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哪位大神作品好看说一下,这是什么文物?据说是列在大英博物馆的。

一言难尽的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
我的图书馆
一言难尽的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
“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已于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前往中国办展。与中国公众见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从被喻
为“人类摇篮”的坦桑尼亚奥多维遗址挖掘到的200多万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达碑石,有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戈雅和伦勃朗的画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时期及日本、韩国、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独没有被大英博物馆视为“最重要收藏”的中国文物。
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据该馆有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参观完中国厅后,可知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南北朝的佛像头部
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中国厅内的敦煌壁画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或许是因为斯坦因的“贡献”巨大,大英博物馆专门将存放中国古画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宋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如果加上1973年并入大英图书馆的部分,该馆收藏的中国书刊有6万多种。
藏品展出的政策和现实
根据大英博物馆的统计,该馆拥有七百万件文物,每年接待500万名参观者,其中有多少人到中国厅参观很难统计。但只要去参观就不难发现,中国馆的参观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华人,尤其是近年来到英国的中国团组越来越多,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厅成为团组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有,往往只是在这个位于博物馆尽头的中国厅匆匆一瞥。
记者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是2004年10月,至今来过4次,每来一次情趣就减少一次,因为厅内的展品基本上没有更换过。据介绍,因为英国政府拨款减少,加上游客减少,该馆财力紧张,从1992年以来,中国厅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换过。财力吃紧还导致职位减少,而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财力吃紧也致使该馆无力开展中国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这些状况都是有悖于该馆的办馆政策的,即展品必须经常更换,让库存文物与公众见面,以确保展馆吸引回头游客。大英博物馆财力吃紧由一件事情就可见一斑:1990年由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把旧的中国陈列室扩建、改造,才有了现在这个有空调恒温陈列保护设备的新中国展厅,否则,价值连城的中国文物也许照样放在老旧的藏室里任凭虫吃鼠咬。
大英博物馆3月份首次到中国办展,中国老百姓可以一睹其久负盛名的藏品,了却一桩心愿。尽管藏品向所有公众开放是大英博物馆秉承的三大原则之一,但对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到伦敦参观大英博物馆在费用和签证等方面都困难重重。遗憾的是,此次他们不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珍品。
其实,这只是拉开了大英博物馆到中国展出藏品的帷幕。去年9月,大英博物馆以及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的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就宣布与中国签约建立博物馆协作项目。大英博物馆计划将世界各国的收藏品送往中国展览,中国将重要文物送到英国展览。这次北京展之后,大英博物馆还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亚述帝国与艺术:大英博物馆馆藏古亚述艺术珍宝”展,200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英国与世界”展览,并将出版收藏的中国画。
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科学的理解和认同。由于财力等缘故,大英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打了折扣。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英国对中国的关注日胜一日,开展对华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此次大英博物馆首次到中国举办展览的一个细节是,展览得到了近年来大力拓展在华业务的某英国银行的赞助,这种企业树立市场形象的公共关系技巧无可厚非,不过解读止于此是不够的。
原址保护原则与文物回归的可能性
很多中国参观者看着那些祖先的杰作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时归故里?这次“世界文明珍宝展”的消息公布后,人们在问:为什么不包括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也不包括瓷器和所有权有争议的藏品?
据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在回答媒体相关提问时指出:“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国的文物,也因此和许多国家一直在打官司,可能人家也有顾虑吧。”但英国卫报3月3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里格说,中英两国政府是鼓励文化交流的,英国也未对展品的选择设立任何限制,“我们会特别高兴把这些藏品借给他们,但他们并没有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的理解是他们有比我们更好的中国艺术品。”
这并非是各说各话。关注文物的人都知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提出了“原址保护”原则。针对这个公约,2002年法国巴黎的罗浮宫、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馆发表了所谓的“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反对把包括战争中用掠夺等非正常手段获得的文物和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对这个宣言表示反对,认为这种将文化“环球化”的做法其实是帝国主义的余孽,那些流落异国的文物都没有经由现今人们所认同的合法渠道。
中国文物保护专家对此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谴责这个宣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原址保护”原则抵触,与正义公理相违背,践踏了曾经遭受侵害的国家与民族的正义权利。他们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世界上47家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164万件,流失在各国私人手中的中国文物大概是这个数字的10倍。这些文物中的大多数是在战争中流失国外的。他们提出用分类索还的方法,即从合法买卖中流失的文物应由国家出资购回,被掠夺走的文物则应无偿归还。
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希腊都要求大英博物馆送还他们认为属于自己国家的文物。尽管大英博物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但他们仍然坚持这些文物应该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这种文物所有权纷争的典型例子是该馆收藏的56块雅典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带的归属问题,这是近年来所有文物归属权争议中最著名的案例。
该文物是帕特农神庙的部分雕刻与建筑残件,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当时的英国驻希腊大使洛德?埃尔金伯爵在1810年将这些文物运回大英博物馆,1816年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故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1829年,希腊第一次向大英博物馆提出归还这些神庙雕刻的要求,此后历届政府一再向英国政府和大英博物馆施加外交压力,但均无果而终。雅典申办2004年奥运会成功后,希腊政府和民间团体“英国归还大理石雕委员会”进一步向大英博物馆施加强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并提出以贵重文物交换借展的解决办法,但大英博物馆一如既往地断然拒绝。麦克格里格馆长表示,埃尔金大理石雕永远不会归还给希腊,也不会借给希腊展览,它留在目前的地方最好,有更宽广的历史含义。他希望希腊能接受一个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复制品。他说:“大英博物馆是人类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可以保存世界所有文化成就。”
自豪与羞耻相交织的复杂感受
这些年英国媒体偶尔也有关于中国文物的报道。除了中国文物在伦敦的拍卖行受到追捧的现象外,还有文物被盗毁的报道。如日,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贝特博物馆收藏的9件中国文物失窃事件,价值约达6万英镑,其中包括一个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的用于祭祀的小罐子。日大英博物馆15件中国文物失窃,均为制作于公元700年至公元1400年间的珠宝饰物,大英博物馆发言人称“显然都是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2006年1月,一名男子在剑桥博物馆参观时自踩鞋带绊倒,将摆放在楼梯窗台一套价值10万英镑的中国瓷瓶撞碎,这套产于17世纪晚期或18世纪早期的瓷瓶一直是该馆的著名展品。
要在英国看中国文物,最好还是去大英博物馆。其门类齐全的藏品使中国参观者除了感到震撼外,往往还伴生出复杂的感受。一位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曾写道,参观这里“使人想起圆明园那场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国‘冒险家’劫掠的车辙和两百年来中华瑰宝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在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时,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举办了一个网上听众反馈节目,在内容各异的诸多留言中,有一位听众的留言可谓具有代表性:我去大英博物馆看过,里面整整一个展厅都是中国的东西,我看了之后有两个感觉:一是为我们中国曾经拥有如此珍贵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耻,因为这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
其实,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辉煌文明的遗物,何尝又不是有着类似的命运。敦煌的“王道士”因为泄露了藏经洞而备受国人怪罪,记者在大英博物馆里却仿佛看到“王道士”的影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独为中国特产。鲁迅曾说,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遗物(大意),单单怪罪“王道士”对反思保护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大英博物馆要到中国举办世界文明珍宝展,对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遗产不是一次很好的启示吗?(本文图片均为郭林摄)
馆藏&27701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112被浏览28,706分享邀请回答4763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8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大英博物馆——一个藏有中国顶级文物最多的地方
我的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一个藏有中国顶级文物最多的地方
点击标题下「古玩元素网」可快速关注定期推送古玩艺术信息,专家评论,微拍信息,古玩规矩,书画艺术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古玩艺术平台、重服务的微信运营!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微信号:shgudong )  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达到2.3万件,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成为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250多年来,大英博物馆数次改建扩建,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一流博物馆。中国文物自豪地占其最重要的一席,向全世界炫耀那久远文明的绚烂。    顶部由1656块玻璃片组成的“大中庭”位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心,这里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大英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已经走过256周年,藏有各国珍品600多万件,其中中国文物2万多件。    公元1753年,英国医生汉斯·斯隆爵士去世,享年94岁。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医生,更是一名大收藏家,他身后留下的收藏品达79575件之多,汉斯本想将收藏品捐给国家,但生前未能如愿,直到政府通过发行彩票筹得资金后,董事会购买了一座17世纪晚期的建筑作为馆址,汉斯的终生收藏才找到最好的归宿。    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由来。1759年的1月15日,大英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拉开了英国博物馆的序幕。从开放日计起,大英博物馆已经走过了250余年。大英博物馆设有近百个展厅,囊括全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物证就静静地待在33号展厅,其面积与古埃及、希腊等最大面积的展厅平起平坐;它不以惯常的分类方法展出,而是按年代排列,让各国观众在中国古代文化物证中徜徉,纵向推进,横向比较,给好学者以提示,给好奇者以学养。    ▲孔雀绿釉罐    高33.5厘米,罐体铭文为:“内府供用”。覆以绿松石色低温釉料,金属圈口。产地:江西省景德镇。明至清代(在收藏家马未都为《华夏地理》杂志所撰的《写国家宝藏——马未都大英博物馆探宝》一文中,此罐的照片说明中,将年代写为“元代”)约公元年。    ▲明代成化到正德年间--古兰经72语的经文    明代成化至正德年间公元年,中明时期(15-16世纪)瓷器,缺少早期瓷器的活力。这块罕见的瓷板上,书写了取自古兰经72章18至20节的一段阿拉伯语经文:“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当真主的仆人起来祈祷的时候,他们几乎群起而攻之。你说‘我只祈祷我的主,我不以任何物配他。’”    这一瓷板有可能是在正德宫廷中作为穆斯林祈祷的对象。“大明正德年制”字样清晰可辨。    阿拉伯文书法瓷板产地为: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正德款釉下钴蓝装饰瓷器。公元1506-21年。    ▲广州海滨地区西方贸易办事处的大酒碗    ▲明清蝶鸟青花瓷瓶    ▲斗彩与粉彩长颈瓶正面    ▲斗彩与粉彩长颈瓶背面    斗彩与粉彩长颈瓶(粉彩花鸟扁壶)虽然具有圆扁瓶身、管状瓶颈和卷云形把手的月壶形制已经有若干世纪的历史,但是此壶的装饰风格仍然是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35年)的革新产物。此壶绘画装饰的细节十分出色,反应出这件瓷器属于宫廷供用和督造制品。江西省景德镇,公元1723-35年。    ▲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罐    景德镇瓷器,南宋至元代。景德镇是中国南部江西省的一个城镇,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城镇之一。景德镇的烧造历史延续千年,若论拥有悠久历史和持续经营的历史而言,无人能出其右。景德镇青花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瓷器,精美作品散见与全球各地。此罐展现的元代瓷器技艺,融合了釉里红和青花装饰风格。    元代1320-50年。    ▲北宋汝窑青釉花瓣形茶盏托    这件北宋汝官窑茶盏托,为北宋皇室御用,用以承托各种材质的饮茶器皿。(古代)朝鲜于12世纪供高丽皇室御用的瓷器中也有类似汝窑的器皿,朝鲜青瓷与中国汝窑的釉料在化学成分上有相似之处,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着早期国际技术贸易。    河南省清凉寺(村)公元年    ▲御题汝窑碗    乾隆帝(公元1736-95)是一位热诚的文物收集者和一位伟大的艺术赞助人。他本人十分钟爱这只碗,但是他却认为这件作品是一只钧窑碗,而非汝窑器皿。1786年,他命人将自己的御笔铭文题刻在碗底,盛赞这件钧窑器皿之精美。这首诗文出现在《乾隆御制诗集》(此处的书名在大英博物馆说明牌上为中文繁体字)第二十一卷第五章。现代学者的研究和对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以及对釉料的科学分析证明,其烧造年代是在北宋年间,公元年间。铭文如下:(原文为繁体中文,无标点符号)    钧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碗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碗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    乾隆丙午御题    ▲景泰蓝龙纹大盖罐    明代宣德款高62厘米宣德年间制(1426-35年)    此罐装饰有威武的云龙纹图案,底部饰有莲瓣纹,罐上的文字表明这件器皿是在“御用监”的督办和资助下完成的。此罐原为一对(另一只现藏于瑞士苏黎世的UldryCollection)并有水平书写的六字宣德款珐琅题款。此罐的云龙纹装饰制作精美,(色泽)堪与明代的釉下彩青花瓷器媲美。    ▲德化窑瓷瓶    德化窑曾经是宋元两代非常活跃的名窑,而后又在晚明和清代得到复兴。德化瓷器在此期间以带有颗粒的“甜白”胎体和微微呈现青蓝色的光滑细腻的白釉为典型特征。能够呈现这种纯净的白色,是因为胎体内铁杂质的含量极低所致。这两件瓷瓶的器型非常一致,其中一件因其胎体上的清晰题字而广受瞩目,另外一件因其珐琅釉装饰和底部的题款而颇受赞誉。    福建省德化明代,题字纪年为1639年和1628-44年    ▲玉面神人像    新石器晚期宽5.8厘米    它面方、嘴阔,长有獠牙;宽鼻、菱形眼,表情庄重;头戴冠帽、大耳戴环。这件玉面神人像极可能发现于湖北省石家河遗址群,据推断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为宗教祭器,是神权的象征。与同时期良渚文化及红山文化的玉器相比较,这件玉器在工艺上以剔地阳纹为特点,工序复杂,技艺更胜一筹。    ▲黄地青花四果石榴花盘    明宣德高5.5厘米口径29.5厘米    中央为缠枝石榴花,四周分别为柿子、桃子、荔枝及樱桃四种果实的花枝。宣德在位的十年,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瓷器达数百万件,产量之多、质量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青铜双羊尊    商代高43.2厘米    尊在商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盛酒器之一。这件双羊尊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它的形状为两只背部相连的公羊,双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弯曲,羊背相连托起尊筒,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赋予了双羊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    ▲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    元至正十一年高63.6厘米    这对龙纹大瓶几乎囊括了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故此对大瓶作为元青花标准器当为魁首。如仔细观察大瓶的象耳下沿、瓶肩处,则均能发现无釉点,显然是环的衔接处,但环的大小、形状等均无从考证。2004年安徽省当涂县出土一瓶(上),虽残但器型与龙纹大瓶相仿,其双环犹在且以八方形式出现,可做参考。    第二,此瓶成对,器型复杂,形体又大;九层纹饰(耳饰算一层),几乎囊括元青花绘画内容的全部(就差人物未画),尤其龙纹的绘制,形象凶猛,腾云驾雾,生动之极;元青花的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的绘制方法,都以此瓶为准。后凡是层次多,绘制内容相仿佛的元青花,都被统称为“至正型”,可见此瓶的影响力。    官窑侈口瓶,左|钧窑红斑长颈瓶,右|汝窑青釉三足奁,下    官窑侈口瓶浙江省杭州市,高18厘米,口径8.5厘米;钧窑红斑长颈瓶河南省禹县,高29厘米;汝窑青釉三足奁,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高15.3厘米,口径24.8厘米。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官窑尤其是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蓬勃发展,主要以收敛、温厚、宁静、含蓄等素色瓷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五大名窑在表现方式上大体相同,却各有千秋,但整体上都表达了宋代的宫廷审美,代表的是官方和贵族的利益。    ▲定窑刻花大梅瓶    河北省曲阳县,高36.5厘米    宋代的陶瓷,从官窑到民窑,整体上是一个非常丰满的体系,品种齐全,出现了所有的装饰手法,为中国陶瓷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民窑有八大系统,刚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其中北方青瓷耀州窑和南方青瓷龙泉窑因相似常被人错误判断。过去北方人看到龙泉窑称其为“南耀州”,而南方人则称呼耀州窑为“北龙泉”。    ▲龙泉青釉有盖执壶    浙江省龙泉地区,高21.1厘米    ▲耀州窑刻花大盒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高9厘米口径17.1厘米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高3.8厘米口径8.3厘米    斗彩是彩瓷的一种,即先用青花勾出轮廓线,再在轮廓内填上彩,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成化瓷器中斗彩价值最高,而所有杯形器中,鸡缸杯最为珍贵。“鸡”的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达着吉祥的寓意,但如此大量画在瓷器上的仅成化一朝。    ▲磁州窑白地黑彩熊纹枕    北宋高24.7厘米    色彩强烈的白地黑花是最典型的磁州窑瓷器,而率真、粗犷、自由、没有约束则是它最主要的特征。磁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窑口,化妆土的使用是其对陶瓷工艺的巨大贡献,历史上磁州窑大量出口,一直延续到明清,从未间断。    ▲树下说法图    唐代绢本设色高139厘米宽101.7厘米    这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绘画作品中保存较完整、年代较早的一件。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色调,渲染出一种静穆庄严的感觉,释迦牟尼端坐中央,各位菩萨分列两侧,倾听佛祖说法。    ▲木质观音像    宋/金高170厘米    这是一座真人大小的木质观音像,从造型上看依稀保存有唐代风格,观音的发髻高高束起,衣纹流畅,缨络华丽,表情安详而肃穆,并且通体施有彩绘,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油彩已经脱落。类似造像在10~14世纪的中国北方非常流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来自山西。    ▲大威德陶瓷馆内景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陈设思路奇特,与众不同,它不按常规分类,而是将同时期文物同时展出,加强横向比较。这正是我们的博物馆所欠缺的。我们可以在此馆看到中国古人创造的各类文明,在陶瓷旁边陈列着玉器,在玉器一侧,置放着青铜器,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示,给了后来者多种启示。    大英博物馆试图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向观众讲解中国文明的形成。把商周古玉摆放在青铜器旁边,就可以看出两者处在同一时期相互的影响。我们没权力说是玉器文化影响了青铜文化,也不能说青铜文化影响了玉器文化,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中国先民,看见的是同一文明的曙光,听到的是同一时期的清音,那么所要表达的应是同一种情感,同一种思绪。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宝藏    图文|易向    编辑|景德镇陶瓷艺术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是世界文明与智慧的宝库,而对于我们华夏子孙而言,大英博物馆又多了一层意义,因为这里记录着我们国家的兴衰荣辱,大量的中国文物流落海外,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中。根据中国国家文物部门不完全统计,世界47个国家200多大小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数量以百万计;其中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的国家和私人博物馆收藏。位于伦敦中心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 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其中约有2000件长期陈列于其33号展厅。大英博物馆藏品之精之全,世界上无其它博物馆可超越。 各国来伦敦旅游的人,几乎都要去大英博物馆观摩。不过若您经常过去,就会发现大英的藏品很少更新,据说是因资金紧张。目前仅10分之一的藏品长期展出,其它众多精美藏品仍然被封存,无法让人一睹芳容,甚是遗憾。进入33号展厅,从右至左,一路看过去,从高古到晚清,石器玉器铜器,陶器漆器青铜器以及瓷器,几乎所有中国古代艺术精品大的种类都可以在此看到。藏品包罗万象,品种繁多。历史跨度之大,几乎涵盖中华5000年文明史。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菩萨形象细腻唯美,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 及经卷多以万计,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 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该馆收藏的中国书刊有6万多种。著名的《女史箴图》长卷,传顾恺之的作品,现剩唐(8世纪)绢临本藏于大英博物馆,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抢劫到英国。大英博物馆藏的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更是精美绝伦,代表器有商代青铜双羊尊等; 在馆中央展示的各类唐三彩俑,施彩明艳,造型生动; 辽代和明代的三彩超大罗汉,法相庄严,栩栩如生就在33号馆楼上的是95号馆,这里就是著名的戴维德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该博物馆的藏品以中国古董陶瓷为主,馆中所收藏的约1700余件中国文物,其中瓷器为1,671件,均为极品中国瓷器,藏品自中国宋代到清代各个朝代,跨越了将近1千年。波西维尔戴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是二十世纪初最富盛名的中国古董收藏家,1927年,戴维德在其父 – 印度银行创办人Sir Sassoon David的支持下, 一举购得废帝溥仪皇帝从宫中盗出并抵押给银行的40余件精品官窑瓷器;这次收购使其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国瓷器收藏家;在其后的几十年中,戴维德爵士继续坚持他的精品收藏,并于1950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成立了中国文化与艺术专业,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艺术;1952年成立珀西维尔戴维德中华艺术基金会(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其展示的藏品质量之精,数量之多,已经使其收藏成为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世界第二重要收藏,其收藏的许多带款瓷器成为举世公认的断代标准器。最著名的藏品是元青花对瓶和7件汝窑器。该基金会汝窑收藏之精之多,使其得以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三家世界顶级博物馆分庭抗礼,堪称世界第四位。在知名港商文物收藏大家何鸿卿的支助下,2009年,大英博物馆与戴维德基金会达成协议,将其全部展品移至大英博物馆第95展厅永久陈列展示该基金会精美中国瓷器,这得以让无数好古之人一饱眼福。大英博物馆因藏品具有代表性,品种全面,历史跨度大,涵盖广, 断代基本精准,具有良好的传承,深得藏家喜爱,更是好古之人学习观摩的最佳学堂。
简介: 我爱吃蕃薯
书签列表还没有内容,你可以尝试点击文末的按钮收藏你喜欢或者没有看完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位大神有最新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