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明礼仪成语相关的成语以及出处和含义

含有“名”的成语“名”字意思是说出成语含有“名”的字意思是说出_百度作业帮
含有“名”的成语“名”字意思是说出成语含有“名”的字意思是说出
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发 音 mò míng qí miào释 义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出 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示 例 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的惊人之举.
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声在外,千古名胜
不可名状,莫名其妙
按名责实 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榜上无名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变名易姓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兵出无名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亦泛指行事无正当理由。同“师出无名”不可名状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不名一格 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momingqimiao一路平安( yī lù píng ān)
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也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十九:“一路平安,行了一月有余,来到旧日泊船之处。”
作谓语、宾语;用于祝颂
一路顺风 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艰难险阻 风尘仆仆 饱经风霜
办的好!好!姑娘,一路平安!(老舍《老张的哲学》四十四)
成语运用范文
我们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发生改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越来越方便。现代生活哪能和以前生活比呀,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就比如食物吧。爷爷说以前的人,连土豆都吃不上,更别说面啦。以前的人,很多都是饿死的,有的人什么也吃不上,只好去吃布、吃鞋带,吃一些不卫生甚至有毒的东西,中毒而死。哪像现在啊,牛肉面馆到处有,肯德基店城城开,方便面在超市里。张掖还有一些变化,到处在建花园、广场、喷泉。还有学校,也变了。还有学校的操场以前是很不...
讲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黎灿学校创办以来所提倡的学生礼仪教育。讲文明礼仪称谓礼仪(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2)不给他人取绰号、说花名。二、问候礼仪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Goodmorning,Dad/Mum.)(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Goodnigh...彬彬有礼:彬彬有礼的意思 - 成语大全
查找,输入某一部份如傲雪,或其简拼axqs即可
& 成语彬彬有礼的意思上一个:  下一个:
彬彬有礼 bīn bīn yǒu lǐ
成语解释 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成语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成语繁体 彬彬有禮 成语简拼 bbyl 成语注音 ㄅㄧㄣ ㄅㄧㄣ ㄧㄡˇ ㄌㄧˇ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有礼貌 成语结构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 彬,不能读作“shān”。 成语辨形 彬,不能写作“杉”。 成语辨析 ~和“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但~偏重在对人有礼貌;“文质彬彬”和“温文尔雅”不仅形容人举止文雅;而且可以形容做事的气质;“温文尔雅”还能形容人做事不大胆泼辣。 近 义 词 、、 反 义 词 、、 成语例子 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 英语翻译 gentle and very polite 日语翻译 みやびやかで礼儀(れいぎ)正(ただ)しい 俄语翻译 прилично 其他语言 &法&être,se montrer élégamment,civilement poli,courtois,honnête
十二生肖的成语:
描写四季的成语:
描写数字的成语:
描写动物的成语:
成语结构:
成语大全查询结果由
别人正在查和山西临汾相关的成语故事大全(下)/乔忠延
十七、畅所欲言
ac4bdc7ad34249fbfbedaa641be6.jpg (55.91 KB, 下载次数: 8)
11:27 上传
痛痛快快说出想说的话,这是《汉语成语大词典》对畅所欲言的解释。还指明出处在清代方苞的《游丰台记》中:“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这没有错误,只是我觉得这样定位畅所欲言有点亏待了它。其实,往历史的深处一看,就会发现畅所欲言的局面在帝尧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了。
说明那段畅所欲言的历史,我们应将目光投向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前后各耸立着一对华表,那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表基座为八角形,代表着四面八方的八芒太阳纹(八卦方位),喻指天地交泰。柱身的浮雕上是层层云朵,回环升腾,云气中有一条飞腾的巨龙,昂首飘须,奋爪曲身,栩栩如生。在龙首两侧的柱身上,横插着两块云板,上面雕饰着云朵。两块云板本身也制成飘举的云朵,云头在内,云脚在外,两柱对称,产生向上的张举力,因此给人高矗入云、直插天际的感觉。龙首上面是双层复瓣莲花组成的承露盘。承露盘是用来承受天上甘霖玉露的,有祈雨丰年的意义。盘中盘一条玉龙,遥望长空碧野,人们叫它望天吼。据说它在监督帝王的行为,朝向天安门里的,叫“望君出”,意思是说帝王在宫内不要耽于淫乐,要想着天下的百姓,要出宫去民间体察民情;朝向天安门外的,叫“望君归”,意思是说帝王外出不要耽于游乐,要及时回来料理朝政。
原来,这华表不光是装饰物,还有着劝谏的意思。其实,华表的初始作用就是劝谏议论朝政的。其最早诞生在帝尧时期,名称叫做诽谤木。诽谤木早先就是一根木柱,竖立在宫殿前面。不论是朝中大臣,还是百姓平民,只要对朝事有意见都可以发表,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
尧为什么会有这种民主纳谏的作风呢?他是吸取了兄长挚的教训。帝挚是一个暴君,他一登上帝位就被一伙小人包围了,这个道喜,那个朝贺,弄得他忘乎所以,随意行事,竟然还把这样的小人委以重任,欢兜、三苗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人赴任前请教另一位小人狐功,有一段对话听来让人胆寒。
狐功告诉二人:“南方刁民,天性狡诈,又好作乱,非有严刑重罚,不足以寒其胆。二位赴任切不可姑息为仁。”
三苗闻言,荡笑狂语:“这很容易,我即立个规定,让子民把宝货好物尽皆奉献,如其不然,立即杀掉!”
哪知狐功不以为然,淫笑着说:“不妥,不妥,依我看罪有大小轻重,不必全杀。再者,杀死了连痛苦也没有了,岂不便宜了他?该想个办法,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成,那他才会惧怕。”
试想,众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岂不时刻提心吊胆?谁还敢说三道四议论朝事?帝尧执政后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就设立了诽谤木。广众打消了顾虑,纷纷建言献策,创造了良好的民主氛围。这不就是畅所欲言的新局面吗?正是这种风气为后人所敬仰,就把诽谤木推而广之。不仅宫殿前竖立,也用于十字路口作为路标,再后来还有用于陵墓前面的,这称为陵表。
当然,质地最好、造型最好的华表还是天安门前后的那两尊。了解了这段来龙去脉,就会明白华表是畅所欲言的象征,是民主政治的象征。
十八、采椽不斫
640 (1).jpg (22.57 KB, 下载次数: 7)
11:26 上传
《汉语成语大词典》关于采椽不斫的解释是:比喻生活简朴。这里的采指柞木,斫是用刀斧砍削,不斫就是不修整。采椽不斫最早出现在
《韩非子·五蠹》篇中:“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是说,帝尧统领天下时,生活十分简朴,房屋上的茅草不修剪,柞木椽子
不制作。对先贤的这种高贵品质,魏武帝曹操在 《度关山》诗中曾经歌吟:“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可以说,这则成语又为帝尧画了一张像,画的是他节俭的形象。后世历代对帝尧的这种高贵品质赞赏不已,《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的更为详细:“人之所以乐为人主者,以其穷耳目之欲,而适躬体之便也。今高台层榭,人之所丽也,而尧朴桷不斫,素题不枅;珍怪奇异,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粢之饭,藜藿之羹;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养性之具不加厚,而增之以任重之忧。”其意思是,一般当帝王的人都是为了个人的安乐和享受,花天酒地,歌舞升平。高屋大厦,富丽堂皇是人都喜欢的,而帝尧却住简陋的茅草屋;山珍海味,是人人爱吃的美食,而帝尧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华丽的衣服人人爱穿,而帝尧却穿粗布衣,冬天只用鹿皮裹身御寒。相形之下,帝尧的行为是何等的高尚!
帝尧的简朴品格不仅古籍上有记载,而且大量流传于众人的口舌之中。临汾民间这样的故事就很多。有位采药老人,闻知帝尧终日为民操劳,吃的饭食很差,就把自己采到的人参送进宫去,要帝尧补补身体。帝尧不收,老人就不走。帝尧拗不过老人,只好收下。随后,即让女儿娥皇将人参送还老人。娥皇对老人说:“父亲感念您的好心,但是,多年来常吃粗食,已经成了习惯。如今吃了山珍,恐怕会换了口味,以后吃不下粗食。”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更是惟妙惟肖。附近有个叫祗的小国,听说帝尧常吃粗粮,就给他送来一只大公鸡,要他补养。帝尧知道大公鸡可以搏击各种毒蛇猛兽,待使臣一走,就将大公鸡放出宫去,让它到民间去除害。
两个故事,一个意思,就是帝尧不收礼,还要保持他平常的简朴习惯。尤其是后一个故事流传更广,还说大公鸡到了民间驱除了害人虫,所以深得众人喜爱。于是,人们就刻画个大公鸡留作纪念。时日久了,民间便有了过年张贴大公鸡的习惯。一直到现在,晋南乡村过年时农家还有贴年画大公鸡的民俗,都说贴了大公鸡吉祥如意。看来,采椽不斫里蕴藏着传统的美德。
十九、战战栗栗
640.png (31.34 KB, 下载次数: 7)
11:26 上传
《韩非子·初见秦》中有这样的文句:“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汉语成语大词典》将此作为成语战战栗栗的出处,并解释说,形容敬畏戒慎。形容敬畏戒慎,这没有错,只是说战战栗栗出自《韩非子·初见秦》就不一定正确。试想,韩非子自己就写道“臣闻之曰”臣闻之,当然是臣听到的,不是自造的,初创的。那么,韩非子是从哪里听到的?打开《古诗源》就清楚了。《古诗源》是记录中国古代最早诗歌的书籍,内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这首诗名为 《尧戒》,意思是,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一天比一天谨慎。人不会在大山上跌倒,往往跌倒在小土堆前。且不说这首诗历史久远,与《击壤歌》、《康衢谣》堪称中国诗歌的源头,仅说大家常说的座右铭,你知不知道它的源头?其源头就是这首《尧戒》。也可以说,《尧戒》就是帝尧的座右铭。
对于帝尧的这个座右铭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帝尧不可能在那时候写出这么好的诗来,有可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我无法否认这种说法,但是从帝尧的行为当中完全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很谨慎。帝尧是位仁爱的君王,他惟恐办不好事情,让天下子民受苦,经常要求自己做到: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最典型的例子是:帝尧见有一个人吃不饱肚子,就自责地说,这是我没把事情办好;见有一个人穿不上衣服,就自责地说,这是我没有领导好;见有一个人犯罪思过,就又自责地说,这是我的过失,我没有教化好啊!
帝尧总是从别人的过错中找自己的不足,看得出他的日子过得确实十分小心,真正是战战栗栗,日谨一日。看来即便《尧戒》不是他的座右铭,也是后人根据他的言行举止描画出来的。别说作为统领天下的君王,即使作为一个头领,常见的行为都是惟我独尊,说一不二,甚而,祸害天下,鱼肉子民。如此相比,孰优孰劣,一清二楚。因此,我则认为战战栗栗这个成语就是帝尧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二十、求贤若渴
640.jpg (72.35 KB, 下载次数: 8)
11:26 上传
《汉语成语大词典》载“慕求贤人,如渴思饮”,即求贤若渴。这则成语出自《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如果再举例,还有《宋史·窦贞固传》中的:“求贤若渴,从谏如流。”
按说将一则成语的出处从宋代追到了汉代,就已经很知足了。然而,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还没有追到源头,离源头还相差很远。源头要追到帝尧那个时候,而且,帝尧就是求贤若渴的榜样。
屈指一数,帝尧拜访学习过的贤人还真不少,可考姓名的有:壤父、王倪、支父、齿缺、蒲伊、尹寿、许由。这些人,有的典籍留有名字,有的只见于神话传说,但是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帝尧拜师学习的,另一类是帝尧准备揖让帝位的。这里先谈第一类。此类有两位。一位是壤父,也就是帝尧出巡时相遇的那位唱《击壤歌》的席老师。帝尧拜他为师,经常去请教。另一位是尹寿。帝尧拜师尹寿《新亭·杂事五》上有记载:子夏曰:黄帝学乎大真,颛顼学乎绿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尹寿……
简练的古典文献,只能将往事留下蛛丝马迹,而要展示往日的天地,还是民间文学宽广自由。杨迎祺先生搜集到的故事中说,帝尧在衢室听政,一位有识之士推荐了隐居在王屋山的尹寿先生。此人博学卓识,经历丰富,见解独到,道德高尚,各方贤士,无不与他交往。帝尧听了,满心欢喜,当即前往拜访。
平阳离王屋山约有200余里,腊月里寒气逼人,道路坎坷,翻山越岭,走得十分劳累。帝尧却兴致勃勃,和随臣四岳谈笑风生。颠簸了三天,总算到了一座山间小院。树林边有两间小草屋,朝着暖暖的太阳。草屋前围了一圈柴枝扎成的篱笆。这就是尹寿先生的家。帝尧满心喜悦地叩开柴门走了进去,哪知,先生不在家。
退出屋来,帝尧留下话语,改日再来拜访。高兴而来,扫兴而去,四岳闷闷不乐,帝尧却毫不在意,谈笑仍如来时。过了几天,帝尧又叩开了柴扉。这一回,尹寿先生专门在家等待。将他们迎进屋中,连声道歉,说那天外出,冷落了帝尧,实不应该。帝尧却毫不在意,诚恳地告诉他,此番来是专程拜师的,向他讨教治国之道。从制历到稼穑,从刑法到教化,一个一个问题连珠提出。先生听了帝尧的问话,并不着急,一字一板慢慢说起,听得帝尧和四岳连连点头。最后,先生说:“治理天下,祸在人欲。天下人众,各有各欲。欲如登山,高而无穷,登上一峰,又望一峰。因而,若不节欲,则衣难附体,食难爽口,永远不会有满意之感。如此纵欲,地会竭力,泽会竭鱼,人会相搏,国会征伐,天下难安啊!”
帝尧听得心胸豁亮,如同点明一盏天灯。他兴奋地握住先生的手说:“听先生一席话,如读十年书,受益匪浅。”不知不觉,帝尧和尹寿先生长谈了一天一夜。若不是国事缠身,他真想继续听先生教诲。从此,隔不多时,帝尧就会前往王屋山向尹寿先生讨教。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但是,从这个故事便可以看出,帝尧确实是求贤若渴。
二十一、巢林一枝
QQ截图11.jpg (206.4 KB, 下载次数: 7)
11:26 上传
从《古今汉语成语词典》看,“巢林一枝”出于《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其意是比喻安于狭隘的住处。这则成语出自《庄子》没错,我想说的是巢林一枝和帝尧有关,而且也可以说明帝尧求贤若渴。
帝尧主政时,天下很不太平,不是大旱,就是洪水。每遇灾祸,他都自责,怀疑是自己仁德不够,上天降祸,危害众生。因而,他访问贤人一半是讨教,一半是想将天下让给更为仁爱的贤士治理。帝尧拜访过的贤人有支父和善卷,但文献记载过于简略。关于支父,《新序·杂事五》只写了一句:“帝尧学子州支父”。学什么?怎样学?没有下文。《吕氏春秋·下贤》写到了善卷,也是寥寥数语:“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是说帝尧不以天子的架子去访问善卷,写出他礼贤下士的谦虚态度,却也难以得知善卷的长相和学识,更难知尧从他那里获得了什么学识。
王倪、齿缺和蒲伊是传说中的人物,帝尧访问的情形就生动多了。
王倪是中条山人,帝尧得知便翻山越岭,登上主峰。峰高崖险,石怪岩突,一色的巨石不见黄土,石头上长满了一棵棵松柏。帝尧走来,见松下有一间茅棚,无墙无隔,内放一个草榻。榻上端坐一人,正面山发呆。帝尧走到眼前,那人竟然视而不见。帝尧见他脸色红润,目光清澈,一身仙家风骨,便问:“先生可是王倪学士?”
那人猛然清醒,慌忙下地,请帝尧落座。然后,用陶罐舀来门前的山溪水请帝尧喝。帝尧边喝水,边说明来意。王倪听了,连声道歉,说自己勤学好思,思虑的却不是国计民生,而是山石溪流,草木禽兽。他说:“别看这些山石溪流、高树低草无血无肉,却同禽兽一般,都有生命。禽兽与山石相比虽自己会动,却不比山石恒久;草木与山石相比虽自己会长,却不比山石坚固。在这个世上,太灵性的如朝露,太荣盛的易枯萎。我这些陈腐之见,哪里能和治国搭界?”
帝尧听王倪这么一说,耳目一新,却也觉得是和治国有点距离。他向王倪打听贤士,王倪推荐了齿缺、蒲伊。过了些日,帝尧抽出身来前往姑射山中寻访齿缺、蒲伊。哪知两位高人也不愿多谈治理天下的事情,只向他推荐了许由。帝尧便又去拜访许由,要将天下让给他。许由不受,《庄子》中记有许由的答话: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许由的意思是:“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得到大治了,而我如果代替你,我是为了名吗?名是实派出的东西,我何必去追求?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厨师即使不下厨房,主持祭祀的人也不会越俎代庖。”
巢林一枝这则成语就出自此处。
width:100%">
二十二、洗耳不闻
640.png (385.82 KB, 下载次数: 7)
11:29 上传
《古今汉语成语词典》载:洗耳不闻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不愿意听或不愿意过问世事。出处是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许由》中的“尧又召为九州牧,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
其实,这故事是成语巢林一枝的延续,干脆我们接着《庄子》里的记载说起: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段话曾经引用过,再次引用是因为其中可以发现的东西很多。如果这样说不好理解,那我们先翻翻《汉语成语大词典》1006页载:饮河满腹。《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比喻人应知足,贪多无益。1006页载:饮河鼹鼠。《庄子·逍遥游》:“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比喻所需求或所得极有限的人。1044页载有:越俎代庖。《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原意谓人各有专职,庖人虽不尽职,主持祭祀的人也不能越过樽俎代他办席。
仔细一看你就明白了,饮河满腹、饮河鼹鼠、越俎代庖这三则成语都是从 《庄子·逍遥游》上面这段话中衍生出来的,加上巢林一枝就有四则成语诞生在其中,这可以说是高密度的成语田地了。
接下来我们该说洗耳不闻了,按照高士传中的故事是,求贤若渴的帝尧要将帝位让位给贤人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无论帝尧怎么说,反正打动不了他。帝尧想,那就让人家再考虑考虑,于是告辞回到平阳。回宫后,还是惦记着这位贤人。是啊,许由侃侃而谈,句句在理,要是让他统领天下肯定会国泰民安。帝尧一心想将他请进宫中主政,又一想,前次去他坚决不干,再去别又碰了钉子。不如退一步,先让他担任自己的助手,待他熟悉了再让位就好说了。主意一定,就派人召他进宫当九州长。岂料,清高的许由连九州长也不接受,还认为这番话污染了他洁净的耳朵,于是,匆匆忙忙跑下山来,跑到颖水河边来清洗自己的耳朵。
这事是不是真的很难说,但是,颖水河确是有的。而且由于有许由洗耳的故事,颖水河不是一处,变成了多处。且不说河南省登封市有,山西省就有几处。据我所知,平陆县有,黎城县有,襄汾县有。襄汾县这处还在离陶寺遗址不远的地方,而陶寺遗址就是尧时期的。看来,大家都把许由当做高士贤达来尊崇。还有人说,东汉那位作《说文解字》的大名士许慎,就是许由的后人。倘若许由九天有知肯定高兴极了!
二十三、华封三祝
640 (3).jpg (36.74 KB, 下载次数: 7)
11:29 上传
华封三祝是尧时期的一个民间故事。故事的大致时间在大禹治水的年头。我们知道,帝尧时期曾经洪水泛滥,连都城平阳也淹没了。大禹走上治水前线后,先从治理黄河入手,也就是从现在的壶口开始,将拥塞的河道打开,洪水顺峡谷而下,两岸淹没的地方又露了出来,人们回到原来的家园居住了。为察看民情,帝尧四处走访,这一天,终于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了平阳附近。
帝尧正在行走,就见退水后的汾河滩里突然黄土飞扬,像是刮起了一股风。定睛细看,哪里是刮风,原来是人们拉着一只小船飞跑。这是干什么?他好奇地挨近去看。不看还好,一看立即大怒。原来是儿子丹朱命令众人拉着船游逛,还得意地说是旱地行船。
这丹朱生性聪明,却好动好玩,没有耐心坐下来学习。父亲在身边时,他还有所收敛。洪水泛滥,遍地灾祸,帝尧四处察看水情,带领子民抢险救灾。趁此机会,丹朱溜出屋去到处游转。到了水边,叫过一条小船,让船夫划着在波浪中玩闹。大水退了他还不过瘾,就让人们拉着船游逛,没想到让他老爸逮了个正着。
帝尧十分生气,儿子这么不成器实在让他伤心。静心思考,也怪自己操劳天下,忽略了对儿子的管教。思来想去,帝尧决心从陶冶丹朱的性情做起。帝尧把自己在屋里关了好几天,时而仰头望天,像在探寻天道变幻;时而伏体在地,像在触摸地理沧桑。一会儿踱步走动,天道地理在他胸中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一会儿操笔涂画,民情世事在他手下规正方圆,化为棋局。走出宫门时,一盘围棋的方略已经在心中有了雏形!然后,就教丹朱下棋,陶冶他的性情。据说围棋就是这么发明的,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写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丹朱下了一段时间围棋,性情大为改变,帝尧放心了,又去巡察。这一天,他来到华山脚下。当地的头领华封人见到帝尧非常高兴,恭敬地说:“祝你多寿!”帝尧拱手推辞。华封人又说:“祝你多富!”帝尧还是拱手推辞。华封人看他不喜高寿,也不想富贵,就说:“那就祝你多男子!”
哪知帝尧更是坚决辞谢。华封人很为不解,这三者都是他人求之不得的,帝尧为什么不受?见华封人不解,帝尧对他说:“多寿,自己老了,不能动了,要拖累别人;多财富,就多欲望,损坏心志;多男子嘛,要是教化不好还会危害他人。”
华封三祝就这么来的,《庄子·天地》中有记载。《古今汉语成语词典》收录了这则成语,解释是:华封人对帝尧的三个美好祝愿,旧时为祝颂他人的美好祝词。
二十四、饮犊上流
640 (2).jpg (21.81 KB, 下载次数: 7)
11:29 上传
饮犊上流在《汉语成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谓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出处依据的是《高土传》中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也,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可以看出,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尧那个时期,和帝尧让位于许由紧密相连。帝尧请许由代他治理天下,许由不接受。帝尧又派人去请,让许由帮他治国,担任九州牧。然而,许由还是不干。不干也罢,居然认为帝尧和大臣的那些话污染了他的耳朵,跑出山洞,来到颖水河边清洗自己的耳朵。故事就此为止,我们会感到许由是一位难得的高洁雅士。不过,《高土传》中下面的情节让世人看到了比许由还要高雅的雅士。这样的雅士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而是一位喂牛的老头儿。这老头儿如果有什么不一般的话,那就是他不住在平地,而是住在树上,所以人称巢父。
巢父和许由住的不远,应该很熟了,也有人说他们是好朋友。许由到河边来洗耳朵,正碰见巢父牵着牛犊饮水。巢父问他干啥?他便将帝尧要自己当大王、当九州牧的苦诉说了一番。或许,他这样诉说是想得到巢父的同情,最好能宽慰他几句。哪料,巢父听了,不仅没有同情他,还不屑地说:“假如你一直住在深山高崖,谁能看见你?帝尧肯定也找不到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名声,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
听听,这巢父果真见地很高,高过了许由。在他的眼里,许由哪是真正的高雅之士,不过是个善于作秀、贪图虚名的人。每读到这里,我就觉得这是一则寓言,而且是一则具有当代价值的寓言。巢父训斥的不像是许由,倒像是时下某些沽名钓誉的专家学者。看似道貌岸然,其实,均是坐在钱眼里发言。
扯远了,再回过头来看巢父,他数道过许由,牵了牛回头就走。许由纳闷,问他,怎么不让牛喝水了?巢父头也不回地说:“不饮了,我真怕你洗过耳朵的水脏了我这牛犊的嘴!”说着,巢父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
这就是饮犊上流的来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不假,巢父就是比许由还高的高人。
二十五、击壤鼓腹
640 (1).jpg (54.95 KB, 下载次数: 7)
11:29 上传
击壤鼓腹从《汉大成语大词典》看,似乎是由两个时期的事情合并起来的。其中解释:击壤: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鼓腹:鼓起肚子,意即饱食。形容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谈到出处便列了两个:一是《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
在我看来没有这么复杂,一件事就可以说明这则成语。不过,在说明之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知道我国最早的诗歌是哪一首吗?你可能会回答是《诗经》中的,这有点距离。其实《诗经》之前还有,被记载在《古诗源》当中。顾名思义,《古诗源》就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作,其中的第一首是《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最早诞生在我省临汾市。帝尧巡访时在康庄看到的游戏就是击壤,而听到人们高唱的就是《击壤歌》。山西是中国诗歌的发祥地,这是多么荣耀的事呀!
返回来再品味击壤鼓腹,击壤是说游戏,鼓腹是说能吃饱饭。试想,谁会饿着肚子游戏呢?没人。这就是说,在康庄击壤游戏的人们都能吃得饱,住得好,也才有游戏的兴致。所以,《击壤歌》的诞生就包含了这则成语。
其实《击壤歌》里包含的成语何止这一则?仔细一想,至少还有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和“凿饮耕食”。
《汉语成语大词典》对这两则成语的解释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出来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不用说,庄子引用了《击壤歌》。
凿饮耕食:犹言掘井而饮,耕田而食。为百姓乐业,天下太平。语出汉代王充《论衡·感虚》:“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看得出,王充还是运用了《击壤歌》。
由此悟出,《击壤歌》不仅是我国的一首诗歌,而且是上古单纯生活的真实写照。击壤鼓腹中包含着尧天舜日的古老风情。
二十六、比屋可封
640.jpg (74.38 KB, 下载次数: 7)
11:29 上传
比屋可封也作比屋而封,在《汉大成语大词典》中两种说法均有。其意为: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有德行,堪受旌表。后用以泛指风俗淳美。汉代陆贾《新语·无为》记载:“尧舜之民,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这里说得很清楚,封是作为旌表来讲的,而且说明尧舜时期的子民就可以比屋而封,原因也很清楚,就是当时注重了社会教化。那么,帝尧是如何教化万民的呢?
从教育对象上说,当时的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对上,重视领导层的教育;对下,注重社会民众的教育。关于领导层的教育,帝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尚书·尧典》说他“钦思文明安安,允恭克让。”郑玄解释说:敬事节用谓之钦,推贤尚善曰让。思,思考,考虑。文,经天纬地。明,照临四方。安安,温和、宽容。允,的确。恭,谦虚谨慎。克,能够。这些字眼无不透露出帝尧的自身修养,他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惟恐自己有所失误,殃及天下。因而谨慎地明察四方,思虑大事,礼让贤人,宽容温和地处理国事。他的言行感化教育着身边的大臣们,后来继承帝位的虞舜、大禹,都能深省自身,端正品行,将全部心血和精力用在为社会谋利益上。《尚书·舜典》认为舜“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浚,深邃。哲,智慧。塞,充满。玄,潜行修养。德,道德品格。升,上面,朝堂。闻,当然是听了。这就是说他潜心加强修养,智慧深邃,文明谦和,名声传到朝堂,帝尧给予他应有的职位。
从上面可以看出帝尧很重视道德教育。《尚书》中说,尧命舜推行德教,“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这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被人们称为五礼、五品。还任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所谓五教,其实也就是这五典,或说五礼、五品。帝尧确定了道德标准,广为教化传播,对此稍有研究的人没有不赞佩的。
回望上古,还会发现礼仪教育也是一个方面。这在上古那个蒙昧时代非常重要,因为大家对自然的许多现象都搞不明白,都具有一种神秘感,把这一切归结为上天的力量。因此,祭祀是头等大事。在先民眼中只有祭祀才能感动天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时的祭祀已形成了礼仪形式,所以,传播、流行、施用已成为普遍现象。每个先民在参与祭祀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感染,都会受到无形的教育,教化也就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了。
先民受到教化,学会自我约束,社会风气当然就好了。如此一来,岂不是比屋可封了吗?
width:100%">
二十七、允恭克让
640 (5).jpg (29.86 KB, 下载次数: 7)
11:31 上传
允恭克让是评价帝尧的高贵品质。《古今汉语成语词典》钩沉出了其出处在《尚书·尧典》,原句为:“帝尧曰放勋,钦思文明安安,允恭克让。”允恭克让的解释是:允,诚信;恭克,能够;让,谦让。意思是:帝尧既恭敬又谦让。
关于帝尧谦让的品质,通过求贤若渴那则成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作为统领天下的君王,绝不专横跋扈,而是非常谦虚,经常向贤人请教。他先后拜访过支父、善卷、王倪、齿缺和蒲伊,讨教治世的方略。帝尧还去王屋山拜访尹寿,他躬身施礼,请教制历、稼穑、刑法等问题。
尹寿见帝尧这么平易近人,就诚恳地说:“治理天下,祸在人欲。天下人众,各有各欲。欲如登山,高而无穷,登上一峰,又望一峰。因而若不节欲,则衣难富体,食难爽口,永远不会有满意之感。如此纵欲,地会竭力,泽会竭鱼,人会相搏,国会征伐,天下难安啊!”
帝尧听得心胸豁亮,如同点明一盏天灯。从此,隔不多时,帝尧就会前往王屋山向尹寿先生讨教。足见帝尧够谦虚的了。
帝尧恭敬待人的事也很多,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他对待世人的态度。他让皋陶推行法律,皋陶设立的刑法是象刑,也就是将五虐之刑变成了五种象征性的刑罚。这当然是对人的尊重,放在现在讲就是尊重人权了。我在考究那时的教育时发现,帝尧时已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时的学校,也说成均、庠或者米廪。为什么?因为其时的教育只是个学校的雏形,与后来的学校还有很大距离。这一点,只要看一看米廪、庠的意思就会有所理解。米廪,古代的粮仓。庠,是养老的地方。《礼记·明堂位》说:“米廪,有虞氏之庠也。”这等于说尧舜时将粮仓作为养老的地方,首先保证了老者不愁食物。《礼记·王制》又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那时老人有朝臣,有平民,将朝臣中的老者养在上庠,将平民中的老者养在下庠。这些老者都是历尽世事,颇有经验的人,养着白吃饭岂不可惜?于是,便将孩童召集于此,请这些长者为之传授经验。如此一来,米廪也好,庠也罢,就兼而有了两种用项,即养老的作用未变,又增加了传授技术的功能,古代的专门学校就这么诞生了。这里,我们注意的不是学校的诞生,而是养老的事宜。你看,他们不仅尊重朝中老臣,还供养平民中的老者,在遥远的上古就将众人的养老挂在心上,这多不容易?
由此看出,帝尧的确是允恭克让的典范。
二十八、允执厥中
640 (4).jpg (47.73 KB, 下载次数: 7)
11:31 上传
允执厥中也作允执其中,载在《古今汉语成语词典》。
允执厥中最早出现在 《尚书·大禹谟》,其原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是舜给大禹说的一段话。其意思是,现在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必须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
舜对大禹说这样的话不足为奇,因为先前尧就对他说过这样的话。《论语·尧曰》中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穷困,天禄永终。”
这是帝尧在教导他的接班人舜。其意思是:啊!舜呀,按照上天传位的次序,地位应由你来继承。你要诚实地执守正确的道理。四海的人们如
果贫穷,上天赐予你的地位就会永远终止。
现在这话我们读起来已有些陌生了,其实,历史上对“允执厥中”这话十分重视。明代方孝孺在《夷齐》中写道:“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
、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允执厥中’也。”
我们知道北京故宫,也就是紫禁城有个中和殿,殿上高悬的是乾隆御笔题写的匾额,上面写的就是:允执厥中。
古人认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尧舜禹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心
法,早于孔子心法与释迦牟尼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名师贤士称作十六字心法。
研究传统文化的人认为,世人有三心:一是道心,二是人心,三是肉心。道心也叫良心,是人的天赋本性,纯洁透明。人心也叫妄心,欲望无穷,心猿意马。道心和人心均属人的力泵,即动力。所以人们必须扼制欲望,回归道心,才能允执厥中。
我们再细细品味一下允执厥中。允执就是平心静气,静观执守,不离自性。厥字是个虚词,厥中就是其中。所以允执厥中也常说作允执其中。
中是天性所在,精神要领。也有人将允执厥中简称为执中,表示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迁不移,不偏不离……也就是老子说的有欲观窍,无欲观妙,抱元守一;《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再说下去就更为玄乎了,不是这篇小文能够说清楚的,但由此我们可看出,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不仅发祥了物质文明,而且发祥了精神文明。所谓博大精深,道理就在这里。
二十九、顽父嚚母
640 (3).jpg (8.48 KB, 下载次数: 7)
11:31 上传
顽父嚚(yín)母出自《尚书·尧典》,原文是:“父顽,母嚚,象傲。”《汉大成语大词典》对顽父嚚母的解释是,指愚顽暴虐的家长。
传说,舜是个苦命的孩子。如果从头说,那时候他还不能称舜,名叫重华。舜和尧一样,都是他们去世后由于功绩特别大,后人便为他们建了庙宇祭祀。既然建了庙宇,就该有个名称,舜和尧都是庙号。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还是就叫他舜吧!舜出生没几年,他亲妈病死了。人常说,少年亡母是人生的最大不幸,可这不幸偏偏就让舜碰上了。他爸瞽瞍懂得音乐,可不知道为什么双目失明了。还算不错,一个瞎眼男人竟有人愿意嫁给他,瞽瞍续娶了老婆。这一来,舜就有了后娘。
舜对后娘像亲娘一样听话,一样孝顺。可后娘心眼窄,把他当成肉中刺,整天指派重活给他干,一不如意,就会打他。这也符合情理,哪一个没有缺陷的人愿意嫁给个眼睛看不见的男人?舜可能也懂得这点,知道老爸娶个女人很难,所以,尽量讨后妈高兴。遗憾的是,后妈看见他却不高兴,因而,受气挨打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尤其是舜有了弟弟象后,后娘对他更差了,一天不挨打那实在是他的幸运。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爸,后娘成天在他爸跟前唠叨舜的不是,老爸又看不见,便信以为真。后娘打他还不算,老爸也好歹不分,经常骂他、打他。舜忍气吞声,依然像从前一样孝顺父母,善待弟弟。
有一次,后娘得了病。舜白天熬药做饭,夜里喂水侍候。好长时间,舜都没有睡过囫囵觉。他对后娘这么好,一定会感动她吧?可是,后娘的病好了,还是看他不顺眼,仍然非打即骂。他对老爸诉苦,盼望老爸能同情他,哪知老爸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臭骂。后娘听见了,再在老爸面前添一把火,老爸就往外赶他。舜苦苦哀求,老爸还是不依不饶。舜流着泪,离开了家门,来到了历山。在那里搭了一个草棚,才算有了个栖身的地方。
这样的父母实在太不明理了,难怪人们说他们顽父嚚母。
舜这个后娘实在败坏了继母的名声,民间就给了她个姚婆的称号。姚婆成了不良继母的代称。到了临汾一带,一听说姚婆就知道出了个不贤德的继母。那么,为什么将这刁钻的继母叫做姚婆呢?还不是因为舜的家住在姚墟么!姚墟出了个刁钻的婆娘不就是姚婆么?
三十、明扬侧陋
640 (2).jpg (59.81 KB, 下载次数: 7)
11:31 上传
明扬侧陋现在虽然已不多用,但却是最早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伟大举措。《汉大成语大词典》对明扬侧陋的解释是:明察荐举并重用出身寒微的贤士。这个解释不完整,只说了重用出身寒微之人的一面,忽略了“侧”字,侧是身边,说举荐身边的贤人也可。所以,我才认为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原文出自《尚书·尧典》:帝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嚚母?,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这是有关选拔贤能的一段对话:帝尧说:“可以选择贵戚中的贤良,也可以推荐地位卑微的能者。”众臣提议说:“下面有个穷困的子弟,名
叫虞舜。”帝尧说:“是的,我也曾经听说过,他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瞽瞍的儿子,父亲心术不正,继母存心不诚,弟弟象傲慢骄
横,而舜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他以孝行美德感化他们,严以律己,不流于奸邪。”
为什么大家会众口一词推荐舜呢?自然是因为他小有名气了。他的名气不仅大臣知道,帝尧也有耳闻,因此他才会说:“予闻”,我也听说过。他是听说的,还是亲见的?这里有很大的思考余地。余地在于民间有帝尧去历山访到贤人虞舜的传说。
帝尧登上历山,满眼都是坡地。大片坡地却被一条条垅线分割成条条块块。帝尧有些诧异,这垅线有什么作用?他走近田边问一位老农。老农告诉他,千万别小看这垅线,过去农家常因为田少地多,发生口角。自从有了垅线,人们各耕其田,再也没有争端。帝尧听得异常欣喜,禁不住问,这是谁的主意呢?老者用手指指正在耕田的一位后生。
帝尧便朝那位后生走去。到了田边一看,他耕的地比别人的平整多了。远远望去,后生的犁后挂着簸箕,他不时就敲一敲,这是干什么?帝尧心存疑惑。待后生耕到这边田头,他上前打问,后生微微一笑,对他说:“牛耕田很累,我不忍心打它们。”帝尧欣喜地看着后生说:“你真是个善良的人啊!”后生又说:“再者,我一鞭下去打不到两头牛的身上。打黑牛,黑牛走得快了,黄牛仍然慢,一快一慢,犁头颠动,地就耕不平了。如果打黄牛也是一样呀!”“哈哈,好呀!小伙子又仁爱,又有心眼。”帝尧高兴地笑着问:“请问你的名字?”后生答:“重华”。帝尧很是高兴,待到日落天黑,相随回到他的茅棚,又谈了好些事理,越谈越觉得这后生是个好苗子。
这便是帝尧历山访贤的故事,也是帝尧不鄙视寒微的下层子民,礼贤下士的表现。可以说,他是明扬侧陋的先行者。之后,一代一代的人仰慕他,效仿他,这种品格传续下来了。最为有名的可能就是祁黄羊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了。
三十一、落井下石
640 (1).jpg (109.58 KB, 下载次数: 7)
11:31 上传
落井下石也说下井投石,是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成语。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形成于什么时候,即使成语词典也没找到它的源头。《汉大成语大词典》解释:见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扔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这没有什么不正确的,只是谈到出处,认定的竟是唐代韩愈的 《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其实,韩愈的文章不是源头,而是他借用了往事。借用了什么时候的往事?这还要追溯到帝尧那个时候。
在解读“明扬侧陋”时,我们得知帝尧历山访贤发现了舜,认为他是个好后生,就想将帝位让给他。但是,帝尧办事小心谨慎,惟恐出错危害世人,便想进一步了解他。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的说法是:“我其试哉”。怎么试舜?《史记·五帝本纪》说是“厘降二女于妫,嫔于虞”。也就是将两个女儿送
到妫水湾里,嫁给虞舜,让她们和他一起生活,以观察他的道德行为。还说:“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这就不仅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观察他在家中的行为,而且将九个儿子也送到他那里,观察他在外面的处事。这样考察够认真了吧,但孟子还觉不够,再加些财物给舜,《孟子·万章》中写道: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禀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加诸上位。
这一着更厉害,不是要看他贫贱之时的态度,而是察他富贵以后的品行。尤其是还给他百官,供他驱使,看看他到底是否人富了,脸阔了,行为就变横了。不过,历史学家对送之百官持有疑异,舜居僻地,百官没有用武之地啊!不仅百官,对送之九男也少见下文,而多见的是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起嫁给了舜。
成亲后,舜带着两个媳妇回家拜见父母。后娘见了更为生气,原想,把他赶出家去不冻死,也会饿死,可怎么会想到他反倒发达了,还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她真想把他们一起轰出去,可是象见了两位金枝玉叶般的嫂嫂,生了祸心,就和母亲合计要害死舜,他好霸占嫂嫂。舜当然不知道,还感觉到后母和弟弟对他好多了。
这天傍晚,父亲瞽瞍将舜叫过去说,井浅了,有了淤泥,要他下去淘井。舜没有推辞,准备第二天就干。回到屋里,和娥皇、女英一说,两人都觉得应该长个心眼。于是待父母、弟弟都睡了,他们便忙碌起来。第二天舜刚下井,就觉井口一黑,像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他赶忙闪身,躲进昨夜挖好的侧洞,顺着暗道悄悄钻回屋里。
井口上的象可得意了,又是填土,又是倒石,把井埋了个严实,心想舜必死无疑了。他扔了工具,撒腿就往嫂嫂屋里跑。快近窗前,听见琴声悦耳,以为是嫂嫂正在弹琴。他喜不自禁,大步跨进屋去。一进门,吓得差点爬下,哎呀!见鬼了,弹琴的竟然是舜。象讨个没趣,说几句闲话,溜了出来。
这就是落井下石,或者说下井投石。这才是这两个成语的源头。
三十二、上屋抽梯
640.jpg (34.82 KB, 下载次数: 7)
11:31 上传
上屋抽梯载于 《古今汉语成语词典》。先说的是出处,《孙子·九地》:“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又说了则故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让人上楼以后,搬掉梯子。比喻诱人上当,也比喻进行秘密策划。这个解释基本准确,但出处就距离较远了。
其实追索出处很简单,仍是舜的故事,情节和落井下石紧密相连。落井下石没有害死舜,后娘与象都不甘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天父亲又叫舜,说谷仓漏雨,要他上屋修理。舜又答应了,回屋说过,娥皇、女英都说还得提防着点儿。第二天,舜上房顶时就背了两个斗笠。他正在翻盖茅草,就见谷仓着火了,浓烟滚滚。他便去找梯子,哪里还有呢?早被象抽掉了。这不就是上屋抽梯吗?这才是上屋抽梯的源头。
故事讲到此,舜还在屋上,随时有生命危险。这一来,背上的斗笠可起了大作用。舜拿下斗笠,一手一个,高高举起,那斗笠就成了降落伞。看来降落伞的发明权应该归舜。他忽忽悠悠跳了下来,不偏不倚落在自己的屋前,抖抖灰尘,回到屋里。
过了一会儿,大火烧光了谷仓,象没找到舜,以为他早成了灰烬。便高兴得一蹦三跳,跑来和两位嫂嫂成亲,一进门却碰见了舜。他腿一软,跌倒在地。舜上前拉起他说:“小弟以后不要多礼,更不要跪拜。”给了个台阶,让象退了出来。
舜连续被害,却不记前嫌,一如先前那样孝敬父母,善待弟弟。后母和弟弟见害不死他,以为是天神相助,也不敢再动邪念了。一家人和睦相处,光景过得红红火火。帝尧闻知,深知舜是难得的人才,就将舜迎进宫中代为摄政。
翻阅史书,上屋抽梯和落井下石典籍上都有记载,不过称之为焚廪、掩井。孟子笔下是这么写的: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柢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房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慈臣庶,汝其子于予治。”
其意是:万章说,父母命舜去修粮仓,他爬上屋顶就抽掉了梯子。父亲放火烧掉了粮仓。又让舜淘井,还用土堵住井,舜逃出来了。象说:“谋害舜全是我的功绩,牛羊、仓廪归父母,干戈、琴以及弓归我,我还要二位嫂嫂照料我睡觉。”象走进舜的房间,见他在床上弹琴,便说:“我好想念你呀!”但愧容满面。舜说:“我心里想的是那些臣子,你替我管理他们吧。”
上屋抽梯这个成语也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和耐人寻味的故事。
width: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语出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