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3个月宝宝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错可惩罚吗

当前位置:>>正文
惩罚孩子的错误和正确案例已被浏览377次编辑:来源:互联网
人孰能无过?犯了错就需要接受惩罚或者承受后果,这是天经地义的。当孩子犯错误时,有的家长能够巧妙利用这些机会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而有的家长由于采取不恰当的惩罚方式,诸如将孩子关黑屋、关门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孩子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一起看看还有哪些错误方式你仍在使用?正确有意义的惩罚方式又是什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你用过吗——●错误方式一:关黑屋反省案例1——不听话就生气,关黑屋反省  最近热播的亲子节目《爸爸回来了》中李小鹏对小奥莉玩手机的惩罚:2岁半岁的女儿一直玩爸爸手机,爸爸先是好言相劝"好了,现在把手机还给爸爸吧"。女儿不理会继续玩手机;接着爸爸有些不耐烦,采用口头惩罚"你再不把手机还给我,下次就不能玩我的手机了",女儿非但没听,反而挑衅似的拿着爸爸的手机跑出爸爸的视线,还将手机当车子在地上推来推去。这一次,爸爸生气了,直接将女儿抱起来关进了家中的"小黑屋"以示惩罚,并让女儿自己在里面反思,认错并给爸爸道歉了才能出来。"关黑屋"惩罚害处大1."关黑屋"惩罚:容易导致幽闭症  孩子犯错误就直接被关在黑屋子里反思并且要求给父母道歉,是一种不可取的惩罚方式,被关黑屋的经历和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孩子将来成人后幽闭空间恐惧症。它是发生在封闭空间中的一种焦虑症,属于场所恐惧症的一种。主要症状是在封闭的空间(如在电梯间、车厢、飞机上)出现恐惧、焦虑、惊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流汗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窒息、昏眩有濒死感等。其发病的原因诸多,但幼年时期有创伤性经历,如长时间被关禁闭,感到铺天盖地的绝望和压抑时会出现此病。  弗洛伊德将成年后的大多数心理问题都归结为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关黑屋"这种惩罚方式除了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外,还存在长期的隐患,父母一定要慎用。2.&"关黑屋"惩罚:将责任完全推给孩子  我们并不是完全杜绝惩罚,只是,在这样的惩罚过程中,孩子是自己一个人去反思,一个人在承担和解决问题,反思一下,父母除了利用自己的特权将孩子关在黑屋子里以外,任何有利于解决问题或者说任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犯错误的事情都没有做。这样的惩罚方式其实是父母对自己无力管教孩子时一种挫败感的逃避,将责任完全推给孩子。错误方式二:关门外反省案例2——不听话就责备,关门外反省  这是发生在成都市某小区的真实案例:11岁的小欣因为没有遵照妈妈的叮嘱回家晚了,被妈妈关门外思过。对于关门外反省,小欣已经习以为常,一般情况下,他就会在楼道里抠墙皮或者一个人坐在楼梯上。而且,这样的惩罚是以孩子主动敲门认错后才让孩子进门而结束。不过,这次这位妈妈却没有等到想要的"认错"和"敲门"。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已经睡醒一觉的妈妈没有听到敲门声,打开门,发现儿子已不在楼道里了。只有楼道墙壁上留下了小欣稚拙的笔迹"恨爸爸"、"恨妈妈"。"关门外"惩罚用不得1.隐藏安全风险,带来心理伤害  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爸爸妈妈们不禁唏嘘。将小欣独自留在门外反省的惩罚方式非常不恰当,第一,爸爸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被爸爸妈妈这样不问缘由就"关门外",小欣会有非常坏的情绪,一旦被不法分子借机利用,拐卖、引诱犯罪均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第二,小欣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样孤立孩子,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本应得到爸爸妈妈呵护和关爱的孩子,却被冷冷地关在了门外。这是一种拒绝,一种远离,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不接受自己,甚至这个家不需要自己。这种想法一旦日积月累种在了孩子心上,孩子会更愿意待在外面而不愿意回家。2.不平等的惩罚:亲子关系告急  一个11岁的孩子,居然用稚嫩的小手写下"恨爸爸"、"恨妈妈"这样的字眼,不管认为孩子未深刻理解"恨"的含义而无意写下,或是孩子从各种信息媒体中学来觉得好玩。我们都不应该忽略这样一种家庭教育亟待改善的警告,这是一个极其明显的心理信号,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一句简单的"工作很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沟通。  在小欣的家中,父母和他完全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缺乏沟通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他,在他看来是父母犯错了,他作为受害者不能有半点怨言;可是他自己只是晚回家一会儿,却被父母惩罚至"关门外"反省。这种及其不平等的惩罚方式,绝对达不到事件中"妈妈"所说的儿子自己反省认错的效果,相反,孩子只会心中愤愤不平,为什么你们犯错误了没有惩罚,我一犯错你们就这样惩罚我?●更多不恰当惩罚方式  类似这样不恰当的惩罚方式还有很多。有的家庭会采取"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方法对孩子实施体罚,以惩戒孩子的错误;有的家庭会采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方法,总是告诉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就不会犯错误;有的家庭会采取"我辛辛苦苦养你不容易"的方法,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感到羞愧……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恰当,对于一个正在探索世界、在不断的尝试中成长的孩子来说,这些方法不仅无效,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正确的惩罚方式是什么  无论使用何种惩罚方式,爸爸妈妈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孩子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再来想想,需要哪种惩罚,如何实行惩罚!1.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如孩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则冷处理,就随他闹去;若影响到别人,将孩子抱走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某些目的,当他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2.逻辑性的教育手段从小开始  很多非体罚的教育手段是有逻辑性的。比如年幼的宝宝打父母的脸,多数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这种时候,如果父母一边打孩子的手一边说"不要打了",是很讽刺的行为。父母其实可以说:"哎哟,好疼啊!"然后把孩子放下来,让孩子单独待几分钟。这样以来,孩子就会明白,这种让人不快的行为不但得不到关注,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3.暂停游戏的管教方法  一种正式的暂停游戏的方法对学龄前幼儿和低年级的小学生都非常管用。暂停游戏就表示暂时不理睬孩子,也不让他玩。你可以在家中找一张离家人活动的区域较远的椅子,也不要太远,免得不知道孩子正在做什么,但也不要把他放在很多东西中间。当你宣布暂停游戏的时候,你的孩子就要坐到那张椅子上去,直到你告诉他时间到了才能起来,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设置时间长短(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孩子容易忘记为什么要坐到椅子上去,还会觉得难过或者怨恨)。如果孩子提前站起来了,那就要重新计时,他必须重新再来一次。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525心理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525心理网和本文链接,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浏览304次浏览304次浏览311次浏览282次浏览311次
大家在看什么心理文章热门城市:宝宝犯了错,作为家长,要不要惩罚,该如何惩罚?宝妈们各有其招。这些方法可行吗?
招数一:故意不理睬犯错的宝宝
4岁宝宝彤彤是一个性急的宝宝,家人话说得不对,他的意思领会错了,都会突然发急。彤彤妈说:“一天不知道要发多少次火,有时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已经哭得昏天黑地了。”对此,彤彤妈采取的是冷处理方法。“既不哄他,也不批评他,就当什么没听见,有时收效还不错。”
彤彤妈做得不错!”孩子着急的时候家长不能跟着急,跟着哄,没用,让他自己回房间冷静一下,也许孩子会用痛哭、摔玩具等各种方式发泄,没关系,家长要忍住,等孩子这个劲头过去了,再和孩子平心静气谈一谈,帮孩子分析哪里做得不对,下次应该怎样做。
对于0到3岁婴幼儿,‘故意冷淡法’是很不错的选择。面对低龄宝宝的不当行为,如吐口水、乱拍打人和物等,大人都可以不予评价和回应,宝宝发现无趣时也就不会再做了。
招数二:把宝宝独自关进小房间
雯雯妈说:“大概在小丫头两岁半开始,她犯了错,我们就会惩罚她。”雯雯妈通常采取的措施,把她关进房间,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时间或长或短,看她认错的态度了。”
家长记着不要把门关起来,孩子会没有安全感。这种方法最好用在稍大一点的孩子身上,地点可以靠墙壁,不要正对大门,以免突然来客伤了孩子的自尊。另外,罚站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伤了孩子,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
招数三:拿走宝宝的玩具或零食
“我一般会拿走他喜爱的玩具或爱吃的零食。”5岁宝宝芯芯的妈妈说,“之前提醒,她根本当耳旁风,如果不这样处理,她不知道自己的错。”芯芯妈告诉记者,一开始,芯芯发现自己的东西被拿走了,会哭得很厉害。慢慢平静下来,她就会主动来承认错误。
这个招数只适用于惩罚将东西乱丢乱放的孩子。把东西收走后,不要对哭闹的孩子不闻不问,可以默默地坐在他(她)身边,等她平静下来,再告诉她,妈妈这样做的原因,倘若再犯同样的错误,依然会受到惩处。
招数四:帮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6岁的冬冬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天犯的小错不断。他的妈妈用了很多招数对付他都没有成效。最近,冬冬妈想出了让他帮忙做家务来惩罚他的招数。“比如,他吃饭时把饭菜落桌上地上,去卫生间玩水,我们会让他自己拿抹布擦桌子,用拖把拖地。”一段时间后,冬冬妈发现他的坏毛病确实少了许多。
这个方法不错,但家长要用得有度,不要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一种特别可怕,不开心的事情。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对破坏家中整洁的环境的一种惩罚。当然也适用在外面,比如乱扔垃圾,必须要责令孩子自己捡起来,扔垃圾桶。当宝宝到处丢玩具和垃圾时,就必须让他自己动手收拾,不然就停止一切其他要求。当宝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正时,家长也要积极表示愿意原谅宝宝的错误行为,并给予拥抱和安抚。
招数五:责罚宝宝看书、写字、画画
琪琪妈是个急性子。她说:“我一发火,气就往上冒,以前还动手打过孩子。后来看了一些育儿方面的书后,就不打了。”后来,琪琪一犯错,就被妈妈拎到房间里看书、写字、画画。“其实,我知道她画不出,也写不出什么东西,就是让她把情绪宣泄掉。”
把学习内容作为惩罚的手段这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况且幼儿园的孩子手部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更不适合总是去写字和画画。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什么都不要让他们去做。不过可以告诉孩子,现在妈妈不想和他说,让他自己选择一个地方自己呆着,然后家长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段时间不要过于关注。
有些家长喜欢把一些小事扩大化,归结为孩子犯了错误,比如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段时期就是不爱叫人,家长就认为孩子没有礼貌,上纲上线的,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更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所谓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看到的就是不一样的风景。
当发现宝宝的语言或行为有过错时,要当场指出,尤其是面对年龄越小的宝宝,纠正越要及时。不然过了时间,你再批评教育的时候,宝宝可能已经忘记了。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理念要一致。切不可出现妈妈批评教育,爸爸或其他长辈出来袒护,这样的教育批评只会适得其反。
相关文章Related
推荐内容Commend
精彩图集Album
本类近期热点ViewRank
版权所有 Copyright
谷子孕婴网 晋ICP备号客服QQ: 服务热线: 管理员邮箱:本站资源部分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Powered by Xcms 2.0.0 Beta , Theme Designed by LuciferXu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文/赵忠心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的惩罚”。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此基础上,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又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个教育原则。
  一、什么叫“自然后果的惩罚”?
  所谓“自然后果的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按照斯宾塞的说法,就是说,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别人不去批评、惩罚,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反应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的自由,使之从中得到不愉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这就是“自然后果的惩罚”。
  比如,孩子撕破了衣服,不给他换新衣服,就让他穿破的,难堪,他下次就不会再撕破衣服了。若是打碎了房间门窗的玻璃,不给他安装新玻璃,就让他受冻,下次他就不再打碎房间门窗的玻璃了,等等。使他们在自己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得到教训,受到教育。
  一般的惩罚是人为地给予痛苦。斯宾塞认为:“人为的惩罚没有能够改造人,在许多情况下反而增加了犯罪。”他说这是一种“野蛮的教育方法”,“而对这些野蛮方法的屈服或许对于这些儿童将要参加的野蛮社会是个最好的准备。”他主张培养文明社会的文明成员,必须采用文明的教育方法,而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的教育原则,就是“文明的教育方法”。
  一般做父母的,读过卢梭和斯宾塞的教育著作的并不多,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卢梭”和“斯宾塞”其人,更不知道他们提出的这个教育法则。然而,却有不少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过这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作自受”的方法,即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二、“自然后果的惩罚”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或理念的提出,都是有它特定的理论基础的。没有理论基础的所谓教育原则或理念,是不成立的,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一,人们往往是从对行为结果的体验来判断行为的好坏的。斯宾塞说:“无论从什么假定出发,一切道德的理论都公认:一种行为,如果它当时的和日后的整个结果是有益的,就是好行为;而一种当时或日后的整个结果是有害的行为,就是坏行为。归根结底,人们是从结果的愉快或痛苦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他进一步举例说:“我们说酗酒是坏事,因为它伤害身体,给醉汉和家属带来道德上的坏处。如果偷盗使小偷和失主都感到愉快,也就不会算是一个罪恶。假如善行竟会增加人类的痛苦,我们就应该谴责它而不说它是件好事。”
  第二,儿童错误行为引起痛苦的反应是和过失成正比例的。斯宾塞说:“小小的意外引起轻微的痛苦,较严重的引起较厉害的痛苦。”儿童在日常经验中,“从大小不同的错误中得到大小不同的惩罚,从而学会怎样行动。”
  第三,儿童错误行为的自然反应是“直接的,毫不迟疑的,和逃不掉的。”也就是说,儿童错误行为的自然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后果。自然后果的惩罚是“严肃而善良的管教”,儿童受到痛苦,会“非常谨慎,决不再犯。”
  由此,斯宾塞断言:“真有教育意义和真正有益健康的后果,并不是家长们自封为‘自然’代理人所给予的,而是‘自然’本身所给予的。”
  三、如何看待“自然后果的惩罚”
  采取“自然后果的惩罚”纠正孩子过失,简便省事,一般效果也比较灵验。可这种方法究竟好不好?有什么副作用?怎样扬其长,避其短,尽量避免其副作用的发生?对于这些问题,不能不深入思考。
  一种教育方法或教育法则是否正确和可行,要看它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效果是否统一。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采用“自然后果的惩罚”,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不放任、姑息、纵容,动机是好的。通过自己的过失所得到的自然惩罚,亲身体验到自己行为过失带来的不良后果,这种惩罚不是别人为另外给予的,不会被“激怒”;而且客观、公正,不是“罚不当罪”,而是“罚该当罪”,一般较能接受得了,不会觉得委屈、冤枉,抵触情绪小,能使孩子从不快、痛苦中引起反省,促使其改正过失。
  假如不这样做,比如,儿童把玩具毁坏了,家长批评一顿,马上又给买新的;衣服撕破了,批评一顿,马上又换一套新的。这样做,即使是给予再严厉的批评,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孩子行为上虽然出现了过失,造成了损失,但并没有对他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行为上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个人的实际利益也没有受到损害。孩子没有从中亲身体验到行为过失的危害,对行为过失就不会产生“非改不可”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小孩子,由于事过境迁,挨批评的事很快就会忘记,印象不会深,在行为上还是“依然故我”,难以有效地纠正其过失。
  所以说,“自然后果的惩罚”一般是适用于儿童,尤其是适用于还不太懂得是非、缺乏自我克制能力的孩子。
  四、如何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运用这个教育法则教育儿童,仅仅是由于自己的过失,给儿童本人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和情绪上的不愉快,损害了他的“切身利益”,才被迫改正过失的。判断行为好坏的惟一标准是行为结果对“我”是带来偷快还是痛苦;而不是以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带来什么后果和影响为标准。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时间长了,儿童很可能从体验中形成这样一个行为准则:有害于我自己的事,再也不能去做;至于有害于别人和集体的事,与自己切身利害无关的事,还是可以做的。这种“行为准则”是从“自我保存”的道德准则中引申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利己主义的,因而也是不足取的。所以,不能因为这个法则对纠正儿童的某些过失效果不错,就视为“万应灵药”,当成管教孩子的“绝招”,孤立地使用。
  正确的是,还应当伴之以严肃的批评和正面的说服教育,指出孩子究竟错在哪里,帮孩子分析原因,告诉他有什么危害,今后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使儿童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与此同时,也要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具体指导,告诉孩子做某种事情应当注意什么,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单纯地运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只知道这件具体的事不能再做,不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方面的事上;而且,只知道某些事不能这样做,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呢?很可能不清楚。如果孩子接受了“自然后果”的惩罚,同时讲清道理,便能使孩子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减少过失,做得更好些。
  第五、正确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惩罚不是体罚。有些孩子行为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虽然会使他们感受到痛苦;但一定要注意,“自然后果”不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这是大前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促使孩子从痛苦中得到教训和启示,不再重犯,而不单单是为了家长出气。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就会失去教育作用。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能感情用事,要极力克制无益的、甚至有害的感情冲动;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随时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适可而止,见效就收。
  第二,不要伤容孩子的自尊心。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是要使孩子感受到不愉快,有时也会产生羞辱之心,这是正常现象。但要特别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很重要,是孩子上进的动力,是精神支柱。如果丧失了自尊心,就会破罐破摔,情绪低落,不求上进,过失也难以改正。
  第三,根据不同个性特征区别对待。要根据儿童的不同个性特征,因人而异,有所区别。有的孩子情绪、意志坚强一些,有的脆弱一些。有的孩子对这种惩罚满不在乎,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比如,玩具坏了不给买,我不玩;衣服撕破了不给换,我就穿破的,在思想上起不了刺激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采用这种教育方法。有的孩子则与此正好相反,对于“自然后果的惩罚”反应极为强烈,心理上受到的刺激过大,这时家长就要注意观察,掌握火候。运用提示和批评教育能够解决问题,就不必非得要采用这种教育方法。
  第四,要看孩子对过失及其造成的后果的态度。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过失缺乏认识,对造成的后果也没有引起重视,就要利用他行为过失造成的后果去惩罚他,让他从中得到体验。而假如有的孩子行为上出现过失以后,有认识,态度很诚恳,有悔改的表观。在这种情况下,甚至用不着去很严厉地批评,提醒一下就可以了,自然就不着利用“自然后果”去惩罚。要知道,无论何种惩罚,能不用即不用,只是在非用不可时才用。总之,“自然后果的惩罚”是可行的。但一定要慎重,尽量防止副作用的发生。
  第五,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孩子是复杂的,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孩子出现的过失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只用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所有的孩子,也不能用一种教育方法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任何的教育方法有其长处和优势,也同样会有它的局限性和短处,孤立地只运用哪一种教育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不现实的。必须是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必须明白,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治百病的“万应灵药”。鼓吹有一种教育方法解决所有孩子的所有问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庸俗化的表现。宣扬教育的“绝招”,就是江湖骗子,不可轻信。社会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同样,孩子的问题,也需要“综合治理”。
  中小学家长都喜欢关注的微信,我们等着您!
  搜索微信公众号:名校资讯, mingxiaozixun &--长按复制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小学家长分享信息,名校家长及时与您分享幼升小、小升初、中...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2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afp/door/;ap=285;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2岁内和6岁后的娃不能打 正确惩罚BB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afp/door/;ap=28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面对的孩子,我们总是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自认脾气好的妈妈也难免会。我们的教育传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那么究竟能不能体罚?怎么教育孩子是好?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 19人有用 | 17人有用 | 5人回答 | 4人回答 | 2人回复 | 5人回复
| 17人有用 | 17人有用 | 9人有用 | 8人有用 | 132人有用 | 16人有用
| 5人回答 | 1人回答 | 1人回答 | 1人回答 | 1人回答 | 4人回答
| 15人回复 | 2人回复 | 9人回复 | 1人回复 | 0人回复 | 0人回复 | 3人回复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哭泣是人类独有的情绪语言,相对于成人有意识的表达,哭泣对于宝...
呱呱坠地的小天使们往往还没让新爸新妈乐呵几天就开始给家里人出...
天气渐渐冷了,孩子们的衣裤越穿越多,每天都暖暖活活的来到幼儿园。可是很多家长只注意孩子今天穿的够不够多,够不够暖,却往往忽略了其他一些同样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孩子穿的衣服是不是够轻...
孕早期是胎儿的器官分化与成形期,所以安全度过孕早期对胎儿的各器官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常见的病毒都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导致畸形或者胎儿死亡。所以,在孕早期一...
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病理学家梅契尼科夫提出"自身中毒"学说:肠道内长期堆积食物残留,容易形成有害物质,引发肠毒。人体99%的病是由肠毒引起,它被称为万病之源。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28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5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田犯了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