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新眼见证老外如何自己拖车,动手能力差值得学习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宣网:
中央其他媒体报道许振超及“双学三创”活动情况
11:58:00 
  今年4月份,许振超被作为全国特大典型推出后,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等媒体对许振超同志先进事迹及青岛市深入开展"双学三创"活动情况,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截至10月18日,上述媒体共刊发有关稿件近200篇,其中重要报道
35篇。重要报道篇目如下:
  光明日报(重要报道6篇):
  1、4月12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题刊发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工人--记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的报道。
  正文:编者按:"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是一名基层的产业工人,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却不能不学习。"他立志"当不了科学家,也要争当一名优秀工人。"他从事港口一线装卸作业30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带领桥吊队连续创造出世界领先的装卸效率。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他是我国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报将以三篇通讯连续报道许振超的事迹。今天发表的《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工人》是第一篇,第二篇的题目是《许振超和他身边的大学生们》,第三篇是《"我心中的骄傲"--妻子眼中的许振超》。希望广大读者将阅读后的感想告诉我们。
  "振超效率"创造世界第一
  日晚,青岛港8号码头,灯火通明。
  深海中黑色的"地中海阿莱西亚"巨轮正在靠抵码头,码头上200多盏1000瓦的照明灯同时亮起。八台75米高1500吨的桥吊像八位钢铁巨人,一字排开,等待着这艘长320米的巨轮的到来。
  海港人都知道,码头装卸效率直接影响轮船到下一站的行程,延误一分钟,轮船公司就可能损失上亿元。班期就是船公司的生命线,效率就是港口的竞争力。而要达到高效率必须有最先进的桥吊设备和高超的队伍。
  53岁的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握着对讲机,神情专注。他嘱咐每名桥吊司机要沉着镇定,争分夺秒。在这之前,他已细细查过桥吊上的每个零件。晚上8点巨轮靠岸,在许振超的指挥下,8位桥吊司机同时摇动操纵杆,桥吊伸出巨大的吊具,轻轻抓起船上40吨、50吨的集装箱,向岸上移动,稳稳地放在车上。
  集装箱频繁而有序地在空中飞过,200辆大型拖车在码头上穿梭不停。桥吊上的大型钟表指针在一秒一秒地划过。凌晨2点35分,全船3020个标准箱装卸完毕,达到每小时单机装卸70.3自然箱,单船339自然箱。
  这是新的世界纪录,码头上沸腾成一片海洋。
  "振超效率"一举震惊世界航运界。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闻讯,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仅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新增13条国际航线。
  "练就一身绝活,才无愧于时代"
  许振超原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深知"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却不能不学习"的道理,从进青岛港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当不了科学家,也要争当一名优秀工人"。
  在青岛港,许振超有"集装箱装卸八大金刚"和"桥吊大拿"的美誉。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说:"他动手能力强,比许多工程师的技术还要好。"许振超的工友们说,修不好的问题都找他,他每次都能"手到病除"。
  刚开门吊时,他练就了"一钩准"的绝活儿,开上桥吊后,他又练成了"一钩清"、"调限位"、"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儿,这些都是提高装卸效率的制胜法宝。
  他当桥吊司机,不仅开桥吊还修桥吊。他说:"有次桥吊设备出了故障,请外国专家来修。当时码头条件落后,外国船瞧不起咱们。我几次向外国专家请教技术问题,他们非常傲慢,不搭理我们,把我们当成门外汉。那种不屑一顾、近乎咆哮的口气,让我非常生气。我发誓,一定要学会修桥吊!"
  桥吊电控系统是瑞典BBC的,他就自学起英语,桥吊上的可控硅直流调速系统是国内最先进的,他又买了清华大学的教材《可控硅整流技术》,从原理上学起。那段时间,他下班回家后大门不出,他女儿说
"他学习都陷进去了,每次拖把到他脚边都不知道抬起来,毫无察觉。家里的桌子、床全摆满了电子零件、图纸和参考书,逼得我妈经常端着菜盆在楼道的台子上切菜。""40多岁的人要学一门新的语言不容易,我第一天教他的单词他第二天就忘了,但是他每天都坚持学。他现在已能看懂专业外文书了。"
  青岛港使用的桥吊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起重控制技术,综合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知识。一名大学生需要两三年才能掌握,要成为技术能手也得五六年时间。许振超的本领,靠的是他30多年来不间断的学习。他在修桥吊的过程中,搞了十几项技术创新,排除各类机械故障70多起,为单位节约维修费用800多万元。
  "桥吊就是我的孩子,港口就是我的家"
  2001年,青岛港投资百亿元,购进世界最先进的桥吊设备,启动青岛西部的前湾外贸集装箱码头,300多万个外贸集装箱全部西移,此时,就在前湾码头对面的广阔沙滩上,外国多家知名集装箱公司正在全力垦荒,他们瞄准青岛渤海水域水深优势,力图把各大船公司从不成熟的前湾码头吸引开去。
  "西移"是青岛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不抢占先机,百年老港的家业将付诸东流。青岛港提早联系多家船公司,写下担保书
日起,无论来多大的集装箱船,青岛港都能以世界最高效率装卸。因前期设备安装耗时太多,到2001年11月下旬,还有最后一台大型桥吊没有安装。
  "我怎么也没想到,让我担任桥吊安装现场总指挥。"许振超说。16年前,他指挥安装一号桥吊曾用了1年的时间,而这次,他要在短短40天把地上13车零部件,变成17层楼高的"摩天巨人"。
  "当时,领导给我任命书时,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觉得压力更大了。"
  受命第一天,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妻子,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当时的码头还是一片荒地,没有生活设施,12月的天气寒气袭人,许振超临时找来一个挖了门和窗的旧集装箱,现场办公和睡觉就都在这里面。集装箱内外温度几乎一样,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早晨脸盆里的水全都冻成了10厘米的冰层。工地没水喝,他就和工友们提着大水壶跑一里路找消防栓接水,吃饭在三里地以外,错过了就啃方便面,床是一张纸壳子,困了,就裹上大衣打个盹儿。
  那年,许振超已是年过半百,那段时间,他的"老寒腿"一天比一天严重,他用右身拖着左身行走,40天,右脚皮鞋后根被磨去厚厚的一寸。有一次,他感冒发烧持续不退,身子像散了架,走路发飘,他就嘱咐自己,"振超啊,你如果是条汉子,就要站稳了,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倒下去
日晚18:30,经过昼夜奋战,一座重1300吨、长150米、高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欢呼着,"成功了!"许振超凝望着夜空中的"巨人",所有的担心、疲劳和病痛,都化作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
  许振超常说:"桥吊就是我的孩子,港口就是我的家。"从第1台,到第28台桥吊,许振超亲眼看着它们从小到大的成长,为了给它们精心的呵护,20年来,许振超顶风冒雪,在十七层楼高的桥吊上爬上爬下。前年冬天,在老港区那台没有电梯的桥吊上,他一个人在40米高空的驾驶室里,呆了三天三夜,去年深秋,为了抢修新港区桥吊上的滑轮故障,52岁的他冒着瓢泼大雨,靠在伸到海里的桥吊前大梁上,干了整整六个小时……
  青岛港有一句名言:"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许振超的工作就是这句话的鲜明写照。他喜欢这样一句话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还要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讲奉献。这也正是他如此敬业精业、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
  不久前,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使单船装卸效率突破381万标准箱 世界第三大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发来贺电
"你们的效率简直不可思议!"
  2、4月13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发了《许振超和他身边的大学生》的报道。
  正文:2002年,52岁的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就在这一年,他手下来了15个应届大学毕业生,那是他第一次和这么多大学生在一起。记者遇到了其中的四位:张英明、王培山、孙成山、刘洋,还有一位是跟了许振超10年的王衍棣。谈起许队长,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他把我们带上了码头"
  刘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生)
:我老家在黑龙江,能应聘进入青岛港集团明港集装箱公司工作,当时觉得特别幸运。从东北来到海边,天天能看海挺兴奋的。刚毕业时有点好高骛远,想干大事。没想到刚进来不久,许队长就安排我们给桥吊上润滑油。一台机器有1000多个加油孔,一次就要加三个小时。加油都在室外,风吹日晒,爬上爬下,很枯燥。去年11月,我们拿着加油枪,穿着棉大衣手还冻得发抖,心里很腻烦,就想,怎么让我干这样的活儿。我们在大学都是学技术的,这跟我想要干的工作差别很大。
  许队长当时没说什么,他捡起枪,就和我们一起干,一下干了几个小时。停下后说:"我们聊聊吧。为什么要让你们做这种工作,是要让你们学会吃苦,我们面对的都是大型机械,每台机器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我们要把责任担起来。"他告诉我们,上油也不简单,油分好几种,冬夏不一样。以前在大学里只在书本上学过的一些高精密的东西,没真正看过。从那天,许队长把我带上了码头。
  王培山(郑州工业大学毕业生):我和许队长在学习方面都挺较真儿。我们一有空就探讨一些技术问题,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他不懂的东西一定要弄明白,经常问我一些电脑方面的知识。凡是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他都尽力争取。
  去年一天晚上,许队长跑来告诉我们几个新来的大学生说,第二天去上海港培训,让我们赶紧收拾。他说,国家培养我们不容易,我们几个大学生理论知识多,要尽快成长。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欣喜若狂。后来知道,当时他为我们争取这个机会很不容易。一些年纪大、资历老的同志也想去,因为我们刚来,科里本不想让我们去,许队长是冒着风险帮我们争取了这个名额的。
  孙成山(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生):我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队里的二号桥吊电缆崩断,许队长第一个冲到40米高的桥吊大梁上,他拴上安全带,拽着100多米电缆,趴在半米宽的钢板上修电缆,大半个身子悬在半空。我们都争着要换他,他不同意。他说
"太危险了,你们都是年轻人,掉下去一个就麻烦了。"我们当时都很感动。
  "我们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王培山:
许队是个特别执著的人。与他相处一段时间后,我们都特别佩服他。这种佩服是打心眼儿里的。就说他的"无声响操作"吧,船是铁的,集装箱是铁的,箱子落地怎么可能没声音。他让司机们练,我们开始觉得,这不是找麻烦吗?他就亲自演示给大家看,集装箱轻轻着地,果然没有原来操作时出现的巨大噪音,当时大家都服了。从前都是"砰"的一声着地,吊具容易受伤而且影响工人形象。
  "无声响操作"使机器的故障率降低了50%以上,大大减轻了我们修理工人的劳动强度。许队把我们召集在一起,说了三个理念:一要智慧,工作一定要动脑子;二是诚实,如果有操作失误不要怕,要说出来,给大家一个教训,避免下次再犯;三是良心,当时很多单位想高薪请他,他说,他所有的东西都是港务局给的,他离不开青岛港。
  张英明(青岛大学毕业生):我从2002年8月实习开始就在许队身边工作。许队长只有初中的学历,但桥吊上的任何一个零部件他都能修。他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是一般人没有的。我几乎每次到办公室都会对他有新发现。他总是把不同的废旧零件放在办公桌上,一有时间就找出书和图纸来研究。他经常错过吃饭时间,很少去食堂吃,中午一般就啃馒头,吃点咸菜咸鱼。他常说,咱们在世界一流的码头,就要干出一流的活儿来,先干就先进,后干就后进,为什么不争先进呢?
  王衍棣(山东工业大学毕业生):
我是1994年大学毕业分到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的,跟许队干了10年了。以前觉得他很严厉,那时跟他打交道不多。2002年港口"西移",我来到许队所在的明港公司,协助许队工作,这段时间感触特别多,最佩服的就是他对工作那种极为负责的态度。2002年6月到2003年6月,我们进了6个桥吊,需要调试,保证这些桥吊白天晚上都能作业,当时许队既要管机器又要管安全,我们都问他
"你怎么到了明港就不回家了?"许队说,责任重大啊!当时许队身体不好,脑部缺氧,我有两次看见他在上桥吊梯子时摔倒,送他去医院,打完点滴,他又马上爬上75米高的桥吊,进行检查调试。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节假日不过,特殊天气不走,重点班轮保班"。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学到很多东西。他是一个令人尊重的老大哥,一个令人敬佩的好师傅。
  "遇上这么好的队长是我们的福气"
  孙成山:
许队长是个很坚强的人,可是我们见他掉过两次泪,一次是去年秋天的一个早晨,许队长得知3名队友事先没向队里报告,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抢修桥吊故障时,就严肃地批评了他们,说
"凡有大的故障,我必须到场,为什么不通知我?"大伙儿讲,好几次看他都是跪着修桥吊,队友们心疼,为了让他好好休息就没有叫他。许队长听了就流泪了。  还有一次,是今年1月8号晚上,下班后,我们都没走,因为这天是许队长的生日,大家想一起给他过次生日。许队长不答应,我们说:"我们的生日你都记得清清楚楚,可你自己从来就不过生日,这次不管说什么你也得让我们给你庆贺庆贺
"他望着我们,眼泪就流出来了。
  张英明:许队长对我们特别细心。我们一起进来的大学生有几个是省内农村的,去年他花了5000元买了辆二手车,过年期间他到我们七个人的家里走访。我的家在德州,是最远的。年初六晚上,他在电话中说第二天早上要来看我父母,我不太敢相信,这么大雪的天,这么远的路。初七那天早上他没到,我以为他不会来了,没想到下午快三点的时候,他的车停在我们家门前,打开车门,他还用双拳打着腿,因为下雪,高速公路的多数路段都封了,他开了7个小时才到的。路上,他午饭也没顾得吃,风湿病又犯了。当时,我父母握着他的手说不出话来。后来,他们嘱咐我
"能在青岛港上班,又遇上这么好的队长,是福气啊,往后要好好听话,把活儿干好。"
  王衍棣:许队长常说,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心待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感到心顺、气顺、劲顺。我们队伍里的什么问题都能化解。在他的手下,是一支"一呼百应"的队伍,是一个敢与世界最高纪录挑战的团队。
  3、4月14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发了《"我心中的骄傲"--妻子眼中的许振超》的报道。
  正文:走进许振超家,一进门就看见客厅窗台上六盆修剪整齐的盆花。粉色的地板,绿色的沙发。电视柜的左边是一米高的铜锚模型,右边是一架黑色的钢琴,洁白的琴布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娃娃。房间是三室两厅,每个房间都整洁而温馨。许振超没在家,我见到了他的妻子许金文大姐。热情而朴实的她正忙着做家务。在我的提议下,她找来家里的相册,从一张一寸大小的照片开始,讲起了她丈夫的故事。
  (一)
  "海域生来海岛长,海边姑娘爱大海,今朝又将海边坐,浪花拍岸笑开怀",这是他写在我照片背后的话,正面是我坐在海边照的。看这字应该是1978年写的。我俩都是本地人,从小是邻居,两家是斜对门儿,认识有50年了。我俩1979年结婚。我和他都是初中毕业生,现在我退休了,帮别人做小时工,当会计。
  他二十几岁时,跑来我家跟我爸说 "许大伯教我修表吧",我爸就答应了。他很认真,干活特别巧,学得也快。我爸特别喜欢他,说
"这孩子爱学习,以后不得了。"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30多岁,他在自己家摆了小桌,配了工具。工友中谁的表坏了都来找他。
  1972年,我们单位开运动会,我百米跑步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个红色笔记本,那时,得个小本儿可不得了,很珍惜。1975年,我们的关系已经明朗了,我就把珍藏多年的笔记本送给他,鼓励他好好学习。
  小红本儿后来被记满了,上面都是他喜欢的技术知识。他还有十来个大蓝本儿,每页都密密麻麻地记着他的工作日记和学习技术的体会。到现在他还是每天都记。很多时候,我见他看书看得太晚,就给他倒杯牛奶,说"差不多就行了",劝他早点休息,他总说自己底子薄,学不够。他对打牌、喝酒没有一点儿兴趣,就对学习"走火入魔"。有一个星期天,我临时有急事要出门,嘱咐他等灶上的高压锅里的水开了把排骨炖上,当时他忙着查资料、画线路板,随口答应了。我回来时,只听见"砰"的一声,我们都一惊,以为是外面工地放炮,一看厨房,骨头汤满屋子都是,高压锅跳起来了,抽油烟机和煤气灶都砸扁了。原来是他一心想着线路板的事,把排骨下到锅中后,没有把锅盖扣到位,让蒸汽把锅盖顶开了。
  这样的事儿太多了。
  (二)
  他工作忙,也挺累的,成天在外,多不容易啊。我就把家务活儿多担点儿,在家里做几顿饭又算得了什么,何况是为自己所爱的人。
  看着他那么累,我心疼啊。港口西移那段时间,他做现场总指挥,40天没回家,打电话说那边很好,住的是宿舍,有暖气,有褥子,吃的住的用的都挺好的,让我放心。那次,他好长时间没回来,我拉着女儿小雪去看他。到那儿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儿。那边还是一片荒岛,沙石一堆一堆的,路上坑坑洼洼,他就在一个旧集装箱改造的办公室里工作,屋里的水都结了厚厚一层冰。我问他在哪儿休息,他指了指地上的一个大纸壳子,说用它当褥子上面盖大衣。我想我们母女俩在家住得舒舒服服的,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他就在这样的地方睡。他们食堂离办公室有三里路远,吃不上饭就啃方便面,他还乐呵呵的。看了这些,我心里发酸。
  当桥吊队长十几年了,桥吊是他心头肉。青岛港的第一台桥吊就是他安装的,刚安好那些天,我从没见他那样高兴过。他说:"开着桥吊,看下面的轮船、集装箱、海水,觉得自己就是这里的主人。"为了开好、养护好这台桥吊,他花了不少心血。1991年的一场飓风,把这台高75米、重1000多吨的桥吊刮倒了,有位司机遇难了。那晚,他回家时脸色铁青,见他表情严肃,我想缓和下气氛,就说
桥吊睡觉了,你也歇歇吧。他当时瞪大了眼睛说:"你怎么能这样说!"我看他眼泪都涌出来了,他洗洗脸又走了,说:"怎么倒的我要让它怎么站起来!"
  他脾气很好,但对队里的人要求很严,平时看不出,他还真有点震慑力。有一次,队里一个小伙子犯了错,到咱家来找他,我看见那小伙子站在门口,腿都发抖。他说:"我的话说得重,是要保证对他家长负责,也是对他的部门负责,干活儿出点事不得了,而且他又是家里的独苗。"虽然这样,队里好多年轻人都喜欢找他聊天,有人遇到情感问题,也找他。他自从当上队长,7年来春节几乎从来没在家过过,要不就在队里,要不就去看队里的农村孩子,我就带着女儿到爷爷奶奶家去。
  (三)
  他工作不容易,1975年当上门吊司机,1985年当桥吊司机,1990年当了值班队队长,1991年当了固机队副队长,1997年升为固机队队长,后来又担任安全科科长、轮胎吊队队长,2002年做了桥吊队队长,每一个工作他都能做得很好,我为他感到自豪。
  他很珍惜现在的岗位,总是说:"港口发展不容易啊,要感谢港口给咱提供的机会。"结婚以后,我们开始住的是9平方米的"鸽子笼"。有了小雪后,他们单位就给换了一个5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前几年,他们单位分房,又给他换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房子在市中心,爸妈年纪大了,生活不方便,我们就把这套大些的房子换给了他们,我们就住爸妈13平方米的老房子。现在我们买了9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
  别人都崇拜歌星、影星,咱家小雪把他爸当成自己的偶像。小时候,他经常带着小雪去码头看"大家伙"桥吊
,高兴时父女俩一起在沙滩上翻跟头。她从小到大都想做像她爸一样的工作。"上码头开大吊车"是小雪梦寐以求的事儿。填报大学志愿时,她填了他心里最想让她报的专业--青岛大学电气工程系。2002年小雪毕业,那天大清早,她带着精心做好的简历,第一个找到青岛港在学校固定的招聘点,但那年,青岛港没有到她们学校招聘,她回来哭成了泪人儿,那是她十几年的梦想啊。小雪和她爸一样倔,打算读完研后还要去,说:"看看下次还能不能参加青岛港的招聘。"
  去年,他二弟的病逝对他打击很大。那段时间,他天天睡不着,老是自责,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好好照顾弟弟,没有担当起做大哥的责任,没有好好照顾这个家。这事之后,周末他总要给三个弟弟妹妹去个电话,让大家到家里来坐坐。有空时,他也总是主动要陪我和小雪逛商场。我和小雪心里都知道,他其实从不爱逛商场,只是想抽些时间多陪陪我们。
  临走时,许金文大姐拿出许振超送给她的礼物,一件是一瓶别致的心形香水,是去年情人节时,许振超买给她的;一件是一套灰色的意大利时装,是许振超去香港学习时带给她的。香水至今没用过,衣服也至今没穿过,而她脸上幸福的微笑已说明了一切。
  4、4月15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题刊发了《许振超事迹在青岛高校引起强烈反响》的报道。
  正文: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建工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们已经开始通过发起倡议、开专题班会、讨论会等各种形式,掀起学习许振超精神、树立新时代价值观等活动。大学生们期盼许振超能早一天走进高校,介绍自己学习奋斗和创新的感人事迹。
  青岛大学文学院学生温鹏远说:"我看了报道后热血沸腾,许振超那种能吃苦、能钻研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大学生学习,不能遇到点困难就放弃"。法学院庄旋同学告诉记者:"如此普通的岗位,如此单调的工作,许振超却创造出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这告诉我们,岗位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人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务实创新的精神。"
  即将毕业的青岛科技大学2004届学生徐广基说:"他的事迹对我们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触动太大了,眼下我们多数人找工作图好环境、高待遇,稍微不如意就垂头丧气。我觉得我们缺的就是许振超'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边华东、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王珠等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许振超身上那种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他的文化基础那么差,都能攻克尖端技术,而我们有那么好的条件学习到先进的科学知识,更应该像他那样知难而上,学到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5、4月16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青岛港务局青年职工畅谈心声--学习许振超 勇于岗位成才》的报道。
  正文:随着本报等中央媒体对许振超先进事迹的宣传,青岛港沸腾了!"学习许师傅,勇于岗位成才"已成为这里数千名青年职工的共同心声;各种形式的比、学、赶、超活动,正在港口下属各公司、各岗位上同时展开。
  "许师傅的事迹,我们反复听过。在这位年过半百的'老码头'身上
,有一种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勇于奉献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我们当代青年工人身上缺乏的东西。"前港公司开发部于军、大港公司装卸三队王辉等青年职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这样说。他们说,不少青年工人在刚参加工作时,几乎都有这样一种思想"包袱"--那就是认为码头工人苦、累,在社会上"低人一等"。正是许师傅这些"老码头"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使许许多多的青年职工找回了自我,从而安心港口工作,并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和钻研技术,努力做有知识、有技术的新一代码头工人。
  提起许师傅,提起"振超精神",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王培山、港口机械厂王美丽、西港公司乔龙等青年职工谈了对如何看待本职工作和成才的认识。他们说,每一位青年职工都想成才。要想成才,首先要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这是港口不少青年职工学习"振超精神"后的体会。现在的青年工人,学历几乎都比许振超高。可为何许振超能做出那么大的成绩,一些年轻人却总在那里抱怨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学习许振超,大家都明白了,只有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努力钻研技术,才有可能抓住成才的机遇,成为海港的有用之才。
  在青岛港码头,新一代码头工人喊出了"争当'振超'式好青年,打造'三型'团队"的响亮口号,提出了深入开展"五学"活动;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
,利用各种载体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各下属单位、部门还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团员月度考核"、"青年岗位能手每季一评"等制度;一些单位青年职工还以"亮绝活、展风采"、"技术小比武"、"五好岗位"等活动形式,让"振超精神"发扬光大。
  6、5月19日,《光明日报》在三版刊发了《青岛掀起"单位学海尔 个人学许振超"热潮》的报道。
  正文:一个"单位学海尔、个人学许振超"的活动热潮正在青岛掀起。青岛希望借助这个"双学"活动,全面提升青岛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
  历史只有19年的海尔集团凭借自己的创新精神实现了惊人一跃,2003年全球营业额达到806亿元。不久前,海尔入选了世界最具竞
争力的100个品牌,排在第95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爱岗敬业,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了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的装卸船的世界纪录。
  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最近提出了"单位学海尔、个人学许振超"的要求,这一号召立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各行各业人士普遍认为,开展"双学"活动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持续创新"和许振超"爱岗敬业、学习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实质,就是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出新思路、谋新发展。
  "双学"活动迅速激活了青岛的各行各业。青岛市各党政机关结合"双学"开展了"快办理、快审批、快落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三快一提高"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共青团青岛市委在全市青年中开展了"争当岗位能手活动";青岛市妇联则开展了"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巾帼社区服务工程""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引导妇女爱岗敬业,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工作。青岛市政府办公厅积极实施工作流程再造
明确要求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确定的事项督察办结率达到98%;加大对投诉电话的督查力度,来电来信办结率达到97%以上。青岛市委组织部把学习海尔、许振超活动与深化和拓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教育活动、开展"三快一提高"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干部的素质教育培训。
  经济日报(重要报道9篇)
  1、4月12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题刊发了《干就干一流 争就争第一
许振超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报道;同日,在三版刊发了《一个码头工人的无憾人生--记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许振超》的报道。
  正文:在世界集装箱货轮装卸作业中,现今刷新船时效率和单机时效世界纪录的是中国人。许振超,这位青岛港的"老码头",带领他的团队,在去年4月27日创出了船时效率339自然箱和单机时效70.3自然箱两相世界纪录,5个月后又把船时效率339自然箱提高到381箱。"振超效率"位中国航运界创出了国际品牌,为企业和国家赢得了信誉和效益。今年3月22日,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许振超学习"的决定。
  据了解,此前的世界纪录是由香港现代货柜码头创造的,船时效率和最高单机效率分别是336自然箱和68自然箱。与他们利用空箱卸船作业相比,青岛港的重箱比重占总装卸量的85.5%,出口重箱比例为100%,而且出口大于进口箱量3倍。因此,这个世界纪录的含金量格外高。
  2003年10月,世界航运业权威杂志《港口与港湾》专门刊发了这一纪录,路透社等国外权威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振超效率"由此成为中国港口的一个服务名牌。世界第三大船公司地中海航运曾专门把感谢信寄到了青岛港,信中写道:"青岛港创下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效率,我们一定会把这种效率推介给别的货主和船运公司。"
  许振超和他的团队讷讷感不断刷新世界纪录,靠的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振超精神"。
  许振超是青岛港集装箱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在港口工作3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掌握现代技术的"桥吊专家"。
  许振超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从不向困难低头,在他身上总有一种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力量。上不了大学,他就刻苦自学,立志岗位成才。工作中,他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儿"。他不仅开桥吊,还研究修桥吊,累计完成技术创新百余项,获得集团以上科技创新成果20余项,为青岛港节省技术维修资金800余万元,是青岛港技术创新成果最多的技术工人。他曾主持编写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被众多专业院校列为教材;主持编写前湾集装箱码头质量管理条例和青岛港创国优金奖质量管理体系,被交通部认定为全国沿海港口桥吊设备管理国优金奖标准。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工人技师和自学成才先进个人。
  "破世界纪录的想法由来已久。"许振超说,"1994年,我作为青岛港的工人代表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香港等世界大港考察,看到人家的作业效率要高出我们50%以上时,我既惊讶,又脸红。"
  从那时起,许振超开始按国际先进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苦练基本功。2002年2月,青岛港启动西移战略,将外贸集装箱航线全部由老港区转移至位于黄岛的前湾新港。面对着这个硬件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码头,许振超决心干出世界一流的活儿来。他打破桥吊司机一年才能出徒的惯例,创出了一套"累计动车60小时即可出徒"的桥吊司机培训新办法。按照国际标准,桥吊的故障率被控制在每百小时出现3小时即可,但他坚持降到1小时以内。半年时间内,他以科学的方法和人格的力量培养出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的优秀团队,为赶超世界纪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资料显示,我国对外贸易的80%靠船运集装箱完成。作业效率的高低,成为各国港口竞争的焦点。一年来,"振超效率"和"振超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振超效应",青岛港职工踊跃争创世界一流效率,又相继创出了矿石作业效率、纸浆作业效率等新的世界纪录。世界著名航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加箱量。目前,世界前20位船公司已全部在青岛港开辟了航线。青岛港航线实现了全球通。2003年青岛港以集装箱吞吐量423万标准箱的绝对优势,居中国北方大陆沿海港口城市之首。
  许振超,一个普通的集装箱桥吊队队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2、4月13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刊发了《学习许振超 干就干一流 发扬振超精神:从城市中来 到城市中去 --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一席谈》的报道。
  正文:"青岛的城市精神就是从许振超这么一批优秀人物身上和优秀企业家身上提炼出来的,现在又由这些人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转型和开花结果。"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阐述了"振超精神"和"城市精神"的互动关系。
  他说,"在青岛企业家中,如果说张瑞敏是一个表率人物的话,那么在青岛产业工人中,许振超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杜世成认为,许振超身上体现着三种突出的优秀品格。最突出的就是他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他创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创造一系列业绩的根本动力。而且他能够把爱国、爱港、爱家、爱自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次,许振超身上具有强烈的学习创新精神。他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正是因为30年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他具备了实施一系列创新的功底。第三,许振超身上具有拼搏奋斗的实干精神。任何成果和成功都不可能在舒舒服服中实现,即使你有高超的技术,没有拼搏的精神也不行。
  青岛现在最缺的是有素质有技术水平的产业工人队伍。许振超正好是产业工人队伍当中通过学习和拼搏成才的典型,所以这个典型在青岛引起了很大震动。
  据悉,青岛市委、市政府已经做出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许振超学习活动。市委、市政府特别要求政府机关要认真向许振超学习,创造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新效率。同时,号召全市居民结合"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青岛城市精神学习许振超,培养一个良好的居民素质。
  3、4月13日至16日,《经济日报》分别在头版刊发了《当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用先进典型引领城市精神》、《学习许振超 干就干一流
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学习许振超 干就干一流 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等4篇学习许振超精神的评论。
  4、4月13日,《经济日报》在九版整版刊发了《一个码头工人的内心世界--许振超家庭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的报道。
  正文:在许振超家中那台他自己组装的电脑里,存放着十来张全家人最珍爱的老照片。一家三口看着它们,就想起了一个个平淡而又温馨的瞬间。透过这些照片,记者看到了一个普通工人之家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看到了一个码头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他对事业的爱、对家庭的爱……
  新婚旅途中拍下的婚纱照
  一看这张婚纱照上的"帅男靓女",记者就乐了。这是许振超和妻子许金文在1979年4月,到上海旅行结婚时照的。
  记者开玩笑道:"在那个年头又是旅行结婚又是婚纱摄影,你倒挺时尚的。"许振超乐呵呵地说:"年轻人,谁还没有一点浪漫?"
  其实,许振超和许金文大姐的恋爱,谈得特实在。金文大姐喜欢许振超什么呢?"爱学习。小时候老听大人夸他学习好,'文革'爆发了,大家都不读书了,可他还是想方设法找书看。他的动手能力也强,隔壁邻居有啥东西坏了,到他手里准能修好。我想,这知根知底、踏踏实实的,过日子靠得住。"
  许振超是怎么注意到金文大姐的呢?他的回答很有"夫妻相","我因为考上全市的重点中学,在院里小有名气,所以她报考初中时,她的爸爸来咨询我该考哪所学校。我一看她的成绩单,学习不错,印象就很深。"
  许振超刚参加工作时的月工资是36元,从第一个月领工资开始,他每个月都会拿10块钱给疼爱他的姥娘(姥姥),10来年没有间断过。剩下的会拿一部分给父母。日,他带着攒下来的200多元钱,和新婚妻子到上海度蜜月。"那在当时可是一笔大财富。走之前就想拍张结婚照,人这一辈子就这么几件大事,洞房花烛、金榜题名,总得留点纪念。但青岛没有拍婚纱照的。到上海住在亲戚家,一听他们说洋浦可以拍,我们立刻激动得很,第二天就跑去花几块钱照了一张。那是在上海的一周里,最让人兴奋的事了。"
  他们并没有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把这张婚纱照高高地挂起来。"太珍贵了,舍不得放外面,怕弄坏了。几十年来,我们俩搬了5次家,这张照片还是保存得好好的。"许振超说。
  这5次搬家,又引出一段浓浓的思绪。
  这对年轻的小夫妻旅行结婚回来就分居,没有房子嘛。时间久了不是办法,临时借间房子住。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还好,港口了解情况后,给许振超在市北区6号码头解决了一间旧宿舍。那是一个9平方米的码头工人工棚,地面跟工地一样,坑坑洼洼的。许振超和弟兄们用手推车推了几车红砖,把地码平,住了进去。后来,他在家给工友、邻里修手表、收音机什么的,零件不小心掉进砖缝里,他就得把砖抠起来,满地找。于是,他又自己打了水泥地。屋子靠海边,非常潮湿,即使在夏天,乒乓球掉在地上都弹不起来。
  条件尽管艰苦,许振超和妻子却很满足。毕竟,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小空间。那时,人们只休一个星期天,妻子能正常歇,许振超不能,他和工友三班倒。轮到能和妻子一块儿休息时,小两口就一块儿买菜、做饭,闲了下下跳棋。小屋里起初什么也没有,他自己打小橱柜,把破旧的门窗重新做,还打了一套蛮漂亮的家具,连锯子、刨子、凿子,都是他自个儿做的。至今许振超的家里还挂着一把木工锯,就是这段时期的家庭"文物"。1981年1月,女儿小雪出生了。这间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屋又增添了欢声笑语。女儿大一点了,许振超有空就用肩膀扛起女儿,到码头上看大吊车、看浪花。他还把4岁的女儿带到18米高的门机上,让她看看爸爸开的大家伙。
  六、七年之后的1985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港口得到进一步发展,港务局在东部郊区投资盖新宿舍,为工人们改善生活环境。新宿舍离码头11公里,没有通公交车,许振超上下班得骑3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可房子真大!两室一厅,50多平方米。5年后,1990年底,我父亲退休了。我每周去看父母一次。他们和没成家的弟妹住在市中心的一个日式小楼里,13平方米,只能睡上下吊铺。看到父亲年龄那么大,还在爬上爬下,心里不是滋味。正好他退休了,住远一点没关系。我就让他们搬过来,住得宽敞、舒服些,我们仨去睡吊铺。"
  一家三口睡了7年多吊铺。到了1998年,许振超在市区买了一套三居,布置得漂漂亮亮的,这就是他们现在的家。那会儿他已是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桥吊队队长,和100多名工友一起管理、操作着码头最值钱的"家当"--顺岸24台超大型桥吊和77台轮胎吊,总价值20多亿元,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的"家底"。迅速发展的青岛港务局在职工收入分配上向一线重要岗位倾斜,许振超和队友的月工资,比管理层还要多,在青岛市也算高的。经济基础的提升改变了市民对码头工人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职工对这个岗位的职业认同感。
  有能力为家人构筑一个温暖舒适的"窝",许振超打心眼里自豪。
  第一次和心爱的桥吊合个影
  这是1986年,许振超第一次和心爱的桥吊合了张影。
  1985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当时的青岛港是一个年吞吐量不到2000万吨的小港,由于规模太小,有关部门在"圈定"中国五大集装箱大港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小字辈"。可奋发图强的青岛港人认准了这一货种的发展潜力,确立了发展集装箱业务的战略目标。由于没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别的港口可以投巨资建码头,买昂贵的进口桥吊,青岛港只有从牙缝里省钱,自己改造老码头,选购价格便宜、但技术还不成熟的国产桥吊。
  在照片上,许振超的身后,就是青岛港的第一台桥吊。他的身边,是和他一起入选全港第一批桥吊司机的工友郑来祥、简鸿达。在全港人的注目中,他们走进桥吊驾驶室,开上了当时最贵的码头机械,觉得十分光荣。公司领导拍着他们的肩膀说,你们手里开的可是咱全港人的"看家宝"啊。
  这几个年轻人一起参与了第一台桥吊的安装工作。许振超回忆说:"我一见桥吊,吃惊不小。我开了10年门机,门机和桥吊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门机的电器控制柜有3个就够了,桥吊需要18个,全是集成电路板。光是把零部件从船上卸下来,我们就花了一周的时间。装一台门机用3天,这台桥吊用了大半年。装到一半时,金属架子搭好了,桥吊的模样有了,还有很多细活要干,有记者来采访、拍照,我们趁机拍了一张,这是永久性的纪念!"
  在许振超眼里,这哪里是一台普通的桥吊?分明是他一点一点"接生"、又看着一天一天长大的"孩子"。许金文大姐讲了这样一件事:
  "1991年7月,具体日子记不清了,那天刮飓风。他下了班回家,我见他脸色发青、阴沉阴沉的,从来没有过这样子,问他怎么了。他说大桥吊叫风刮倒了,有个工友牺牲了。我心里很难过,又不想让家里这么沉闷,就开了个玩笑,说他睡觉了,你也休息吧。没想到他的眼泪一下子哗哗地流出来了,止都止不住。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掉眼泪。我不知该说什么,只好翻来覆去地说洗洗吃饭吧。他扒了几口饭,腾地站起来往家门外走,说怎么倒下去,要叫他怎么站起来!"
  在许振超留存下来的工作日志中,记者看到了这段记录:"7月19日,4时30分左右,52泊位突起狂风,将两台桥吊刮倒。2号车无人,1号车司机2人,田洪国不幸遇难,赵显新受重伤。灾难!!!!!现场惨不忍睹,7年心血付之东去。7月20日,夜有8级大风预报。丙班司机将场地能动的车全部锚定,3号、2号(电器进水)加木楔塞轮胎,小车加木楔掩好,以防不测。全部工作均在大雨中进行。……"
  许振超和工友抓紧抢修,风雨之后,大桥吊又矗立在了大海边。自那以后,一到下雨天,他最担心的就是桥吊的安全,不顾家人劝阻往码头跑。时间久了,全队技术人员都养成了"刮风下雨打的往港上赶"的习惯。
  回忆起这段往事,许振超动情地说:"就像和你血肉相连的孩子,到了六、七岁,忽然受伤、倒在地上,你是什么感觉?桥吊就是我的'孩子'。"
  从这个故事,记者由衷地体会到了许振超对工友、对桥吊的感情,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海港工人、桥吊司机工作的艰辛。即使没有生命的威胁,没有雨雪风霜、大风大浪的考验,日常的工作条件,也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
  在码头工人中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形象地刻画出桥吊作业的艰苦和危险:"登上桥吊腿发颤,抢修故障半空悬,风雪如刀雨洗脸,棉袄一穿大半年。"桥吊维修是高空作业,温度比地面低两三度,无风也有三级风;在三九天修桥吊,手一会儿就冻麻了,只好赶快跑回机房,在空调旁暖暖手,趁着热乎劲再去修。在地面上修吊具,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忙时一身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许振超一干30年。
  在许振超的宿舍里,总有一双厚毛袜放在床头。他说,这几年风湿加重,总觉得脚底发凉,一年四季,连晚上睡觉都得穿着袜子,早上起床,脚不敢直接站在地上,得轻轻踮几下才站得起来。就是拖着这双严重的"老寒腿",他几十年顶风冒雨,在70多米高的桥吊上爬上爬下;就是拖着这双严重的"老寒腿",他在2001年寒冬,为了确保新港口桥吊如期安装,在室内外温度一样的集装箱小屋里,一住40多个日夜;就是拖着这双严重的"老寒腿",为了避免桥吊短路引发致命性故障,他主动要求带电排查,一个人钻进电控柜,把所有的工友赶出去,冒着被440伏电压击倒的危险,赤手排查那间距只有几个毫米的集成电路;就是拖着这双严重的"老寒腿",为了抢修紧急出现的滑轮故障,他冒着瓢泼的大雨,趴在探到海面50米高的桥吊前大梁上,被淋了整整6个多小时…… 
  许振超不觉着苦。
  大学生王培山到前湾集装箱码头桥吊队上班的第一天,那大片大片的黄土,大片大片的沼泽,那像刀子一样刺骨的寒风,使他动摇了。他不解的是,身边这个相当于他的父辈的许队长,怎么忙得那样乐呵。他问许振超:你不觉得苦吗?两年过去了,他还清晰地记得许振超的回答:你只要把这儿当成家,就不会觉得苦了。这句听似平淡的话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年轻人的心。半年以后,这个倔强的大学生,已经成长为桥吊队的技术骨干。 
  和许振超共事了十几年的老工友赵显新说:"许队长是真把码头当成自己的家了。别说是苦了,他连命都可以不要。" 
  和女儿一起过50岁生日
  这是许振超50多年来唯一一张过生日的照片。
  许振超过生日的次数屈指可数。小时候因为家里困难,顾不上张罗这事儿,能吃个鸡蛋就算过生日了。成家后,妻子要给他过生日,许振超说自己家里没这个传统,免了吧。特别是当了港口集装箱码头桥吊队队长后,工作十分繁忙,即使想过也抽不出时间来。女儿小雪的生日,他是惦记在心头的。可一到女儿生日1月15日这一天,他常常不是当班就是加班,赶不回来,于是他老给小雪补过生日,真正在1月15日当天过的没几次。小雪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很看重,觉得不在这天过便没气氛,希望爸爸妈妈那天都能在身边,能"如期"收到生日礼物。许振超知道女儿的心思,却又不能如她所愿,心里总有歉疚之感。
  许振超的生日和女儿相差没几天,1月8日。
  1999年元旦一过,按中国的传统,许振超便是虚岁50的人了。年过半百,素来不过生日的许振超琢磨,该过一过、向父母表示感谢了。谁知那天班上有事,没过成。他想,干脆和女儿一起过生日吧。到了1月15日那天,在许振超的父母家,50岁的父亲和18岁的女儿一起点燃了生日蜡烛,"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围绕着他们,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温馨时刻。小雪说,那是她最满足最完美的一个生日。
  尽管小雪过生日的时候,父亲总不在;尽管在节假日,总是母女俩互相作伴;尽管一连7个年头的春节,父亲都在码头上工作,不能和她们团圆……但小雪从来没有怪怨过父亲。她说:"他很爱很爱这个家。虽然他在闲暇时间不能陪我们,可他用他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早上他去上班时,我还没起床;晚上他下班时,我可能已经睡了,一天说不上几句话,他就给我写纸条。常常我打开铅笔盒时,发现里面放着父亲留的纸条,内容大多是鼓励我好好学习,或者提醒我改掉各种小毛病。他观察很细,很多生活细节问题,都不会放过。比如让我克服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啦,反正多是我的'不光彩的小毛病'。从小学到现在大学毕业了,父亲写的纸条不知有多少。好多纸条我都舍不得扔,看着它们,我就感受到了父亲的爱。"
  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小雪出生不久,许振超就开始攒钱,留着她上大学用。家里买的那台钢琴,也是许振超的主意。现在,小雪的钢琴弹得很好,看到父亲回到家疲倦的样子,她会给他弹几首美妙的曲子放松放松。小雪从小爱画画,许振超有空就教她画,不过教的都是吊车、二极管、电路图之类。小雪从青岛大学机电系毕业时,论文里画的电路图被老师当作示范样本,同学夸她画得好,小雪笑着说:"学前班就开始画了。"
  小雪告诉记者,她是父亲忠实的"铁杆"和崇拜者。"父亲勤奋、好学,对热爱的东西特别有韧劲儿,几十年如一日。我是在他的影响下长大的。"
  今年1月8日晚上,许振超又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生日。
  那天下班后,队友们都没走,想一起给他们的队长过一次生日。许振超知道后,说什么也不答应,大家这一次没有听队长的话。
  --许队,我们每个人的生日你记得清清楚楚,买蛋糕、送问候,可你自己从来不过生日,这次说什么也得让大伙儿给你庆贺庆贺;
  --许队,你去年春节顶风冒雪跑遍了大半个山东,到我们7名农村大学生的家里拜年,家里人对我们能有你这样的队长又感动又放心,这次就给我们一个表达感谢的机会吧;
  --许队,你自己经常啃个冷馒头就是一顿饭,可下雨下雪天,你却给我们备好姜汤暖身子,你把我们每个职工的事放在心上,唯独忘了你自己。
  --许队,那年冬天,2号桥吊电缆崩断,你第一个冲到75米高的大梁,趴在半米宽的钢板上,探出半个身子修电缆。你不让我们这些小青年上,你说太危险,都是年轻人,掉下一个怎么向家里交代。你是用心赢得了我们的心啊!
  许振超望着队友们恳切的目光,听着大家掏心窝子的话,不禁热泪盈眶。
  许振超对记者说,能过这两个生日,他知足了。
  夫妻俩唯一的一次崂山游
  这是许振超和妻子许金文唯一一次共游崂山的照片。
  许振超回忆说:"那是在1995年,我们工会组织爬崂山,可以带家属。像这样两个人一块去玩的机会不多,所以玩得特别开心。别看崂山离得近,我们就上过这么一次。"
  与家人一起去旅游的镜头,在许振超的生活中弥足珍贵。2001年"五一"节,夫妻俩带上孩子去济南玩了3天。这是他们迄今唯一一次全家人出去旅游,也是许振超休的唯一一个"黄金周"。
  这几个"唯一",有许振超对家人的亏欠感,更有亲人对许振超的理解和支持。这么多年来,金文大姐在很多时候体验到的是一种孤独。许多个年三十晚上,她只能在电话里和他说说过年的话。家里多少事,她一人承担,不让老许操心。她知道老许的脾气,他爱码头、爱桥吊、爱他的岗位;越是在节假日、越是在团圆的时节,他越要坚守岗位,把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留给工友,谁让他是一队之长呢?新港口离市区远,许振超平时住在码头,一周回家一天。金文大姐心疼他,不让他干家务活:"你的任务是休息、休息、再休息!"许振超的腿脚不好,金文大姐就试着用热水给他泡完脚再捏一捏。这时的许队便笑:"怪不得人家说做足底按摩舒服,真的很舒服啊!"金文大姐也乐了:"那当然啦,我已经在自己的脚上试过了,看怎么捏才更舒服。"她告诉记者:"一边给他捏捏脚,一边和他说说家常话,这种时刻,我也觉得挺幸福的。"
  在金文大姐心里,没有对许振超的抱怨。
  "那一年我生小孩,他为了多攒一星期的产假,之前两个月都在和工友倒班,没有休一天。老人身体不好,帮不上忙,从医院到回家的两个星期里,就他一个人照顾我们娘俩:熬鸡汤、做饭、洗衣服、给孩子换尿布,他什么也不让我干,说月子里得养好,不能落下毛病。还有一次,我的腰椎摔伤了,他什么都不顾了,哪里也不去,守了我十几天。听人说腰椎养伤关键在平躺休息,他就让我躺在平板床上一动不动,连喝口水都是他喂我,不让我起身。结果,我的腰椎愈合得很好,现在干重活都没什么感觉。虽然很多时候是我一个人在家守着电视,虽然很多个节日,是女儿和我一起度过,可只要是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靠得住。"
  许振超的父亲是老工人,自己的儿子能给工人阶级争口气是他最大的愿望。2003年,听说青岛港务局常德传总裁亲自点儿子的名,要他创集装箱作业世界纪录,就撂给儿子一句话,"往后别往家跑了,什么时候拿了世界冠军,什么时候来见我。"有一回,已近80高龄的许大爷因脑溢血住院,闻讯赶来的许振超想要陪床,硬是被倔强的老爷子赶出了病房。担心的他只好在病房外站了一宿,又回到了码头。
  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是许振超在事业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强大后盾。说起这些,许振超很动感情。他的心愿是,退休后,和妻子、女儿一起到北京、到海南、到新疆、到祖国美丽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以弥补对家人的亏欠。
  这是一个男人的情感。其实,对于许振超的亲人来说,他们从来就没有感到欠缺什么,他们因为许振超的快乐而快乐,因为许振超的充实而充实,因为许振超的自豪而自豪。因为有爱,他们深感幸福而富有。
  5、5月19日,《经济日报》在三版刊发了《单位学海尔 个人学许振超 -- 青岛深入开展'双学'活动》的报道。
  正文:青岛市在各行各业深入开展"单位学海尔,个人学许振超"活动,紧紧抓住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持续创新"和许振超"爱岗敬业、学习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实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出思路、定措施、求实效、鼓实劲,将学习活动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海尔是我国民族企业的一面旗帜。许振超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今年4月份,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在全市开展"双学"活动。在学习中,市各党政机关结合新近开展的"快办理、快审批、快落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三快一提高"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水平。市政府办公厅党组按照"选准载体,搞好结合,突出实效"的原则,确定了集中开展"十项活动",深入开展双学活动。市委组织部把学习海尔、许振超活动与深化和拓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教育活动、开展"三快一提高"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干部的素质教育培训,同时实行岗位交流,开展了"比学习、比质量、比效率、比规范、比服务、比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六比竞赛"活动。
  海尔和许振超作为企业界的优秀代表,更激发了企业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青钢集团、热电集团等大企业,深入开展的学习海尔先进服务、质量和品牌理念,学习许振超的爱岗敬业、学习创新、团结奋斗精神活动高潮迭起。广大企业职工将学习活动转化为创业奉献的具体行动,纷纷开展"青工技能月"活动,通过技能大比武、岗位能手与普通工人结队、举办青年创新论坛等形式,提高职工技能,增强干事创业本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要报道7条):
  1、4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报道"好工人许振超(上篇):干一行 干好一行"。
  正文:新的时代,好工人该是什么样儿?青岛港一位叫许振超的工人给了人们生动的答案。许振超是一位码头工人。港口装卸过去靠的是大吊车,现在靠一种叫"桥吊"的新设备。许振超过去是开桥吊的司机,后来当桥吊队的领头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二十年来,他就干了一件事,就是摆弄桥吊这个庞然大物。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岗位上,许振超干出了大名堂。他是工人,最高学历只有初中;他又是人人服气的专家,两次打破世界记录,成为桥吊作业领域的"世界冠军",声名远播。由于许振超的贡献,中国的港口实力一次次地被改写。
  从今天开始,中央台播出连续报道《好工人许振超》,今天播出上篇《干一行 干好一行》。
  认识许振超的人都说老许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小雪,另一个就是码头上那一排高大的桥吊。
  1991年7月的一天,青岛港仅有的两台桥吊被12级台风刮倒了。那天晚上,许振超回到家,妻子发现他铁黑着脸。
  (出录音)
  许妻:哎呦,我说脸色怎么这么不好,他说昨天晚上刮飓风,把桥吊给刮倒了。他就这样愣愣的看着我。他那个眼睛,那个眼泪哗哗哗就下来了。哎真是的,他心疼啊。最后也没吃饭,洗洗脸,他说我得走。"我叫他怎么倒下去就得怎么站起来。"他一下就走了,两天两夜都没回来。
  (出音响:机器运转声、压混)
  温:各位听众,我是记者温秋阳。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红色的桥吊、红色的集装箱旁,我见到了身穿红色工作服的许振超。今年54岁的许振超中等身材,脸上深深的皱纹很有些码头工人饱经风霜的特点,而眉宇间又有几分书卷气,给人感觉粗中有细。我们乘电梯登上50多米高的桥吊。
  (出录音:电梯音响、开电梯门)
  温: 这风真大呀,现在有几级风?
  许:现在,5级。
  (压混)
  温:走进高空中的桥吊驾驶室,前方是大海,脚下是巨大的轮船和一排排集装箱。桥吊司机正一次次把摞在码头上的集装箱吊起,运到货船上。
  (出录音)
  许:你看,我们一下子拿两个。
  温:这两个集装箱有多重啊?
  许:这两个集装箱最少六十吨。
  温:这也是轻轻的一抓啊。
  许:就是轻轻的一抓。你看它,装啊,一停,停下了,停住了。一下。
  温 :一下就放准了。
  (压混)
  桥吊也叫装卸桥,是用来装卸集装箱的形状像桥一样的起重机。桥吊装卸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港口的货物通过能力,标志着一个港口的实力。
  对青岛港的桥吊司机们来说,能开上世界一流的桥吊是件很自豪的事。可从前,他们也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外号叫"铁匠"。吊具是铁的、集装箱是铁的、卡车是铁的,一装一卸,铁碰铁丁当响,如果多台桥吊一起作业,更是响声震天。许振超听出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他大胆设想,提出要"无声响操作"。工友蒋刚说,当时,他觉得老许的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出录音)
  蒋刚: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铁碰铁,大家伙,无声响操作根本就不可能,快算了吧,大家伙有时候就冷嘲热讽地说,你也别寻思了,要不你自己去试吧。哎,他真去试。
  许振超平时爱说的一个反问句就是"怎么不行"。
  许:就是啊,怎么不行?我说哪里不行,我给你解答。都不能干不是?不能干我干,我看能不能行。
  许振超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用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车船上的装箱位置,反复练习许多天,真的做到了装卸集装箱又稳又准又快又轻。
  (出录音)
  蒋刚:他干了以后还真不错,刷,一下就进去了。不是说绝对的没有声音但是声音相当相当小了,大家伙一看,哟,还真可以。"无声响操作"就是这么出来的。
  开桥吊,怎么算开得好?许振超用了一个很诗意的比喻:行云流水!
  2003年4月的一个晚上,许振超指挥8台桥吊一字排开,作了一次集体的行云流水的亮相。集装箱一次次在空中画出美丽的弧线。就是这一次,许振超他们刷新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当场以许振超的名字命名"振超效率"。一家国际权威杂志盛赞:中国青岛港的装卸实力已达到世界一流。
  短短5个月后,许振超他们又一次打破这项世界纪录。
  (出汽笛声)
  如今的青岛港大型货轮往来穿梭。"振超效率"的名牌效应让海内外许多知名的航运公司都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
  (出录音)
  许: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做?具体地讲工人怎么做?就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我历来有一句话:这个活应该怎么干,也不用唱高调,什么赶超一流,是啊,要超,但是你连一些最基本的工作都干不好,还谈什么赶超一流?
  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许振超的职业理念很简单。不是靠说,而是靠做,把小事做好,积累起来就是大事。
  (出录音)
  许: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就是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小事,这些小事最后摞起来,就成了大事吧。……我还是那句话:我只是干了我应该做的。
  2、4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报道"好工人许振超(中篇):从学徒到专家"。
  正文:"振超效率"让国际船运界折服,但他们不知道,许振超这位赶超一流的世界冠军,只有初中学历,只是学徒工出身。
  许振超说得好,咱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知识;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学成能工巧匠。
  (出录音)
  许:以前的老码头工人,你只要能扛包,你就是先进。但现在有几个去扛的?没有。现在是现代化设备,你需要掌握先进技术,以前凭力气干,能吃苦。现在需要你用心、用脑干活。
  许振超他们开的桥吊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零件数以万计,其中涉及数字控制、工业计算机、光通讯等很多学科。要都学通,对只有初中文凭的许振超来说,很难。但许振超硬是学通了,成了桥吊大拿,人称"许大拿",所有人都服他!
  70年代和许振超一起当吊车司机的秦嗣俊:
  秦:如果机械出了故障,我们司机就离开车干别的去了。而许振超呢就一直在车上,他自己在那琢磨。跟修理工旁边看,他不懂的就记下来。
  90年代和许振超共事的王军:
  王:他就是没有服的事,在学习上。比如说,有个故障出问题的话,他肯定要研究,翻资料了,上去琢磨了,肯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故障。
  1990年,一台桥吊的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外国专家来了12天挣走了4万多,而当时许振超他们全队上百人忙活一天一夜也不过挣个3、4万。许振超不服气,想跟老外学。
  (出录音)
  许:他在里面工作的时候就不让你进。你不跟他说话,在旁边看一看都不行。我通过翻译和他交流,他连说话都不说。这个东西我不能忍受。
  为了争这口气,许振超着了魔似地琢磨。他发现,桥吊的所有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没有图纸,许振超又做了一件没有任何人做过的事--从模板倒推出电路图。一块书本大的模板,密密麻麻镶嵌着上千个电子元件,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用玻璃板作了个支架,把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一个100瓦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的线路清楚地显现出来,然后再一笔一笔绘制草图。4年间,许振超倒推了12块不同型号的电路模板,绘制的图纸有两尺多高,成为后来桥吊排查故障的重要依据。
  (出录音)
  温:许队,总结您这从工作开始到现在,如果重新来过,还这么过吗?
  许:如果还在青岛港这么个环境,我还会那么做。真的,碰上这么个时代,还得这么干。现在时代发展得太快,科学技术发展得太快,你不学习、不坚持、不拼命,你干不到最好。
  学徒工的许振超,硬是学成了专家。如同经验老到的老中医,凡是桥吊的疑难杂症,在许振超这儿都能手到病除。有些时候,许振超一搭眼、一听声就能说出毛病出在哪里。当然还有很多时候,为了排除故障许振超在桥吊上一呆就是几天几夜。
  (出录音)
  许:特别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阻力的时候,多种工作一起压来的时候,有时候真压得你直不起腰来,确实有时候累得你,唉,说句不好听的,跳楼的心都有。都50多岁了,还遭这个罪,也就瞬间吧,有时候很无奈,但反过来讲,这些工作都推着你,自然而然地就去干去了。有时候确实累了,但我对自己曾经说过一句话,"你要是个男人就挺住了"。
  温:有没有那种快顶不住的时候?
  许:有啊,但咬咬牙就过去了。所以,我说,有时候,困难是喊出来的。困难有没有?有啊。都在那喊困难困难,最后不都解决了吗。
  对困难说不,许振超有勇气更有实力。40岁学日语,50岁学英语,凡是工作需要的许振超都学。正是靠这股劲头,许振超成长为新一代知识型产业工人,一次次打破桥吊作业世界纪录。
  (出录音)
  温:破了纪录之后,说说真实的想法。
  许:那是非常自豪的。在码头上来讲,集装箱装卸是最先进的方法,可以说是港口的标志,港口的实力。是中国的青岛港创出来的,你说我是什么体会?当然高兴了,高兴得不得了。
  温:您高兴是什么方式?
  许:高兴的方法就是再破自己的纪录。
  3、4月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报道"好工人许振超(下篇)--海一样的情怀"。
  正文:许振超习惯把家里所有的表都拨快10分钟。学她爸爸,女儿小雪也把她在大学宿舍里的表拨快10分钟。小雪说,她很多地方都受爸爸的影响,爸爸就是她的偶像。尽管这个偶像经常不在家。
  许振超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上班,家在青岛市中心。按许振超的作息,他现在每周回家一次。
  (出录音)
  许:哎呀,还是回家的感觉好啊,(笑)
  温:好你还不常回来?
  许:工作需要。应该说大家小家是一样,我可能是多顾了点大家,把这个小家慢怠了些。
  被怠慢妻子、女儿却都不怪他。
  女儿说:男人就该风风火火干事业。
  妻子说:他干的都是正事、大事。
  在外人看来,许振超像甩手掌柜,可妻子说,家里的大事还都靠他拿主意。比如,女儿考大学,就是他帮着选的专业DD电气工程学。因为这个专业的知识桥吊上都用的着,老许他最熟悉。女儿说,爸爸总是关键时候显身手。她的毕业论文拿了全年级最优,就有爸爸的功劳。
  (出录音)
  许:我确实帮她看了看。她搞一个变频电梯的设计。她当时问我,如果电梯出现故障以后,有几种办法?我就给她讲,怎么逃生,怎么报警。她如获至宝。等到答辩的时候老师很惊奇,说怎么许玉雪还懂得这么多?
  因为工作忙,许振超常常几个星期不回家。不在家的日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老人爱人孩子一切都好。
  (出录音)
  许:你说哪一样不重要?哪一样都非常重要。孩子有病,一旦我知道了,我还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赶回来,必须我得回来看一看。不看,我干活都没心了,而且,我有过那个教训了。我不能再有第二次了。
  许振超说的教训是指去年他二弟去世的事。那天晚上,他接到电话说二弟突然发病已经不行了。尽管同在青岛,兄弟俩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而此番医院再见,竟是最后一面!
  (出录音)
  我怎么也没想到,刚过50岁呀。连句话都没有,哎呀,我那个悔恨呢,特别痛心。用手扶着二弟的头,整整守了他24小时。盼望着奇迹发生。(哭)想想这几年,我自己确实,工作是忙,这一块我确实疏忽了。对家人的愧,对老人的愧,对兄弟的愧,一起,我大哭一场。不过,在我心里,二弟还没走。有时候,我和我对象说,老二可能出去了,不行,咱退休吧,出去找他去。
  从此,许振超对家人倾注了更多的爱。他的父母如今住在80平米的大房子里,那是单位分给振超的,许振超说,好房子当然紧着老人住。
  (出录音)
  许:现在对老人,我抽不出时间来,就让我媳妇去,让我的女儿去。现在,我弟弟,我就时常打电话,每个月找个机会把他们叫到我眼前,聚一聚,看一看,问一问。我不能再留这种遗憾了。
  (出音响海浪海鸥声)
  与大海相伴,也领略着海的胸襟,许振超对事业的执着、对家人的热爱、对生活的领悟,像海一样深厚而博大。
  在桥吊队,每个司机手里都有两张许振超发的卡,一张是"安全卡",记录着一些不安全隐患,提醒职工注意;另一张是爱心卡,上面写着"有事找振超",还写着许振超的手机号码;
  妻子许金文至今还保留着30年前照的几张照片,照片背后是许振超写的打油诗。
  (出录音)
  许妻:这是30年以前,他给我照的照片,他把每一张小照片,照这个景吧,都写上这种小诗,打油诗给我,哎呦,我觉得幸福死了,当时感觉。
把个照片的背后写上他的小诗,"海城生来海岛长,海边姑娘爱大海,今朝又得海边坐,浪花拍岸笑开怀"。多有意思,这么浪漫的小诗。
  许振超说他最喜欢在忙完了工作之后站在码头上看夕阳染红大海,那个时候,他会不自觉地哼唱起电影《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
  (出录音)
  许:我觉得特别体现了一种浪漫啊。这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曲调是深深打动了我。
  温:您刚才说浪漫,您觉得您是个浪漫的人吗?
  许:浪漫这两个字,我可不敢往上挂。我就是说,我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吧。我喜欢很优美的东西。
  有时候回到家里,许振超还会在女儿的钢琴上弹上一曲,演绎他的革命浪漫主义。
  (出录音许振超弹钢琴、笑声渐隐)
  4、4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了"向许振超同志学习"的录音述评。
  正文: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分三天播出了连续报道《好工人许振超》。中国之声全频率相关节目也集中报道讨论了许振超的事迹,在广大听众中引起了共鸣。
  融个人价值于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视责任为人生的第一追求,面对困难始终选择进取,生活乐观、兴趣广泛,所到之处皆为可敬可爱的凝聚中心……我们面前树起一座新的雕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顶天立地表情丰富的工人阶级新形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价值追求多元的时代,有人趋利,有人求名,高尚者自有自己的追求。您看,许振超大雨滂沱的夜晚从家中赶到码头为的是检查桥吊是否安全;在50米高的桥吊上一呆就是几天几夜,为的是尽快排除故障;跟厂家安装桥吊的施工者大吵一架,为的是人家螺丝拧得不达标……几十年如一日,许振超视国家利益为第一需求,时时处处主动维护,一旦需要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处身工人岗位,胸怀国家民族,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如今的工人阶级已远不止一个政治概念,她既是国家主人又是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潮的有知识有力量的社会脊梁,因而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已成为重要特征。
  许振超当工人30年,自学了30年。工作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在别人打牌聊天的时候,他看书琢磨;在别人沿用老一套干活的时候,他揣摩更新改进的方法。从一个学徒工成长为一个掌握最新技能的工人专家,从许振超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不甘落后,赶超一流的实力和自觉。青岛港总裁常德传这样评价许振超精神:
  (出录音:振超同志的精神归根结底一个是爱岗敬业,二是学习创新精神,三是呢,他的拼搏奋斗。)
  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外方总经理李成祚认为,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企业中都需要许振超这样有技术有责任心的工人。
  (李成祚:许振超所有的业绩,我觉得在国外来说,应该是同样地去重视他。他本身对其他的职工会做成一个榜样。虽然是一个很平凡的初中学生,可是到最后他还是获得了他所梦想的东西。为什么咱们中国今天可以用很快的步伐追上很多国家呢?就是因为我们有上进,上进心,就是我们不停地向上。我觉得振超他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情。)
  许振超敬业爱岗,也热爱生活。对亲友对家庭有情有意。各种社会角色都做得无可挑剔。面对他可亲可敬又可爱的一举一动,相信许多的人都会由衷地认同。
  5、4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导读》节目播发报道"振超事迹引起海外媒体关注 日本媒体将全方位报道青岛"。
  正文:日本新闻媒体近日青岛访问团正在青岛采访,恰巧中央各大媒体刊登、播出、介绍许振超事迹,日本记者观看节目后十分激动,对中国港务工人的献身精神非常佩服,同时也看到了青岛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有了这些许振超式的产业工人在支持、在努力、在勇挑重担,为国家、为青岛添砖加瓦。
  据青岛台报道,2003年4月底,在许振超团队接卸"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以每小时339自然箱的单船效率,首次刷新了世界集装箱的最高纪录后,立即得到世界港口协会的承认和高度评价,在世界港口行业引起轰动,特别是世界港口协会所在地的日本立刻产生巨大反响,日本新闻媒体的"每日新闻"、"中国巨龙新闻"、"经济界"杂志等新闻媒体派出记者赶赴青岛港进行采访,日本记者通过追踪采访,更加敬佩中国的港务工人和许振超这位世界航运界的一流桥吊专家。当时,日本的多家媒体集中报道、介绍了青岛港务局和许振超的事迹。
  现在,中央的多家媒体聚焦中国港务工人许振超的同时,也让世人对青岛有所了解,更让日本新闻界对青岛刮目相看。日本中国巨龙新闻集团总裁孔健说:"看了介绍许振超的画面,其情、其景、其精神感人至深,这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是黄金时段,它的宣传效应不是上亿人民币的广告价位所能替代的。"日本"每日新闻"经济周刊副总编松山德之先生深有感触地讲:"多个国家及媒体聚焦一位劳动工人的典型,这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办不到的。许振超的事迹表明:中国经济之所以迅猛发展,全靠劳动工人的勤奋、努力、拼搏,许振超不仅代表了青岛港,也告诉全世界,有这样的工人在奋发努力,中国的发展远景无限。
  6、5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报道"青岛开展'单位学海尔,个人学许振超'的'双学'活动"。
  正文:各位听众,青岛日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单位学海尔、个人学许振超"的"双学"活动,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迅速掀起了学习高潮,请听中央台记者刘华栋、王朝朋的报道。(接录音)
  "单位学海尔、个人学许振超",主要是学习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持续创新"和许振超"爱岗敬业、学习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共青团青岛市委在全市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争当岗位能手活动",青岛团市委副书记陈启。(接录音)
  (陈启录音)
  【我们全面加强青年职工的技术培训,广泛启动创新创效、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在全市各行各业培养、选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岗位能人。】
  在"双学"活动中,青岛市各单位广泛开展了技术创新、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创服务品牌等活动,人们结合本职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职业技能,提高服务水平,争当许振超式的岗位能手。"青岛市十大杰出岗位能手"、青岛市立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刘学东。(接录音)
  (刘学东录音)
  【通过学习了许振超同志的事迹以后,我们被爱岗敬业、学习奋斗的振超精神深深感动,这种精神对我们医务工作者也有很大的鼓舞,我们进行了医德医术竞赛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争当许振超式的岗位能手,争做德艺双馨的好医生。】
  "双学"活动迅速激活了青岛的各行各业。青岛市各党政机关结合"双学"开展了"快办理、快审批、快落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三快一提高"活动,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中全力推开减文、减会、减应酬的'三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岛市委办公厅吴同斌。(接录音)
  (吴同斌录音)
  【开展'双学'活动有利于全市各级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市民群体,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形成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有利于提升青岛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7、8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报道《青岛"双学三创"活动如火如荼 成效显著》。
  正文:日前,青岛市开展了"单位学海尔、个人学振超"和"个人创一流业绩、企业创一流品牌、社会创一流环境"的"双学三创"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央台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门采访。
  我们先来到了许振超工作的青岛港,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操作技术比武大会,许振超正在桥吊绝活表演的现场认真地履行裁判长和解说的职责。提起许振超,人们就会想起爱岗敬业、学习创新、团结奋斗的"振超精神"。4月份以来,许振超先后在全国13个省市做了23场巡回报告,"振超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的强烈反响,让许振超本人也非常感动,他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学生、一些年轻的工人提出来,确确实实应该学习,确确实实感到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有个切实的体会,不学习技术、不研究技术,根本没出路。我觉得能引起大家思索,是个非常好的事,让大家伙都来练,在自己本职工作上,把工作干得更好。"
  "单位学海尔",就是学海尔精神、树海尔品牌,创海尔业绩;"个人学许振超",就是学振超精神,创振超效率,练振超绝活。开展"双学三创"活动以来,青岛市涌现出一批"海尔式"品牌单位和"振超式"
岗位能手,海尔和许振超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
  "真情相助",是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针对下岗失业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创建的政务品牌,它以体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为服务理念,塑了政府勤政为民的良好社会形象。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吴希贵是这样来阐释"真情相助"的品牌内涵的:"首先就是体现出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种责任和帮助,核心就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诚心诚意的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借鉴海尔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理念,用海尔这种精神创建我们劳动保障系统"真情相助"的品牌。"
  青岛即发集团针织厂冯兆启通过勤学苦练,掌握了一手"绝活":对客户拿来的织布样品,他一看就知织法,一摸就知克重,一拆就知支数,一烧就知成分,成为厂里公认的业务能手,他说:"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学习许振超爱岗、敬业、学习、奋斗的精神,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练就岗位上的绝活,为工厂多做贡献,为社会多创财富。"
  如今,青岛市"双学三创"活动如火如荼,以海尔"真诚到永远"为龙头的服务品牌、以市委办公厅"忠诚服务"为代表的政务品牌和一大批"振超式"业务能手,在各行各业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提升着城市的文明程度。
  此外,在集中宣传许振超事迹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日论坛》、《记者连线》、《人物春秋》、《新闻观潮》、《全国新闻联播》等栏目播出10余期连线节目。
  科技日报(重要报道3篇)
  1、4月12日,《科技日报》在头版头题刊发了《青岛港上的"桥吊大拿"--记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的报道。
  正文:他是个普通的码头工人,却参加青岛港首届科技人员奖励大会;他是个初中毕业生,却主持青岛港国内技术最先进的桥吊的安装;他的桥吊队才组建一年多,就刷新了世界集装箱桥吊作业最高纪录;他和桥吊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码头上的兄弟们都管他叫"桥吊大拿"。
  "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看过样板戏《海港》的人,大概都记得老马师傅的这句经典唱词。如今现代化的港口上有了更厉害的吊车--桥吊,用来装卸港口来往的大型集装箱。它的学名叫"岸边桥式起重机",一次能够提起十几吨甚至几十吨的货物。
  我们的主人公,执掌着青岛港这个中国最大集装箱码头最值钱的"家当"--顺岸排开的24台超大型桥吊,价值十多亿元。在外国码头,这个称作"固定机械经理"的角色,必须由资深的高级工程师担当。但青岛港董事会破例决定,由仅仅初中毕业,人称"桥吊大拿"的许振超当队长。
  "桥吊大拿"许振超,这个名字不光是在青岛港,就是在整个国内航运界,也是响当当的。
  在青岛港,几天的采访下来,发现这个年逾半百的"老码头",是个"虎虎生威"的山东汉子,下了工,爱用徒弟送的大杯子牛饮似地大口喝水;爱一梗脖子,说个"怎么不行?!";攻破一个技术难关,一拍大腿,乐呵呵地说:"嘿,又干了个好活儿!"……他看起书来,简直成了直眼的棍子。第一次见许振超是听他的事迹报告会,别人讲述他时,他坐在座位上一直低着头看自己的手。常年在码头上工作,他看惯了集装箱、听惯了海浪声,穿着西装坐在聚光灯下,他多少有些不自然。海风已经在他脸上刻下了道道岁月的痕迹,而40年前,这张脸也曾因自己多彩的梦想而激动得神采飞扬--他想当科学家,想当飞行员。
  1950年,许振超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67年初中毕业,正好赶上"文革",他带着破碎的大学梦离开了校园。1974年,他到青岛港当了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
  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工作环境,使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在痛苦和彷徨中,培根那句"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重新激励着他捧起书本。领导见他好学,就调他去操作当时最先进的机械--门机。他借来电器图纸,把电器原理图分成几个部分,抄录到小本子上,随身携带;把图纸上重要部位的名称写成在纸上贴到电器上,用这些笨办法,一点一点地学,成了开门机的司机里第一个会修门机的。因为肯钻研、技术好,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在全港中第一个入选桥吊司机。从此,他开始了自己和桥吊一生的不解之缘。
  在全港人的注目中,许振超开上了青岛港当时技术最先进,价钱最贵的码头机械。公司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手里开的可是咱全港人的"看家宝"啊。许振超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桥吊开出点名堂来。他托表哥在北京买了一本《日汉技术词典》,从零学起,靠着这股韧劲,老许翻遍了桥吊附带的厚厚的日文资料。那段时间,下班回家,他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像个"大家闺秀"。房子小,桌子、床等都让他给占了,电子零件、图纸、参考书摆得到处都是,逼得爱人端着菜板在楼道地上切菜。要是遇到难题,他就好像钻进牛角尖里,如醉如痴。老父亲说他:看起书来,简直成了直眼的棍子,半夜两点也不打盹。他却说,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他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很快,他对桥吊的操作相当熟练了。随着对机械了解的加深,他又不断地琢磨,机械为什么会出故障,电线和保险丝怎么会烧断,继电器的加速时间为什么要设定在这个秒数等问题,有时候问得身边的技术员都难以回答。再往后,他就试着修桥吊。虽然是工人,但在队里从上到下都把他划到技术人员圈里。1990年港口召开第一次科技人员表彰大会,他作为全港为数很少的工人受到了表彰。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第二次见到许振超,是在桥吊林立的码头上。他穿着的蓝色制服,戴着白色的安全帽,比起作报告那天西装革履的拘束来,工地上的他,举首投足都显得自在多了。岸边一线排开的桥吊,忙碌地工作着,每个桥吊有一名司机,在50米高的驾驶室里操纵着桥吊的"大手",往来于货船和岸边,有的往船上装货,有的往岸上卸货。看着这上千吨的大家伙,让人觉得像是一个冷冰冰的巨人,可许振超说:"桥吊是我的孩子。"对这个庞然大物,他如今可真称的上了如指掌,但这种熟悉决不是来自于一朝一夕。1990年,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没人修得了,只能把外国厂家的工程师请来。回忆当年,许振超依然耿耿于怀,"人家在青岛港干了12天,就一下子卷走了4.3万元人民币。那会儿我们全队上百人,几十台机械,忙活一天一夜,也挣不了那么多钱。"当时并不富裕的港口要一下子花这么多钱,他怎么能不心疼?心里琢磨,能不能自己修桥吊?当他试着向外方专家请教时,人家耸耸肩,摇摇头,不屑一顾。"说白了,就是瞧不起你,对你们搞技术封锁,永远把你们当成'门外汉'",外国专家轻蔑的行为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发誓:一定要学会自己修桥吊。看似简单的桥吊其实相当复杂。它的运作至少包含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通讯、液压传动、PLC6个学科的知识。就算一个起重机械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要能够处理一般故障,至少也得要两三年时间。何况是复杂故障了。许振超不信这个邪。他像着了魔一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难忘的是用桥吊上的模板倒推电路图。许振超经过研究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如果有了这些模板的电路图,就等于解剖了桥吊的全身"电路神经",处理起故障来,就变得轻松多了。可是外国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尖端技术,不但没给留下电路模板图纸,就是最基本的数据也不提供。所以,就连制造方的专家也吃不透这套系统。
  为了"解剖麻雀",他带着借来的备用模板,近乎痴迷地遨游在"模板世界"。在青岛港采访时,记者看到了许振超当年倒推的电路板: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镶嵌的几百个电阻、电容,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照着电路板,画出电路图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模板正反两面有2000多个焊点,像一只只小蚂蚁爬在绿色的电路板上。
  许振超用玻璃专门制作了一个简易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然后再一笔一笔地绘制成图。每天晚上要连续盯上两三个小时,脸烤得通红全然不顾,眼睛累得看不清了,他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块,敷上一会儿。这不仅是对一个人体力、脑力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从瑞典的BBC到美国的GE模板,他前前后后用了整整四年,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摸遍了青岛港十几台桥吊的电路神经。上海港机厂的专家得知老许解剖了桥吊电力神经时,连连惊叹:了不起!由此,许振超被青岛港破格任用为第一批高级技师。"桥吊大拿"就这样叫开了。上海港机厂的机械制造专家在改进桥吊设计时,还专门到青岛请教老许,在新桥吊的设计中,吸收了他20多条意见。许振超常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成绩就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涨潮就没有了走进许振超的家,一股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客厅里挂着两个精致的红色小灯笼,靠窗的墙边几盆不知名的绿色植物,叶片被阳光照得透亮。但最显眼的还要算是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奖杯、奖品。靠沙发的台子上放着一个大大的金属地球仪,"这是振超前年先进工作者的奖品"妻子许金文大姐说。电视机旁边是一个很有气势的舵盘,下面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那是去年的",看我们感兴趣,许大姐笑着给我们介绍,"还有桌上那条船,都是振超得的,太多了,都没地方放了。"
  2001年,他大胆推翻桥吊生产厂家既定方案,成功主持国内最大的两台桥吊的安装,为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西移立下汗马功劳;2002年,他主持编写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被众多专业院校列为教材;2003年,他带领刚刚组建半年的桥吊队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桥吊作业最高效率,同年,青岛港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集装箱服务名牌"振超效率"……
  许振超常说,今天的成绩就像沙滩上的脚印,无论多么清晰,一涨潮都没有了。只有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一直跑在前面。
  许振超并不满足现有的维修方法。他召集了几个专业基础和技术好的大学生,成立了一个研究班,专门研究技术上尖端的问题。"技术变化快,必须有所准备"。
  许振超告诉我,现在他看的最多的是管理方面的书。"就算我一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许振超带领的200多人的桥吊队,有工程师、技术员、也有普通工人。怎么才能把他们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个个人尽其才,是许振超眼下考虑最多的问题。"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当'吆喝队长'了,以前靠命令、靠指示,现在也要讲科学"。
  英语是许振超现在的另一个学习重点,他要打开另一扇窗口。通过多年的自学,如今阅读厚厚的英文桥吊说明书和附带材料,已完全没有问题。可他不满足,"以前学的都是哑巴英语,现在要学着说了,2008年还能派上用场。"许振超爽朗地笑了,笑声中充满了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手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