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创业的问题?

互联网创业最常见的失败原因有哪些?
稿源:i黑马
【导读】黑马哥昨天采了猎聘网创始人CEO戴科彬,我说创业是致青春最动人的方法,他说,没事儿别玩创业,青春其实有很多种消遣的方式。小彬说,如果你铁定心思打算创业了,一定要想好三件事情,第一,了解你自己,是否能真的坚持下去;第二,创业失败了,没房没车,你老婆离开你受不受得了(注:他说自己有幸福的家庭);第三你的点子,你所要从事的领域是否真的能够产生价值,有的需求是刚需,但是用户不需要为你付费,比如呼吸。
黑马哥觉得小彬说得很对,刚好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则实例说明创业并不是闹着玩的,特转过来让大家看看,同样的话糙理不糙,创业者就需要这种一线的好文章。
来源:知乎 作者:ROY
第一次创业:惨败。
09年,我和朋友做了一个网站,卖婴儿用品和衣服。团队分工明确、齐备,钱紧巴巴的但是够用,技术略缺但是足够startup,不缺渠道。但是还是在第九个月的时候散掉了。
其实那时候,我们不图做的多大,主要是卖货嘛。投入20万以内,亏了十万。虽然不多,但是很心痛,后来反思良多,一辈子也忘不掉的东西:
1.计划书上一带而过的一句话,可能在执行上是非常有难度的。致命的问题往往不是大的方向,而是很多细节的累积。
例子:商品图片拍好。这个事情,我们到最后都没做到自己满意。尤其是婴儿衣服的拍摄,不能用麻豆,不能用模型,平摆没感觉。总之,就tmd拍不好。诸如这样的事情还是蛮多的。所以,项目整体的质量,是很多很多细节决定的。
2.对行业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往往会带来从来都没考虑过的问题。
例子:我们做的婴儿用品、服饰。是因为大学在常熟读的,很多婴童品牌的江苏总部都在常熟,也有几家比较大型的品牌托管运营公司。我们谈下了其中几家。致命的问题是:在服装行业,每一款衣服,在进货的时候,必须要颜色、尺寸齐备的。比如,某一款,有三个size,三个颜色,那么,你进货的时候就要各自来一套。
我们在做之前,就不知道这个行业规则,所以,销量好的size的利润,换回了一堆销量不好的size。
3.注意力没有放到最核心的问题上面。
例子:我们最开始,注意力都放到了网站体验,商品包装,图片拍摄,商品种类齐备等等方面。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卖。倒没有做多少实质性的事情。
电子商务,轻电子,重商务。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的注意力用来提高销量上面,但是我们都浪费在很多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方面上了。
4.对项目的预期,比实际情况更乐观。
例子:到决定关闭之前,我们每天能营业额在1400左右,(虽然很少但是还不错哈)。在计算了之后,发现并不赚钱。
5.最大最大的问题,不懂坚持,轻易就放弃。
其实,以上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团队能力齐备,虽然艰苦,但是钱够用,虽然做的不是很完美,但是后来销量还好。至少看到一束光。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在面对那么多让人沮丧的问题后,在计算出并不是那么赚钱之后。在恰好各自都有比较诱人的offer之后,我们竟然决定放弃了!!!!
其实,在现在看来,当时如果我们坚持下去,现在应该是挺不错的风景吧!
可是,稚嫩总是要付出代价之后才可以变得成熟的。感谢这次经历!
第二次创业:丢人。
在两家公司呆过之后。我又按耐不住。觉得自己在思维上和能力上都不是那么欠缺。
又恰好遇到了前合作人。很快的时间里就确定了做一个网站。
两个月前离开,也反思了很多:
6.股份、分红等等事情,说出来不算数,落实到白纸黑字。甚至有合约都不管用,要擦亮眼睛,选择对合伙人。
作为次要合伙人,和主要投资人之间商定的股份分红等问题,一直都没有落实到公司章程、协议里面。到最后,直接闭口不谈。很挫败。
7.员工的选择,如果不能既能力牛,又合适。那么要找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找到技能牛的人然后企图让他变成合适的人。
越发觉得,在创业团队里,每个人都要在负责的部分里可以独当一面。各自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到最好。能力的要求就是这样。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的员工,是不是有创业心态的。是不是把事情放到脑子里的。
下班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不在乎的人,坚决不要,一旦发现是这样的人,立马劝退。
要对员工负责,以换取他对项目的负责。要对员工付出,以换取他对项目的付出。
如果你做到了,他做不到。那就离开。
有时候,创业不得不说出一些承诺。承诺将来。
很多创业者都为怎么让不相信承诺的人相信他的承诺。我的回答是:不相信的,就不要留下来。
是的,创业leader总是要描述一下未来,画一些大饼。但是所有人都要明白,大饼是大家一起做出来才能吃得到的。做不出来,就是大饼,做的出来,就是未来。
所以,要选择最合适的人,能力够用,态度足够好,足够负责人,足够信任这个项目、团队。愿意付出,愿意一起做出成绩,然后分享成果。
8.要选择有想象力的市场。
第四个月就拿到收入,后来也陆续收到了二十多万。第一年。
这个时候,我才沮丧的发现,这个项目做到最好,也只是一年一两百万。
这样的市场空间,真的是鸡肋啊。我们预期的其实是千万级别的。
只是,我们预期错了。
甚至在除掉成本之后,都没办法拿剩余的利润对我的团队负责。怎么给他们过的更好,怎么让他们安家落户。
9.团队leader一定要比任何人都努力,而且要让团队其他成员知道、认可leader的努力。
我这方面犯了错误。
我习惯晚上做事,每天晚上很晚,白天就起的晚一些。就懒散一些。
可是,有的同事,就尼玛学会了我白天的休闲,无视我熬夜到死啊!!!
时间长了,不是那么适合的人,就会更不适合。适合的人,也会有想法。切记这一点。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转载]转载一篇关于互联网创业的文章,可以经常看看
市场。你创业前,是否已经找好了你的目标市场?你创业要做的事情,市场是否足够大?规模才能把巨额的固定成本摊销掉,要知道,把1块钱变成2块钱很容易,但是把1亿变成2亿,很困难。
有时候,市场竞争者很多的时候,你参与这个市场的方式不一定要做和他们相同的事,相反,你可以为他们提供服务。就如美国淘金热的时候诞生了牛仔裤一样的道理,而管理咨询也是伴随许许多多不同行业的企业诞生的行业。
目标。你准备在你所在的行业做到第几?一般来说,任何一个行业,最多可以生存的很好的也不过前三,门户也就新浪、网易、搜狐,搜索也就谷歌、百度、雅虎,视频也就优酷、土豆、酷6,B2B则是阿里巴巴、环球资源、慧聪,IM不过QQ和MSN,SNS不过开心和校内,而广告主和客户们也只会寻找每一个行业的前三。而对于创业的你来说,你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做到前三,而是,做到最好,做到第一!
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互联网的特性是决定了用户的迁移成本很低,这和传统行业不太一样,比如我买个别克的汽车,如果感觉不爽,想换个丰田的汽车,迁移成本很高。但是互联网迁移成本很低。如果我如果在搜狐写博客感觉很费劲,用户体验很不好,我马上就会关闭,然后转身去新浪开博客。所以互联网是个更加注重细节的地方,可以说谁的细节做的好,谁得到的口口相传就多,谁就更能成功。
坚持。剩者为王。当你的服务器当机,当你的钱花光,当你的投资人变卦不再投资,当你的客户一再刁难,请一定坚持!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曾有多少网站,但是因为不能坚持,无数的先驱成了先烈,而坚持着活下来的,都成了现在每年贡献数亿利润的互联网明星公司。行百里者半九十,就像挖井,每口井都没挖两下就放弃,认为这口井出不了水,但是为什么不挖下去呢,也许再多挖一米就出水了,也许最后挖不出水,挖出了一口金矿也难说。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
创新。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使企业不断成长,并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尤其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是维持企业常青的源动力。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技术需要创新,管理需要创新,产品需要创新,服务需要创新,盈利模式需要创新,用户体验也需要创新,苹果和Google都是创新做的最好的企业。
吃苦。做好睡三年甚至更久的地铺。创业前,如果你出门打车、坐宝马,出差买机票不看折扣,住的是星级酒店,现在出门请坐公交,买折扣最低的经济舱,住经济连锁酒店,甚至找同学借宿;创业前,如果你穿的都是Dior和Timberland,现在请准备三年不要给自己买新衣服。
用人。不要用不要钱的人。虽然说创业初期因为资源的匮乏,恨不得所有花费都能省,毕竟马云做中国黄页的10万和做阿里巴巴的50万都是借的,方方面面都靠了不少朋友帮忙。但千万不要用那些不要钱的人,那不仅不能给你节省任何成本,反而会增加数倍的隐性成本。
自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需要人来帮,甚至贵人的相助。但不要把那当成你的依赖,否则,你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也辜负了那个帮你的人。不要怕挨骂,不要怕承受委屈。委屈是成长的衍生物,马云说:企业家的胸怀都是被委屈给撑大的。请别忘了,守的云开终见日。
感激。学会感激,感激那些真心帮助过你的人,对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和事一笑而过,好莱坞动作巨星布鲁斯威利斯早年曾是一名nobody,经人提携后才有后面的成就,据说出名后他每次看到帮助他的那个人都会跪谢。
责任。负起责任,享有尊严,这是一位做企业多年的长辈也是我的投资人兼最好的朋友和我说过的话。没有责任感的人是可怕的,最终会失去所有合作伙伴的信任。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俞敏宏说:我们一路走下去,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非要做一个企业出来才算是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同,有的人在乎物质,有的人在乎感官。姐姐从武大、清华读到现在波士顿大学的生物物理博士,姐夫从北大到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计算机博士,现在留美工作,同样知道一个人,和姐姐姐夫同时代的,高考后上的北京物资学院,现在在国土资源部测绘局做一个副部长,妻子是猫扑网的一个总监,物质上,后者远胜前者,但是相信各有各的幸福和烦恼。所以只有不同的人生选择,没有固定的人生轨迹。但是,我鄙视没有理想和追求的人生。
这些话,字字出自我心,希望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过的人都一路走好。另外招募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能力不限,学历不限,只要你有创业理想和责任感,有热情,能坚持。请给我发邮件:
喜欢尊尼获加的那句广告语:Keep walking!
曾经和我说这句话的人,有人已经离开,有人跟我说哪怕要饭都跟我坚持到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雷军:关于投资创业,我的十年思考
来源:纪源资本,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
一、我的一个感悟
10年前的时候,我其实也觉得压力巨大。
因为当时中国市场上最厉害的是三大门户,BAT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我们觉得有这么厉害的三大门户压顶,他们看起来好像什么都做,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好像已经没有机会了。但当时我就努力去想10年后的市场会有什么样的风景,想未来10年互联网将会如何打破三大门户垄断的局面。
但我真的没有预见到BAT能这么快,就形成了比三大门户大十倍几十倍的格局。
下面我将给你详细分享一下,我这10年来做的一些思考。
10年前的我就想,如果我们选一个新的创业机会应该选什么?
因为当年我是一个手机的发烧友,我认为手机上网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我锁定一个机会,我认为未来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那是10年前我形成的一个判断,有了这个判断我就在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0年前当时的环境用的2G网络,那么慢的带宽,当时的手机是诺基亚,上网很困难,输一个网址难于上青天,我自己拿自己的诺基亚手机上网真的苦不堪言,但是我坚信这是未来。
当时我的策略是什么?
我想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用手机上网,让我们去做移动互联网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当时心想,自己一定先要去市场看看到底有没有人做移动互联网。于是我拎着一大袋现金满大街找移动互联网公司谁在做,今天说起来很可笑,我找的第一家公司就是3G门户,后来3G门户选了IDG没选我。
因此我接着找第二家、第三家,最后找到了深圳一家小公司——乐讯,投了200万的现金,我跟他们谈我就是来学习的,我愿意掏200万的学费,想搞清楚谁在用手机上网。10年前有没有人用手机上网呢?我看数字表现很好,我就纳闷,是什么人用这么难用的手机,这么慢的带宽上网,结果投完了之后我才搞清楚。
我当时也没有做DD(Due Diligence,尽职调查)就直接交了200万人民币学费,我想搞清楚什么叫移动互动网。结果是哪些人在用呢?他们告诉我是学生、军人,是农民工,我说这些人为什么用手机上网呢?
他们说军队不让用电脑,军人只能用手机,还有些调皮的学生上课的时候用手机上网,一些在工厂里的工人,他们也用手机。所以我投完以后发现这次移动互联网跟以前的互联网不一样,之前的互联网是精英阶层驱动的,但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是所谓的「三低人群」,也就是草根阶层推动的。
*现实中的雷军不善言辞,语言往往要比思维慢半拍。
2006年底我认为如果有一个让手机更好上网的工具,这就能够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进程,所以我就看到一个工具叫UCweb,当时融资的时候这家公司见过二三十家VC,没有任何人觉得这个有价值,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
我跑过去跟UCweb的人说,要不我帮你们去找VC聊一聊,也许大家对这个趋势的判断是不准确的。结果公司的Founder(创始人)问我一句,你愿不愿意投资,我说如果你愿意找我投资,那太好了。
我当时毫不犹豫就投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投了几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而且价钱非常便宜,大概多少钱呢?50万美金占20%,这个价钱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今天已经涨到几十倍以上,我就投了50万美金占20%,当时公司很小很小,但是公司已经展现出了很好的未来。(UC后来被阿里收购的价格是40亿美金)
当我们投了UCweb之后,我们一步一步感受到巨大的增长,所以我们越做这件事情,越坚信这一点。当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真正被撬动是2010年,智能手机开始在中国一步步被普及,然后移动互联网在一夜之间就迸发了。
所以在2010年4月份,我就决定创办小米公司,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对互联网如此热衷,它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在那个时候,iPhone很强大,我坚信像安卓这样开源的OS(操作系统)会在市场上流行,一定是个巨大的机会。所以在当年最好的机会是做安卓手机,而且是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做,我觉得这个机会千载难逢。
当然,做这个机会的时候,我又看到了第二个机会,我看到了QQ在手机上很难用,所有人都需要一个更先进的即时通信软件在手机上,很多人说手机上聊天没有在电脑上聊天方便,我的观点恰恰相反,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手机就是通讯工具,理论上手机的聊天一定会比电脑上舒服,为了实践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我从2007年开始几乎没用过电脑,我所有东西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
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个机会有多么重要,于是我们就做了米聊,当然,米聊在前半年的数字是好得惊人,很快我们就撞上了BAT,之后我们就把这个业务弱化了。
所以在2010年,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起飞,短短5年时间,整个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极其普及了。当淘宝,天猫,京东说手机上的用户购买的比例都超过了60%,今天大多数人在电子商务买东西都是通过手机,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太恐怖了。
我记得4年前,有一个天才创业者来找我,他叫王珂,他说不知道做什么,我说你应该做移动电子商务,做手机上的电子商务,在4年前电子商务没多少人做,但我坚信大家未来有一天会在手机上买东西。
他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口袋购物,之后又做了微店,如今是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创业项目之一。今天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已经是非常普及了,没有人觉得移动互联网是很酷的东西了,它已经变成和空气水一样在中国变得无处不在了。
刚才我讲的这些巨头的诞生和迅速壮大是跟智能手机的普及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要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努力张望到未来10年的风景,同样我是觉得未来10年机会还非常多。
但每一个机会背后你一定是要看到,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推动这些机会的变化。我认为移动互联网表面上看已经没有机会了,BAT以及小巨头,好像他们就是我们整个天空,没有一丝透气的机会,其实我真不是这么看的,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革命第一个阶段刚刚结束,未来的阶段刚刚开始。
中国传统的零售业原来的低效率,以后可能会非常快地被智能手机上的IT系统一步一步的替代。智能手机最伟大的是什么呢?就是把整个原来极为复杂的PC操作变得非常容易。
无论是小孩、老人,无论城市、农村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都能够用智能手机开始用IT技术,开始上网,开始接受更多的信息。我认为这个会从骨子里改变中国社会,如果你的出发点是这么想问题的话,你会看到未来10年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他曾坦言人生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做小米。
五、农业互联网
不知道你了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社会13.6亿人口,有8亿农民,农业在中国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过去两年智能手机变得便宜了、普及了,4G网络已经普及到绝大部分村庄了。智能手机让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也会用智能手机以及IT技术了。
因此我们认为农村互联网的机会比今天所看到的中国互联网机会的规模,还会再大1倍以上,因为人口基数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有人可能会有困惑,中国农村的基数虽然很大,但是消费力没有城市这么大,真的有这么大机会吗?
我是觉得看农村互联网不能仅仅只看农村本身。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农村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我们先想一想,我们在城市里消费的所有农产品,整个流动环节就让你瞠目结舌。一个苹果在产地5毛钱,我们超市和水果摊买到的时候已经变成5块钱,就有10倍的价格差距。
而且农产品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今天这里信息丰收了,卖不出去过剩,明天那里又歉收了,怎么让这些信息无缝被打通,我觉得有巨大的机会。
在城市农产品的消费怎么帮助农民生产,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大的机会;第二个大机会是农民自身的消费。今天中国的农村和城市里我觉得差10年到20年。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已经很习惯用淘宝了,淘宝上有1000万种以上的商品,但大部分商品都不送到村子里,那么农村需要的电子商务跟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他们用的商品不一样,甚至他们用的产品不一样。
其实在过去几年,我们在做农村市场调查时,看到他们常用的APP跟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略有差异。我们看到在一个村子里,村头有一个小卖铺,有免费wifi,有一群年轻人坐在那用智能手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发现用快手的人很多。所以快手在过去一年半中获得了飞速地发展。
因此我觉得农村市场中应用的机会也非常多。当然,像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普及,因为金融产品在农村普及度也差很远,我就不展开讲了。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不仅是阿里和京东才能讲农村电商,我认为在未来十年,农村会有发展的巨大机会,这也是各行各业的机会。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推动整个农村互联网的进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看到了有个别公司已经到了巨大的规模。
这一次的机会在中国互联网里面会延续10年以上,会有好多波的机会,这个趋势在过去2年才刚刚开始。
六、企业级服务市场
刚才我谈到了农村互联网的机会,再分享一个我经常思考的企业级服务市场。
其实在中国企业级市场就没有真正做起来过,那些目前做的较大的企业级应用的公司,像用友、金蝶,今天的规模跟美国巨头相比,至少差100倍。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老板们,他们以前很少用PC,但是他们现在用手机,他们希望在手机上看到财报,看到每天的销售数字。所以如果老板自己不用IT系统,其实IT系统在企业内部推行的难度很高,很容易做成一个摆设,所以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企业主管理公司成为可能。
其次随着中国现在劳动力的成本在迅速增长,过去我们人工成本很低,多雇几个人就好了。但是在今天北京的薪酬有时候跟台北和东京比,好像还是贵不少。
在这点上,我们运作成本压力很大,同时这个压力下,又马上就诞生了很多新的机会。我认为未来十年,在移动互联网上做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机会非常大。当然,今天可能有几百家公司还在做,但是没有一家真正做大的。
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又诞生了新机会,就是工业互联网。因为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在这么大的制造机会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这是中国必须进步的。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就意味着我们对采用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提升产能的需求提高了,所以工业互联网的机会在中国已经开始了。
七、投资环境
我认为如今可能也是我们大规模投资创新和颠覆性产品的机会,因为创新、颠覆性产品需要时间。
在资本过热的时候,市场不给你时间,有的融资能力强砸一大把钱就把你砸死,这样一些好的创意就被扼杀,你的积极性就被扼杀,现在市场较为低迷,反而给真正想创新的创业者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过去的几年,我们讨论项目的时候大家把很重要一条列上去了,叫融资能力,过去20多年我一直在创业,但我从来没有把融资能力作为衡量一个项目好和坏的标准。我后来一想,如果在一个复杂的市场里面,大家都是To VC,只能比谁的融资能力强谁就厉害。
但本质上投资人还是希望创业者真正面对消费者,真正面对客户,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而不是我们做些很漂亮的数据图给VC看。
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这短时间的低迷,对创业是个大好的机会,对投资也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转载请保留)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2016年,互联网创业者必读这18本书! : 经理人分享
2016年,互联网创业者必读这18本书!
创业成为热潮,互联网创业更热,从2016开始暂列名为“互联网创业的18本书”清单,和在创业的朋友们“共同学习”,或者说“共同度过”。在创业或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的迷惑和困惑,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是去读书,和伟大的头脑对话,在他们的思考中印证和反思。这个书单将分为几个部分:关于观念,关于方法,关于思维。这个清单基本上没有商业人物传记,那是创业者获取灵感和激励的重要阅读品类,但正因为其明显而无需纳入;也没有纳入商业模式讨论的,那也是自然的阅读选择。这个清单有不少新书,但也有很多老书,这个清单并不需要一口气读完,它所列的图书及提到的只是给出一个提示,当你遇到困惑或者有空闲时,你可以找到它。关于观念&01&《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凯文·凯利(Kevin Kelly, KK),广州出版社,2000年“蜜蜂比狮子重要;级数比加法重要;普及比稀有重要;免费比利润重要;网络比公司重要;造山比登山重要;空间比场所重要;流动比平衡重要;关系比产能重要;机会比效率重要。”虽然清单并无先后,但把凯文·凯利的这本《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放在第一个,还是有选择的:在2013年再听到他拿20年多前的PPT讲述时,发现这些思考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预见到了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正如这几年我一再推荐的科幻小说《雪崩》(斯蒂芬森)一样,在所有人设想的未来是控制操作系统的人控制世界的科幻小说界,它描绘了一个“快递员”控制的世界——我们就活在这样的世界。&02&《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本·霍洛维茨/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创业公司的CEO不应该计算成功的概率。创建公司时,你必须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办法。而你的任务就是找到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你的任务始终不变。”这本书的英文版、中文版,我读过很多遍,因为已经转型成为成功风险投资人的本·霍洛维茨没有讲漂亮话,他讲自己所面对的处境,他如何选择的,他如何思考的。这本书遍是金句,因此除了上面所引这句外,我另加一句:“真正的难题不是绘制一张组织结构图表,而是让大家在你刚设计好的组织结构内相互交流。”&03&《麦哲伦传》茨威格/传,海燕出版社,2001年“这个从来不再任何人面前流露自己感情的严厉的军人,突然被内心深处涌出的一股热流所制服了。他的眼睛模糊了,激动的热泪盈眶而出,滚落到他那散乱的黑须上。”是的,就是那个第一个完成全球航行的麦哲伦传,是的,就是那个作家茨威格。自从申音在某次推荐这本书之后,我一再阅读,读的理由不是麦哲伦在那个时代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对我们今天来说,环绕地球不过是坐飞机而已。读它是反复体会他所经历的那个过程:拥有一个大胆的计划,怀着一个后来被证明正确的信念,成功找到钱和一大批人,带着错误的假设和错误的行动方案出发,遇到困难和团队不断地哗变,但最终完成第一人的航行。&04&《一代新机器的灵魂》特雷西·基德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至于机器的真正发明人,工程师们,我看他们在这种活动中显得有点不合群、或许是因为这些人很少经历这样的场合。……不知为什么,我竟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话:“只不过是台计算机,你知道,这在世界上确实是件很小的事。”这本书讲述了还在小型计算机时代,一台计算机被创造出来的历程。如果不是这两年的智能手机制造和智能硬件热潮,我们很多人应该很少有机会感受一个“机器”创造出来的过程。我们创造的多数是网站、APP、商业系统,但是,所经历的过程是一样的。其实这本书和迈克尔·刘易斯记录早期互联网创业的《将世界甩在背后》(The New New Thing)争夺一个清单推荐位,而最终选择了《机器》,因为读它的过程很多感慨,而《世界》并没有。&05&《黑客与画家: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Paul Graham/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创造优美事物的方式往往不是从头做起,而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小小的调整,或者将已有的观点用比较新的方式组合起来。”YC创业营的创办人Paul Graham已经变成一种象征,推荐这本书实际上并非仅仅推荐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完结不变的,而他还在不断地写作长文(essay),讲述他的思考,值得持续关注。比如他最近有一篇新文章讨论的是“Life is short”,他讨论的这个问题,他的答案隐藏在题目中:“从问题的终极反过来看,去培养一种对你想做的事迫不及待的急躁习惯。”关于方法&06&《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埃里克·莱斯/著,2012年“新创企业是一个由人组成的机构,在极端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精益创业度过了一次热潮大概在慢慢地沉寂,但偶尔看看还是很有价值,因为他以一个逻辑模型讲述了我们在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学习过程,一个公司(产品)从没有到有的过程。&07&《创业必经的那些事》1/2共两册,迈克尔·格伯/著,2010年10月“如果你正在经营一家小公司,或者说你想拥有一家小公司,那么,本书正是为你而写的。”格伯的这本书不是为那些要创办指数级公司的创业者写的,其实这本书在创业热潮之前的书名是很朴实的《突破瓶颈》,它是一个管理故事,把小企业主所要经历的一些体会、知识放进去了。但是,谁不是从小企业主走过来的。我隐约还记得当时从这本书得到的一个实用智慧:即便只有一个人,也要把管理结构图画出来。这个人既是董事长,又是CEO,又是负责市场的副总,又是负责运营的副总,又是负责财务的副总,又是销售经理,又是行政经理……董事长给CEO和管理班子派任务,CEO又给负责市场的自己、负责运营的自己、负责财务的自己派任务,如此下去。&08&《启示录:打造用户喜欢的产品》Marty Cagan/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本书是写给软件产品(包括企业级产品和大众产品)开发团队(特别是互联网软件产品团队)中负责定义产品的成员看的,他们通常被称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常常由公司的创始人、高层主管、主程序员、设计师兼任。”这是一本朴实的手册,讲些软件或互联网产品(及技术)团队的基本常识,比如需要哪些人、分别是什么角色;比如怎么定义产品;也有一些开发方法的讨论。很朴实,又很全面。&09&《四步创业法》Steven Blank/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提出客户发展方法的目标是解决产品开发方法面临的10大问题。该方法把创业初期与客户相关的活动按目标划分为四个易于理解的阶段:客户探索、客户验证、客户培养和组建公司。”仔细读过《精益创业》的都了解这本名为《The Four Steps to the Epiphany》的书,它是《精益创业》的灵感之源,埃里克·莱斯说他送了很多箱出去。这本书还值得单独占有清单推荐位是因为,客户发展方法,是从客户的视角讲述这个过程,和精益强调学习不一样,客户是一切。&10&《大决策:九个不朽的领导力传奇故事》迈克尔·尤西姆/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此次探险活动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而不是一个独裁者。”沃顿商学院教授迈克尔·尤西姆讲述了一系列领导力时刻,我为此还专门找他带队攀登雪山的书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非商业性的故事却一再激发我去想这个问题:换作是我,会怎么做?&11&《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杰弗里·莱克/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丰田模式可以扼要地总结为两大支柱:一为“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二为“尊重员工”(respect for people)。一般把持续改进成为日语的改善(kaizen),它挑战所有事,其精髓含义不仅仅是个人贡献的实际改善,更重要的是创造持续学习的精神,接受并保持变革的环境。”这本不是关于精益的最经典的著作,最经典的是沃麦克等所著的《改变世界的机器》和《精益思想》。但杰弗里·莱克也是知名的丰田与精益研究专家,更重要的是这本简单明了,比较容易投入实用。精益创业的思路曾经大热门,但其实精益生产的思路只有到了一定的规模时才有使用价值。不过,早点了解没有坏处,万一突然高速发展了呢?丰田的例子的价值还在于,它基本上是一个完备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的被强调的个别理念/工具,它的整套兄从文化、到组织、到产品开发、到生产都可以沿用。&12&《跨越鸿沟:颠覆性产品营销圣经》杰弗里·摩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在高科技产品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最危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由少数有远见者所主宰的早期市场向由实用主义占支配地位的大批顾客所占据的主流市场的过渡。”这就是提出技术产品接纳周期曲线、指出这条曲线里的 “鸿沟”(Chasm )的那个杰弗里·摩尔最早的作品之一。要理解那条曲线可以看看他的多本书,其实那条曲线并不如平常所见那么直观,有很多微妙之处。&13&《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技术”一词指的是一个组织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技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这就是时下热门的“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creation,破坏式创新)的原典,最早读夹杂在汉译大众精品文库中这本时,做了非常多笔记,尤其对克里斯坦森对理论和现实的看法感兴趣,在当面向他请教时提了很多问题,但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那一个多小时问了什么,只依稀记得讨论linux、google docs等等。这本书为什么会在过去三十年吸引创业者的眼光,大概是因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以超级严谨的案例和逻辑论证了,新事物终究要战胜老的,以及究竟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最可能战胜。&14&《企业参谋》大前研一/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我的处女作《企业参谋》是我30岁到31岁间所做的笔记。29岁那年我进入麦肯锡公司工作,对经营一无所知,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留下这些笔记。那时我初出茅庐,做这些笔记时完全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出版,我只是按照自己多年的习惯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仅此而已。”没有更好的公司战略思考手册,过了几十年这本书依然有效,它并没有多少结论,仅仅是讲述了方法和过程。关于思维&15&《错不在我?》卡罗尔·塔夫里斯、艾略特·阿伦森/著, 中信出版社,2013年“在有意识撒谎欺骗他人与下意识地自我辩护欺骗自己之间,有一块被不可靠、自利的记忆掌握的灰色地带。记忆通常都会受自我提升偏误(self-enhancing bias)修正和改变,让过去发生的事情变得模糊,减轻责难,扭曲事实的真相。”创业者大概很难有机会说“错不在我”,但这本书还是要看,因为它不是讲怎么逃避责任的,而是讲我们的思维习惯的。我们所有人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事后合理化”的倾向,只有意识到我们的思维习惯,有意识地看它,我们才能看到它对我们的影响。&16&《创业无畏:指数级成长路线图》彼得·戴曼迪斯、斯蒂芬·科特勒/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为便于大家更加方便地掌握指数型技术的特点,我构建了一个“6D”框架:数字化(digitalization)、欺骗性(deception)、颠覆性(disruption)、非货币化(demonetization)、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和大众化(democratization)。这6D其实是指数型技术发展的连锁反应,也是导致巨大动荡并带来难得机遇的快速发展路线图。”对我来说,多次阅读来自奇点大学的几本著作,的确总能激发技术乐观情绪,包括:《指数型组织》、《富足》、《创业维艰:指数级成长路线图》等。我们也看到马斯克以一个人的力量在四个领域突破着:电动汽车、私人航天、太阳能和超级高铁,他几乎是技术乐观主义的现实商业代言人。奇点大学的几位研究者和以往的技术乐观派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未来学家的方式,他们是技术实干派,他们将理论和实战混合在一起。这有时会增加他们的魅力,有时又显得不够未来感,因为过于实用易于被挑刺,实用就需要快速迭代修正。但这是他们真实的状态。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实务中的人应该有的状态,保持一种实用的技术乐观,并努力将它实现。17《深度生存:生还是死难?》劳伦斯·冈萨雷斯/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一般而言,我建议大家尽量远离那些英雄气过重的人,比如兰博式的硬汉人物,也不要接近那些总爱抱怨或者啼啼哭哭的人。应该信赖富有幽默感——特别是自嘲的那种幽默感——以及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谁能充分利用周围条件,而且能够承认现实,熟悉环境,并且关爱他人,谁的生还几率就往往更大。说来说去,无论身处何境地,生还不外乎是对环境的适应。”这本是《创业维艰》的户外探险版,这是真的生死。第9章“扭曲的地图”是我最推荐的部分。18《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认识你自己”这句充满智慧的古训对现代的凡人来说实在是太难理解了。不过,如果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能为别人作出贡献的话,那你还是可以遵照掌握自己的时间这一条去做的。”这是一本平淡无奇的书,讲了些普通的道理:卓有成效是可以学到的,掌握自己的时间,问我能能作哪些贡献,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重要的事先做,等等。与之相似的,英特尔的格鲁夫也有一本平淡无奇的书《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high output management),他相对更关注系统的高效率一些,也值得推荐。但是,如果这18本关于所谓互联网创业只看一本的,毫无疑问,请读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创业好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