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条件比较稳定,方舟生存进化斗争不激烈,生物进化速度缓慢对吗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2012年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生物模拟试题(带参考答案)_试题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 2012年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生物模拟试题(十)必修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编辑:徐文韶(安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的是&&& (&&& )& 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2.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 )& ①生物的多样性 ②保护色 ③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④变异的不定向和选择的定向⑤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 ⑥生物的生存斗争& A.①②&&& B.④⑥&&& C.③⑤&&& D.⑧⑤3.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了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种内斗争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种内互助的结果&&& D.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4.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5.隔离的本质是 (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6.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对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解释正确的是&&& (&&& )& A.由于食物的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 B.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7.果蝇有l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约种群(l06个)来说,出现的突变数为:2×l04×10-5×l06=2.0×105,这一数据说明了&&& (&&& )& A.突变都是有害的& B.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每一个基因的突变率很高& D.突变的有害有利不是绝对的8.在豚鼠中,黑色(B)对白色(b)是显性,如果基因库中,90%是B,10%是b,则该种群基因型BB、Bb,bb频率分别是多少(&&& )& A.81%、18%、1%&&& B.18%、81%、1%& C.45%、40%、15%&&& D.45%、45%、10%9.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机制是&&& (&&& )& A.形成地理隔离&&& B.基因频率的改变& C.产生生殖隔离&&& D.基因型频率的改变10.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B.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过程& C.不断的产生新基因的过程& 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基因重组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即可出现新的物种& D.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13.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14.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15.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的地区没有变化,则种群A进化的速度很可能是&&& (&&& )& A.比B慢&&& B.比B快& C.与B相同&&& D.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16.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有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17.枯叶蝶翅腹面的色泽和形状极似枯时,这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 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18.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 A.18%,82%&& & B.36%,64%&&&& C.57%,43%&&& D.92%,8%19.目前转基因工程可以&&& (&&& )&&& A.打破地理隔离但不能突破生殖隔离&&& B.打破生殖隔离但不能突破地理隔离&&& C.完全突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部分突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20.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 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21.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的进化速度比陆地生物缓慢,其原因是&&& (&&& )&&&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 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被淘汰的生物较多22.对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的突变频率很低,但对于一个数量大的群体来说,所有个体的所有基因总突变数将是巨大的B.某基因对个体生存的有利或有害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突变过程中产生的新基因,可以通过有性生殖时的基因重组使后代的表现型多样化D.因为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大多是对生物个体有害&&& 的,所以自发突变对于生物的进化没有意义23.若―个群体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24.某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将(&&& )&&& A.降低隐性基因型的比例&&& &B.使隐性基因灭绝&&& C.提高杂合子的比例&&& &&D.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很小2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代谢类型是&&& (&&& )A.自养型,需氧型&&& B.自养型,厌氧型&C.异养型,需氧型&&& D.异养型,厌氧型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20分)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1)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和_____。(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和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和___。(3)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4)生物进化的单位是___,进化的原材料是由___提供的,进化的实质是______。27.(14分)根据分类学的记载,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深海中,3000m深海的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还有待人们的继续发展,有人估计现存生物的实际种数应当在450万种左右。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的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主要是由于___的结果。(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4)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___技术也可以定向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5)以上研究成果,有力抨击了特创论的______观点。28.(16分)资料分析:资料l&&&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资料2  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资料3  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桦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后代都是浅色的。资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资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1说明__________________。(2)资料2说明__________________。(3)资料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4)资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______。(5)资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___;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___;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参考答案1-25 DCDDC CBACD CACCB CCCDA ADAAD 26.(1)55%  45%  (2)42.5%  32.5%  55%  45% (3)两年内生存环境没有变化即自然选择没有起作用,基因频率没有改变。27.(1)蛋白质的多样性  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3)在多变的环境下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4)基因工程  (5)生物是由神或上帝一次性创造出来的28.(1)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2)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3)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5)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6)不定向的  是定向的  是定向的&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2012年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生物模拟试题(带参考答案)_试题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2012年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生物模拟试题(带参考答案)_试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一生物苏教版必修2课后作业:7《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学年高一生物苏教版必修2课后作业:7《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苏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0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271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目标导航 1.说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4.认识生物的五界系统。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______年的历史。最初的生命是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由______________通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来。
2.地球上的生物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简单到______,从水生到______,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3.生物进化的趋势
①简单→复杂;②水生→陆生;③低等→高等;④异养→自养;⑤厌氧→需氧;⑥无性→有性;⑦单细胞→多细胞。
4.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1)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2)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
(3)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5.生物进化是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各阶段出现的生物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如代谢类型在最初出现的是厌氧型,原因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直到出现蓝藻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才形成了有氧环境,进而出现需氧型生物。
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它们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______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__________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的丰富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__________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3.原核生物界没有______将遗传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原生生物界的生物为最简单的真核生物,一般为________(或多细胞群体),大部分生活在水环境中。真菌界的生物为真核细胞,但无________,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大多营______生活。植物界的生物为真核多细胞,有细胞壁;多数植物体具有______________和繁殖器官的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______。动物界的生物具有真核多细胞;大多数动物体结构复杂,具有完善的器官系统,一般能______,营养方式为______。
4.五界系统一方面显示了生命发展史的三大阶段,即___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_______阶段;另一方面又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即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为自然界的生产者;分解和吸收有机物的____________,为自然界的分解者;摄食有机物的__________,为自然界的消费者。
知识点一 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按在地球上出现早晚的顺序,下列正确的是(  )
A.细菌、蓝藻、真核生物
B.蓝藻、细菌、真核生物
C.真核生物、蓝藻、细菌
D.蓝藻、真核生物、细菌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过程中霉菌比细菌出现的早
B.进化过程中蓝藻比需氧细菌出现的早
C.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进化的慢
D.具有羊膜的动物必定生活在陆地上
知识点二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两栖类起源于早期鱼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适应水中生活又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B.早期的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都进化为适应陆地和水体等不同生活环境的现代爬行动物
C.鸟类起源于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水生、陆生和飞翔生活的种类
D.哺乳类起源于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适应淡水、海水、沙漠、森林等环境的种类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进化可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B.人类对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无影响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变异多样性
D.最早登陆的生物是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两栖类
1.人们公认的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B.现存的各种动物
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D.个体多样性
3.早期的自养型生物出现的次序可能是(  )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
4.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的进化速度比陆地生物缓慢,其原因是(  )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
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被淘汰的生物较多
5.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比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
6.据下图回答问题: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是(  )
A.栽培小麦B.栽培玉米
C.野生小麦D.野生玉米
7.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品种来,自然选择能形成物种,这两者共同具有的选择基础是(  )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8.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 (  )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存在的生殖方式
B.有性生殖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C.有性生殖细胞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
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
9.原始生命出现之后,下列符合生物进化实际情况的是(  )
A.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C.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无氧呼吸
D.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10.五界学说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出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指(  )
A.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B.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和真菌界
C.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
D.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11.下列事例说明了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错误的是(  )
A.中性学说的提出
B.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对达尔文进化渐进观点的质疑
C.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取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成为进化理论的主流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种群为基本单位,从基因水平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发展,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取代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成为进化理论的主流
12.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通过共同进化而达到相互适应的是(  )
A.虫媒花和采粉昆虫
B.白蚁和其体内的鞭毛虫
C.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
D.海洋中的鲸鱼和河流中的淡水鱼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A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B、C、D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14.下面是关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问题的探索:
(1)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分子水平分析,引起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的关系如下图:(取食高度多样性是对植物垂直分布中分层和均匀性的测量。层次多、各层次具更茂密的枝叶,则表示取食高度多样性高)
分析该图可得出哪些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清单
一、1.46亿 非生命物质
2.单细胞 多细胞 复杂 陆生
二、1.环境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遗传信息 生物种类 生态系统
3.核膜 单细胞 叶绿素 腐生 根、茎、叶 自养 运动 异养
4.原核单细胞 真核单细胞 真核多细胞 植物真菌 动物
1.A [根据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可知生物进化的顺序为:原始生命、原始原核生物、原核自养生物、原核需氧生物、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自养生物。]
2.B [选项A中霉菌是真核生物,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核生物的出现晚于原核生物。选项B中原始的地球没有氧气,蓝藻能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随着氧气的增多,需氧型生物开始在地球上出现。选项C中生物体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的重组,加大了生物的变异性,推进了生物的进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具有羊膜,羊膜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增强了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使早期的哺乳动物逐渐演变成适应不同环境类型的哺乳动物,具有羊膜的动物不一定生活在陆地上,如龟、鲸等。]
3.B [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变异类型不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被淘汰了,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类型才被保留,并进化为现代爬行动物。]
4.A [选项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最终可产生不同种类的生物。选项B,人类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如家禽、家畜是人工培育的物种。选项C,生物多样性从不同的层次上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选项D,最早登陆的生物是蕨类植物,而两栖类是最早登陆的动物。]
1.C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个体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不符,所以它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3.D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不同,生物的代谢类型也不同,原始地球没有氧气,故原始生命是异养厌氧型,随着有机物的逐渐耗尽,自养型生物开始出现;出现了绿色植物后,由于其能产生氧气,故需氧型生物开始增多。]
4.A [相对于陆地环境来说,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较为稳定,海洋生物中出现的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结果就导致其进化速度缓慢。]
5.C [由于变异,三叶草中存在个体差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耐寒的个体被保留下来并大量繁殖,并非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环境。]
6.C [由图分析可知:野生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当环境发生剧变时,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7.B [从新品种和物种形成的演变过程看,遗传和变异是演变的内因,只是由于外因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结果。二者的区别是一个是人的力量,一个是自然界的力量,因而形成的新品种符合人类的需要,形成的物种符合生物自身适应环境的需要。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选择的基础。]
8.D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或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产生了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再通过受精作用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多种多样的新个体,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进化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9.D [原始大气中无氧气,随着生物对有机物的大量消耗,要获取现成的有机物越来越难,而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体更能适应环境,同时释放出O2,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10.C [五界学说将生物分成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其中的原生生物界包括一切真核的单细胞生物和没有典型细胞分化的多细胞生物。这些生物处于进化的低级阶段,它们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指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与五界学说在生物发展史方面显示的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区别开来。]
11.C [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有多种:最早的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后来发展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但是每一种理论都不可能解释所有的进化现象。于是有人又提出了中性学说和物种形成并非渐变的观点,对达尔文进化渐进的观点提出质疑,这些观点都是对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的补充。]
12.D [虫媒花和采粉昆虫是花和采粉的动物的关系;白蚁和其体内的鞭毛虫是共生关系;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这些生物之间都存在共同进化关系。]
13.(1)c 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种
(2)a 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性状最相似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解析 图文转换认清a、b、c三曲线与P曲线的区别之处。其中a曲线和P曲线相似,生物的差别很小,也就是说生物的变异较小,两种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相似。
14.(1)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蛋白质多样性 遗传物质多样性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3)①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 ②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取食高度多样性成正相关 ③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取食高度多样性相关程度比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相关程度更高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舟生存进化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