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倾,置,栽,秉,瞩世人瞩目的近义词词

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秉烛夜游的意思是什么?其中锝“异,倾,置,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秉烛夜游的意思是什么?其中锝“异,倾,置,
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秉烛夜游的意思是什么?其中锝“异,倾,置,
异:不同的,特别的.奇花异草: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倾: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置:放.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秉:拿,执持.秉烛夜游: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奇花异草原是古人用来形容奇怪或稀少而又美好的事物。 原意是指稀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异:奇异的 奇:奇特的 倾: 使器物反转求成语名和解释!!_百度知道
求成语名和解释!!
最好有出处,好的我会加分哦。最后请注意、拼音!,你标序号的话我就晓得你有几个啦、比喻意等,要有拼音,成语越多越好我想要成语的解释
原来这是不太现实的啊
提问者采纳
光亮夺目: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15.一张一翕。 2,平白无故 127.变卖典质。 91.通宵达旦:交错纷杂:塞住耳朵不听。 83.甘拜下风。 10:变动:思想进入虚幻境界:精神.满腔义愤。 44.巧妙绝伦: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花枝招展:(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闻者足戒: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没有遭到损害:病重到不可救治,并显露出来、行动不灵便的样子:互相衬托。 96.无独有偶。 27.小心翼翼,隔开。恢宏。 14.奔走相告.提心吊胆,无则加勉:表示某事常见。 99.首当其冲。 111.(精神)矍铄,形容防御薄弱:地。 92.为富不仁: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在人与人之间搬弄是非。事,一点也不存在。 64.改邪归正。 86.漠不关心,施展威风。 56.坦荡如砥:改变(志向)。 简:点着蜡烛深夜交谈.百废待举: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星星稀少。 88.精益求精;下风。 109.有则改之。 19.触目伤怀。(课文中:没有办法可想:娇艳. 随声附和:有这个缺点就改正。 93.饱经风霜,空虚。 35.栩栩如生:疾:迷惑,富有情趣,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劝告:省吃省穿。 29.血雨腥风:少 117.终南捷径。 嫣,胡思乱想,形容防御薄弱,也可以拿听到的话来警惕自己:心,打击仇敌. 置之度外。 97.见微知著。滔滔: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 自命. 故弄玄虚,自己就溃败了:月光明朗:广大:心境开阔。 147.贫贱不能移:不因贫穷低贱而改变志向:比喻事物错综复杂;怡:人民: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偃。 95.无可奈何。 43.杳无消息。 71.扑朔迷离:厌恶: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采: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22.手足无措:世界上的人都注视(目):痛恨。 38.振聋发聩,也说悬心吊胆。 31.敝帚自珍:看 25.饥肠辘辘。 119.循序渐进: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没有特殊能力:采取行动:纵横驰骋,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77.大事渲染。义:形容罕见的事物不只一件,形成了队伍 130: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把以前的失败作为教训:情趣:美丽:忍不住笑:事情突然袭发生,不切实际、残害:多次见到:事情的开端:平庸无能。 48.浑然一体。 104.惩前毖后。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优美而不粗俗。比喻事情终止。 115.才疏学浅:停止:突然死去,就把它当成了常规:风中之烛) 123.不可救药:选取:好了还要求更好。迹。惩:不能用语言形容:把天空当作幕,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 41.抑扬顿挫。 80.德高望重:毒害。 90.投机取巧。旷,停止敲鼓.就地取材:泥沼,没有比得上它的:形容气势极其雄伟、房屋或其它东西作为抵压向人借钱:形容话很多。鲜。 21.出神入化。 144.疾风知劲草。觑。离间。 疏。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形容非常饥饿:真心佩服:喻要害。 循,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指战争的可怕与残忍:破旧: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压力面前不屈服:自认为、和谐悦耳,冲杀突击。 26.世外桃源;著:指聚集到一起,很少出门:形容不高兴:残害人民:发出很大的响声:勤勉地工作:远得不见踪影。 9,没有就在以后注意。 53.与日俱增。 125.月朗星稀。致:门轴,来不及防备:另外的: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停止劳动:灵巧高明。 3:偷偷摸摸.充耳不闻。 30.取义成仁,连续不断。雍:生动逼真,不受约束。 145.荼毒生灵:形容脚步迈得大:人声喧闹的意思,使以后不再重犯: 108.言者无罪,像活的一样,取,居然还有和它同时出现的: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正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鼎,难于辨别,不肯改进:不是没有益处:治) 124.大步流星。罕。敝. 流光溢彩.郑重其事。 79.习以为常:稀少,不足为奇。 32.幕天席地,产生矛盾:说出:考虑的意思,也指论点活情节漏洞百出:许多荒废了的事情都等待着去做。 23.猝不及防。本课指不安心工作。 52.不无裨益。坦荡:新奇,精神愉快。辍。 45.惟妙惟肖,宽广: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边际。壤。 110.姹紫嫣红,猛烈,经不起反驳,已经不新奇了:伟大的功绩:搬弄是非:形容想法离奇:读书就有好处,可以退之与其同类的许多事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谨慎:平坦得像磨刀石: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37.深恶痛疾。 85.拈轻怕重。 40.溘然长逝:宽阔没有边际: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风烛:举出一件或一方面已知的事理:生出:和悦愉快。 36.才华横溢。 101.老态龙钟。 134:充满心中,使互相猜忌。 82.偃旗息鼓。 50.错综复杂。沸:急速:在权势、痛恨到极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乐意。 秉烛:空阔。 98.司空见惯:约束:显示自己能力强. 忍俊不禁。疾首: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平安无事: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不光明正大 138。 118.自命不凡。 137:和谐。 4:贵重爱惜.逞强施威。怀,发出响声,引起纠纷:形容头绪繁多。 106.不攻自破。 17.相映成趣。 94.不辍劳作。垠: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形容名声坏到了极点:形容很有文艺才能。恙,情况复杂。 128.碌碌无为。 34.弹指而过。 76.相提并论: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112.挑拨离间。 13:拍着桌子愤怒地站起来:态度冷淡。 132:要冲。度,没有消息,超过寻常的,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39.别具匠心。 70.心旷神怡:形容痛恨到极点,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 62.锐不可当:绘画方法:炭火。 46.雍容典雅。 20.狼吞虎咽。疾:更加。放荡不受拘束。 126.无缘无故。荼毒。 143。 142。 11,害怕繁重的;神色。 149.旁征博引。 49.丰功伟绩;渲染: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显得非常严厉 114.秉烛夜谈。滋。 51.千头万绪: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得危险的事 122.风烛残年,自己跟着说什么。毛,户枢不蠹:不长草木的地方:乱七八糟。绪,不堪一击:微小:波浪滚滚. 不能自已. 人声鼎沸:形容心中伤感:形容费尽心思:指草木,自己却十分珍惜,破坏团结。 57.潜滋暗长. 呕心沥血。聩:水开.世人瞩目。比喻人或事物坏得没有法儿挽救(药。恶:界限.荡然无存: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129.成群结队:形容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移:甘愿。 61.不可名状。 107.流水不腐。屈:长期都这样:意味深长。狼藉: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不振作:即舍生取义:相似,情绪低落,泛指节俭:厌恶。 73.开卷有益.不攻自破:一边奔跑,引申为夸张形容的意思,走向正路:形容文雅大方。冲。 140。微,把大地当作席: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5。 58.旁逸斜出。甘,都不说话。 135。 28.碌碌无为:警戒,洗雪仇恨,毫不关心。 16.异想天开:行动随便:狂妄的自高自大;羁:风向的下风,自己就溃败了。 69.安然无恙。 102.嗟来之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放倒旗子:内容丰富。 105.屡见不鲜:病:拆散:放倒:从天黑到天亮。 139。 72.执迷不悟。鼎沸.报仇雪恨。 131: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6,名望很大:形容事情头绪很多、压迫穷人。益。 66.心腹之患。 54.孜孜不倦,事业心不强。 68.放荡不羁。肖。 81.墨守成规;炭,残酷地剥削。 67.生灵涂炭。 84.耐人寻味。 63.不毛之地:搬弄是非。 24.面面相觑。漠。 78.声名狼藉.鬼鬼祟祟,制造隔阂:典质。 47.错落有致:你看我,不堪一击.节衣缩食,我看你。生灵。 89.滔滔不绝:指用狡猾的手段谋取个人利益:有钱而心狠,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74.跃然纸上。 150.振振有辞(词)。 133: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形容没有主见. 不速之客,不可抵挡:形容年老体衰: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拿着点着的蜡烛:比喻致命的祸害,小心:不用攻打。就当地选用人才。 146.富贵不能淫。户枢。淫。 7。 55.无边无垠。名. 想入非非。 75.无精打采:用土地:不用攻打:用手指拿东西,走得快:不再做坏事,完全脱离实际,说个不休: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42.自出心裁。已: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自以为不平凡:没有什么原因,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完整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作:少有人来:推演 121.明哲保身。形容高傲自负的样子: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迁。 12:看到一点苗头。 反.痛心疾首. 人迹罕至。 148.威武不能屈。 65.气势恢宏1;毖。比喻自愿承认不如人家: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冷淡:尽管意见不完全正确:别人说什么。) 113.声色俱厉:按照 120.举一反三. 黯然神伤:停止。 18.祸不单行。 8:比喻东西虽然不好:形容色彩丰富。 33.天壤之别:明显:锋利无比,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错误,提意见的人并没有罪:按一定的顺序逐渐推进: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比喻差别极大:在当地选取材料,引起纠纷。速: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大力夸张形容:邀请。 136。异。拈,不知疲倦:宽广平坦。招展:足迹.纵横决荡。 姹:耳聋:平庸: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因循守旧;蠹。 87.见异思迁。 103.拍案而起,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珍。 59。 挑拨:迎风摆动。 116.深居简出:品德高尚。(重要道路会合的地方) 100.包罗万象。 141:头痛:屈服。心腹,一边告诉别人,无所作为,应有尽有.妄自尊大。 60:比喻姿态优美:粗。涂
其他类似问题
231人觉得有用
按默认排序
其他36条回答
定语、不深入:‘修己以安人。或安而行之:诽谤,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浅尝辄止,不如默而自修己也,日省月修,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闻一多的刚。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知县改授》【释义】天天反省;用于书面语【结构】复句式【近义词】止谤莫若自修-----------------------------------------自利利他【注音】zì lì lì tā【典故】自利利他。-----------------------------------------虚而不淈【注音】xū ér bù gǔ【典故】天地之间:很;用于书面语【结构】联合式-----------------------------------------正身清心【拼音】zhèng shēn qīng xīn【典故】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终无所得、定语,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老子》第五章 【释义】淈。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解释】止。’曰、定语,节省其用,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修身养性,或勉强而行之、定语;用于学习等【结构】联合式-----------------------------------------慎身修永【注音】shèn shēn xiū yǒng【典故】慎厥身修思永,或学而知之。
《尚书·皋陶谟》【释义】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使心灵纯洁,然后授以任事之职,及其成功一也。要阻止他人对自己的诽谤;勉行;养性、咬文嚼字。-----------------------------------------谨身节用【注音】jǐn shēn jié yòng【出处】谨身节用。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通过自我反省体察。
《孝经·庶人章》【解释】修身饬行:‘如斯而已乎;用于书面语【近义词】修身养性-----------------------------------------不求甚解【注音】bù qiú shèn jiě【出处】不慕利。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释义】修身;谤,动而愈出。
郭沫若《再谈郁达夫》【释义】卑,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谦;指自身修养【结构】联合式【近义词】卑以自牧-----------------------------------------独善自养【拼音】dú shàn zì yǎng【出处】山林者;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结构】联合式【相近词】困勉下学-----------------------------------------求知若渴【注音】qiú zhī ruò kě【解释】知。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解释】甚。提高自身修养,或利而行之,不求甚解,是完成自他二利、定语,待其老成,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好读书,却空手出来,清静内心;用于处事【结构】联合式-----------------------------------------修身养性【拼音】xiū shēn yǎng xìng【典故】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宾语。【用法】作谓语。
《明史·邱浚传》【释义】端正自己的言行;游学。
《佛遗教经·众生得度》【解释】自利。【用法】作定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解释】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定语。’斯言信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修身。形容不知劳苦的求知态度。比喻根据条件,贫道去不的也,负笈游学:使本性不受损害,之所以能安也,提高自己的品德;利他:以利己为主的修养、食古不化【相反词】穷原竟委。【用法】作谓语,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养。背着书箱。以谦逊的态度修身养性;用于处世【结构】联合式-----------------------------------------止谤莫如自修【拼音】zhǐ bàng mò rú zì xiū【出处】且闻人毁己而忿者。【用法】作谓语;牧,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不若守于中: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使人民安乐【用法】作宾语:尽力实行,少立志操:‘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状语。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解释】困知,每有会意:‘修己以敬,极:修身。【用法】作谓语,其犹橐龠与。【用法】作宾语;指节俭【结构】联合式-----------------------------------------日省月修【拼音】rì xǐng yuè xiū【典故】使本官读书进学、宾语。
《晋书·王裒传》【解释】笈。原比喻天地为风箱:修身,以养父母。【用法】作宾语,或困而知之、定语?虚而不淈;修,去外地求学,不求彻底了解、宾语,欣然忘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多闻数穷。只求知道个大概。【用法】作谓语,月月修身,寒苦自居,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虽至宝山;比喻置身好的环境却一无所获【结构】偏正式【相近词】空入宝山回【相反词】满载而归-----------------------------------------负笈游学【注音】fù jí yóu xué【典故】北海炳春。比喻修身养性。
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释义】只求自我完善。【用法】作谓语。【用法】作谓语,及其知之一也,人报者滋甚:知识。’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解释】修己。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用法】作宾语:到外地求学。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知识就越丰富、状语。【用法】作谓语?’曰。多比喻愈虚心求知,恶丑声之加人也;指人修身养性【结构】偏正式-----------------------------------------修己安人【注音】xiū jǐ ān rén【出处】子曰、定语;指人学习不深入【结构】动宾式【近义词】囫囵吞枣:书箱,愈推拉愈多排风:穷竭、定语:阻止,念祖宗之艰难,法皆具足。谚曰:遇困而求知、寻根究底-----------------------------------------宝山空回【注音】bǎo shān kōng huí【出处】如人无手。-----------------------------------------困知勉行【注音】kùn zhī miǎn xíng【典故】或生而知之,人人成佛卑己自牧【注音】bēi jǐ zì mù【典故】鲁迅的韧,愈空虚愈不穷竭
1.囊里盛锥
zhuī 〖解释〗指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示例〗问了三声道,有好男子跟的孙孔目哥哥往泰安神州烧香去,你正是~,尖者自出,我便道我敢去。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 2.胶柱调瑟 jiāo
sè 〖释义〗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出处〗《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3.琴瑟之好
hǎo 〖解释〗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示例〗他们俩海誓山盟,愿永结~。 4.隔靴爬痒
yǎng 〖解释〗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同“隔靴搔痒”。 〖出处〗清·钱大昭《迩言》卷六:“《朱子语类》云:圣人只是识得性。百家纷纷,只是不识性字。扬子鹘鹘突突,荀子又所谓隔靴爬痒。” 5.精金美玉
yù 〖解释〗精金:精炼的金。纯金美玉。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 〖出处〗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示例〗那点~,同心意合,媚滋一人。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6.布帛菽粟
sù 〖解释〗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出处〗汉·晁错《论贵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示例〗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 ★毛泽东《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 7.尺布斗粟
sù 〖解释〗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出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示例〗至若淮南迁蜀而死,天子闻~之谣,辄食甚哀。 ★明·赵弼《酆都报应录》 8.鳞次栉比 lín
bǐ 〖释义〗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出处〗《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南朝宋·鲍照《咏史》诗:“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示例〗东关外羊毛衖左右,闽粤游民群聚于此,赌馆烟舍,~。(清·王韬《瀛壖杂志》) 9.比屋连甍
méng 〖解释〗屋舍紧密相连。指住户众多。 〖出处〗晋·左思《蜀都赋》:“比屋连甍,千庑万室。” 〖示例〗迨国朝以来,吾邑贡籍不能出他邑上,而所辖金阊内外,~,通阛带阓,万商之渊,骎骎乎甲通省焉! ★清·冯桂芬《重修吴县学记》 10.殚思极虑
lǜ 〖解释〗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一·策头》:“殚思极虑,以尽微臣献言之道乎!” 〖示例〗阎敬铭亲自主持会议,~,拟成开源之策十二条。 ★高阳《母子君臣》第八十一回 11.眠思梦想
xiǎng 〖解释〗睡梦中也在想念。形容思念之甚。 〖出处〗《醒世悟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且说那禁子贪爱玉英容貌,眠思梦想,要去奸他。” 〖示例〗两兄这些时到那里去来?令我~,望眼欲穿。 ★《黄金世界》第六回 12、安常守故
gù 〖解释〗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出处〗明·海瑞《申军门吴尧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来,千万人以鼓舞作兴,翻然改革望之矣。” 〖示例〗他长期以来~,缺乏锻炼,因而经不起挫折。 13、昙花一现
xiàn 〖解释〗昙花:即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出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示例〗这种盛况,只是~。 14、郢书燕说 yǐng
shuō 〖释义〗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示例〗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固未为无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15、谈古说今
jīn 〖解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出处〗元·张可久《端正好·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示例〗到瓦官寺游耍,僧齐公一向与他相厚,出来接洽了。登阁眺远,~。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 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了百当】 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处都是。 【一天星斗】 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元复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 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之长】 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万几】 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 《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 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心一意】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 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 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惟克永世。”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 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世龙门】 后汉李膺有重名,后进有升其堂者,谓之“登龙门”。见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因称文人所景仰的人物为一世龙门。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 讽刺意味。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丘一壑】 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 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 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 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 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帆风顺】 ①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②比喻境遇 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衣带水】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字一板】 ①犹一字一句。形容说话从容,吐字清晰。②指严肃认真,毫 不苟且。③犹言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圆润。语出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 转喉疑是击珊瑚。”后亦以“一字一珠”称誉文章华贵。 【一字千金】 ①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 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汉刘安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士人意见。见汉桓谭《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一字不易】 《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 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后因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连城】 《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 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褒贬】 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晋杜预《春秋经 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 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 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 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 人突得高位。 【一见如旧】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 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讠永,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及《晋书·孙绰传》。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半句】 见“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 见“一言半语”。 【一言丧邦】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反悔。 【一言兴邦】 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一言难尽】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非一语能够说完。 【一表人才】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材】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物】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非凡】 见“一表非俗”。 【一枕南柯】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 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后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场梦幻。 【一枕黄粱】 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 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后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想。 【一虎不河】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 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一往情深】 谓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一波三折】 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后比喻事多波折。 【一定不易】 《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 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后因以“一定不易”谓既经确定不可改变或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一草一木】 《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唐李商隐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后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物。 【一柱擎天】 ①一根柱子托起天来。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 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后用“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②泛指山势雄拔。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语出《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 文。”《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后因以“一轨同风”比喻国家统一,政令划一。 【一索得男】 《易·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王弼注: “索,求也。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后因以“一索得男”谓初生得子。亦作“一索成男”。 【一致百虑】 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常指虑虽百端,理归于一。语 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 【一笑置之】 轻蔑地一笑,把它搁在一边。表示不予理会。语出宋陆游《书 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一笑倾城】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 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因以“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的绝色。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 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 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得之愚】 对自己意见的谦词。犹言一点肤浅的见解。语出《晏子春秋· 杂下十八》。 【一毫千里】 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 氂,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一隅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 一反三”意同,谓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一琴一鹤】 宋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抃本传。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称抃赴官携一龟一鹤,朱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 【一挥而就】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捷》:“扞王璘呴复为鸟散馀花 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璘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叶知秋】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 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语本《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宋唐庚《文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落千丈】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 强。”原指琴声骤然低落。后常用以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一傅众咻】 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 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饭千金】 汉韩信少贫,在淮阴城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信为楚 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 【一饮一啄】 《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 中。”成玄英疏:“饮啄自在,放旷逍遥。”谓鸟类饮食随心。后亦泛指人的饮食。 【一劳永逸】 亦作“一劳久逸”。谓劳苦一次,可望永安。语本汉扬雄《谏 勿许单于朝疏》:“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蹔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而不悔也。” 【一寒如此】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使须贾於秦,范雎闻之,为微 行,敝衣闲步之邸,见须贾……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用以表示贫困潦倒至极。 【一丝不挂】 ①原指鱼类不受钓丝的挂碍,禅家常以此喻不为尘俗所牵累。 按:佛语本作“寸丝不挂”。见《景德传灯录·南泉禅师》。②赤身裸体。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一梦华胥】 《列子·黄帝》:“扞黄帝呴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华 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一概而论】 亦作“一?而论”。指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同样看待。 语本《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 【一路福星】 宋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比行,司马光谓人曰:“福星往矣。” 见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佑更化》、清翟灏《通俗编·祝诵》引《四友斋丛说》均作“一路福星”。福星,即岁星,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宋代行政大区称路,后以路为道路之“路”,以“一路福星”为祝人旅途平安之语。 【一意孤行】 《史记·酷吏列传》:“禹(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 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谓谢绝请托,按己意执法。后以“一意孤行”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一误再误】 谓一再失误。语本《宋史·魏王廷美传》:“太宗以传国之意 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一尘不染】 ①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者达到真性清 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②指非常清洁。 【一发千钧】 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 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谓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极其危险。 【一瞑不视】 ①闭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 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死。”②形容不怕牺牲。③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一暴十寒】 亦作“一曝十寒”。晒一天,冷十天。比喻做事没有恒心。 【一喷一醒】 ①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王伯大音释引樊汝霖云:“鸡用水喷,神气始醒。”后宋儒常以此语比喻慎独戒惧功夫。②喻推动督促。 【一噎止餐】 犹因噎废食。语本《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 欲 【一箭双雕】 一箭射中两雕。雕,亦作“雕”,一种性凶猛的大鸟。《北史 ·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又《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后因以“一箭双雕”形容射艺高明,亦用以比喻一举两得。 【一诺千金】 形容说话极有信用。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 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麾出守】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 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官出为外任之典。 【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 “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能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语本《东观汉记·耿弇传》: “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一钱不值】 谓毫无价值。值,本作“直”。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 【一掷乾坤】 谓以天下为孤注之一掷。乾坤,天下。语本唐韩愈《过鸿沟》 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一点灵犀】 ①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谓犀角上有纹,两头感应通灵,故以“一点灵犀”喻心心相印。②指聪敏。 【一谦四益】 《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 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后以“一谦四益”谓谦虚能使人得到很多益处。 【同盘而食】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语出《魏书· 杨椿传》:“椿临行,诫子孙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亦省作“同盘”。
止谤莫如自修 【拼音】zhǐ bàng mò rú zì xiū 【出处】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解释】止:阻止;谤:诽谤;修:修身。要阻止他人对自己的诽谤,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止谤莫若自修 ----------------------------------------- 自利利他 【注音】zì lì lì tā 【典故】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佛遗教经·众生得度》 【解释】自利: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成语】:黄河水清 1【拼音】:huáng hé shuǐ qīng 【解释】: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回答者: lenchy - 举人 四级 2泾渭分明 拼音: jīng wèi fēn míng 典故、释义: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出处: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例子: ~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林伯渠《和朱总出太行韵》)
纵虎归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朝发夕至: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方便。......
刘备之死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编辑本段]【典 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gfsdfgfgfgdfdgdfgfdsgdfgdsdsdfssdfsdfsdffgklhgghweqrqwerwqerqweewrqrewqrewyurtrtropiioxcvvxczbnbdhgdhgddg
卑己自牧 【注音】bēi jǐ zì mù 【典故】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郭沫若《再谈郁达夫》 【释义】卑:谦;牧:养。以谦逊的态度修身养性。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身修养 【结构】联合式【近义词】卑以自牧 ----------------------------------------- 独善自养 【拼音】dú shàn zì yǎng 【出处】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以能安也。 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 【释义】只求自我完善,修身养性。 ----------------------------------------- 谨身节用 【注音】jǐn shēn jié yòng 【出处】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庶人章》 【解释】修身饬行,节省其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节俭 【结构】联合式 ----------------------------------------- 日省月修 【拼音】rì xǐng yuè xiū 【典故】使本官读书进学,日省月修,待其老成,然后授以任事之职。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知县改授》 【释义】天天反省,月月修身。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学习等 【结构】联合式 ----------------------------------------- 慎身修永 【注音】shèn shēn xiū yǒng 【典故】慎厥身修思永。 《尚书·皋陶谟》 【释义】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修身养性 【结构】偏正式 ----------------------------------------- 修己安人 【注音】xiū jǐ ān rén【 出处】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 【解释】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联合式 ----------------------------------------- 修身养性 【拼音】xiū shēn yǎng xìng 【典故】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 【释义】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结构】联合式 ----------------------------------------- 止谤莫如自修 【拼音】zhǐ bàng mò rú zì xiū 【出处】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解释】止:阻止;谤:诽谤;修:修身。要阻止他人对自己的诽谤,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止谤莫若自修 ----------------------------------------- 自利利他 【注音】zì lì lì tā 【典故】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佛遗教经·众生得度》 【解释】自利: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 正身清心 【拼音】zhèng shēn qīng xīn 【典故】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 《明史·邱浚传》 【释义】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静内心。比喻修身养性。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修身养性 ----------------------------------------- 不求甚解 【注音】bù qiú shèn jiě 【出处】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学习不深入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相反词】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 宝山空回 【注音】bǎo shān kōng huí 【出处】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 【解释】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用法】作定语;比喻置身好的环境却一无所获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空入宝山回 【相反词】满载而归 ----------------------------------------- 负笈游学 【注音】fù jí yóu xué 【典故】北海炳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 《晋书·王裒传》 【解释】笈:书箱;游学:到外地求学。背着书箱,去外地求学。形容不知劳苦的求知态度。 ----------------------------------------- 困知勉行 【注音】kùn zhī miǎn xíng 【典故】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解释】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用法】作谓语、宾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困勉下学 ----------------------------------------- 求知若渴 【注音】qiú zhī ruò kě 【解释】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 虚而不淈 【注音】xū ér bù gǔ 【典故】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第五章 【释义】淈:穷竭。原比喻天地为风箱,愈空虚愈不穷竭,愈推拉愈多排风。多比喻愈虚心求知,知识就越丰富。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偏正式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 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了百当】 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处都是。 【一天星斗】 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元复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 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之长】 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万几】 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 《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 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心一意】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 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 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惟克永世。”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 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世龙门】 后汉李膺有重名,后进有升其堂者,谓之“登龙门”。见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因称文人所景仰的人物为一世龙门。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 讽刺意味。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丘一壑】 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 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 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 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 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帆风顺】 ①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②比喻境遇 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衣带水】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字一板】 ①犹一字一句。形容说话从容,吐字清晰。②指严肃认真,毫 不苟且。③犹言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圆润。语出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 转喉疑是击珊瑚。”后亦以“一字一珠”称誉文章华贵。 【一字千金】 ①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 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汉刘安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士人意见。见汉桓谭《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一字不易】 《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 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后因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连城】 《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 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褒贬】 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晋杜预《春秋经 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 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 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 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 人突得高位。 【一见如旧】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 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讠永,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及《晋书·孙绰传》。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卑己自牧 【注音】bēi jǐ zì mù 【典故】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郭沫若《再谈郁达夫》 【释义】卑:谦;牧:养。以谦逊的态度修身养性。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身修养 【结构】联合式【近义词】卑以自牧 ----------------------------------------- 独善自养 【拼音】dú shàn zì yǎng 【出处】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以能安也。 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 【释义】只求自我完善,修身养性。 ----------------------------------------- 谨身节用 【注音】jǐn shēn jié yòng 【出处】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庶人章》 【解释】修身饬行,节省其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节俭 【结构】联合式 ----------------------------------------- 日省月修 【拼音】rì xǐng yuè xiū 【典故】使本官读书进学,日省月修,待其老成,然后授以任事之职。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知县改授》 【释义】天天反省,月月修身。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学习等 【结构】联合式 ----------------------------------------- 慎身修永 【注音】shèn shēn xiū yǒng 【典故】慎厥身修思永。 《尚书·皋陶谟》 【释义】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修身养性 【结构】偏正式 ----------------------------------------- 修己安人 【注音】xiū jǐ ān rén【 出处】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 【解释】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联合式 ----------------------------------------- 修身养性 【拼音】xiū shēn yǎng xìng 【典故】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 【释义】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结构】联合式 ----------------------------------------- 止谤莫如自修 【拼音】zhǐ bàng mò rú zì xiū 【出处】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解释】止:阻止;谤:诽谤;修:修身。要阻止他人对自己的诽谤,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止谤莫若自修 ----------------------------------------- 自利利他 【注音】zì lì lì tā 【典故】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佛遗教经·众生得度》 【解释】自利: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 正身清心 【拼音】zhèng shēn qīng xīn 【典故】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 《明史·邱浚传》 【释义】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静内心。比喻修身养性。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修身养性 ----------------------------------------- 不求甚解 【注音】bù qiú shèn jiě 【出处】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学习不深入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相反词】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 宝山空回 【注音】bǎo shān kōng huí 【出处】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 【解释】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用法】作定语;比喻置身好的环境却一无所获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空入宝山回 【相反词】满载而归 ----------------------------------------- 负笈游学 【注音】fù jí yóu xué 【典故】北海炳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 《晋书·王裒传》 【解释】笈:书箱;游学:到外地求学。背着书箱,去外地求学。形容不知劳苦的求知态度。 ----------------------------------------- 困知勉行 【注音】kùn zhī miǎn xíng 【典故】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解释】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用法】作谓语、宾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困勉下学 ----------------------------------------- 求知若渴 【注音】qiú zhī ruò kě 【解释】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 虚而不淈 【注音】xū ér bù gǔ 【典故】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第五章 【释义】淈:穷竭。原比喻天地为风箱,愈空虚愈不穷竭,愈推拉愈多排风。多比喻愈虚心求知,知识就越丰富。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偏正式
东床姣婿 东床佳婿 东窗消息 东窗事犯 东窗事发 东窗计 东穿西撞 东冲西撞 东冲西突 东冲西决 东驰西撞 东驰西击 东驰西骋 东闯西走 东闯西踱 东扯西拽 东扯西拉 东抄西袭 东差西误 东藏西躲 东猜西疑 东猜西揣 东补西凑 东播西流 东壁余光 东奔西走 东奔西撞 东奔西向 东奔西逃 东奔西跑 东奔西窜 东捱西问 东挨西撞 丢卒保车 丢下耙儿 丢三忘四 丢三落四 丢三拉四 丢人现眼 丢盔卸甲 丢盔弃甲 丢盔抛甲 丢魂失魄 丢魂丧胆 丢魂丢魄 定于一尊 定倾扶危 定乱扶衰 定国安邦 鼎足之势 鼎足三分 鼎足而三 鼎足而立 鼎足而居 鼎折餗覆 鼎折覆餗 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 鼎新革故 鼎食钟鸣
参考资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诺曼底登陆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盟军立即开始制定登陆计划,首先确定登陆地点,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登陆地点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半径内,二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么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千米的海岸线上,以此条件衡量,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再进一步比较,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最先被否决。加莱和诺曼底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英国最近,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国本土;缺点是德军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守军是精锐部队,工事完备坚固,并且附近无大港口,也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一是德军防御较弱,二是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30个师,三是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公里。几经权衡比较,盟军选择了诺曼底,于日起制定具体计划,以君主为作战方案的代号,以海王为相关海军行动的代号。
危如累卵解释:比喻情况十分紧急,随时可能发生灾难。拼音:weī
参考资料:
中华成语故事
有一本“五用成语词典”包括源、意、用、辨等.全部列出来好象不现实,那就是要把词典给你输一遍,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查。
你自己去查吧!这个是下载的
加腾讯的QQ电脑小强吧 QQ号:
两个都不错,去这里看下,很牛B的
我通常自己作一个成语。你是该学学我了
这个网站看看是不是你要的
这个网站看看是不是你要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成语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世瞩目的近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