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墓道东西墓室结构

密云县新城云西污水处理厂发现的几座古代墓葬
&&& 此次考古发掘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密云县文物管理所为配合密云县云西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而进行的考古工作。2006 年7 月19 日~ 8 月3日,对该工程预建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3座古代墓葬,并进行了清理发掘(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位置与地貌
&&& 发掘区位于密云县西田各庄镇大辛庄村南,云西开发区东南部污水处理厂域内,开发区东西主干道南侧。发掘区中部为一宽约9 米的农用道路东西贯穿,将发掘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区域为农耕用地,地势比较平坦规整;北部为荒地,略低于南侧区域,地势坑洼不整。
二、墓葬结构
&&& 3 座墓葬编号为M1、M2、M3(图二)。其中M1 和M2 位于北侧发掘区,M3 位于南侧发掘区。3 座墓葬均损毁严重,其中M3 已基本损毁殆尽,亦无随葬物残存,故无法判断其年代时期。M1:M1 位于北侧发掘区域,开发区东西主干道南约30 米处,东西向,方向82&。该墓破坏严重,墓葬底部已与地表平,墓葬南北长11.80 米,东西方向,由于西侧墓道已损,东侧被一现代坑打破,残宽8 米。根据清理发掘,我们了解到墓葬由墓道、墓室两部分构成,墓室又由前室、主墓室(1)(2)及前室南北各一的耳室构成(图三)。
&&& 墓道位于墓室西侧前室正中,损毁严重,仅存部分墓道底部痕迹,长度已无法判明,墓道残宽0.84 米。前室部分呈正方形,边长3.15 米,根据墓道位置可知墓门位于西壁正中,墓门宽0.80 米。东壁置并行的主墓室(1)(2)墓室门,南北两侧分别于西起2.18 米处,置宽0.97米南北相对的耳室墓门。前室损毁严重,墙体仅个别处残留一层错缝平砌墙砖,墙体宽0.30 米。室内平铺一层地砖,仅残存极少部分。主墓室位于前室后的墓葬东部,分由南北并列的两间墓室构成,其面积大致相同。北侧为主墓室(1),南侧为主墓室(2)。其中间由隔墙南北分开,隔墙西端宽0.84 米,向东渐窄,东端被现代坑打破处残宽0.62 米,隔墙平面呈楔形,隔墙现仅存一层错缝平砌墙砖。两墓室门则均依中隔墙分别开置。主墓室(1) 呈东西向前窄后部略宽的长方形,东西长约3.22 米,宽1.80 ~ 1.84 米。墓室东侧部分被一现代坑破坏。墓室门位于墓室西侧,依中隔墙开于墓室西南角,宽0.98 米,墓门甬道长1.4 米。地面有残存平铺地砖。墓室北墙残部仅剩错缝平砌的一层墙砖,墙体宽0.30 米。主墓室(2)布局结构、砌筑形式及保存状态与主墓室(1)相同,墓室东西长约3.22 米,宽1.74 ~ 1.80 米,前窄后宽,墓室门依中隔墙开于墓室西北角,门阔0.97 米,墓门甬道长1.4 米。耳室于前室南北各一,依前室对称而置,均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北耳室南北长3.26 米,东西宽2.58 米,残高0.20 米,该室略大于南耳室。墓室南墙不与前室北墙共用,其间相隔0.56 米,故在墓室门处形成约1.34 米甬道。墓室门依墓室东墙开于墓室东南角,门宽0.90 米。根据该墓室四壁残墙,可知砌筑方式为两平一竖式。地面残留有少量平铺地砖。南耳室南北长2.46 米,东西宽1.80 米。该墓室与北耳室同样为独立修建,有自室北墙,与前室间隔0.28 米,从而于墓室门处形成约0.90米甬道。墓室门依墓室东墙开于墓室东北角,与北耳室门相对,门宽0.78 米。该墓室西墙已被破坏,南墙和东墙尚残存一层错缝平砌墙砖,北墙在平砌之上还残留部分竖砌墙砖,从而可知砌筑法与北耳室相同,亦为两平一竖式。墙宽0.30 米。地面有平铺地砖。M1 用砖为30&15&5.5 厘米细绳纹青砖。M2:M2 位于发掘区北部,M1 南偏西约50 米处,已残,其顶部、墓门及墓室东壁大部已荡然无存,仅存墓室西壁、北端封堵及东壁北端的一部分。该墓为南北向单室砖券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方向6 (图四)。墓道于墓室南端,平面呈南窄北宽的梯形,长0.90 米,宽0.60 ~ 0.82 米,深0.62 ~ 0.82 米,呈北高南低的坡状。墓门位于墓室南端,南、北分别与墓道、墓室相连接,已被严重破坏,仅残存墓门西侧底部一层支墙门砖。门宽0.48 米,进深0.33 米。墓室位于墓门北侧,由墓室及棺床组成。墓室南北长2.96 米,南端东西宽1.32 米,北端东西宽0.94 米。墓室南端略宽于北端,底阔,其平面似船形,东西壁外弧,北端平齐。墓室西壁、北端堵封及东壁北端残部均由单面细绳纹青砖两平一竖式砌筑,从墓底砌至0.22 米时墓壁开始渐向内收。墓室上部被完全破坏,墓口距地表0.20 米,墓底距地表1.02 米,墓室残深0.82 米。墓室内不见铺地砖。棺床置于墓室西侧,沿墓室西壁而建,南端距墓门0.49米,北端顶墓室北封堵墙,南北长2.5米,东西宽0.67 ~ 0.98 米,高0.22 米。棺床南端至墓门用土垫起一北高南低斜坡,上平铺一层青砖,北端坡顶与棺床床面平齐。棺床修建方法为:墓圹内预留作为棺床的土台,后用4 层单面细绳纹青砖沿土台错缝平砌边框,再以相同青砖1 层平铺床面。该墓用砖为33&16.5&5.5 厘米单面细绳纹青砖。
三、随葬器物
&&& 在对M1、M2 这两座已被严重破坏的残墓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分别出土了少量随葬器物及古代钱币。在对M1 的清理过程中,于墓前室东端、主墓室(1)(2)的中隔墙前即西侧约0.30 米第二排铺地砖下发现一把单刃环首直背青铜刀(图五),并在刀的附近发现了6 枚五铢铜钱,亦于铺地砖下。环首刀长40 厘米,宽2.4 厘米。出土时刀已断为4 节,并严重锈蚀。于刀首附近出土6 枚五铢铜钱(图六)。钱径2.5 厘米,厚0.12 厘米,小篆顺读,穿宽0.9 厘米,光背无文。在对M2 的清理当中,在棺床南端与墓门之间靠西壁处发现一柄长曲柄铜勺(图七)。勺柄在从勺部往上7.1 厘米处折断,铜勺全长27.6 厘米,柄长24.7 厘米,勺柄中部手持处正面有13 道錾刻出的涩手横纹。其保存状态除柄部断折外,基本良好,并未锈蚀。
&&& 此次的清理发掘虽未发现墓志等文字性可供判断年代的随葬物,但可以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钱币及用砖等具有比较明显时代标志的情况,对墓葬作一基本推断,分析如下:
&&& (一)墓葬形制
&&& 1、M1 的规模较大,虽破坏严重,但残存的部分基本上仍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该墓葬的结构特征,其结构与甘肃武威滕家庄东汉末期汉墓的形制基本相同①,与洛阳烧沟M14 东汉墓也十分相似②,只是M1 的后室较其更为宽阔,并以隔墙分成二室,另外同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79 号地M10、博兴路M6 等东汉时期墓葬③均为同一类型。这种规模较大的多墓室墓葬形式在东汉后期的中原及北方地区都比较多见,具有比较典型的时代特征。M1 的墓葬用砖,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79号地M2、M6、兴业街M3 等东汉时期墓葬用砖的规格等均相同。
&&& 2、M2 的这种坐北朝南、棺床靠依西壁、平面呈船形、墓室东西壁外弧、墓道极短的小型单室砖券墓葬形制,具有比较典型的唐代中晚期墓葬的特征。在河北和北京地区时有发现,如河北晋县北张里村唐墓④、北京先农坛所出唐墓⑤等。而这种形制的唐代墓葬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⑥,而在南方地区较多,根据《中国南方隋唐墓的分区分期》⑦,该墓与其B 型Ⅱ式应为同一类型墓葬。
&&& (二)随葬器物
&&& 1、M1 所出单刃环首直背青铜刀,亦可称为削刀、拍髀,其长度40 厘米仍属削刀范围⑧,《释名&释兵》曰:&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见也&⑨。1957 年,河北磁县讲武城东汉时期墓葬中,就曾出土过与此几乎完全相同的环首刀⑩。出土五铢钱的币径、币厚及穿径均与东汉五铢钱轻、薄等特征相吻合,故推断为东汉时期钱币。
&&& 2、M2 所出长曲柄铜勺,勺柄扁方修长弯曲,其外形与河南偃师杏园村唐代晚期的&李景由&墓所出鎏金银勺完全相同,只是粗糙简陋,应为普通平民日常生活器具。但相同的外形也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推断M1 应为东汉时期墓葬。M2 为唐代中晚期墓葬。另外,在对M1 出土环首刀清洗时发现此刀柄部,环首下3.9 厘米处曾断折,而由一枚铆钉进行过铆接修复(图八)。由此可知此刀在作为随葬物时就已经是残刀了。仅一枚铆钉铆接刀柄,其强度必大打折扣,若要保证强度至少须用铆钉两枚方可得固。可见既作随葬物品,也就大概即可了。而以铆接技术铸接、修补铜器,商周时期已有。但以铆钉进行平面对接修复的技术始于何时,我们尚未查得相关资料。
&&& 此外,该刀发现于铺地砖下,刀柄向南,刃部向西,非常规矩地平放于墓底,可见当时应当是有意的、很郑重地置于墓圹之内的,然而,这一现象或许反映了某种驱凶避邪的意义,是否别处亦有发现,从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以利器及钱币置于墓下的&习俗&始于何时?我们未加以考证,不得而知,或还须进一步研究考证。现仅公布材料于此。
领队:李华
执笔:邹晓天
照相:王殿平 邹晓天
绘图:刘缀生
①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滕家庄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 年第六期。
②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烧沟西14 号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1983 年第四期。
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亦庄考古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
④《河北晋县唐墓》, 《考古》1985 年第二期。
⑤《先农坛神仓唐墓发掘简报》,《北京文博》2008 年第一期。
⑥《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 《考古学报》1989 年第三期。
⑦权奎山:《中国南方隋唐墓的分区分期》,《考古学报》1992 年第二期。
⑧林巳奈夫:《代の文物》一○《武器、旌旗&&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⑨(汉)刘熙撰:《释名》,此处转引( 清) 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第九、百四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年6 月版)。
⑩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磁县讲武城古墓清理简报》, 《考古》1959 年第一期。
⑪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 月版。
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六座纪年唐墓》, 《考古》1986 年第五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36号 邮编:100007 | Address:No.36 FuxueHutong,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Post code:100007
值班电话(Tel):(86)010-(办公室) 传真(Fax):(86)010-
网站备案:京ICP号
京公网安备41
推荐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版本Web浏览器,分辨率 浏览本站信阳古墓发掘引围观 揭秘2016河南考古大事件(全文) - 网易河南
信阳古墓发掘引围观 揭秘2016河南考古大事件(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6年信阳城阳址十八号墓的发掘引起大范围“围观”。这次发掘的墓室是怎样的?出土了哪些文物?今年河南还有哪些重要考古发掘?日,“启封中原记忆,感知河南考古——2016年度河南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在郑州召开,揭秘2016年河南考古大事件。
“宝剑一出,谁与争锋。”2016年信阳城阳址十八号墓的发掘引起大范围“围观”。这次发掘的墓室是怎样的?出土了哪些文物?今年河南还有哪些重要考古发掘?日,“启封中原记忆,感知河南考古——2016年度河南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在郑州召开,揭秘2016年河南考古大事件。河南省文物局马萧林副局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示,河南是文物考古研究大省,有“老家河南,华夏摇篮”之称,仅2016年的考古发掘项目就有152项。“今年是第一次尝试举办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选取2016年度河南省境内新发现的一些重要考古发掘成果,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一次汇报,让我们的考古研究成果活起来,给社会公众奉献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报告会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研究员主持,4位青年学者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信阳战国楚墓发掘的青铜剑宝剑一出 谁与争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志江以“宝剑一出,谁与争锋”为主题,讲述了今年在信阳城阳城址18号战国楚墓的考古发现。18号墓位于信阳市北部25公里的平桥区城阳城址保护区郭楼村南部,这是一座由于盗墓破坏才被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墓。据介绍,18号墓为甲字形,坐西向东,分墓道与墓室两部分。墓室东西长10.41米,南北宽7.7米,墓道长8.98米,宽3.66-3.80米,墓道深入墓室2.09米。至椁板,深4.5左右。墓葬总长17.27米,面积104.25平方米出土。2016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18号墓及其周围的16号、17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者采用多用影像方式记录了工作过程,搞清了墓葬形制和葬俗。现场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紧密结合,例如专门邀请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在发掘现场对出土物品进行检测,随后再确定如何处理出土物品,很好的保存了出土遗物,取得了重要考古发现。椁室出土遗物以仿铜陶礼器为主,有鼎、敦、圆壶、钫、尊缶、盥缶等,有的有彩绘,非常精美。还随葬少量的青铜兵器,如戈、剑等。主棺内墓主人随葬有(竹)木弓、青铜剑等。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判断,这是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墓。此外,这次考古可谓多方“全方位合作”,集结了动物考古专家、植物考古专家甚至还有法医。对墓室中发掘出的动物、植物和人进行检测、分析与鉴定。经初步钻探,18号墓周围还有一定数量的墓葬,该区域应该是一处重要的战国时期楚墓分布区,可称之为郭楼墓葬区。武志江说,这一墓葬区的发现,丰富了对城阳城址布局的认识。据了解,以往发现的墓葬都集中在城址西南岗地,且多为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郭楼墓葬区位于城址东南,紧邻淮河,多是中小型墓葬,不带墓道。而18号墓虽然带斜坡墓葬,但其墓葬形制、尺寸以及出土遗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较西南岗墓葬逊色很多,推测这种差异或许暗示了郭楼墓葬区墓葬级别应较西南岗墓葬低。周懿王墓的彩绘牡丹壁画藩王玄宫,繁花似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凯以“藩王玄宫,繁花似锦”为题,介绍了荥阳周懿王壁画墓的考古新发现。明代周懿王壁画墓位于郑州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为配合郑州新力热电厂项目选址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7月至今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后发现这里是周懿王墓。周懿王墓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多部分组成。周懿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子朱橚,明太祖建立明朝以后,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长久统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于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其九子为王,建藩于各战略要地,朱橚被封为周王,建藩河南。经过发掘可见,这个寝园坐北朝南,由于早期破坏,目前仅见享殿建筑基址和东配殿遗址。根据发掘情况可知,享殿形制应是面阔五间以绿色琉璃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配殿可能是以灰瓦覆顶的琉璃剪边式建筑,即中间是灰瓦,而四周一圈是琉璃瓦式的建筑。享殿后端为周懿王墓,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和砖券墓室组成,墓室前部有琉璃瓦覆顶的单檐仿木门楼,墓门由青砖封堵,分内外两层,其中外侧封门墙底部正中有方形凹槽,竖置汉白玉描金墓志一盒,根据志文得知,墓主为明代周懿王。而在这次发掘之前,关于周懿王墓的位置一直有多种说法,并没有确切记载,而这次发掘就揭开了这一谜题,也使之前流传的说法和推断不攻自破。墓室内壁布满彩色壁画,顶部画面以云气、花卉、乐器为主要内容,东西两壁画面以云气、栏杆、荷花为主要内容,北壁目前仅清理顶部,画面为歇山顶房屋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在墓主人脚部的位置,壁画描绘的是莲花,推测可能是“脚踩莲花”之意。祔葬墓则分列于主墓东西两侧,南北向排列。东侧祔葬墓共7座,其中5座为竖穴土坑墓,1座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墓,1座为带有台阶的长斜坡墓道土洞壁画墓。竖穴土坑墓坐东向西,足端壁龛中放置铅制供器一套;西侧祔葬墓由1座砖券墓室和4座(目前发现4座,部分位于厂房下)竖穴土坑墓组成,皆座西向东。孙凯表示,周懿王壁画墓是国内首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的明代亲王级壁画墓,级别较高;同时,周懿王墓的主墓和祔葬墓的排序方式是国内同类墓葬首次发现,为研究明代王墓制度提供了研究材料,意义重大。二里头遗址商代大型夯土建筑夏城商宫 绚丽文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强以“夏城商宫,绚丽文明”为题,跟大家分享了郑州东赵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东赵遗址,位于郑州西郊的高新区沟赵乡东赵村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东距郑州商城遗址约14公里,处于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区域。东赵遗址新发现的“中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中面积最大的,它与郑州地区其他夏商遗址一起,孕育和繁盛了早期华夏文明。2012年10月,为配合“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清理出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疑似祭祀坑区、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夏、商、周时期文化遗物。日,正在进行的郑州西郊东赵遗址考古发掘中,新发现大、中、小三座“叠套”在一起的古城里,均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迹出土。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中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新发掘出的卜骨坑、祭祀区、儿童奠基现象等,都是我国夏代考古史上首次或为数不多的发现。考古人员还在中城里发现商代早期大型回字形宫殿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这是目前郑州地区发现最大的、最完整的商代早期宫殿建筑基址。洛阳曹魏墓出土的石碑石牌魏书 注解三国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咸秋以“石牌魏书,注解三国”为主标题,汇报了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的考古新发现。墓葬位于洛阳市寇店镇西朱村南约650米,汉魏洛阳城南约18公里。墓葬地处万安山北麓的缓坡上,西侧距曹魏时期圜丘遗址约2.5公里。墓葬于日在西朱村村民迁坟过程中被发现,因存在被盗掘的隐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对墓葬周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勘探总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共发现大型两座墓葬(编号M1、M2),对遭到破坏的M1进行了发掘。M1为长斜坡墓道明券墓,东西向,方向274°,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墓圹周边发现39个柱础坑和3条排水沟,南北两侧的柱础坑排列规律,基本南北对称。墓葬土圹东西全长52.1米。在前室砖壁上发现有残存的壁画,壁画保存状况较差。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骨器和玉石器等共计约500余件,其中包括大量刻铭石牌,接近完整的约180件,另外100余件石牌残片还在修复中。石牌为平首斜肩六边形,长约8.3厘米,宽4.6—4.9厘米,上部有一圆形穿孔,一面有隶书阴刻的文字,文字内容为随葬品的清单,内容丰富,包括衣衾、葬仪、器用等十几个门类。王咸秋介绍,目前这两座墓葬均未发现封土迹象,周边无陵(墓)园遗址,结合M1所出土遗物,推断两座墓葬均为曹魏时期高等级贵族墓。“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的葬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出土的刻铭石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记者 王邵怡 文/图)原标题:信阳战国古墓发掘引围观 揭秘2016年河南考古大事件
本文来源:映象网
责任编辑:HN025
关键词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信阳战国古墓发掘引围观 揭秘2016河南考古大事件_新浪河南_新浪网
  映象网快讯(记者 王邵怡 文/图)“宝剑一出,谁与争锋。”2016年信阳城阳址十八号墓的发掘引起大范围“围观”。这次发掘的墓室是怎样的?出土了哪些文物?今年河南还有哪些重要考古发掘?日,“启封中原记忆,感知河南考古——2016年度河南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在郑州召开,揭秘2016年河南考古大事件。
  河南省文物局马萧林副局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示,河南是文物考古研究大省,有“老家河南,华夏摇篮”之称,仅2016年的考古发掘项目就有152项。
  “今年是第一次尝试举办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选取2016年度河南省境内新发现的一些重要考古发掘成果,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一次汇报,让我们的考古研究成果活起来,给社会公众奉献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报告会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研究员主持,4位青年学者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信阳战国楚墓发掘的青铜剑
  宝剑一出 谁与争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志江以“宝剑一出,谁与争锋”为主题,讲述了今年在信阳城阳城址18号战国楚墓的考古发现。18号墓位于信阳市北部25公里的平桥区城阳城址保护区郭楼村南部,这是一座由于盗墓破坏才被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墓。
  据介绍,18号墓为甲字形,坐西向东,分墓道与墓室两部分。墓室东西长10.41米,南北宽7.7米,墓道长8.98米,宽3.66-3.80米,墓道深入墓室2.09米。至椁板,深4.5左右。墓葬总长17.27米,面积104.25平方米出土。
  2016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18号墓及其周围的16号、17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者采用多用影像方式记录了工作过程,搞清了墓葬形制和葬俗。现场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紧密结合,例如专门邀请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在发掘现场对出土物品进行检测,随后再确定如何处理出土物品,很好的保存了出土遗物,取得了重要考古发现。
  椁室出土遗物以仿铜陶礼器为主,有鼎、敦、圆壶、钫、尊缶、盥缶等,有的有彩绘,非常精美。还随葬少量的青铜兵器,如戈、剑等。主棺内墓主人随葬有(竹)木弓、青铜剑等。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判断,这是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墓。
  此外,这次考古可谓多方“全方位合作”,集结了动物考古专家、植物考古专家甚至还有法医。对墓室中发掘出的动物、植物和人进行检测、分析与鉴定。
  经初步钻探,18号墓周围还有一定数量的墓葬,该区域应该是一处重要的战国时期楚墓分布区,可称之为郭楼墓葬区。
  武志江说,这一墓葬区的发现,丰富了对城阳城址布局的认识。
  据了解,以往发现的墓葬都集中在城址西南岗地,且多为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郭楼墓葬区位于城址东南,紧邻淮河,多是中小型墓葬,不带墓道。
  而18号墓虽然带斜坡墓葬,但其墓葬形制、尺寸以及出土遗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较西南岗墓葬逊色很多,推测这种差异或许暗示了郭楼墓葬区墓葬级别应较西南岗墓葬低。
01-06 08:01|分享
01-03 12:49|分享
12-30 07:50|分享
12-30 07:46|分享
12-27 07:26|分享
12-19 08:31|分享
12-18 08:45|分享
12-18 08:41|分享
12-17 09:29|分享
12-14 07:53|分享
新浪地方站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洛庄汉墓洛庄,帮助,洛庄汉墓,洛庄 汉墓,老山汉墓,大云山汉墓,永泰公主墓,刘邦墓,龟山汉墓,楼兰女尸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代墓室壁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