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用脑子说话不动脑子天涯

我不会思考不会说话不会与人相处死脑筋一根筋每天消极活成这样不如死..._百度知道
我不会思考不会说话不会与人相处死脑筋一根筋每天消极活成这样不如死...
我不会思考不会说话不会与人相处死脑筋一根筋每天消极活成这样不如死了,留下我这个废物,啥也干不了,我
实在不行出去散散心
去看看外面世界和人
她们是否都在为生活扮演着各种角色去拼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你怎么么能这样想,不要因为外界因素而对自己产生影响,你就是你
不需要消极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空间,会有人喜欢你这样的,而且也会和你成为知己
你这是自杀的节奏
其实我也一样
我也是,该怎么办?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购物车内暂时没有任何产品。
查看我的购物车
查看手机网站
第12篇不仅好说话,还要说好话一、我也能保守秘密1.故设疑问法 提问者有时处于对答问者进行启发教育的地位,为了取得“投石激浪”的良好效果,常常故设疑问,以此启发答问者的心智,随着对问题的解答而晓之以理。 有时提问者为了由被动变为主动,也常常故设疑问,使答问者处于被动地位,以实现提问者的某种主观动机。 基辛格巧难记者 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这方面会谈的情况了。当时已是凌晨1点,他竟毫无倦意。 “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敏捷的记者们于是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秘密。 “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一个记者问道。 基辛格耸耸肩道:“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说是多少呢?” 记者自知上了当,只好“嘿嘿”一笑。 基辛格面对随行记者探问美国潜艇导弹的秘密,佯装有苦处:“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提出这个问题是故设疑问,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诱使记者作出“不是保密的”回答,记者也只能作出如此回答,否则他要陷于自相矛盾的泥坑。基辛格接过记者“不是保密的”话头,便反问:“那你说是多少呢?”基辛格故设疑问,迫使记者不知不觉就范。记者自知上当,只得“嘿嘿”一笑而了之。2.选言择问法 人们在公关与交际中有时提出的问题预设着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使答问者只能在预设的供选择的情况中作出选择,提问者以答问者的答案中推出一个结论,达到自己提问的某种目的,这种选言择问也是一种巧问的艺术方法。 罗斯福与朋友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 一天,一位朋友向罗斯福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了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答:“能。”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 罗斯福所提出的“你能保守秘密吗”的问题,是一种选言择问。问题预设着“能保守秘密”与“不能保守秘密”两种供选择的可能情况。罗斯福早已断定他的朋友只能回答:“能保守秘密”,他趋势作出“我也能”的判断。这就意味着建立潜艇基地是秘密的不能告诉你的。可见罗斯福的提问是经过精心思考的。他的婉言谢绝的回答,轻松幽默,既表达了自己不泄露秘密的原则立场,又不使朋友尴尬难堪。3.比喻诘问法人们在公关与交际中为了反驳敌论,常常运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提出反问。这种比喻或类比的诘问往往可以逼使对方无言以答。这种比喻或类比洁问是名人成功交际生活中常用的提问诀窍。马克思的看书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他为了写这部巨著整整花了40年,阅读并作了札记的书就有1500多种。有一次,他在英国伦敦图书馆查阅资料。一位图书管理人员对他说:“博士先生,你一下子要看50多种书,为什么呢?” 马克思答道:“朋友,你能一直在一块草地上赏花吗?” 这位图书管理人员对马克思含蓄、幽默的反问式回答很佩服。 马克思的回答实质上是一个比喻反问。他以不能“一直在一块草地上赏花”比喻看书不能一直只看一种书,应该要看各种各样的书。马克思的比喻反问引起图书管理人员的深思,当领悟了马克思比喻反问的意思后,就对马克思的回答很佩服。4.以问代答法人们在公关或交际的活动中,答问者明明知道提问者的主观动机,却不直接作出回答,而是为了实现自己某种主观目的,采用以问代答的应答诀窍,反驳提问者的观点。这是一种常见应答的诀窍。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卢瑟福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培养、教育学生有特殊的方法。有一次,卢瑟福深夜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一个学生仍然伏在工作台上。“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卢瑟福问。“我在工作,老师。”学生回答。“那么你白天在做什么呢?”“在工作。”“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你说,好吗?”学生期待着老师的赞赏。卢瑟福略微迟疑了一下,随即问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学生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深深地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从那以后,那个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特别注意思考问题,学习很出色。5.模糊应答法 人们在社会交际和公关活动中,有时会遇到很难直接回答的问题,如果直接回答难免不得体,或不正确。在这种特定的场合,有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模糊的语言作出回答。这就叫做模糊应答法。巧妙的模糊应答往往表现了答话者的聪明才智和协调能力。 獐的旁边是鹿 明朝人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中有一则题为《王元泽》的故事: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当时只有数岁,口齿伶俐,语出惊人。 有一次,一位客人想考考他,送来一只笼,笼内装着一只獐、一只鹿。 “何者为獐?何者为鹿?”那位客人听说王元泽是位神童,便故意问。 小元泽不识獐和鹿,思考了一阵,便答:“獐边者为鹿,鹿边者为獐。” 那位客人和其他在场人对此连连称奇,王元泽的回答博得了满堂的喝彩。6.曲解应答法 & 答问者在回答过程中把无意误解变成有意误解,这在修辞手法中叫做曲解法。这种曲解法运用于应答中就形成了巧妙的曲解应答法。 & 这种曲解应答的技巧在人们成功的公关或交际活动中,往往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 18元8角8分 & 1964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突然向周恩来总理发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沉着地回答:“18元8角8分。” & 在场记者无不惊愕。周总理接着从容不迫地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l分,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卓著,实力雄厚。”话音未落,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7.回绝应答法在公关或人际交往活动中,还有一种巧妙问答叫回绝应答法,即答案是对问题已知成分的否定。这种妙答法要由具体的语境和场合而确定运用得是否得当,以及效果怎样。回绝问答又叫做回驳问答,实际上它指出了问题的预设是虚假的。林肯答难题林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林肯,你是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二道容易的题?”“考一道难题吧。”“好吧,那么你回答,”老师说,“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嘛。”林肯答道。“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答。8.假言应答法 & 假言应答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公关与交际的妙答方法。这种应答法不是对问题直接作出回答,而是通过“假使……那么……”、“如果……那么……”等语言形式,作出逻辑上的假言判断而形成了巧妙的回答。 & 这种巧妙的应答法常见于反讥讽,或回答较难回答的问题,表达的效果常常十分显著,语言幽默、含蓄,回答的内容引入深思,值得玩味。 & “大名鼎鼎”的皮箱 & 苏联作家盖达尔外出旅行常常带着一只箱子。有一次,一个小学生知道他是著名儿童文学家,热情地要为他提箱子。 & 这个小学生一看箱子很普通,惊奇地问:“你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为什么旅行用的箱子却这样随随便便呢?” & 盖达尔反问学生:“假如皮箱‘大名鼎鼎’而人却是‘随随便便’,岂不更糟糕吗?” & 小学生沉默了……9.归谬应答法在公关或交际活动中,答问者针对提问者的动机,有时故意地假设提问者的谬论是真实的,从而引出一个极其明显的荒谬结果,这样又可以推出提问者论点是极其荒谬的。这种应答的方法就是归谬应答法。 帽子底下的玩艺 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一生简朴,常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走路。 有个绅士嘲笑他道:“你脑袋上边的那玩艺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底下那个玩艺是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10.连续应答法人们在公关或交际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提问者发出一系列的问题,答问者针对提问者先后不断提出的问题,妙语连珠,连续不断地作出回答,或反驳对方的论题、这就是妙答中的应答法。晏子反讥楚王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天,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我访问楚国,不应当从狗门进。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流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跟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会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上等人就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就派往下等的国家。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一天,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去。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是个强盗,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二、克服说话“恐惧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迈向演讲成功的第一步应是大胆开口和反复练习。心理障碍无疑在我们通向演讲成功的路上筑起了一道高墙!不拆除这道高墙,一个孩子要想学好口才,成为一个演说家显然是十分困难的。而要拆除这道高墙,除了在客观上加强对学生的口才训练,克服语文传统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外,关键的关键就在于孩子自己敢于排除或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急需克服的心理障碍之一:羞怯羞怯是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这种羞怯心理影响到孩子的各个方面:课堂上大家不敢大胆举手发言,即使是老师指名提问,也常常红着脸,细声细气地回答,很少有理直气壮的;公开场合,尤其有异性或师长在场时,多数人会变得腼腆沉默,不敢开口。只有克服“羞怯”这道心理壁障,努力消除孤独感,大胆开口说话,我们才能练好口才,取得演讲的成功。急需克服的心理障碍之二:恐惧 害怕当众说话是我国孩子的通病。1992年初,几位电视台记者前往安徽灾区中学采访,中心话题是“大灾之年还能正常学习,欢欢乐乐迎新年,对此有何感想。”结果大失所望,非但没有抓到孩子们的“闪光语言”和“激动人心的句子”,而且摄下的镜头形象也“惨不忍睹”。一位记者感叹说:“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见话筒就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只能说一至三句话,却又是空话、概念话。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让他谈谈,一看镜头正对着他,马上语无伦次,抓耳挠腮,惊恐万状起来。那样子比在洪水中挣扎还要可怜!” 记者的话未免有点夸大其辞,但我国孩子普遍患有当众说话的“恐惧症”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有的同学平时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但一到正经场合就冷汗直冒,脑中一片空白,变得吞吞吐吐,语无论次了。 造成孩子当众说话“恐惧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条就是缺乏锻炼所致。因为孩子普遍有着害羞心理,因而缺乏自我训练的积极性;更因为我国中学教育不象美国、日本那样专门开设说话课,缺乏强制孩子进行说话训练的外部机制。这样久而久之,一个人童年时代那点“勇敢”就自然消失殆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你要他上电视、当众讲话,恐怕真的比在洪水中挣扎还可怜了。1.消除恐惧法消除“恐惧症”的唯一办法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世界上许多著名演说家开始登台时同样是犯有“恐惧症”的;他们克服“恐惧症”的办法也是反复练习。有这么一则故事,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受到启发:杰出演说家艾伯特?爱德华?威格恩读中学时,一想到要起立作五分钟的演讲,就会惊悸莫名。演讲的日子临近之际,他为此病倒了:血直往脑门冲,两颊烧得难过,他不得不跑到学校后边,把脸紧贴在冰凉的砖墙上,设法减少汹涌而来的潮红。直到读大学时,他在一次演讲中,也只能勉强挤出演讲词开头一句:“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然后即只好鞠躬退回座位。他的校长站起来说:“唔,爱德华,我们听到这则悲伤的消息真是震惊,不过在现在情况下,我们会尽量节哀的。”校长的幽默调侃,引来了震耳欲聋的笑声,弄得爱德华恨不得钻到地里去。之后,他又为此病了好几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活在这世上,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当个大众演说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患有严重的当众说话“恐惧症”的爱德华,后来凭着自已的刻苦练习,竞成为了一个“全世界最感吃惊的人”,即成为一个“把大众演说当成自己吃饭的行业”的著名演说家。 爱德华的故事正说明了“恐惧症”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而克服的道理。中国有句俗语说:“习惯成自然。”怕鬼的人只要独自多走几次夜路,一个人多到医院的太平房里转几回,就会自然不怕的。同理,害怕当众说话的人,只要多在大众面前说话,久而久之,也一定会习惯成自然,不再害怕的。 急需克服的心理障碍之三:自卑 有些孩子本身先天素质较差,比如口吃或者舌头不灵活,或者自幼胆怯或者在学习各方面不如他人等,这不仅容易造成他们对说话的恐惧感,而且也容易造成了他们极度的自卑感:演说?演说家?我这样的人行吗?于是,他们由怀疑自我到自暴自弃,时刻谨守“献丑不如藏拙”的古训,干脆把口闭起来,把头低下去,变得越来越不敢开口,越来越笨嘴拙舌、不会说话了。2.克服先天不足法 患有自卑感的同学主要是把先天因素看得太重要了。仿佛演说家只有具备了口语天才的人才能达到。其实,据专家论证,一个人的口才先天因素只占20%,80%是靠后天勤奋学习得来的。除了那些患了无法矫正的严重“口吃症”者外,一般人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成功的。 萧伯纳和丘吉尔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萧小时候是伦敦最胆怯的人之一。他为了克服自己的弱点,每天到堤坝上走二、三十分钟,轻松自如后又壮起胆子去敲人家的门。后来,他索性加入了一个辩论学会,只要伦敦有公众讨论聚会,他就必定参加。结果,他使自己成为了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最具信心、最出色的演说家之一。 丘吉尔的先天条件更差。他原来患有严重的口吃症,说话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开始演讲时也还是这样:口吃、声音尖锐刺耳,心情急躁,阐述又过细……但他虚心接受他妻子的矫正,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及时改掉缺点,尽量发挥短语的智慧,寻找谚语的精华……终于,他成为了一流的演讲家。同学们,当你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卑感抬头之时,请你记住:萧伯纳原来是伦敦最有名的胆小鬼;丘吉尔原来是个患有“口吃症”的人!英国著名演说家丹尼尔?韦伯斯特说:“一个人毫无准备地进行演讲,就好象未穿衣裤出现在众人面前一样。”古今中外那些著名演说家们的出色演讲大多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毛泽东为《矛盾论》的演讲,足足准备了一星期之久;美国总统兼演说家伍德罗?威尔逊也自我声称:写一段五分钟的演讲大约需要一个星期;英国大演说家丘吉尔的演说之所以引人,是因为他“为了撰写那些即席演说的讲稿,耗费了大半生精力。”所以,要想自己的演讲取得成功,光有胆量和勇气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而写出一份扣人心弦的演讲稿就是准备工作的最重要一步。撰写演讲稿应着重注意下面几个问题。演讲稿不是平时所写的作文。演讲稿与平时的作文是有相当差别的。这差别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大致有下面两个特点:(1)表达受具体环境的制约演讲稿是要通过演讲者的口直接与听众沟通的,因而,它无论在思想内容、情感基调,还是在时间长短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演讲环境的各种因素:诸如听众是些什么人?有些什么爱好、愿望或要求?他们听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你前面的演讲者讲了些什么?效果如何?你大概讲多少时间最为合适?如何开讲、如何展开、如何结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演讲的宣传效果等等。(2)语言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演讲稿是要由演讲者讲给别人听的,因而必须口语化,通俗易懂,做到让人一听就明白。否则,再好的演讲内容、再合理的结构、再出色的口才,也会令人失望。上面的例文就是相当口语化的。当然,演讲稿与平时的作文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主要的就是这两点,只要我们撰写演讲稿时能从演讲环境氛围来决定内容的取舍、结构的组织、时间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尽量使语言通俗晓畅、平白如话,就一定不会写成平时的文章了。三、题好一半文别小看了演讲的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演讲也应该如此。因为一个演讲题目,往往在未曾演讲、刚以海报形式贴出时,就开始对听众产生影响了。好的演讲题目,往往会有“未曾开口先有情”的效果。即使是小型的演讲活动,题目一经报出,同样会在听众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所以,我们决不能小看了演讲的题目。演讲题目的来源大致有二:一是上级命题,二是自选题目。上级命题的演讲一般也是出个大题目,允许演讲者在其范围内自选题目的。因而,题目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演讲者本身。一个好的演讲题目应该具有鲜明、生动、新颖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了当法演讲的内容比较新颖,题目不妨直接了当,点破演讲大要,让人一听而喜。比如《差等生的呼唤》、《读点课外书很有趣儿》、《树立好校风,关键在女生》,以及谈孩子早恋的《情也朦胧,爱也朦胧》等,都属于这一类。2.呼告提问法提问是引起人们注意的常用手段之一,演讲的题目采取这种方法同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象《让我们轻松一点行吗》、《我是谁》、《孩子,你怎么啦》,以及《雷锋叔叔,费强死了》、《你愿意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等,都是通过提问或呼告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的。3.广泛联想法 这是最能出奇制胜的取题方法。它或用一两句诗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如《熔铸在心头的丰碑》、《孤独走过一段路》等);或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广泛的联想,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如讨论差等生的《“五类苗”不是“黑五类”》、歌颂母爱和父爱的《妈妈是大地,爸爸是太阳》以及讨论戒烟酒的《吸烟喝酒话时髦》等);或用一句半句含蓄的语言,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比如《在学校我最怕的》、《我卖冰糖葫芦》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取题,一般都应该遵循以小见大、以具体见抽象的原则,切忌把题取得太大、太空泛、太抽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演讲开头,不仅可以给听众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会直接影响演讲者整个演讲水平的发挥,关系到演讲的成功与失败。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演说家,没有谁不重视开头的。 为了使开头留给听众一个好的“印象”,就必须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1)谦虚谨慎,尊重听众情感。 尊重听众情感,与听众建立起和谐、密切的关系,是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演讲活动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在演讲开头尤其不可违背。 记得笔者读中学时,有位比较“能干”的赖老师来做我们的班主任,第一次开口训话时他就说:“你们班是全校有名的‘赖’班(差班),我呢,是全校有名的‘赖辣子’(同学送给他的绰号)。我来接你班之前,就在校长面前说过我赖某不把这个赖班整治好,就不姓赖!’今天,我还是这样说:一个学期下来,我赖某不把你们班抓好,就把我的‘赖’字倒转写!”几句火辣辣的开场白,虽然说得我们大家心里呼呼直跳,但也一下子引起了我们大家对“赖辣子”的反感。尽管当时并无人发作,但对于“赖辣子”下面的所谓“施政方案”就再也无人听了,而更为糟糕的是,这几句话给他以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麻烦。结果,他当了一年班主任后,我们班非但没有洗掉“赖”宇,而且越来越“赖”了。“赖辣子”也觉得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孩子演讲时,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虽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但自以为是,看不起他人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在演讲中,尤其在演讲开头时要特别注意克服。记住:只有谦虚谨慎,尊重听众情感,方能获得听众的好感。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法则。 (2)简明扼要,迅速进入正题。 作文的开头有一种叫开门见山或开宗明意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演讲开头的一条原则。因为演讲开头必须让听众初步知道你要说的中心之点和你为什么确定这个题目,使整篇演说有个头绪和内容重点。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上场就老是说些闲言碎语,什么“没有准备”啦,“第一次演讲”啦,等等,罗罗嗦嗦,令人生厌。 (3)根据环境,适当临时调整。 演讲稿的开场白虽然可以事先准备,但上场时决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在临上场之际,根据演讲环境情况,如现场气氛、听众心态和情绪,以及在你之前别人演说的内容和情况等,作些适当的变通调整。否则,往往会出现削足适履、机械照搬的错误。 为了一开头就给听众留下好的“印象”,除了遵循上面三条原则外,还应讲究一些具体的方法。常见的演讲开头方法有:4.警句开头法所谓诗文、警句,就是指前人的诗文名句、民间妙语、俗语,也包括演讲者自己说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采用这种方法开头,可以起到生动别致、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1980年来桂林给当地大学生演讲时,一上场就这样说道:“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这是当代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诗,我以前读这诗的时候,心中就充满了对桂林山水的无限向往之情。今天,当我有幸饱览了美如仙境的桂林山水后,心中又涌出了陈老总(陈毅元帅)的诗句:“不愿做神仙,愿作桂林人!”因为桂林人不仅生活在仙境之中,而且桂林人的心灵、尤其是青年学生们的心灵亦如仙人一般纯洁善良,如漓江水一样清亮照人……短短几句开场白,就引用了四句赞美桂林山水的诗,既切合情境,又含蓄隽永。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开头方法有更深的印象,下面我们再举两个孩子演讲开头的例子,以供大家体会学习。 & 例1:为孩子麻将潮唱挽歌 &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麻将潮来,校园大悲歌。”这是老师们对社会上这股“热”那股“潮”不断扫荡校园,又一次“望潮”发出的感叹……(吕林) & 例2:与老师挥手之间——毕业典礼告别演说 & 再见了,我的校园;再见了,我的老师。几度回首,还是魂绕情牵;不停挥手,还是抹不去一腔留恋……(王锐) & 以上两例开头,前一例把苏东坡的词句略加改换,使人一听妙趣横生;后一例则是演讲者用情感写出的诗章,充满了激情和依恋,在毕业典礼会上一开头就来这么几句,师生们听后一定很受感动的。5.赞美听众法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指出:“任何人都是喜欢他人赞美的。”因而,演讲一开头即给予听众以真诚的赞美,是与听众建立起和谐、密切关系的重要方法。拿破仑的演说之所以那么具有鼓动性,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把真诚的赞美给了他的士兵。下面我们看看他的两篇演说开头。 &例1:在蒙特诺特战役中的演说 &士兵们!你们在十五天内赢得了六次胜利,徼获了二十一面旗帜和五十门大炮,攻下了几座要塞,征服了彼埃蒙特的最富饶的地方,你们捉住了一万五千名俘虏,你们杀伤了一万多敌人……(日) &例2:在米兰的演说 &士兵们!你们象山洪一样从亚平宁高原上迅速地猛冲下来。你们战胜并消灭了一切阻拦你们前进的敌人。 &从奥地利暴政下解放出来的彼埃蒙特,表现了与法国和平友好相处的天然感情。 &米兰是你们的!在全伦巴迪亚上空,到处飘扬着共和国的旗帜……(日) &拿破仑正是以他澎湃的激情和对士兵们的高度赞美,呼风唤雨,鼓动他的士兵冲锋陷阵、横扫欧洲的。 &赞美听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拿破仑那种直接了当的方式,也可以象前面提到的谢冕那样,通过赞美与听众有关的东西间接赞美听众,甚至于向听众鞠个躬、行个礼也属于赞美的范畴。有位叫韩彬的同学在《迎接一轮新的太阳》的演说中就这样开头道:“爆竹一声除旧,歌舞多姿迎新。”韩彬向大家鞠躬了,祝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在新年晚会上演说,一开口就给大家鞠躬,给大家一个良好的祝愿,无疑可以留给大家一个好的印象。赞美听众的原则是:真诚、恰当。切忌虚情假意和过份肉麻。6.自贬自嘲法自贬自嘲既是一种幽默,又是一种自谦。采取这种方法开头,可以挑逗起听众的情绪,赢得他们尊重和喜爱。自贬自嘲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真诚的自我解剖,二是故意自我嘲讽。请看下面两则例子的开头。例1:吸烟喝酒话时髦——向我学习:戒掉坏毛病站在这里,实在有点难为情。可是男子汉做事,敢做敢当,我抽过烟,喝过酒,而且差一点就学会了“修长城”(打麻将)……例2:一个九十二岁老人的讲话开头:我今年九十二岁,须发皆白,可谓是“皓首匹夫”;牙齿全脱,是个地道的“无耻(齿)之徒”;妻室早丧,独居一人,可说是“独夫”;古人云:“肉食者鄙。”我每天吃肉,看来又是个“鄙人”;家里厨房里的新式电器之类一概不懂用,这又可以说是个“笨伯”;俗话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于是说来,我又是个彻头彻尾的“老贼”了……人就是这样一种怪物:当他人自我揭露“伤疤”,或者进行自我嘲讽、拿自己开心时,就会获得一种莫大的满足,情绪便随之陡然高涨起来。上面两例就有这样的效果:前一例属于真诚的自我解剖,听众面对勇于自我解剖的田春林同学,一定会肃然起敬,同时神经为之兴奋起来;后一例纯属这位九十二岁老人的自我嘲讽,听众对于这种过于夸张的自嘲,不但不会指责他的失真,反而会报以阵阵笑声。7.故事引入法 & 故事引人的开场方式往往能够一下子把听众带入故事情节中,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下面两例就属于这种方式。 & 例1:你愿意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也谈互相帮助 &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颇具“圣经”味道的故事。话说一个“万事不求人”的人要死了,就去问上帝:“我死后去天堂好呢,还是地狱好呢?”上帝派人带他先去参观天堂和地狱,以便他比较之后作个选择。一进地狱……(路璐) & 例2:进化论与伦理学 &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与豆杆”。这是一个关于一颗豆子的传说:豆子一个劲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杰克就顺着豆杆爬了上去……(英国赫胥黎) & 除了这种正经八百的故事外,讲述一些新近发生的事情,也同样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电视剧《新星》中的主人公李向南在其“施政演说’中一上场就说:“刚才,我会见了一个欧洲代表团。他们问我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持什么看法。我对他们说,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感兴趣了!因为,这已经成为事实了!他们接着问我,那你对什么感兴趣?我对他们说,我对一部分县先富起来感兴趣,我希望古陵县更快地在全国富起来,最好富成全国第一!”这样的开场白虽不是讲故事,但同样一波三折,具有讲故事的魅力。其他如说自己的某次经历,或者心里的某种想法,都可以属于这一类。8.祈使发问法设问,也是引起听众注意的有效方式之一,因而也常常用作演讲的开头。下面两位同学的演讲就采取了这种方式。暴凤雨突然袭来的时候——如何对待流言朋友,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刚才还是碧空万里,转眼乌云涌来,大雨如注了。你猝不及防,旷野茫茫,既无雨具,又无处躲藏,浑身被淋个透湿。朋友,你可曾发现,变幻莫测的风雨,与人类社会的某些丑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呢?(史星光)过节越来越没劲——孩子看世俗“过节越来越没劲”这个演说题目,一定会使人好生奇怪,小孩子那有不盼年节的呢?(关中青)除了以上八种常见的方法外,还有解释题目法、开门见山法等。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以吸引听众、紧扣主题为目标,切不可一味求奇,哗众取宠,偏离了演讲的主题,违背了开头的原则。最后,需要指出一点,以上方法往往有两种或更多种交融在一起的情况,象谢冕来桂林的演说开头,既属于诗文、警句开头法,又属于赞美听众法。因此,切不可机械理解。四、朗读的技巧朗诵,说起来简单又不简单,为什么这样讲呢?你看,我们对朗诵的要求,可以用四句语概括,那就是,要让观众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明白,听着好听。还可以精炼成五个字,即字、声、气、意、情。如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1.气息自如法气息是人在发声、讲话时声音的动力。人们在生活中讲话时,一般情况下由于身心松弛,呼吸均匀,气息自如,所以语言大都是自然、平稳、流畅的。(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过度紧张,身命垂危,酒醉失态等也不尽然。)然而,在朗诵时,由于是一个人站在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讲的又是别人的话,既要使语言悦耳动听,又要让每个人都能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明白,仅靠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是绝对办不到的。这就要求你首先克服紧张情绪,使全身心都松弛下来,同时,要学会掌握运用舞台上正确的呼吸方法,气要吸的多一些、深一些,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指),使自己有足够使用的气息(但也不宜过满)。还要学会蓄气、用气、换气、偷气等技巧,使气息运用自如。这样才能保证声音圆润、结实、达远、有穿透力,做到音高声强但不喊不破,音低声弱却不虚不散。2.声音宏亮朗诵时不能喃喃细语,而要比平常说话时的声音要大而响亮,让每个观众都听得见。当然人的声音的大小、宽厚、明暗是与自身声带构造的长短、厚薄有直接关系的。但我国老艺人有一句话:“嗓音靠天赋,嘴里需人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声音的好坏,除了靠自然生理条件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锻炼加以改善。那么,如何使声音变得宏亮呢?当然是练。练什么?除了前边说过的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外,再有就是要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扩大声音的共鸣,锻炼声带的坚实、有力、韧度、弹性,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遵从师教,循序渐进。3.清晰吐字法 朗诵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清晰、准确的吐字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求字音纯正,不能南腔北调。要用以北京音系为主的普通话朗诵。这就要求从小学好普通话,克服自己的乡音。要了解汉字的读音结构,学好汉语拼音;掌握吐字归音的技巧,使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准确无误,比例适度;掌握正确的汉字四声的读法以及轻声、儿化、变调等语言规律。这样才能使吐字清晰、准确,使人听清楚你读的每一个宇是什么,听明白你所朗诵的语意和内容是什么。比如有的小朋友是东北人,zh、z不分,把“栽花”读成“摘花”;把“连珠炮”读成“连租炮”,这就不行了,需要很好地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4.理解深刻法对一篇文学作品内容理解的程度如何,是取得朗诵艺术效果好坏的前提。如果对一篇作品看不懂,不理解,根本谈不上朗诵;如果只是似是而非,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朗诵起来也会稀里糊涂,只有对作品深刻地理解,才有可能把它朗诵好。如何才能对作品理解深刻呢?这当然与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和各方面的修养有着极大的关系。比如,有的小朋友遇到不认识的字用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结果不但认识了,而且明白了它的意思,学会了用法,也增长了知识,这就很好。可有的小朋友不是这样,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读字的偏旁,结果往往读错,让人笑话,如“鲈”和“鳜’二字都是鱼,鲈读偏旁卢就对了;可鳜读偏旁厥(音觉)就错了,应读guì(音贵)。因此,喜欢朗诵的小朋友一定要从小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加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的观察和了解,不断锻炼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攀登朗诵艺术的高峰。5.饱满激情法朗诵艺术的感染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情动人。情从何来呢?首先是从你所要朗诵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中来。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被生活所激动、感染,将激动之情化为文字记录下来、有感而发的。因此,朗诵者在向观众传达一篇作品时,就要把原作者的这些源于激动之情的文字,化为自己激动之情的语言,产生强烈的创作(朗诵)欲望和冲动,产生强烈的爱憎之情。否则,自己都激动不起来,又如何去打动观众的心呢?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理解的原因之一——挖掘其情之所在。其次,就是要在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的感情素质,要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激情,不要对什么都冷冰冰的,毫无兴趣。这样,你才可能产生爱的激情,爱你所朗诵的作品,爱作品中的人物,与作品的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6.鲜明节奏法朗诵的节奏就是指在朗诵一篇文学作品时,语言处理的音量之大小(强弱),速度之快慢,停顿之长短,感情之浓淡等等。要求节奏鲜明就是说要明确、具体。节奏的来源依然是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与处理,其中包括作品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作品段落层次的划分;重音的设置及停顿的安排等等。节奏对于朗诵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朗诵诗歌类体裁的作品,因为节奏与韵律乃是诗之灵魂,可以说没有节奏的朗诵犹如一碗白开水,让人感到平淡无味,缺乏艺术感染力,没有节奏也就没有诗,没有朗诵艺术。7.准确重音法所谓重音,简单地说就是语句中被强调的那个字或词。人们在生活中说话时,由于对自己所要表述的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都很明确、具体,所以说出的每个音节的轻重、强弱,强调的字词,也就是重音都很自然、很准确地流露出来。因此,人们都能很顺利地听清对方讲话的内容和意思。我们在朗诵时,为了准确地传达作品的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则需要人为地去设置、安排语句中的重音,而且一定要准确。否则将会语句不通,语意不明,逻辑不清,让人难以理解,听不明白。重音设置的不同,问话的意思就不一样,因此,在问话前你必须先要弄清楚究竟是要问人家什么意思,否则让人无法回答。8.必要停顿法停顿,我们这里指的是人们在说话时语音上的一种间歇。人们平素说话时,语音的间歇是很自然的,因为它是思维活动、情感表达、生理限制等因素的需要。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口气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它的停顿主要体现在作家使用的标点符号和所划分的段落上。但是,我们在朗诵时,仅仅是在标点、段落之处安排停顿还远远不够,因为其一,停顿的种类有很多,其二,标点符号显示不出有声语言的丰富变化和表现力。因此,要找到必要的停顿,只能是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才行。否则,胡乱停顿,或任意修改标点符号,将会使句子的原意适得其反。比如有这样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按字面上的标点符号作为停顿来读,意思很明显,下雨了,虽然天有意留你,可是我不留你,主人在下逐客令了。如果我们把标点符号停顿稍改一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你看,意思是不是全反了。所以准确、必要的停顿是取得好的朗诵艺术效果的重要一环。9.丰富潜台词法在生活中,一般来讲,人们说出什么话来也就是什么意思;不过有时说话的真正含义并不在语句的表面,而是在说话时语气。语调和重音的不同之中,所谓“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话里有话”、“言外之意”等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你真聪明”这句话,如果是出自真心的夸奖,那就是字面的意思,谈不上什么言外之意,但如果是出自于讽刺或嫉妒,那就不同了,言外之意就是“就显你了”,或“瞧你能的”。在戏剧舞台上,我们管这个意思称做潜台词,就是隐藏在台词背后的无声台词,它是真正反映台词实质,揭示语言目的、意义,要说而没说出来的话。我们在朗诵时,一定要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很好地挖掘出来,尤其是在人物对话时,更要使其丰富、深刻、准确。这不仅是体现作品主题思想、刻划人物的需要,也是丰富语言技巧,加强语气、语调变化,提高朗诵艺术效果不可或缺的。10.多变语调法人们在说话时,语言声音的变化色彩叫语调。生活语言中的语调是丰富多采、千变万化的。这是因为说话人的目的清楚,思想明确,态度鲜明,愿望强烈,所以感情饱满、视象具体,丰富的语调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当然,它也受到说话时的场合、环境、对象、内容以及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性格、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多变的语调能够赋予语言优美的旋律,使人听后感到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这恰恰是朗诵很需要的,但它并非同生活中一样能够自然产生,它需要朗诵者来创造。作家只为作品创造了书面上的无声语言,朗诵者的任务则是创造有声的语言,创造符合作品内容的丰富多采的语调。11.视象具体法“视象”也称“内心视象”。这是指你在用语言来表达某些事物时,一定要在你的内心伴随着想到、看到、感觉到这些事物的影象,如同你在你的头脑中放电影一样,意即“言之有物”。在朗诵时要求这种视象一定要具体、生动、鲜活,因为这是你头脑中形象思维的产物,迸发激情的桥梁,语言生动感人的保障。同时,要求你应把这种视象尽最大的可能,通过你的语言、表情、眼神、动作传达到每个观众的心里,使人产生共鸣,达到朗诵的艺术效果。比如当你读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佳作《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时,你是否看见头顶高悬的一轮明月,以及被月光照亮的如霜的地面呢?你是否体会到诗人身在异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种思念故乡、亲人的心境呢?当然视象包括的范围很广,它与想象是分不开的,这些问题留待后述。12.松弛形体法朗诵时一定要保持形体的松弛(当然包括心理),无论是在舞台上或面对话筒。因为松弛是使你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作品内容、正常发挥你的朗诵技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的保证。反之,紧张将使你心跳加快,呼吸不匀,气息不畅,手足无措,不能正常发挥你的声音及朗诵技能,造成艺术上的失败。形体的紧张来源于内心,来源于信念感不强,来源于杂念。有的小朋友第一次上台,面对那么多观众,可能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坐在下面,特别想朗诵好,但又怕出错。结果往台上一站心里就开始紧张,以至于两腿打颤,手心出汗,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儿;一紧张又容易忘词,越忘词就越紧张……所以我们在训练朗诵技巧时,一定不能忽视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自己的自信、注意力集中等。否则,再高的技巧一紧张也就无用武之地了。13.形体语言法朗诵当然是以语言表达作为主要手段来进行艺术创造,然而,当你往舞台上一站时,观众就不仅仅是要听你的语言,同时也会注意到你的眼神、表情、一举手、一投足以及整个形体的动作。人们在生活中说话时往往是自然而然地辅以手势与眼神,它能起到帮助语言表达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朗诵时也应如此,辅助以一定的形体动作,但要注意以语言为主,动作为辅,不可倒置。同时,动作一定是有目的、有必要、有选择、恰到好处的。切不可言天指天,谈地顿地,话头摸头,话足触足的胡动乱动,总之,不要以动作来图解你的语言。动作一定要是情感积累的需要,起到加强语言表现力、说服力的作用,否则宁可不动。14.上下场完整法朗诵和演戏一样,都应做到“带戏上场,带戏下场”。无论是在舞台上或是在广场、车间、田头、校舍任何地方,只要有听众去听、去看,就形成了一个演出场合,就涉及到上下场。上场前,应充分酝酿好与朗诵内容相符的情绪,带着应表达的作品的心情走上场去,不可随随便便,松松懈懈,东张西望;下场时也应带着作品朗诵结束时的心情走下去,这样才能给人以完整的艺术感觉,留有回味的余地。绝不能词一完就出戏,大大咧咧地晃下场去。因为朗诵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儿戏。四、增强孩子的说服能力善于劝说,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如教育子女与人为善,解决与邻居的矛盾纠纷等等,若能掌握一些说服人的技巧,可能会使你的努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一个人的说服力并不是一个常数,它是可以用巧妙的表达技巧来增强的。以下六点,便是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说服力的经验之谈。1.善用地利法许多人在自己的客厅里说话比在别人的接待室里说话更有说服力。因此,精明的交涉者在与人洽谈重要事务时,总是争取在自己的而非对方的办公室里进行。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尔和他的助手兰尼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先给巴尔的摩市约翰霍金斯大学的大学生评分,鉴定他们对别人的影响力,然后把其中愿意者分成三人一组,每组由影响力大、中、小不同的人组成,然后请他们讨论并表决该校预算中十项可以削减的项目,哪几项最宜减掉。一半的小组会议在影响力最大者的寝室里召开,另一半则在影响力最小者的寝室里进行。最后结果显示:讨论时,即使主人的影响力最小并且客人开始也持反对意见,最终还是屈从了主人。2.注意仪表法美国某镇内有一位艺术家,常因一些地方问题到镇议会去控诉。他去时常穿一件油渍斑斑的工作服,胡子也不刮。因为他从来看不起那些以衣冠整齐来取悦于人的人,认为人只要有头脑,别人就会听取他的意见,穿着好坏并无关紧要。可事实是,年复一年,照样没人理会他。他则自我麻醉地认为这是由于那些人愚蠢之故。也许是吧,不过,他自己也聪明不了多少。美国心理学家塞肯曾在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里召集了68名志愿者,吩咐他们每人跟四位行人谈话,请求他们支持一个反对校内早餐供应肉类的团体。在跟行人接触前,研究人员对每位志愿者的各种情况,如:外表是否漂亮,口齿是否伶俐,能否令人信赖,能否说服人以及智力高低等等,都作了鉴定。结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外表漂亮者一般比不大漂亮者更为成功。3.站在听众一边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趋向于认为: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劝说者必须与听众站在一边,两者的关系越融洽,劝说的话便越容易人耳,这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天性,即喜欢听“自己人”说的话。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心理学家哈斯也说过:“一个酿酒专家也许能告诉你许多理由,为什么某一种牌子的啤酒比另一种牌子的要好。但如果你的朋友,不管他对啤酒是否在行,教你选购某种啤酒,你很可能听取他的。”另一位心理学家莫恩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海滩上搞了一个传播训练公司,他发现,最佳商品推销员都能模仿顾客的声调、音量和言词,表现顾客的姿态和情调,甚至还能下意识地在呼吸动作上与顾客相协调,好像是一架绝妙的反馈机器,把顾客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反射回去。勿庸讳言,这种由于在具体行动上,甚至是些很微不足道的方面表现出来的在感情上与你的听众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往往会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报和共呜。而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共鸣,还需要什么苦口婆心的劝诫与说服呢,4.考虑听者处境法假如你要到隔壁去,请那里的新婚夫妇参加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你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平庸的劝说者可能会直截了当地说一番大道理,而善于劝人者则会先考虑对方的处境,赢得听者的信任。如果对方说自己正为某事烦恼,劝说者便会对他说:“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要是我处在你的位置,也同样会烦恼的。”这样就既表示了对人的同情,设身处地地为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又巧妙地赢得了对方的注意。善劝者听见对方反驳自己的话时,也会做出反应,但绝不会反驳。他会把反对的话重复一遍,承认其有道理。好些研究表明:劝说时,照顾双方的意见,比只提供单方面意见的说服力强得多。5.论据要坚实法什么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认为:一个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论据要坚实可靠,不可使人产生不信任感。我们相信:向听者提供切实的资料比提供主张更有力。但对于一个犹豫不决的人来说,资料来源也是很有影响的,并且其影响之深不亚于资料本身。这并非因为人们只信任特定来源而不信任其他的来源,而是因为他们听到引述的话来自十分可信的权威,便不会再为自己的成见辩护。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作用。不过,引述权威的意见也不宜过分,过犹不及。资料太多也可能引起听者的反感。6.运用经验和例证法善于做劝服工作的人都知道我们做事受个人的具体经验的影响比受空空洞洞的大道理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如果大夫劝他服某种药物,那么即便医生再三证明这种药物有效,说了许多的药理知识和道理,病人总还是不免心存疑虑的。但如果换一种方法试试,如医生告诉他:我自己也服这种药,只用了一个疗程就大病痊愈了。听了这样活生生的个人体验,病人一定再也不会有所顾虑了。心理学家莫恩在研究这种方法的效果时发现,成功的推销员往往使用具体的例证向顾客说明:他们现在的选择已有人作过。以前,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说服力很神秘,是人的天赋所致。实际上,它也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只要你掌握了一些说服人的真正技巧,那么你便不怕说不服人。n?A?ml????New Roman'; & &3.助人为乐法 小时候,自理能力低,连吃饭、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长大了,“我可以”、“我能”、“我会”、“我自己来”……已成为嘴边话。此时,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难倒我,只要我努力。”这是一种自信。事实上,在这纷繁的社会当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总会遇到些困难。这时,他人的帮助会令你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活勇气。因而,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帮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他的为人。由于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又最爱崇拜英雄,因而助人为乐的人,对他们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学校尤如一个小社会,同学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多或少要求助于他人。譬如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经济上出现“危机”,一时难以接济;感情上冒出小疙瘩,需要及时解开……这些都希望得到同学的热情帮助,盼望有一个“有求必应”的环境。 黄刚从小就爱足球,因为有一双“好脚”,他成了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长大后成为国家队员为国争光”是他的理想。但不幸降临到他身上了,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他失去了双腿。这对他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足球”、“双腿”……他常常从梦中惊醒。理想破灭了,行动不便了,生活变得暗淡起来,现实严峻得令他难以接受。这时候,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极需同学的帮助。但他去对谁倾诉呢?去求谁呢?谁能帮得了他?他几乎要绝望了。这时,李力和韦平主动地向他伸出了援助的双手。每天,他俩准时接他上学,送他回家。一天天,一年年,风雨无阻。李力和韦平的帮助,使黄刚寻找到了新的发光点——他爱上了文学,他的作品一天天地多了,笑声一天天地响了,他们三人的友谊也一天天地加深了。 在别人确有困难时,“有求必应”是必要的,但有些人有困难也不一定敢去求人,这时就需要有“不求也应”,助人如救人,只要发现“信号”就应主动上前。这样虽然是给自己增添麻烦,但它一方面是“求”人者对被“求”的人的一种信任,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另一方面能体现被求者助人为乐的精神。一个人求人,总是首先向信得过的、友好的人开口的,因而,对于“求”者来说是出于信任而“求”,是出于友好而“求”;而对于被求者则是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表现,是自己对同学有威信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有求而不应,则不仅伤害求者的自尊心,而且也会损害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失去应有的威望,同学也会越来越远离自己。而如果在别人不敢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帮忙,那就是我们现在所极力提倡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了。 当然,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求都能应。如果无法答应别人的要求,就应该委婉地说清楚。只要你有助人为乐的诚心,同样能得到朋友的理解信任,永葆相互间的友谊。 丽红家境较好,家里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都挺多。在丽红身上,好像从没有缺钱过。这天,她又收到了爸爸寄来的200块钱。菲燕家里兄妹多,花费大,爸爸一时还未能把生活费寄给她,饭菜票却没了。因而她向丽红借钱。 没想到丽红却说:“我没钱!” “你不是刚收到钱吗?”菲燕怯怯地问。 “我是刚收到钱,但我的这些钱不能借!”丽红说得很急并夹有些火气。 “啊,你不借,是怕我还不起?还是你的钱是高贵的,像我这样贫困的人不能借?”菲燕受不了丽红的眼光与语气,回击道。 “随你怎么说!” …… 从此,在丽红和菲燕的友谊之间产生了一道隔膜。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就在于丽红。丽红的钱确实不能借。这是家里寄给她去治病的。但丽红却因自己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而把气向菲燕发泄。在菲燕看来,丽红你有钱不借,是怕我还不起。她哪里知道你的困难?假若丽红委婉地跟菲燕说明不能借的原因,那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误会,或许,菲燕会更关心丽红,两人友谊会更深。4.默默奉献法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自大”。有了功劳,有些人就狂妄自大。而有的人虽无“自大”之意,但由于在与同学交谈中,有意或无意地念着自己的功劳经。对方第一次听,可能还感觉新鲜,并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人——功劳簿写得满满的!然而,说多了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认为你老翻那些“老皇历”,是想标榜、炫耀你“曾经拥有过的光辉的一幕”;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劳来压倒他,在他面前示威。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边,会使同学们认为你在“吹牛”。在同学面前常“炒”自己功劳的人在追述时往往不是有褒有贬,褒贬平衡,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功劳的升值只褒不贬,只大谈特谈光辉的一面,保守不很光辉,或自己失误的一面,使自己完美化。人毕竟无完人,神化了的人是远离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实际的屈而使人感到你不现实,是在“吹牛”。你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小人”。功劳只属于过去,对于现在或将来都证明不了什么。然而,常把功劳挂在嘴边的人恰是相反,他们常提起自己的功劳,不单是对过去的眷恋,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劳延伸,过去自己是有功者,现在以至将来也是功臣。他们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觉,并不着眼于现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对将来的开创,认为过去的功劳已足以“维持生计”,用不着再去建功立业。他们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种无能,一种虚伪,是“小人”的表现。 功劳是为他人、为集体有所奉献而获得的,如果常把功劳挂在嘴边,同学们就会因此怀疑起你的“奉献”,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获取“功劳”。这种功利主义,会使同学们感到你的功劳掺有水份。怀疑你只是利用他们当工具去达到你的目的。这种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觉,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功劳不是靠说出来的。默默地工作,无需豪言壮语,别人就会发现你的功劳,并对你倍加崇敬与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劳越不说,它的含金量越高。李桃是班上的生活委员。为了管理好班费,她一个人默默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以及宝贵的复习时间,把班费算得一清二楚;节日学校给同学的礼品,她按时领取,并井然有序地分发给同学。对这些,她从无怨言。哪位同学身体不舒服,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生活有困难,她真诚地伸出援助的双手。对这些,她从不提起。“我应该”、“我乐意”是她的口头禅。在新学期改选班干时,她的票数最高。这说明,她的功劳,虽然她自己不说,但同学们看到了,感受到了,是忘不掉的。默默地奉献者才最受人尊敬。功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有功劳,说明有能力。谁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可别忘了,越把功劳挂嘴边,人家越不买帐。功劳,是对事业的奉献。有奉献,应有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质上的回应,当然有其意义,但精神上的回应,是最能激发人的动力,更令人精神焕发。因而,人们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与肯定。但,常挂在嘴边的功劳,犹如单调的音符,重复起来令人听了生厌,谁还愿意接近他呢?5.尊重法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周末组织班会,讨论某一问题,当轮到自己发言时,谁也不会喜欢别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交头接耳,充耳不听。如果别人都无心听下去,发言也就没意思了。为什么?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发言得不到尊重。如果同学们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讲,频频点头和热烈鼓掌,发言人会越讲越来劲,越说越精彩。为什么?因为尊重会增强发言人的自信,启发发言人的灵感。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诋毁只能造成彼此伤害。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寻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位置。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使自尊心得到一种保护,使自己觉得人际关系和睦,产生“安全”感。人们往往觉得最尊重我的人也最可爱,因而特别愿意同他接近。所以说,尊重同学是一种征服。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人恒敬之。”我能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我。 某班班长甘露,性格秉直,办事公正,敢说敢干,一心为班。有一次,班上的吴茵同学违犯了纪律。甘露不顾平时好朋友的面子,批评了吴茵。吴茵因此认为甘露不够朋友,慢慢疏远了甘露。但甘露并不为此对吴茵有什么成见。吴茵出现情绪波动,她就耐心劝说,即使碰到吴茵不领情,也还是真心一片,一如既往地对待她。有几次吴茵有意为难甘露,让甘露在同学们面前出洋相,而甘露也没有责怪。吴茵做了好事,甘露也同样表扬。对班上的管理,当吴茵提出合理的建议时,甘露也十分尊重地接受……慢慢地,吴茵觉得对不起甘露,就写了张字条给她:“对不起,甘露。当我犯错误时,你批评我,你是对的;当我使你出丑时,你还一样地尊重我,没有怨恨我;而当我提建议时,你也一样地尊重我,采纳我的意见,并还表扬我!你真是我们的好班长。我错了,我俩还和以前一样好,行吗?” 从这我们可看到“尊重”的力量,尊重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可以吸住同学;尊重好比万能胶,可以粘合破裂的感情;尊重还像催化剂,可以促进同学间友谊的成长。 尊重不是弱者的体现。它同委屈求全,阿谀逢迎,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在坚守自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对别人人格的肯定。如果别人不够尊重你,而你仍能尊重别人,说明你有宽阔的胸怀容纳别人,别人只会觉得你的涵养高人一等。尊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表面上看你是亏了,但实质上,你却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因为对方不要自己的人格尊严,你在教他捡回来。所以,尊重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风度。假如别人不尊重你,而你也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更不尊重对方。这时,你的心理虽然达到了平衡,并认为你占了上风,因为你的攻击比他的强。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征服他,反而引起对方更强的抵触心理。这必将导致双方交往趋于危机。尊重是从感情上战胜对方,争论是从道理上说服对方。小华与翠新正在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好,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好”进行辩论。本来辩论可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但辩论不久,控制不住情绪激动,促使他们吵起来了:“美国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政治民主!”“美国有什么好?民主是假的,到处都是剥削,生活水平高只是那些剥削者。假如你去那生活,说不定你早就被饿死了!”“我们中国没有剥削,很民主,但为什么不富裕?不要以为你英语学不好,以后去不成美国,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争吵往往不能在道理上说服对方,却在感情上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对方感情更无法征服别人。相反,若理由在你这一方,不妨在感情上给对方足够尊重,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再以真挚、中肯的语气给对方摆理由,说道理,指出他的片面性,对方反而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否则,明知道错了,他也会硬撑。所以,尊重才是真正的征服。6.批评法学生时代是“花的季节”,同学们正处在多思多变时期,难免不出现错误。为了让同学们把握住人生的方向盘,确保不误入歧途,不走弯路,同学之间就离不开批评和劝说。批评、劝说也有很多学问。运用不当,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有时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破坏同学感情。有位同学自以为吸烟挺有风度,于是想用吸烟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同学们见了,纷纷劝说、批评。有的直说:“吸烟有害,不利健康”;有的当面批评:“抽烟是违反学校纪律的,是要受处分的”……他都不接受,还是“明知故犯”。后来,一位同学改变方法,去跟他谈吸烟的好处,你吸烟真的有风度,因为吸烟起码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吸烟会引起深夜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衣料。咳久了终成驼背,衣服可做短些。三可演包公。长期在烟的熏陶中,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不用化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统计,吸烟历史越长,越短命,当然活不到老。所以从现在就培养“风度”,日后就更有“风度”了! 不久,吸烟者就把烟戒了,这原因何在?因为这位同学批评、劝说不但切中要害,而且得法。 一般说来,批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明话暗说 同学之间的批评都是在平等的地位上的批评,所以不应用命令口吻,也不宜采用说教式。否则,破坏了同学间的平等关系,对方会产生逆反心理,会认为“你算老几,也来教训我?”而采用明话暗说的方法效果会好得多。前面提到的例子,批评者利用“反语”,罗列吸烟有好处,表面似乎没什么批评,实质上句句有锋芒,句句是批评。这种明话暗说,就像药物带上糖衣片,外面“甜”,里面“苦”,但人人都乐意吞服。 (2)直话曲说 对同学的批评不宜采取锋芒毕露直接了当的方法时,可用联想、比喻、拟人等委婉、生动的手法,令人听得舒服,愿意接受。 小张平时不太注意,有乱甩废纸,随地吐痰的习惯。有一次,他又搞得满地是纸屑,还肆无忌惮地吐痰。同桌的小李批评他说:“我们的桌位是物产丰富啊!有五彩斑斓的纸片,还有淡黄的‘龙涎’,但我们总不能光生产而不出口啊!”小张听后,心里明白,过后进行了清理,改正了这个不良习惯。 (3)名句巧用 有一次自习课,同学们都在做数学课外作业,个个冥思苦想,然而谭波则在欣赏名曲高声放着录音机。优美的旋律也不时打断同学们的思路。 同桌的吴键首当其冲受到干扰。他对谭波这样不顾同学们的做法感到不满,便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 “唉!音乐是那么动听,作业又是那么憋人,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谭波听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于是把录音机关了。 学生是爱诗的年华,对这类妙语、名句特别感兴趣,批评时,若能切合实际,用些妙语名句给予表达,就能委婉地促使犯错误的同学反思,批评的效果也就更佳了。(4)劝说法劝说和批评一样,目的都在于帮助有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不断进步。然而劝说与批评又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批评是用在同学们已经犯了错误的时候,而劝说则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错误事实时,也可以在只有某种错误的苗头而不成为现实时。因而,劝说除可用批评的方法外,还有以下方法。7.心理换位 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看作同一整体,处在同一位置和立场上。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许你是一心为他们好的。在语言表达上,尽量把“你”、“你们”、“我”换成“我们”;多用“假如我是你……”一类的话;或强调彼此是同一类型的人。这样使对方随时感觉到彼此间的共同点,意识到大家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如此,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劝说。 陈彬为了给新老师一个“下马威”,故意出“难题”刁难新老师,使老师在课堂上尴尬、出丑。李然看着,劝他:“我们平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也像我们一样希望同学们都尊重他。以后我们不要那样对待老师了!” 李然把自己与陈彬视为一体,彼此间消除了隔阂,李然的劝说增强了亲切感,所以效果很好。 我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谁了解我、信任我,我就愿意为谁牺牲。可见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学会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任,就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例如,有位同学做错了事,我们劝他改正:“你是无意做错事的,是由于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的。做错事谁都不可避免。只要你以后注意点,就不会再出现这类事情了。”这样,无疑会增强做错事的同学改过的决心,对美好前途的自信。 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会因受到表扬而以为自己一切都好;也会因为做错了事而觉得再无希望。劝说同学时,不妨采用褒贬相生,即既要点明他的不足,又要给以适当的表扬与安慰;或者是在具体罗列错误的同时给以抽象的肯定以平衡对方。这样就能在感情上安抚同学,又有助于同学全面认识自己,使同学更容易接受与改正。批评、劝说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批评、劝说都必须是中肯的,挖苦、嘲弄、讽刺绝不是批评、劝说。8.尊重他人个性法 “个性是人生命的框架。没有框架‘生命’不能算作完整的生命。”“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因为“我”有“我”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失去了个性而被同化为他人的人,是别人的附庸,是可悲的。 学生的世界之所以绚丽斑斓,也是由于中学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并按自己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性总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它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有个性的人才不会盲目地追随别人,才会在社交活动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我们常说,要尊重别人,实际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因为没有“别人”的个性也就没有了“别人”,侵犯了别人的个性也就侵犯了别人本身。侵犯了别人,当然就难以同他发展友谊了。 高一(4)班的张宗和李伟森昨晚打起来了。同班同学有的惊诧,有的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以为然。 惊诧的是因为他们俩刚入学那阵子可谓形影不离,亲如手足,曾经把饭菜票放在一块开支。 不以为然的是因为张和李是两个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张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平时总喜爱自己在静谧的环境中看书。李则是一位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唱唱跳跳。 两个人刚入学时可能因为互不了解而相好起来,以至称兄道弟的。后来却因为加深了了解反而慢慢疏远了。对他们的友谊危机,双方都曾试图寻求途径加以缓解。张试图“劝”李静下来看一看书,李也“劝”张学会说话,唱唱歌,而且两个人都作过努力,下过不少功夫,但都因为不是“那块料”,而先后放弃了,仍把精力和时间花到自己的“专长”上去了,他们之间的隔膜也就此产生了。同学们都说,昨晚打架是两个月来他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昨天中午,张正好刚从图书馆借回一部小说。吃罢饭就在宿舍自己床上如饥似渴地“啃”起来。而李恰好从其他同学手中拿到一本《卡拉OK曲集》,饭后精神饱满,也抓紧午休前不多的时间,扯开嗓子唱了起来。慢慢地,张不耐烦了,吼了一句:“别唱了!”李哪里服这口气:“你不看行不行?”也怒气冲冲地顶了一句。“空虚,有时间为什么不多看书!”张回一句。“无聊,有精力为什么不唱唱歌!”李也回敬一句。“看看小说倒可以充实自己,唱歌有什么用?想当歌星赚钱?没门!”“唱唱歌可以调节生活情趣,陶冶情操,看小说有什么用?想当文学家,梦想!”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来回攻击,最后打了起来。张和李之所以由亲如手足发展到拳脚相加,原因就在于双方都试图去改变对方的爱好,都认为自己的爱好是好的、高尚的,而对方的爱好是低级的、庸俗的。因此,认为对方应该向“我”学习、转化。 爱好也是个性的一方面,不尊重别人的合理爱好也等于不尊重他人。试图改变别人的爱好也就是试图改变别人的个性。发展爱好、兴趣乃至个性,除违法的和同社会发展不相一致的之外,应该说是自由的行为。想去改变别人的爱好实际上是对别人自由的干涉,当然也就侵犯了别人发展的权利。实际上,彼此互相欣赏,互相信任,是因为受到对方个性的吸引。喜欢上了某个人就等于喜欢上了他的个性。谁都不愿意找到一个和自己“没两样”的人作朋友,否则,倒不如“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个性是两个人认识、建立友谊的最初着眼点。互相尊重对方的个性则是友谊得以维系的保证。有哪位同学愿意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呢? 学生阶段,是个性趋于成熟的时期,个性、兴趣、爱好等都正在形成。发展中。正是这时候,最强调个性,最强调自我的独立。常常听到有同学反映,“某某老师不理解我”,“我爸爸不尊重我”等等,这本身就是强调展自己个性的表现。每个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受到别人侵犯,那就将心比心以实际行动尊重别人的个性,别再试图去改变别人的个性。请记住: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丢失,而异化为别人——也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改变。
昵称验证码评论:
请您留言有任何需要可以给我们留言!给您答复!内容*姓名*邮箱(重要)*电话或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话不过脑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