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真国色作者开整首诗加作者和什么代

袁枚的《苔》里,为什么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就是说虽然我是一朵如小米一样小的花朵,不引人瞩目,可是我仍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也会想像牡丹一样花开遍地,芳香四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984年,我在科学技术专业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年以后,在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热潮中走进了公务员行列。在将近三十年中,在上海和中央的不同的业务部门,我结识了很多忘年交的公务员“小伙伴”,本书作者匡成鸣同志就是其中一位。
我在1991年年中任上海市副市长,至兼任浦东新区书记、主任前,曾分管过匡成鸣同志所在的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因此对他们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情况有许多了解。市机管局负责市级机关事务的管理、服务和保障,管理范围包括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办公用房、干部住房、公务车辆,乃至会议服务和其他领导交办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加班加点是常事。因此,机管局是公认的“辛苦局”、“老黄牛局”,机管局同志是“辛苦人”和“老黄牛”。和机管局同志一样,很多机关公务员,尤其是承担事务性工作的公务员,任务多且烦杂,终年操劳,有始无终,工作强度远超外界想象,有的外勤干部(如在各地的市府办事处)还要长期忍受和亲人分离之苦。在这种高工作强度下,他们当中有不少同志不仅热爱工作、热爱生活,还时刻保持了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好阅读、好探索、好交流、好写作。匡成鸣同志就是其中一位,他的这本自选集就是证明。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匡成鸣同志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行政处处长,三十出头,是机关一名能干的“少壮派”。记得有一次他就几项后勤改革的想法来征求我的意见,他策划得很细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小伙伴变成了老伙计,当年的“小匡”也已年届耳顺,成“老匡”了。真是岁月无情,光阴似箭!他的这本书,向我展示了“小匡”变成“老匡”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从文体上说是随笔一类,书中有回忆、有感悟、有心得,皆是他的亲身经历,因此顺手拈来成文章。他对父母、妻子、女儿的亲情,对意外丧生的旧友的追忆,乃至对四十多年前在一个西部火车站偶遇的饥饿乞丐的念念不忘,足见他的善良之心。他对宗教信仰、文化信仰和一些文化问题的思考,虽行文不长,也确有见识。而对政府机关后勤工作文化建设的探讨,自有他的职业深度。相信读者能从此书中看到一个基层公务员有血有肉的成长历程,更能体会到一个政府公务员以草根心态对待世事的真实心态。
最近,“老匡”把二十多年心迹融入的书稿给我送来,文章篇幅都不长,但行文流畅朴实,可轻松阅读,我不觉中通读了一遍。一辈子忙忙碌碌于后勤管理服务的人能写出这样一本书,足见作者是有心人。我很赞赏默默奉献、甘当配角的“绿叶情怀”(见本书最后一篇文章),赞赏他把自己视为草根一族的心态,赞赏“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人生追求。作者自喻为“苔花”是一种谦虚,但公务员并不命中注定就是“苔花”,成长起来发现自己原来就是“牡丹”。我希望,不仅年轻公务员,还有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能不因年轻时似乎是“苔花如米小”而轻慢自己,而始终抱着“也学牡丹开”的精神追求而成为真正的“牡丹”,一年更开胜一年!
我也希望读者透过这本书,看到政府公务员勤勉敬业和热爱生活的真情,对他们多几分理解与体谅。
(本文系《苔花如米》序)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舟西苔岛的作者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