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畸变实验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量变化,其中结构变化又有几种

导读: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1.染色体组,12.基本染色体组,若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6,甘蓝亲本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为9条,2、已知水稻A/a和B/b是独立遗传的,然后全部进行染色体加倍,3、水稻染色体2n=24,4、正常果蝇的每条X染色体上,6、玉米第9染色体上有一对决定糊粉层颜色的基因,已知含C基因的染色体是缺失染色体,它是由于染色体畸变中的___________造成的,8、相互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一、名词解释:
1. 缺失(deletion或deficiency)
3. 位置效应
4. 剂量效应
6. 易位(translocation)
7. 假显性:(pseudo-dominant)
9. 平衡致死品系
10. 罗伯逊易位
11. 染色体组
12. 基本染色体组
13. 单倍体与一倍体
14. 同源多倍体
15. 异源多倍体
19. 基因突变
20. 移码突变
21. 错义突变
22. 无义突变
23. 中性突变
24. 沉默突变
25. 转换与颠换
26. 致死突变
二、填空题:
1、萝卜甘蓝是萝卜和甘蓝的杂种,若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6,甘蓝亲本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为9条,萝卜单倍体数应为______条,可育的杂种是________倍体。
2、已知水稻A/a和B/b是独立遗传的,用品系AAbb和品系aaBB杂交,得到F1代,用F1代的花粉培养出
植株,然后全部进行染色体加倍。在所得到的纯合二倍体中,AABB所占的比例应当是
3、水稻染色体2n=24,经花粉培养产生单倍体植株,该单倍体植株产生能育的雄配子的概率是
4、正常果蝇的每条X染色体上,都有一个16区A段,若每条都增加了一个该区段,果蝇表现棒眼,若其中一条增加了这样的两个区段,另一条为正常时,表现为加倍棒眼,这是由于__________效应。
5、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有二种分离方式,相邻式分离形成的配子是_____的,交替式分离形成的配子是___________。
6、玉米第9染色体上有一对决定糊粉层颜色的基因,C有色,c无色,C对c完全显性。以cc为母本与Cc缺失杂合体父本杂交,已知含C基因的染色体是缺失染色体,不能形成花粉,但杂种F1中出现了10%的有色种子,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造成的。
7、玉米粉质胚乳基因(WX)和黄绿色基因(V)在正常情况下是连锁的,但在某一品种中发现这两个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它是由于染色体畸变中的___________造成的。
8、相互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常出现
图象,随着分裂的进行,到中期Ⅰ,还会形成
图形,前者呈
分离,形成的配子是_____育的,后者呈
分离,形成的配子是___________育的。
9、臂内倒位的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其结果是减数分裂的后期分离出四种形式的染色体即
10、假显性是由于
引起的,假连锁是由于
11、遗传学中通常把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大类,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结构变异是______________。
12、倒位包括_________倒位和_________倒位,前者的倒位区段在染色体的__________臂上,而后者涉及___________染色体臂。
13、易位杂合体可产生二种可育配子,一种是含___________染色体的配子,?一种是含___________染色体的配子。
14、在臂间倒位情况下,如果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则后期将形成四种形式的染色体即
染色体。他们的比例为
15、基因的表现型因其所在位置不同而不同的现象称( ),因基因出现的次数不同而不同现象称( )。
16、倒位杂合体联会时在倒位区段内形成的“倒位圈”是由( )形成的,而缺失杂合体和重复杂合体的环或瘤是由( )形成的。
17、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四种类型,在减数分裂前期Ⅰ染色体联会时缺失,重复和倒位都能形成瘤或环。形成缺失环的是( )染色体,形成重复环的是( )染色体,形成倒位环的是( )染色体。而相互易位则联会成( )结构。
18、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假显性现象是由( )而引起的,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前期Ⅰ交换而导致后期Ⅰ出现( ),易位杂合体在联会时呈( )形象。
19、染色体abc.defgh发生结构变异成为abfed.cgh,这种结构变异称为( )。
20、 A、B、C、D代表不同的染色体,写出下列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组成,同 源三倍体为( ),三体为( ),缺体为( ),单体为( ),双三体为( ),四体为( )。
21、在二倍体生物中,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称为( )。这种个体在减数分裂前期各个染色体不能( ),后期Ⅰ不能( ),因而造成( )。
22、以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可以诱导产生多倍体,其作用原理在于秋水仙素可以( )。
23、水稻的全套三体共有( )个,烟草的全套单体共有( )个,普通小麦的全套缺体共有( )个。
24、利用单体测定某隐性基因(a)所在染色体,如果a基因正好在某单体染色体上,则F1代表现( )表现型,如果a基因不在某单体染色体上,则F1代将表现( )表现型。
25、复式三体(AAa)按染色体随机分离形成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 ),在精子和卵子中(n+1)和n配子都同等可育时,其自交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是[A_]:[aa]=( )。
26、玉米三体的n+1花粉不育,n+1胚珠可育,三体Rrr形成的各种配子比例是2Rr:1R:2r:1rr,如R为红色,r为无色,下列杂交组合的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为:
⑴(♀)rrRrr(♂)基因型( )
表现型( )
⑵(♀)Rrrrr(♂) 基因型( )
表现型( )
27、玉米相互易位杂合体( )式分离产生的配子全部可育;( )式分离产生的配子全部不育。
28、已知水稻A/a和B/b是独立遗传的,用品系AAbb和品系aaBB杂交,得到F1代,用F1代的花粉培养出( )植株,然后全部进行染色体加倍。在所得到的纯合二倍体中,AABB所
占的比例应当是( )。
三、选择题:
1、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各变异类型的主要遗传效应:
(1)易位:(
(3)重复:(
(2)倒位:(
(4)缺失:(
a.部分不育;
b.半不育植株;
c.位置效应;
d.剂量效应;
e.假显性现象
2、如果基因A与着丝点间无交换发生,则三式(AAAa)同源四倍体自交,子代表现
比例应是:(
A、35A-: 1
B、 4A-: 0
C、5A-: 1aa;
3、一个2倍体配子(AA)与该种正常的单倍体配子(a)结合产生的后代是(
A、异源三倍体
C、由于三价体的随机分离几乎是不育的
D、由于染色体缺乏同源性几乎是不育的
4、对于果蝇常染色体上基因突变的检出,常采用(
A、ClB品系
B、Muller-5品系
C、平衡致死品系
D、“并连X染色体”法
5、同源四倍体AAaa自交后,产生的显性配子与隐性配子的比为(
6、在玉米中,n+1的花粉不育,n+1的胚囊可育。已知R控制红色,r控制无色,一个三体 RRr♀×二倍体rr♂交配,产生的红色与无色的比为:(
7、臂内倒位的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其结果是减数分裂的后期分离出四种形式的染色体即(
A:缺失染色体 、重复染色体、染色体片断、无着丝粒染色体
B:正常染色体、倒位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无着丝粒染色体
C:缺失染色体 、重复染色体、倒位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
D:正常染色体、倒位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缺失染色体
8、三体的遗传表现与二倍体不同,当隐性(a/a)与野生型三体(+/+/+)杂交,得到杂合的F1三体再与a/a回交,后代野生型与隐性个体的比例为(
9、香蕉的植株是三倍体,它是(
A、有果实、有种子、靠种子繁殖
B、无果实、有种子、可用种子繁殖
C、无果实、无种子、靠营养繁殖
D、有果实、无种子、靠营养繁殖
10、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获得多倍体的原因是(
A、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形成
B、秋水仙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C、秋水仙素能抑制着丝点分裂
D、秋水仙素能使染色体不均等进入子细胞
11、单倍体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年限,这是由于(
A、培养技术操作简单
B、单倍体植物生长迅速
C、后代不发生分离
D、单倍体植物繁殖要求条件低
12、关于非整倍体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多选题)
A、非整倍体的育性大大高于异源多倍体
B、 利用非整倍体可进行基因定位
C、异源多倍体的非整倍体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单体和单倍体均为非整倍体
13、关于异源多倍体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多选题)
A、异源多倍体的缺体的育性大大高于二倍体的缺体
B、异源多倍体可来源于两个相同同源多倍体杂交
C、偶数倍异源多倍体的育性高于奇数倍异源多倍体
D、自然界中有许多异源多倍体动植物
14、染色体倒位的一个主要遗传学效应是降低到位杂合体中到位区段及其临近区域连锁基因之间的重组率。导致这一效应的实质是 ()
(A) 倒位区段内不发生交换
(B) 倒位圈内发生交换后同时产生重复和缺失的染色单体
(C)倒位区段不能联会
(D)倒位圈内发生多次交换
15、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重复在染色体配对中都形成环(瘤),但这两种变异 形成的环所涉及的染色体是不同的,其中缺失环涉及 ()
(A)缺失染色体 (B)部分重复染色体
(C)正常染色体 (D)缺失和正常染色体交换
16、易位是由于两条染色体的断裂片断错接形成的,这两条染色体是():
(A)姊妹染色单体 (B)非姊妹染色单体 (C)同源染色体 (D)非同源染色体
17、缺体在下列哪一种类型的生物中最易存在():
(A)单倍体 (B)二倍体 (C)多倍体 (D)单体
18、 染色体重复可带来基因的()。
(A)剂量效应 (B)互作效应 (C)突变 (D)重组
19、易位杂合体最显著的效应是()。
(A)改变基因的数目 (B)保持原有基因序列 (C)半不育 (D)全不育
20、有一染色体 a b c .d e f g 发生了结构变异而成为 a b f e d .cg ,这种结 构变异称为(): (A)易位 (B)臂内倒位 (C)缺失 (D)臂间倒位
21、倒位的最明显遗传效应是():
(A)剂量效应 (B)抑制交换 (C)位置效应 (D)显性半不育
22、八倍体小黑麦种(AABBDDRR)属于()
(A)同源多倍体 (B)同源异源多倍体 (C)超倍体 (D)异源多倍体
23、一种2n=20的植株与一种有亲缘关系2n=22的植株杂交,加倍产生了一个双二倍 体,这个双二倍体将有多少染色体?()
(A)42 (B)21 (C)84 (D)168
24、二倍体中维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染色体称()。
(A)染色体组 (B)单倍体 (C)二倍体 (D)多倍体
25、 单倍体在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单价体, 所以()。
(A)高度不育 (B)绝对不育 (C)一般不育 (D)可育
26、以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多倍体,其作用原理在于 秋水仙素可以():
(A)促进染色体分离 (B)促进着丝粒分离
(C)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D)促进细胞质分离
27、三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配子是()。
(A)n, n (B):n, n+1 (C)n+1, n-1 (D)n, n-1
28、利用单体进行隐性基因a定位时,以具隐性性状的双体为父本分别与全套具显性性状的单体杂交,由F1的表现型确定该隐性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隐性基因在某单体染色体上,其F1的表现为():
(A)全部a表现型 (B)全部A表现型
(3)A表现型和a表现型 (D)A表现型为缺体
29.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自然界中没有的新物种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 B.八倍体小黑麦
C.京花一号小麦
D.四倍体水稻
包含总结汇报、人文社科、旅游景点、IT计算机、考试资料、外语学习、经管营销、行业论文、党团工作以及普通遗传学 第八、九章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一套等内容。本文共6页
相关内容搜索染色体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 of chromosome,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染色体结构变异
1)&&structural variation of chromosome
染色体结构变异
2)&&Chromosome variation of structure and mumber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3)&&chromosome structural aberration
染色体结构异常
Objective To delineate the chromosome structural aberration in a case of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technique and precisely identify the breakpoints.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 1例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进行分析 ,阐明结构异常性质 ,并精细定位断点。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romosome structural aberration in a case of unbalanced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方法 对经细胞遗传学提示的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病例,选用1、18号染色体探针池进行涂染。
4)&&structural aberrations
染色体结构畸变
To study the frequencies of numerical and structural aberrations for chromosome in sperm of benzene exposed workers,the multi color FISH was used.
为研究苯系物暴露对工人精子染色体的损伤 ,用 4条DNA探针与间期精子核染色体进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同时检测精子 1号、18号染色体数目畸变和 1号染色体结构畸变 (末端缺失与重复 )。
5)&&change of chromosomal structure
染色体结构改变
6)&&Variation of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结构异染色质变异
补充资料:染色体变异
&&&&  指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    结构变异
因染色体发生断裂而引起。染色体一般不易发生断裂,但当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和远缘杂交的影响,断裂频率可显著提高。染色体断裂所产生的断片如仍在原来的断裂处重接,则不会出现变异,否则就可能出现 4种结构变异图。①缺失。指染色体断裂的断片发生丢失。缺失的断片如系染色体臂的外端区段,则称顶端缺失;如系染色体臂的中间区段,则称中间缺失。缺失的纯合体可能引起致死或表型异常。在杂合体中如携有显性等位基因的染色体区段缺失,则隐性等位基因得以实现其表型效应,出现所谓假显性。缺失可用以进行基因定位。②重复。指某染色体的个别区段重复出现 1次或多次。重复使染色体重复区段内的基因数成倍增加。某基因由于数量的增加而发生表型效应的差异,称为基因的剂量效应。果蝇的棒眼就是 X染色体特定区段重复的结果。重复对生物体的不利影响一般小于缺失,因此在自然群体中较易保存。③倒位。指某染色体的内部区段发生180°的倒转,而使该区段的原来基因顺序发生颠倒的现象。倒位区段只涉及染色体的一个臂,称为臂内倒位;涉及包括着丝粒在内的两个臂,称为臂间倒位。倒位的遗传效应首先是改变了倒位区段内外基因的连锁关系,还可使基因的正常表达因位置改变而有所变化。倒位杂合体联会时可形成特征性的倒位环,引起部分不育性,并降低连锁基因的重组率。④易位。一条染色体与非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彼此交换部分区段,称为易位或相互易位。相互易位在植物中广泛存在。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偶线期和粗线期,可出现典型的十字形构型,终变期或中期 I时则发展为环形、链形或∞字形的构型。易位的直接后果是使原有的连锁群改变。易位杂合体所产生的部分配子含有重复或缺失的染色体,从而导致部分不育或半不育。    数量变异
包括整倍性变异和非整倍性变异。    整倍性变异
指以一定染色体数为一套的染色体组呈整倍增减的变异。一倍体只有1个染色体组,一般以X表示。二倍体具有 2个染色体组。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者统称多倍体,如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六倍体等。一般奇数多倍体由于减数分裂不正常而导致严重不孕。如果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则称同源多倍体。如直接使某二倍体物种的染色体数加倍,所产生的四倍体就是同源四倍体。如使不同种、属间杂种的染色体数加倍,则所形成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系列在植物中相当普遍,据统计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存在多倍体系列,而禾本科植物中的异源多倍体则高达75%。栽培植物中有许多是天然的异源多倍体,如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陆地棉和普通烟草为异源四倍体。多倍体亦可人工诱发,秋水仙碱处理就是诱发多倍体的最有效措施(见倍数性育种)。    高等植物的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以 n表示)的生物体。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物种的单倍体分别为一倍体、二倍体和三倍体。单倍体除可通过无融合生殖而自发产生外,亦可通过远缘杂交、辐射或化学处理、外来细胞质影响以及花药或花粉培养等途径人工诱发。单倍体如经染色体数的自然或人工加倍,即可产生纯合的二倍体或多倍体。      非整倍性变异
生物体的2n染色体数增或减一个以至几个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生物体称非整倍体。其中涉及完整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称初级非整倍体;涉及染色体臂的非整倍体称次级非整倍体。    在初级非整倍体中,丢失1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缺体(2n-2);丢失同源染色体对中1条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单体(2n-1);增加同源染色体对中1条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三体(2n+1);增加1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四体(2n+2)。    在次级非整倍体中,丢失了1个臂的染色体称为端体。某生物体如果有 1对同源染色体均系端体者称为双端体,如果1对同源染色体中只有1条为端体者称为单端体。某染色体丢失了1个臂,另1个臂复制为2个同源臂的染色体,称为等臂染色体。具有该等臂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等臂体。等臂体亦有单等臂体与双等臂体之分。    由于任何物种的体细胞均有n对染色体,因此各物种都可能有n个不同的缺体、单体、三体和四体,以及2n个不同的端体和等臂体。例如普通小麦的n=21,因此它的缺体、单体、三体和四体各有21种,而端体和等臂体则可能有42种。    染色体数的非整倍性变异可引起生物体的遗传不平衡和减数分裂异常,从而造成活力与育性的下降。但生物体对染色体增加的忍受能力一般要大于对染色体丢失的忍受能力。因 1条染色体的增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也小于1条以上染色体的增减。    非整倍性系列对进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确定亲缘染色体组各成员间的部分同源关系等,均具有理论意义。此外,利用非整倍体系列向栽培植物导入有益的外源染色体和基因亦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小麦品种小偃 759就是普通小麦增加了 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异附加系,??剂P÷笤蛭?胀ㄐ÷笕旧??4D被长穗偃麦草染色体4E所代换的异代换系。    参考书目   C.P.Swanson,T.Merz,and W.J.Young,Cytogenetics, The Chromosome in Division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Prentic Hall, London, 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题库_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试题_解析_答案_大全-跟谁学题库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例如“英语”搜索吉安
&&&分类:高中生物试题热门31热门4热门5热门7热门3热门6热门4热门4热门5热门5热门5热门9热门4热门6热门3热门6热门5热门6热门5热门4...共 15 页,去第= 1 && parseInt(page, 10) 页课程推荐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相关知识点热门推荐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染色体结构变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染色体畸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