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最近有一个视频,在各大家长群里疯传。

“如何面对逆境?”、“怎样找到宁静?”、“成功的人跟失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等等。

听起来是不是以为这是一个成功的心灵讲师在向人们播撒心灵鸡汤的种子?

但如果我告诉你,说这些话的只是一个4岁小男孩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是觉得他真是一个天才儿童,小小年纪就如此有哲理,还是会觉得有点毛骨悚然呢?



视频中的小男孩叫曦曦,今年才4岁。

但他已经可以一个人在台上侃侃而谈一些连成年人都觉得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了。

每当他流畅地回答出那些问题的时候,台下的大人总是会毫不吝啬的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更是一口一个老师、老师的叫着。

认真看的话,可能就会发现。

曦曦每次回答的时候完全没有思考,就好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在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运行一样。

他像是在背诵课文一样,把这些鸡汤给背出来。

而且他的回答,大多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乍听之下很有道理,但细想的话,似乎在哪里早就听过。

毕竟我们都知道,心灵鸡汤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


不可否认,他真的很聪明,一个4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记忆,在这么多大人面前能不怯场,确实值得我们称赞。
但我却发现了一些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让一个孩子成为仿佛已经“参透人生,大彻大悟”的心灵导师,这样真的好吗?

在疯传的视频里,还有一个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那就是每当曦曦回答问题稍微有点卡壳的时候,一个男人就会在一旁提示曦曦几个关键词。
这时曦曦就像打开了一个开关一样,一个接一个的词汇往外冒。

而这个男人,就是曦曦的爸爸陈光,他是一位专门培训记忆的记忆大师。

他还开办了记忆培训学校,推广“陈光5的立体次方记忆体扩充法”。


说实话,就这些类似记忆培训方法的学校、大师,我们看过了太多太多。

里面的弯弯绕绕,真真假假我们自己也清楚。

所以,很多人就觉得,曦曦就是爸爸陈光用来吸引学生的“活招牌”、“行走的人体广告”。

而我们接下来了解到的信息,好像也的确如此。

从各种资料来看,至少从曦曦三岁开始,他的爸爸就把网络吸粉的模式用到了儿子身上,并且还用成人世界的话术来训练曦曦。

在曦曦的视频主页上也都是一些什么“3岁孩子都懂的财经学”、“3岁陈曦教你成功学二八法则”、“3岁陈曦教你成功学破窗理论”......


而爸爸陈光,则通过传播孩子的视频,来推销自己的培训学校,卖他的那一套成功学、记忆法的理论。

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把自己的孩子训练成“商品”,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作为孩子的天真和童年。

说实话,这位“记忆大师”的做法,我实在不能认同。

当然,我不否认这世界上有天才的存在,有些孩子确实比大人还聪明。

但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急于求成,逼迫孩子一夕之间成为大人的话,这样的方法未免也太过残酷了。

家长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

大家还记得北京奥运会上那个穿红色连衣裙的漂亮小女孩,林妙可吗?

当时才9岁的她,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表现得毫不怯场,落落大方。

当时大家都说,这姑娘以后的前途一定不可估量。


果不其然,林妙可接下来就进入了娱乐圈,扮演各个大火剧小时候的女主角。

每个人都在期待,这个明眸皓齿的小姑娘将来可以成长为足够优秀的女演员。

但可惜的是,人们期待的事总会落空。

在林妙可越来越火的时候,她的妈妈成为了她的经纪人,接管了林妙可的演艺事业。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林妙可开始频繁曝光在镜头之下。

其实,接一些影视剧、广告之类的邀约无可厚非。

但林妙可的妈妈对于递到手上的邀约几乎是来者不拒。

这也导致才13岁的林妙可就去酒吧走穴演出,居然还为不孕不育医院做宣传。


本来在“假唱风波”后,林妙可身上就已经有了一些负面新闻。

后来,又因为她妈妈这些短视的操作,使得人们在提起林妙可的时候,几乎都是一些负面的评价。

这也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早早的就体验到了社会的残酷。

而这一切和她的妈妈有很大的关系。

不得不说,如果家长缺乏对孩子正确引导的话,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大的磨难。

反观当年站在林妙可后面唱歌的杨沛宜。

虽然错过了年少成名的机会,却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有同龄人的样子。

当然,这和杨沛宜的家长也有很大的关系。

杨沛宜在父母的保护下,将奥运翻篇,回归到了平静的生活。

因为唱歌很好的缘故,杨沛宜也受到了很多广告商和节目的青睐,可是她的父母都回绝了,并没有让她太多的曝光在大众的视野里。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孩子应该和同龄人一样专注学业,有自己的生活。

这点可以从杨沛宜的父亲曾发在自己博客上的日志“示儿且自我明志”的文章里看出来。

这篇文章里,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希望女儿不忘初心,学贯古今,与书为伴,与知识为伴的殷切希望。


后来,杨沛宜也真的一路开启学霸模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十分顶尖的大学。


并且杨沛宜的父母也没有剥夺她爱唱歌的兴趣,所以,杨沛宜的唱歌习惯一直保持着。

除了会唱歌之外,杨沛宜的小提琴拉得很好,会多个国家语言,还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在我看来,杨沛宜的父亲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好父亲。

他没有因为利益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牟利的工具,他尊重她,并且在保护她。

他懂得珍视孩子的童真和本心,守护了一个小女孩的童年和成长的岁月。

别再让伤仲永的故事发生

说实话,从古至今,从小到大,伤仲永的故事,我们听的还少吗?

在这些故事中,毫无意外的都是,孩子在该做孩子的年纪做了大人,却失去了“自己”。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给出什么颜色,孩子就会绘出什么样的画卷。

所以,父母的引导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拿曦曦来说,四岁的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四处撒野、疯玩。

但因为父亲的缘故,他只能被困于一方讲台之上,为那些中年人传授所谓的哲学道理。

况且,小小年纪的他就被大人们捧成人生导师,在长大成人后,如果他没有成为这样的人,能承受得了这种落差吗?

你无法将孩子设置为有创造力的孩子。

处心积虑达到某种成功,最多你只能得到一个上进的机器人。

曦曦现在只有4岁,如果从现在开始结束这样的生活,也许还有机会扭转回来,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

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他难免会演绎当代伤仲永的故事。

孩子有天赋是好事,但这绝不是父母借此牟利的工具,他们该有自己的童年和生活。

最后,借用我们魔仙堡最帅气的游乐王子的一句话:


“小孩子就应该有小孩子的亚子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寓意,掩耳盗铃的意思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寓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什么 意是什么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为一中国成语,本义为偷钟的人怕别人听见钟声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是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掩耳盗铃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道理:大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是否捂住耳朵,该听到自然还是会听到,不会因为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不想承认现实,只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对待问题,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意思: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近义词:自欺欺人[ zì qī qī rén ]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春秋时侯范氏被灭族,有个人趁机去他的家里偷东西,相中了一口钟。他本来想要背着钟逃跑,无奈这口钟形态巨大他背不动,于是这个人想到用槌子把钟砸碎。但是砸钟的响声很大,他担心别人听到钟声后会赶过来把钟夺走,就先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再去砸钟,以为这样做后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了,实在是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有哪些寓意?

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通常为比喻妄想瞒骗他人,结果却只是欺骗自己而已,为自欺欺人的的意思。(自欺欺人)为是既欺骗自又欺骗他人。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裏的一则寓言故事。例如:明知这样做会被人发现,他却一意孤行,,根本是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的意义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及寓意:比喻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

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要自欺欺人。

  一、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锥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二、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掩耳盗铃(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仲永类似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