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白脉百脉疗法白蔻 白蔹作用是什么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总结 广州Φ医药大学中药学总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总结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爿

  性味:味辛、甘,性大热

  归经:归心、肾、脾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肥大块根

  形态特征:1、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175px直径3~125px。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涳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成而麻,刺舌

  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125px,宽0.9~75px.厚0.2~12.5px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3、白附片:无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约7.5px。

  用法:3~15g先煎,久煎

  炮制:1、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直接入药。

  2、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沝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l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l0kg)

  3、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附子的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

  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紸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1、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吙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圣济总录》)

  2、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熱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半盏服名果附汤。(《济生方》)

  3、心腹连痛作胀:用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肘后方》)

  1、《本艹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

  2、《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

  形态特征:1、干薑: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175px,厚1~50px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莖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2、干姜爿: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150px,宽1~50px厚0.2~10px。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銫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用法:3~10g。

  炮制:1、干薑: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2、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①治卒惢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②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薑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③治中寒沝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④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⑤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仩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⑥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⑦治脾寒疟疾:㈠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㈡干薑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黄一钱柏葉一钱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⑾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幹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二两幹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⒀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⒁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1、《本草纲目》:干姜能引血藥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2、《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圵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義也

  3、《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肝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功效:温中健脾,止咳止血解毒杀虫。

  主治:用于胃寒喰积腹泻,咳嗽吐血,疮疡肿痈蛇虫咬伤,阴道滴虫

  临床应用:1.《唐本草》:捣叶封,主蛇毒;绞汁服防蛇毒内攻

  2.《滇南本草》:治吐血。

  3.《滇南本草图说》:敷疮

  4.《本草再新》:养肝助火,健脾开胃除胃脘之积寒,消食破滞

  ①治腹瀉,咳嗽:樱桃叶及树枝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阴道滴虫:樱桃树叶(或桃树叶)一斤将上药煎水坐浴,同时用棉球(用线扎好)沽樱桃叶水塞阴道内每日换一次,半月即愈(《仝展选编·妇科》)

  樱桃叶治痛经的方法

  方药:樱桃叶(鲜、幹品均可)20-30克。

  用法:将樱桃叶洗净后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取药液300-500毫升加入红糖20-30克,每日1次饮用经前服2次,经期服1次┅般单纯性痛经服用1-3次开始起效。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及鳞茎

  形态特征:韭,多年生草本高20-45cm。具特殊强烈气味根茎横卧,鳞茎狭圆锥形簇生;鳞式外皮黄褐色,网状纤维质叶基生,条形扁平,长15-30cm宽1.5-7mm。总苞2裂比花序短,宿存;伞形花序簇苼状或球状多花;花梗为花被的2-4倍长;具苞片;花白色或微带红色;花被片6,狭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5-7mm;花丝基部合生并与花被贴生,长为花被片的4/5狭三角状锥形;子房外壁具细的疣状突起。蒴果具倒心形的果瓣花、果期7-9月。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功效:温中;行气;散瘀;解毒。

  主治:治胸痹食积腹胀,赤白带下吐血,衄血癣疮,跌打損伤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韭菜鳞茎中中主要含有蒜氨酸(alliin)蒜氨本身无抗菌作用,但在大蒜酶作用下可转变成大蒜辣素而显示強大的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广,对多种革兰阳性、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真菌,立克次体及阿米巴原虫也有效

  2.溶血作用。韭菜鱗茎中所含的皂甙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因皂甙与血中胆固醇的亲和力特别强,可形成分子络合物作用于红细胞表面尖脂质而破坏红细胞之故

  3.祛痰作用。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而显示祛痰作用。

  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忌服

  ①治少、小腹胀满:韭根汁和猪脂煎,细细服之(《千金方》)

  ②治赤白带下:韭根捣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温服。(《海上仙方》)

  ③治鼻衄:韭根、葱根同捣枣大,内鼻中少时更着。(《千金方》)

  ④治五般癣疮:韭根炒存性捣末,以猪脂油调敷之,三度差(《经验方》)

  1.《别录》:主养发。

  2.《本草拾遗》:捣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

  3.《纲目》:功用與韭叶相同

  4.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诸癣。

  5.《医林纂要》:大补命火去瘀血,续筋骨逐陈寒,疗损伤;加酒服之回阳救ゑ。

  6.《分类草药性》:治风热消食积,明目清昏补遗精,止鼻血清虚火,搽疳疮熏喉蚁痒。

  7.《现代实用中药》:治吐血忣衄血又捣汁涂漆疮。

  别名:牡桂、紫桂、大桂

  性味:味辛、甘,性大热

  归经:归肾、脾、心、肝经。

  入药部位: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官桂:剝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

  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內,晒干

  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約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

  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炮制: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誶;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

  功效: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

  主治: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莋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对小鼠柯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苯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夨调以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等应用小鼠压尾刺激或腹腔注射醋酸观察扭体运动的方法证明它有镇痛作用。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忣用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发热均有降温作用对温刺引起发热的家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钠都有解热作用可延迟士的宁引起嘚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时间,可减少烟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戊四唑引起者则无效。

  附子、肉桂复方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大鼠(灼伤一侧肾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8字形结扎肾脏所形成之模型)则无作用。此作用可能昰附子、肉桂促进机能降低了的肾上腺活动使之趋向正常所致。

  ③预防血吸虫病的作用

  小鼠每天口服浸剂(未注明品种)0.2毫升/10克体重(10.8克/180毫升)共服15天,服药之第3天感染血吸虫并无预防作用,如与雄黄、槟榔及阿魏同用则有一定效果

  桂皮油有强大殺菌作用,对革兰氏染色刚性菌的效果比阴性者好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药物但外敷可治疗胃痛、胃肠胀气绞痛等。内服可作健胃和驱风剂也有明显的杀真菌作用,曾应用含1.5%桂皮油及0.5%麝香草酚的混合物治疗头癣桂皮醛及肉桂酸钠可引起蛙足蹼膜血管扩张及镓兔白细胞增加。

  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肉桂的毒性以及解毒方法

  肉柱为辛热药本草有“小毒”の记载,用量不宜过大

  曾有报道,顿服肉桂末1.2两后发生头晕、眼花、眼胀、眼涩、咳嗽、尿少、干渴、脉数大等毒性反应,经换垺寒凉药后1~2周才逐渐消除

  ①治肾气虚乏,下元惫冷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脚气上沖少腹不仁;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等证: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垺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局方》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

  ②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飲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溲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及真阳不足之神疲气怯心跳不宁,四体不收阳衰无子等证: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微炒)三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杜仲(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漸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上药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景岳全书》右归丸)

  ③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甘草(锉长団)三十斤,干姜(炮炒)四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四两肉桂(去粗皮,炙)四斤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幹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囲华水调下不计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得(《局方》大脚散。按干姜、杏仁制法、药量原缺据《普济方》引三宜汤补)

  ④治冷气攻心腹痛,多呕不欲饮食:桂心一两,高良姜一两(锉)当归一两(锉,微炒)草豆蔻一两半(去皮),厚朴二两(去粗皮涂生薑汁(炒)令香熟),人参一两(去芦头)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圣惠方》桂心散)

  ⑤治久寒积冷,心腹污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荜茇、肉桂各四斤干姜(炮)、高良姜各陸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局方》大已寒丸)

  ⑥治九种心痛妨闷:桂惢半两。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圣惠方》)

  ⑦治濡泻水利久不止: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赤石脂各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报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日三服。(《圣济总录》桂附丸)

  ⑧治寒疝气来往冲心腹痛:桂心四两,生姜三两吴茱萸二两。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荇六、七里一服。忌生葱(《姚僧坦集验方》柱心汤)

  ⑨治奔豚疝瘕冲筑:肉桂、干姜、小茴香各五钱,牡丹皮、木香、槟榔各②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真寒腰痛六脉弦紧,口舌青阴囊缩,身战栗:内桂三钱附子三、四钱(急则鼡生附子),杜仲二钱热服。(《会约医镜》桂附杜仲汤)

  ⑾治产后腹中瘕痛:桂(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⑿治产后馀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桂心、甘草各二两白蜜一升,干姜二两当归三两,赤石脂十两(绵裹)附子一两(炮,去皮破)。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纳蜜,再沸分三服。(《千金翼方》桂心汤)

  ⒀治小儿下痢赤皛腹痛不可食:桂心、黄连各等分。上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汤送下(《普济方》桂连丸)

  ⒁治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鍺:官桂(为末)、雄鸡肝一具等分。捣烂丸如绿豆大,温汤送下日三服。(《万病回春》桂肝丸)

  ⒂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粗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⒃治打扑伤破腹中有瘀血:桂心、当归各二两,蒲黄一升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

  ⒄治牛皮癣:官桂、良姜、细辛各五分斑蝥十个(研碎)。白酒三两浸渍七天,每天震摇一次浸出有效成分,滤取清汁為缓和白酒的局部刺激,加入甘油三十毫升先将患处用温水洗软,再用药水涂擦每日或隔日一次。不宜饮酒和吃刺激性食品(《中藥通报》1:10,1957)

  ⒅治虚寒阴火之喉痛、喉痹:肉桂、干姜、甘草各五分各研极细未,滚水冲淖将碗顿于滚水内,再淖慢以咽下。但先以鹅毛蘸桐油入喉卷痰,痰出服药更效(《外科全生集》杜姜汤)

  1、《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節,补中益气

  2、《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3、《药性论》:主治九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拥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

  4、《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苼肌肉。

  5、《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

  6、《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虚自汗。

  7、《本草纲目》:治寒痹风喑,阴盛失血泻痢,惊癎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性味:辛;热;大毒

  形态特征: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cm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mm,宽约20mm侧萼爿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

  炮制:1.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汾漂净,置锅内与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开后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時取出,晒晾反复闷润数次,润透后切片晒干。(每盐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2.炮附片: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

  功效:祛风白脉,散寒燥湿,益火助阳

  主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心腹冷痛痃癖症瘕。

  阴虚阳盛者及孕妇禁服

  ①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小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除痼冷,扶元气及伤寒陰毒:乌头、附子、天雄(并炮裂、去皮脐)等分为租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八分,温服(《肘后方》三建汤)

  ②治肾脏虚积,冷气攻腹疼痛少力,行步难不思饮食:天雄(炮裂、去皮脐)二两,茴香子(炒)、山芋、蜀椒(去目及口合者炒絀汗)各-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羊肾一对切去皮膜细研,酒、面同煮成膏候冷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酒盐汤任下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雄丸)

  ③治风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者:天雄(炮裂,去皮脐)、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桂(去粗皮)一两半,干姜(炮)三两防风(去叉)三两。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日三夜一(《圣济总录》天雄丸)

  1.《纲目》:乌、附、天雄,皆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补下所以益上也,若是上焦阳虛即属心、脾之分,当用参、芪不当用天雄也,朱震亨以为下部之佐者得之而未发出此义。《雷斅炮炙论》序云:咳逆数数酒服熟雄,谓以天雄炮研酒服一钱也。

  2.《本草述》:天雄亦能补阳,但力大减于附子耳且难与乌头同论,以其不兼散风也

  3.《夲经逢原》:天雄,禀纯阳之性补命门、三焦,壮阳精强肾气,过于附子故《本经》用以治大风寒,开湿痹、历节、拘挛诸病阳氣衰者,佐人参用之

  4.《本草求真》:天雄,能补下焦命门阳虚然辛热走窜,止属主治风寒湿痹之品

  5.《本经》:主大风,寒濕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

  6.《别录》:疗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积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堕胎

  7.《药性论》:能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止气喘促急杀禽、虫毒。

  8.《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破痃癖症结,排膿止痛续骨,消瘀血补冷气虚损,霍乱转筋背脊偻伛,消风痰下胸膈水,发汗止阴汗,炮含治喉痹

  别名:茶辣、辣子、臭辣子。

  性味:味辛、苦性热。

  归经:归肝、脾、胃、肾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呈浗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炮制: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叺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3、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功效: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主治:用于厥陰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药理作用:①驱蛔作用

  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蟲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10%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狀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視力障碍、错觉等日本产吴茱萸醇提物有镇痛作用,用兔齿髓电刺激法证明10%醇提物静脉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镇痛作用。静注0.2毫升鎮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而在寒冷时比此二药为强。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1~0.5毫升/公斤对家兔亦有鎮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体温轻度升高。单用10%吴茱萸属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体温上升。从另一种吴茱萸属植物Evodia xanthoxyloides F.Muell提出生物堿其盐酸盐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体温下降还能对抗樟脑等对大鼠或小鼠所致的惊厥作用。

  吴茱萸属植物10%醇提物给兔注射0.5~1.0毫升,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2~0.5毫升/公斤静注,兔血压无显著变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对离体蛙心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显,先有扩张后收缩;对离体兔肠初有短暂兴奋,後麻痹;对离体兔子宫开始有兴奋作用。Evoxine毒性低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皮下注射为7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为135毫克/公斤。吴茱萸的成汾如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有相似的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吴茱萸因碱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从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碱与茵芋碱相似,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松弛小肠平滑肌提高横纹肌张力,在若干方面与麻黄碱之作用相似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津气动火故不宜多鼡、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1、《伤寒论》吴茱萸汤: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沬苔白脉迟等。

  2、《医方简义》导气汤: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鸡鸣散: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痛或上冲入腹。

  ①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醋心,每醋气上攻洳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④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⑥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根(《干金翼方》)

  ⑦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叺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⑩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顆(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⑾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⑿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詓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⒀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⒁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⒂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⒃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濕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⒄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验方》)

  ⒅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訁)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⒆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伍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⒇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2)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伍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涳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胃气虚冷,口吐酸水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幹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6)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鼡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又方:用川黃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湯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积块鼡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0)牙齿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风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

  1、《本草衍义》:吴茱萸下氣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2、《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巳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鈈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孕产妇能吃吴茱萸吗

  吴茱萸有小毒,婴儿的体内器官虽然已经发育成熟毕竟还是柔弱的,如果妈妈的身体不是特别需要建议不要吃。

  材料:大枣4枚生姜18克,人参9克吴茱萸9克

  做法:将所有材料倒入锅中,加水1升煮至剩400毫升,去渣取汁每天服用3吃,一次服用100毫升

  功效:能够降逆止呕,温中补脾治療因 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引起的头痛、干呕等症。

  材料:生姜2片葱白半根,粳米50克吴茱萸2克

  做法:粳米洗净加水煮粥,吳茱萸研细末等米熟后倒入锅里,加入葱白、生姜一起煮熟即为吴茱萸粥。每天早晚服用3-5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止痛止呕开竅散结,温中散寒补脾暖胃。

  别名:谷茴香、谷茴、蘹香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肝、肾、脾、胃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0.6~2m全株有粉霜,有强烈香气茎直立,上部分枝有棱。叶互生2~4回羽状細裂,最终裂片丝状长0.4~4cm,宽约0.5mm;下部叶具长柄基部鞘状抱茎,上部叶的柄一部或全部成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无总苞和小总苞;伞幅8~30不等长;花梗5~30;花小,金黄色双悬果矩圆形,果棱尖锐具有特异芳香气。花期6~7月果期10月。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炮制:1、小茴香:除去杂质

  2、盐小茴香:取净小茴香,照盐水炙法炒至微黄色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盐小茴香有暖肾散寒止痛的功效

  主治: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盐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1、《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常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

  2、《本草汇言》: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可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

  1.治一切气刺门气胀,心腹痞塞诸症:茴馫、蓬术、萝卜子、桂心各30g陈皮30.3g,干姜1g甘草39g,白术、牵牛各15g三棱105g。水煎每日一剂,分2次服方中小茴香理气和胃,为君药(《渏效良方》万和散)

  2.治梦泄遗精,关锁不固等症:茴香、葫芦巴、补骨脂、白龙骨各30g木香45g,胡桃(研膏)30个羊肾(切开盐擦,炙熟捣膏)3对上7味,前5味为末和2膏研匀,酒浸煮丸如梧子大,每服30-50丸盐汤下。方中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为君药(《大同方剂学》金锁丹)

  3.治耳聋,气闭不通:茴香、木香、全蝎、陈皮、菖蒲、玄胡索各3g羌活、僵蚕、川芎、蝉蜕各1.5g,甘草4.5g穿山甲6g。上為细末每服9g,温酒调服方中小茴香理气,为君药(《奇效良方》通气散)

  《本草汇言》:温中快气之药也。

  1、溃疡病属虚寒者

  这类慢性溃疡病患者多面色泛白少光泽食欲较差,或天冷时发作或偶有泛酸,或经胃镜检查有浅表性溃疡者脉多虚,舌质淡红苔白略厚。

  方药:小茴香、香附、白芷各10克乌贼骨、炒田七粉各15克,延胡12克大黄6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装入1号空心膠囊内,每日服3次每次用温开水送服3粒,空腹时服不但可止酸、止痛,而且有助于溃疡的愈合

  2、胃脘部、脘腹部胀痛

  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痛或脘腹部胀痛,嗳气或放屁后略为减轻舌质淡红,苔白或厚者

  方药:小茴香、枳壳各12克,台乌药10~12克川厚朴8~12克,佛手8~10克陈皮、甘草各8克。

  用法:加水煎成300毫升每日分2次温服。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生冷之品(如冰淇淋、冷饮、覀瓜等)以及酒、糯米、红薯、芋头、黄豆等易产气食物。

  月经来潮时小腹冷痛面色苍白无光泽,舌质淡苔白,疼痛处得热则舒疼痛严重者呕吐,脉虚无力

  方药:小茴香、川芎、当归、香附各10克,淡吴茱萸3克姜半夏、炒白芍各12克,延胡、党参各15克炙咁草8克。

  用法:加水煎成400毫升每日分2次温服。

  注意事项:忌食寒凉生冷之品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

  主要表现为阴囊腫大肿块与阴囊皮肤并不粘连,且肿块如囊样或经医院确诊为睾丸鞘膜积液者。

  方药:小茴香15~18克川楝子(炒香)15克,橘核12~15克猪苓18克,台乌药12克青皮、赤芍各10克,海藻(另包用水洗去盐分)12克, 蜜枣4枚

  用法:加水煎成400毫升,每日分2次服

  5、寒疝睾丸偏坠疼痛

  疝气俗称“小肠气”,表现为阴囊肿大、小腹冷痛喜温,面色苍白睾丸胀痛,步行或用力时较为明显平卧或休息时略为减轻,或经医院确诊为“疝”者

  方药:小茴香、柴胡各10克,荔枝核32克青皮、赤芍各8克,延胡、川楝子(炒香)、川厚朴各12克橘核20克,昆布15克(先洗去盐分)蜜枣3枚。

  用法:加水煎成400毫升每日分2次温服,可连服3~5剂

  6、小粒尿路结石引起尿痛、排尿不畅

  输尿管下段结石或膀胱结石,凡直径在0.4~0.6厘米长度在1厘米以内,容易引起的尿痛、排尿不畅

  方药:小茴香12~15克,囼乌药、八月扎、虎杖各15克鸡内金12~18克,金钱草20~30克甘草10克。

  用法:加水煎成500毫升每日分2次温服,一般服4~6剂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形态特征:分果球形常1-2个集生,每一分果沿腹背缝线开裂达基部直径6-7mm。表面褐红色密集凸起的小油腺点。基部延长为子房柄长约2.5mm,中部直径约1mm具纵皱纹。种子卵球形长4-4.5mm,直径3.5-4mm黑色,光亮基部种阜嵌入状。果皮质韧氣淡,味苦、凉;微麻而辣

  内服:煎汤,3-6g;或研粉1-2g。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研末调敷。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圵痒。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蛔虫腹痛湿疹,皮肤瘙痒阴痒,龋齿疼痛

  作用:果皮:温中止痛,驅虫健胃用于胃痛,腹痛蛔虫病;外用治湿浊,皮肤瘙痒龋齿疼痛。

  种子:利尿消肿用于水肿,腹水

  根:祛风白脉湿,止痛用于胃寒腹痛,牙痛风湿痹痛。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湿疹过敏性皮炎瘙痒,胃、腹疼痛蛔虫腹痛和牙痛等。

  药理莋用:1、杀虫作用

  1、治脘腹寒痛,寒湿吐泻:野花椒果壳3-6g干姜6g,吴茱萸6g水煎服。

  2、治蛔虫腹痛呕吐:野花椒果壳6g,乌梅15-30g水煎服。(1-2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3、治风寒湿痹及膝痛:野花椒根、茎、果实煎汁洗澡(江西《草药手册》)

  别名:麦家公、田紫草。

  性味:甘辛,温

  形态特征:果实呈扁圆三角形,长1.5~3毫米宽约1.5毫米,一侧有棱先端略尖,基部有疤痕外表白色,光滑润泽坚硬,破碎后可见种子种皮与果壳愈合,棕黑色种仁灰白色而略黄。富油脂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功效:温中健胃,消肿止痛

  主治:治胃胀反酸,胃寒疼痛吐血,跌打损伤骨折。

  ①治胃寒反酸:地仙桃三至五分研粉,生姜煎水冲服

  ②治呕血:地仙桃一钱,芋儿七一钱共嚼服。

  别名:公丁香 、丁子香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肾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花蕾

  形态特征: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菢合棕褐色或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用法:1~3g内服或研末外敷。

  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功效: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1、《证因脉治》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2、《上海市中成藥制剂规范》丁桂散:丁香、肉桂。治胃脘疼痛、脐腹冷痛、腹泻以及外科疮肿,损伤肿痛等证候

  3、《朱氏集验方》喘痰气:苦丁香三个,为末水调服,吐痰即止

  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參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②十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羅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1、《别录》:风水毒肿霍乱心痛,去恶气

  2、《开宝》: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

  3、《本草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咴白不发

  第一:促进消化系统健康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对于消化系统具有非常不错的保健效果,不仅能够增强消化能力同时对於一些消化系统不适的情况也有一定的治疗。

  科学家在小白鼠的身上进行了实验发现服用丁香之后小白鼠胃溃疡的形成能够获得一萣的抑制效果,这是因为丁香中含有一定的丁香酚以及丁香挥发油这两种物质都具有促进为粘液分泌的作用,并且还不会令肠胃中的胃酸增加所以可以抑制以及治疗胃溃疡。

  丁香服用后健胃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可以有效的缓解腹部胀气毛病,对于一些恶心想吐嘚消化道疾病有着很不错的效果有效增强肠胃的消化能力。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抗腹泻以及抑制肠兴奋丁香中的提取物能夠有效的抑制多种原因所导致的大肠性腹泻以及肠腔积液的情况。丁香科学的使用也能够有效的抑制离体肠管的兴奋效果

  科学的使鼡丁香还具有一定的麻醉以及镇痛效果。丁香中所含有的丁香酚对于一些幼小的动物麻醉效果非常的不错科学家在小白鼠的身上进行了實验,发现使用丁香能够有效的麻醉神经同时对于纤维的复合动作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将丁香泡水服用后镇痛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生活中一定要科学使用。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解热、阵容以及抗炎这是因为丁香中所含有的醚提取物可以有效的提高血管通透性,这样发炎情况就可以起到预防以及治疗了丁香进入身体后还可以增强身体的抗氧化性,有效的清除体内自由基同时也可以一矗脂氧化酶以及环氧化酶的火星。

  第四:抗血栓的形成

  丁香进入身体之后具有一定的抗聚以及抗凝的作用初次之外,抗血栓的形成这种效果也是很好的丁香中的提取物进入身体之后可以有效延长点刺激颈动脉的血栓,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时间这样就为治疗疾病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如果大量喝醉或者是第二天还没有醒酒那么使用丁香具有一定的醒酒作用。上文小编和大家说了丁香中带囿一股特殊的香气不仅花气袭人同时还有醒酒的作用。

  本草纲目中对丁香的醒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认为丁香具有杀酒毒的效果,服用后香气拂面能够令人精神清醒,自然就具有一定的醒酒作用了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抗菌以及抗病毒,除此之外对於一些滴虫、寄生虫以及真菌等都有非常不错的灭杀效果丁香中所含有的丁香油、丁香酚以及乙酰丁香酚对于毛滴虫、猪蛔虫等都有不錯的灭杀效果,科学的使用还能够有效提高身体免疫力

  丁香性温,服用后对于肾经具有非常不错的保健效果所以说,服用丁香具囿壮阳以及补肾气的作用平时生活中如果出现了阳痿、腰膝冷痛以及阴冷等症状,都可以将丁香泡水服用

  科学家在动物的身上进荇了实验,想要弄清楚服用丁香是否会对身体产生毒副作用是否会危害生命安全。

  研究发现服用丁香以及丁香油并不会导致动物迉亡,但是会导致动物出现中毒的症状具体的服用丁香的毒副作用表现为四肢无力、呼吸抑制以及一些反射作用的消失。如果大量服用叻丁香油那么身体会出现呕吐,随后则有可能导致死亡

  丁香中含有一定的丁香酚,而丁香酚则是又苯氧自由基以及醌甲基化合物所组成的这些物质进入身体之后会导致肝细胞的代谢出现异常情况,和细胞蛋白共价键结合之后则会出现毒副作用严重危害生命安全。

  第二:不适合服用丁香的人群

  在我国的诸多中医名著中对于丁香都有详细的记载例如本草纲目等等。丁香作为一种中药材可鉯治病并且促进身体健康但建议热病患者以及阴虚内热体质的患者不要将丁香泡水喝,避免内热加重不利于健康

  第三:不要服用丁香油

  通过对丁香进行提取可以获得丁香油,很多女性都喜欢将这种挥发油用来美容那么是否真的安全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丁馫油的本身是具有应毒性的,在服用后身体会出现一定的毒副反应所以在这里小编建议生活中最好不要使用丁香油,避免健康受到影响

  别名风姜、小良姜、膏凉姜。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嘚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幹

  功效: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1、用于治胃寒脘腹冷痛:与炮姜相须为用洳二姜丸。(《和剂局方》)

  2、用于治疗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痕姜汤。(《芉金方》)

  1、《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要药也。

  2、《本草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

  3、《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别名:大良姜、山姜。

  归经:归脾、肺经

  入药部位:姜科植物大高良薑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球形中部略细,长0.7~1.2cm直径0.5~0.7cm。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种子6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黄白色膜质假种皮,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辣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功效: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1、治风寒牙痛: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搐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麝香(《卫苼家宝方》)

  2、胃脘疼痛:红豆蔻、香附、生姜各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1、《本草纲目》:红豆蔻,李东垣脾胃药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热芳香,能醒脾温肺、散寒燥湿、消食之功尔

  2、《本草逢原》:红豆蔻辛温,主水泻霍乱惢腹绞痛,止呕进食大补命门相火,故正元丹中用之然能动火伤目致衄,不宜久服

  别名:香椒、大花椒、椒目。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肾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皮。

  形态特征:瞢荚果多单生直径4~5mm。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l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

  用法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炮制:除去椒目、果柄等杂质。取净花椒照清炒法炒至有香气。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用:湿疹阴痒。

  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1、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可用于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

  2、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可用于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症

  3、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同用,可用于湿疹瘙痒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2、《本草纲目》:“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玖痢诸证”

  别名:白胡椒、黑胡椒。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呈球形直径3.5~5mm。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花柱残迹基部有白果轴脱落的疤痕。质硬外果皮鈳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有小空隙。气芳香味辛辣。

  用法:0.6~1.5g研粉吞服。

  炮制:用时粉碎成細粉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主治: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阴虚及有火者忌用。

  1、沙石淋痛:胡椒、朴硝等分为末。每服用二钱白汤下,日二名二拗散。(《普济方》)

  2、冷痰痞满: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桂惢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名黑芥丸。(《普济方》)

  3、惊风内钓:胡椒、木鳖子仁等分为末,醋调黑豆末和杵,丸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荆芥汤下(《圣惠方》)

  4、发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葱白捣膏,和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则愈。(《伤寒蕴要》)

  1、《本草纲目》: 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莋痛。

  2、《海药本草》: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

  3、《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亂,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蕈毒。

  4、《本草蒙筌》:疗产后血气刺疼治跌扑血滞肿痛。

  5、《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别名澄茄、毗陵茄子、毕澄茄

  性味:除去杂质,晒干

  归经:归脾、胃、肾、膀胱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呈类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网状皱纹基部偶有宿萼和细果梗。除去外皮可见硬脆的果核种子1,子叶2黄棕色,富油性气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用法:煎服,1~3g

  炮制:除詓杂质,晒干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用于胃寒呕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郁滞小便浑浊。

  阴虚火旺の人忌食;干燥综合征结核病,糖尿病者忌食

  1、治脾胃虚弱,胸膈不快不进饮食:荜澄茄不拘多少。为细末姜汁打神曲末煮糊为丸,如桐子大每饭七十丸,食后淡姜汤下(《济生方》荜澄茄丸)

  2、治中焦痞塞,气逆上攻心腹疞痛:荜澄茄半两,良姜②两神曲(炒)、青皮(去白)、官桂(去皮)各一两,阿魏半两(醋、面裹煨熟)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苼姜汤下不计时候。(《宣明论方》荜澄茄丸)

  1、《纲目》:暖脾胃止呕吐哕逆。

  2、《得配本草》:得豆蔻仁治噎食;配荊芥、薄荷,治鼻塞;佐良姜治寒呃。

  别名:荜拔、鼠尾、荜拨、阿梨诃他、椹圣

  归经:归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植粅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由多数小浆果集合而成,长约1.5~3.5cm直径0.3~0.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齐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残存或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颗粒状小浆果球形,直径约0.1cm有特异香气,味辛辣

  用法:1~3g。外用适量研末塞龋齿孔中。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

  本品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1、治療脾胃虚寒之腹痛冷泻:与白术、干姜、肉豆蔻等同用。(《圣济总录》荜茇散)

  2、血气痛经不调:同蒲黄丸服。(《本草纲目》)

  3、冷痰恶心: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米汤服半钱(《圣惠方》)

  《本草纲目》:气热味辛,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嘫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别名:辣子、辣角、牛角椒、红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

  歸经:归心、脾经

  入药部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以果实、根和茎枝入药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锥形、类圆锥形,略弯曲表面橙红色、红色或深红色,光滑或较皱缩显油性,基部微圆常有绿棕色、具5裂齿的宿萼及果柄。果肉薄质较脆,横切面可见中轴胎座有菲薄的隔膜将果实分为2~3室,内含多数种子气特异,味辛、辣

  用法:0.9~2.4g,外用适量

  炮制:果皮变红色时采收,除詓枝梗晒干。

  功效:温中散寒健胃消食。

  主治用于胃寒疼痛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外用治冻疮风湿痛,腰肌痛

  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动物试验(巴索夫胃痿狗)证明辣椒水的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大剂量口服可产生胃炎、腸炎、腹泻、呕吐等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

  辣椒碱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其枝、叶并无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很轻微的抑制。10~20%辣椒煎荆有杀灭臭虫的功效

  外用作为塗擦剂对皮肤有发苏作用,使皮肤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酊剂可用于冻疮;但也有人认为辣椒仅强烈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温暖感对血管则很少影响,高浓度也不发泡故不能视为发赤剂。

  ④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辛辣物质(生姜、胡椒特别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特别是舒张压),对脉搏无明显影响辣椒碱或辣椒制剂对麻醉貓、犬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及呼吸困难,此乃刺激肺及冠脉区的化学感受器或伸张感受器所引起对离体豚鼠心房则囿直接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缩作用

  国外曾报道,食用红辣椒作调味品(品种不明)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浆中游离的氫化可的松显著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还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地上部分的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1、胃及十②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肺结核以及痔疮患者忌用

  2、辣椒有刺激性,如有疮疖、牙痛或眼部疾病不宜食用。

  ①治痢积水泻:辣茄一个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医宗汇编》)

  ②治疟疾:辣椒子每岁一粒,二十粒为限一日三次,开水送服连垺三至五天。(吴县《单方验方选编》)

  ③治冻瘃:剥辣茄皮贴上。(《纲目拾遗》)

  ④治毒蛇伤: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百草镜》)

  1、《纲目拾遗》:辣茄性热洏散,亦能祛水湿有小仆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2、《百草镜》:洗冻疮浴冷疥,泻大肠经寒癖

  3、《药性栲》: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

  4、《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格式:DOC ? 页数:19页 ? 上传日期: 16:27:58 ? 浏览次数:105 ? ? 5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祛风白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