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侠知道2012北京市大学排名2012年环保专业水污染与防治方向的答辩老师是谁?2012年11月3日下午

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的通知(通政发〔2012〕20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机构:  现将《通州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环境保护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三、环境压力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目标   第三部分 规划重点任务   一、开展全防全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二、深化污染防治,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三、贯彻防治结合,努力保持声环境质量   四、突出风险防范,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监管   五、提高预警水平,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六、推进生态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七、提升监管能力,完善环境监测执法体系   第四部分 规划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环境保护绩效考核   二、完善经济制度,确保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三、推进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参与环保的氛围   四、切实抓好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五、建立规划监督检查机制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通州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和高端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重要时期。环境保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区、滨水宜居典范城市的重要内容。  《通州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编制以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在科学研究判断环境形势的基础上,以“预防优先、防治结合”为原则,积极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深入治理大气、水、噪声等各类环境污染,切实加强危险废物、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努力促进通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  3.《通州新城规划(年)》;  4. 国家及北京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基本思路;  5. 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等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文件;  6.《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8.《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规划年限为年。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就  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通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以防治大气污染为重点,全面加强污染防治、环境安全监管和生态建设工作,实现了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整体改善。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污染减排指标顺利完成。  “十一五”时期,通州区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推进治污工程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1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5684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866吨,超额完成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下达通州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指标。  表1“十一五”时期通州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化学需氧量
排放量(万吨)
较2005年削减率(%)
排放量(万吨)
较2005年削减率(%)
15.61  注: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数据为准  
(二)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1.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1)大气环境指标改善情况。  通过实施控制大气污染第十二至第十六阶段措施,2010年通州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70天,占全年有效天数的74.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分别为0.051和 0.078毫克/立方米,均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值准限,完成“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年平均降尘量为8.3吨/平方公里?月;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0.136毫克/立方米,较“十五”期间有大幅下降。  (2)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煤烟型污染防治效果显著。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能源结构持续改善,截止到2010年底,共铺设天然气管线200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9.7万户;引导企事业单位共计320蒸吨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显著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新城供热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河热电联供项目管网建设进度加快,玉桥南里燃气锅炉房实现供热,城西5号锅炉房整合工程完工,共计替代分散燃煤锅炉房70余座。  机动车污染防治取得突出成效。强化入户、抽查和外埠进京车辆排放检查;截止到2010年底,共计淘汰黄标车14274辆;利用遥感上路监测机动车177482辆。  扬尘污染控制进一步加强。通过强化工地扬尘监管,提高车行道机扫、冲刷和喷雾压尘面积,加强城市绿化,对农田采取“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等,不断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  工业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完成14家“三高”企业退出,引导11家企业完成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  2.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国家标准,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通过实施严格的水污染源监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等措施,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表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明显下降。国家考核的北运河榆林庄出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达到考核要求。  3.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在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机动车总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总体保持稳定。噪声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用于噪声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逐步增加,群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总体保持稳定。  4.固体废物实现安全无害处置。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安全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垃圾密闭化实现100%全覆盖。完成垃圾中转站、西田阳填埋场二期、西田阳填埋场除臭和填埋场一期封场工程。  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重点单位的专项执法监察,严格落实转移联单制度,确保实现危险废物安全无害化处置。  进一步加大医疗垃圾管理力度,实行医疗废物排污申报,定期检查制度。截止到2010年底,共登记医疗单位32家,产生医疗废物545.51吨,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4.50%。  5.农村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状况保持良好。  通过实施建制乡镇及行政村的生态示范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等措施,农村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时期,全区共创建7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26个生态村。  全区绿色空间总量较高,植被覆盖程度进一步增加。“十一五”末,全区林木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3.35%和19.17%;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2.59平方米。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通州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保持良好水平,并有所改善。2009年,通州区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6.环境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形成。  完成了辖区化工生产单位摸底调查,并编纂成册;建立了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配备一批环境应急装备,环境应急能力明显增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重点配置了执法装备及取证工具,现场执法能力有效提升;配备1辆遥感监测车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实施快速监测。“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一)首都新区建设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标准。  结合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通州新城的定位,即: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世界城市新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宜业宜居的综合性新城市;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新城。新定位为通州区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新目标、新任务。目前通州区无论从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还是生态价值观等方面与现代化国际新城的环境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大幅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生态承载力,初步形成生态价值观,同时给通州区“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现代化国际新城跨越式发展给环境带来更大挑战。  根据通州区“建设全球低碳发展示范区、滨水宜居典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的功能定位,通州新城建设将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将重点打造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产业,着力培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医疗康体、旅游休闲四大新兴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计达到15%以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将大幅提高。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北京东南部中心城市”逐步形成,预计“十二五”末全区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145万,城镇化率达到75%。  
(三)高起点的功能定位给污染物总量减排提出更高标准。  “十二五”期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能源和资源消耗总量将大幅增加,直接导致污染增量持续增加,预计到“十二五”时期末,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新增量将分别达到745吨、657吨,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新增量将分别达到13993吨、1668吨,给“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总量减排带来巨大压力,为保障新城发展、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出更高要求。环境压力  
(一)污染物持续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城区集中供热锅炉房及三河电厂通州新城供热项目相继投运,城区污水处理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可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治污工程建设等措施逐步减少,减排空间将呈现缩小态势,使得削减污染物存量难度加大。随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机动车保有量、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等都将有大幅增长,带来大量的污染物新增量。污染物持续减排压力加大,任务加重。  
(二)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气质量改善进入攻坚阶段。可吸入颗粒物及臭氧年均浓度尚未全面达标,距现代化国际新城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环境压力日趋增加,机动车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新兴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缺乏精细化管理;区域污染影响日益突出,大气污染问题从局地性污染向区域性污染转变,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排放对通州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中小企业环境问题突显,逐步成为焦点。  “十一五”时期通州辖区所有河流均为劣Ⅴ类水体,地表水污染物总量超出其环境容量,河流丧失自净能力。河道整体硬化,制约河流恢复生态功能。工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大部分采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量开采。生活污水产生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区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尚不完善,污水管网建设覆盖率不高,致使部分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河道,严重污染地表水体。  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强度的增加、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噪声污染防治难度逐渐增大,声环境质量改善面临更大压力。  
(三)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通州辖区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通州区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将呈现增长态势,辐射安全监管压力进一步加大。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等过程监管难度大,防范突发性环境事件、维护环境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解决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新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施工规模逐渐扩大,餐饮、商业、娱乐业发展较快,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呈现出污染源增多、分布更加广泛的特点,噪声控制难度明显增大。公众对垃圾填埋场异味反映仍较强烈,需要较长时间,通过调整垃圾处理方式予以解决;环境信访逐渐由规模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  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从服务通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环保、绿色、低碳”新城过程中加强污染预防及环境管理,努力控制和削减环境污染,推进新城协调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紧密围绕通州新城功能定位,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加强生态建设,防范环境风险,实现通州辖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促进通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原则  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环境容量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以环境优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优先,防治结合。坚持源头预防,严格环境准入,坚决控制污染增量,努力削减污染存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坚持高效治污,切实提高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水平。  统筹兼顾,突出民生。坚持长远谋划、总体设计,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统筹城区与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大气、水体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政府主导,协力推进。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强化环保监管能力,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力争做到目标、任务和投入、政策相匹配。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促使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互相合作、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整体生态状况保持良好,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加速新城建设、形成“一核五区”基本格局奠定优良的环境基础。  远景目标:到2020年,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建成低碳、环保、亲水、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二)具体目标。  1.总量控制目标。  --到2015年大气主要污染物固定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15%和10%,分别控制在5079吨和1810吨;机动车氮氧化物削减12.5%,控制在4950吨。  --到2015年工业和生活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15%和10%,分别控制在12653吨和1448吨。  --到2015年农业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均比2010年减少15%,分别控制在7666吨和431吨。  --到201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400万吨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为19%。  2.新城建设目标。  --新城核心区。16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内建成环保、低碳、绿色示范区。  --新城“五区”。文化旅游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国际医疗服务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和国际组织聚集区依据环保、低碳理念建设,2015年初具规模。  3.环境质量目标。  --水环境质量。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区河流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较2010年下降20%,考核断面和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市政府考核要求。  --大气环境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继续保持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0.100mg/m3);臭氧污染控制进一步加强;全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达到76%(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三项污染物评价)。  --声环境质量。力争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内。  4.生态环境目标。  --生态建设目标。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2%,林木绿化率达到27%,新城绿地率达到44%,新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5平方米。  --生态创建目标。全区50%的村达到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指标,50%的镇达到全国生态乡镇建设指标;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2010年降低20%;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  5.污染防治目标。  (1)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保持100%,锅炉烟气排放达标率保持100%。  (2)水污染防治。2015年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镇村污水处理率达到60%。201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90%,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其中,1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保持100%,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利用率保持10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4)噪声污染防治。航线、轨道及道路交通噪声得到有效缓解。  (5)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健全核与辐射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管体系;配套针对核与辐射安全及放射性污染的有效评价体系和检测手段。  6.监管能力建设。  全面施行减排三大体系;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支撑三大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监察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标准。开展全防全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为契机,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手段,深化结构调整,控制煤烟型污染,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一)继续加强燃煤污染控制。  1.深入推进供热资源整合,减少燃煤消耗量。  (1)继续实施三河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支干管网建设,投资4.8亿元,扩大供热负荷。主要工程建设集中在北运河以东的通州新城区域以及北运河以西新城基业区域内,管网长度49公里。新建热力站44座,改建热力站60座。  (2)实施通州老城区供热资源整合(竹木厂锅炉房)项目,主要工程建设集中在北运河以西的通州老城区范围内。新建3台116MW燃气调峰锅炉房1座,铺设热力管网20公里,锅炉房改建热力站40座,替代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  (3)推进燃气锅炉房分散供热项目建设,主要工程建设在通州新城供热范围内,新增燃气供热面积417万平方米,新建燃气锅炉房约40座。  (4)完善城西5#燃煤锅炉房整合项目,主要工程建设在通州新城城西5#供热范围内,新增燃气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长度4公里,热力站10座。  (5)实施城区老旧管网改造工程,主要工程建设在通州老城区供热范围内,计划改造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  (6)漷县镇及西集镇实施集中供热项目,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替代整合原有燃煤锅炉,预计年减少煤炭消耗量1.7万吨。  (7)拆除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区域及运河核心区内原有分散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逐步推进清洁能源或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建设。  (8)实施工业开发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十二五”末,除不具备管道天然气供应条件的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以外,全部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  2.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的比重,减少煤炭消费量。到2015年全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25万吨以下。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基本建成覆盖新城、重点小城镇及重点工业开发区、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天然气供应管网,切实抓好工业开发区及园区燃煤锅炉“煤改气”工作,开展摸底调查,制定九大园区改造计划,到2015年,辖区工业开发区及园区生产生活全部采用清洁能源。  新建项目一律采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不再新建、扩建使用煤、重油和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建设项目。  3.开展农村低矮面源综合治理。加快低矮煤烟型污染治理,除加快完成梨园镇高楼金、永顺镇西杨庄村、宋庄镇六合村、台湖镇北神树四个“城中村”拆迁改造外,继续推进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涉及的14个行政村拆迁上楼工程,并实现天然气集中供暖;对今后其他区域旧村改造工程要求集中供热,并鼓励使用天然气或发展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逐步禁止原煤散烧。  
(二)深化机动车管理,加强移动源污染控制。  1.发展轨道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构建以地面公交为主体、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换乘高效的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根据北京市规划,积极推动轨道交通M6号线建设,推动S6号线一期、R1号线一期建设;建设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推动“绿色出行”,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贺行人步行网络,在客流集中地增设自行车停车场,开展公共自行车租赁试点。  2.继续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加强机动车监管。做好辖区内淘汰老旧机动车工作,2015年底前,力争淘汰辖区内所有黄标车及其他高排放老旧机动车。  鼓励企业建立货物运输“绿色车队”;力争实现新购机动车尾气排放执行国V标准及相应车用燃油标准。  继续加强在用车监管,严格执行机动车检查制度,对重点地区、重点时段进行重点检查,实施定期检验、路检、巡检、夜查,确保尾气排放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信息化监管,逐步建立机动车尾气遥测网络。加强对车用油品、机动车检测场、汽修厂的监管。  3.实行非道路移动机械注册登记制度。对从事建筑等施工作业的各种动力机械设备实行环保注册登记(标志)制度,未经注册登记不得租赁、使用。加强对施工机械、农用机械等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的管理。支持农民淘汰高排放的农业机械,逐步提高农业机械排放污染控制水平,实行注册登记排放审核程序。  4.严格管理外埠进京车辆。加快通香路、京沈高速站、京榆旧路白庙站、觅凤路小甸屯站、京津通道高速站、新环线站6个外埠进京检查站建设;增设进京路口车辆电子拍照功能,实现环保标志自动识别。  
(三)推进工业调整与污染治理。  1.继续深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步退出辖区9家沥青防水卷材、52家冲天炉铸造、锻件等高污染落后生产工艺的生产企业。调整搬迁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东方化工厂。关停工业开发区和园区以外规模以下的化工生产企业。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  2.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新建、扩建工业项目需按照产业发展方向进入相应类别的工业开发区及园区,不再新建化工、石化类建设项目,引导园区以外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开发区。  
(四)提高扬尘污染控制水平。  1.严格控制施工场地扬尘。继续贯彻落实“工地沙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出工地车辆100%冲洗车轮、拆迁100%洒水压尘、暂不开发处100%绿化”措施,深化施工扬尘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全区规模以上各类施工工地高效车轮清洗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促进施工扬尘污染控制技术进步;建立施工工地出口及周边100米道路冲洗机制,道路冲刷洗车使用率达到90%以上。施工单位扬尘治理情况纳入企业环保信用系统,根据北京市要求适时开展征收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工作。  2.加强道路清扫保洁,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建立道路遗撒监控系统,加强运输车辆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推广新型渣土运输车密闭装置。加大城市道路冲洗、保洁和机械化吸尘频率,逐年扩大道路冲洗和机扫保洁范围,对老旧道路清扫车辆更新换代,到2015年城乡道路冲洗率达到50%以上。  3.开展料堆和裸地扬尘治理。全区渣土消纳场和大型料堆场的各进出口实施车轮自动清洗,全自动洗轮机安装率达到90%以上,服役期满的渣土消纳场进行生态修复。燃煤锅炉房煤堆、灰渣堆实行封闭贮存。扩大保护性耕作项目成果,实现100%保护性耕作,通过鼓励农民进行玉米地“留茬免耕”、种植小麦和其它越年生作物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和覆盖率,减少由于农田季节性裸露造成的扬尘污染。  
(五)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1.严格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化学品制造企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并逐步淘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高的涂料产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新建家具及其它工业涂装企业使用的水性涂料、高固份涂料、粉末涂料、UV固化涂料等低VOCs含量涂料不得低于涂料总使用量的60%。  关停六环路内不符合《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标准的混凝土搅拌站,到2015年,除保留12家有资质单位外,其余将逐步依法进行关停,对保留的搅拌站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  2.开展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治理。工业企业全面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在建材行业开展物料储运系统密闭化改造,控制粉尘污染;针对20家化工生产、51家家具生产、工业涂装和68家印刷、130家汽车维修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专项治理;进一步开展服装干洗行业污染治理,推动全区50家服装干洗企业使用全封闭式干洗机。  3.控制餐饮服务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开展餐饮行业专项治理和检查,所有餐饮业经营单位均要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对经营性小煤炉、露天烧烤等行为的执法检查,治理低空污染。深化污染防治,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严格保护饮用水源,推进辖区河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开展污水深度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一)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源和地下水保护,防范环境风险。  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2015年前,完成现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调整,制定乡镇地下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加强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加油站等重点单位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水源地内畜禽养殖规模,禁止扩建、新建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现有畜禽养殖场要逐步搬迁、关停。加强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区加油站管理,减轻和避免地下储油罐对地下水的污染。建立雨水、再生水回灌系统,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  2.推进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在满足全市地下水立体监测点位的基础上,延伸布设监测网,加强重点地下水水源地、城市人口密集区、地下水回灌区、加油站、农灌区等地段的监控,将地下水评价纳入环境质量评价,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预警评价与信息系统;建立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  
(二)推进工业水污染防治。  1.推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严格控制新增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限制用水效益低、耗水高的工业发展。全面开展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每年确定和支持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促使水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和企业逐步退出。督促工业园区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尚未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要求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在未实现废水集中治理前不批准产生水污染的建设项目入区。对于不能接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的工业排污企业,应结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调整,采取搬迁、土地转让等措施,鼓励向工业园区集中。  2.深化工业水污染治理。加大对工业开发区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对出现超标排放的企业从重处罚,限期整改,限期不整改的一律关闭。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深化工业企业废水治理,确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鼓励工业企业进行废水重复利用。  3.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引导现有工业废水产生企业入驻工业区;新建开发区配套建设废水集中处理设施。  
(三)增加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污水资源化水平。  1.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台湖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确保2011年建成投运,发挥减排效益。逐步推进永顺镇、梨园镇、宋庄镇等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配套集中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现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张家湾、漷县、马驹桥、永乐店、次渠、西集、于家务)的负荷率和污水管网覆盖率,使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达到60%以上。  2.开展污水深度治理,鼓励再生水利用。将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为再生水厂,处理规模由10万吨/日增加到16万吨/日。对现有乡镇一级污水处理厂实施升级改造,安装脱氮除磷设施,确保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能力,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新建河东、张家湾、减河北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总规模10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  
(四)加强地表水综合整治,保障重点河段生态用水,努力构建新城水环境循环体系。  以核心区内水系为重点,对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丰字沟、玉带河、萧太后河等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河道长约24.4公里,实施清淤、截污等改善水质措施,进行河道绿化景观改造,并沿温榆河左岸滩地建设人工湿地,逐步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全面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增加生态用水量。力争到“十二五”末,核心区内水系全部实现景观河道目标,水质达到规划目标,为通州新城建设提供水质及水环境保障。  
(五)完善建成区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  对现有管网逐步实行雨污分流,新建污水管网全部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纳入新城相关专项规划,使新城建设区建成对于北京市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雨水利用工程。实施镇村暴雨塘建设,扩大蓄水面积和蓄水量,控制城市径流面源污染。  
(六)加强污泥处理处置。  强化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实施污泥消纳厂建设工程,新建污泥消纳厂一座。加大对污泥的监管力度,督促污水处理单位在厂内进行污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处理。  
(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加大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督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处理设施,力争“十二五”期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率达到95%左右。调整和优化农田用肥结构,引导增施有机肥和缓释肥,科学施用农药并逐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生物农药施用比例,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支持力度。贯彻防治结合,努力保持声环境质量  强化噪声影响预防,大力开展声源降噪,积极落实隔声防护,不断加强管理协调,稳步提高噪声监管能力和水平。  
(一)源头预防噪声污染。  统筹现状与长期规划发展,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大众需求,合理规划土地用途,预留交通线路两侧噪声防护距离;适当调整建成区新、改建道路线位,避让居民住宅等敏感建筑物,避免形成新的交通噪声污染。建立并完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环保问题专项检查制度,督促建设单位切实落实环评提出的降噪措施。  
(二)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和防护。  研究推广低噪声路面技术、低噪声施工机械、工业设备,降低声源噪声水平。贯彻落实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提高交通干线两侧居民住宅隔声质量。对中心城区及重点镇交通干线两侧噪声污染严重超标的路段,安装声屏障,减轻对周边居民的噪声污染。在施工场界处采取临时围墙、软制隔声屏等隔音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强化噪声管理。  制定严格管理措施,全面加强交通、施工、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噪声污染源控制。在噪声污染严重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实施机动车禁鸣、限速,限制高噪声车辆通过的时间。研究建立施工单位信誉档案制度,并与企业资质年审挂钩。加强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社会生活监管,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等自治组织协助开展居住区邻里噪声纠纷调解。继续完善环保、公安、住建委、城管、铁路等部门间的职责分工、联防联控的噪声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完成全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工作。突出风险防范,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监管  提高危险废物无害化管理水平,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加强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收集处置及化学品的环境监管,严格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防治,防范重金属污染风险。  
(一)推广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削减,加强生活垃圾污染控制。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分类收集和利用体系,新建、改建和扩建小区大厦、工业园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老旧住宅区增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逐步减少混合垃圾直接处理,完成城区50%以上人口、全部党政机关及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排放登记制度。  重视餐厨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加快梁家务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设,启动餐厨粪便污物集中处理站建设。  以消除暴露垃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设施,实施新农村再生资源回用体系升级改造工程,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环境质量。  
(二)继续强化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管。  严格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管。摸清社会源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情况,建立和完善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体系。加快生活、医疗、工业等领域危险废物的管理和集中处理,鼓励危废年产生量超过1万吨的企业自建处理设施。  
(三)进一步强化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全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保持100%。  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泥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的运营监管体系,规范污泥的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对农林、建材等生产领域利用经无害化处理污泥的给予优惠政策;政府投资的园林绿化、土壤改良等项目优先采购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标准的污泥衍生产品,提高污泥综合利用水平。  
(四)规范电子废物管理。  逐步建立电子废物多元化回收网络体系,鼓励电子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对区内电子污染防治采取专业集中处理方式。严格实施电子废物拆解处置利用资格许可及名录制度管理工作,规范产废单位电子废物处置去向,提高电子废物拆解处理能力,强化电子废物拆解处理企业环境监管,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基金制度。  
(五)加强农村地区有害垃圾管理。  全面加强农村地区废药品、废杀虫剂和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油漆及溶剂、废矿物油、废镍镉电池及含汞电池以及其他电子类危险废物等有害废物管理,有害垃圾实现农户分类投放,村级分类收集,环卫统一运输,全区统一处理。提高预警水平,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保证辐射活动全过程监管,辐射环境保持良好,保障辖区辐射安全。  
(一)确保辐射安全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  进一步落实通州区属地监管职责,通过全过程监督与重点控制,分级、分类管理,确保辐射安全。对放射源企业及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实时监管,防止放射性污染,确保环境安全。  完善Ⅲ类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环评审批和放射性同位素备案的准备工作,协助实现对放射源流转各环节及过程在本辖区内的“全覆盖、无缝隙”监管。  完善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系统,整合辐射安全审批、监管、监测、应急等信息,实现市区共享和辐射安全管理信息化。  实施企业不良信息记录、信誉度评估和安全考核,严格管理,确保辐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二)加强辐射监督与监测。  对重点放射源使用单位、重点设施、重点源、重点场所全面实施监督与监测。加强重点高风险源监视监控,对移动使用的X探伤、Ⅲ类以上放射源、甲乙级开放场所等实行视频监控、定位跟踪、智能标签管理,力争实现突发情况智能识别和自动报警。  加强辐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相关人员应急监测技术和处理方法培训学习,提升快速响应、妥善处置各类辐射事故的能力,协助建设“统一指挥、市区联动、反应灵敏、快速高效”的应急机制。推进生态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进一步构建与完善绿色空间体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减少农村污染负荷和生态环境压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提升生态承载能力。  
(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以绿化造林为重点,以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突出生态效益,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空间体系;继续完善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增加绿地面积,优化绿地结构和布局;到2015年,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27%,新城绿地率达到44%。  实施北运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积极开展辖区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加快城市湿地恢复,增加水面面积。  
(二)建设低碳典范城市。  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节约能源和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察、监测与考核、推动建筑节能为重点,努力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  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活动,推动“低碳生活进社区”、“低碳生活进校园”活动。贯彻低碳经济理念,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推广和应用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发展低碳项目,努力提高低碳产业比重。提高全民意识,鼓励公众参与低碳生活。  
(三)倡导绿色文化理念。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社会舆论关注、支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推动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中小学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环境素养。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创建全方位的绿色文化氛围。  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加强引导,提高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减少浪费。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自觉选用节能产品,养成泊车熄火、垃圾分类等生活习惯。  
(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立足通州区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系统内部结构,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环境友好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轻型化、绿色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突破,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不符合通州区功能定位要求的产业。稳步有序地退出国家和北京市要求退出和淘汰的行业、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业和“三高”企业,重点淘汰产业关联性差、资源消耗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的小型企业,逐步淘汰企业中落后的生产工艺与装备。  
(五)加速环境设施建设。  以生态创建和污染物总量减排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完善垃圾运输体系,建设餐厨垃圾和粪便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城镇集中供热水平,完善天然气和热力管网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资源均等化。  
(六)加强基层生态创建。  围绕生态创建及新农村建设,努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以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抓手,推进农药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大养殖业退出步伐,减少“小、散、低”大路化养殖量;继续做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全面开展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高农膜综合利用率,2015年达到98.5%;大力发展越冬作物种植面积,冬春季裸露农田覆盖面积提高到90%以上。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发展高效优质绿色农业,发展绿色旅游等生态服务业。重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着力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能源生活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规模化养殖场环能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处理畜禽粪便、农业垃圾(农作物秸秆、瓜菜秧),生产有机肥和清洁能源。  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生态创建,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提高小城镇集中供热水平,促进乡镇和村级生态创建。提升监管能力,完善环境监测执法体系  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力开展环境监察执法监督,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应急能力,防范环境风险。  
(一)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增加监测人员,满足工作需要;培养监测领域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促进人才建设专业化。  加大监测资金投入,完善监测站硬件能力标准化建设,补齐基本监测仪器、应急监测仪器,根据工作需要和发展,及时采购先进的设备、器材,硬件装备达到国家监测站二级建设标准。  
(二)加强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察体系体制、机制建设。建立街道、乡镇监察机构,建立“区、乡镇(街道)、企业”的监管模式,形成层级分明、互为补充的环境执法监督网络。完善企业自我约束、公众积极参与的良性机制,定期对企业开展培训,加强企业环保监督员管理,推进建立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及环境信息公开体系,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曝光力度。  加强监察队伍建设。建立环保执法监察人员专项培训制度,建立奖惩机制,规范执法队员知识结构、执法技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保监察队伍。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能力标准化建设,填平补齐监察设备,达到国家监察体系二级建设标准。完成街道、乡镇环境监察机构装备配备。提升监察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实现对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监管。  
(三)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明确职责、任务,建立与市级统一的应急机构和责任体系。建立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对内实现相关部门信息互通、行动协调一致的管理模式,对外建立与周边地区的应急联动机制、环境安全防范和应对体系。完善应急响应预案和应急监测网络,形成顺畅的应急监测响应、数据报送、信息通报、协调联动的沟通渠道。  完善应急队伍建设。增加应急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建立重点企业应急队伍。大力开展应急技能培训,落实定期培训制度,组织联合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经验和能力。  
(四)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开展环境风险的敏感行业识别,通过开展专项行动等措施,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环境风险源的调查和评估,摸清全区风险源底数,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逐步将中小企业有效纳入管控范围,并将有毒有害污染物治理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  对涂料、油墨等化工行业,电镀、印刷等重金属污染行业的企业开展重点环境安全排查,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执法检查,确保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加强涉氨、涉氯单位、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等企业的风险源管理,通过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环境保护绩效考核  
(一)完善责任与考核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主要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改善、出境断面水质、污染源监管、环境安全监管等各项环保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区有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并公布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贯彻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的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单位和人员,要追究相应责任。  
(二)深化部门协调与联动机制。  深化协调机制,形成乡镇属地管理、相关部门按领域管理相结合的环境改善与污染减排机制。加强各领域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战略的衔接,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安全的协调联动监管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加强信息通报,实现定期会商,开展联合执法;在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处理上协同合作,提高政府部门对环境应急事件的反应与处置能力。完善经济制度,确保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一)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区政府需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增加环保投入,强化监管,发挥环保投入主体的作用。要把环保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制定和完善投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环保项目。扩大引进国外资金的力度和领域。  
(二)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在政府招标采购活动中优先采购环境标志性产品,各类市政工程、政府出资的房屋建设维修等涉及使用涂料、油漆、有机溶剂的工程,全部采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在政府主导的市政、经济实用当等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优先采用“绿色施工”先进企业。  
(三)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加大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力度,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保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节能减排、环境监测体系与监管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水源地保护及河道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设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的支持力度。  拓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及机制创新,建立“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环保投融资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节能减排企业的资金支持,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参与环保的氛围  
(一)提升公众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保、绿色、低碳”、现代化国际新城等理念,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绿色生活方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风尚。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向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伦理等领域的延伸,提升全社会环境素养和生态文明水平。加强对外宣传交流,不断提升通州形象。加强环保宣传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公众环境意识评估体系,定期开展环境意识调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成为低碳新城的建设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  
(二)推进绿色信息传播。  在巩固完善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基础上,拓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绿色信息的发布渠道,提升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着力提升媒体环保节目品质,开创环保栏目或专栏。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环境质量信息的服务功能。抓好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及重点工作、重大决策部署、重要进展成效等信息的宣传。增强群众建设绿色新城的信心和动力。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让环境保护知识深入人心。  
(三)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形成政府主导推进、企业自觉守法、公众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企业要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排除安全隐患;鼓励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开展污染深度治理、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争当环境友好型企业。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性环保组织的作用,形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合力推进绿色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实行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执行环保重大事项听取民意制度,畅通环境信访与投诉渠道;增强环境宣传与信息服务的实用性,增进与公众的互动,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水平。切实抓好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规划确定的工程项目要严格实行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设计施工、按效益考核。强化组织管理,建立项目管理机构,对项目的计划、资金、财务、物资等实行统一管理,建立有效的投资评估制度和专家参议制度。强化工程管理,严格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追踪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严格财务制度。强化信息管理,对项目施工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上报、分析和反馈。对于重点工程,要积极探索项目法人制,建立资金使用报帐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度,重点骨干工程要采取设计、施工招投标制,实行合同管理,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建立规划监督检查机制  有关部门要建立规划目标、措施和效果的定期检查和协调机制,保障“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附件:通州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附表1 “十二五”时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投入资金(万元)
供热资源整合
三河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支干管网建设,扩大供热负荷。
老城区供热资源整合(竹木厂锅炉房)项目。
新城范围内推进燃气锅炉房分散供热,新增燃气供热面积417万平方米,新建燃气锅炉房约40座。
完善城西5#燃煤锅炉房整合项目,新增燃气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长度4公里,热力站10座。
老城区供热范围内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改造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
实施漷县镇、西集镇集中燃煤供热设施改用清洁能源工程。
实施工业开发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十二五”末,除不具备管道天然气供应条件的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以外,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工业结构调整
调整搬迁东方化工厂;关停小化工、小建材、小铸造等企业,推进“三高”企业有序退出。
城西5号集中供热中心脱硝工程。
2100附表2 “十二五”时期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投入资金(万元)
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定
调整和划定地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产业结构调整
逐步关停小化工、小电镀等水污染企业。
再生水厂及管网建设工程
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为再生水厂,处理规模由10万吨/日增加到16万吨/日。
新建河东、张家湾、永顺、减河北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总规模14万吨/日。建设污泥消纳厂1座。
水系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
通州新城景观水系改造及水质改善项目,以核心区内水系为重点,对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丰字沟、玉带河等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在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上游建设水质改善措施。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对辖区畜禽养殖场进行粪污治理
--附表3 “十二五”时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投入资金(万元)
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
协助建设梁家务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
餐厨垃圾收集处置工程
建设餐厨粪便污物集中处理站。
19000附表4 “十二五”时期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投入资金(万元)
道路两侧景观带建设工程
实施或改造京榆旧线、核心区中路、北大街、规划一至六路、京哈高速、赵登禹大街、通惠河北侧路、北运河西滨河路、核心区公共停车场景观绿化工程,建设规模69公顷。
实施交通轨道两侧景观绿化工程。
河道景观绿化工程
实施通惠河、运潮减河、丰字沟、温榆河、北运河、小中河景观绿化工程。
年(小中河年)
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建设大运河森林公园(二期)、潮白河郊野森林公园、北运河生态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建设工程
凉水河等湿地公园景观建设工程。
十三条水系景观建设工程一期
实施凤河、萧太后河、港沟河景观建设。
公园建设工程
西海子公园建设工程
防护林建设工程
平原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
二道绿隔改造提升工程
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
最新同类法规
(现行有效)
(现行有效)
(现行有效)
(现行有效)
(现行有效)
地区:北京 - 朝阳区
执业机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东座F4层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501号
地址:大兴区团河团桂路3号
地址:昌平区七里渠乡豆各庄村645号
地址:昌平区七里渠乡豆各庄村甲3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北京市大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