
12.6讨论和小结150
深入阅读材料151
13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152
13.1引言152
13.2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152
13.3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废物153
13.4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废物153
13.5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耗154
13.6耗散性产品 154
13.7无意的耗散性产品156
13.8面向可维护性的设计156
深入阅读材料158
14面向产品生命结束的设计160
14.1引言160
14.2产品生命结束的一般考虑164
14.3再制造166
14.4再循环167
14.4.1金属的再循环167
14.4.2塑料的再循环167
14.4.3林产品的再循环169
14.5零部件联结169
14.6面向再循环的规划 170
14.6.1面向拆卸的设计170
14.6.2应急产品的设计172
14.6.3再循环性能的优先考虑173
深入阅读材料174
15生命周期评价介绍176
15.1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176
15.2生命周期评价框架178
15.3确定评价目的与范围180
15.4定义边界181
15.4.1生命周期阶段的边界181
15.4.2边界的详尽程度181
15.4.3自然生态系统边界182
15.4.4时空边界184
15.4.5边界选择184
15.5数据收集方法184
深入阅读材料188
16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与解释阶段189
16.1LCA影响分析189
16.2工业优先排序:IVL/Volvo汽车公司环境优先策略系统190
16.3生命周期评价解释分析196
16.3.1明确与隐含的改进建议196
16.3.2优先排序表198
16.4优先排序图200
16.4.1行动?实施者优先排序图200
16.4.2生命阶段优先排序图201
16.5讨论202
深入阅读材料203
17简化生命周期评价205
17.1评价的连续体系205
17.2保持前瞻性206
17.3简化生命周期评价矩阵207
17.4靶图209
17.5对过去和现在普通汽车的评价210
17.6SLCA的优缺点216
17.7讨论217
深入阅读材料217
18产业生态学企业工具箱的应用219
18.1产业环境管理的阶段与范围219
18.2第1阶段——遵守环保法规220
18.3第2阶段——污染预防 220
18.4第3阶段——面向环境的设计220
18.5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机会221
18.6产业生态学实践者和工具箱225
18.7面向服务业的产业生态学工具226
深入阅读材料227
第4部分企业层面的产业生态学
19在企业中运用产业生态学231
19.1概述231
19.2环境对企业的战略意义231
19.3产业生态学在企业中的实践233
19.3.1环境管理体系233
19.3.2组织结构的实施策略235
19.3.3培训计划235
19.3.4技术援助236
19.3.5三重底线236
深入阅读材料237
20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 239
20.1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意义239
20.2指标体系的发展240
20.3企业层面的定量指标242
20.4定量指标的表示和集成244
20.5多级指标体系245
深入阅读材料247
21服务、技术和环境249
21.1服务的定义250
21.1.1α型服务:客户前往服务场所 251
21.1.2β型服务:服务前往客户处252
21.1.3γ型服务:远程服务253
21.2服务的环境影响253
21.3服务公司的产业生态学255
21.3.1激励供应商256
21.3.2教育消费者256
21.3.3鼓励使用环境友好资源和产品的行为257
21.3.4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消耗257
21.3.5服务作为生活质量提高的途径258
深入阅读材料258
第5部分系统层面的产业生态学
22产业生态系统 263
22.1生态系统的概念263
22.2产业共生267
22.3设计和开发产业共生生态系统 270
22.4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流272
22.5产业生态学的模式和规模274
22.6生态学综合方法的作用 276
深入阅读材料277
23代谢与资源分析 278
23.1收支和循环 278
23.2产业生态学中的代谢分析 282
23.3产业生态学中的资源分析284
23.3.1元素分析285
23.3.2分子分析 285
23.3.3物质分析287
23.3.4材料分析287
23.4资源在自然流动与人为流动之间的平衡289
23.5代谢分析与资源分析的用途290
深入阅读材料290
24系统分析、模型与情景设想292
24.1从系统层面思考问题292
24.1.1系统的概念292
24.1.2汽车技术系统293
24.2技术系统模型297
24.2.1模型的概念297
24.2.2英国钢铁工业模型案例299
24.2.3模型检验299
24.3描绘可能的未来300
24.3.1情景的用途 300
24.3.2气候变化的IMAGE模型301
24.3.3IPCC 2000情景302
24.4发展预测性的产业生态学305
深入阅读材料306
25地球系统工程与管理 308
25.1概念介绍 308
25.2已经实施和建议中的ESEM例子 309
25.2.1棕色场地修复 309
25.2.2水体疏浚309
25.2.3区域性湿地修复 309
25.2.4防止全球变暖311
25.3ESEM的原则314
25.3.1ESEM理论原则 314
25.3.2ESEM管理原则315
25.3.3ESEM设计和工程原则315
25.4面对ESEM的问题 316
深入阅读材料317
26产业生态学的未来319
26.1发展中的产业生态学319
26.2产业生态学硬件库320
26.2.1为产品和过程设计人员提供的工具 320
26.2.2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的工具321
26.2.3为服务供应商提供的工具321
26.2.4为系统分析人员提供的工具321
26.2.5为决策人员提供的工具 322
26.3产业生态学——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322
26.4产业生态学的研究路线图325
26.4.1理论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326
26.4.2实验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327
26.4.3应用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 327
26.5重新审视产业生态学的挑战328
深入阅读材料328
附录A锡铅焊料的替代——一个详细的案例分析329
A2印刷电路板锡铅焊料的DfE分析329
A2.1确定分析范围330
A2.2生产评价矩阵330
A2.3社会/政治评价矩阵331
A2.4毒性/接触评价矩阵332
A2.5环境评价矩阵334
A2.6综合评价334
A3从评价到计划335
附录B产业生态学术语表336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生态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