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西梁漱溟哲学思想先生哲学化得人生主要体现再哪些方面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部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生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生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巴,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曹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白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株。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教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鲍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7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泉,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选自《师资建设》)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C.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题目是《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那么,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
(1)C、D   (2)①梁漱溟不认为自己是学者,是因为:他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只是好发现问题,好用心思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已,谈学问,只是不得已。外人看他像是在谈学问,其实,志不在学问。(意思对即可)②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他要把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梁漱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解决中国问题放在心上,离开北大到各地考察办学,是他进行人生实践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好方式。(意思对即可)  (3)①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②他不幕名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他却在他当讲之年毅然辞去。③注重实践。许多人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当做哲学思想采讲,而他认为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④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中国问题最大问题摆在心上,不怕困难,先后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4)示例1 认同,梁漱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不是学者。     ①梁漱溟从不自视为学者,他做学问是不得已,其缘起、目的和态度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②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研究学问,是为了实践。③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冶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     示例2 不认同,梁漱溟还是一个学者。     梁漱溟在北大期间主要身份就是学者,虽然离开北大后,从事了许多社会活动,但最终使他闻名后世的,还是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学者并不是只呆在书斋里一味研究学问的书呆子,把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中探索发现。同样是学者的本分。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示例3 梁漱溟既是学者,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①梁漱溟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以及学术地位,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梁漱溟是优秀的学者。②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③这两种角色不是截然分开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在梁漱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目的研究学问,产生了学术成果。又以学者深厚的学养实践于社会活动。所以。尽管梁漱溟不自视为学者,但实际上,他首先是学者,然后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2).拟人搜索(3).反衬(4).对比(5).反复(6).排比(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4344145217130746300374154969143970我的人生哲学--梁漱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的人生哲学--梁漱溟
探​究​人​生​追​求​及​人​生​意​义​。​。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_百度知道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问者采纳
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1条回答
此事流传甚广,不群……”之类,似乎他身上最惹眼的即那股儒家遗老的傲慢和孤僻劲儿,人们算是见识了士大夫的迂腐和可爱,乃至自由表达己见的习惯和决心——也正是大批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后来纷纷褪掉的那种素质,人们在津津乐道该故事时。其中,也就是说,看到最多的词儿往往不外乎“自负、也是史家最津津乐道的,恐怕即1953年公开顶撞毛泽东,因为这激赏只能算是一种对其敢于“逆流”“犯上”之道德勇气而作出的反应、放言“九天九地”的那件事了。从那副偏向虎山行的“驴脾气”中,几成了梁先生的一尊“名片”……虽然:相信自己的眼光,但很大程度上,这种对“螳螂挥臂”的打量透着一股激赏和敬叹之情,人们还是漏解梁先生了、清高,在夸大其个性魅力和道德光芒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他身上那种最可贵的理性素质,运用常识理性以判断事物的能力,最能显示他“不群”、固执在对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素描中,大都是把梁漱溟作一性情中人而非思想中人来推崇的
三、感受中国大儒之风骨 (13分)
20.(2分)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少一点扣0.5分)
21.(2分)一是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二是主张在《宪法》中设国家主席。
22.(2分)“宪草”: 宪法的草案;“草宪”:草率的宪法。(说明:本题是“汉字部分”第4题的延伸,第4题旨在让学生关注此类词语现象,本题旨在让学生辨析此类词义差别。)
23.(2分)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溜须拍马。(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体诗的理解能力和诗意的概括能力。)
24.(3分)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意近即可。说明:这是一道学科渗透的综合探究题,旨在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和学科知识渗透的综合能力。能联系历史背景得1分,能答出梁漱溟的精神风骨得1分,能答出梁漱溟的历史作用得1分。)
25.(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错一字扣1分
三、感受中国大儒之风骨 (13分)
20.(2分)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少一点扣0.5分)
21.(2分)一是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二是主张在《宪法》中设国家主席。
22.(2分)“宪草”: 宪法的草案;“草宪”:草率的宪法。(说明:本题是“汉字部分”第4题的延伸,第4题旨在让学生关注此类词语现象,本题旨在让学生辨析此类词义差别。)
23.(2分)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溜须拍马。(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体诗的理解能力和诗意的概括能力。)
24.(3分)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意近即可。说明:这是一道学科渗透的综合探究题,旨在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和学科知识渗透的综合能力。能联系历史背景得1分,能答出梁漱溟的精神风骨得1分,能答出梁漱溟的历史作用得1分。)
25.(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错一字扣1分
梁漱溟先生是个有骨气、有良知的文化人,虔诚爱国的学者,不能用职业政治家的标准苛求。他之于民盟,民盟之于他,断了骨头连着筋,着实扯不断。
自信、无畏、真诚或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梁漱溟、牟宗三、钱穆、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这些人在民国欲毁中华文化的背景下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就说明了一切。还用问什么人格魅力了吗?
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和毛泽东硬抗。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学的创始人,可谓一代宗师。然而,他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只因他的书法被其多方面的学问所掩盖,时人多不知晓。梁漱溟一生刚直不阿,敢于仗义直言,其刚毅的性格,珍贵的人品跃然纸上,表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的高风亮节。
现追忆梁漱溟与书法结缘,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日《北京大学日刊》的“梁漱溟启事”。另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上海书店出版的《书法大成》就以名家书法作品,选用了梁漱溟回复一家杂志的短信,观其函件,字迹清雅秀美,用笔劲爽刚健。
特别是在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将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柳亚子、章士钊、梁漱溟等14位现代名人书法选入予以介绍。之后,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杂志在1989年第三期上,选登了一帧梁漱溟于1948年元旦在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旧居书房所写的条幅———杜诗一首,编者在评析该作品时说:“梁漱溟此书,清雅恬淡而坚挺绵密”,书风兼受李北海、王羲之、颜真卿三家的影响。
人们把梁漱溟视为书法家,而他本人却不以为然,且无意接受。日梁漱溟在《寄君大侄》信中说:“我自幼不屑为临池功夫,从来于任何碑帖书法不加理会,旁人或指我是赵子昂、或指我是李北海一路,实则安得有空闲及此耶?”1981年《致崔有志》:“我夙无临池功夫,盖亦不屑用心于此也。”据外公的回忆及考证,正如梁翁所言:“少时遭逢国家多难(甲午战败)于临池功夫无暇分心,因有待致力之事正多也。”
梁漱溟是大学问家,一生为求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与思想上解决人生问题而“竭尽其心思气力”。自学成才的梁漱溟,论学历只有顺天中学堂毕业文凭。然而,年仅24岁的他就应中国最高学府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1917年任北大印度哲学讲席,一时在学术和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他在北大任教7年,1924年辞去北大教席,到山东去创办乡村建设实验区,从此进行此项研究,直至晚年。
抗战爆发后,梁漱溟从邹平来到“天府之国”四川南充,后迁至重庆北碚。在山清水秀的北碚,他创办了中学、书院、国学专科学校(后改为勉仁文学院)。这时期,他除了办学授业外,主要是写作、读书,出版了《中国文化要义》等多部重要著作。梁漱溟在北碚居住了8年,应各界朋友和单位之请作书不少,如条幅、匾额、对联、信扎、扇面等,在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和手稿。
梁翁的学问和书法都是刻苦自学的。就书法而言,他“不屑临池功夫”,“于临池功夫无暇分心”,然而,他的行书草书作品却深有功力。有关学者和评论家认为:梁漱溟有很深的国学根基,他看的东西多,欣赏水平高,加之目识心记,为人写字作书,力求笔力矫健,且做事认真,书写从不草率。他在数十年的书写实践中,不断汲收、总结、探索、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朴拙、刚健、清秀的书风。
耄耋之年的梁漱溟,仍老当益壮,勤耕不辍,佳作迭出。作品刚健清秀,章法得体,挥洒自如不减壮年。
梁漱溟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海内外广大知识分子的景仰、崇敬,他渊博的知识和学养为其书法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人格魅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漱溟哲学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