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玩好玩的手机网游了

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外国人坐地铁到底玩不玩手机?
来源:作者:陈璐责编:汐元
相信大家对于“中国的地铁里人人都在玩手机,而外国的地铁里却看不到玩手机的人,人们多在捧着书本阅读”这样的说法绝不陌生,像这样:许多人就此感叹别国的人民多么爱学习。事实完全是这样吗?外国人在地铁里真的不玩手机?为什么不玩?那他们玩什么?真相君带你走遍世界各地,看看别人家的地铁。想玩玩不了,因为没信号去过英国的人回来常常说,你别看人家伦敦地铁破旧,可是人都斯斯文文,还喜欢看书看报纸。小编咨询了一下旁边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同事,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可同事接着补充道,不看书干嘛呢,反正地铁里没信号。纳尼?!小编心目中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发达国家的代表英国竟然如此落后,实在大出意料。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早在1863年便已经开通,那个时候当然还没有手机这玩意儿。不过手机普及这么多年了,伦敦地铁升级一下,实现手机信号覆盖也并非难事,但英国人不这样想。据英国当地媒体报道,伦敦人是故意拒绝地铁里的手机信号的。一家英国网站此前做过一份民意调查,在1094名受访伦敦人中,76%的人明确反对地铁内覆盖手机信号,其中有14%的人直言不想在地铁里听到别人嚷嚷着打电话。尽管如此,地铁里还是可以看见有人捧着手机玩,可能是离线游戏或小说吧,样子也是萌萌哒!有人看书,有人玩手机其实就小编自己在欧美一些国家地铁里的亲身体会来讲,玩手机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已经超过了看书的人,有图有真相:不过欧美国家地铁里普遍信号不好,可能与地铁建成时间较早有关。例如在纽约,人们会在有信号的地方将新闻、视频、社交软件能内容提前加载好,在地铁里慢慢看,另外捧着kindle看书的人也不少。在日本,地铁里不能打电话是人人都知道的“铁律”。新华社驻东京记者朱超说,日本地铁里老年人多,有些人会安装心脏起搏器,而手机打电话的信号会干扰起搏器,严重的可能会引发生命危险。如果实在需要接听电话,人们会自觉到车厢连接处,一定会注意避开“优先席”(相对于老弱病残孕专座)。日本人在地铁里爱看书也一度成为东亚国家中的典范。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在地铁里玩手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过依然没什么人打电话,地铁里还是非常安静。看书未必在学习,看手机未必在玩其实,看书的外国人,看的并不都是文史哲,很多人看的是消遣类读物。而在中国地铁里,用手机看小说的也大有人在,从这一点来讲,谁也不比谁高级。而且,手机也并非只有娱乐功能,用手机背单词、看股市甚至是阅读名著的人,谁能说他们在不务正业呢?在这里,小编忍不住想批判一下某种奇葩逻辑:中国人做某事+外国人不做=中国人没素质中国人不做某事+外国人做=中国人没品味中国人做某事+外国人也做=中国人只会跟风看书,还是看手机,是自己的选择,只要不妨碍别人即可。至于能否从书本还是手机里汲取精神营养,对自己负责即可。你要是真觉得看书高尚,看就是了,没人拦着,但不要随便指摘别人。知乎上有位答主说得好:“如果一定要从外国学点什么,请学学这个词:diversity(多样化)。”
相关文章|||||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国内顶级IT科技门户网站。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股票/基金&
三成学生玩手机上瘾 一天不玩就吃不下饭
  随着通讯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尚在上中小学的孩子配备了手机,方便联系的同时也让一部分孩子“中毒”,一旦不能玩智能手机就出现明显“精神依赖”症状,引发了学生和老师、父母间的种种矛盾。21日~23日,记者联合青岛63中初二学生对岛城初中生发放了调查问卷500份。发现有手机的占到98%,且其中91.8%为智能机。一旦离开手机就会明显不舒服的占到近三成。  平均50个人只有1个没手机  21日至23日,记者联合青岛63中的中学生,面向岛城多所中学发放问卷500份,全部有效,内容涉及手机拥有、价位及手机应用等情况。在“你是否有手机”这一问题上,没有手机的仅占2%,也就是说,每50个中学生,只有1个学生没有手机。  “我的手机是今年刚换的智能机,以前那个是普通的诺基亚"砖头",但是我身边的同学都能用手机上网,所以我爸爸给换成能上网的了。”中学生小吴说,身边的同学没有手机的已经很少见了,大家建立了班级群,如果没有手机就无法及时接收到班级消息,就算一起出去玩,没有手机也会很不方便。调查显示,有手机的学生中,91.8%拥有的是智能机,可集上网、游戏、通讯于一体。  而在价位上,中学生拥有的手机1000元以下的手机占到28% ,1000元至1500元的占到2% ,1500元至3000元的占到52%,3000元以上的占18%。  上课看手机的占七成多  平时会将手机带到学校吗?这个问题上,72%的学生选择了是,仅有28%的学生称不会带到学校,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会使用手机。受访学生普遍表示,手机是消磨无聊时间的利器,因此在一些提不起精神的课程上,手机就派上了用场。超过七成学生说自己有在课堂上看手机的习惯,“有些课程不重要,而且老师讲的内容很无聊,又不考试,就偷偷看看手机。”初二学生李S说,他一般选择看电子书,或者和同学聊QQ ,“当然手机要调成静音。”  调查显示,500名中学生平均每天玩手机1 小时以内的仅占10%,玩1至2小时的占到12%,玩2小时以上的占到8%,剩下的70%则是选择“随时想起来就用”。  近三成学生对手机有依赖  对于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情况,大多数岛城中学持不赞同态度。记者在青岛59中关于手机使用的规定中看到,学校不提倡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如有特殊原因需要使用,需要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班主任同意后方可携带手机入校。  然而学生对于携带手机有些“理直气壮”。家住市北区的学生宋阳说,父母都上班,主动给他买了手机,手机随身携带比较方便,家长也能找到他,“我们学校不让带手机,我一般就是上课的时候关机,等课间或者放学的时候再开机。”他说,自己偶尔也有忘记关手机的情况,还曾经因为上课时手机响起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幸好老师念在我初犯没有没收手机,只是让我别再带到课堂上了。”  调查也验证了学生的理由非虚。关于手机的来源情况,26%的学生是自己要来的,74%的学生则称手机是家长主动给配的。  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大多是用来做什么呢?在这一多选题中显示,选择“聊天”的最多,占到88%,其次是看网页 ,占到56%;再次是玩游戏,占到28%;看电子书和发的各占6%和8%。其中,28%的学生表示如果一天没带手机,就会觉得不舒服。女生小何说,有一次过年去大姨家做客,自己忘记带手机,一直心神不宁的,坐了不到2小时,就跟妈妈要了钥匙回家拿手机。“我一个同学妈妈因为他成绩下降把手机没收了,结果他一天没吃饭,也不是故意绝食给妈妈看,就是厌食,精神也不好。最后妈妈把手机还给他才好了,他自己说那天感觉好像中毒了似的。”  没有手机,学生感觉被孤立  采访中有家长反映,由于社会治安混乱,家长们只得通过手机随时和孩子保持联系。大多数学生用的手机,是有卫星定位功能的,家长能够掌握孩子的大概位置。而对于孩子而言,由于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联络工具,如果自己没有手机,就意味着可能被拦在朋友圈之外。这样一来,本来没打算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也只好赶紧配备,以防自己的孩子心理上被孤立。  调查中,有一位学生的问卷引起了记者注意,他是全班唯一没有手机的孩子,而在最后一题“如果自己没有手机,朋友都有,会觉得怪吗?”这一问题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会”。“我家条件不太好,妈妈说上了高中寄宿之后再给我买手机,但现在身边同学都有手机了。”这位有些沉默的学生说,自己其实没有什么非得用手机才能办的“业务”,但感觉没有手机自己好像成了异类,“最怕朋友在QQ 上决定了什么事情,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我们学校有硬性规定,学生上学期间不能带手机,发现的话要处罚,没收了之后家长来取。”刚刚送走毕业班的超银中学初三(2)班班主任高老师告诉记者,“班里的同学几乎都有手机,但是我们要求周一到周五肯定要放在家里不能带到学校,如果周末的话有些家长倒是允许他们带着,但我们建议上课期间关机。”  高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手机的功能特别多,可以上网聊天还可以玩游戏,肯定会对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高老师坦言,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手机之后,发现孩子回家拿着手机发短信到很晚,管不了让老师来做思想工作,“有几个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玩手机,他们一过去孩子就关机或者是把手机藏起来,让他们很担心。”  岛城一所中学的刘老师告诉记者,对此,老师其实也很无奈。  个例  沉迷手机成绩一落千丈  “高中毕业之后我就没有上学了,现在想来真是手机惹的祸。”今年20岁的小张去年没有考上好的大学,索性就跟着父母做起了生意。“现在发现做生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看着高中同学在网上晒大学照片,我真后悔当时迷恋手机不好好学习。”  小张告诉记者,他在初中的时候就有手机,但是当时不是智能手机,也就是和同学朋友以及家人打电话发短信联络,等到上了高中,父母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他就开始玩手机游戏,看手机小说 。“上课的时候就偷着在桌子底下看,还曾经被老师抓住过。”小张说,当时他主要是看手机小说上瘾,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去玩手机。  “我刚上高中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在班里能排到前15名,后来成绩不断下滑。”小张说,刚开始的时候父母也注意到他的变化,老师也找过家长谈话,让他不要带手机上学,好好学习。“后来我还是忍不住玩手机,还和父母吵闹。”小张说,后来他玩手机更加上瘾,甚至有点厌学,成绩也一直落到班级中下游。“等到高三的时候我就彻底厌学了,因为玩手机,学业落下很多,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小张说 ,等到高三下学期有一个月时间他还休了学。“高考的时候我就是去打酱油的,做完会做的题目,不会的随便一写就趴在桌上睡觉。”小张说 ,现在回想起来,他真是后悔了。  而记者采访小张的母亲刘女士时,她告诉记者,刚开始看到孩子很多同学都有手机就给他买了,没有想过孩子的成绩或者行为会因为多了一部手机而发生改变。“等到发现的时候我们也没法管了,孩子已经开始无心学习,我和孩子父亲一直很忙,顾不上他。”刘女士说,现在想来,如果没有手机这些外界因素干扰的话,孩子肯定也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专家  孩子玩手机上瘾,家长有责任  “现在智能机普及了,和电脑没什么两样,手机上瘾说到底是一种网瘾。”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教师陈兴华说,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除了能满足孩子那点小小的虚荣心外,弊大,对身体、精神都有一定的损害,“对此,家长有一定的责任。”  陈老师分析称,中学的孩子渐渐进入青春期,精力很旺盛,盼望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宣泄,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很多孩子一天不见太阳,天天在学校、家里学习,多余的精力宣泄不出去,生活很单调,手机就起到一个弥补作用。“除此之外,学生认同感太低,也会产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陈兴华说,自己接触的很多学生,考了95分回家父母也会不满意,父母太关注的是结果,让孩子压力很大,觉得上网就是一种逃避 ,玩游戏能获得心理认同。  他说,其实仔细观察一下那些玩手机上瘾的学生,会发现他们的家长也有一定的手机依赖症,“家长就成天就抱着手机,个人玩个人的,这样难免让孩子也产生手机依赖,所以说家长要以身作则。”  陈兴华说,虽然大部分学校规定孩子在上课期间必须关掉手机,但他认为在其他时间,手机“能不用尽量不要用”。陈兴华说,拿自己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戒掉手机瘾的典型例子。“他对手机游戏很好奇,我就不玩,每次看他玩的时候我就带他出去玩、打篮球,他精力宣泄出去了,累了自然对手机不感兴趣了。”  他认为,家长除了要扮演好带领者的角色外,也要多创造机会满足孩子的健康愿望,多和孩子交心。“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患网瘾的孩子,一天去网吧10个小时,有时去了连手机都不开,只是坐着,说在家听父母唠叨很烦,这就是家长没有做好交流者的角色。”他说,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多接触自然,回归正常生活。 记者 郭玉华 郝园园
05/17 09:1406/24 07:0606/24 07:0606/24 07:0606/24 07:0206/24 05:0806/24 04:1306/23 20:51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不玩手机,怎么排遣无聊?
杨波()/文【1.慢生活】近来国内许多城市举办了发呆比赛,规则是参赛者除了眨眼和喘气不能干别的,包括不能睡着;期间还要忍住不时响起的催眠曲,以及主持人和观众的刻意逗弄。从开始时的几分钟到目前一口气发呆五个小时,选手们的进步很快,据说还要评比出一个全国冠军。这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国家体育局应予以格外重视,向全国强力普及,将中小学的课间操改为课间发呆,大妈们的广场舞改为广场发呆(为了不引发当局误会,须举一个“并非静坐”的告示)。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几乎找不到比发呆还要低成本的体育运动,它不需要器械,对场地没有要求,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呆起来——至少与广场舞相比,它还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干扰;它对参与者也没有设什么门槛,且跟吃喝喘气一样是人生来即会的本能,男女老幼乃至孕妇和残障人士都可以说来就来(去年10月韩国首尔的发呆大赛冠军便由一名9岁女童获得)。(资料图:韩国发呆大赛选手,中间为获得冠军的女童)另外,更重要的是,发呆比赛摆明其目的是对“慢生活”的倡导——确实,诸位,你们不觉得现在的一切都显得太快了一些吗?以至于这快已成为了所有人做一切事的唯一目的。人们似乎仅是为了快而快,而不是为了去往什么地方。从技术发展、信息传播、时尚更迭,以至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工作节奏上来看,人类社会也确实没有比现在更快过,且越来越快,且这种变得越来越快的步调(加速度)也在越来越快。像一辆失控的车,其失控倒不是源于车本身制动系统的失灵,而是司机本人呈出一种鬼上身式的疯癫状,他的脑子里只燃烧着一个“快”字,不仅认为刹车完全多余,甚至从意识里已删除了从操作到缘由的,相关制动的一切信息。请注意,请各位在此不要摆出一副以事非己出打底的,不幸坐上这辆车的倒霉相,这辆车里没有乘客,所有人都是青筋崩在额上的,丧失刹车能力的疯司机。广州地铁有一句广告词是“广州地铁,为广州加速”,你难道没有发现这仅是一句话的前一半?在广州地铁的加速下,请问,这位越来越快的广州急着要去哪里?当然,你可以认为答案不言而喻,广州正向更富足、更文明、令其市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一目的而去,且“快”是达到这一目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个体“更幸福的生活”必然意味着工作强度的降低、社会压力的减小、以及个体间竞争程度的放缓之类,那么个体的放慢为何及如何在集体的变快的裹挟中达成?大家都瞎了?看不到这个显而易见的悖论?看来,令结论变得合理只能改换其根本条件:人们并不认为放慢的生活将导致幸福。哦?难道好逸恶劳不是人的本性?【2.无聊】帕斯卡尔认为猎人不是为了兔子而去打猎的,而仅是为了打猎本身。不是过程比目的更重要,而是过程本身就是目的。他进而认为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取得胜利,而是为了战争本身。他说:“……若不是为了胜利的结局,我们又想看到什么呢?可是当它一旦到来,我们却又对它餍腻了。游戏是如此,追求真理也是如此。”近来颇为流行的撕逼也是如此。如今公共视野中,几乎没有比撕逼更能令大众来劲的表演了,越是大人物撕,撕得越彻底,越令人过瘾;却与此同时,包括撕逼者和围观者,人们不仅对撕逼的结果毫不在乎,甚至连其起因都懒得记得了——他们只迷恋于嗷嗷的抠眼睛和挑裆腿。目的不过是赋予过程合法性而已,人们由此来告诉自己在生活,而不是在发疯。“我发现人的一切不幸都源于惟一的一件事,那就是不懂得安安静静地呆在屋里。”帕斯卡尔认为没有比彻底的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更令人难以忍受的东西,“无聊面前,上帝亦败”,尼采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山西则有这么一句俗话:“看你这么无聊,不如找块炭去洗洗。”无论如何,人活着要有事去做。为了做得名正言顺,必须予此事虚饰以某个符合逻辑的目的;再基于人与人间阶级、教育、处境的不同,他们各自对目的的选择也就相异,目的相异,道路也分了岔。但人们即便看似各自做着千差万别的事,其根本却仅不过是为了应付无聊。帕斯卡尔说:“不用考察各种特殊的行业,只要能以消遣来理解它们就够了。”他这样讽刺凯撒:“我以为凯撒年纪大了,是不会以征服世界为乐的。”年纪大了也没有办法,只要活着就得动弹;屁股决定脑袋,国王也概莫能外,除了征服世界,他实在找不到别的事能配得上他那个屁股的无聊了。跟不得不上班的你一样,他不得不征服世界。这难道不值得同情?凯撒跟为其流血卖命的士兵,跟现在血汗工厂里的工人,难道不就此拥有了同一种本质?还有无时无刻不在摆弄手机的你,你并不是非这么做不可——但不这么做,你又能做些什么呢?无时无刻不摆弄手机这件事,与你的无聊是相称的。【3.天行贱】发呆可视为对人类此等绝境的一种绝地反击。尽管慢生活也是一种目的,发呆也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的做事;尽管那位以发呆五个小时获得冠军的资阳主妇在如愿以偿地领取了奖品iphone6后有没有身体力行地去过慢生活,包括举办方在内没有任何人有劲去对此做出调查——也就是说,她继而去无时无刻地不在摆弄那台新到手的iphone6,也说不定。说起慢生活,我曾见过这世上最慢的动物,一条产于新西兰的蜥蜴,它当时被关在玻璃柜子里,像死物般一动不动。解说员指着它略略抬起的两条前腿中的左腿说,“这条腿是它昨天抬起来的,估计明天的这个时候,它会落下来。”尽管它世上最慢,但我还是忍不住想问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曾在前文中问过那位越来越快的广州:“你这是要去哪?”玻璃柜子的另一个角?那里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却不能说,那只蜥蜴花三天迈一步的动弹方式跟它的无聊是相称的,因为蜥蜴虽也不得不动,却非基于无聊,而仅基于其客观存在。无聊是不得不动这一存在本身所决定的事实在人性上的投射。无聊,是专门为人准备的。所谓:天行贱,孙子以不得不不息。看来,慢生活至多只能在量上而非质上解决无聊的难题,它或许可以部分地祛除症状,但不能根治病灶。鲍德里亚将消费社会歇斯底里的加速对个体的破坏后果称为“疲劳”,以取消——至少减缓个体间竞争为目的的文明发展事实上导致了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令人可以歇下来的社会进步令人日益疲劳(若“歇下来”意味着无聊随后而至的话,这一目标设定看来在一开始就倒错了),这种自打其脸的“世纪新病症”的具体症状体现为抑郁、过劳、神经衰弱、人际冷漠、对公共人物的迷恋、时尚、恋物、性瘾、过激、原教旨主义、无厘头、自渎、自毁等。既然累了就要休息,不合作、隐居、嬉皮士、懒汉主义……所谓慢生活在此可作为针对性的缓解方案,却绝不是根本前提。人从未停止过从本质上解决无聊的尝试。那么,既然涉及根本,首先须回答人活着为什么就非要动弹不可?其答案首先还真不关人性,而是来自物理学。无聊是一个四维概念,先是基于物质构成而在三维空间占据了一定位置的个体,然后将其放在时间维上——如果这个个体协同其物质在时间维上一动不动,即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话,那么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取消物质变化的同时,时间的意义也被一并取消了。时间决定了变化,不如说,时间就是变化本身。石头看起来不动,但它实际上一直在动。不谈精神,仅作为物质(身体)的人,也从未停下来过。你即便不动,你的身体仍在动,如喘气、心跳;你即便死了,你的身体仍然在动,腐烂,变成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后轮到人性——与一条川相比,人不仅能意识到这种变化,并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不舍昼夜;在似乎人所独具的智能与情感的逼迫下,他必须给赋予这些变化以意义,进而弄巧成拙、反客为主地将这些意义,这些虚饰的目的转变为变化的前提。【4.入静与失禁】既然搞清楚了无聊出自身体与时间的合谋,那就遇水搭桥地去解决。如打坐。打坐不过是哲学、宗教意义上的发呆,就此你可称之为逼格最高的发呆。打坐还被称作入静或禅定,静和定都可理解为止,即人设法将自己不舍昼夜的变化停下来。为什么要止?通常的解释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这里的“得”不是世俗功利意义上的得,而是复归于止,“得,谓得其所止。”(朱熹注)。其目的是明心见性:明心是搞懂人心,弄清楚人是怎么回事;见性是基于明心而超越人,超越我,看出万物的本性,把握终极真理。明心见性在理学被称为穷理,在禅宗被称为顿悟,在道家被称为得道。为什么用打坐去求止?打坐,可视为刻意自居于帕斯卡尔所描述的那种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的无聊的极端状态,然后置身于死地而后生,将无所事事视为唯一事,将无所用心视为唯一心,去明心见性。其止是心止,即通过尽可能的身止(打坐)来为精神营造出某种梦幻色彩,以至于令其产生从时间及其所意味的永恒变化之中跳脱出来的幻觉。幻觉的意思是,包括你的精神在内,你的任何部分绝没有真地从变化这一本质中逃出来,但你在极端无聊的酷刑和构陷下,竟然确信自己做了不曾做过的事。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关闭所有的感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以达至视万物宇宙“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状态。这一玄之又玄的状态,一个饿到半死的人也可以轻易达成。或因此,辟谷历来被各门各派作为打坐的有效法门广为传扬,以至于当今一些别有用心,志在减肥的人也开始装模作样地玄之又玄了起来。其实,辟谷是减缓人体不得不动的消化系统的一个办法。还有打坐者极为讲究的呼吸法,除了令呼吸尽可能缓慢悠长,还着意在谓之“息”的一呼一吸间的短暂停顿处下功夫,因为那时肺内空气最少,即人体不得不动的呼吸系统正动得最慢。以及打坐时须穿一条宽松的裤子,为什么呢?为了不刺激人们只要稍微遭受一点刺激就会充血的生殖器官,让这套虽说不是永远在动,但总是时刻准备着动起来的系统尽可能地保持休眠。若生殖器官一充血,充血者就难免杂念丛生,这个想必大家都有经验。不闻不问、不吃不喝、不呼不息,以及不充血,这些刻意的身止也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心止。回到文初的逻辑,目的、结果既然是令过程、变化具备合法性的借口,无聊既然是由物质、空间、时间、人性这些人之为人的条件或称为局限性所决定的原罪,即便其旨在对这一原罪做出反动,却也不能就此说明明心见性不是一种目的,说明为此所求的心止,为心止所求的身止不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过程,为了变化的变化。即,明心见性与打坐者的无聊是相称的。既然那只蜥蜴抬起了左前腿,再慢也一定要将它放下来,那么人是不能活着摆脱身体的,无论你坚持多少天不吃不喝,若非刻意赴死,终归还是会不害臊地吃起喝起。人从时间中脱身跟试图比静止还要慢一样,成为仅相关词义的某种文字堆砌,因为任何具备主体性的个体都不能在令其成为其本身的必要条件之外去依旧以其身份存在,就算意欲并着手于颠覆其自身,也不行。(作者系独立撰稿人)
[责任编辑:lincelko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玩”高数,不玩手机
&&&&来源:&&&&
原标题:“玩”高数,不玩手机
  考试周前的中国传媒大学,若说哪里比图书馆还“一座难求”,一定少不了王志超的高数辅导课。
  下午6点30分开讲,有学生中午11点30分就派人来占座了。等到差不多6点15分,王志超走进这间能容纳150人的大教室,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过道上,拿着小板凳坐下的学生“手臂贴着手臂挤在一起”,讲台到第一排课桌之间被塞得满满当当,一眼扫过去,全是“席地而坐的学生”。
  清了清嗓子,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王志超开讲了。
  这节免费的考前辅导课要帮师弟师妹理顺一些基本概念,这个在大学校园不少戏剧里“打过酱油”的“男N号”给各个数学公式定理也安排起了角色,“我们不妨说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罗尔定理的‘儿子’,柯西中值定理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儿子’,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还有一个‘女儿’,那就是泰勒公式。”
  话音刚落,台下就此起彼伏地笑起来。王志超眯着眼,等学生笑过了,再慢悠悠地讲起这些数学定理的“家族史”。
  半个多小时过去,概念讲完,底下的学生开始三三俩俩地走神打瞌睡,王志超又眯起眼,打算“放大招了”。他扯着嗓子说,偏导数要想把自身沿坐标轴方向的变化率推广为沿任一指定方向的变化率,只有向向量“求婚”。
  “可是啊,这个求婚过程却很艰难。”说到这儿,自诩“五音不全”的王志超挤着眉,唱起了《漂洋过海来看你》,“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听着讲台下又是一阵笑声,他才说,“为啥这么难知道吗?因为曲线、曲面都可能和它发生关系,可不是跨越千山万水才走到跟前嘛。”
  就这样,“漂洋过海”的偏导数和向量诞下了“爱情结晶”――方向导数,王志超也把一堂课里“学生最容易走神疲倦”的时间“挺”了过去。
  虽然长在南方,但王志超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像一个北方人,他喜欢上着课时不时插科打诨,“抖抖段子”。讲格林公式的正方向时,他在黑板上画完两个圈,就绕着讲台走来走去,边走还边学综艺明星的口气,“看我看我,这么走是不是正方向?”
  王志超身上,几乎找不到传统高数老师的样子。每节课开场,他“必讲故事”,再从故事引出话题。有时候还要“设计下故事走向”,为下堂课埋埋伏笔。
  讲数学期望时,王志超搬出小明,说这孩子这学期概率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0分、80分、40分,而3项分别占总评成绩的0.1、0.2和0.7。讲台下的“孩子们”于是领到活儿,给小明算算平均成绩,就这么,“一个随机变量的期望”的课程算是正式入了题。
  下次课,他继续讲这个故事,“小明为啥考试成绩一路暴跌呢?因为他谈了个女朋友小红。”说着,把小红的3项成绩也摆上来,100分、90分、70分,来吧,接着算吧。这下,“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期望”也切入正题。
  讲到快结束,这个操着一口京片子的男孩又卖起关子,“两人总评成绩都不好,尤其是小明,甚至不及格,学院的老师看到这成绩会有啥办法呢?欲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一次掐着时间走进课堂。一节课听完后,五雷轰顶,从此觉得高数老师可以休息了。”有学生评价道。还有人在网上夸赞,师哥王志超的高数课是“能让自己几个小时不玩手机的神器”。
  3个多小时站下来,故事讲完一段,他嗓子也基本哑了。在大二学生熊珂的印象里,几乎每次上完王志超的课,“黑板都被师哥一寸不留地占满”。第二天再去,讲台上的王志超神色如常,其实,讲到10分钟时,他的手臂“已经疼得抬不起来了,就快没知觉了”。
  每次上课,过道上,前面的人都习惯把背借给后面的人当桌子使,还有人倚着墙边的扶手就唰唰地写起来。师弟师妹站着埋头抄笔记的样子,都让他“好一阵心酸”。
  其实,从40人的小教室一路升级到150人的大教室,这个过程王志超“压根儿没想过”。最初,只是挨不住同宿舍楼的朋友的请求,这个高等数学考试接近满分的“学霸”才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去讲了讲高数,为的也只是帮助朋友“顺利通过考试”。
  那次,算上他,教室里一共才坐了3个人。可讲完了课,朋友“热烈的眼神”让王志超从此明白了一件事,“我会讲课,数学能让我做一个有用的人”。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份“热烈的眼神”已经让昔日“没目标、没蓝图、没规划”的“三无产品”王志超坚持了两年,甚至,明年就将毕业的他也把职业目标定为考研辅导班教师,方向正是数学。
  一个周日,四点半的课准时结束,平日里会留下答疑的王志超朝学生深深鞠了一躬,“同学们对不起,我马上要去考试了,今天只能讲到这儿了。”
(责编:赵英梓、熊旭)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机上可以玩手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