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及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编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本书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思路和路径,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及时、准确、全面、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工作,是全国党政干部,企事业管理者必读之作。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7日,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次提及“供给侧改革”。&&
第一章 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高境界、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把握“十三五”中国经济的战略方向,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 是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第三章 做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近期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6年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其目的就是将宝贵的资源要素从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和“僵尸企业”中释放出来,理顺供给端,提高有效供给,创造新的生产力。
第四章 怎么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宏观政策要稳,就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记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 往期回顾 & && &
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刘元春
《光明日报》( 日&02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提出以来,被各界进行广泛地诠释、演绎和实施,大有凡事都归结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上,都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挂上钩,好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万金油,什么都可以治,什么地方都可以抹。这种发展态势的形成不仅不利于我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根本目标、理论基础、现实路径和重要手段等方面作出正确的认识,同时也会导致改革在泛化中迷失方向,陷入“碎片化改革”“多头改革”“抢跑改革”的困局之中,从而错失改革良机。&&&&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不仅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同时,也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固有的核心重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而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凸显在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能过剩的行业出现大量库存、大量呆坏账、大量“僵尸企业”。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一根本目标和出发点的指导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轻有重,抓住重点干实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才能体现改革的本质属性。&&&&必须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任何部门一拥而上、没有顺序、没有策略的“拼盘式的改革”。各个部门没有统筹的运动式改革很可能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陷入“改革抢跑”与“碎片化改革”的困境之中。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个部门和各个区域应当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发挥基层的创新能力,中央的顶层设计也必须在吸收各地和各个部门的基层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一方面避免单纯顶层设计所带来的“一刀切”“不接地气”等问题,另一方面避免单纯基层创新所带来的“九龙治水”的困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顺序,各类改革在各自的领域必须遵循改革的科学逻辑,没有科学逻辑的改革必将陷入混乱,必将在混乱中错失改革的良机。改革的顺序一方面在于明确主次,明确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改革的实施者;另一方面在于明确先后,要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控风险”与“促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弄清楚,要把先行改革与后进改革之间的逻辑搞清楚。例如,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安全网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目前地方政府保护下所形成的“僵尸企业”的问题;只有对政府权力体系进行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只有在宏观经济不出现断崖式下滑和系统风险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全面开展金融开放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有科学的改革思路去匹配,要能够真正打破各个部门现有的利益格局而采取恰当的改革工具。例如,在去杠杆进程中就不能采取简单大水漫灌的方式,在去库存进程中就不能利用加杠杆的方式来促进城市居民消化房地产库存,在去产能进程中不能简单采取行政性平均分派的方式,在降成本进程中不能简单挂账而无制度性的改革。正是从这种逻辑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都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着力点。”&&&&(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如何“有所为”|吴敬琏|供给侧改革|政府有所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如何“有所为”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吴敬琏
  政府起作用的时候,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些事情不能干,不能直接组织融资,直接操办项目,不应该去指定技术路线。官员怎么能知道哪个技术好?不要说他们不知道,企业家其实也不知道。这都应由市场决定,由市场判断。
  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有两句话:“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现在有这样一种理解:三中全会说了两方面都要发挥作用,半斤八两。我觉得要搞清楚两者的作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各自的职能是不一样的。在资源配置中,应该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基本功能在我们经济学上说是两个,第一个是有效配置资源,第二个是形成一个兼容性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企业家和一般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政府在市场里面起作用的时候要非常注意手段和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当前的重点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用经济学语言说,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再配置,通过市场竞争,使得有限的资源从效益低的、供过于求的企业和部门流出来,流到效益比较高的供不应求的部门去。市场来做这件事是最有效的,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还是热衷于由政府做:用下指标的方法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也是由政府机构决定,要发展哪些产业,用什么技术路线,政府给补贴、给扶植、给贷款。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去做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去年在北京“电动车百人会”上,有人说政府扶助电动车发展去年以前已经花了1千个亿。最后总结,有些钱花得不好,所以没有效果。譬如说有一个“十城千辆计划”,选择十个城市,每个城市给1千辆大巴,大巴的补贴强度很高,十城千辆就是1万辆的规模,可能接近最低的所谓经济规模,最低的经济规模达到以后,就能够自己转起来了。
  但这里补的方法错了,本来是应该补需方,在市场中需要补的,是补消费者、补购买者,我们用的方法是补供方,补给生产厂商,于是各地纷纷要求“我也参加”,最后是25个城市,一个城市1千辆,就是2.5万辆的大车,这应该说到了最低的有效经济规模了,但因为是补供方,肥水不流外人田,规模也就是1千辆,结果钱完全无效。去年改成主要补需方,但是制度上好像有问题,出来了一个假需方,左手卖右手,勾结起来。供方卖给需方,需方拿到补贴后把这个钱还给供方,再买一次,两方把这个补贴分了。现在正在查这种骗补。所以说,政府在市场里面起作用的时候要非常注意手段和力度。
  另外一个是降成本,或者还有去杠杆,许多地方也主要用行政命令下指标的办法。有一个移动通讯供应商的副总说:“我们的日子真难过,有的部门给我们下指标,要提网速、降资费。另外一个部门又给我们下指标,要我们增加盈利上交。”
  后来他说了一句话:“其实这个行业如果放开竞争,我们自己都会努力去做。”目前这个行业竞争是很差的,三代移动通讯,工信部发了三个牌,一个牌是上午发的,两个牌是下午发的。为什么他批准三个执照要分两次发呢?第一个叫做“自主的技术”。我们要表现出支持自主技术,实际上这个技术在三代的时候不太成功,所以负责推广这个技术的运营商并不喜欢,运营的效果确实也很不好。其实这些事情都应该由市场通过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去做,市场可以做得很有效率。
  政府起作用的时候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些事情不能干
  政府要做什么呢?三中全会说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个“更好”是跟谁比呢?是跟过去的做法比。习总书记在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里说,核心的问题是在资源配置中到底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政府起作用的时候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些事情不能干,不能直接组织融资,直接操办项目,不应该去指定技术路线。我常常看到一些部门的领导同志,或者是地方上的领导同志,到企业去就告诉人家“这个技术好,你们搞这个技术”。
  他怎么能知道哪个技术好?不要说官员不知道,企业家其实也不知道。这都应由市场决定,由市场判断。政府不要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不要违法设定市场准入。反过来说就是要赶快推行负面清单制度,不要干预司法,实行地方保护,不要对个别企业实行政策倾斜,破坏竞争的环境。政府给高新技术企业很强的政策倾斜与扶助,好像看起来很好,但扶助了此产业,打击了千千万万其他产业。
  深圳从来都是扶助力度很大,但是因为资源是有稀缺性的,就是说是有限的,扶助一些企业意味着损害和打击其他企业。比如对电动汽车的扶助力度很大,中国有一个声望很高的院士告诉我,他的学生的技术可能是世界先进水平了,想要20多亩地,就是不能批准。最后找了好多的领导,也很帮忙,过了几年还是批不下来。原因是我们的制度就是这样的,他不在重点扶持名单里,要“走程序”,这一走程序几年批不了。这种事情相当多。
   政府应该“有所为”,问题是在哪些方面有所为
  政府应该要做一些事情,应该“有所为”,问题是在哪些方面有所为?政府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共品,比如说好的制度、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的社会保障,还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教育和科研,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教育和基础性的科研是有外部性的、引领性的,企业很难去做,这是政府的责任,也应该去做。在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有一些微观的事情可能也需要政府介入,但要讲究方法。
  现在很热门的话题是PP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PPP主要是针对所谓“准公共品”,第一个成功的例子就在日本。原来半导体集成电路很落后,处于技术追赶阶段时,就用了PPP的办法,找了8家半导体公司出资,政府对应出资,组成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开发后,把所有的专利、所有的专有技术都向社会有偿提供,做得很成功。后来很多国家都用了这种办法,或者是PPP,或者是政府牵头组织产业联盟,来开发这种共用性的技术。但是一定要注意,这种开发是市场竞争前。竞争前开发可以补贴,到了进入市场竞争的时候就不能补贴了,你补贴一个企业,就打击其他所有的企业,这是破坏竞争。
  对于那种外部效益好的企业可以进行补贴,来消除外部性的影响。但这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关于电动汽车减排,美国加州用的办法最好,他们不是用补贴,用的是排放额度交易。拿到很多钱,不是从政府拿到的,是卖排放,因为它是零排放,有些做汽油燃气汽车的则要买排放指标。通过这样一个办法,不用出钱,就把限制排放的成本分摊在生产燃油车的企业身上。当然,这需要比较好的社会诚信、比较好的法制。所以改革是一个全面改革。
  还有一个是规划。规划要提供一种预测性的信息,不是计划的规划。既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推进改革,现在有一个问题一定要防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最先提出,就是文件发得太多,落实不够。他叫“冰上开车,空转”。我觉得他指出的这种现象必须要改。中央领导在最近好几次深改小组的会议上反复讲“要拧紧螺丝”,把改革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让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的各项改革决定落地生根。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性侧结构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