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无汗症岀.什么原因造成的

伤寒论中的但头汗出_山石神韵_新浪博客
伤寒论中的但头汗出
伤寒论中的但头汗出
《伤寒论》中述及头汗的条文共有9处,如但头汗出、但头微汗出、头汗出、额上微汗出、额上生汗等。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胡希恕解释摘选:身发黄的黄,不是黄疸,是熏黄,大概如艾叶熏的黄​色。阳盛、阴虚指的是阳气、热和津液;阴阳俱虚阳指的是气阴指的是血。身体枯燥,联想到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消瘦。燥就是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热往上涌,同时里头也干了,胃里头有燥结了,燥结列于腹,压迫腹膜,就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就是热太甚,热壅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干,大便硬,阳明内结,一定要说胡话。甚者至哕,这个津液再虚到家,胃气也就要败了。至哕,这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尤其胃到了这种极其危险程度了。手足躁扰,那么这时候人体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脚躁扰,没处搁,没处放,但人是不知道的,所以紧接着讲捻衣摸床,这是最险恶证侯,捻衣襟边,摸床沿,人要死的时候,是有这种情况,这是病实证虚了,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他没意识的举动,所以捻衣摸床,什么也不知道这是危乎殆的。如果津液要是恢复,小便利了,其人可治,否则就不行了。那么这一段与上面不同,比上面严重。尤其虚,津液虚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头一段只是里有热,并不虚。如果是太阳中风,要是用火劫排汗,更危险,这段主要是这个问题。
联想:现在食道癌后期人骨瘦如柴,大便硬甚至需要扣,咽干声音嘶哑,吃不下。这样的病人还能烤电治疗吗?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6、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胡希恕解释摘选:这个人只是额上微汗出,旁处无汗,所以热也不得外越,而小便再不利,所以也必发黄。
​7、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8、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28条内容: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1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补充:​​
1、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金匮湿)哕是下之后胃虚的表现,冲饮引起上头胸满,下边小便不利。如苔不是苔黄白白滑。水寒在上,热在下,口渴不能饮。参考阳明系在太阴手足温和柴胡桂枝干姜条,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阳微结。
2、湿家下法,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金匮湿)脾胃虚生湿,虚脱,气虚于上则额头汗出,精脱于下则小便不固或艰涩,大便下利。上下虚脱,必死无疑。
从上述涉及“但头汗出”的条文可以看出,其出现均在三阳经,而三阴病证未见述及。但是从219条的三阳合病会出现“额上生汗”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断三阴病中的少阴阴盛格阳证,也可见额上汗出,且其汗出必冷。但仲景毕竟在少阴病原文中未叙及头汗出,可见仲景对头汗出发病机理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人体汗出以阳用事这一生理、病理特征方面。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热为阳邪,其性有蒸腾、外泄二性,不论是热与有形之邪相结,还是热邪位置偏上,或者是虚阳上越等原因,均可使体内之热邪无法从肌肤外泄,从而循经上越。可见“头为诸阳之会”之“阳”,不但包括了《伤寒论》的手足三阴三阳六经的生理之阳,而且也包含了人体内阳邪为患的病理之阳。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反映着人体阴阳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在《伤寒论》中对辨汗之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但头汗出”论述非常典型。笔者认为,《伤寒论》中导致“但头汗出”的机理有4个,即热与有形之邪相结、误用下法导致变证、火劫伤津而热迫津泄、少阳阳微结。
《伤寒大白》 & 卷三
外感发热,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气外解。然所以致其汗出者。皆赖胃阳敷布,而能升降阴阳发越毛窍者也。故凡中焦无病,则上下通达,遍身汗出而解。若中焦痞塞,则热结、水结,寒结、痰结、气滞、夹食、蓄血,皆能壅滞经络,但头有汗,遍身无汗,邪气不能外解。是以头汗非轻症也,然亦有各条分别。外邪传入少阳,结于胸胁,上熏于头,则心烦懊而头汗,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烦渴多饮,温热不得发越,上冲头角,而发黄头汗者,神术干葛汤。若见背强身痛,不能转侧,恶寒而头汗者,当治太阳,用羌活胜湿汤。水饮蓄结中焦,怔忡上攻,但结胸无发热,但头微汗无表症者,半夏茯苓汤,甚者陷胸汤。若瘀血在上,红花桃仁汤。若瘀血在下,小便利,大便黑,小腹硬而头汗者,桃仁承气汤。若热入血室,迫血妄行,下血谵语而头汗者,归芍柴胡汤。甚则刺期门,以泻血室之热。中焦痞结,子和每用吐法。痰饮食积,凝结中焦,但头有汗,遍身无汗,家秘用干葛、柴胡、防风三味煎汤,调保和散,频服神效。若有燥火,冲葡萄汁、竹沥。若里热火闭无汗,用山栀、豆豉、葱头、滑石。夫柴胡、干葛、羌活、防风,但能发在表无汗,不能发在里火闭无汗。栀子、豆豉、滑石、葱白,但能发在里火闭无汗,不能发在表无汗。麻黄、桂枝,但能发寒邪外束,内无积热无汗,不能发风热外闭,内有积热之无汗。凉膈泻心汤,但能发热结肠胃无汗,不能发在表风寒闭郁之无汗。是以外有表邪,内有积热,妙在双解表里。胸前凝塞,胃阳不能敷布而无汗者,妙在开发胸前,升扬胃气。是以治头汗之症,必要互参无汗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大柴胡汤。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水结胸胁也。但头微汗,大陷胸汤。详注结胸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与夫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也,宜柴胡桂桂干姜汤。
此申明头汗症之未解者。头汗微恶寒,手足冷,表症也。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里症也。表里两见之症,若脉数大,可以双解。今脉细则未能解,又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反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遍身无汗,又寒热心烦,少阳太阳表症未解也,故宜此汤。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弱,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而喘,口燥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太阳中风,阳邪也,以火劫之,血气沸腾,灼其身发黄。火伤阳分,上冲作衄;火伤阴分,小便遂难。阴阳俱伤,身枯燥,但头汗。火伤脾肺,则腹满而喘,口干咽烂,大便不行。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扰乱。此时惟赖小便利者,津液尚存,尚可救。
太阳病,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此条详注结胸。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又云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
此二条反复明头汗身无汗,湿热不得内外分消,必发黄而小便不利。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
此言阳明病下后,外有热,手足温,则表邪尚未内陷,当解表。今因心中懊,但头汗,故用栀子,去烦涤热,豆豉宣散,胃阳敷布,作汗外解。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 然汗出而愈。
阳明有热,深入藏血藏魂之所,火扰神明,则下血谵语,如见鬼状。热邪闭而不宣,故但头汗。刺期门,则营卫得通,遍身汗出而愈。可见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不从少阳起见,乃清解厥阴邪热。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不从厥阴起见,清解少阳邪热也。
小柴胡汤 见恶寒头眩。
栀子豆豉汤 见懊 。
干葛神术汤
干葛 苍术 防风 石膏
阳明湿热,闭郁中焦,胃阳不能敷布,但头汗周身无汗,故以此方宣发胃气。
羌活胜湿汤 见身重。
阳明头汗,用前干葛神术汤。太阳头汗,当用此方。
半夏茯苓汤
熟半夏 白茯苓
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逐胃家水饮,则胃气清和,而 汗出。
红花桃仁汤
血瘀上焦,常有发黄头汗者,此方瘀血散则汗出而邪散。
桃仁承气汤 见蓄血。
血瘀上部,前方红花桃仁汤。若血瘀下部,头汗而脐腹硬满者,当用此方。
归芍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当归 白芍药
牡丹皮地骨皮热入血室,但头汗出,仲景以小柴胡汤治之。家秘重加当归、白芍药,则功力愈专;加二皮,则身热易退。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大陷胸汤 见结胸。
茵陈汤 见发黄。
发黄头汗症,皆系湿热,治分发表清里二条。前方干葛神术汤发表之法,此方清里之法也。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blog/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165,160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第三方登录:【导读】很多人都知道咳嗽有寒咳和热咳之分。但是具体到什么叫做寒咳可能很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什么叫做风寒咳嗽?风寒咳嗽的原因是什么?风寒咳嗽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风寒咳嗽应该如何治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风寒咳嗽就是风寒侵体令呼吸系统受损的疾病之一。风寒咳嗽是一种中医病证名,为外感咳嗽的一个主要证型。是由机体感受风寒、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临床可见咳嗽声重,咽痒,恶寒无汗,头痛或发热,甚则喘急。而在西医学上,就不存在风寒咳嗽的概念。西医认为,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虽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剧烈长期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风寒咳嗽的原因是什么?中医认为风寒咳嗽是由于风寒侵体引起。尤其是在天气寒冷和寒热交替的时候,风寒越容易入侵人体,引起咳嗽。而西医认为,咳嗽是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当呼吸道粘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有助于排除自外界侵入呼吸道的异物或分泌物、消除呼吸道刺激因子。
风寒咳嗽通常会有如下症状:咳嗽频作,咽痒声重,鼻流清涕,或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伴有咳嗽痰多色白质稀。咳嗽声重,且咽喉痒,痰稀薄色白,并伴有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的人,一般患的是风寒咳嗽。可考虑服用通宣理肺丸等治疗,饮食上,可喝紫苏粥、葱白粥等,但不要吃苦瓜等偏凉的食物。
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呢?风寒咳嗽症状为: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风热咳嗽症状为: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咳声嘎哑,且咽痛、痰黄黏稠不易咳出,伴有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等表现的,为风热咳嗽。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用于治疗咳嗽的药物如川贝枇杷散和强力枇杷露均不适宜风寒咳嗽时使用。风寒咳嗽,当以祛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当以发散风寒,宣肺止咳为治。重要的是能促进排出气管内之痰,和减少气管内的分泌,可选用三拗汤加减,药取麻黄、甘草各3克,杏仁、荆芥、前胡、桔梗、苏子、法夏、陈皮、桂枝、百部、白前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可选用杏苏止咳糖浆、小青龙口服液等。引起咳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将咳嗽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等,因此止咳中成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不对证下药,则无法达到止咳的疗效。例如川贝止咳露、强力枇杷露偏寒,不适合风寒咳嗽者服用。很多人认为咳嗽不用治疗,扛一扛就过去了。其实,如果在咳嗽发生的起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使咳嗽频繁发作,导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胸痛等。对于感冒咳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
有一些民间的饮食偏方,对于风寒咳嗽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1、花椒冰糖炖梨梨一个,洗净,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0颗花椒,2粒冰糖,再把梨对拼好放入碗中,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可,一只梨可分两次吃完。蒸花椒冰糖梨对治疗风寒咳嗽效果非常明显,但有的孩子不喜欢花椒的味道,家长可自己选择。2、姜葱粥生姜、葱白各20克,粳米150克。入米煮粥,待熟时加生姜、葱白,稍煮即可,趁热食用,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功效。3、糖姜枣汤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水三碗煎至过半,炖服。服后出微汗即愈。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受寒腹泻等。4、姜糖水生姜20克,红糖20克,加水200毫升,煮开后趁热频服,或加食热粥,具有祛风散寒温中的作用。5、萝卜葱白汤料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身倦酸痛等。6、罗汉果柿饼汤料罗汉果半个,柿饼3个,冰糖30克清水两碗半共煮至一碗半,再下冰糖,去渣。1天分3次饮完。清肺热,止咳嗽。尤治小儿百日咳及痰火咳嗽等。
风寒咳嗽的时候,要注意多喝水,避免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此外,风寒咳嗽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1、平时注意休息,加强锻炼,感冒流行季节小心防护,不要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免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等刺激。2、如出现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及时采取措施或到医院诊治,以防风寒感冒加重导致出现风寒咳嗽。风寒咳嗽早期,忌用收敛镇咳药,若误用可导致肺气郁遏,外邪不能外达,反而造成慢性咳嗽,日久难愈。3、咳嗽时急速气流从呼吸道中带走水分,造成黏膜缺水,应注意给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4、多喝温热的饮料可使宝宝黏痰变得稀薄,缓解呼吸道黏膜的紧张状态,促进痰液咳出。最好让宝宝喝温开水或温的牛奶、米汤等,也可给宝宝喝鲜果汁,果汁应选刺激性较小的苹果汁和梨汁等,不宜喝橙汁、西柚汁等柑橘类的果汁。5、。风寒咳嗽,饮食不宜肥甘滋腻,也不宜食生冷之品,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功能,助生痰湿,加重咳嗽。6、对于有过敏性咳嗽的孩子,家中的尘螨、粉尘、猫狗毛、霉菌孢子或蟑螂的分泌物,都可以导致孩子过敏咳嗽。所以,家长需要把枕头、床垫、棉被拿到阳光下曝晒及经常清洗,将枕头、床垫、棉被套上防螨被套,避免绒毛玩偶,更要避免养猫狗等宠物。 ...
选择食物分类
五谷杂粮食物加工篇蔬菜/食用菌肉禽蛋/野味水果水产品/海鲜调味品饮品/饮料零食/小吃豆/乳/奶制品干果补品草药
选择适用人群
客户端下载当前位置: >
四肢重!排泄浊!口舌黏!浑身腻!
- 中医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症"。
- 这里的痰是指水液代谢过程不畅通而产生的废物。
- 随着气血的运行流窜全身,位置不定,引起许多疾病。
- 痰湿质的形成于生活方式关系最为密切,多发于生活富足的人。
①《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于日颁布的国家标准。
② 多种体质并存是多数人的状态,不必过于担心,调整生活方式是有改变的可能的。
痰湿困脾的症状:
肥胖多表现为大腹便便,是因为脾胃动化功能相对不足,导致体内水液好布散耐成疲湿。
贪睡脾主思,脾虚易致贪睡。而且痰湿者血液黏稠度较高,血气运行不畅,脑部供血不足,因为贪睡无力。
油腻皮肤毛孔也是人体代谢通道之一痰湿者的皮肤代谢物往往比较油腻、黏稠,极易形成座疮。
痰湿者的其他症状:除了以上三种特征之外还有一些症状,可以作为判断痰湿与否的参考。
痰湿困脾体质
出汗多或无汗
痰湿者要么出汗太多,导致体味,要么就是少汗无汗。
小便浑浊、起泡沫
痰湿者体液黏稠,因此常见小便浑浊之状。
舌头胖大,舌苔厚
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冬进呲补,否则痰湿更重。
经少、经迟甚至闭经
如果痰湿肥胖和月经不调混在一起,将很难治疗。
动作缓慢,反应迟钝
痰湿者脑部供血不足,往往反应比较迟钝。
不爱喝水,喝水易腹胀
痰湿者口中黏腻,很少口渴,喝水也不易吸收,易致腹胀
痰温容易导致的疾病:
中医常说,"百病皆由痰作崇"、"顽痰生怪病",痰湿体质是酝酿疾病的温床,很容易引发肥胖、"三高"和代谢综合症,具体来说,可能导致以下病症。
"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痰湿者极易发胖。
一般是伴有胸闷、恶心、眩最、肿胀症状的高血压。
痰湿提高了血液黏稠度,容易引发高血脂。
饮酒、饮食肥腻、熬夜引起的脂肪肝,多数与痰湿体质有关。
痰湿引发高血脂,再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引发冠心病。
脑血管疾病
高血脂、高血压很容易引发脑血管疾病。
益气健脾化痰燥湿的方药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痰湿体质油皮肤居多,很容易生痤疮。
痰湿者往往由饮食不节引起,长此以往就容易患肠胃疾病。
痰湿阻滞血脉,容易形成月经延后、量少甚至闭经。
造成痰湿困脾的原因分析:
痰湿体质的成因主要是体内湿邪无法代谢造成的,除了与生活环境相关之外,后天不良习惯对肺、脾、肾的损害也是重要原因。
不良习惯对肺、脾、肾的伤害肺、脾、肾三脏对调节人体水液代谢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很少运动,又有一些不良习惯对肺、脾、肾造成了损害,那么营养水液将多进少出,就容易壅滞体内形成痰湿体质。
久坐,长时间含胸埸背,压迫肺部呼吸浅,再加上有空气污染这祥的习惯会导致氧气不足体内的食物很难代谢,致使痰湿堆积于体内。
长期口味偏咸,食盐太多。口味过重,长期吃盐太多也会增加水湿,既伤脾,也伤肾。
食物肥腻、寒凉,暴饮暴食,常吃减肥药,常发怒、情志不舒展,导致伤肝,转而伤脾。不吃早餐,熬夜吃夜宵,饮酒过多,伤肝转而伤脾,饮食不节易伤脾胃。发怒、熬夜则易伤肝,肝木克脾土,伤肝就容易伤脾。
了解脾脏:
中医认为,脾属土,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是人体气血的运化通道。痰湿者补气,主要就是补脾之气。但是中医所说的脾,和西医或解剖学上的脾脏并不是一回事。
中西医分别对脾脏位置的认识:
西医解剖学脾属于网状皮系统,位于腹腔左上方,暗红色,质软而脆,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内部可分为红髓和白髓。
中医位于中焦,膈之下,与胃互为表里。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医理论的"脾"其实对应的是现代医学的胰脏,或二者的结合。
中西医分别对脾脏功能的认识:
西医解剖学:
1、红髄过滤和储存血液脾属于网状皮系统,位于腹腔左上方,暗红色,质软而脆,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内部可分为红髓和白髓。
2、白髓对抗外来微生物及感染其中的巨噬细胞能将哀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病菌、原虫和异物。
3、脾中的淋巴细胞制造抗体摘除脾脏后,人的免疫力将大大下降。
1、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若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则气血化源不足,容易消瘦倦怠。若运化水液潴留,聚生痰湿水肿。
2、统摄血液与心、肝配合,统摄血液循环,使血不妄行。脾气虎弱,则气不摄血,易致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等症。
3、主肌肉四肢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脾气衰弱,营养缺乏,则肌肉消瘦或萎缩,四肢乏力。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涧,口能知五味。脾气虚弱,则唇色淡白,饮食乏味。
常用祛痰湿的中成药:
痰湿者仅仅依靠食疗来纠正体质偏颇会比较难,必须配合药物治疗,以下几味中成药对祛痰湿有较好的疗效但都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祛痰湿中成药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症,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头悸,舌荅白滑
金匮肾气丸
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脚软,下半身发冷,小便不利,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症。
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盛症。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舌淡荅白腻,脉虚缓。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症,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香砂六君子汤
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症,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疲倦殆,或气虚肿满。
絞股蓝总甙片
益气健脾,祛痰降脂。对痰湿导致的高血脂症有很好的疗效。
陈夏六君丸
补脾健胃,理气化痰。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腹胀胸闷,气虚痰多。
排毒养颜胶囊
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痰湿者大便粘滞,腹胀,痤疮加重均可服用,但不宜久服。
燥湿健脾,消胀散满。主治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
促进发汗的四大方法:
痰湿者体质一定要想办法促进发汗,发汗将使部分痰湿排除体外,从而促进优质的改善。一般来说,促进发汗有一下四种方法,痰湿者不妨试一试。
多运动,运动至出汗每次运动至全身微汗、面部发红。或者先洗热水澡或喝热水之后再运动。
夏季坚持每天喝生姜茶生姜具有良好的散湿作用,可暖脾胃、促发汗在秋冬干燥季节则不宜再多吃。
坚持洗热水澡,即使頁天也没例外最好是泡热水澡或蒸桑拿,洗到全身微微发红这样毛孔张开,更利于发散湿气。
少吃冰冻寒冷的食物尤其是夏季,应当少吃冰冻食品,这些食品将促进毛孔收紧,不利千湿气发散。
痰湿体质者的四季起居养生:
春夏:多吃姜,少寒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痰湿者在署热幸节应少用空调,少吃冰冻食品,多吃生姜,适当晒晒太阳。
秋冬:味清淡,少进补痰湿者在秋冬不宜跟风进补,除非还兼有明显的气虚、阳虚。痰湿者应该多吃清淡食物,如山药、莲藕、扁豆等。
少用空调夏季痰湿者应多出汗,吹空调不利于痰湿的消散。尤其出汗之后立即吹空调更伤身体。
多晒太阳,洗热水澡阳光能散湿气,振奋阳气。泡浴直至全身发红,毛孔长开,这样最利于痰湿消散。
衣服宽松宽松的天然纤维衣服,利于湿气的散发。痰湿者长时间穿紧身塑形内衣,会致明显口臭。
痰湿外寒者的饮食宜忌:
注意控制饮食,多吃清谈食物,忌食厚味寒凉,增强脾对水液的运化能力。
改变不良习惯,避免居住在温邪环境中,多做户外运动,衣着宽松。
蔬菜类宜忌
荤腥类宜忌
水果类宜忌
调味品类宜忌
相关阅读:
大家正在看什么
708941人看过
677915人看过
525753人看过
492529人看过
429112人看过
404795人看过
384341人看过
334992人看过
284350人看过
272070人看过
262958人看过
260362人看过
257262人看过
251325人看过
236696人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