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在线翻译词典.张伟.怎么翻译

当前位置: >>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
第二讲 中西翻译简史 及翻译的标准张伟红
主要内容? 一、中国翻译简史(三 次高潮) ? 二、西方翻译简史(六 个阶段) ? 三、翻译的标准 一、中国翻译简史? “文化(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 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任何文化都不能 永存。然而,中国文化似乎是个例外。 五千年来,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走 过了不少坎坷的道路,但是中华文化 却一直没有消逝。” ?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 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 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 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 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 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 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 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 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 孙,P3) ? 有关翻译的书面记载: ? 周朝 设有专司接待夷族来宾之 官员,即翻译官,称为“象 胥”,“舌人” ?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 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 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L, 北方曰译。”(礼记? 王制) 1. 佛经翻译时期(东 汉至元末,2世纪至 16世纪)特点:时间长;译量大; 译者多为佛教高僧; 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 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 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 组织翻译《金刚经》 《法华经》等300余种佛 经 ★彦琮:译人“八备”; 第一个将汉文译成梵 文;中国第一部翻译 理论书《辨证论》 ★玄奘:“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将《道 德经》译成梵文;运 用补充法、省略法等 翻译技巧 2.西方自然科学翻译 (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明末至清朝中期)? 特点:译者多为西方 传教士以及少数从事 科学技术研究或对科 学技术感兴趣的中国 士大夫;翻译西方自 然科学,如数学、化 学、机械方面的书籍 ? 徐光启(明):数学家,农学 家,《几何原本》前六卷(意 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 ? 李善兰(清):数学家,《几 何原本》后九卷(与英国人伟 烈亚力合译)、《代数学》、 《代微积拾级》 3.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特点:主要由文人从事翻译工作;较多介 绍西方的社科、经济及文学作品;政府成 立专门培养翻译人才 及译书的机构。? 严复:《天演论》、 《原富》、《群学肄言》 “译事三难,信达雅” ?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 事》、《黑奴吁天录》、 《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 品 ★京师同文馆(1862 年,北京、上海、 广州) ★江南制造局翻译 馆(1865年,上海) 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巴金、梁 实秋、徐志摩、郁达夫 朱生豪、傅雷、董秋斯、张谷若等英文译作: 《镜花缘》 《老残游记》 《浮生六记》 ? 郭沫若:《浮 士德》《少年 维特的烦恼》 等 ? 傅雷:《高老 头》、《欧也 妮? 葛朗台》 ? 梁实秋、朱生 豪:莎士比亚 全集 ? James Legge(理雅 各,英国人):英 译《四书》《五经》 《庄子》 ? Arthur Waley(韦 利,英国人):英 译《诗经》《论语》 《猴子》 二、西方翻译简史? 肇始阶段(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三、二世 纪):将希腊典籍译为拉丁语 ? 宗教翻译(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罗 哲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 中世纪西方翻译(11-12世纪) ?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翻译活动渗透到 思想、文学、宗教、哲学各个领域 ? 近代(文艺复兴后至二十世纪初):文豪的作 品 ? 现代西方翻译(二战至今):范围广、规模大、 专门职业、成立翻译组织 三、翻译的标准中国: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文??质?之争(佛经翻译); ? 信达雅(严复);(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 神似(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 ? 化境(钱钟书);(sublimation) “文学翻译的最 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 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 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 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 迅); 西方? 翻译三原则(泰特勒Tytler)(1)译文应完全传达 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和原作属于 同一性质;(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孙,P6) ? 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奈达Nida): “译文读者读 了译文,应当得到像原文读者读原文一样的感 受。? ? 等值论(卡特? 福特);多元系统论(佐哈尔);改写 理论(勒菲弗尔);目的论(弗美尔) ?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 忠实: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原作风 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 的语言风格)Eg. Size don’t matter, chopping wood... A:说到劈柴,个头并不重要 B:个头没啥关系,劈柴嘛......? 通顺: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合乎规范, 不可逐字硬译。Eg. Consequently Mr. Micawber was soon so overcome, 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 A:结果密考伯先生不久就伤感得把他的眼泪同她的 和我的混合起来了。 B:结果是,一会儿米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 我,眼泪对流起来了。
中西翻译简史 1、3、5 章课后习题答案“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 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 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西翻译简史...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 异性与调停。这些...【中西翻译简史】复习内容1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整理哒~~翻译...P45~53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公元 148 到 256: 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中西翻译史的分期 第一节: 第一节: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 1.中西译学界对中西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1)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廖七一援引历史...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文学翻译的主要代表是林纾() ,又名林琴...中西翻译简史 34页 免费 中西翻译简史 13页 免费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 对于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并无统一标准。 谭载喜根据历史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把西方翻译史划分成六...中外翻译简史 16页 2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中西翻译简史阅读书目 隐藏&& 《中西翻译简史...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18页 免费 中外翻译简史 16页 ...1. 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 首先考虑的是...4. “神似”与“行似”的和谐体现了中西美学之...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 参考...中西翻译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4.王铁钧。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 24页 免费中​西​方​翻​译​史​专...中国学者辜正坤提出了翻译的“多元标准互补论” 。请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比较。/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如何确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001,001分享邀请回答12K93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6K2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高校教学论文相关信息
?相关高校教学论文文章推荐
热门高校教学论文文章推荐
本文选取从1998年至2011年所发表的
感恩,是得到他人恩惠时表达感激情
摘 要 尝试从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角
本文以计算机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近年来国内科技迅猛发展,数学建模
全国高等院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人人会管理,
体验模式是以情感教育为目标、以
特别合作伙伴
高校教学论文文章阅读排
翻译过程:不断语境化
作者:教育界杂志社
摘要:翻译过程研究目前呈现出多视角和多层面的特点。本文在梳理翻译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整体主义语境论和对翻译语境理解,对翻译过程进行重新解读,认为翻译过程本质上是译者不断语境化的过程。
  张伟丽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关键词:翻译过程 翻译语境 不断语境化
  一.翻译过程研究线索
  翻译过程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忽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是造成议论研究不够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1]。因此,翻译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对译者的翻译过程的解读提出了一些多样化的翻译过程模式。整体看来,已有的翻译过程模式具有多角度性和多层面性。
  语言符号角度:基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对深层结构浅层结构的论述,尤金&奈达(1969)提出了著名的逆转换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简化为公式性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在分析阶段,译者需要确定原文文本意义,包括词汇、句法 、和修辞等意义。在转换阶段,译者将原语转换成目的语。在重组阶段,译者把在分析过程中析解出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在检验阶段,译者对比原文和译文,确保意义对等。尽管该模式简单直观,本质上却是翻译操作步骤,&转换的心理机制至今是一个迷&[2],因而解释力具有一定的局限。
  社会语用角度:我国学者李占喜从语用学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3],将翻译过程看做一种社会交际,基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及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构建了译者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将翻译解读为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和动态的顺应过程。译者面对原文寻找最佳关联,面对译文进行动态顺应。这种翻译过程模式将译者认知和语境因素放在了中心位置,用不同的理论在阐释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未对译者认知进行详细的探讨,只是笼统地冠以认知之名。
  经验认知角度:基于对人类心理认知的理解,Bell(1991)将翻译过程看做心理认知过程,将其分析和综合两个阶段,在分析阶段,译者识别原文词汇,进行句法分析,在语义加工和语用处理后在认知中形成语义表征。在综合阶段,译者以语义表征为起点,经过语用,语义,句法和词汇层层整合得出译文。该模式描述了翻译过程译者的思维路径,阐述了译者的转换过程,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说明译者思维活动的基础。
  译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路向从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渐渐突出译者的作用,探索译者的认知过程。但是以上翻译过程模式均未解释翻译思维活动展开的基础和依据,无法给出翻译过程一般性,普遍性和整体性的解释。基于整体主义语境论和对翻译语境的理解,对翻译思维过程进行阐述,并给出思维过程展开的基础,正是本文的方法论旨趣所在。
  二.不断语境化
  1976年,Gumperz在《语言与语境论集》一书中提出了&使语言语境化&的概念。基于这一概念,我国学者提出不同的语境化翻译过程的模式。在对翻译语境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彭利元将翻译过程理解为翻译语境在时空经纬网上的共时对话和历时对话,从而凸显翻译语境的中心地位[4]。此外,张向阳认为,翻译运作所考虑的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相关语境因素的解构与重构就是语境化的翻译过程[5]。尽管这些学者已经将语境化纳入了翻译过程研究,但是对翻译语境认识的局限将他们的语境化研究局限在语言文化层面,未能把握其实质和整体。
  整体主义语境论认为,语境是影响与制约语言发生发展、存在与变化的因素[6],与人类文化过程同构[7]。在此基础上,翻译语境就是影响和制约翻译发生发展,存在,变化的因素,贯穿了翻译的整个过程。译者在翻译中调用的一切语境都是个人化的经验体验的结果,是在与其他人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之后产生的认知,因此具有本质上的关系性和形式上的认知性。翻译过程以翻译语境为基础,可以解读为译者不断语境化的过程。
  (一)翻译理解过程
  翻译理解阶段,译者对原著进行主动地&解读&,在翻译语境下不断地对原语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解构和破译的过程。在解读原语文本过程中,翻译语境的关系性和认知性决定了翻译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译者对原文语境进行解构的依据正是翻译语境,也就是说,译者对原文的解构过程是以译者在长期的社会和自然活动中产生的自身经验体验和概念化了的知识为基础的,这些经验体验,认知知识决定了解构过程的方方面面。这种构建主要是从自下而上的,从语言域上升到社会域,文化域和认知域,形成非语言的认知性的意义表征。因此,翻译的理解实质上是译者对语言符号进行语境化的过程。
  1. 语境化提示语
  语境化提示是Gumperz的又一重要学术理论,&语境化提示指有助于指示语境预设的任何形式,这些提示依据历史上给定的语库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包括词汇、句法选择、表达形式选择、回话起始、结束和序次策略选择,而且还包括编码、方言和语体上的转换过程及韵律现象等&[8]。因此,语境化提示是交际者解构话语的外在必要条件。
  译者面对原文,进入译者认知的正是一系列的语言符号形式,并不是语言符号映射在了译者的认知,而是译者主动将其摄取到认知中。在摄取语言符号之后,译者的感觉器官对刺激做出反应,即析解文字符号的基本意义。这些语言符号提示译者对应的解构途径和解构结果,由于语言符号的熟悉程度和显映程度不同,译者付出的努力并不一致。但是,无论付出对译者理解过多少努力,语境化提示均对译者的解构产生了作用。在一般性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接触的语境化提示多为语言符号形式,语境化提示语这一概念更能来指代翻译理解中提示译者解构途径和解构结果的语言符号信息,译正是者在语境化提示语的触发下对原文进行解构的。
  2. 理解中的语境化过程
  理解的语境化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语境基础上,在语境化提示语的触发下,对刺激进行处理、解释、分析和整合的思维过程。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理解的思维过程提出过不同的假设模型,例如加涅(Gagne)的记忆信息加工模型,费礼莫(Fillmore)的框架理论和凡&戴伊克(Van Dijk)的构建整合模型。尽管划分了不同的步骤,采用了不同的术语,这些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外来信息刺激并激活长时记忆或者先知识网络中相关内容,经过加工和处理,外来信息认同,否定或者重组激活的信息,从而产生加工结果,构建对信息的理解。
  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语境化提示语进入译者的视觉,刺激并提示译者翻译语境中关于对应字符的内容,这些语境化提示语具有不同显映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帮助译者识别语言内容,缩小相应的语境范围。随着对其他字符的识别,译者以往与当下经验中相关度更高的内容得到凸显,否定和重组,帮助译者构建对原文的理解。可以看出,翻译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在先知识基础上的组合和筛选,而是一种关系性的过程,一种在以往的关系性经验中不断关系的过程。翻译理解中语境化的产物是非语言的意义表征,该表征的完整程度取决于译者在语境提示语下激活相关语境的能力大小以及译者经验体验,感知认知储备的丰富程度。
  (二) 翻译表达过程
  在解构原文获取意义表征之后,译者进入了翻译的表达阶段。在这个阶段,译者需要将意义表征用目标语传达出来。传达意义的过程就是译者根据对读者的预期用目标语构建意义表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并不是被动的传达意义,而是主动的对意义表征进行筛选和组合,从而传达原文所要传达的意图和意义。在此过程中,译者对读者的预期和对目的语的掌握都属于翻译语境的范畴,因此表达过程也以翻译语境为基础,是译者语境化的过程。相比翻译理解过程,翻译表达过程的语境化是逆向的,以自上而下的构建方式为主,将认知域,社会域,文化域的内容降落到具体的语言符号上,形成语言的,实存的意义表达。因此,翻译表达是逆向的语境化过程。
  1. 语境化提示信息
  对应于语境化提示语,译者构建译文也是在一定的提示下实现的,由于这些提示的非语言性和认知性,我们将其定义为语境化提示信息。语净化提示信息存在于意义表征中,根据不同的显映程度要求译者付出不同的认知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原文在语言系统和文化系统上不同于译文,语境化提示信息的显映程度并不一定对应于该信息在译文构建中的凸显程度。因此,译语构建不是直接基于语境化提示信息进行对应性的转化。事实上,语境化提示信息刺激并凸显译者译语经验中相关概念与语言形式,帮助译者选择恰当的语境组合和意义分配。
  2. 翻译表达中的语境化过程
  经过翻译理解阶段的语境化,在意义表征生成之后,译者开始整合意义,构建译文。意义表征根植于译者的认知中,以语境化提示信息的形式参与译文构建。语境化提示信息刺激和凸显译者经验中对应的概念和范畴,对概念范畴的理解存在与翻译语境中,是译者长期经验的结果。之后,译者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并确定相对应的范畴和概念,并基于此构建译文语篇。在同一种语言系统中,同样的范畴和概念通常具有多种语言形式,因此,基于确定的范畴和概念构建语篇的过程就是译者选择语言形式进行意义分配的过程。该过程同样是一个语境化的过程,是译者基于译语语言和文化经验确定语言形式和意义分配的过程。当然,译者在翻译表达中的语境化过程也是在翻译语境中进行的一系列关系过程。
  结束语
  翻译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意义的语际转换,也不只是文化的解构和重构,而是译者在翻译语境中关系性的过程,是不断语境化的过程。以不断语境化来解读翻译过程一方面可以涵盖翻译过程的整体性,避免将翻译过程理解为文化互动或认知推理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翻译过程的动态性,避免将翻译过程理解为静态的多步骤机械化加工过程。
  [1]吴义诚,翻译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中国翻译. 1997(2):2- 6.
  [2]郭建中. 简评《西方翻译理论精选》[J]. 中国翻译. 2000(5):66-67
  [3]李占喜. 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4]彭利元. 论翻译中的语境化[D].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5]张向阳. 论翻译中的语境化[J]. 株洲工商业学报. 2005(5):120-122
  [6]韩彩英. 语境本质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5):43-47
  [7]韩彩英. 文化关系和文化过程:认识活动在语境中的语言-符号确定性[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2):44-49
  [8]约翰&甘伯兹. 徐大明、高海洋译. 会话策略[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伟丽(1993-),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就读于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教育界杂志社)
------分隔线----------------------------
◎ 广告赞助
◎ 版权说明COPY RIGHT
任何个人及媒体在转载或引用本站文章作品时请遵守以下版权要求:
未经本站和原作者同意,不得擅自将转载本站的文章做任何修改。
转载务必注明本站网址 (http://www.jyjzzs.com),或所转文章在本站的文章网址。
转载或引用本站的文章作品时,须同时注明原作者姓名。
本站的文章若附有单独的版权声明,则除上述各条外,还须遵守文章所附的版权声明
(两者矛盾的部分以文章所附的版权声明为准)。
本站最终解释权归《教育界》杂志官方所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山大学2017年博实目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doc 5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中山大学2017年博实目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山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
学科代码,名称
及学科方向指导教师导师研究方向人数考试科目备 注111 中国语言文学系 (电话:020-)310303 社会学(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3 日语、1105 德语
(2)2002 民俗学
(3)3002 民间文学04 民俗学王霄冰民俗与当代社会刘晓春民俗学理论与实践0501 中国语言文学方向01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1105 德语
(2)2003 中国美学史
(3)3003 西方美学史
方向02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7 韩语
(2)2004 现代汉语
(3)3004 应用语言学
方向03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
(2)2005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
(3)3005 汉语言文字学专题
方向04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3 日语
(2)2006 古典文献学基础
(3)3006 古典文献学专题
方向05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3 日语
(2)2007 中国古代文学史
(3)3007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方向06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3 日语、1104 法语、1105 德语
(2)200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3)3008 中外文论
方向08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1105 德语
(2)2009 世界文学经典
(3)3009 文学理论与思想史
方向Z1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3 日语
(2)20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3)3010 综合考试(含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口传文艺学)01 文艺学陈林侠电影及文化研究王坤文艺美学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李炜现代汉语研究及应用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庄初升方言研究及应用林华勇现代汉语研究及应用03 汉语言文字学陈伟武古文字学陈斯鹏古文字学杨泽生古文字学04 中国古典文献学黄仕忠中国戏曲文献学杨权先秦秦汉文献研究许云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文文献05 中国古代文学吴承学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张海鸥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刘湘兰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孙立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何诗海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黄天骥中国传统戏剧与词曲研究戚世隽中国传统戏剧与词曲研究06 中国现当代文学谢有顺中国现当代文学林岗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冰茹20世纪中国小说史陈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刘卫国中国现代文学史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魏朝勇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Z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宋俊华庄初升112 历史学系 (电话:020-)250602 中国史方向01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
(2)2011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3)3011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
方向03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
(2)2012 目录学
(3)3012 文献发展史
方向04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
(2)2013 中国历史地理
(3)3013 历史地理要籍与方法
方向05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
(2)2014 魏晋南北朝史
(3)3014 历史文选
方向06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
(2)2015 隋唐史
(3)3015 历史文献(含敦煌文献)
方向07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
(2)2016 宋辽金史
(3)3016 古代中国语文
方向08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
(2)2017 明清历史文献
(3)3017 明清史
方向09、10
(1)1101 英语(学校命题)、1102 俄语、1103 日语、1104 法语
(2)2018 近代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机器翻译终将不会取代人工翻译
郑江 张伟耀 段钨金摘 要:2016年谷歌将神经机器翻译系统运用到翻译中,这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面对经谷歌神经机器翻译系统翻译的译文准确率之高,有人担忧道,按照机器翻译这样的发展趋势,人工翻译终究会被机器翻译所代替。本文将从翻译的本质与定义、机器翻译的不足、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机器翻译不会取代人工翻译这一观点展开进行论述。关键词:翻译;人工翻译;机器翻译1 翻译的本质与定义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本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黄振定认为,艺术性和科学性性同时包含在翻译活动中,而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刘宓庆也认为“忽视翻译的科学性固然是错误的;忽视翻译的艺术性同样是错误的,因为翻译本身就是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活动。”只有人才能使翻译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机器翻译只能从现存的语料库出发对译文进行翻译,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其艺术性受限或者无艺术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文学翻译领域。下面是笔者在文学翻译实践遇到的句子“Vogt, a professor of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Geneva, once affirmed that “man as well as the animal is only a machine.”笔者用Transmate翻译工具得到的译文为“沃格特,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曾确认,“人以及动物只是一台机器”。人工翻译译文为“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沃格特曾认为“人作为一种动物也不只过是種机器。”对比这两个译文可以看出机器对词语的翻译比较准确,但语序和行文的润饰还有所欠缺,无法将译文既具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而人工翻译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词语、修辞手法和排列语序等等,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且优美流畅,将译文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王宁认为翻译是同一语言古文和现代语、两种语言之间、由符码到文字、关于图像阐释、形象与语言之间的转换、影视戏剧脚本的改编和再创作以及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跨媒介阐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联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当下这个读图时代,翻译不光是语言之间的转化还是图像、字符、表现形式之间的转换。母亲向孩子用语言去解读画中人物传达的神态和想法时也是翻译;课堂上老师用白话文解释文言文也是翻译。而这类翻译,机器翻译目前是无法完成的。目前机器翻译只能做到部分语种之间的翻译,若实现古文与现代文的互译和所有现代文字之间的互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何况实现图像、字符、表现形式等人的主观性要求较高的翻译材料的翻译。2 机器翻译作为翻译形式的一种,机器翻译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按照一定程序自动进行对自然语言进行翻译。机器翻译是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三门学科共同的产物。语言学家做机器翻译的语料库,数学家把语料形式化和代码化,计算机科学家给机器翻译提供软件手段和硬件设备并进行程序设计。这个过程也决定了机器翻译的滞后性和人工翻译存在的必要性。若语料库不能及时更新,机器翻译是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翻译需求,而语料库的更新则离不开人工翻译。自诞生之日起,机器翻译以其翻译速度之快和部分专业词汇翻译精准度之高受到了广泛肯定。但其翻译质量,特别是在诱导型和呼唤型文本的翻译中,受其自身机械性的限制,译文总有不尽人意之处,需人工翻译进行校对与润色。3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除了依赖语料库的解码和编码的精确与否,机器翻译的优劣还在于其是否具有超强“学习能力”,即可根据某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和采用频率,改进翻译准确性与速度。在某些信息型文本中,机器翻译可以替代人工翻译的词汇翻译工作。例如,“BEIJING --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on Monday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public opinion.”这句新闻有道机器翻将其译为“北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一强调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虽然整句话的语序不对,但从“Chinese President”和“a sound environment for public opinion”这两个短语可以看出机器翻译的学习能力让其在专业术语的翻译上可和人工翻译媲美。所以,人可通过机器翻译的帮助,免去查词等简单而又繁琐的准备和检查工作,把更多精力花在对译文的分析、评估等要求人的主观性较高的翻译活动中。另外,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具有社会性,即语言是语言团体整体心智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使用的有些语言也在不断的更新与衰退。语料库相当于机器翻译的“心脏”需要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若语料库的更新速度落后于新词汇产生的速度,那么机器翻译满足不了含有某些新词翻译活动,即机器翻译也无法满足当下人类的翻译需求。现在若使用机器翻译去翻译网络流行语“香菇”,则直接译成“mushroom”,这无法让目的语读者真正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想哭”意思。而人作为人工翻译的核心可自身保持与时俱进的语言知识,能正确译出其隐喻含义。所以,人工翻译这种动态翻译活动有机器这种较为静态翻译活动不可代替的作用。4 结语近年来,机器翻译技术已实现巨大的发展。谷歌神经机器翻译系统、百度翻译等软件的相继问世极大地提高的翻译效率。但因翻译归根到底都是语言的问题,所以不管机器翻译如何发展都不会取代人工翻译。加之,综合翻译的定义与本质、翻译对象和机器与人工翻译的两种译文质量的对比考虑,人工翻译都发挥着机器翻译无法匹敌的作用。人与机器强强联合是才翻译的未来。人们应更加关注如何让机器翻译更好的协助人的翻译活动即人工翻译,而不是去担忧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那一天的到来。参考文献[1] 辞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2014[3] 胡开宝 李翼.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与人工翻译关系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6[4] 黄振定.翻译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5]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公司,2005[6] 罗璇.浅析翻译的本质[J].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7] 刘涌泉.机器翻译归根到底是个语言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8] 王宁.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 定义、功能及未来走向[J].外语教学,2016[9] 现代汉语词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作者简介郑江(1993-),女,白族,山东济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笔译。张伟耀(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笔译段钨金(1962-),男,汉族,内蒙古集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2017年15期
卷宗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梵文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