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攻取之外 的攻取 是什么荆轲刺秦王的词类活用用

六国论第二课时学教稿-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六国论第二课时学教稿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2:28:54 责任编辑:鲁晓倩字体:
班级姓名临开一中高二年级(下)语文学教稿 编号 8
课题:《六国论》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人:薛振华 审核人: 时间:2014年4月(第2周)
【学习目标】
翻译第2、3自然段,归纳其文言知识并分析。
【学习重点】翻译第2、3自然段
【学习难点】分析第2、3自然段
【自主学习】
一、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并解释加点词。
秦以攻取之外 较秦之所得 ..
诸侯之所亡 思厥先祖父 .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理固宜然 ...
此言得之 .
【第二段文言知识归类】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它的意义
暴秦之欲无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法
A、秦以攻取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古: 今: )百倍 B、思厥先祖父(古: 今: )
C、至于(古: 今: )颠覆,理固宜然。
4、翻译并辨别以下文言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二、翻译课文第3自然段,并解释加点词。
终继五国迁灭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斯用兵之效也 洎牧以谗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诚不得已 ...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犹: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良将犹在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终:1、终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兵:1、斯用兵之效也.
2、非兵不利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此言得之
《伶官传序》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 “雠”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
二、词类活用
1、函梁君臣之首 函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5、负而前驱 前、.仓皇东出 东
7、一夫夜呼 夜
8、乱者四应 四
9、而告以成功 成功
10、忧劳可以兴国
11、凯旋而纳之 纳1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忽微
三、古今异义
1.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2.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今义3.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 请其矢,盛以锦囊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
2、零丁孤苦:
3、皆不幸早世
4、敛不凭其棺
5、终葬先人之兆
6、以待馀年
7、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古今异义1、吾去汴州(古:
)2、明年,丞相薨(古:
3、又可冀其成立邪(古:
)4、而齿牙动摇(古: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
1、汝又不果来
2、莫如西归
3、而视茫茫
4、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5、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6、然后惟其所愿
7、长吾女与汝女
8、乃能衔哀致诚
9、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10、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11、将成家而致汝
《种树郭橐驼传》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
2.去不复顾(古:
3.其实害之。(古:
)4.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古:
) ....
5.字而幼孩 (古:
)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
7.故病且怠(古:
)8.得养人术 (古:
三、一词多义
虽窥伺效慕
其土欲故故不我若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置也若弃
若不过焉则不及
故不我若也
鸣鼓而聚之
旦视而暮抚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以致其性焉尔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无不活,且硕茂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种树郭橐驼传其事以为官戒
四、词类活用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传其事以为官戒
而卒以祸理可乎
旦视而暮抚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以致其性焉尔
非有能硕茂之也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业
理,非吾业也
.....
鸣鼓而聚之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
2、加之以师旅(古:)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 2、风乎舞雩:风3、三子者出,曾后: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2、摄乎大国之间:摄3、加之以师旅:加4、比及三年:比及
5、且知方也:方6、舍瑟而作:舍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8、何伤乎?:何伤
9、咏而归:咏
10、吾与点也:与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
五、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
2、如 (1)如或知尔(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4、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2)舍瑟而作3)非诸侯而何六、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且知方也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
3、如 (1)如或知尔(2)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
4、为 (1)由也为之(2)愿为小相焉(3)赤也为之小
《项脊轩志》
1.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而”)
2. 词类活用:
垣墙周庭(垣墙
)明月半墙(明月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又北向 (北
)客逾庖而宴 (宴
)执此以朝(朝
)庭中通南北为一 (一)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上)前辟四窗(前)乳二世(乳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
3. 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方丈(古:
)往往而是 往往(古:
)凡再变矣 凡(古:
)吾妻来归 归(古: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古:
5重点虚词:
①以 以当南
能以足音辨人
②而 余扃牖而居
而庭阶寂寂
某所而母立于兹
③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他日汝当用之
④然 室始洞然
然余居于此
6一词多义:
1.过:日过午已昏 置:顾视无可置者内外多置小门
3.为 始为篱,已为墙轩东故尝为厨庭中通南北为一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4.谓 且何谓阁子也
5.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 6.日 以当南日
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7.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8.前 前辟四窗 从轩前过
9.西 东犬西吠 得 不能得日
11.已 日过午已昏
已为墙 12.当 以当南日他日汝当用之13.书 借书满架或凭几学书 14.食 小鸟时来啄食欲食乎
15.大 先大母婢也 大类女郎也16.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植也
17.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从余问古事
18.归 吾妻来归
19.始 室始洞然
课外文段阅读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r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积 ⑤李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工草隶,善属文
B. 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
C. 文约理赡
D. 潜引入阁计事 偷偷地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B. ①将至御座乃下 ..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C. ①谮之于高祖
D.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六国论知识点 【范文十篇】
六国论知识点
范文一:《六国论》苏洵
《六国论》知识点: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
3.可谓智力孤危 4.后秦击赵者再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古:两次 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 今:一种文体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六国论》知识点: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招致)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六国论》知识点: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六国论》知识点: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六国论》知识点: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 人皆得以隶使之(2)形容词用作动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名词作动词: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知识点:文言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谗诛。
3.省略句: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举(之)以予人
4.状语后置: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知识点: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餍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倘
《六国论》知识点:重点翻译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
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3.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译文: 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4.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译文: 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5.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
范文二:作者:likegang  一、字词正音应掌握课本已注洎(jì)课本未注赂(lù)厥(jué)量(liáng)二、通假字、异体字暴(曝)厌(餍)三、词语实词应掌握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应了解道(名)厥(代)祖父(名)迁灭(动)速(动)智力(名)积威(名)劫(动)故事(名)虚词应掌握率 ̄赂秦耶(副词)盖 ̄失强援(连词,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连词)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连词)至于 ̄颠覆(连词。最终到……地步)应了解始 ̄速祸焉(副词)四、词法日削月割(名→状)义不赂秦(名→动)礼天下之奇才(名→动)李牧连却之(动→使动)五、句法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句。“至”后省略“太子”,“荆卿”后省略“刺秦王。)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范文三:《六国论》知识点
一、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
3.可谓智力孤危 4.后秦击赵者再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古:两次 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 今:一种文体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二、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
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招致)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
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
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
三、一词多义
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②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①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 此言得之(适宜)
③ 诚不得已(能够)
①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 其势弱于秦 (势力)
① 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 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⑤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 洎牧以谗诛
⑧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
(2) 形容词用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名词作动词: 以地事秦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 被动句: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 洎牧以谗诛。
3. 省略句: 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举(之)以予人
4. 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
六、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餍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七、重点翻译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
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
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范文四:《六国论》基础知识总结
一、词类活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动词作名词,援助;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从道理 .
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
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打退 .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
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
二、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思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至于颠覆:一直到,,,,(的结局),相当于“以致于”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 刺客不行:不去行刺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例
暴霜露:曝,暴露,冒着 .
暴秦之欲无厌:餍,满足 .
当与秦相较:倘,如果 .
四、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难,责怪
臂非加长也:没有
桑榆非晚:不
非兵不利:兵器
斯用兵之效也:军队
或曰:六国互丧:有的人
或未易量:或许
或食一石:有时
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凭借,用
以有尺寸之地:才
举以予人:来
以地事秦: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用
洎牧以谗诛:由于,因为
以赂秦之地:用
以趋于亡:以致
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汝殁以六月二日:在
大则得城:获得,得到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偶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
君安于项伯有故:旧交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然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始有远略:起初,开始
始速祸焉:才
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
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做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担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何辞为:语气词,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
尚思为国戍轮台:为了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五、重难点词语
破灭之道也:途径 .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互,相继;全都,一概 ..
盖失强援:表原因 .
诸侯之所亡.:丧失
思厥.先祖父:其,他(他们)的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奉之弥.繁:越,更
终继.五国迁.灭:随着;改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因此 始速.祸焉:招致
洎.牧以谗诛:等到
诚.不得已:实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假使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天数,命运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 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定于后置的标志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词
.思厥先祖父
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至于,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
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
理解客观事物,
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秦击赵者再
今:又一次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今:能力差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其实百倍
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六国互丧:
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名词用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名词活用作动词:
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诚不得已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范文六:《六国论》重点知识点
赂:【。赂:赠送财物,割让土地;贿赂;赠送的财物,割让的土地;财物。贿:财物;赠送财物;用财物收买,行贿或受贿赇:贿赂;受贿。】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或:【有人,有的人,有的;有时;或许;通“惑”。】
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交互,相继,交错,互相(义同“斯”),彼此;差错;】
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皆,全,义同“悉、率、毕、咸、皆、一、举”。】
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以:【因】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大概,一般;大概因为,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原来。】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患:【担心,义同“忧”、“虑”、 “病”、“害”、“虞”。】
例: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厥:【其,他,他们的;其,那 ;乃,才。】
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披荆斩棘:【分开或斩除荆棘。比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或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视:【看,观察,考察。看待,对待;比照,同,,,,一样,比;活着,生存。视朝:君王临朝听政。视事:治事,任职。视遇:看待,对待。视息:看,喘息,仅能看和喘息,有隐忍苟活的意思。】
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弥:【遍布,满;更加,越来越,义同“尤”、“愈”。】
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与:【结交,亲附;赞许;参与;给;帮助,援助,助。】
例:与赢而不助
终:【终了,结尾, 最终,到末了;生命终结,死;始终;尽;既;终于。】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迁:【向上移,迁移, 变更,变易。晋升或调动官职,贬谪。】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既:【尽,完了,义同“毕、竟、已、讫、了”。已经;尽,完全;不久。既然;与“且”“亦”“又”搭配使用,表并列。】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再:【第二次;两次;多次。】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及,等到,至,到。义同“逮、迨、及、比、迄”。】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向使:【表假设,假使。】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为:【制作,制造;作,做;治,治理;研讨,学习;担任,充当;变为,变作;当作,作为;算作,算是;叫作,称为;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使;有;创伤,写;助词,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句尾语气词;表示反问。替;被;由于,为了;跟,同,对;】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刼,刦,刧)威逼,胁迫, 强制,强迫, 约束;劫掠,强夺;急,慌忙。动略:用威力胁迫;抢劫掠夺。】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表假设,如果。】
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事:【旧事,以往的事情;旧业,原来的职业;先例,成法;典故;花样。 按照+故事 故:缘故,原因;事, 事故,变故;固,本来。】
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提要钩玄:【提要:从书籍或文章里摘出要点;从书籍或文章中摘出来的要点。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
重蹈覆辙:【蹈:踏,踩;覆辙:翻过车的道路。重新再走翻过车的老路,
喻不能取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范文七:六国论
讽刺北宋赂敌求和的外交政策。
如弃草芥: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1.义不赂秦
义:坚持(施行)正义
名词作动词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为动词
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名词为动词
4.以地事秦
名词作动词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取自下策
名词作动词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每天 月:每月
名词作状语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名词作状语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
9.不能独完
完:完好,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10.始速祸焉
形容词作动词
1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12.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它的实际数量
祖辈和父辈
父亲的父亲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表示可能或能够
到....地方去
不可以 智力
智谋与力量
理解事物的能力
文学体裁的一种然后
表示一件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1.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
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不要
通曝,曝露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1.赵尝五战于秦
2.齐人勿附于秦
3.其势弱于秦 定语后置
1.苟以天下之大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至丹以荆卿为计
4.邯郸为郡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8.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被动句 1.洎牧以谗诛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判断句 1.是又在六国下矣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假如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其实:它,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以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以致、以至于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和力量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事:旧事,前例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8、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亏:使……亏损,使动用法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形作名,小的方面
大:形作名,大的方面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道理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使动,使……退却,击退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作动,坚持到底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事:名作动,侍奉
礼:名作动,礼待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 四、一词多义: 为: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介词,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介词,被 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介词,因为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介词,用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以:连词,才,表结果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介词,拿]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以[因为,介词]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介词,用]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因而,连词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转折连词,可是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转折连词,却 6、二败而三胜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转折连词,却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转折连词,却
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转折连词,可是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转折连词,却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代词,代燕赵之君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代词,代赵国,它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代词,自己的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代词,代土地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词,代秦国
助词,的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指示代词,这样 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代词,有的人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副词 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介词,和 亡: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以前 2、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犹: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 2、良将犹在
副词,还 始: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2、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
1、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2、惜其用武而不终。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1、斯用兵之效也.
战争,名词 2、非兵.不利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名词 得: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2、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符合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
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
范文九:《六国论》 苏洵
一、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招致)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依附)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
3.可谓智力孤危
4.后秦击赵者再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古:两次 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
今:一种文体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
人皆得以隶使之(2)形容词用作动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名词作动词:以地事秦
(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
五、一词多义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洎牧以谗诛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谗诛。
3.省略句: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举(之)以予人
4.状语后置:赵尝五战于秦。
七、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八、重点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范文十:《六国论》
一、解释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思厥先祖父 5、举以予人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9、此言得之 10、理固宜然 11、以地事秦
12、终继五国迁灭 1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4、斯用兵之效也
15、洎牧以谗诛
1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9、或未易量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1、苟以天下之大 二、解释古今异义词 1、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后秦击赵者再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三、解释活用词语 1、日削月割
2、不能独完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始速祸焉
6、礼天下之奇才
四、解释多义词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洎牧以谗诛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兵
①非兵不利
②斯用兵之效也
③而秦兵又至矣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亡
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6、为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邯郸为郡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始
①始有远略
②始速祸焉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六国与秦洁诸侯 六、判断文言句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破灭之道也
3、举以予人
4、斯用兵之效也
5、赵尝五战于秦
6、洎牧以谗诛
7、并力西向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10、苟以天下之大
七、解释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八、翻译下列语句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刘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较秦之所得词类活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