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表现易愈合吗

早期干预预防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头坏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早期干预预防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头坏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摘要】: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创伤,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58%,占髋部骨折的54%,好发于老年人群。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世界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报道1990年全世界约有126万髋部骨折的病人,到2025年将会增加一倍,而到2050年全世界髋部骨折的病人将会达到450万。
20世纪之前股骨颈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往往死于坠积性肺炎、感染等各种合并症,而且骨折愈合率低。1931年Smith-petersen首创三翼钉固定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使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取得划时代的进步。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的两大并发症,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分别可高达10%-20%和10%-43%。近年来手术技巧及内固定技术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进,然而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率如何变化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报道。
植骨是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已经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植骨方法主要是带肌蒂的骨移植及带血管蒂的骨移植,但这两种方法创伤大、手术操作复杂,远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易在临床推广应用。相比之下,游离骨块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等优点,但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少,主要用于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及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尚未见大样本游离骨块移植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报道。本研究拟对新鲜股骨颈骨折进行植骨早期干预,达到预防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目的。空心钉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然而应用空心钉配合游离骨块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如何?空心钉与游离骨块如何布局固定骨折才能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游离骨块植骨早期干预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疗效如何?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年就诊的所有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儿童组(16岁以下)、青壮年组(16~60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所有股骨颈骨折根据AO分型原则,分为31-B1型、31-B2型和31-B3型。对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AO分型、致伤原因、治疗方式、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性分析。
结果:共统计股骨颈骨折2064例,男性971例,女性1093例。例,例,例,例,例。儿童组股骨颈骨折74例(3.59%),青壮年组979例(47.43%),老年组1011例(48.98%)。31-B1型960例(46.51%),31-B2型860例(41.67%),31-B3型244例(11.82%)。60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7年,平均4.3年。人工髋关节置换211例,包括半髋关节置换113例,全髋关节置换98例。内固定396例,包括空心钉351例,动力髋17例,伽玛钉固定9例,多根克氏针固定19例。351例获随访,均采用空心钉固定,随访时间3~7年,平均4.3年。12例(3.4%)发生骨折不愈合,54例(15.4%)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
结论:股骨颈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青壮年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儿童组、青壮年组股骨颈骨折AO分型以31-B2型最多,而老年组以31-B1型最多。近年来随手术技巧及内固定器械的不断改进,骨折不愈合率较以往明显降低,但股骨头坏死率无显著下降。
第二部分空心钉、95°角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3枚空心钉及髂骨块95°角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与单纯应用3枚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方法:选用10具经甲醛防腐处理的成年尸体标本,均为男性,年龄57~78岁,平均62岁。采用双能X-射线全身骨密度测量仪检测10对股骨近端标本的骨密度。将股骨及同侧髂前上棘处包括内外板的骨块从每具尸体标本取下,随机分入植骨组和对照组。所有近端股骨标本均用摆锯于股骨颈中部并垂直于股骨颈轴线锯断,造成骨折模型。解剖复位后,对照组采用3枚空心钉固定,植骨组采用3枚空心钉及游离髂骨块固定,髂骨块从大转子向股骨头前下方置入,与股骨干纵轴成95°角(与空心钉约成30°角),过骨折线约1.5cm。所有标本均进行扭转实验、垂直压缩实验、循环实验及最大垂直载荷实验。扭转实验中,给予股骨头垂直加载应力至10N后,以0.5°/S的速度将股骨头顺时针扭转5°,记录其扭转3°,5°时的扭矩。垂直压缩实验中,以20N/S的速度垂直向下给予股骨头加载应力至1000N,记录700N,1000N时生物力学机显示的位移数值。循环实验,以频率2HZ,给予股骨头加载700N的交变压应力,加载方式为正弦波加载,做1000个循环。最后以20N/s的速度对标本进行垂直加载应力,直至内固定失败,记录内固定失败时的应力。所有数据均应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左侧股骨近端标本的骨密度为0.871±0.157g/cm2,右侧为0.889±0.134g/cm2,左、右侧标本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实验前:扭转实验中股骨头顺时针扭转3°时植骨组及对照组的扭矩平均分别为10.440±1.529Nm和9.548±1.457Nm,扭转5°时平均分别为14.720±1.422Nm和14.115±1.384 N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垂直压缩实验中,在700N、1000N的载荷下,植骨组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323±0.021mm、0.417±0.013mm,对照组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313±0.013mm、0.410±0.024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所有标本均成功完成了循环实验,无疲劳骨折、内固定失败出现。循环实验后:扭转实验中股骨头顺时针扭转3°时植骨组及对照组的扭矩平均分别为10.562±1.622Nm和10.018±1.355Nm,扭转5°时平均分别为14.468±1.430Nm和13.941±1.186N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垂直压缩实验中,在700N、1000N的载荷下,植骨组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263±0.019 mm、0.358±0.021 mm,对照组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272±0.018mm、0.366±0.017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在最大载荷方面,植骨组的最大载荷平均为3.7N,对照组平均为2.7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植骨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抗扭转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抗压及极限载荷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别。说明95°角植入游离髂骨块后,3枚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抗扭转能力增强,抗压能力及极限载荷能力无改变,生物力学稳定性没有降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3枚空心钉及髂骨块95°角植骨的手术方法可用于临床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第三部分不同角度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块127°角与95°角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探讨治疗股骨颈骨折最佳的植骨方式。
方法:选用9具经甲醛防腐处理的成年尸体标本,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7~73岁,平均67岁。采用双能X-射线全身骨密度测量仪检测9对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将股骨及同侧髂前上棘处包括内外板的骨块从每具尸体标本取下,随机分入127°角植骨组和95°角植骨组。所有股骨近端标本均用摆锯于股骨颈中部并垂直于股骨颈轴线锯断,造成骨折模型,解剖复位后采用3枚空心钉及髂骨块固定,其中127°角植骨组髂骨块位于3枚空心钉中间并与其平行,髂骨块与股骨干纵轴成127°角,95°角植骨组髂骨块与空心钉成30°角,与股骨干纵轴成95°角。所有标本空心钉均呈正等腰三角型分布,髂骨块均越过骨折线约1.5cm。所有标本均进行扭转实验、垂直压缩实验、循环实验及最大垂直载荷实验。扭转实验中,给予股骨头垂直加载应力至10N后,以0.5°/S的速度将股骨头顺时针扭转至5°,记录其扭转3°,5°时的扭矩。垂直压缩实验中,以20N/S的速度垂直向下给予股骨头加载应力至1000N,记录700N,1000N时生物力学机显示的位移数值。循环实验时,以频率2HZ,给予股骨头加载700N的交变压应力,加载方式为正弦波加载,做1000个循环。最后以20N/s的速度对标本加载垂直向下的应力,直至内固定失败,记录内固定失败时的应力。所有数据均采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左、右侧股骨近端标本的骨密度平均分别为0.794±0.073g/cm2、0.803±0.082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实验前:扭转实验中股骨头扭转3°和5°时,95°角植骨组的扭矩平均分别为9.914±1.658Nm和14.027±1.780Nm,127°角植骨组平均分别为8.716±1.731Nm、12.490±1.744N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垂直压缩实验中在700N和1000N的载荷下,95°角植骨组股骨头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364±0.046mm、0.444±0.050mm,127°角植骨组平均分别为0.522±0.064mm、0.675±0.0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所有标本均成功完成了循环实验,无疲劳骨折、内固定失败出现。循环实验后:扭转实验中股骨头扭转3°和5°时,95°角植骨组的扭矩平均分别为9.561±1.913Nm、13.205±2.111Nm,127°角植骨组组平均分别为7.936±1.547Nm、11.173±1.653N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垂直压缩实验中在700N和1000N的载荷下,95°角植骨组股骨头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315±0.049mm、0.398±0.051mm,127°角植骨组平均分别为0.606±0.049mm,0.732±0.07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极限载荷试验中,95°角植骨组的极限载荷平均为4.340N,127°角植骨组为6.91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95°角植骨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抗扭转、抗压及极限载荷方面均优于127°角植骨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采用3枚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时,95°角植骨稳定性最佳,本实验结果为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佳的植骨方式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第四部分植骨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游离髂骨块不同角度植骨、空心钉固定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应用闭合复位、游离髂骨块不同角度植骨、空心钉固定的方法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121例,男64例,女57例;年龄21~86岁,平均55.5岁;左侧67例,右侧54例。根据Garden分型:Ⅱ型21例,Ⅲ型64例,Ⅳ型36例;根据解剖部位分型:头下型53例,经颈型63例,基底型5例。伤后致手术的时间为1~14d,平均4d。采用游离髂骨块127°角植骨、空心钉固定85例,95°角植骨、空心钉固定36例。
结果:所有骨折复位均达Garden对线指数Ⅰ级或者Ⅱ级;手术时间45~100min,平均65术中出血量70~255mL,平均105mL;本组无死亡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2例,包括伤口局部血肿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100%),6例(5%)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1例采用髂骨块95°角植骨,5例采用127°角植骨,最早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时间是12个月,最晚26个月。全部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发现骨折二次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弯曲等现象,Harris髋关节评分46.3~100分,平均88.2分。
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游离髂骨块不同角度植骨、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由于一期植骨,不但稳定性好,而且提高了骨折愈合率,并能有效预防远期股骨头坏死,为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687.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月驹;[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里;祝雁冰;关中伟;王刚;李世乐;聂志刚;;[J];创伤外科杂志;2010年05期
赵高伟;李书强;田松云;;[J];临床骨科杂志;2009年01期
高想;孙福荣;葛广勇;邱昊;;[J];实用骨科杂志;2008年05期
李强一,王以进,韩擎天,张秋琴,殷勇;[J];医用生物力学;2000年04期
王满宜,危杰;[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危杰,王满宜;[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刘粤;张长青;孟炜;;[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年07期
杨光辉;杨太明;杨春;朱爱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年12期
危杰,毛玉江,贾正中;[J];中华创伤杂志;2000年03期
危杰,周力,王满宜;[J];中华骨科杂志;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成华;徐禄基;赵立勇;洪登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王杰;倪朝民;;[J];安徽医学;2012年05期
宁宗福;武进;程银树;;[J];安徽医药;2007年10期
官建中;周建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乔光曦;褚言琛;叶发刚;王丽君;;[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陈佳;夏维波;贺良;邢小平;李梅;王鸥;姜艳;;[J];北京医学;2011年07期
王宏斌;郑海;李祎;;[J];北京医学;2011年10期
苏云,胡春明;[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5期
卢文强;付同翔;王爱新;;[J];兵团医学;2007年02期
周靖;党育;张培训;王静;付中国;张殿英;王天兵;徐海林;薛峰;陈建海;杨明;王钢;沈惠良;王光林;吴新宝;姜保国;;[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渊;李盛华;;[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丁茹虎;向阳;;[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施向春;梁家龙;王忠远;颜斌;胡晓锋;;[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车晓菊;岳世胜;何培;王祥;谷江;严辉;洪涛;赵鸣扬;;[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赵友仁;徐生根;徐敢;;[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郜晏星;孙克洪;沙明;方月霞;沈进稳;;[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高辉;陈慧玲;吕厚山;;[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明森;黄伟斌;庄义洲;;[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新玉;;[A];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石瑛;石印玉;詹红生;赵咏芳;郑昱新;周洁韦;王翔;沈卫东;;[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强;[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郭燕;[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杨铁林;[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张银萍;[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傅晓华;[D];浙江大学;2012年
郭洪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周峰;[D];苏州大学;2003年
王建卫;[D];浙江大学;2006年
王志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李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林锋;[D];郑州大学;2010年
芈吉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岳亮;[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相海;[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钟凯;[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王兴宇;[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刘涛;[D];吉林大学;2011年
朴俊杰;[D];吉林大学;2011年
罗德军;[D];昆明医学院;2011年
赖旭南;[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危杰,毛玉江,贾正中;[J];中华创伤杂志;2000年03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雅琴;;[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以进;;[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7年01期
赵德伟,王德仁,孙强,张朝阳,郭林,杜国君,陈善宝,王玉德,郭金城;[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年01期
雷云龙,殳跃飞,陈跃忠,李炳楠,吴杰;[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年01期
曹立;沈惠良;雍宜民;张庆明;魏霞;李俊;;[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10期
康龙;[J];解剖与临床;2003年04期
徐刚,夏铿芳,杨峰,陶勇,谢垒;[J];临床骨科杂志;2004年03期
胡孔足,卜海富;[J];临床骨科杂志;2004年04期
王满宜,危杰;[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危杰,王满宜;[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王华民,王钢,陈滨,任义军;[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黎明;;[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罗显华;;[J];重庆医学;2007年20期
王元利;王书堂;闫志刚;刘壮;;[J];中医正骨;2007年12期
霍华春;吴景华;张永庆;;[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3期
蒋招波;;[J];中医正骨;2007年05期
原文发;王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年10期
乔晓淼;;[J];临床医学;2010年06期
蔡俊通;黄桂忠;郑询;;[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13期
马瑞雪;李祁伟;张立军;吉士俊;刘振江;;[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年11期
陈华东;顾羊林;杨开舜;;[J];当代医学;2009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阳;马信龙;马剑雄;朱少文;马宝意;姬树青;马韬;陈阳;王志彬;;[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陈雅芬;;[A];全国第九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商宏波;;[A];全国第六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卢晋;马信龙;马剑雄;孙晓雷;付鑫;;[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吴宏斌;杨述华;杜靖远;郑启新;邵增务;;[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苏继承;傅伟;王洪光;;[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李红梅;;[A];中华护理学会第11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朱凤春;袁学松;;[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鲁平;;[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孙平波;;[A];全国第七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马宁;[N];保定日报;2008年
汤宏铭;[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郭旭光;[N];医药经济报;2009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郭仲华;[N];健康报;2011年
王明新;[N];大众卫生报;2003年
;[N];健康报;2001年
河北省唐山市
张威;[N];健康时报;2009年
吴官保;[N];大众卫生报;2002年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谷峰;[N];大众卫生报;2002年
石家庄市神通骨科研究所所长
副主任医师
郭海牛;[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智勇;[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刘月驹;[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张晟;[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李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姚琦;[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于娜;[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周峰;[D];苏州大学;2003年
李光灿;[D];中南大学;2004年
陈向阳;[D];苏州大学;2006年
展影;[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晓锋;[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秦研鹏;[D];吉林大学;2011年
罗健;[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李海峰;[D];吉林大学;2013年
尹梦帆;[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骆东;[D];吉林大学;2012年
梁杰;[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何晓君;[D];浙江大学;2012年
汤亮;[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王兴宇;[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所在的位置:
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及陈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及陈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及陈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及陈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科是国内较早、山东省最早成立并进行骨关节疾病诊治的专科,系山东大学关节外科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已发展成为山东省关节外科专业的临床、科研、教学、培训中心,对全省关节外科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通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已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专业,是我省关节外科的“龙头”,
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开展项目为全省最先进、最齐全,年均手术量全省领先。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科专业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合理,是一个管理优秀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现有专业医生16人,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5人,医学博士15人,医学博士后2人,…股骨颈骨折:坏死、不愈合的比例到底有多高?
年轻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充满挑战,且大多为高能量损伤,预后复杂。
Slobogean 教授等在 Injury 上撰文,就年轻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后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了文献回顾,来一起看看具体内容吧。
共 28 篇文献报道 1061 例患者出现 181 例再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在 18.0%。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移位股骨颈骨折的再手术率约 17.8%,而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再手术率较低,约 6.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共 39 例文献报道 1552 例患者出现 184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 14.3%,和再手术率类似。
其中,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缺血性坏死率在 14.7%,而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坏死率仅为 6.4%。
骨折不愈合
35 个相关研究发现,1328 例患者共 109 例骨折不愈合,总体发生率在 9.3%。
其中移位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率为 10%,而无移位股骨颈骨折仅为 5.2%。
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败,感染
骨折畸形愈合率为 7.1%,内固定物失败率为 9.7%,手术切口感染率为 5.1%。
因纳入的样本较少,无法对移位或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做出分组评估。
合并有同侧股骨干骨折的股骨颈骨折预后
合并有同侧股骨干骨折的股骨颈骨折的病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要小于单纯的股骨颈骨折。
特别是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和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基本相似,比移位股骨颈骨折低约 2-3 倍。
而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物失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单纯的股骨颈骨折。
编辑|黄蓓蓓
国庆期间签到还有双倍丁当奖励哦~尽情下文献、换礼品吧!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股骨颈骨折:坏死、不愈合的比例到底有多高?
作者:童勇骏
年轻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充满挑战,且大多为高能量损伤,预后复杂。Slobogean 教授等近期在 Injury 上撰文,就年轻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后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了文献回顾,现介绍如下。再手术率共 28 篇文献报道 1061 例患者出现 181 例再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在 18.0%。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移位股骨颈骨折的再手术率约 17.8%,而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再手术率较低,约 6.9%。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共 39 例文献报道 1552 例患者出现 184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 14.3%,和再手术率类似,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缺血性坏死率在 14.7%,而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坏死率仅为 6.4%。骨折不愈合35 个研究报道了骨折不愈合,1328 例患者共 109 例骨折不愈合。总体发生率在 9.3%,移位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率为 10%,而无移位股骨颈骨折仅为 5.2%。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败,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败,感染等在纳入的文献报道中较少,骨折畸形愈合率为 7.1%,内固定物失败率为 9.7%,手术切口感染率为 5.1%。因纳入的样本较少,无法对移位或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做出分组评估。合并有同侧股骨干骨折的股骨颈骨折预后合并有同侧股骨干骨折的股骨颈骨折的病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要小于单纯的股骨颈骨折。特别是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和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基本相似,比移位股骨颈骨折低约 2-3 倍。而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物失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单纯的股骨颈骨折。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股骨颈骨折相关文章
骨折不愈合相关文章
骨折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天伤口不容易愈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