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作论述创新实例论述中西方主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浅谈中西文化禁忌48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浅谈中西文化禁忌48
堕堡苎鉴!;NO.10;TIME;EDUCATl0N;October;浅谈中西文化禁忌;李洁;摘要:文章探讨几种西方文化禁忌现象,希望能有助于;预期目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国内外语教学的改革;关键词:中英文化禁忌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81(2009)10―0;进入2l世纪,随着我们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的表示;在中国
堕堡苎鉴!NO.10TIMEEDUCATl0NOctober浅谈中西文化禁忌李洁摘要:文章探讨几种西方文化禁忌现象,希望能有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增强跨文化交际意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预期目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国内外语教学的改革。关键词:中英文化禁忌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81(2009)10―0068―01进入2l世纪,随着我们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跨文化交往中,禁忌是最敏感的话题。所谓禁忌就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或忌讳人们做的事情或说的话。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我们这里只涉及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方面。。的表示。中国人忌讳在办丧事或服丧期间穿红色的衣服或用红色器物,因为那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常作贬义,表示残酷、狂热、灾祸、血腥等意,如“red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be怒的)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白两色都象征不祥。今天在中国人caughtred―handed”(当场被捕);“red―headed”(狂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由此可见,中国人在相当多的场合表现出对黑、白两色的厌恶甚至畏惧,以至避讳它们。西方文化里存在着重白忌黑的传统,白色象征着欢乐、美好、幸福、希望、洁白无暇。黑色象征着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也叫做“死色”。在现代的欧美国家,黑色成了丧礼专有色彩,每逢丧事,人们穿黑色的西服、系黑色的领带、戴黑色礼帽、黑1个人隐私禁忌、。、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好谈论他人私事,在英美文化中,年龄、收入、婚姻、高矮胖瘦、家庭情况、宗教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讳莫深。英美人,尤其是女性,不喜欢别人问其婚姻状况,所以Ms的用法颇受欢迎。英美人的最大忌讳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互不打听别人的工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宗教信仰,因为不同民族或种族有不同色围巾或黑色面纱。西方人认为黑色使人显得严肃,借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尊敬。但是在欧美人的眼里,黑色同时也象征着庄的宗教信仰,就是同样信奉上帝的人也有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分。由于历史上各种宗教及内部派别互不相容,因此互不打听别人的宗教信仰已成为一种行为规范。英美人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因为他们没有随便串门的习惯。2饮食禁忌饮食禁忌包括饮食规矩和饮食内容两个方面。众所周知,中国人能吃会吃,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吃的东西甚至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西方人忌吃肥肉、粘骨和鸡鸭类的皮(烤鸭、烧鸡的皮除外);忌吃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做成的食品;忌吃狗肉、蛇肉等他们常用来做宠物的动物的肉;忌吃大蒜等味道过于浓烈的调味品。在饮食规矩方面,西方人吃饭采用的是分餐制,自取自食,不喜欢的饭菜要少要或不要,忌菜盘剩下食物不用,所以他们重、威严和尊贵。在庄重场合,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都喜欢身着黑衣。交响乐团的成员几乎都是黑色西服,以显示庄严肃穆。5社交禁忌在交往过程中,英美人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因为他们没有随便串门的习惯。即便是到家里拜访也需要事先预约,切忌突然造访。因为突然造访打乱了被访者的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登门时,切不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提前赴约,最好推迟几分钟,因为要给主人充分的准备时间。“7如果交往比较多,感情比较深入,就会有互送礼物的情况,但他们对送礼有很多禁忌。首先,送礼是要有原因的。比如重要节日或亲朋好友的生日、结婚、互相拜访等场合。如果没有原因送礼,会使对方感到困惑或尴尬。另外,西方人忌送重礼,送重礼会必然会很反感别人给他们夹菜。餐毕,刀叉要在盘中按规矩蔽一好,忌乱放;饭后忌当众剔牙;忌弄撒了盐,因为人们认为那样会招来不吉利的事;若真的弄撒了,要从地上捡起一把盐往左肩上扔掉,一连三次。3时间和数字禁忌在西方文化里,人们最忌讳的时间和数字莫过于星期五和13了。在西方人眼中,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常说“黑色星期有行贿之嫌。一个小小的礼物却能表达送礼者的情谊。当然,如果能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社会里花点时间亲手制作礼物,会令受礼者欣喜不已。而另一方面,西方人比较注重独立,他们不希望因为接受了送礼者的礼品而承担任何相关责任,也不喜欢还礼。但是,他们在送礼时,有时吃不准对方需要什么,他们会直接问对方想要什么,而对方也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除了这些之外,西方人禁忌在业务交往中送礼,以避行贿之嫌……此外,西方国家有送鲜花的习惯,但同样也有一些禁忌:送花忌讳送偶数,给病人送鲜花时忌讳送红白相间颜色的花,因为这是病房死亡的象征。参考文献:【1];tL志红.中西禁忌比较及其启示Ⅱ】文教资料,2006,(2):12.【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A】.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五”,因为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并且,亚当和夏娃也是在星期五这一天被逐出了伊甸园。所以西方人认为在星期五这天结婚、旅行、航海、开始一个新的工作、举办一次会议或是做任何生意都是不吉利的。13是个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尽量避免13。吃饭时避免13个人坐在一起,上菜不上13道,门牌、楼层及各种编号都尽量避开“13”。原因是耶稣和其弟子共进晚餐时,第13个人是犹大,犹大为了30块银币出卖了师傅,致使耶稣在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4颜色禁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即便是相同的色彩在西方文化中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现以红、黑、白三色为例。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传统的喜庆色彩。红双喜、红蜡烛、红嫁衣、红灯笼、红对联、大红花等等,无不象征着喜庆欢乐,幸福临门。但中国人忌讳用红颜色的笔写信,因为这是断绝来往【3】侯建军.中西文化禁忌比较叽商场现代化,2007,(8):243.【4]蔡昌卓.西方生活禁忌趣言fAl.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5]孟兆芬.浅谈中英文化禁.¥-[11.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2.作者简介:李洁(1981一),女,陕西西安,助教,主要从事翻译学及跨文化研究。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8万方数据―68―浅谈中西文化禁忌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李洁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TIME EDUCATION2009,&&(10)0次 参考文献(5条) 1.孔志红 中西禁忌比较及其启示 .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20013.侯建军 中西文化禁忌比较 .蔡昌卓 西方生活禁忌趣言 19935.孟兆芬 浅谈中英文化禁忌 2006(06) 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 姜瑞姝 中英文化中的禁忌习俗对比研究 2008禁忌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可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作为心理或精神层面上习俗化了的行为规范,禁忌习俗不仅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言行的严格限制,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实践和映射。正如Geertz(Moran,2004)所认为的,文化具有本土性。禁忌习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也具有本土性。由于文化交流的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习俗的异同及其所蕴涵的文化隐意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我们克服跨文化交流中因禁忌习俗了解匮乏带来的交际障碍。本文致力于中英禁忌习俗的对比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中常见和普遍存在的禁忌习俗进行对比和分析,探究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禁忌习俗的异同。这些禁忌习俗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事和物事等方面。通过比较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禁忌是东西方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禁忌习俗作为禁忌在民俗信仰中的表现形式,在两种文化中都承担着相同的教化功能,即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规范的“劝惩”功能。二、就具体的中英禁忌习俗而言,并未存在普遍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这些习俗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和突出。其次,本文在对中英禁忌习俗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揭示了部分禁忌习俗所承载和蕴含的文化隐意。作为文化冰山隐藏于水下的部分,一些禁忌习俗映射的是英美文化的个人主义,人人平等等的价值观念和宗教等主流文化;而中国文化中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及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也深深蕴藏在一些禁忌习俗中。最后,本文亦分析了本研究对外语教学中的禁忌习俗的文化教学的含义和提出了一些建议。2.学位论文 肖素芳 文化定势下的汉英禁忌语和委婉语的比较 2008文化定势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人类的文化差异和认知方式决定了定势的客观存在性。“Stereotype”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的。书中指出文化定势是人们使用一个简化的认知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从认知角度上看,定势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方式之一,建立在一些准确的观察之上,可以反映一定程度的真实性,有助于个体对不同社会主流文化的认识。任何个体都不可能穷尽对相同或不同文化下所有成员的认识,而文化定势是对陌生信息进行有效归类的一种方法,能使信息更清晰。与此同时,文化定势的消极性也显而易见,主要来源语本民族文化长期的定势作用和对其他文化的偏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得出虽然禁忌语与委婉语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中西两种文化里起源大致相同,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但在定势思维的影响下,其具体原因和诸多方面还是相去甚远的。本文通过考察发现,中英两种文化传统的实质性差异在于天人之和与天人之分两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不同。它规定了中英文化的基本差异。在这种文化基本差异中中英两国人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思维定势,决定了中英在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行为上的诸多差异。在自定性定势思维的影响下,汉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重在禁忌,侧重于语言的消极使用,宗教色彩不浓厚而人文主义色彩浓厚,体现了中国人对个体的道德修养的重视,语言的使用主要是致力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英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重在委婉,侧重于语言的积极使用,宗教色彩浓厚,带有沉重的原罪感,体现了英国人对宗教精神和优雅语言的一再追求,并且他们力图通过积极使用语言以扩大个人的影响并改造世界。在现阶段的跨文化交际中,在他定性思维定势的影响下,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向英语同一性的趋势,但其深层的自定性思维定势还是相对稳定的,保持了文化的独立性。最后,我们通过在文化定势下对中英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对比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禁忌语和委婉语背后的思维定势理解,为我们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3.期刊论文 谈政华 中英文化中吉祥与不吉利数字的文化心理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不同或相同的数字,汉英有着不同的崇尚或禁忌习俗,以及不同的联想和意义,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数字文化.对比分析中英数字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英民族的文化心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和冲突.4.学位论文 丁玲 性相近,习相远――中英禁忌语和委婉语的跨文化研究 2006虽然古今中外有关禁忌语与委婉语的论述颇多,但对语言的研究,尤其是对在语言产生伊始就产生的并且反映语言神秘性特征的禁忌语的研究永远不会穷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在自己民族看来是美的东西在别的民族看来不一定美,甚至会觉得丑恶,大部分禁忌习俗正是属于此种情况。委婉语是伴随着禁忌语而产生的。因此对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以往的研究侧重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创造,侧重于语言事实的描述而少分析研究,侧重于单向研究而少对比研究,侧重于个别语言现象的对比,而少对差异的总体规律的总结。因此,本文并不是单纯向语言学习者灌输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或怎样说的观念,而是旨在运用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前人对禁忌语和委婉语的语料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汉语和英语里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进行了分类,并根据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主要选取了其中四类进行了考察。本文考察了所选取的每一类中汉语禁忌语以及委婉语和英语禁忌语以及委婉语的不同之处,依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论,尤其是卡尔?威廉?冯?洪堡特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论述,揭示汉语和英语里禁忌语和委婉语相异的文化根源。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虽然禁忌语与委婉语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中西两种文化里起源大致相同,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但具体原因和诸多方面还是相去甚远的。汉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重在禁忌,侧重于语言的消极使用,宗教色彩不浓厚而人文主义色彩浓厚,体现了中国人对个体的道德修养的重视,语言的使用主要是致力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英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重在委婉,侧重于语言的积极使用,宗教色彩浓厚,带有沉重的原罪感,体现了英国人对宗教精神和优雅语言的一再追求,并且他们力图通过积极使用语言以扩大个人的影响并改造世界。中英在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行为上的诸多差异是由中国和英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的。本文通过考察发现,中英两种文化传统的实质性差异在于天人之和与天人之分两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不同。它规定了中英文化的基本差异。和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和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世界观及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一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宗教信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反映在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中。天人之分是西方传统文化的起点,主要内涵为人和自然的分离,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个人与社会的分离。天人之分对包括英国文化在内的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宗教信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反映在了英语禁忌语和委婉语中。
最终,我们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比较加深对母文化和异文化的理解,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示: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现象非常复杂,如果没有较系统的文化学习,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盲从规则.因此语言学习和教学应与文化学习和教学结合起来,在语言的对比和学习中加强对文化的对比和学习。5.期刊论文 孙祥来.张成云 从禁忌语谈英汉传统文化的差异 -科教导刊2010,&&(20)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本文通过对英汉禁忌语的研究分析,从而探讨两者在传统文化上的差异,归纳英汉禁忌语的特征,阐明其类型,比较其差异,探讨其文化渊源.通过研究希望能使外语学习者了解中英文化,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才能.6.期刊论文 邢嘉锋.谢朝霞.XING Jia-feng.XIE Zhao-xia 中英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比较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差异源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7.学位论文 石永清 如何处理广告英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2002广告语言业已成为一种专业的应用语言学科,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近期&入世&的成功,出口广告已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中英文化,风俗习惯和认知模式等因素的差异,跨文化语用失误屡有发生,这已成为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托马斯认为跨文化语用失误包括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该文就托马斯提出的两种语用失误探索其促成因素.在Rosch原型理论和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英译广告的调查研究认为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是:语用规则,语用意义的迁移和泛化,联想意义的差异,禁忌语的误用等.针对这些情况,在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标准&信达雅&以及目前翻译界普遍接受的&对等&翻译理论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广告的功能的阐述,提出&准矾,平实和自然&翻译原则.对照英语广告语言在词汇,句法和修辞的特点,提出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归化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对广告的品牌名称,标题和口号和正文的翻译中. 广告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信息的表达,它还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因此,要作好一篇广告词的翻译译者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些拙见.作者认为译者除掌握一般的翻译理论,还应根据具体的翻译材料进行灵活的翻译,而不是死译.同时,对于一些常用的广告术语,译者应掌握其一般译法.该文引用大量的中外广告以向读者阐明一些简单的有关广告翻译的准则和方法,希望对您们有所帮助.当然,要想成功地给出一篇广告的翻译词,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翻译也不例外.8.期刊论文 王华颖 语言禁忌及其翻译 -文教资料2006,&&(31)在中英文化交流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语言禁忌现象.语言禁忌现象在各种文化中的普遍存在促使我们对语言禁忌进行理性探索.本文着眼于中英语言比较,主要探讨了英语语言禁忌及其特征和分类,并列举了大量中英禁忌预言互译的实例,试图对中英禁忌语的翻译作一些探讨.9.学位论文 余燕子 探索翻译批评的试金石――《围城》英译本鉴赏 2007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翻译理论和实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翻译批评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显见的原因之一就是译评中批评标准的不完善。本文着力于探讨翻译批评中的热点问题,旨在通过以《围城》为蓝本的分析来探索翻译批评的标准。把《围城》作为个案研究是基于其作者钱钟书学贯中西的才华及其作品对中外读者的号召力。《围城》英译本面世之初即享誉海内外,同时,贬抑之声也在所难免。然而这些论断多是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忽视了译者的意图及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将以译者的意图为出发点,全面分析《围城》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围城》的文体价值、审美诉求以及译本的文化传递,从而消除偏见,还其公道。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对国内外翻译批评现状的概括,以及《围城》原作及其作者地位、译本批评相关内容的综述。其中指出尽管翻译批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不尽如人意。标准和尺度仍然界限模糊,有待雕琢,应当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章详细探讨了《围城》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及其成因。依照纽马克教授的观点,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作者和译者的意图、潜在的读者群是分析翻译策略不可或缺的三方面。在分别探讨这三方面之前,本文作者对策略和方法这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不容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深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在第三章中,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围城》译本中文体特征和审美诉求是如何在目的语中忠实再现的,这两方面也正是《围城》的精华和神韵所在。第四章探讨了《围城》译本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和再现。包括两方面:文化壁垒(障碍)和文化的各种变体。第一部分区分了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在中英文化负载词中的差异(对应和缺失);第二部分例证了文化不同方面的体现,例如婚俗、迷信和占卜、社会称谓体系以及委婉语和禁忌语等等。最后一章总结了《围城》的翻译评估,重申了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其文体价值和审美诉求的再现及其文化传递,同时指出了论文的局限性及今后研究中有望改进的方面。总而言之,全球化走向和后殖民语境倡导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之间的传递和交流。因此,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蜚声海外并保留其原有的风韵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正是本文对《围城》进行译评的目的所在。10.期刊论文 朱玉福.尼玛扎西.Zhu Yufu.Nimazhaxi 西藏饮食文化及其历史流变――兼论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饮食文化习俗变革的影响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传统饮食缘于西藏独特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缘于藏民族在宗教信仰与文化禁忌心理作用下对于自然物的多样性分类区别,缘于与周边区域民族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文化互动.作为文化生活的西藏日常饮食并不是简单满足生理需求的过程,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权力、经济交换、社会阶层、文化信仰与宗教禁忌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现代西藏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是全球化时期文化多样性的地方发展结果,是族群差异生成与认同的外部表现,是地方文化在历史建构过程中的文化生成与更新,是全球化时期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旅游文化、商业传媒等&市场化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青藏铁路这一现代化交通工具恰是影响西藏饮食文化习俗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 本文链接:.cn/Periodical_sdjy-j.aspx授权使用:西安翻译学院(xafyxy),授权号:5405c1fd-d3be-4150-b4ce-9e2e015f0c41下载时间:日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浅谈中西文化禁忌48等内容。
 论中西禁忌习俗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论中西禁忌习俗 中西禁忌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日益增多, 有中西的文化背景不同, 【摘要】 在交往中难免...  《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解读 197 分析《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 198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199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 200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  论中西方语言禁忌语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论中西方语言间的禁忌语...参考文献陈原, 《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 郑春苗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 学,而...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75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 76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77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 78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 79 论《...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因此,如果在翻译时遇到此类词汇就应该要注意, 尽量避免造成误解。 二、历史文化...  关键词: 关键词: 数字;文化;禁忌 浅谈中西数字文化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 化背景之中,反映着...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禁忌语 隐藏&& 维普资讯
X 分享...  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从论辩学角度对比中西方辩论赛
下载积分:0
内容提示:从论辩学角度对比中西方辩论赛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12:54:2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从论辩学角度对比中西方辩论赛
官方公共微信比较文学(期末复习)
一、知识要点
1、比较文学术语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这一名称是由法语译成相应的英语以及其他语言的,无论是在西方语言还是在汉语中,这一术语的名与实都存在着不甚切合之处,并未表现出这一学科的真谛,而且容易引起误解。这是由于,其一,这里的“文学”指的是文学研究,而不是创造性作品,这是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归属和基本属性,也是它的质的规定;其二,这里的“比较”也不仅仅是限于一般“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上的意义,而是一种观念,一种自觉的意识。
2、比较文学跨越的四个界限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3、比较文学研究范围依据的“各种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研究范围依据的“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三个不同方面:①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相互影响的事实联系,可称之为“亲缘关系”;
②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事实联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相同和相依,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存在内在的审美价值关系,可称之为“类同关系”;
③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影响,互相阐发等,可称为“交叉关系”。这三种不同的文学关系,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中,相继形成“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种研究类型。
4、比较文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点
平等对话,不仅是比较文学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理论界定,也是比较文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点。
1、比较文学的意义
比较文学打破了民族、学科的界限,这比任何文学研究都具有跟广泛的意义。
①可以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
②有利于探讨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加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③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2、比较文学的学科要求
比较文学是一门涉及面广的国际性学科,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自己的学科规范和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②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要有平等对话和问题意识。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知识要点
1、比较文学的先驱
一位是法国流亡作家,斯达尔夫人,梵·第根称她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另一位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
2、“世界文学”观念的提出
“世界文学”的观念的提出(最早,歌德),为比较文学的正式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
3、早期比较文学的中心:法国
4、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方法
⑴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可以用基亚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及以说明:“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简而言之,比较文学就是要用确凿的事实、严谨的考证和有根据的思考,来揭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影响。
⑵方法:法国学怕重视影响研究,崇尚实证,讲究考据。
5、美国学派的形成
⑴教堂山会议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美国学派的正式形成。
⑵美国学派的特点:奥尔德里奇,探讨了平行研究的两个方面:“类同”和“对比”。所谓类同就是研究两部作品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的相似之处,所谓对比,就是不仅寻找两部作品的类同之处,也研究它们的不同之处。
6、苏联学派的特点
俄国学者在研究中力图克服当时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欧洲中心论”,侧重研究各国文学间的关系史,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异同现象。被称为“历史学派”。
7、中国比较文学兴起的力作
高质量的专著:朱光潜《诗论》(1942年)、钱钟书《谈艺录》(1948年)
在中西文学比较中,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趣味等的不同,所以,与美国学派的注重求同不一样,中国学者在平行研究中则更强调同中之异。
8、“阐发法”的提出
1976年台湾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阐发法”,也就是“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阐发法”就是一种求同的比较文学方法,乃是中国文学同于西方理论。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特征与方法
一、知识要点
1、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前提
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前提,是界分三个与它密切相关的概念或术语,并弄清它们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概念分别是:国别文学、总体文学和世界文学。
2、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可归纳为三点:①跨越性;②综合性;③开放性。
3、比较文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中的“阐发法”、“对话法”
⑴所谓阐发法,就是用一种民间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来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或作品的方法。
⑵这里所说的对话法,是指围绕文学领域内的共同问题,各文化体系的诗学共同协商并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的方法和过程。
使用对话法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准则:一是话语原则;二是平等原则。
1、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一种原则或标准,即被纳入这种研究的对象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是比较文学研究探求对象间的内在关联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关键和基础。
(【区分】可比性因素:是指具有可比性的成分或事物,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所指涉的对象。换言之,只有可比性因素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而成了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定是可比性因素。)
2、可比性因素的特点
①可比性因素必须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跨越性两种属性;
②可比性因素必须是两种以上的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不仅仅是它们之间表面上的相似点;
③可比性因素必然是主客观的统一,它必须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成分。
3、比较文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分别是实证法和批评法。①比较文学的实证法,就是用具体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存在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的方法,他是比较文学研究最先采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②比较文学研究的批评法,就是分析各种文学想象(不管它们之间有无事实联系)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具有的类同的美学价值的方法。
第三章 影响研究
一、知识要点
1、影响的涵义
所谓影响是一种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或一个作家创作中的外来因素。
2、影响的种类(学会辨别)
⑴从影响传播方式看,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⑵从影响范围看,有整体影响,也有个别影响。⑶从影响表现的形式看,又单向影响,也有双向影响。⑷就形象产生的效应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超越影响、回返影响、虚假影响。
3、影响研究的构成:誉舆学(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译介学、形象学、接受理论。
4、流传学及其包括的四个方面
(誉舆学又称“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影响。)
誉舆学的研究途径是从放送者出发,具体研究包括四个方面:整体对整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5、渊源学及其表现形态的三个方面
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追索“放送者”,及寻找作家作品在思想、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国外来源,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梵·第根将渊源分为印象渊源、口传渊源、笔述渊源三个方面。
6、孤立的渊源研究和集体的渊源研究
孤立的渊源研究也成直线式渊源研究,是研究一部作品的题材、思想、情节、人物以及细节所受到的外来影响的源头。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可以说就是对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成功模仿。
集体的渊源研究,只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全部外来文学的影响。果戈理同名小说中的“狂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宣扬的“超人”、契科夫《第六病室》中的“精神病患者”等都在不同意义和形式上为鲁迅笔下的狂人提供了原型;郭沫若的创作接受众多的外来影响也非常突出,《女神》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美国诗人惠特曼自由诗《草叶集》的影响。
7、媒介学分类
传统媒介学研究把媒介分为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字材料媒介三类。
(中国最早传到欧洲的作品:明清之际,不少来中国的传教士向西方介绍过中国的文学,其中法国人马若瑟,曾将中国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在法国广为流传,后传至西欧其他国家。)
8、形象学理论的核心及研究的对象
形象学理论的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研究对象:①异国的形象,就形象本身而言,涉及到参照系。②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设计形象制造的社会文化背景。③由一种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涉及文本的构成。
9、“社会集体想象物”
所谓“社会集体想象物”,指的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所作的阐释。“社会总体想象物”是理解、诠释一个文本,一个作家所塑造的异国形象的关键。
10、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
“康斯坦学派”的“接受理论”提出后,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形成共识:
①接受理论将未经过读者阅读和检验的作品称为“文本”,及作品的文字组成的实体,认为经过读者阅读和检验的才能成为“作品”。
②接受理论认为,存在于文学视野中的文本也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中,由于读者的能动作用,总处于不断交替演化中,具有动态的本质,经过读者阅读而成为作品。
③接受理论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即关注作品能否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④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接受是一种阐释活动。
⑤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存在既是共时性的,也是历时性的,读者也是如此。
二、基本概念
1、回返影响
指一国的作家作品先影响到国外,再返回来影响本国的影响。
2、超越影响
指一国的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的影响。
媒介学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目前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5、创造性叛逆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这一诙谐的说法实际上指明了翻译的本质。翻译之所以是“叛逆”,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指语言)里;“创造性”,则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1、举例说明文学影响中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⑴直接影响指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没有插入第三者的影响。如17世纪法国产生的古典主义思潮对欧洲各国的影响;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对鲁迅创作的同名小说的影响;普希金在拜伦的影响下走上浪漫主义诗歌道路等。
⑵间接影响指一国或民族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文学,其中经过了第三者的影响。如日本的物语文学受到了中国六朝和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而中国的传奇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又受到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莱蒙托夫早年通过普希金接受拜伦的影响,后来他直接到拜伦那里,寻求那些被普希金忽略或更改过的特点,因此,拜伦对莱蒙托夫既有间接影响,又有直接影响。
2、如何理解文学中的“误读”。
读者阅读译作并不完全按照译者的主观意图,而是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这样就造成了误读。读者的误读并不是读者有意歪曲或曲解,而是读者所持的语言体系和根深蒂固的文化模式所致。这也就加入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由于读者的再创造是在译者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再创造与译者的相比,更富创造性,也更富叛逆性。例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对18世纪英国政治进行抨击的讽刺小说,但这部小说被翻译到其他国家之后,读者的兴趣却转向了作品中充满怪诞的奇异幻想故事,在人们心中,这部作品竟变成了轻松有趣的儿童读物。
第四章 平行研究
一、知识要点
1、平行研究的特点
平行研究的运作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平行研究的范围必须是世界文学;②对比的方法是平行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③平行研究应该强调学术性和逻辑性。
2、主题学的研究范围(内容)
①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作家手中发生的变异,特别是不同民族作家对同一题材处理手段和形式;
②大兴源流研究,研究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人撰写的文学著作,其后这个情节或人物又是通过哪些作家作品得以流转和传承,从而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③进行母题、主题、意象和套话的研究,从而整合出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3、文类学研究的核心
文类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学样式在国外的流转侵润和文学样式的命运。(研究的主体是文学样式的变异,研究的方式是不同国别文学样式的比较。)
4、阐发研究的本质
阐发研究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文学对话。
二、基本概念
主题学研究是平行研究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主题学锁定于对文学的主题、人物典型以及成为文学题材的传说中的人物进行研究,亦称为题材学。就是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显现状态和变异状态,以及这种主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意象是指某一民族文化体系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者文化形象,它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人文景观。意象的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浓浓的情感色彩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文类学,全称是文学类型学,西方通常称为样式学,在中国则称为文体学或者“文章流别论”。是研究文学的种类、类型、题材、风格及其演变的学问,当然也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中的类型、体裁风格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4、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研究是20世纪以来比较文学领域中迅速崛起的一个新兴学科,它以比较文学理论的比较为研究基点,而且范围也特别广泛,一方面进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诗学的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另一方面也包括跨学科和跨文化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5、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是借鉴阐释学理论思维和理论框架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最新尝试,其最早于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和陈慧桦提出,其基本思路就是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并力图借鉴和消化西方文学理论话语,来完善和拓展中国文论话语。
1、从主题学角度,联系具体作品做中外文学的平行研究。
我们以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和中国的《水浒传》为例,来看看主题学应如何运作。
⑴平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寻找其中的可比性,从而建立比较的立足点。两者的主题大致相同,都是写的英雄豪杰的穷途末路。宋江与堂吉诃德,都具有侠义心肠,急公好义,济世救人,为消除人世间的不平等,甘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真理和正义,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最终心理动力和意志源泉。
⑵然而这一主题在不同的民族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异,染上了鲜明的本土色彩,从而导致了迥然有异的审美情趣。
①宋江所体现的侠客精神同欧洲的骑士精神是同构不同质的。骑士精神有明显的功力目标他们行侠的目的是得到美人的欢心,国王的封赏。而宋江的侠义精神却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他将贪图回报看成是一种君子所不齿的人格侮辱,这就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侠士的传统理论精神。
②西方骑士最热衷于追求美人,而宋江对女色一类诱惑基本不感兴趣,他甚至可以为了友谊为了“义”,勇于向美人开刀,“宋江杀媳”便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③同样是毁灭,两位主人公毁灭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堂吉诃德由于自身的行为远远脱离于时代而最终走向灭亡,这一悲剧更多的带有性格悲剧的色彩;而宋江则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外在压力而毁灭,他的悲剧更多的带有社会悲剧色彩。
2、如何理解主题学意象研究中的“意象”。
意象是指某一民族文化体系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者文化形象,它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人文景观。意象的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浓浓的情感色彩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例如,月亮这个意象在欧洲文化中包含了温柔爱情的意义,而在中国则不具备爱情意义而包含了游子思乡的意义,所以才叫“月是故乡明”。
3、举例说明“文学体裁的缺类”现象。
“文学体裁的缺类”现象构成文学研究的一大亮点,因为文学体裁缺类一定同民族生存方式、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建构息息相关。
中国之所以没有史诗,原因是多方面的:①中国的历史散文特别发达,历史典籍替代了史诗的功能和历史效用;②中国文字的信息含量和信息密度特别高,寥寥数语就可以发挥西洋文字长篇大论的效用,这种文字信息的高密度也就使得中国诗歌不可能出现长篇大论;③中国的民族心理也并不认同长篇大论的叙事体史诗,因为韵文在叙述情节方面显然比不上散文。
4、阐发研究中“双向阐发”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所说的阐发研究,从本质上说就是双向阐释研究,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和意义:
①阐发研究强调东西方文论对话沟通的平等地位,力图打破西方文学中心论。平等和对话,在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的文化语境中,东方和西方文化学者可以互相访问,促膝交谈,共同推进世界文学的健康发展。
&&&&②阐发研究建立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这就使得比较文学学者有可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沟通和良性互动。因此,建立一个适合本国文论发展的选择认定系统和理论筛选系统也就成为阐发研究的重要历史任务。
③阐发研究奉行东西方文论双向交流、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第五章 跨学科研究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与哲学的异同
⑴不同点:文学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创造,哲学则是对世界与人的研究,哲学完全依靠理性,文学则完全不依靠理性。文学与哲学的本体论也是完全不同的——其对象不同,它们甚至不完全是并列的关系。
⑵相同点:文学与哲学一样,关涉到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关涉到人类的价值问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根源于人类的本性,都对人性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
2、文学与历史的区别
①历史求真,文学求美;②与历史求真,文学求美相联,历史趋于抽象,文学要求形象。
3、文学对历史的渗透与影响
①文学帮助历史的传播与普及;②文学中的历史世界与历史的相互渗透;③文学技巧对历史的影响。
4、文学与艺术表现手段的差异
文学与艺术的相异之处,主要是在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上。①差异性在于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是语言艺术,不需要借助感性材料,也不受感性材料的限制。而其他艺术则需要借助感性材料如声音、色彩、线条、造型等,并受感性材料的限制。(②共同性在于都是人类对于世界一种审美把握,都是表现人们在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的认识、体验与情感。它们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抒发和描绘又有相互联系和共同规律。)
二、基本概念
1、跨学科研究
所谓跨学科研究,是指从文学与其它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其实只是试图从人类知识和活动的全部领域中来理解文学。
1、举例说明文学对绘画的影响。
①诗歌可以为绘画提供灵感和素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许多绘画作品的题目都得益于诗歌的启发。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在该图中,画而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的,十里山泉出山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②诗歌可以使绘画获得深刻的意蕴和主题。画面配诗,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将画诗化。如,《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2、跨学科研究的目的。
跨学科研究固然特别注重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但更注重的是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来理解文学本身。换言之,跨学科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理清文学与各学科的相互关系上,而应该以此为基础来更好地研究文学的特性与功用,亦即它从根本上应属于文学研究。
第六章 中西诗学比较
一、知识要点
1、中西诗学逻辑起点和理论体系的不同侧重
中西诗学的主流,从逻辑起点和理论体系上的侧重来看,西方以模仿论为基础,侧重于再现、写实;中国以表现论为基础,强调言志、诗情。
2、“情志说”和“情致说”
“情志说”:刘勰在总结中国诗学中提出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创作中“情”和“志”不可分的关系,并在理论上使两者有机结为一体,即“情志”这个具有特殊内涵的美学概念。“情志说”便成为我国古代美学中阐明文艺创作中思想与感情、情感与理性统一规律的重要理论。“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率志以竭情”。这些都是强调“情”和“志”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甚至互文同义。说明刘勰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文艺创作中的思想与感情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文艺作品中内容既不同于单纯的理性认识,也不同于单纯的情感表达,而是二者化合为一。
“情致说”: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论述人物性格时提出的“情致”概念,就是情与理、思想与感情结合统一。所谓“情致”,就是那种“活跃在人心中,使人的心情在最深处受到感动的普遍力量”又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即“情致”是作为理念的“普遍力量”在个别人物身上所形成的主观情绪力量,是渗入了“理性内容”的情感。也就是情与理的统一。这表明,在黑格尔看来,艺术要能感动人,引起人们在情感上共鸣,就要在人物身上表现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力量,使理性内容和情感力量融为一体,这才符合艺术美的理想。
在美学意义上,黑格尔的“情致说”主要是就人物性格的创造来说的,他是结合人物性格来探讨的,既要求人物性格具有明确性和主导性,也要求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是西方叙事文学创作经验的理论概括。而刘勰的“情志说”则是探讨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是对前人以抒情为主的文学创作经验的理论概括。二说在中西诗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承先启后的重大意义。
1、举例说明中西诗学在思辨方式和表现形态上的不同侧重。
中西诗学在思辨方式和表现形态上有不同侧重,中国诗学以经验性和直观性的总结见长,西方诗学则注重分析性和系统性。
⑴具体分析起来,中国诗学的特征有如下表现:①大都采用随笔、偶感的形式,多为诗人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总结,或者是批评家的直观鉴赏。它们一般指涉具体的作品或问题,即兴而发,点到即止,且往往凭借意会来传递抑扬褒贬,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都是如此。②偏重于轻感性的、直观的形态,往往用如诗似画的语言和充满韵味的想象来表达关于理论和规律的感悟。如,用“哀而不怨,乐而不淫”来表达中和之美;黄庭坚用“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来阐释如何继承、改造文学传统,如何古为今用。
⑵西方诗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系统性和分析性的特征。造成西方文论逻辑性强的重要原因是西方作家、文论家特别强调讲授知识,“求知”和“斗志”成了他们重要的一个特点。于是,“对文学艺术和美学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进行彻底的分析和研究”,“因为要与旁人论辩,所以十分注意修辞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样,就必然导致大量体系精细而又博大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2、如何理解中国诗学好比“灯”,西方诗学好比“镜”?
“镜”与“灯”是两个对立的比喻,一个是把心灵比作为外部事物的反映器,具有镜子那样的功能;一个把心灵比作为可以发光的投射器,能够像灯一样,把光线投射到其他物体上。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的代表了模仿论和表现论这两种理论形态,正好可以用来指称中西诗学各自的主导特征。
3、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关于文学艺术的功用问题的观点异同何在?
⑴同: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比较全面地看到了文学艺术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既表明两位诗学家有同样的睿智和卓识,也说明文艺本身具有这些客观自在性。
⑵异:亚里士多德是从艺术创作本体论出发分析文学艺术多方面的功用,他更看重文艺的独立自在性质,他的诗学具有目的论性质。而孔子则把文艺看成是工具,一种实践他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工具,他的文艺功用观,是建立在他的政治伦理本体论基础之上的。
第七章 中西文学比较
一、知识要点
1、(与西方文学比较)中国古代文学总的特点
中国文学,就古代文学而言,尽管是不断发展的,但其总的特点是显得异常稳定和凝固化,表现出一种相当明显的统一性和单一性。
2、中西小说渊源
中国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话传说;西方的小说发端于古希腊的神话。
3、史传文学
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传文学,是中国最发达的叙事文学。西方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史诗。
4、“话本”
(中国小说的真正产生是在唐代,其标志是唐代传奇。)唐代传奇后,短篇白话小说兴起,当时称为“话本”。
5、中西小说表现手段的不同特点
⑴对人物和事件的表现手段。①中国古典小说动作性强,主要通过典型而新奇的情节与错综复杂的事件来反映现实,吸引读者。人物的心里、感情思想各方面常被简略带过。②欧洲小说的发展可以说是不断探索人物内心的历程。作家善于通过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表现人物的复杂个性、表现人物的气质、才能和感情等诸多方面,人的个性就成为西方小说描写的中心。
⑵结构布局。①中国小说结构的明显特征是首尾完整;另一特点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三个是大小故事有机结合。②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小说结构,作家正是通过结构布局,使许多因袭的情节,由于千变万化的结构形式,形成千姿百态。在欧洲传统小说中,结构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突出情节的吸引力。作家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把颠倒次序的事件重新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目的在于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部分。
⑶情景描写。欧洲传统小说中的情景描写远不如中国小说成熟早。直到18世纪,在英法小说中情景小说描写的境界才大大开拓。自然景物的大规模描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直没有展开,直到《老残游记》才有十分出色的笔墨。
6、西方戏剧的起源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典。
7、中西戏剧的基本差异
①戏剧起源的文化源流不同,西方戏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官方色彩浓;中国戏剧是城市市民经济勃兴的产物。②中西戏剧的程式不同。西方戏剧有固定的程式;中国戏剧开放、自由,不强调固定的格式,而是强调戏剧的文采即文学性。③中西戏剧的表演方式不同。西方戏剧一律采用韵文写成,不配乐;中国戏剧采用戏曲形式,一律配乐。④中西戏剧分类也不同。西方戏剧分类标准要考虑题材因素和人物因素;中国戏剧则不考虑这些因素,而是根据音乐曲调来划分。
8、中西诗歌的渊源
鲁迅先生认为,人类最早的诗歌都起源于劳动。
自由诗则是现代流行的诗歌,它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格律,诗歌段数、行数、字数也没有固定规格,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
西方拼音文字的文学中没有四行诗,四行诗也就成为西方诗歌的一个“缺类”。
11、中西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意象:某一民族文化体系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者文化形象,它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人文景观。
1、以具体作品为例,对中小说作主题学方面的比较。
我们以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和中国的《水浒传》为例,来看看主题学应如何运作。
⑴平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寻找其中的可比性,从而建立比较的立足点。两者的主题大致相同,都是写的英雄豪杰的穷途末路。宋江与堂吉诃德,都具有侠义心肠,急公好义,济世救人,为消除人世间的不平等,甘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真理和正义,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最终心理动力和意志源泉。
⑵然而这一主题在不同的民族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异,染上了鲜明的本土色彩,从而导致了迥然有异的审美情趣。
①宋江所体现的侠客精神同欧洲的骑士精神是同构不同质的。骑士精神有明显的功力目标他们行侠的目的是得到美人的欢心,国王的封赏。而宋江的侠义精神却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他将贪图回报看成是一种君子所不齿的人格侮辱,这就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侠士的传统理论精神。
②西方骑士最热衷于追求美人,而宋江对女色一类诱惑基本不感兴趣,他甚至可以为了友谊为了“义”,勇于向美人开刀,“宋江杀媳”便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③同样是毁灭,两位主人公毁灭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堂吉诃德由于自身的行为远远脱离于时代而最终走向灭亡,这一悲剧更多的带有性格悲剧的色彩;而宋江则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外在压力而毁灭,他的悲剧更多的带有社会悲剧色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实际论述公平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