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青岛发展潜力不如济南的潜力和难处有哪些

编者按:这几天新闻炒作得厉害,昨晚随手写了这篇小文章。由于争议双方的情绪化色彩,本文一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不过,原本就是毫无意义的民间口水战,聊以为乐、想来无碍。粗糙成文,不代表山东大学观点,也不代表校友茶座观点。青岛是我最喜欢的国内城市,我所结识的青岛人几乎都豪爽大度、才智卓越、公道正派。我对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始终怀有好感和敬意。文章较长,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写在前面;(2)青岛人为什么想“逃离”;(3)我为什么不支持青岛“剥离”?(4)“逆行”比“逃离”更值得尊重。文中关于青岛历史沿革和各方面发展情况的主要资料来源于维基百科“青岛市”条目和国内其他主流媒体的报道。一、写在前面“青岛(意图)升级为直辖市”? 这两天新闻媒体报道了国家行政学院某研究团队关于行政区划调整的一项研究成果,建议深圳、青岛和大连三座城市率先升级为直辖市。青岛媒体和民间舆论迅疾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开始新一轮的“升级”攻势。不少网友在大声疾呼之余,还特别强调“这是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意见(可不是我们自己小打小闹了)”、“这份意见是要呈交李总理的!”毫不意外地,这些充满青岛本土意识和哀怨情绪的表达再次引发了省内其他地区民众的鄙薄、调侃甚至辱骂。这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港台与内地、沿海与内陆所面临的几乎完全同质的情绪对立。我们总是以中华文明2000余年大一统,“万邦宾服、四海来朝”为傲,谁能料到如今落魄至此?笔者家乡在潍坊,读书在济南,工作和定居在北京,最喜欢的国内城市是青岛。这样看来,不可能对这件事完全无感,但无论观点如何,一定会被骂得灰头土脸。毕竟,青岛该不该、能不能升级为直辖市的民间争论,本就是一种情绪对立、而非逻辑对立,这决定了两点:其一,民间争论缺乏全局考量和科学研判,对于实际决策基本上毫无意义。涉及行政区划调整、增设直辖市的权限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法理上来看李总理还真说得“不算数”,而无论是青岛人还是济南人,或者山东人乃至中国人,恰好尚不具备参与议会政治的真正渠道和资格(Who Cares?);其二,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论战,情绪化的争论只会引发更加根深蒂固的对立和偏见,绝没有“真理愈辩愈明”的明朗前景。我对这种无谓的争论毫无兴趣。但是促使我随手涂鸦这篇文章的也有两点:其一,我在校友茶座微博发了一条明显的调侃内容,争议瞬间引爆。哦对了,情绪化争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丧失基本的风度和幽默感,甚至智商水平普遍自动降低一个档位。这激发了我的争强好胜的“畸形人格”。其二,青岛如果升级为直辖市,投入巨资兴建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将面临极大的定位困境和尴尬。这是我唯一真正在意的问题。那么,我们还是尽量以朴素的观点和扼要的论证来讨论几个核心问题吧。二、青岛人为什么想逃离?青岛人民热爱家乡的心情诚挚热烈,但或许是网络争论难以施展,绝大多数网友提出的“升级”理由都偏离要害、缺乏说服力。比如强调“我们青岛本来就是中央直辖”。此前笔者对此确属无知,经过核证,青岛历经德国、日本殖民统治被北洋政府收回后(1922),设立了直辖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国民政府时期成立青岛特别市(1929),一直到1949年新政权接管青岛并将其降格为省辖市。青岛经历过27年的“直辖”历史,能够成为今天“重新”成为直辖市的正当依据吗?从逻辑上看当然无法成立,现实中也缺乏说服力。历朝历代的古都有十几个,今天都想当首都那还不乱了套?哪怕是直辖市,民国时期也有12个,是不是也要全部封疆列土、独掌一方?比如强调“青岛划归山东管辖以来就一落千丈”。1949年前,青岛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在全国名列前茅,德国人主导建设了供电、供水等急需的市政建设和食品、纺织、军工、机车车辆等工业建设。日治时期又先后建起了棉纺厂、卷烟厂、食品厂等;由于大力发展纺织业,使得青岛的轻纺工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曾有的九大棉纺工厂资本总额占全国纺织行业的约四分之一。坦白地讲,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德国、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建设努力。这背后,是青岛作为当时北方最主要外贸港口的地理优势。1949年以后,由于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商品经济和外贸交易几乎被彻底消灭,青岛的地理优势和特殊价值当然也就荡然无存了。要怪也只能怪错误的经济政策,怪不到行政区划头上。话说回来,青岛如今繁荣的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包括海尔、海信这些世界驰名的优质企业,几乎全部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这不也是山东省管辖下取得的成绩吗?一落千丈的说法岂不颠倒黑白?比如强调“山东尤其是鲁中以西地区严重拖累了青岛的发展”。有的青岛网友还满含血泪地列出了青岛历年上缴省财政的巨额财富,让人感觉青岛人民慷慨无私地养活了山东老乡,结果山东老乡不仅不领情反倒恩将仇报,百般欺侮青岛人。事实上,青岛市作为整个山东半岛发展的龙头,长期占据山东17地市GDP的领头羊地位,为带动山东经济发展确实贡献巨大。像笔者这样生于80年代末期的年轻人,从小吃的是青岛饼干、穿的是双星球鞋、家里摆放着海尔海信的电器、向往着风和日丽的黄金海岸,青岛让我们心驰神往。但问题在于,青岛经济刚有起色的1986年就成为“计划单列市”,在经济政策和财税管理上已经开始享受与山东省并列的地位,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分,而无须上缴省级财政。1986年之前,青岛向山东省缴纳的税收比例非常高,但绝不是简单用于省级财政开支,而是逐级上缴中央。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常态,记账也当然不能简单地记到山东省头上。即便是半岛人民吃穿用的青岛产品,也都是商品经济等价交换来的,从来也没有“内部价”和“老乡价”吧?……还有不少说法,在此不再一一批驳。那么,青岛急于自立门户的愿望真的无缘无故、毫无道理吗?当然不是。我来帮青岛人民讲一讲真正拿得出手的理由:一是权力经济、政策本位。市场经济搞了几十年,走到半路就一屁股坐在路边了。市场的作用初步得到尊重和发挥,已经产生了足够震撼的神奇威力,把中国经济从面临全面崩溃拯救回来,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瞩目的奇迹专业户。本已经惶恐不安、提心吊胆的权力欣喜若狂、志满意得,陶醉在“奇迹”中便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重新开始蠢蠢欲动、上下其手。如今严格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仍然是不完善、不彻底、不全面的,是权力主导、掌控市场、有限竞争的夹生饭状态。这种状态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无限膨胀的政府财政规模、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决定经济地位。青岛想要成为直辖市,无非是要求在当前的最高权力序列中获得发言权,为自己争取最大限度的优惠经济政策。这是对权力经济的熟谙和献媚,当然,这也是最务实管用的城市发展战略。二是青岛城市扩张的迫切需要。青岛人口已经近千万,城市空间和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向周边扩张。在寻求升级为直辖市的过程中,把西邻的诸城、高密和北邻莱州收入囊中,想来也是早就打好的算盘。在网络上流传的“青岛直辖市”区域图中,有的版本甚至把整个山东半岛临近渤海、黄海的“鸡冠”区域全部纳入了青岛直辖市范围,笔者作为潍坊人,不得不佩服青岛人民的想象力和大手笔、大气魄。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青岛从一个小渔村,仅仅历经百年就发展为北方最重要的开放口岸和经济核心区之一,靠的就是直面日韩、辐射欧美的港口区位优势。即便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橡胶等现代工业体系也基本都是附着在外贸经济主干之上的。青岛在经济、财税之外的领域,仍然要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领导和管辖,在对外交往、城市推介、招商引资等方面难免常常感到意犹未尽、心有余而力不足。升级为直辖市后,青岛将正式甩掉“山东青岛”的帽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青岛”,整个城市形象的提升将是显著的。笔者并非专业人士,见解必然粗浅寡陋,姑且写此三项,欢迎方家指教。捎带说一句,省内其他地区民众为何对青岛争取“升级”的努力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恶语相向呢?这种态度当然也并非理性判断的结果,主要是一种情绪宣泄和情感反弹。即便青岛人也不能否认,他们热衷于把自己包裹起来,坚定地相信这一“特殊”群体在文明程度、智识水平、发展层级、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与山东省的整体水平不可同日而语。青岛的工业、渔业产品行销海内外,特别是深受山东内陆地区人民的欢迎,让不少普通青岛民众对家乡的热爱和骄傲,扭曲为孤高和自负,产生了“你离不开我”、“我恩赐于你”的极度优越感。这种心态当然会引起其他地区民众的争议和反感。另一方面,以济南为代表的内陆较发达地区,对青岛又确实存在某种嫉妒心态。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自认为是全省各地市的翘楚和领袖,但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无法超越青岛,城市形象也相距甚远,如今“不听话的小弟”又变本加厉,想要彻底另起炉灶、分家单干,作为嫡长子、老大哥的济南当然第一个不乐意。至于山东省的GDP排名会不会因为青岛的分离而一落千丈,这种最肤浅的“面子”其实没什么所谓。概括起来,山东人对青岛可谓又爱又恨。爱其地美丽富饶发达,恨其人孤高自私势利。网络上天天争斗不休,无外于此。三、我为什么不支持青岛“剥离”?其一,必要性不足。所谓必要性,是指受现有条件束缚,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无法突破的瓶颈,必须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升级为“直辖市”才能获得继续发展进步的空间。事实果真如此吗?青岛历年来领跑山东经济,增长率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第一梯队,与山东省内各地区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山东大学在青岛修建新校区,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开工在即,十几项本年度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获得重点扶持,山东内地为青岛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淡水(引黄济青工程)、能源矿产,保障了青岛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青岛本质上依赖港口经济、外贸经济,这都需要广阔的腹地、便利的交通,山东完善的基础设施、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络、密集的城市群和人口基数,这些都是青岛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石。完全可以说,青岛的发展离不开山东、受益于内地。即便是青岛人最瞧不起的济南,这座城市是全国铁路网核心节点、南北交通的战略要地,青岛港口进进出出的大宗货物有多少是依靠济南铁路局合作运输的呢?我们承认,青岛发展目前仍有很大潜力,也确实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但完全可以在现有框架下协调解决,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去寻求“看起来很美”的政治地位升级。比如政策倾斜的问题,我们本来就在力推蓝色经济带,青岛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城市,必要的政策扶持当然少不了。比如城市发展空间局限的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争取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两家一起向国务院把周边地区纳入青岛市管辖也不会遇到什么太大障碍吧?至少要比“直辖市”简便靠谱、成本低廉吧?其二,实际效果有限。青岛升级为直辖市,一定会带来脱胎换骨的巨变,一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吗?当然未必。青岛近年来发展速度放缓,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整个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都面临明显困难,青岛最依赖港口经济,受到影响在所难免。除此之外,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青岛身受北津南沪两大港口挤压、新兴产业培育尚未取得明显突破等情况,也是青岛发展放缓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行政区划无关,相应地,行政区划的调整升级当然无法产生“药到病除”的神奇效果。面临发展困境,不去想方设法苦练内功、提升竞争力,一门心思寄希望于中央政策扶持、政治地位升级,恐怕是打错了算盘、抓错了药方,贻误战机、蹉跎时光。其三,成本高昂。青岛人民津津乐道、心驰神往的“直辖市”梦想,实际上并不能给他们的荷包带来多少真金白银,但行政成本的飙升一定会让他们很快产生真切感受。这次国家行政学院的报告中也提到了成本高昂的问题。笔者无缘细读报告,但可以猜测得到的成本就是行政成本了。比如,行政机构一定会借机迅速膨胀,一个个新设行政管理机构、一顶顶“更上一层楼”的官帽子背后隐形和显性的庞大开支,可都要从青岛人民的饭碗里抠索出来吧?再比如,政治地位升级了,在中央那本大账上承担的责任当然也要提升吧?现在你每年上缴中央财政1个亿,很快升级到2个亿好不好?现在你承担的西部地区对口援建任务是3个地级市,下一步增加到一个省好不好?可以预见的是,青岛人民的生活水平或许不会有明显下降,但短期内也一定不会有朝思暮想的“飞跃”。其四,大局观念。这里的大局观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脱了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特大城市的巨无霸模式。比如,什么叫京津冀一体化?核心思想就是八个字:合理疏散、分工协作。特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堪称不治之症,产生的城乡鸿沟、贫富悬殊、“抽水机”效应也非常不利于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我们黄河三角洲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什么能富甲天下?就在于他们形成了连绵成片的城市群,有核心城市、更有大量卫星城市,这就具备了真正的规模效益。青岛眼光略显狭隘,只顾自己一骑绝尘,却很少考虑地区协同发展的大智慧。如今继续顾影自怜、寻求自立门户,这是缺乏大局观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齐鲁之地、礼仪之邦、山魂海韵,山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体。山东人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奋斗意志、豪爽气魄当然没有济南、青岛之别,沿海与内陆之分。青岛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窗口和名片,承载了山东父老的热切期盼和大力支持,当然也以优异的表现交出了让全省人民满意的回馈答卷。经过几十年艰苦创业,青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相对贫困的鲁中、鲁西南地区人民同样盼望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青岛人民这样富足安乐的生活。作为山东经济的顶梁柱,青岛也要一如既往地去反哺内地、支持内地才好。市场经济是合作共赢而非此消彼长的,整个山东经济“大而强”,对于青岛这座出海桥头堡的“富而美”自然是最好的支撑和维系。在这些因素之外,我最在意的其实是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发展定位问题。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兴建,对提升青岛市的文化氛围和科研实力都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青岛校区或将成为山东大学最主要的科研基地和发展重心。如果青岛脱离山东省,山大青岛校区的定位将极为尴尬。山东省一定会留住山东大学的根基和牌子,青岛市处于自身利益考量,当然也会避开山大青岛校区而重点发展海洋大学或者青岛大学。这样一来,青岛校区就会成为两地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山东大学的复兴或许将更加遥遥无期。从这一点来看,站在山大人的角度,我是坚决反对青岛市直辖的。四、“逆行”比“逃离”更值得尊重天津爆炸事故中,数十位消防官兵和公安干警不幸殉职。面对灾难,在落荒而逃的民众人流中,他们选择了最坚定无悔的“逆行”。他们捍卫了职业的尊严、彰显了人格的伟岸。我们始终秉持和信仰这样的价值观。山东大学并不完美,历经百年沧桑的她如今步履蹒跚、百病缠身。或许多数人在离校后都选择了沉默,甚至保留着种种怨念和遗憾。但我们更愿意通过校友茶座系列活动这样的踏实行动,力所能及地帮助这所学校取得些许进步,为后来者提供更多触摸梦想的可能。山东省也并不完美,经济发展东西差异显著、群体性格保守封闭、社会管理水平僵化落后,但作为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这些问题的青岛,是不是可以暂时放下太多的骄傲,选择勇敢地“逆行”,回过头来带动掉队的兄弟地市一起共赴美好前程呢?我们这个国家沉溺在权力的毒酒中太久了,总想依附权力、靠拢权力、攫取权力。一座城市发展经济,首先想到要权限、要政策、要行政级别,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算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吧。想到这里,不胜悲哀。鼓舞山大精神 凝聚人心士气欢迎大家参与“山大四年,我最难忘的好老师”主题征文活动!来稿请寄了解山东大学校友茶座系列活动,请点击阅读原文对本账户原创文章的“赞赏”将全部用于校友茶座系列活动校友茶座(YoungSDUer)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YoungSDUer“校友茶座”是由山东大学青年校友自发筹办的交流活动。通过遴选优秀青年校友返校真诚交流,及资助在校同学赴京沪短期访学等举措,达成凝聚山大人群体认同、拓展在校生视野和思维之目标。
热门文章最新文章YoungSDUer“校友茶座”是由山东大学青年校友自发筹办的交流活动。通过遴选优秀青年校友返校真诚交流,及资助在校同学赴京沪短期访学等举措,达成凝聚山大人群体认同、拓展在校生视野和思维之目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的发展潜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