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抓住才能活 电影对方君主

普通的武将,捉来之后只要给点钱,忠诚降到20以下基本上就可以招降成功了,可是为什么君主捉来后,关在地牢里,给他很多钱,忠诚降到0了,还是不能招降呢?
曹操啊,吕布啊,刘备等等……
对了~我想你也许不知道吧?君主是玩家无法招降的~你只能砍了他或者是放了他,不然你送去给电脑也行,送去给电脑后过段时间他就会成为电脑的将,你再抓过来就是了.虽然有点麻烦,但是方便哦!不然你关他一辈子他都不甩你.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1.武将一般要关到忠诚到了70以下就能招降,不过那些君主还有跟君主有血缘关系的是没办法招降的
2.新武将是自动加入的,不过是在某几个固定的城市里,如果你先把这个...
哦..遇到过这种情况..你只有使用屏蔽光驱的办法了,这个软件在网上下,其实许多盗版游戏碟应该都附带有这个软件的...
觉得不怎么好玩50不合格
当时玩的时候也没明白,其实就是一个把粮食和金子往另外一个城市拉的一个形式上的工具..
我记的是在城市里弄出来,选择要装的粮食和金子数量,然后开到另外一个城市,进...
答: 神户Kobe铁人三国志画廊值得去吗?
答: 朋友相处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朋友出去玩,AA制最好。如果不是,自己要抢先付钱,不要斤斤计较。你就是不坐船也要抢先付钱才对。
意欲取之,必先予之。其实朋友只是...
答: 应该是卡了而出现的画面,幻四除了隐藏任务成功会出现宝箱外没什么额外的奖励。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三国志13怎么避免君主强制出征?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三国志13怎么避免君主强制出征?
老祖游戏致力于为广大游戏爱好者开发、发布...|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p&&b&如果刘秀活在现代,让他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估计他会说:&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美男子&&/b&&/p&&br&&p&人分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层。就拿当今娱乐圈来说,有风光无限的天皇巨星,也有潦倒落魄的龙套演员。前者的出场费动辄千万,后者的报酬只有一份盒饭。再拿当皇帝来说,既有霸气侧漏的开国君主,也有朝不保夕的亡国之君。如果把政坛比作娱乐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是四大天王;刘邦与朱元璋算是草根影帝;雍正乾隆也因为花边新闻过多,屡上头条。就连像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二线演员,托经纪人罗贯中的福,就成了国际明星。但有一位皇帝,具有一线明星的优质条件,却远离媒体,不愿过度曝光,如此的低调奢华有内涵,简直就是个安静的美男子呀,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p&&br&&p&刘秀算得上中国最具偶像气质的皇帝之一了。首先他是帅哥一枚,据《后汉书》记载,刘秀长得“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这简直就是古代版吴彦祖呀!比起豹眼驼背的嬴政,长臂大耳的刘备,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其次他受过高等教育,刘秀青年时期就读于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当时的汉朝算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长安的太学就是好比现在的哈佛牛津。虽然刘秀因经济原因中途退学,但和社会青年刘邦、半文盲朱元璋相比,绝对算中国学历最高的皇帝。比尔·盖茨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学肄业生也能够成为世界首富。同样,刘秀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拿到学位证书也可以当国家领袖。&/p&&br&&p&大家试想一下,一个长的很帅、学历又高的小鲜肉,放到现在绝对是万人追捧的男神,在当时刘秀就客串一次服装模特。王莽篡汉之后,汉家礼仪尽废除。有一次刘秀穿着威武华丽的汉家衣冠出现在洛阳,全城的人民都沸腾了,粉丝们激动地哭喊着:“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第二天,刘秀的造型就登上了世界级时装杂志的封面, “汉服style” 瞬间风靡全球。但我们的刘秀不甘心当一个偶像派花瓶,而是励志要成为一名实力派英雄。&/p&&br&&p&影视明星都有一部代表作,比如曹操的最高票房是《赤壁》,项羽的经典电影是《乌江》,如果说是《赤壁》是灾难片,《乌江》是爱情片,那刘秀的成名作《昆阳》就是一部科幻大片。首先群众演员的数量就很震撼,刘秀带领三千敢死队把王莽四十多万人打得落荒而逃,比《无极》《黄金甲》都要劲爆。然后特型演员抢眼,王莽部下有个巨无霸,身长一丈,腰圆十围,被刘秀一个山崩地裂斩给秒了。奥特曼打小怪兽呀,有木有!其次动物们也来凑热闹,王莽出动召唤兽来对付刘秀,战场上虎啸狮狂,鹰啼豹吼,就差出现恐龙了。最后老天也很配合:大战当天,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影音效果十足!我经常在想,如果把史书中这段文字拍成电影,估计就没《阿凡达》什么戏了。&/p&&br&&p&昆阳之战之前,刘秀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演员。那昆阳之战以后,刘秀就是名副其实的天皇巨星。昆阳之战就像一个梦,激烈而又神秘;刘秀就像一个战神,威猛而又传奇。在别人眼中,他的成功太突然,似乎鬼使神差、如有天助,刘秀真的是仅仅因为命运好吗?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勤劳的放牛娃兼落魄的皇N代刘秀,跟随哥哥起兵讨伐王莽,最终恢复汉家江山,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历史上很多的强悍人物,在青少年时期就很愤青。比如少年项羽,看到秦始皇的专车,就站在旁边骂街,立志要取而代之。童年时期的刘备,没事就带着几个熊孩子在大树下面玩cosplay,扮演皇帝,真是个个都有被查水表的潜质。但刘秀的少年时期却默默无闻,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保安,娶个村花,可上天却给刘秀安排一份职业——做皇帝。&/p&&br&&p&西汉末年,有一位叫蔡少公的心理专家,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刘秀当为天子”。消息一发出,全世界都炸了锅,大家都在猜测这位“刘秀”是谁。当朝国师刘歆为了讨彩头,专门改名叫刘秀。此时谁也没注意到,就在南阳郡的白水村,有位叫刘秀的屌丝青年正在默默种田,他的逆袭之旅,就在这条神秘的预言中拉开帷幕。这还不算神奇,在刘秀创业的最困难时期,有一次他逃难迷路,路边忽然出现一位白胡子老头,给刘秀指明方向,助他成功脱险。这位白胡子老头到底是谁!甘道夫?邓布利多?土地公公?不得而知。翻阅史书,似乎刘秀的创业之路一直是如有神助,难道真是上天安排的最大吗?&/p&&br&&p&要论西汉的末年最劲爆的流行语是什么,那非“努力”一词莫属。刘秀经常以这个词教育臣下,而刘秀自己也是这两个字的实践者。看看刘秀的名言吧:有志者事竟成、克己奉公、披荆斩棘 、疾风知劲草、得陇望蜀……这些话都是正能量满满,而且比现在那些没营养的网络词语更有生命力,一流行就是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人皆知的成语。据统计与刘秀有关的成语将近20个,刘秀真是名副其实的“成语帝”呀。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刘秀的一生就是一段在命运中奋斗的故事。他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叫“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以命运为动力,加上自身的努力,必将迎来人生的给力!&/p&&br&&p&努力也是一门学问,对于领导者来说,即要让自己努力,也要让员工努力。用人与用己,缺一不可。用己的最高境界当属雍正,这位工作狂一年只在生日那天给自己放天假,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结果活活累死,当老板做到这种境地,小弟佩服佩服。用人最高境界当属刘邦,他慧眼识才,知人善用,但这位小流氓却不爱读书学习,满口骂脏字,用书生的帽子当尿盆,如此地傲娇,让小弟望尘莫及。而我们的刘秀却是既用人又会用己,他带着老乡团“云台二十八将”出来打天下,自己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的工作中。儿子劝他多休息,刘秀却说,因为自己喜欢工作,所以并不感到疲劳,这就是成语“乐此不疲”的来历。把管理当做艺术,把工作当成享受,这才是一位合格的好老板。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明星一旦有了成就,就立即会招来无数的绯闻。刘秀成功了,但他没耍大牌,还是继续做一名安静的美男子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闷声发大财。就是告诉我们,要低调做人,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刘秀的处世之道也是这样,用他自己话来说,那就是“用柔。”&/p&&br&&p&刘秀与他的哥哥刘縯,两人的性格一刚一柔。刘縯侠肝义胆,霸气侧漏;刘秀低调内敛,锦里藏针。但正是因为刘縯的锋芒毕露,功高震主,反遭盟友杀害。刘秀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跑到杀兄仇人面前,痛诉刘縯的缺点,但回到家中之后却抱着哥哥的牌位失声痛哭。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秀以他的隐忍,换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还哥哥一个公道。还有一故事,也是刘秀用柔的最好证明:刘秀消灭王朗后,在他微信朋友圈里发现了自己部下通敌的秘密信息。所有人都建议把这些内容公布于众,刘秀却果断清除了聊天记录的截图,安稳了军心。熟读《三国》的同学会发现,这不是曹操官渡之战用的把戏吗?没错,但曹操不是原创,刘秀才是这项专利的发明者。“刚”能激发斗志,“柔”能化解缺点。刘秀就是用这种方法,以柔创业,以柔治国,开创了一个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p&&br&&p&刘秀对待百姓是宽柔,对待爱人同样是温柔。文章的经历告诉我们,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爱情的失败。但刘秀的爱情故事却让无数人心动:公元13年的猫扑论坛出现一张美女照片,引起网络轰动。经过人肉,得知此女就是“南阳第一萝莉”阴丽华,大学生刘秀就是她的脑残粉之一。为了表达对偶像的爱,刘秀用了一招被当今屌丝用烂的方法,那就是去阴丽华贴吧刷屏,起个标题党叫“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意思就是我要当中南海保镖,我要和阴丽华滚床单。没想到十年之后,刘秀真的成功迎娶十九岁的阴丽华。青梅竹马,与子偕老,如此一段浪漫的爱情,与其说是传奇,不如说是童话。由此来看,刘秀算是中国第一个自由恋爱的皇帝。&/p&&br&&p&刘秀如此碉堡,就好比别人家的孩子,经常会被拿来做比较。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东汉的中兴之主,两人虽然没见过面,但在人们的意淫中却pk了无数次。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与曹植曾各自撰文,探讨刘邦与刘秀谁厉害。一个是蜀汉的国务院总理,一个是魏国的太子党兼作协主席。两国如果有类似《人民日报》的媒体,想必这两文章都是头版头条。曹植认为,相比个人能力与品德,刘秀不知比刘邦高到哪里去了,但刘邦的团队比刘秀的团队强。诸葛亮反驳曹植,认为刘秀的团队一点也不比刘邦差,只是刘秀个人能力太强,掩盖了属下的风采,当然诸葛亮同样认为刘秀比刘邦优秀。讨论来讨论去,结论都是刘秀厉害。没错,比刘秀更厉害的人只能存在于二次元了。但也有唱反调的,比如马援。他认为刘秀文武双全、品德高尚、勤政亲为、喜欢读书,而刘邦是啥也不干所以啥都能干,并且喜欢喝酒,因此刘邦比刘秀厉害。真不明白这是低级吹还是高级黑呀!&/p&&br&&p&以上就是刘秀传奇而又踏实,激烈而又温柔的一生,他的出现波澜不惊,却能以柔克刚。可能正是因为刘秀的低调内敛,使他的历史功绩与知名度不成正比。但这未必就是坏事,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能保持一份恬静实属难得,我们不要打扰他,就给这位安静的美男子,在时空中留下一个宁静的空间吧。&/p&&p&正所谓:&/p&&p&柔术创中兴,慕英雄配红颜,娶妻当如阴丽华。&/p&&p&伟略开后汉,思真人生白水,令人遥想汉官仪。&/p&&br&&p&刘秀是个文武双全的皇帝,历史还有哪些出将入相的臣子呢?欢迎阅读我的最新答案。&/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历史上有哪些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 - 张方的回答&/a&&br&&/p&&img data-rawheight=&200& src=&/93b9ef3eaaee08354eb11_b.jpg& data-rawwidth=&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br&&img data-rawheight=&878& src=&/7f7ddde91dac138749ecdf7f_b.jpg&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7f7ddde91dac138749ecdf7f_r.jpg&&
如果刘秀活在现代,让他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估计他会说:"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人分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层。就拿当今娱乐圈来说,有风光无限的天皇巨星,也有潦倒落魄的龙套演员。前者的出场费动辄千万,后者的报酬只有一份盒饭。再拿当皇帝来说,既…
&p&众议咸云:“&b&蜀&/b&,&b&小国耳&/b&,&b&名将唯羽&/b&。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b&蜀&/b&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b&义为君臣,恩犹父子&/b&;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b&终始之分&/b&不足。”&/p&&p&——《三国志·刘晔传》&/p&&p&不要觉得自己比当时的人更聪明,是读史时的重要前提。&/p&&p&三国中期,战略无双的刘晔同志的发言已经把当时概括的很明白了。&/p&&p&刘备手下的核心团队,是他二十八岁起兵时拉起来的燕赵男儿。&/p&&p&刘备集团稳不稳定,关键是看这批有投票权的人跟不跟自己走。&/p&&p&在刘备早年建立起一支胡汉混合的,几千人的幽燕义军时,关羽在这个土匪集团的地位,就是二把手。&/p&&p&现在老二死了,你作为老大如果不表态,那么下场是什么?自然是这批游侠,用脚投票了。&/p&&p&而且,刘备这个人,历史上喜欢选择中策,详见庞统传。&/p&&p&所以当时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赵云提出来的,巩固汉中,南下威胁南阳盆地,伺机北出关中,兴复汉室。&/p&&p&中策是刘备自己想的,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p&&p&下册是装怂什么都不干,最多杀杀蜀中权贵。&/p&&p&所以刘备理所当然选择了中策,因为上策但凡有一点问题,就会引发蜀汉核心集团的不稳定,这核心集团的几千人,是宁可把命送在为关羽报仇的路上,也不能忍受啥都不干的。相反,中策即使赌博失败,那也算是对得起关羽和自己的青春,愿赌服输了。&/p&&p&“政治上不能出问题。”“军事胜利,前提是讲政治。尤其是内政。”“老子总得给后人一些交代。”这就决定了,反正朕也六十多了,最后的一段时间,就浪一波拉倒。至于接下来的事情,反正有诸葛亮嘛,你受累了——但是,你要知道,朕就是死,也是个燕赵男儿,燕赵男儿,最重要的是有始有终。&/p&&p&这就是发生在章武元年的事情。&/p&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刘晔传》不要觉得自己比当时…
谢邀。&br&&br&鳌拜辅政是顺治遗诏规定的,领头的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又是个唯唯诺诺的人,这才给了鳌拜擅权的可能。&br&&br&题主说到鳌拜擅杀大臣,还真不是,杀苏克萨哈以及换地杀人都是&b&旗权斗争。两黄旗&/b&压制正白旗,算是对当年多尔衮残留势力的清算吧。清朝入关早期,旗权斗争很严重,旗权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皇位继承人是要有八旗旗主点头同意的。所以,就算扳倒鳌拜之后,康熙也没给苏克萨哈平反。&br&&br&鳌拜当时是没想到自己会死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康熙并没有杀鳌拜。据康熙身边的传教士记载,鳌拜最后露出一身的伤疤,皇帝决定饶他一死。&br&&br&具体的分析,贴我书中的一段来作答,可以直接看黑体字部分。&br&&br&&p&※
孝庄的先手&/p&&p&&b&四大臣之间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在竞争中合作。&/b&在名义上,四大臣同为辅政大臣,级别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从顺治的遗诏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四个人还是排了座次的。在处理朝政的时候,他们需要通力合作,让大清国江山永固。可是从私人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打压其他人,给其他人掣肘,最终自己一人独享权力。&/p&&p&在四辅臣之中,最容易做到一人独大的应该是索尼。索尼的资历和威望都是其他三个人无法比肩的,再说他本来就是辅臣之首。可是&b&索尼老了,他已经懒得去争权夺利了,他只想安安静静地过完这一生。在成为辅臣之后,索尼基本上就以生病作为理由在家静养。&/b&&/p&&p&索尼想置身事外,可是他的愿望终究要落空。因为孝庄需要他,康熙也需要他。孝庄需要索尼这尊神来平衡微妙的大臣关系,她需要利用索尼来制约其他三位大臣。康熙需要索尼来给他终结辅政的体制,好为他亲政铺平道路,因为康熙清楚索尼是四大臣中最不贪恋权位的。&/p&&p&康熙四年,宫中传来消息,年仅12岁的小皇帝即将纳妃。&/p&&p&皇帝新纳的妃子分别是索尼的孙女和遏必隆的女儿,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孝庄在拉拢辅臣。这事儿也非常多,当时的大臣基本上都和爱新觉罗家族有着或多或少的联姻关系。&/p&&p&孝庄的这一手非常高明,完全就是一招先手妙棋。如果大家够仔细的话,一定记得我说过,在中国古代,皇帝大婚往往就意味着皇帝亲政。像之前的多尔衮为了阻止顺治亲政,就一直没有给顺治大婚,后面的慈禧也是将光绪的婚事一拖再拖。那么孝庄早早地给康熙纳了这两个妃子,就给未来康熙亲政打下了基础,大臣们到时候就找不到理由反对了。&/p&&p&孝庄之所以会选择索尼和遏必隆,并不是因为他们家的姑娘多么的漂亮。在挑选后妃上,长相永远是最后一位的,皇帝本人的婚姻也大多是政治博弈的结果。在后宫之中的孝庄虽然足不出户,可是她比谁都看的清楚,索尼是四大臣中的关键,所以他一定要笼络住索尼。而遏必隆一直是个墙头草,没什么主见,给他点甜头让他不乱动。至于苏克萨哈和鳌拜,他们表现的实在太强势了,孝庄要通过这事儿给他们提个醒,让他们知道收敛。&/p&&p&孝庄在给康熙纳妃之后,又走出了一步好棋,那就是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宫,成为皇后。&/p&&p&这一招实在是太高明了,完全是先手中的先手,此招一出,康熙未来的胜局已经完全奠定了。&/p&&p&孝庄给索尼的殊荣实在是太高了,是此前任何一个外姓大臣都无法享受到的。索尼的家族能够出一个皇后,这完全是万世的殊荣。清朝此前的皇后有且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蒙古科尔沁草原的王爷家的姑娘。索尼家族虽然显赫,可是和黄金家族比起来,完全是烛火之光与日月争辉。&/p&&p&孝庄让赫舍里氏做皇后让索尼家族成为了自己最坚定的同盟者,康熙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在后来发生的那场康熙与辅臣的大对决之中,索尼家族也没有让孝庄失望。虽然那时索尼已经死去,可是他的家族之中将会出一个更猛的人来替他完成皇帝所交付的使命。&/p&&p&对于孝庄的这一手妙棋,苏克萨哈和鳌拜虽然是武将,可也看的明明白白。孝庄的意思是明摆着要重用索尼家族,轻视其他人。大家同为辅政大臣,凭什么这样对我们啊。遏必隆可以不闹,反正他就是混,再说她女儿也成了皇妃。可苏克萨哈和鳌拜可是在这场政治大联姻之中什么都没捞到啊,他们决定去闹。&/p&&p&苏克萨哈和鳌拜都是猛人,他们认为不平的事情,他们就会去闹,管他皇帝和太皇太后。&/p&&p&苏克萨哈拿着赫舍里氏的生辰八字和康熙的生辰八字,向孝庄一本正经地指出他们二人八字不合,在一起恐怕不好啊!真是难为苏克萨哈了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搜集赫舍里氏和康熙的八字应该没少花他功夫,这些可都是绝密信息啊。&/p&&p&苏克萨哈这方法不错,可操作性也很强。在古代有太多的男女就因为算命先生的那一句八字不合,最后只能有缘无分。苏克萨哈这方法肯定是一个汉人幕僚给他想出来的,因为满人其实是不太重视生辰八字的。看过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的人都知道,东北少数民族婚姻看的是财产的多寡。所以吧,苏克萨哈这理由找的有点烂,说服不了满洲贵族们。&/p&&p&鳌拜就比苏克萨哈猛的多了,他直接跑去威胁孝庄。&b&他用危言耸听的口气对孝庄说:“&/b&&b&满洲下人之女,不可立为皇后。如果这样做的话,恐怕会引发满人内部的叛乱啊!”鳌拜看问题非常狠,他一眼就发现孝庄这么做其实是违背先例的。&/b&&/p&&p&鳌拜这么做依靠的是蒙古人的力量,毕竟孝庄这么做损害的是蒙古贵族的利益。可是孝庄的聪明之处在于,她平衡玩的非常好。虽然蒙古人的利益有所损失,但是满人是绝对支持的,孝庄这样的破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孝庄清楚地知道,满人不仅不会像鳌拜说的那样叛乱,相反还会非常拥护。&/p&&p&所以对苏克萨哈和鳌拜的抗议,孝庄完全是置之不理。她也不需要去理,有了索尼家族的支持,加上蒙古贵族力量,孝庄才是最低调的实力派。接下来她所要做的就是看四大臣之间的内斗,然后安安稳稳地让她的孙子走向那至高无上的帝位。&/p&&p&毫不夸张的说,孝庄和康熙已经赢了,很多人的结局在这一刻已经被写定了。作为一个政治博弈中的棋手,孝庄看的比所有人都要远。当别人还在为下一步怎么走的时候,孝庄已经在考虑十步之外的事情了。在她规划的结局之中,康熙将成为这个庞大帝国唯一的主人。&/p&&p&孝庄就像一个精明的猎手,在幽深的后宫之中编织着这一切政坛权术。这一切她她熟悉了,从她13岁进入清朝的后宫那天起她就一直在学习这个。没有谁比她更清楚皇太极和多尔衮的权谋,她在这些男人的背后将一切看的一清二楚。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学会了这一切。当那些伟岸的男人离去的时候,整个历史的舞台便只属于她一个人了。&/p&&p&很多年之后,面对颓败的局势和儿子们争权的乱象,康熙仍然会想起祖母当年给自己的帮助。康熙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如果祖母还在,他就不会像现在这般无助。&/p&&p&※
换地引发的大清洗&/p&&p&&b&孝庄给康熙纳妃的行动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四大臣之间的矛盾是给她摆到了明面上。苏克萨哈和鳌拜也不傻,现在索尼和遏必隆都受到孝庄重视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这搞不好就是孝庄要出手拿他们的前兆。为了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活下来,他们只能让自己变的更强,让孝庄对他们无可奈何。&/b&&/p&&p&最先开始动手的是鳌拜,他比苏克萨哈更急切。因为在&b&康熙四年之后,索尼的病情突然加重,已经完全无法理事,时刻都有可能去地下陪顺治。而如果索尼死了,苏克萨哈自然顺位成为首辅大臣,到那时候鳌拜想动他就更难了。&/b&&/p&&p&&b&康熙五年正月,&/b&大清国还没有从过年的喜庆中缓过来,鳌拜的一份奏议就将整个官场搅的骚动起来。奏议核心只有两个字:换地。之所以会让整个官场躁动不安,是因为这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力量,那是曾经缔造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力量。&/p&&p&说到换地,还要从多尔衮时期说起。在《定鼎中原》那一部里面我说过,清朝入关之后进行了圈地运动,这是多尔衮送给满人的“大礼包”。那一次圈地是在多尔衮主持之下进行的,而&b&多尔衮从来不是一个公正的人。在多尔衮的一手操纵之下,原本应该划给镶黄旗的永平一带肥沃土地被强行划给了正白旗。当然镶黄旗作为皇帝的亲军不会什么都没得到,多尔衮将他们划到了保定府、河间府以及涿州一带。&/b&熟悉地理的人一看就知道,多尔衮这么做很不厚道,镶黄旗的地方都在河北境内了,和永平府的土地根本没法比。&/p&&p&&b&划地那会儿多尔衮是一人独大,鳌拜根本连说反对的权力都没有。后来等到顺治亲政,为了拉拢两白旗的力量,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旗民们生活已经安定了下来,顺治也就没有将地再换回来。&/b&&/p&&p&&b&用现在的话来说,鳌拜提出换地的要求完全就是“瞎折腾”。&/b&因为这事情都过去20多年了,在这些土地上人口都繁衍一代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强行换地完全就是没事找事,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鳌拜的奏议遭到了绝大多数朝臣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顺治时期就多次说过禁止圈地,而四大臣也在康熙三年也就是两年前刚刚下旨禁止圈地。&/p&&p&但是反对归反对,鳌拜丝毫不在意,因为还有两个人支持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做索尼,一个叫做遏必隆。四大辅臣之中的三个支持此事,再多的反对也没有用了,因为这已经是决议。鳌拜提出换地奏议一周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作出决定,立即派人前往实地调查,尽快拿出一个具体的可行的换地方案来。&/p&&p&按照六部的分工,丈量土地的事务属于户部管辖范围,所以当时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便前往地方去落实调研此事。加上涉及的地方主要在河北境内,当时属于直隶省,所以直隶总督朱昌祚和直隶巡抚王登联也被委派协助完成换地工作。&/p&&p&鳌拜似乎已经取得了胜利,一切都和他预想的一样。唯一令鳌拜感到吃惊的就是,苏克萨哈竟然没有接招,鳌拜的奏折可就是奔着苏克萨哈去的啊!难道苏克萨哈害怕了?苏克萨哈没有害怕,而是他实在不方便出手,他只能选择隐忍。&/p&&p&我们不要忘了,苏克萨哈是靠着举报多尔衮发家的。只要苏克萨哈站出来说反对换地,鳌拜就可以抓住机会说苏克萨哈是在为多尔衮辩护,是多尔衮余党,这样的罪名是苏克萨哈担不起的。&/p&&p&鳌拜很聪明的,苏克萨哈只能选择去吃这个哑巴亏。可是令鳌拜和苏克萨哈都感到吃惊的是,这件事情最后还是给弄砸了。&/p&&p&因为那三个被派去具体处理此事的人。&/p&&p&&b&苏纳海,正白旗人,这一点非常关键。&/b&在苏克萨哈不方便表态的情况下,作为正白旗的代表者,苏纳海有责任为自己这一旗的利益而争取。而更关键的一点,苏纳海曾经是多尔衮的贴身侍卫,是多尔衮提拔任用了他。&/p&&p&我查阅了一下苏纳海的官场履历,他的家族并不显赫,他是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熬到高层的。在进入政局的核心之后,苏纳海从兵部到工部,再到户部,这些都是做实事的部门。在处理这些具体事务之中,苏纳海养成了认真负责的好习惯。苏纳海到最后也没有想到,他将会因为这样的好习惯而殒命。&/p&&p&&b&直隶总督朱昌祚&/b&是一个不幸的人,在12岁那年就被入关抢劫的清军俘虏带到了关外。但是幸运的是,皇太极对汉人不错,朱昌祚被编入了汉军镶白旗。又是白旗!&/p&&p&由于有旗人身份,朱昌祚在长大之后做官也很顺利。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反对清朝初年的严酷的谋逆连坐法,在任地方官的时候也是尽量地宽刑,深得百姓的推崇。后来清朝官方修史的时候也给了他非常高的评价,说他“活人数十万,为本朝百世明刑,功在社稷”。&/p&&p&朱昌祚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立朝面冷如生铁,百炼之钢不可折”。从这样的一句诗中,一个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官员形象展露无疑。事实也确实如此,朱昌祚做到了,最后他用他的死来殉了他的信仰。&/p&&p&王登联和朱昌祚一样,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少年时期,王登联就父母双亡流落辽东,被一个王姓人家收留。由于没有旗人身份,所以他的并没有朱昌祚混的那么好。在顺治年间,王登联通过科举考试,从地方的小官开始做起。在清朝初年的严格考核之中,王登联的每一次考核结果都是优秀,所以他升官非常快,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这件事,他还能在官场上走的更远。&/p&&p&说了这么多,这三个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真,不是那种玩虚假的官员。可是这一次,他们的认真却要了他们的命。看来,人有时候太认真真的不好。&/p&&p&在接到换地的命令之后,这三个人没有丝毫的迟疑,也没有丝毫的懈怠,他们亲自带人到了北京的郊外,然后架设帐篷,风餐露宿地处理着换地的事情。那时候还是寒冷的一月,北京城外的风还带着寒意。可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没有丝毫的抱怨,他们认真地丈量着每一寸土地,仔细地划定边界,然后登记造册。&/p&&p&可一个月过去了,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发现他们什么都没有做成。旗民们听说要换地吵的非常厉害,“或因新圈地土瘠薄,反不如旧地原地肥美者;或因本旗旧地不堪,今圈得新地,仍最不堪者。”旗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吵的非常厉害,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则天天在苏纳海他们办公的地点哭泣终日。就这样,一边是人吵吵闹闹,一边是人哭哭啼啼,苏纳海他们发现这事儿根本没法办。&/p&&p&于是,苏纳海他们联名上了一道奏折《圈地疏》,在这份奏折里面他们详细地论述了换地的不可行性,认为如果强行圈地可能会让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实在不利于帝国未来的安定统一。加上镶黄旗人数较多,正白旗换出的土地根本无法满足镶黄旗的需要,这就需要重新圈地,而这是违背当时“永不圈地”政策的。此时换地还将影响到接下来的春耕,而华北平原的农作物也就一年一熟啊,这样的损失是很大的。&/p&&p&同时苏纳海他们在奏折里面还大胆地写道:“仰祈断自宸衷,即谕停止。”这一句的意思不难懂,就是希望皇帝您能够亲自发出停止换地的命令。但是这一句“仰祈断自宸衷”却着实惹恼了鳌拜,鳌拜从中看到了对他的讽刺。&/p&&p&苏纳海的奏折可以说是让鳌拜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他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他继续强行要求换地,可以说他的名声就全毁了,旗民们会骂他,汉人也会骂他,甚至以后的历史也会骂他。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如果他退缩,那他也就没的混了,苏克萨哈的两白旗力量将再一次取得胜利,遏必隆也可能会离他而去。这样的局面是鳌拜所无法容忍的,他绝对不能忍受苏克萨哈在他头上指手画脚。&/p&&p&好吧,既然你来狠的,那我就更狠。鳌拜从来都是一个以强对强的人。鳌拜以办事不力作为借口,下令将苏纳海三人逮捕入狱。&/p&&p&鳌拜在将此事上奏之后,索尼和遏必隆都表示了支持,毕竟在对付两白旗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苏克萨哈虽然表示了反对,可是也没什么用处。&/p&&p&可是令鳌拜没想到的是,这时候索尼虽然同意了,但是索尼设想的结果和鳌拜想的却有点不一样。&/p&&p&最后,&b&刑部经过审讯认为苏纳海三人的案件没有先例,无法可依,最后只判处每人杖责100下。刑部尚书对&/b&&b&喀纳是正黄旗人,也是索尼的人。&/b&&/p&&p&索尼之所以会出手,完全是不想伤及无辜。&b&索尼的原则是低调,杀人不过头点地,已经给了两白旗警告了,这就够了。&/b&没必要把事情闹得太大,不然到时候也不好收场。索尼可以说完全是一片好心,他这么做既给了苏克萨哈情面,也让鳌拜缓解了尴尬局面。&/p&&p&鳌拜却并不领情,他要的不是和解,而是胜利。鳌拜拿出他在战场上那种杀伐决断的气势来,假冒康熙圣旨,指责苏纳海三人办事不力。&b&然后又将苏纳海案件单独拿出来升级到依附多尔衮,最后的结果就是要绞杀三人。&/b&&/p&&p&这事儿鳌拜做的很隐秘,索尼和苏克萨哈救都救不急。鳌拜完全就是先斩后奏,这是军队中常发生的事情。&/p&&p&等到索尼和苏克萨哈反应过来,苏纳海三人的家都被抄了,他们只能看着鳌拜肆意妄为。事情已经发生,亡羊补牢已经太迟了。&/p&&p&只是可怜了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只能怪他们太认真了,他们太为百姓着想了。可是他们不知道,那是一个“官本位”的时代,百姓的眼泪是没什么用处的,不能让他们升官,也救不了他们的性命。如果他们是昏官或者酷吏,他们就不会有杀身之祸,他们只要去执行换地的命令就可以了,管他生民死活。可是鲁迅先生说的好:“中国历史上向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啊,千年之后人们在说到鳌拜的时候,总会说到这三个被他妄杀的大臣,人们都会轻轻地叹息一声。也许他们还没有死去,因为民众一直在呼唤着为民说话的官员的出现。&/p&&p&事情再一次以人头落地这样的残忍方式结束了。&/p&&p&可是我想问的是,在这场交锋之中谁赢了呢?&/p&&p&那些土地上的百姓无疑是输了,换地对他们完全是飞来横祸。借着换地的名义清朝再一次大圈地,北京郊外再一次流民遍地,路有饿殍。那些换得土地的旗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春耕耕不成不说,还或多或少地损失了一些家奴。真正受益的是那些流氓旗人,他们本来因为管理不善,或者游手好闲,早就把之前分到的土地败的一干二净了。可是换地令又给了他们一块新土地,他们又成了老爷。&/p&&p&苏克萨哈无疑是输了,他连同为正白旗的苏纳海都没能救下。在这场换地交锋中,苏克萨哈一直是有劲没出使,到这时他才明白过来,两白旗辉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坐拥两白旗力量,可是苏克萨哈却只能看着镶黄旗的鳌拜在舞台上肆意妄为,最后还杀了正白旗的大臣。苏克萨哈的失败让他再也没有机会和鳌拜对抗了,他只能容忍和退让。&/p&&p&索尼似乎也输了,他想救的人也没能救下,最后鳌拜假冒康熙圣旨,他也无能为力。索尼惊奇地发现,他的正黄旗完全压不住镶黄旗,而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一边态度也很模棱两可。等到苏纳海被杀的那一刻,索尼才发现原来鳌拜已经如此的厉害。和苏克萨哈一样,索尼只能选择更低调,他要找到一个机会给鳌拜致命一击。&/p&&p&鳌拜似乎赢了,他想要做的都做到了。但是鳌拜赢的实在太偶然,索尼和苏克萨哈都没有出手,整个舞台自始至终都只有鳌拜一个人在进行表演。面对强势的鳌拜,没有一个人接招。等到鳌拜杀了苏纳海三人,整个官场瞬间炸开了锅。苏纳海三人的死给大家的震动实在太大了,同时杀这么多高级别官员,一般人是没有勇气的。&/p&&p&可是鳌拜真的赢了吗?他杀了那么多人,大家开始畏惧他,听从他的命令。可是畏惧毕竟不是发自内心的敬畏,而是由于害怕。鳌拜杀人的举动让他的名声不仅在汉人之中非常的差,在满人之间也很差。大家都认为鳌拜做的有点太过分了,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当年多尔衮那么强势,也没有如此滥杀人啊!&/p&&p&打着换地名义的强行圈地又违背了朝廷此前禁止圈地的命令,这让鳌拜在官场上的信誉荡然无存。而在一个缺乏法制的社会里,信誉对一个人的存在至关重要。你鳌拜如此言而无信,我们又何必对你始终如一。&/p&&p&也许这场斗争没有赢家,所有人都输了。&/p&&p&一场事件的胜败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时光偷换,千年岁月变化也许会将一切彻底改变。&/p&&p&※ 第一个权臣出现&/p&&p&在换地事件之后,鳌拜算是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又一个巅峰。索尼的退让让整个朝堂之上无人再敢和他抗衡,苏纳海的死也让大家心有余悸。&/p&&p&遏必隆看到鳌拜如此强势,更加坚定了自己依附鳌拜的决心。遏必隆主动交代各部要求他们将鳌拜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之前,和当年济尔哈朗向多尔衮服软的方式一模一样。&/p&&p&朝中的大臣此前还在吵着说要康熙亲政,可是现在鳌拜一反对,大臣们就立即改口了,转而请求希望诸大臣多辅政几年。面对着咄咄逼人的鳌拜,连孝庄都不得不退让。&/p&&p&孝庄在和康熙商量之后,认为现在亲政的时机还不成熟。四大臣之间矛盾重重,如果康熙现在亲政的话,四大臣的问题就很难摆平,这对皇权稳固是极为不利的。于是,孝庄就顺水推舟地下懿旨,主动表示现在不宜亲政,同意了诸大臣的要求。&/p&&p&我看过一本谈日本职场学的书,在这本书里面作者用很阴冷的笔调告诉了读者一个对付职场对手的方法,不是针锋相对的报复,也不是流言飞语的诬告,而是无条件的纵容。你的对手想要什么你就给他,竭尽全力去满足他,到最后你的对手一定会自我膨胀而亡。这样的道理很好懂,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捧杀”。爬得越高,跌的越狠的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懂的。至少有些人的父母就不懂这样的道理,自己孩子想要什么都给,最后只能被人指责家教不严,溺爱孩子。&/p&&p&孝庄太聪明了,鳌拜的想法她看的一清二楚,他要做的就是“捧杀”鳌拜。地位越高,鳌拜就越危险,因为大家都会盯着他鳌拜看,一旦有什么差错,那就是万劫不复。&/p&&p&鳌拜敢这么嚣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有了一个新帮手。&/p&&p&鳌拜的这个新帮手是一个极为强大的人物,连遏必隆都无法和他相比。因为这个人姓爱新觉罗,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他的名字叫做&b&班布尔善&/b&。&/p&&p&班布尔善,努尔哈赤六子塔拜的第四个儿子。从这个有点绕口的人物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来,班布尔善在爱新觉罗的子孙中混的不会太好。塔拜系努尔哈赤庶妃所生,本来地位就不高,班布尔善又是四子,他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别的王爷的子孙都是封亲王,封贝勒的,他班布尔善却只得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这在爱新觉罗家族的十二等爵位里面是第十一等,仅高于奉恩将军。&/p&&p&如果班布尔善只是一个八旗纨绔子弟也就算了,奉国将军也算是正三品的武官了,也够他拿出去吓唬人了。可悲剧的是,班布尔善是一个有追求的人。班布尔善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地往上爬,最后升了五级成为了辅国公。&/p&&p&一个有追求的人往往是痛苦的,因为现实永远满足不了他。&/p&&p&康熙五年,班布尔善因过被革除爵位。&/p&&p&这一年,鳌拜正得势。&/p&&p&班布尔善没有任何的迟疑,他投靠了鳌拜,因为鳌拜能给他想要的权势。在鳌拜的运作之下,很快班布尔善就从一个失败的爱新觉罗子孙成为了内大臣兼大学士。&/p&&p&班布尔善的投靠让鳌拜开始获得爱新觉罗家族一些人的支持,也让他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加。而班布尔善也确实是一个政治好手,他成了鳌拜的幕后“军师”。而这样的一个“军师”正是鳌拜所缺少的,他们配合的很好。&/p&&p&遏必隆和班布尔善成为了鳌拜的左膀右臂,鳌拜也借着他们的支持傲视政坛。遏必隆给鳌拜带来了镶黄旗的支持,让鳌拜得以完全掌握镶黄旗这一满洲八旗最强旗。班布尔善则给鳌拜带来了爱新觉罗家族的消息,让鳌拜得以在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一最高权力机关之中站稳脚跟。&/p&&p&如果是遏必隆和班布尔善的支持只是鳌拜强势的基本条件,那么以下这些人无疑是鳌拜鳌拜嚣张的具体条件。&/p&&p&&b&阿思哈,正黄旗人,时任吏部尚书;&/b&&/p&&p&&b&玛迩赛,正黄旗人,时任户部尚书;&/b&&/p&&p&&b&噶褚哈,正红旗人,时任兵部尚书;&/b&&/p&&p&&b&泰壁图,镶黄旗人,时任吏部侍郎;&/b&&/p&&p&&b&穆里玛,镶黄旗人,鳌拜的弟弟,时任镶黄旗都统;&/b&&/p&&p&&b&济世,正蓝旗人,后任工部尚书;&/b&&/p&&p&……&/p&&p&这样的一个名单可以看列的很长很长,完全可以编辑成为一本书。&/p&&p&这些人的身份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支持鳌拜。他们中一些人本身就是鳌拜强力安插的。像户部尚书原本已经满额,可鳌拜硬是援引皇太极朝的例子让玛迩赛去填了一个职。&/p&&p&从我简单列举的这些人中。大家也可以简单看出鳌拜的权势之大,整个八旗之中都有他的支持者,六部之中较为重要的几部都已经被他掌握。从军队到皇宫,再到地方,到处都有鳌拜的人。&/p&&p&辅臣这样的称呼已经不再适合鳌拜,他的新称呼应该是权臣。&/p&&p&所谓权臣,就是说一句话令皇帝都要抖三抖的大臣。&/p&&p&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向来不缺乏权臣的,他们大多是受命辅国,最后自己称孤道寡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权臣一般都会出现在一个比较强盛的时期。权臣在迈出最后一步的时候一旦失败,新皇帝很多就会成为一代雄主,像吕不韦和秦始皇。&/p&&p&鳌拜是康熙朝第一个权臣,并不是唯一一个。鳌拜只是一个开头而已,康熙在他长达61年的统治岁月里,还会遇到好几个权臣。这些权臣的故事各自不同,但最后都被康熙给摆平了,也正是这些权臣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让这个康熙朝的故事显得异彩纷呈,让康熙这个帝王的形象趋向高大。&/p&&p&为了皇权永固,康熙是无法容忍权臣的出现的。&/p&&p&康熙五年,少年康熙已经13岁了,他已经在走向成熟了。&/p&&p&鳌拜的存在是少年康熙不愿看到的,为了真正的得到那至高无上的帝位,他一定会选择搬掉这块挡在他前面的绊脚石。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会选择怎么做?鳌拜的结局又会是什么呢?我们故事的结局又会变成什么样呢?&/p&&br&&p&※
索尼的最后一击&/p&&p&康熙五年是鳌拜春风得意的一年,相反索尼的情形就有点不大妙了。在这一年,索尼遇到的烦心事太多了,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前去投靠鳌拜。&/p&&p&忠诚与背叛是官场上每日上演的剧目。&/p&&p&在一开始的时候,索尼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压住鳌拜,可是现在鳌拜羽翼已经丰满,索尼想对付他已经没那么容易了。索尼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等待,他要等到鳌拜犯错误,这样他才有机会发动那致命的一击。&/p&&p&上天似乎并不体谅索尼的苦心,它急匆匆地想带走索尼,死神的脚步在向索尼步步逼近。康熙六年,索尼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药石无灵。所有人都知道,索尼的死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靠着神秘古老的中医他的生命也只能延续一段时间而已。&/p&&p&没有人比索尼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病情了,他只能感叹上天的残忍,连这最后一点时间都没有给他。老迈的索尼这时候才真正地感到了害怕,他害怕自己死后鳌拜一家独大,一旦局势失控,那他真的是无颜见先皇于地下了。辅政失败这样的历史罪名是索尼不愿意承担的,他要趁自己还有一口气抓紧安排好一切。&/p&&p&康熙六年三月,索尼最后一次以首席辅政大臣的身份将其他三人召集了起来。在一开始索尼就是老泪纵痕,他开始追忆顺治对他们四人的恩宠,然后就说当年先帝是14岁亲政,现在皇帝也已经14岁,已经具备了亲政的能力,现在是时候归政了。说到最后,索尼特意加重语气说道:“我当年接受辅政的时候是在诸王和贝勒面前发过誓的,为了表示我们不贪恋权力的决心,我们应该归政了。”&/p&&p&索尼的话说的很直接,谁不归政那就是贪恋权力,就是对不起先帝,爱新觉罗家族那批人可不是好惹的。&/p&&p&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苏克萨哈和鳌拜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他们都知道,谁如果敢反对,索尼那真的会拼命。而在现在这个局面下,谁都没有信心能够承受住索尼的致命一击。所以,四大臣最后联名上书请求皇帝亲政。&/p&&p&可是索尼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康熙自己说了不。康熙和当年急切地想亲政的顺治不同,他似乎对亲政并没有多大兴趣。因为孝庄交给康熙的政治艺术的核心是躲在幕后操纵一切,在台前会有太多的明枪暗箭,让你防不胜防。康熙在接到四大臣请求他亲政的奏折之后,他和祖母进行商量之后还是决定缓一缓,他将奏折扣了下来。&/p&&p&索尼这下真的着急了,他的病也更加严重的,严重到了康熙亲自出宫来看望他的程度。索尼知道,皇帝来看自己这真的意味着自己大限将至了。可是他还是不甘心,他希望能够完成顺治交给他的遗命。所以,在见到康熙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询问亲政的事情,可是年轻的康熙似乎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多少兴趣,只是一味地在说着希望索尼尽快好起来之类的废话。&/p&&p&等到康熙快要走的时候,索尼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是等不到那一天了。他向康熙推荐了一个人,一个寄托了他全部期望的人。他平淡地对康熙说,我死之后,我的一切都给这个人,他会替我完成我没有完成的使命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是一个猛人,一个比索尼还能在官场上蹦跶的人。可是和索尼一样,这人最后的遭遇也是一个悲剧。&/p&&p&康熙回到宫后,下旨表彰索尼在顺治时“竭尽纯笃”,任辅臣后“恪遵顾命,毕惮忠忱”,加封其为一等公,同时加封他的第五个儿子心裕为一等伯。丝毫没有提到亲政之事,索尼发现自己已经看不懂小皇帝所做的一切了。难道,这个孩子真的已经修炼到了君心莫测的程度?索尼懒得去想,他也没有时间去想了。&/p&&p&康熙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三朝元老索尼因病在北京家中去世。&/p&&p&一直到死,索尼都没有等到康熙亲政的诏书。&/p&&p&我想,索尼死去的时候多少有点不甘,毕竟,他没能完成顺治交给他的任务,甚至还有一丝担忧和害怕,他害怕在他死后局面变得不可收拾。一直到生命走向终点,索尼都没有真正的强势过一回,他一直是在韬光养晦。可是他忘记了,一个人韬光养晦久了是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的。&/p&&p&索尼的一生起起伏伏,有过失意,也有过得意。但是从他整个生命历程来看,他却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顺治选择死后让他出来独当一面完全是个错误的选择。在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他虽然发出了最后一击,可仍然治标不治本。正是在他的默许纵容之下,鳌拜一步步做大做强,最后向皇帝发出了挑战。如果康熙不是足够的强大,如果鳌拜不是过分的忠诚,事情的结果完全会变样,清朝甚至会发生最惨烈的内乱!&/p&&p&在我看来,索尼有着足够的智慧,“老谋深算”这样的词汇用来形容他完全没有问题,可是他的一生仍然是一个悲剧。他一生中最闪光的时候是在皇太极死后,他在崇政殿带着一帮两黄旗大臣拔刀说要拥立皇子的时候。那时候的索尼可以为了自己的一个信念去抗争到底,这样的人是令人敬佩的。&/p&&p&可是和后来的遏必隆一样,多年的官场风雨磨灭了他的锐气,他学会了官场生存术,也失去了那份年轻人独有的锐气。他低调,再低调,只要不触及到他的核心利益,他什么都不会说。鳌拜说要换地,他说好;鳌拜说要杀苏纳海,他还是说好;我想如果他不死的话,后面鳌拜说要杀苏克萨哈,他还是会说好。&/p&&p&身为首席辅政大臣,索尼却处处被鳌拜牵着鼻子走。并不是索尼喜欢这样,而是因为他太老了,他已经无法像鳌拜那样折腾了。索尼对自己的状态很清楚,他也知道自己并不适合待在这个位置上。可是他的每一次请辞都会被拒绝,因为孝庄需要他用他的威望来压制住其他人。这就是索尼一生悲剧的根源,他想退却退不下来。&/p&&p&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这种身不由己了。&/p&&p&说这些都没有什么用处了,作为一个官员,索尼还是非常成功的,他在生前享受尊荣,死后康熙亲自主持给他下谥曰“文忠”。“文忠”在臣子的谥号中仅次于“文正”,整个大清朝200多年也就只有8个人被谥号“文正”而已。明朝的张居正,以后的李鸿章,谥号也只是“文忠”而已。除此之外,康熙还钦赐鞍马二匹,银二千两,派人加祭四次。这样的荣宠是每一个官员梦寐以求的,索尼全得到了。想想后面其他三个辅臣的结局,索尼更显得成功。在危机四伏的官场之上,能混到善终还不算是成功吗?&/p&&p&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热闹喜庆背后的是危机四伏,康熙小皇帝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索尼一死,以前他在鳌拜之间的那块挡箭牌就没有了,他必须和鳌拜面对面地交锋,两强相对,必有一伤,具体结果又会如何呢?&/p&&p&※
康熙是怎样炼成的&/p&&p&和任何一个大人物一样,索尼去世之后是留下了一地碎片。死去的索尼是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了,可是生者却还要为生活而挣扎着。&/p&&p&在得知索尼去世之后,鳌拜心中的一块大石是放下了,他感到了一阵莫名的轻松,那个多年来一直高压在自己头顶的人终于离开了。鳌拜知道,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拦他了,一个远大前程正在等着他。就在索尼死去的同时,鳌拜的心中有了一个想法,是时候动手了,有的人真的该死了。&/p&&p&和鳌拜不同,康熙在得知索尼死后,他真的有了一丝心慌,因为他不得不走向台前。在和祖母商量之后,他决定立即亲政。因为如果这一次还推辞的话,在鳌拜的打压下,真的没有人敢再提亲政的事了。当年豪格推辞帝位的错误,他康熙不会再犯。&/p&&p&七月初三日,康熙下旨同意亲政,此时距索尼去世仅9天。&/p&&p&四天之后,也就是七月七日,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康熙亲自登临太和殿,宣布亲政,颁诏全国,敬告宗庙天地神灵。从这一天开始康熙正式在乾清门处理政务,开始了自己此后长达55年的皇帝生涯。&/p&&p&康熙亲政之后的第一条诏令就是加封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是对他们此前辅政的奖励,也是一种笼络,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帝国服务。&/p&&p&可是这完全是一种幻想,走到台前的康熙才发现索尼是多么的不易。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和一群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大半辈子的人斗智斗勇,这确实太考验人了。&/p&&p&此时,苏克萨哈和鳌拜已经闹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他们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索尼一死,鳌拜就想到了弄死苏克萨哈。因为时间紧迫,在索尼死后,原本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地位自然上升,如果不趁他立足未稳弄死他,到时候鳌拜真的很难办。而这时候的鳌拜正在巅峰时刻,他对弄死苏克萨哈是充满着信心,他相信新皇帝会给他这个面子。&/p&&p&苏克萨哈也清楚鳌拜想弄死他,他也知道自己还无力和鳌拜抗衡。要知道,此时的鳌拜已经猖狂到了处理政事都不在衙门内,而是召集亲信在家密谋的程度了。苏克萨哈知道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已经不在是如何和鳌拜争权的问题了,而是如何保命的问题!&/p&&p&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一个问题。&/p&&p&现在摆在苏克萨哈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是投向索尼家族的怀抱寻求庇护。索尼虽然死去了,可是索尼家族势力还在,索尼的孙女儿还是皇后啊。只要索尼家族肯出手,保苏克萨哈一条命是没什么问题。第二条路是立即向鳌拜示软,做遏必隆第二,也许鳌拜会手软放他一马。&/p&&p&可是苏克萨哈没有这么做,他和鳌拜一样是个喜欢硬碰硬的人,他不会向任何人服软,他决定像在战场上那样发动冲锋。他选择的结果是鱼死网破,是和鳌拜同归于尽。&/p&&p&七月十三日,康熙亲政仅仅6天之后,苏克萨哈向康熙上疏说自己得了重病,不能够再为皇帝效力了。在顺治皇帝生前,他请求殉葬,可是先帝没有允许,现在皇上您已经亲政,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希望能够前往先帝的陵墓做一个守陵人,“如线余息,得以生全”。苏克萨哈和索尼一样选择了发动最后一击,因为只要他辞去了辅政大臣的职位,那么遏必隆和鳌拜也必然要辞职,不然就是违背先帝旨意。&/p&&p&可是苏克萨哈实在太小看鳌拜了,此时的鳌拜已经不是那个仅仅在镶黄旗中呼风唤雨的猛将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代权臣。对于苏克萨哈的致命一击,鳌拜只是微微一笑,他正愁着找不到理由来弄死苏克萨哈,没想到苏克萨哈却自己送上门来了。&/p&&p&鳌拜选择了“文字狱”,他说他从苏克萨哈这份奏折里面看出来了火药味,奏折充满着对皇帝陛下的不满。鳌拜这话是只说对了一半,苏克萨哈的奏折里面确实有火药味,但是那是对鳌拜的而不是康熙。可是鳌拜紧抓住奏折里面的那句“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大声地斥责苏克萨哈说:“不识有何逼迫之处,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p&&p&此后四日,鳌拜更是组织人对苏克萨哈的奏折逐条批驳,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刚刚归政给皇上,你就想守卫陵墓,这实质是不愿归政,是在要挟皇上。还有就是殉葬的事情,你总是提到这事分明就是居功自傲。此外,鳌拜还发现了苏克萨哈很多犯上之处,像什么给先皇送葬的时候别人都步行就苏克萨哈骑马了,抛弃皇帝赏赐的弓箭了,林林总总,一共二十四款之多。最搞笑的一条是,私自将皇宫收藏的《洪武实录》带会家中观看,难道苏克萨哈也是一个明史爱好者?&/p&&p&确实,苏克萨哈在这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装病。这一点确实容易造成误解,让别人以为他是在要挟小皇帝。“如线余息,得以生全”这样的话也确实说的不大恰当,给鳌拜抓住了口舌。&/p&&p&苏克萨哈没有想到自己的最后一击竟然会变成自投罗网。&/p&&p&在鳌拜的操纵之下,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通过了苏克萨哈二十四罪状,判处苏克萨哈革职,凌迟处死。如果你以为仅仅只是这样,那你就真的太小看鳌拜了。鳌拜对自己的这个对手,他不会有丝毫的仁慈,曾经两白旗带给他的屈辱他都要找回来。所以,苏克萨哈的儿子们全都难逃一死,凌迟的凌迟,斩立决的斩立决。此外,苏克萨哈的兄弟、堂兄弟甚至结拜兄弟家都被清洗,全部斩立决。&/p&&p&如此残忍的决议康熙当然不会同意,康熙可不想背负妄杀功臣的罪名。刚刚亲政就杀掉之前的辅政大臣确实显得有点刻薄寡恩,康熙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康熙将鳌拜请求凌迟苏克萨哈的奏折扣了下来,他希望鳌拜能给自己一个面子,让苏克萨哈去守陵。&/p&&p&康熙满心以为鳌拜会给自己这个面子,毕竟,他刚刚亲政!&/p&&p&可是很快鳌拜就用残忍的现实给年轻的康熙皇帝上了一堂课,告诉了康熙政治斗争的残酷性。&/p&&p&在得知康熙扣下奏折之后,鳌拜知道命运的节点来了。这是他和小皇帝的第一次交锋,他必须打出权臣的威势来。否则的话,他身边那些跟随者一定会投向皇帝这一边。要知道,皇帝的道德号召力可是比大臣要高的多啊,那些读书人接受的教育的核心就是忠君。所以,鳌拜不仅不给康熙面子,反倒步步相逼。&/p&&p&在朝堂公议的时候,康熙还在陈述着自己反对的理由。&b&鳌拜却已经不耐烦了,他撸了一下自己的袖子,然后带头喊了起来,史称“攘臂高呼”。&/b&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撸袖子”一般意味着想动手打架了。&b&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攘臂高呼”代表的是造反。可是在这朝堂之上,鳌拜就是公开“造反”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制止。&/b&&/p&&p&和鳌拜一样,康熙也知道这是自己的第一次正式处理政务,如果他有丝毫的胆怯,他的臣子就会投到鳌拜的门下。崇拜强者是人共有的心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虽然鳌拜“攘臂高呼”,但是康熙没有屈服。康熙平静地宣布朝会结束,改日再议。&/p&&p&此后令宫廷侍卫们烦心的事情发生了,鳌拜每一天都带着奏折来到宫中,气势汹汹地要求康熙杀掉苏克萨哈。说到动情处,鳌大人还声泪俱下,宫廷侍卫们是烦不胜烦啊。康熙每一次都接见鳌拜,然后听鳌拜说完,可就是不表态同意,每一次都是将鳌拜气的半死。但是鳌拜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他每天都准时出现在乾清宫外。&/p&&p&就这样经过了七天,康熙忽然松口了,他同意了鳌拜的请求。鳌拜也做出了一点让步,那就是将苏克萨哈的凌迟改为绞刑。这一点让步对鳌拜来说不算什么,因为结果都一样,苏克萨哈还是得死。&/p&&p&康熙的突然松口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只要康熙一直拖着,苏克萨哈就不会死,拖得越久苏克萨哈存活的概率就越大。可是康熙在一周之后还是同意了鳌拜的请求,难道是康熙害怕了吗?&/p&&p&当然不是!康熙是在这七天之中想明白了这件事情。康熙此前一直在和鳌拜顶着,而顶鳌拜的目的是为了救下苏克萨哈。&b&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救下苏克萨哈对康熙又有什么用处呢?答案是没有用处!因为即使能够救下苏克萨哈,苏克萨哈也是被一撸到底,彻底沦为废人,不然鳌拜是不会同意的。而为了救下苏克萨哈,康熙却可能要付出得罪两黄旗的代价。不要忘记了,两黄旗才是康熙的嫡系。鳌拜弄死苏克萨哈的行为很大程度是报当年多尔衮凌辱两黄旗的仇,涉及到旗权的斗争必须慎重。&/b&&/p&&p&&b&不救苏克萨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苏克萨哈也绝对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绝对不会甘心去给先帝守陵。苏克萨哈这么做多少有点模仿当年的索尼的味道,他希望在鳌拜倒台之后自己重新被重用。&/b&而在康熙规划好的结局里,鳌拜是必须要离开的。按照政治上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原则,到时候苏克萨哈如何处理将会成为康熙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p&&p&这样看来,救苏克萨哈完全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但即使这样,康熙仍然扛了7天才同意鳌拜的要求。&b&康熙这是在玩平衡!坚持&/b&&b&7&/b&&b&天这是做给两白旗看的,表示自己已经尽力了,可是鳌拜丧尽天良不放过苏克萨哈啊!至于处死苏克萨哈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两黄旗乐意看到的。&/b&所以,最后的结果在表面上看是鳌拜胜利了,可是康熙却什么也没失去。&/p&&p&在得到康熙的同意之后,鳌拜立即风风火火地去办了。第一时间,苏克萨哈死在了绞刑架上,连一个收尸的人都没有,因为家族中成年男性都被杀了,女性也都被流放了。鳌拜做的很绝,他不会留下任何的隐患,这是一个优秀的将领长期养成的好习惯。&/p&&p&苏克萨哈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他到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竟然会是这样,自己一个军人却惨死在政坛之上。当死亡来临之时,苏克萨哈也许会想到当年关外的金戈铁马,会想到那些被他杀戮的冤魂,会想到顺治对他的礼遇恩宠。&/p&&p&苏克萨哈的死让鳌拜非常的得意,他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想做的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是他忘记了康熙最擅长的是什么?是隐忍!要知道康熙自小读的便是儒家书籍,最是讲究隐忍。此前将亲政的时间也是一推再推,他已经在幕后观察很久了。现在他走到台前,迫不及待地去践行自己的理论。在第一个回合,鳌拜仗着权势稍胜一筹。&/p&&p&而康熙之所以会如此地纵容鳌拜,多少有点“捧杀”他的意思。&b&不要忘记了,康熙的背后还有一位大师级的政治高手——孝庄太皇太后。&/b&初入政坛的康熙也许会犯很多低级错误,可是孝庄不会,他会指导自己的孙子将这些错误一一纠正。&/p&&p&一句话,康熙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p&&p&但是,这一切都和苏克萨哈没有什么关系了。死后的那些勾心斗角已经和苏克萨哈没有任何关系了,一切故事对他来说都已经结束了,他已经解脱了。&/p&&p&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解脱的,至少康熙不能,鳌拜也不能,他们的交锋这才是刚刚开始。这个世界只能有一个领导者,有人必须离开,可是谁也不愿意主动离开,那对不起了,我们只好刀兵相见了。&/p&&p&写到这儿忽然想到一战时期德国威廉二世在宣战书中所说的:“我们拔剑出鞘,双手清白,问心无愧。”&/p&&p&是啊,是亮剑的时刻了!&/p&&p&※
自寻死路&/p&&p&鳌拜在弄死苏克萨哈之后,他的威望再上一层楼,在整个两黄旗内部达到了一个顶点。整个官场之上掀起新一轮的狂潮,大量的中间派投向了鳌拜这一边。在索尼和苏克萨哈离开之后,鳌拜安插人手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六部几乎全是他的人,他的亲戚也都位居高官。可惜鳌拜不知道的是,等到他倒台,他的这些亲戚都会因为他的这种行为而倒霉。&/p&&p&出人意料的是,在苏克萨哈事件之后,康熙表现的分外平静,他什么都没有准备,丝毫没有拿下鳌拜的意思。他依然是每天照旧在奏折上写上“知道了”三个字,其余的时间仍然是读书或者和欧洲传教士们学习几何天文知识。从表面上来看,小皇帝似乎和鳌拜相处的极为融洽,他对鳌拜仍然是信任有加,多加赏赐。&/p&&p&同时康熙和他的父亲一样,上台之后就进行官场反腐。在这一年十一月进行的考核之中,被处分的文武官员达到上千人之多。新君上任,肃清官场,这几乎是中国政治的传统之一。康熙这么做,也没有丝毫针对鳌拜的意思,反倒鳌拜趁着反腐的机会打压了很多对他不满的人。&/p&&p&就这样,康熙六年在大家的忧惧之中结束了。这一年,索尼和苏克萨哈的相继离开让大清接下来的政局多少显得有点迷离,谁也看不透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东北发生了一件叛逃事件,这件事件最后无限放大,在十多年之后会让两个超级大国发生一场碰撞。&/p&&p&时间进入康熙七年,康熙和鳌拜都清楚这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彻底决裂抑或达成和解都只会在这一年。如果决裂,胜负也决定在这一年。我们知道,婚姻之中常见的一个词汇便是“&b&七年之痒”&/b&,人们用此词汇来说明婚姻关系中的挑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多也只能够七年不出现裂痕而已。鳌拜在辅政的第七年,他们的关系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和谐吗?&/p&&p&至少康熙还在维持着,在新年的一开始,康熙就下令加封鳌拜为太师。&b&鳌拜不再是鳌少保了,而是鳌太保。但是鳌拜却没有丝毫给康熙面子的意思,他在六部站稳了之后,又开始和地方官结交,地方上的总督和巡抚都给他送礼,而他所任命的那些人也是大肆地勒索地方,将官场弄的乌烟瘴气。&/b&&/p&&p&康熙很气愤,要知道这时候的康熙正在严查贪污啊,鳌拜这不明摆对着干嘛!康熙决定同给鳌拜提个醒要他收敛一点,他再次下旨强调了自己反贪污的决心。可是鳌拜丝毫不知收敛,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认为小皇帝不敢把他怎么样,也不能把他怎么样。&/p&&p&上天似乎也意识到了康熙七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所以一再地示警。&/p&&p&五月十五日,史料记载“太白昼现”。太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星,在西方称之为启明星,非常的亮。“太白昼现”会让人产生天上有两个太阳的感觉,而从《左传》开始就说“天无二日”,出现这种情况无疑是大凶之兆。自西汉董仲舒将阴阳家学说掺入儒学形成“天人感应”的说法之后,中国人就不把天文现象当做科学来研究,而是对应人事变迁,陷入了“神秘论”的怪圈,最终没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p&&p&而这一年全国旱灾严重,整个春夏季节少雨,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更可怕的是,五月七日京师地震,此后初九、初十、十六日也都发生了一定规模的余震。此外山东、江南也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地震。这些地震虽然没有带来多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信奉“天人感应”的中国官僚们。一时之间,人们不禁疑惑:“难道真的要变天了”?&/p&&p&康熙为此也非常害怕,因为他读的也是儒家书,天象有异他是有责任的。虽然在名义上康熙要为这些自然灾害承担责任,但是康熙这一次却并不会,他要利用这些灾害。为此,康熙亲自下诏说:“天象屡示警戒,朕甚惧焉”,接着他分析说,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灾害,是因为大臣们严刑酷法,处理政事不当造成的。在诏书之中,康熙再次强调希望那些不法的官员“务须洗心涤虑,痛改前非”。&/p&&p&康熙在这儿没有点名,但是明眼人应该知道这是在警告谁!是的,是鳌拜,他希望鳌拜能够收敛一些。就像《红楼梦》里面宝玉挨打之后林黛玉去看他说的那句:“你都改了吧!”康熙希望鳌拜能够改掉这些,这样他们还是可以和睦相处的。&/p&&p&康熙七年也是转瞬即过,这一年帝国多灾多难,康熙和鳌拜的君臣关系也是摩擦不断。康熙一直在敲打鳌拜,可是鳌拜确实视若无睹,嚣张依旧。经过一年的较量,双方并没有分出胜负,由于康熙的容忍,他们在表面上还保持着和谐。但是谁都知道,他们早已经在偷偷磨刀了。&/p&&p&&b&康熙八年,决战开始!&/b&&/p&&p&在班布尔善的提醒之下,鳌拜也发现了小皇帝对自己的不善。康熙在去年说的一些语带双关的话确实是说的太露骨了,鳌拜又不是傻子。可是鳌拜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作为一个武将,鳌拜几乎没读过什么书,他不知道面对皇帝的不满应该怎么做。军队讲究的是服从,作为的军人的他下意识想到的就是皇帝要我死我只有死了。可是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傻,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岳飞那样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的。正常人想到的是抗争,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可是该怎么抗争呢?抗争成功之后又应该怎么做呢?鳌拜不知道。&/p&&p&鳌拜不知道,班布尔善知道。不要忘记了这时候的班布尔善已经是内大学士,还兼任着《世祖实录》的总监修,宗室的身份让他的见识比鳌拜高的太多了。班布尔善给鳌拜指出,为什么我们不灭了皇帝呢?凭我们现在的实力,灭了皇帝然后自己登基称帝完全没有问题。凭鳌大人您在军队之中的威望,八旗完全会听从我们的,小皇帝一死,这天下就是我们的了。&/p&&p&鳌拜听班布尔善这么说,完全是惊呆了。他仔细打量了班布尔善一下,怀疑他是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有这样出卖自己家族的吗?从震惊之中缓过来的鳌拜问道:“我只是一个满洲下人,连称王都不够格,怎么能称帝呢?”&/p&&p&班布尔善笑了,他知道鳌拜心动了。班布尔善回答他说:“满洲下人怎么了,没有谁是天生的贵胄,这年头谁的权势大谁就是王者。鳌大人你看曾经老朱家那才是帝王之家啊,可是死在你我手中的朱家子孙还少吗”?&/p&&p&听到这番话,鳌拜又是一惊。班布尔善给他规划了一个无比美好的灿烂图景,他将成为这个天下之王。是啊,这是一个强权的社会,我有权力又有什么做不到呢?鳌拜已经心动,那就付诸行动吧!&/p&&p&康熙八年春季,鳌拜生病了。春季是流行病多发期,满人抵抗力本来就不太强,生病是很正常的。可是不正常的是,鳌拜竟然主动上书要求康熙来慰问他,这多少有点过分了,这摆明了是要挟皇上嘛!这还有点费解,因为即使不上书,康熙也是会来看他的,以此来表明自己对鳌拜的信任。&/p&&p&接到鳌拜的上书之后,康熙还是表现的和平常一样,不怒不喜。既然鳌大人病了,那就去出宫一趟看望一下吧,反正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康熙到这个时候还是希望鳌拜能够收手,希望通过恩宠来笼络住鳌拜。康熙的目光要比鳌拜的看的远,他希望鳌拜能够帮助他解决在大清朝东南和西南的问题,那儿才是大清帝国的心腹之患。&/p&&p&康熙带着不多的几个大内侍卫出宫了,他是一个低调的人,不喜欢把排场搞的很大。等到康熙看到躺在病床上的鳌拜的时候,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和解之心。因为这时候的鳌拜面如金纸,脸上看不到一丝的血色,还不时地渗出冷汗。康熙忽然觉得自己的这个老臣好可怜,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已经衰老了,鳌拜现在已经是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了,和解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啊。&/p&&p&满怀着同情心的康熙开始真诚地慰问鳌大人的身体状况,希望鳌大人能够尽快好起来。可是令康熙感到奇怪的是,鳌拜只是听着,什么话都没说。康熙的侍卫和托是个仔细的人,他发现了情况不对劲啊!和托二话不说,立即冲上去,掀开了鳌拜的被子。被子下的东西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了,那是一把锋利的蒙古腰刀。&/p&&p&和托当场就急了,准备拔刀。作为大内侍卫,他的使命就是保卫皇帝,现在鳌大人这种行为分明就是行刺啊!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康熙出面制止了和托,对他一顿训斥,然后很平静地说:“随身带刀是我们满人的习惯,当年鳌大人驰骋沙场的时候你和托还没有出生呢!”接下来,康熙又开始夸奖起当年鳌拜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了。鳌拜还只是听着,什么都没有说。&/p&&p&&b&那一天,康熙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鳌拜府邸的,他只记得自己出来的时候背后的衣裳已经湿透了。一个只有16岁的孩子,面对这样的生死考验能够不感到害怕吗?面对白晃晃的刀子,康熙知道自己的仁慈是没有丝毫的用处了。鳌拜已经动了杀心,和解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了。一直到刀子露出的那一刻,康熙才直到鳌拜根本没有什么病,他额头上的冒冷汗是因为他紧张。&/b&&/p&&p&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既然你鳌拜找死,那朕就成全你!&/p&&p&唯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鳌拜为什么会收手?这是一次最好的行刺时机,康熙几乎毫无防备,鳌拜想得手实在太容易了。即使后来被和托发现,凭鳌拜的身手杀了康熙还是很容易的。可是鳌拜没有动手,这实在太令人奇怪了。&/p&&p&我们的历史记载永远不会告诉你鳌拜为什么会收手,因为历史在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也就是所谓的还原历史真相。&/p&&p&从相关记载来看,鳌拜很害怕,甚至害怕到了连话都说不出来的程度。这也实在难免,杀皇上这事情确实需要勇气。难道鳌拜是因为害怕才不敢动手的吗?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这样的。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鳌拜的身份,他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在战场上杀人无数的优秀军人。杀人的记忆充斥着鳌拜整个的生命回忆,虽然要杀的人是皇帝,可是还不至于令他害怕到不敢动手的程度。&/p&&p&鳌拜之所以在最后的时刻收手,我认为应该是感恩。也许在那一刻他会想起顺治对他的恩宠礼遇,想起了顺治临终之时托孤的情形,忠诚的因子开始发酵,最后让他决定收手。我曾经答应过先帝的,我不可以这样。现在的我已经权倾天下,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就这样吧,我还是收手吧!既然小皇帝你想要和解,那我们就和解吧!&/p&&p&鳌拜的收手是对自己的一次救赎,也是对整个帝国的一次救赎。因为如果康熙死了,事情并不会像班布尔善说的那么美好,他鳌拜想夺得天下并不是那么容易,一场内乱在所难免。而如果在这个时候爆发内乱,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此时正是亚洲格局“大洗牌”的时候,中国的东北和西北早就被两个强大的敌人盯上了。这两个敌人将会让后来的康熙头疼不已,最后甚至御驾亲征!&/p&&p&现在&b&鳌拜是准备和解了&/b&,可是康熙还会同意鳌拜的和解吗?事情真的是和解可以解决的了吗?&/p&&br&&p&
——节选自《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第四章第五章&/p&&br&&p&————————————————————————————&/p&&br&&p&欢迎大家转载,主要著名出处和原作者即可。&/p&&p&感谢大家的支持。&/p&&p&再次感谢大家。&/p&&br&&p&很高兴地告知大家,这也是清朝第二三部已经上市,京东亚马逊当当各大网店均有售。友情提醒,刚上市售价有一点高,再过一周可以会小幅降价。&/p&
谢邀。 鳌拜辅政是顺治遗诏规定的,领头的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又是个唯唯诺诺的人,这才给了鳌拜擅权的可能。 题主说到鳌拜擅杀大臣,还真不是,杀苏克萨哈以及换地杀人都是旗权斗争。两黄旗压制正白旗,算是对当年多尔衮残留势力的清算吧。清朝入关早期,…
6/6/2016:&br&本答案非100%原创,6年前读过大师“泪痕春雨”在天涯上的帖子:&br&&a href=&///?target=http%3A///post-no05-.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长篇连载&i class=&icon-external&&&/i&&/a&&br&里面主要谈两晋南北朝的。泪痕大师对历史分析深入,不从字面上理解,给了我很大启发。虽然过了6年,印象还是深刻。所以看见孙权晚年的情况和两晋类似,就出来回答了。答案中很多例子都在泪痕的帖里出现过,我做了点微小的整理工作。 &br&&br&~~~~~~~~~~~~~~~~~~~~~~~~~原答案分界线~~~~~~~~~~~~~~~~~~~~~~~~~~~~~~~~~&br&看演义是看不清历史的,单纯看《三国志》也容易被蒙骗。我就来说说晚年“昏聩”的渣权吧。&br&&br&孙权晚年最让人诟病的,就是&strong&“二宫之争”&/strong&。老老实实地重用太子不就完了吗?结果他非要同时宠信个鲁王,弄得这俩各自结党,纷争不休。一堆“耿直”的臣子受了无妄之灾,可怜的连清人陆逊就这样被气死了。最后孙权把太子孙和、鲁王孙霸都废了,立了个未成年人孙亮。&br&&br&很多人《三国志》读到这里,都能发表一通居高临下的评论:“孙权老糊涂了,现在随便拉个高中生过来,都知道同时宠2个儿子会引发内讧啊!立个未成年人看不住场子啊!孙权居然不知道,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啊,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可能没有发现孙权的病情哦~ 如果我穿越回去,变成孙权,肯定能做得比他好!”&br&&br&但是,如果我告诉你,&strong&孙权的这种做法(让两个儿子争权)不是孤立的,后世几个帝王都模仿过他&/strong&,你会怎么想?那些帝王不会都是傻子、白痴吧?&br&&br&&blockquote&以石韬为太尉,与太子宣迭日省可尚书奏事。《晋书.石季龙载记》&/blockquote&后赵的石虎这么玩,当然,结果非常惨烈,石宣残杀了石韬,还想在葬礼上干掉石虎,结果被石虎反杀了。当然,很多人可能觉得石虎这个羯人能有啥政治智慧,干出这般白痴之事没什么奇怪的。那我们再看下一个:&strong&唐高祖李渊&/strong&。&br&&blockquote&&strong&义宁元年冬&/strong&,隋恭帝拜(李建成)唐国世子,开府,置僚属。二年,授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将兵十万徇洛阳。(《旧唐书.列传14》)&br&&br&&strong&义宁元年&/strong&十二月,(李世民)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旧唐书.太宗本纪》)&br&&br&&strong&(武德)四年&/strong&,稽胡酋帅刘仚成拥部落数万人为边害,又诏建成率师讨之。军次鄜州,与仚成军遇,击,大破之,斩首数百级,虏获千馀人。(《旧唐书.列传14》)&br&&br&&strong&(武德四年)十月&/strong&,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万户,通前三万户。赐金辂一乘,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旧唐书.太宗本纪》)&/blockquote&在义宁元年(617年)左右,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指挥十万兵马的大元帅。武德四年(621年),他俩都立了大军功。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就没什么好封赏的了,李世民得了一个超越王公的称号:“天策上将”。可见,李渊一直是让这两个儿子分庭抗礼的。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内讧了!李世民KO了李建成,李渊很识趣地让位了,否则李世民也会KO了他。&br&&br&当然,很多人还可以说李渊就是个老糊涂,因为史书上李渊的形象一直不怎么样,很多关键的决定都是李世民帮他做的。那我们就看看众望所归、模范帝王&strong&李世民&/strong&是怎么做的吧。&br&&blockquote&承乾先患足,行甚艰难,而魏王泰有当时美誉,太宗渐爱重之。承乾恐有废立,甚忌之。泰亦负其材能,潜怀夺嫡之计。于是各树朋党,遂成衅隙。(《旧唐书.列传26》)&/blockquote&刚刚经历过内讧夺位的李世民,难道不该痛定思痛,改变这种模式吗?正好相反,他也是这个模式的爱好者,同时宠爱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这俩皇子也各自结党,互相攻击。最后,李承乾谋反未遂被废,李世民考虑再三,把李泰也废了,立了个柔弱的李治。&br&&br&有人会觉得李世民也是白痴吗?虽然不会,但是居高临下批评李世民还是可以的。明君怎么了?明君就得样样精通?李世民就在继承人选择这方面不行啊。嘴上说“以史为鉴”,结果发生在自己和哥哥之间的历史居然都不注意!&br&&br&居高临下的评论历史很容易,总之一句话,当事人都太傻,当年的人大脑都没发育好。放到现在,一个高中文化程度的人都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所以穿越小说如此流行,大家都觉得穿越到古代成功太容易了,智商方面完全可以全面碾压那些帝王将相。对于这些观点,我只想说:“呵呵。”&br&&img src=&/8b13bacfcc629fc016f11a2_b.jpg& data-rawheight=&176& data-rawwidth=&1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0&&&br&无论是孙权、石虎、李渊,还是李世民,他们都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人物,都走到了人生巅峰。他们的手下,也是一个个的人精。&strong&他们做出过很多选择,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失败的,但很难是愚蠢的!&/strong&为什么说让两个皇子各树朋党、争风吃醋的失败选择不愚蠢呢?&strong&很简单,因为其他的选择同样糟糕。&/strong&&br&&br&&u&1. 先说个大家都认可的方案。只重用一个儿子,也就是太子,不要让其他儿子存在幻想。&/u&&br&&strong&弊端:儿子要提前接班,老皇帝怎么办呢?&/strong&&br&&br&刘宋文帝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的那位,就很专一地对待太子刘劭。&br&&blockquote&(刘劭)亲览宫事,延接宾客,意之所欲,上必从之。东宫置兵,与羽林等……&br&三十年正月,大风飞霰且雷。上忧有窃发,辄加劭兵众,东宫实甲万人。车驾出行,劭入守,使将白直队自随。(《宋书.二凶列传》)&/blockquote&后来发现太子不太听话,动了废太子之心。结果太子振臂一呼,刘义隆就被KO了,刘劭提前当了皇帝。&br&&br&再看一个例子。&br&&blockquote&上之为太子也,自以年长,与太祖同创大业,&strong&朝事大小,率皆专断,多违制度&/strong&。信任左右张景真,景真骄侈,被服什物,僭拟乘舆;内外畏之,莫敢言者。司空咨议荀伯玉,素为太祖所亲厚,叹曰:“太子所为,官终不知,岂得畏死,蔽官耳目!我不启闻,谁当启者!”因太子拜陵,密以启太祖。太祖怒,命检校东宫……(《资治通鉴.齐纪一》)&/blockquote&&p&这段说的是南齐高祖萧道成和儿子齐武帝萧赜之间的矛盾。萧道成没有宠信其他皇子来制衡萧赜,萧赜就越来越不听话了。大臣们对于无法无天的萧赜,也都听之任之,毕竟是将来的皇帝,谁敢得罪啊。偏偏荀伯玉不信邪,找萧道成投诉萧赜,导致萧赜的宠臣张景真被杀。&/p&&blockquote&月馀,太祖怒不解,昼卧太阳殿,王敬则直入,叩头启太祖曰:“官有天下日浅,太子无事被责,人情恐惧;愿官往东宫解释之。”&strong&太祖无言。敬则因大声宣旨,装束往东宫,又敕太官设馔,呼左右索舆,太祖了无动意。敬则索衣被太祖,乃牵强登舆。太祖不得已至东宫,召诸王宴于玄圃&/strong&。长沙王晃捉华盖,临川王映执雉尾扇,闻喜公子良持酒枪,南郡王长懋行酒,太子及豫章王嶷、王敬则自捧酒馔,至暮,尽醉乃还。(《资治通鉴.齐纪一》)&/blockquote&&br&可惜此时萧赜已经尾大不掉,萧道成也只能杀个张景真泄愤,却无法动摇太子的地位,于是他越想越气,一个多月都不爽太子。结果呢,王敬则直接冲进老皇帝寝宫,要求皇帝和太子喝酒和好。萧道成对于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敢怒不敢言,用沉默对抗。王敬则直接宣布皇帝要去东宫,命令备车、设宴,接皇帝出发。萧道成继续以沉默对抗……王敬则直接把自己的衣服批在老皇帝身上,强拉上车,去太子的东宫。&br&&br&大家想象一下,这样被拉去的萧道成,面对儿子萧赜是个什么心情。但是看看餐桌上的成员,个个位高权重,一个劲儿劝他和儿子化干戈为玉帛,萧道成还能动废太子的心思吗?他再有满腔的怒火,也只能强压下去不是吗?好在萧道成没多久就死了,他如果再多活几年,要么像李渊那样乖乖退位,要么像刘义隆那样被太子KO。当然,萧赜即位之后,荀伯玉只有死路一条了。&br&&br&&br&&u&2. 立个年幼的、弱智的、或柔弱的太子。&/u&&br&太子年龄小,等太子长大,皇帝已经快死了。多么天才的想法啊!但是儿子靠不住,外人就靠得住?&br&&strong&弊端:外人掌权。&/strong&&br&&br&伟大的汉武帝刘彻,在经历了戾太子巫蛊之乱后,放着刘旦、刘胥这样成年的儿子不立,立了8岁的刘弗陵。结果就是大权被霍光掌握了。刘弗陵成年不久就死了,传言和霍光有关。接着霍光立了刘贺,但是又废掉了。好在霍光终于没有更进一步,汉宣帝等霍光死后除掉了霍家。刘彻可以瞑目了。&br&&br&经历了二宫之争的孙权,也采用了这一招,让10岁的孙亮当太子。结果就是权臣一个个登场,先是诸葛恪,再是孙峻、孙綝,孙亮也被孙綝废了。好在最后孙权的六子孙休夺回了皇位。&br&&br&晋武帝司马炎有n个儿子,他偏要立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司马衷。我们一般的解释是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蒙骗了司马炎,让司马炎认为司马衷智力正常。司马炎哪有那么容易糊弄呢?只不过立白痴儿子当太子符合他的利益而已,他不用担心儿子和他争权。司马衷也确实老实本分地当了23年太子,这么看司马炎布局成功了啊~ 可惜后来发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就不那么浪漫了。&br&&br&&br&我们最后回到后赵的石虎,这个羯族人倒是实诚,把大实话说给我们听了。&br&&blockquote&季龙曰:“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strong&儿年二十馀便欲杀公。今世方十岁,比其二十,吾已老矣。”&/strong&于是与张举、李农定议,敕公卿上书请立世。《晋书.石季龙载记》&/blockquote&可怜的石虎,先后三个成年儿子(石邃、石宣、石韬),都要和他你死我活。他终于明白了,皇位面前,父子亲情就是狗屁。儿子到了二十几岁,就想接班,就会动杀他的心思。不如立个十岁的儿子,等这个儿子成年了,自己也差不多寿终正寝了。当然,小儿子石世接班之后,很快就被杀了。接着石家大内讧,最后石闵(冉闵)夺位成功。&br&&br&&br&由此可见,在皇权不稳定的时代,老皇帝怎么选都是个错。&strong&说孙权晚年昏聩、倒行逆施,其实是不明白孙权面临的困境。&/strong&这个困境一直到生产力发展、科举制度确定才得到解决。在此之前,老皇帝那是想尽办法,左冲右突,希望在活着的时候死死握紧皇权,死了之后又能顺利把皇权交接给儿子。可惜事实证明,一切都是个美好的梦罢了~&br&&img src=&/abfbd26f7e_b.jp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3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br&~~~~~~~~~~~~~~~~~补充分割线(6/4/2016)~~~~~~~~~~~~~~~~~~~~~~~~&br&哪位大V点赞了?小弟谢过。&br&评论很多,在此统一回答几个关键的。&br&&br&&b&&u&很多朝代都是嫡长子继承啊,你举的只是个例。&/u&&/b&&br&原答案提了一下子,这种不稳定的皇权,主要存在于贵族、门阀横行的时代。在科举制度出现并大规模实行后(宋代开始),贵族统治被打破了,皇权遂稳定了下来(不是雍正的功劳哦)。&br&&br&贵族门阀是东汉开始萌芽的,汉和帝之后,东汉的皇帝基本上和嫡长子绝缘了。进入魏晋南北朝,甚至隋唐,是皇权最岌岌可危的时候,无数人从皇位血淋林地倒下。相反,稳定交接的政权才是不正常的。&br&&br&&b&&u&孙权最后玩崩了,还是能力不行啊。&/u&&/b&&br&孙权其实不算崩得最狠的,李世民更惨。立了个柔弱的李治后,先是长孙无忌掌权,杀了英武的吴王李恪,接着武则天掌权,对李氏子孙来了个大屠杀。&br&&br&刘义隆就更不用说了,自己被儿子杀了,刘氏皇族后面内讧得一塌糊涂,最后集体灭亡。&br&&br&“玩崩了”是那个时代的常事,和老皇帝的能力无关。每个老皇帝都想折腾一下,但最后都是“崩了”。&br&&br&&b&&u&科举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u&&/b&&br&科举实行后,皇帝可以不用提前让太子掌权。一个没有任何政治根基的太子,一即位就是真正的皇帝。在贵族时代是不行的,不让太子提前掌权,老皇帝一死,太子就是死路一条。
6/6/2016: 本答案非100%原创,6年前读过大师“泪痕春雨”在天涯上的帖子:
里面主要谈两晋南北朝的。泪痕大师对历史分析深入,不从字面上理解,给了我很大启发。虽然过了6年,印象还是深刻。所以看见孙权晚年的情况和两晋类…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br&&br&比如现在可能国家财政紧张了,你会想把自己的钱捐到国库里吗?你肯定想我凭什么啊?明朝的官僚地主们也是这么想的。朝廷的亏空是个无底洞,自己的钱却是看得见的,用个人有限的钱填无限的国家赤字,那是蠢人才干的事儿。&br&&br&&br&国家财政紧张又不是我的责任,起义军造皇上的反又不是造我的反,我自己吃香喝辣小日子过得挺好我操那个心干嘛?何况大明朝快三百年了怎么可能亡了呢?&br&&br&实际上哪怕到了崇祯十六年,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明朝是亡了不了的,官照买礼照送,还以为大明能江山永固呢。&br&&br&题主可能想说的是,这帮人傻啊?自己的财富是建立在明朝的基础上的啊。&br&&br&真的是这样的吗?&br&&br&题主可以翻翻中国历史,看看中国从古到今改朝换代有多少新朝代是跟旧官僚地主过不去的。&br&&br&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一直都是“皇权不下县,乡绅管四方”。对于地方的大小地主们,皇帝姓什么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分别,都是个缴税,何况崇祯这个皇上还开征三饷,换个皇帝没准缴税还少点呢,反正怎么改朝换代,地方上说了算的总还是那几个人,你可以看看《白鹿原》,大清也好,北洋也好,民国也好,原上有地位的永远是那几个族长乡绅。这就是地主不跟朝廷一条心的原因。&br&&br&等李自成攻破北京他们才明白,李自成不是国民政府,是共产党,当然这是后话了。&br&&br&对于官僚来说也一样,新朝代也要找人做官,天下读书人就那么多,行政岗位也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减少。新皇上一来磕个头,到了新朝代照样当官,照样吃香喝辣,历朝历代都是这个例子,傻子才去给明朝抵命去。&br&&br&所以官僚也跟皇帝不是一条心。&br&&br&唯一应该跟皇帝一条心的,应该是宗室,朱家的王爷们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毫不过分。他们的富贵是真正建立在明朝之上的,可是在王朝的末期,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自私,起义军攻破各省的省会,各地的巡抚总兵们求着王爷们拿出点银子劳军,但是各地的王爷十有八九充当了铁公鸡的角色,真是死不足惜。可能他们还是认为以大明之大,怎么会被区区几个草寇给推翻了呢?&br&&br&&br&&br&所以明朝在这些人的集体冷漠之下根本无法维持,从上到下真正为明朝奋斗的人寥寥无几,官僚和地主们始终认为明朝亡了也不会侵犯到自己的利益。&br&&br&&br&直到李自成进北京。&br&&br&(李自成真的是一个悲情英雄,他是称得上英雄这两个字的,这点跟朱元璋有点像,朱元璋是解放汉人,李自成是解放穷人,他们俩都是真正的痛恨腐败,大顺军进入北京迅速腐化很大程度是因为李自成控制不住手下。晚明各路起义军首领里面,张献忠嗜杀残忍,完全是个变态,刘国能生活腐化,浪费无度,其他各路首领情况也差不多。唯一只有高迎祥比较有英雄气,可惜还被孙传庭杀了,李自成由于缺乏远见,对和满清作战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导致快速消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悲的转折点,直接导致三百年的异族统治。)&br&&br&之前虽然起义军在地方上杀王爷,打土豪,但是官老爷们始终认为他们那是收买人心,等到了北京坐龙庭之后就会成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才能把贼抓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