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路边看到一个乡村教师 刘慈欣在路边要饭,听说她家里死了丈夫以及即将出生的孩子,请问是真的吗?

403 Forbidden
Request forbidden by administrative rules.100位乡村教师,就有100个关于“芳华”的故事,每一个都让人热泪盈眶
看点:近日,一部叫《一个人的课堂》的电影上映,影片讲述一个叫“宋文化”的乡村代课教师,倔强地坚守乡村,把自己全部的“芳华”献给了学生们,守护最后一个学生的故事。
电影拍得真实细腻,非常催泪,也将乡村教师这一群体倔强坚守背后的很多无奈和心酸展露无遗。老师待遇微薄、学习条件艰苦,科学管理和教学根本无从谈起,村小也吸引不来优秀的老师。
但正是像“宋文华”一样的3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坚守大山深处、坚守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坚守在人烟稀少的海岛……正是他们深度影响着中国9000多万乡村儿童,他们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他们要像父母一样照顾自己的学生,他们把自己全部的“芳华”献给了乡村教育,献给了孩子们。
近日,2017马云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三亚举行,全国100位乡村教师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他们中有倾家荡产办学26年的老校长,有拿出自家信心苦苦积攒下来的5万元存款修建校舍,却被老父亲提着棍子追着打的彝族汉子,有五十个“孤儿”的父亲。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100位乡村教师的背后,就有100个关于他们“芳华”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每一个都值得尊敬。搜狐教育《智见》今日带你走进其中四位获奖者背后的故事。
他拿出5万元存款修建校舍,却被老父亲提着棍子追着打
在川西海拔2800米的大凉山上,有这样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学点,这里长期不通水电、不通公路,直到两年前才通水通电才修通公路;这里最初只有4名学生,没有校舍,孩子们曾在牛棚、土坯危房中上过课。后来土坯房教室塌了,学生只能冒着严寒露天上课。
这里就是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阿并洛古乡瓦吾社教学点,曲比史古就是该教学点唯一的公办教师。
如今,在荒芜的大凉山上,这座整洁的白色校舍显得格外宽敞明亮!
我们无法想象就在三年前,他们还在一个四处透风的土坯房里去学习,夏日酷暑孩子们无处乘凉,冬日里寒风凌冽,很多孩子手上生了冻疮。
学校的改变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坚守阿并洛古乡瓦吾社教学点14年的曲比史古。
眼看着孩子们要顶着寒风上课,三年前,曲比史古瞒着家人“偷”走了妻子辛辛苦苦卖菜,自家省吃俭用好几年积攒下来的准备盖新房的5万元积蓄建修建起了新的校舍,孩子们这才有了遮风挡雨的教室。
当时,曲比史古修建校舍的想法遭到了家里的一致反对,脾气火爆的父亲还拿着铁铲追着要打这“不孝”的儿子。“他把钱盗走了,又不管家里头,我怎么能不打他?”父亲的想法简单而又那么近乎人情。
“他把学校排在第一位,孩子和我排在最后,特别的恨他。”妻子的一番话更是像刀子扎进曲比老师的心上。
(瓦吾社教学点宽敞明亮的新校区)
直到如今,曲比老师一家五口人还借住在姐姐家中,妻子住进新房子的梦想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
那家人呢?
面对镜头,这个刚强的彝族汉子几近哽咽。
站在马云乡村教师奖领奖台上,他说的最多的也是“愧疚”,“做了乡村老师之后,在家庭方面很多地方都没有做到位,感觉非常对不起他们。”
时间回到14年前,大学毕业后的曲比回到大凉山瓦吾教学点,当时没有教室,他只能在一间破旧的牛棚里教学;没有电灯照明,晚上只好点煤油灯;公路也不通,从昭觉县城到瓦吾社教学点要爬近15公里的山路。
刚来的时候教学点只有4个孩子,条件艰苦,留不住人,老师更换了一茬又一茬,学校教学断断续续,最后村民们都丧失了信心,“我们不需要老师,孩子上学不如在家放牛”的话刺痛了年轻的卓比。
“一个民族没有教育、排斥教育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没有教育又谈何进步呢?我一定要改变这种面貌!”面对退缩和坚持的抉择,曲比史古并没有放弃。
(曲比史古站在自己花了五万元造起的砖房学校里感慨万千,这里的每一个砖块都是他亲手砌上去的,黑板也是自己动手做的)
他带着4个孩子在牛棚里上学,他想把这4个孩子当成“样本”去影响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和家长;他召开了瓦吾教学点有史以来的第一家长会;他每天和孩子们用普通话交流,培养他们讲普通话的能力;和孩子们做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位彝族男老师的与众不同,渐渐地在村子里传开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
14年,曲比老师能看得见的最大变化就是学生的人数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学点的孩子从最初的4名到206名,甚至附近三个村子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教学班也从1个增加到7个,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曲比史古带着孩子们在爱心人士捐建的足球上踢球)
今年9月,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曲比老师带着学生们搬入新的校舍。曲比老师还为学生们修建了足球场,组建了足球队。
如今,在荒芜的大凉山上,这座整洁干净的白色校舍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圣洁而美丽!
她传承父亲26年办学梦,守护315名学生上学梦
与其它大学毕业之后就扎根乡村教育的乡村教师不同,马君在27岁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她从小就知道:办学太苦了。这样的想法来源于她有一个办学26年的父亲。
所以,马君的故事还要从他的父亲讲起。
90年代初的马塔村,没有一所学校,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眼看着村子里的孩子没学上,马维帅急了,在自家的窑洞里,这个没怎么上过学的西北汉子办了村里的第一所学校。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想要办一所学校,其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谈到这些年办学的感受, 马维帅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太难了”。
创办之初,学校没有教室,马维帅就将自家5孔窑洞腾出来当做教室,把门扇支起来当桌子,用石头和砖块充当板凳;没有老师,马维帅东奔西走,以月薪38元的工资聘请了3位临时带课教师。
“我小时候上学没有学好文化知识,进入社会以后没有文化就不行,我活着我一定要让我们村的孩子有文化。”谈起办学的初衷,马维帅的话铿锵有力。
(马维帅在自家窑洞改造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马维帅决定办学的那一年,马君只有七岁,谈到童年对父亲的记忆,马君那时候更多的是不理解,用马君的话说:“从父亲开始办学的那一天起,家里的日子跟以前不一样了”。
26年的办学生涯,马维帅照顾了无数留守儿童,他把自己全部的“芳华”献给了学生们,却唯独没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马君是一位80后,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马塔村。12岁被陕西省女子摔跤队选中入队,后因伤病退役,2003年9月被西安体育学院录取。马君原本在省城西安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05年毕业后她被陕西科技技术学院高薪聘请为体育教师。
2009年春节,马君回家看望父亲,当她看到为了开学忙得满身尘土、两鬓花白、眼里布满血丝却乐呵呵的父亲,她忽然有点懵了:我的父亲怎么老的那么陌生呢?父亲老了,学校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
于是,在工作了5年之后,她和丈夫放弃了在西安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抱着出生70天的女儿,和丈夫回到了马塔村,回到父亲身边帮助父亲办学。
(马君在学校照顾孩子们)
回乡8年,马君的嗓子变得沙哑,“又要教数学,又要带孩子上体育课。我一整天的课表都排的很满,再加上平时要关照孩子的生活,我的嗓子就这样了。” 她调侃自己就是传说中“教数学的体育老师”。
从回到学校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爱都花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为了能让孩子们吃上新鲜的蔬菜,马君和母亲在学校的空地种上黄瓜、西红柿等各种蔬菜;为了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她与父亲一起种地、养猪,改善师生们的伙食;孩子们的头发长了,马君为他们理发;衣服脏了,就为他们清洗晾干。
“我有一个平凡、朴实却让我很敬佩的父亲。”从接班至今已经是八个年头了,马君说自己从未后悔,“现在每当我看到这些缺少父母陪伴和家庭温暖的孩子跟在我身后,把我当成最亲的人,我既开心又心酸;每当看到孩子们取得一点进步,看到他们脸上纯真的笑容,我都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如今,马君一家五口全部都住在学校,照顾着这300多个孩子。
她说,八年坚守,让她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教41载,学生寻他25年只为说声“谢谢”
25年可以说是一个人整整的青春,但是就有人花了整整25年去寻找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老师,只为亲口对他说声“谢谢” 。
付玉生老师的故事要从一封信说起。
“小时候的我,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那是在一堂语文课上,您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误打误撞地,竟然答对了!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您不知道,您的鼓励,像一颗种子,在我幼小的心中发了芽、开了花。自此之后,我的成绩一路攀升,最后,我以语文全乡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中学。”
“毕业后,外出打工三年的我,终于拿到了第一笔奖金。兴奋的我都没来得及进家门就骑上摩托车,哼着歌儿,来到您家门前......可您住的房子不见了。当时我既失望又害怕,怕再也见不到您了。老师,您去哪儿?我辗转多个地方,问遍了老师和同学,可还是联系不到您。我甚至在网络上寻人,可大海捞针,依旧没有您的音信……”
也许你的生命中也曾有过这样一位老师,他对你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你有所成就,迫不及待地会跟他分享这一切时,你的老师却找不到了。
于是,他四处打听花了25年才找到老师!他的老师是谁?是怎么样一位老师让他的学生要锲而不舍一定要找他?
付玉生就是这封信中想要寻找的那位老师。1976年,16岁付玉生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走上了讲台,实现了他当老师的愿望。此后,他一直站在了三尺讲台上,直到年近花甲。
(年轻时候的付玉生)
然而1993年为响应建设京九铁路的搬迁号召,他举家从赣南一所地方学校迁至赣西萍乡芦溪县江西机床厂。也正是这次搬迁分别让上面所提及的学生找了25年。
2000年,付玉生再次被分配到远离家乡的国家贫困县莲花县六市乡小学任教。“到山区的学校,要一路颠簸在高山险路之中,路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10余个急转弯很是吓人。”付玉生老师回忆说,“2002年冬天,大雪封山,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我只能步行,走完30公里山路,走了整整8小时,晚上10点多才到学校”。
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付玉生在这里一待就是18年。
(付玉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从2005年冬付玉生就感到身体不适,一直咬牙坚持上课。2006年3月他病情加重,连在黑板上写字都非常艰难,每节课下来他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直至周末去医院检查,才确诊患上了系统性硬皮病、肝部囊肿、神经原病变三个病。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他却婉言拒绝了,带上药回学校继续上课。
如今,已经56岁的付玉生依然坚守在这里。当问起“你有没有想过可以在退休了?”付玉生坦言,
“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教下去”。这是付玉生对孩子们,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五十个“孤儿”的父亲
杨兵老师的故事要从一张照片说起。
这张照片是四川省普格县五道箐中心校2012级1年级4班的学生入学时的照片,这张照片里面所有的孩子都来自于一个班级,他们的年龄从5岁到9岁不等。
这张照片上所有的学生都来自五道箐中心校设立的一个特殊的班级——爱心班。
这个班级究竟特殊在哪里呢?原来爱心班共有50名学生,他们或失去双亲,或是留守儿童,或有家人长期患病……
而杨兵老师,就是这个特殊班级的班主任,杨兵老师一家人的故事也就从2012年开始和这50个孩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50名学生,可能都有着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是无一例外,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比普通的孩子更需要善意的对待和疼爱。
与别的班级不同,“爱心班”的孩子周末不离校,只有长假和寒暑假才回家。有些孩子家里路途遥远,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有些孩子只和奶奶相依为命,而奶奶本人生活也不能自理。
幸运的是,杨兵老师的选择得到了妻子王英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们两口子,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数学老师,共同成了这个班级的“父亲”和“母亲”。爱心班的点滴酸甜就这样开始了。杨兵老师一家人爱的注入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不同。
(杨兵老师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
接管爱心班之后,50个孩子的日常起居、生病就医、学习辅导,就成了杨兵老师和妻子的全部。孩子们刚来到爱心班时,最大的有10岁,可最小的还只有5岁。杨兵老师便手把手地教他们刷牙、梳头、洗衣服,让他们学着独立打理内务。杨兵老师和妻子王英老师,也亲自给孩子们理发、缝补衣裤。
这六年,杨老师从来没有在凌晨1点之前睡过觉,周末也要照顾爱心班没办法回家的学生,夫妻两照顾学生的时间多过了照顾自己的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儿子今年高一,女儿今年初一,这难免令他们心生愧疚。
“我很理解那些爱心班的孩子,他不仅是被我爸爸,也是那些孩子们的爸爸。”当女儿阿牛在电话里说出这句话时,杨老师的声音已经哽咽。
“儿子和女儿小时候对我非常不理解,他们经常说‘爸爸你这段时间为什么不回家看我们呢?’,他们经常会问一句话‘爸爸今天怎么又没回来?’,我知道孩子非常想我,后来我就和他们说爱心班的故事,孩子们也非常支持,因为这50个孩子也需要父爱,这50个孩子在课堂之外也都是叫我爸爸。”
现在,当别人问起他有多少个孩子时,这位不善言谈的彝族汉子总是嘴角上扬,略带自豪的说:“50+2”。
我们再来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2017年9月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上拍的照片。
看,孩子们笑的多么灿烂!
文:王学涛/搜狐教育·智见
图:马云公益基金会
搜狐教育·智见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智见介绍: 搜狐教育原创账号,给家长和老师介绍适用于7-16岁孩子的素质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特色,帮助孩子拓宽国际化视野,提高软实力。在这里你可以触达百余位知名专家的教育理念和实操方法,让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再孤独!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没有更多的新闻纪录我在路边看到一个乡村教师在路边要饭,听说她家里死了丈夫以及即将出生的孩子,请问是真的吗?_百度知道
我在路边看到一个乡村教师在路边要饭,听说她家里死了丈夫以及即将出生的孩子,请问是真的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虽然教师的工资不高,但是还不至于穷到要饭的地步,所以请不要在这里编故事糟蹋老师!而且,你如何判断对方是老师?如果无法证实,那么结论只有一个,那人是个骗子,不要理他!
采纳率:32%
来自团队:
不可能是真的,骗子花样多套路深。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乡村教师定向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