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教育从何时开始接受国外先进经验

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_中华文本库
第2页/共6页
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关于未来职 业的基本问题,促使其考虑 4 年间如何度过。针对三至四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 开展和提供基本就职支援和行业就职支援,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 两年的准备是否充分。 1.2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 TAFE) 。 国家训练局负责制定全国性政策,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目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 制度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1.2.1 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在国家训练局的协调下,澳大利亚设有 21 个全国性行业培训咨询组织。这 些组织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向 TAFE 学 院和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和教学依据。 1.2.2 建立国家统一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使职教成为国家教育体系有 机的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为 10 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 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 想。 1.2.3 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证书框架开发课程、组织教学。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 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 联合制定,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 TAFE 学院能否开设某一专业, 须经过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严格审核。 职业教育的教学普遍采用以能力为 本位的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 行学习,教学组织方式极为灵活。通常,学生从 TAFE 学院毕业后,立即可以上 岗工作。 1.2.4 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TAFE 学院的教师一般至少有 3-5 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而且全都从有
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例如,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师是从注册会计师中 招聘的。在澳大利亚,没有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职业教育教师的现象。新招 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 l-2 年的部分时 间制学习,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在应聘之后,同时也是有关专业 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 1.3 德国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产品质量闻名世界, 这与德国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密不可分。德国的 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制 度,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德国
第2页/共6页
寻找更多 ""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01:49&&
?& 09:03&&
?& 09:00&&
?& 08:57&&
?& 08:52&&
?& 10:32&&
 当前位置:&&&&&&&&&
中高职衔接,国外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而衔接模式的确立又是当中的关键问题。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以课程衔接为主要衔接模式,其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有效的政策支持,为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提供了启示。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探索衔接模式,我们不妨考察一下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4个国家实现中高衔接的模式与特征,为我国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对口入学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日本,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模式。在这种衔接模式中,学生在高等专门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前三年主要集中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逻辑体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高等专门学校的生源除了初中毕业生外,还有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和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通常采取推荐入学、考试选拔等多种方式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单元衔接模式。此衔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实质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被分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相邻的两个教学单元联系比较紧密,保证了课程的逻辑顺序。这些教学单元的设计基于统一的培养标准,由此避免了课程重复及断档现象,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美国是以这种模式来实现衔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来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这种模式在《卡尔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中有明确规定:“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即‘2+2’课程。”另外,美国还鼓励社区学院与高中进行合作,共同制定衔接方案并进行实用技术课程的研发。
  “培训包”模式。澳大利亚通过“培训包”模式来完成衔接,“培训包”已经成为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代名词。“培训包”是“一套国家认可的,用以认定和评价技能的职业标准和资格的体系,它是国家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要素的总和。”“培训包”由澳大利亚国家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分为不同的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间都相互联系。“培训包”的开发与使用促进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标准化。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电话:010-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摘要: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使这些人才尽其所能。因此,如何培养有就业能力并能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人才"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使这些人才尽其所能。因此,如何培养有就业能力并能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人才,以发挥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才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本文从对大学生失业根源的探讨、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三个方面来阐述完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两方面的真正作用。 中国论文网 /9/view-4363185.htm  关键词:职业教育;大学生失业;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4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量迅速增加,在年这十余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6.24倍。然而,市场对大学生数量的需求却趋于下降,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次就业率也由之前的93.7%降低到72.7%。结果,至毕业时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就已突破百万大关。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本应同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层次也应同本国的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相适应。然而,现阶段我国以订单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正是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原因。于是,学者们大多认为我国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正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相适宜。于是,有人认为我们应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扩大就业量;也有人认为我们应该调整教育结构,注重理工科发展以配合当前的产业格局。   从失业问题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缺陷   (一)我国的大学生失业率高吗?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教育结构调整,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并且生效的,当然也不可能解决当前的失业问题。于是,我们转而从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寻求答案,那就是失业现象本身。然而,我们有一个疑问:当前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是正常现象吗?表1是我国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和就业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率自2001年以来一直处于70%左右的水平。但是,如果单看失业率而忽略其他,这显然不够客观。相关研究证明,新增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人口学历结构的影响十分有限。2001年,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60%,到了2009年,这一占比升至7.43%,9年来只增加了1.83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虽然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居世界第一,但这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规模(2009年为611万),与我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存量(2009年我国就业人员数量为7.80亿人)相比,其比例仅为0.78%,这是微不足道的。这一比例虽无多大实际意义,但过分夸大毕业生失业问题,似乎并不恰当。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超前吗?   青年人和大学生的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1960年以前的韩国以及二战后的日本等国均出现过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造成毕业生大量失业的现象,其原因也大多出于劳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当时的产业结构而出现的“结构性失业”。但是,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在短时期内成功摆脱这种困境,并没有特别的摆脱方法和途径,普遍认可的解释就是人才培养为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人才“蓄水池”的作用。而且,“教育先行”的超前意识一直是国际教育界对教育、对经济发展、对摆脱经济困境所优先考虑的战略。值得借鉴的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几乎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日本、韩国这样的资源匮乏国之所以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经济,其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功不可没;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教育普及率更是遥遥领先。而我国1993年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只有5%,直到2010年也不过26.5%的水平。因此,我国的教育发展不是超前,而是落后。   (三)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过剩吗?   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18~22周岁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到2010年仅为26.5%(如图1),而日本早在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53.7%,韩国大学生入学率由1975年的10%提高到1995年的50%,到2003年更是达到66%。另外,从大学生就业占比方面来说(见表2),即使是与我国相似的国家(如巴西、南非、捷克、俄罗斯等)相比,我国大学学历就业人口占比也是很低的,2009年的数据也仅为7.4%。同样是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的巴基斯坦早在2002年就已达到21.1%,而俄罗斯、美国更是达到了50%以上。可见,扩招也并没有显著改变我国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还是很低的,大学生人才数量没有过剩,而是太少了。   (四)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根源是什么?   以上的论证足以说明,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而,我们认为失业并非来自教育结构或经济结构问题,其根源存在于教育体制自身的缺陷。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旦出现经济萎缩,毕业生失业率就紧随其后快速上升,甚至比总体失业率还高。高额成本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相比其他类型的就业人员,却没有更多的就业竞争优势?其原因很简单: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代表着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虽然很多专业有毕业前的实习机会,然而,这种以熟悉业务为目的的短期过渡也并不能培养出大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因而,面对经济波动,大学生失业加剧就成了必然的现象。更为遗憾的是,很多毕业生直到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行业,如果转行成本很高的话,隐性的人才流失就更多。正如很多企业家所言,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甚至影响其一生。因而,如何使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发现他所喜欢的职业,至少发现他不喜欢的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并没有给大学生太多的提前接触和发现自己兴趣(职业兴趣)的机会。因此,在面对经济波动时,大学生失业就成为必然。
  如果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而是更加关注就业与失业的表面问题,那将是舍本逐末。因此,对于如何调节大学生失业问题的重点也就不应该仅着眼于过剩的问题,而应该在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同时,完善现有教育体制,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做好人才“蓄水池”。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从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看人才“蓄水池”的构建   (一)实用技能培训   相比总就业率来说,德国的大学生就业率总是最乐观的。2004年德国的失业率大约为11.2%,其中高学历人口的失业率仅为4%;到了2009年,失业率大约为10%,但大学生失业率仍保持在4%以下的水平,而且德国的就业市场预计在2020年后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但德国的大学生就业却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要归功于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德国,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训。众所周知,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其教研并重的模式和严谨务实的学风为国际教育界所推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高度依托关系不仅为企业的自身发展和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需要高校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加以重视。因此,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实用能力的培训,并且规定这些实用技能的学分占毕业生所需全部学分的18%左右。这种培训方式深化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增加了毕业生工作的附加值,也缩短了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当然,毕业生实用技能培训作为一种国际惯例并不止于在德国实行,其他国家如日本、美国、芬兰、韩国等国均有实施,我国高校也有这种技能培训的课程。韩国在线就业网(www.jobkorea.co.kr)对国内四年制大学的1 774名二至四年级学生进行 “大学生就业相关培训现状” 调查的结果显示,55.8%的受访者回答“正在参加就业相关培训班”。德国的高等教育至今仍信奉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并严格把关学生的学习成绩,其准时毕业率居世界最低,为19%,如下页图2所示。韩国的大学生准时毕业率则居世界前列,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怀疑。而我国的大学生准时毕业率更是超过韩国,我国大学毕业生能否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率也是个未知数。   (二)体系化的职业教育   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其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雇佣制度,即“毕业生一起录用制度”和“终身雇佣制度”。日本企业和政府机关每年对优秀毕业生进行一次统一录用并终身雇佣,这种制度使得日本企业能够长期维持自身的人才“蓄水池,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长期执行,使得日本能够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维持长期稳定的低失业率。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下滑和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这种“统一”的制度逐渐变得灵活和多样化。尽管如此,这种制度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当代日本企业的人才储备观和学校的职业教育观。与德国相同,日本的企业也非常重视与高校合作,并十分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同的是,日本的职业教育是体系化的,是贯穿整个学业生涯的教育。在日本,小学便设立“早起会”,用早课前的时间进行勤工俭学,以培养小学生的职业观念;初中阶段设置“职业科”,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需的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到了高中阶段,教育机构会减少基础课程来增加职业课程的选修科目;在大学,就业课程及职业规划教育则更加细致与专业,如“人生出路和选择”、“职业生涯形成论”、“现代职场论”等相关课程。“就业”作为职业生涯的教育核心贯穿于整个受教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早地准确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在校期间便可以及早参与相关方面的活动和技能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相关的执业证书等,为以后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政策支持首先表现在各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经济越发达,越重视优先发展教育;科技水平越高,越舍得花钱培养人才,尤其是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点首先表现在立法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教育形式加以规范和激励,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私立学校法》、《教育公务员特立法》、《临教审设置法》、《教科书法》等多达几十部法律规范。二是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上,1999年美国教育经费投入高达6 350亿美元,占GDP的7.7%;日本上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费占GDP的份额超过5%,80年代接近6%,且教育经费增长一直快于GDP的增长;英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2001年至2002年度为5.0%,2003年至2004年度为5.3%,为5.5%,2006年至2007年为6%。然而,我国直到现在才勉强将教育投入提升至GDP的4%。   其次表现为对就业扶持和创新培养的大力支持。这一方面的共同点仍然表现在立法和资金投入两方面。根据德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高校毕业生有权得到有关就业信息、咨询、培训、进修以及求职期间个人及家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日本有《日本国宪法》、《劳动基准法》、《职业安定法》、《雇佣对策法》、《最低工资法》、《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就业促进法》等建构的一个相当完整的“就业优先”或“以就业为核心”的劳动就业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在资金投入上,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和开展创新活动,英国政府提供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业项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释放他们的创业潜能,使他们了解创业过程,获得创业相关技能。美国自1947年哈佛大学开办创业教育以来,经过60 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通过专门设立的国家创业教育基金,创业教育已经在美国形成一个相当完善的社会体系,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日本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将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共同研究、共同思考、共同行动。我国虽然也有相关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但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且覆盖面太小。
  综上所述,由于各国的国情迥异,因而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上不尽相同。如德国的教育严谨务实,其毕业生通过短期的技能培训便可适应工作的需要,因而能够长期保持较低的失业率;英、美等国家则由于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而在创新支持上力度最大,也最有实效;日本通过体系化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扶持与引导(“体验式就业”)来维持稳定的高就业率。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与韩国较相似。因而,我们需要的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国情,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就业促进计划(制度),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失业严重的问题。   从经验借鉴到完善教育体制的政策建议   由北京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中关村人才市场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指出:“就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的深层原因”。“就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我国的教育体系多重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至于我国各层次的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难以应对必要的职场社交与人际沟通。如果把现阶段在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统称为“校内知识”,把就业理论、社会文化知识称之为“校外知识”的话,那么,就业能力的高低就取决于“校内知识”与“校外知识”的综合程度。我国的教育体系明显重视“校内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校外知识”的培养。因而,如何将“校外知识”贯穿于教育始终,不仅是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渗透式职业教育,校外知识引入课堂   将“校外知识”融合到校园教学内容之中,并贯穿于整个学业生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他们强烈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小学阶段,可以将“校外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启蒙思想穿插在《思想品德》之中,简要介绍关于各种职业和就业的初级知识;初、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渐渐成熟,可以在政治教育中引入人际交往与沟通、职业观、就业观等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职业与真实的生活。高等教育阶段,则完全有必要将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建立职业资格框架,并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就业培训师等作为讲师进行授课,并计入学分。个人能力的培养本是高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作为过渡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就业培训理应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应该将此责任推给社会、推给企业。   (二)政府主导,校企合作   日本的经验表明,教育是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承担的职责,其中政府应承担首要且最关键的责任。因此,政府相关机构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及创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制定具体的、切实有效的、认真执行的扶持制度。如通过减免赋税的方法鼓励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有保障的实习机会;提供易于实施和易于得到的创业基金;广泛建立科技创业园(如西南大学科技创业园,它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以及贷款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创新的观点和发明等。   参考文献:   [1]苏丽锋,孟大虎.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与配置状况报告——基于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9):69-74.   [2]潘懋元,吴玫.从高等教育结构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4-6.   [3]陈光,刘颖,李仕明,等.高等教育贡献率研究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3):12-16.   [4]陈武元.日本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58-68.   [5]李建求.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3(3):33-37.   [6]刘世清,田守花.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专业设置——以上海地区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88-91.   [7]王鲁新.韩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1997(6):65-69.   [8]张文剑,陈复华,谢承义,等.教育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1):36-40.   [9]高莉,杨家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的教育结构调整[J].教育科学研究,2012(3):5-14.   [10]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11]邱晓蕾,(韩)李美珠.中国与韩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J].教育与经济,2005(3):53-56.   [12]洪英芳.战后日本吸收“过剩”劳动力的途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3):15-17.   [13]刘敬文.战后日本教育与社会就业问题[J].世界历史,1985(4):39-46.   [14]Shin-Bok Kim.韩国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29-34.   [15]柳屹立,高嵘.美国高等教育对其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1997(3):51-53.   [16]陆璟.韩国:后发国家追赶的典型[J].教育发展研究,2003(2):15-19.   [17]张钰.日本:教育对日本现代化起了主要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03(3):9-14.   [18](韩)贾金英.韩国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J]. 教育与经济,2005(1):47-49.   [19]张振助.教育和人力资源是立国之本——美、日、韩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3(2):5-8.
  [20]张朝然.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及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76-77.   [21]褚静.德国大学生的良好就业状况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2006(6):97-99.   [22]周延波,光昕.后危机时代韩国大学生就业对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7):92-94.   [23]林静.德国大学生准时毕业者少[N].光明日报,.   [24]张季风.战后日本失业结构特征与就业机制[J].日本学刊,2000(4):65-79.   [25]余逸群.日本教育先行战略与经济发展[J].亚太研究,1993(5):50-55.   [26]马章良.美国、日本、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92-95.   [27]钱国英.日本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125-130.   [28]万玉凤.就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的深层原因[N]. 中国教育报,.   [29]罗瑞峰.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6):28-29.   [30]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7-31.   [31]施莉.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9(1):129-130.   [32]吴忠魁,陈朋.四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6):43-47.   [33]刘翠荣.举世瞩目的教育改革——谈目前日本第三次教改[J].现代日本经济,1987(5):52-55.   作者简介:   苗建青(1964—),男,内蒙古锡林郭勒人,博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循环经济学、职业教育学。   邵青贤(1987—),男,河南固始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职业教育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外先进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