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帮答下,艺雀艺术史论是艺术生吗听说押题很准,去年央美中法的考题有没有压中啊?请问老师会照顾到每个人吗?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艺雀艺术史论是针对所有美术学的考研,而央美是最专业的了,因为艺雀的创始老师就是央美美术学的老师。老师很靠谱,可以去学。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央美考研的专业涵盖广泛,既有纯艺类、理论类,也有设计类专业。他们主要是在中国画专业、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壁画系、建筑学院、设计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修复学院十个院系进行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弘时硕博(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_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2023-04-17 14:39
来源:
艺术史论解析官发布于:山东省
书法
这一时期出现的书法大家如张芝、崔瑗、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人
钟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宣和画谱》誉之“正书(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之“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之“神品”。集刘胜、蔡邕之大成,擅隶、篆、真、行、草多种书体,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传为其作《宣示表》《荐季直表》。
钟繇《宣示表》
钟繇《荐季直表》
西晋陆机《平复帖》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笔画轻重、字之结体、气势通篇一贯,是章草向草书的过渡。著有《文赋》。
陆机《平复帖》
“书圣”王羲之被称作“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与从弟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创造了韵媚婉转的书体新风,变革楷书与行书。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兰亭宴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宛若天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由此诞生。特点如下:
其一,若断还连、如斜反直的章法结字:整体前疏后密,从工整逐渐变得放松,总体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宜,在连断的处理上呈现断续之美,具有生动活泼的气韵;藏露结合,具有一定装饰性,露锋笔画锋利精神,如“岁”、“亭”,藏锋厚重含蓄,如“和”、“尤”;多中锋用笔,字体线条丰富多样,俊迈而不俗,斜正而均有变化,其中不少字以侧势取胜,常常是左高右低、貌似倾斜,于整幅画作中恰到好处、呼应对比、变幻无穷,充分体现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骨力劲健的气势和特色;结字丰富,其中20个“之”字分别运用了楷书、草书等不同写法;不同的墨色体现了前后兴致起伏和修改痕迹,也为书法增加了顿挫感,如“丑”、“因”等,可以看出隶书遗意、楷书骨力。
其二,以情说理,融情于景,人格潇洒与书法风韵相辅相成。宗白华先生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全文28行,共324字,是王羲之趁着酒意微醺随兴作序:开头描述了集会现状和兰亭环境,抒发了游目骋怀之乐;中间阐释了静者和躁者的异同,以突出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文末是对人生可贵的理解和旷达表态,充实流畅,意味深长。
其三,慨叹人生无常、豁达中庸的艺术意蕴。兰亭集会之前,王羲之仕途频频受挫,此时他终于能放下心中的不快,完全达到了挥洒自如的状态,身心相合的状态下,生死悲喜如白驹过隙。作者对人生忧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借着对时光飞逝大发感慨,字里行间暗藏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同时,批判了当时崇尚大谈玄理、思想虚无的社会情境,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 能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尤擅行、草,如行草《鸭头丸帖》飘洒灵动,婉转妍媚无不得体适中;《洛神赋》圆润成熟,笔意中已不见波磔隶意,世称“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作品还有 《中秋帖》 ,与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称“三希帖”。
王献之《中秋帖》
魏碑体 大量用于石刻碑版等庄重之处,故结字方正,笔画齐整粗重,少有圆曲,无论大字小字,多予人扑面而来的雄强厚重气息,是脱胎于隶书而形成的第一次楷体高峰。著名的龙门廿品十九方保存在古阳洞,笔笔方正,结体完美,具有力度超拔的特点,如《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02-07 11:56
来源:
艺术史论解析官发布于:山东省
从图像入手学习
美术,是大家很熟悉的词,但我喜欢用另一个词代替它——视觉传达,或者“视觉艺术”。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听觉去表现和感受;舞蹈是肢体艺术;文学是文字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艺术门类。
如果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话,那么美术史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视觉形象的历史?或者理解为是图像的历史。
那么,讲美术史,到底应从图像入手,还是文字入手?
“图像入手”跟“文字入手”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浏览一下现在使用的课本,请大家关注每一页的图文面积比例,是不是大概1∶1?如果是其他类书籍,1∶1的图文比真是插图极丰富了。但这是美术史,是介绍视觉图像历史的书,图片还是太少了。
注意,我不是说这个课本不好,现在所有的美术史课本都是这样,比如这本,《加德纳艺术通史》,体量大多了,800多页,是美国艺术专业学生学艺术史的课本。你看它的图文面积比例,是不是跟我们的课本差不多?都是1∶1左右。
1∶1有问题吗?我觉得有问题,文字占的分量太多,图片占的分量太少。我的理想图文比例是500∶1,图像占500,文字占1。这不是画册吗,哪里是教科书的结构,太荒谬了吧?
不荒谬!我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把文字变成图像
我统计了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本,从第7章到第13章的6章内容中,介绍了205位艺术家,用了297幅插图。艺术家人数和插图的比例,平均为一个艺术家配1.5张图,这个配图数量够不够?不够。
不够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莫兰迪几乎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书上这么一句话,老师讲课的时候可能一带而过,学生即使记住,也只是记住一句话,无法唤起相应的视觉图像。但是,学习美术史,学生应该是在大量视觉图像基础上辅助以文字的重点提示,而不是死记一堆无法与图像建立关联的文字。
所以,要把文字变成图像。需要多少张图可以把“莫兰迪几乎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变成视觉印象?
用两张图来解读这句话,大家的感受明确吗?能不能明确感受到莫兰迪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
什么叫明确?我们换个比例,换成5张。为什么5张?因为课本中配图最多的艺术家,一个人配5张。配5张图,对这句话的印象会不会深一些。
可我觉得还不够,如果配60张图是什么感觉?第一张是1916年画的,最后一张是1964年画的。莫兰迪出生于1890年,1916年26岁。在20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画瓶子。什么时候去世的?1964年,莫兰迪画瓶瓶罐罐一直画到去世。其实他一辈子画的瓶子远不止这些,我只是列出了60张而已。你看这60张的阵列,从视觉的角度,是不是对于他“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更加印象深刻?
表达一个艺术家的风格、面貌最好的方法是视觉的、图像的,而不是文字的。用一张图够吗?两张够吗?5张够吗?向学生展示他一生的全部作品,才是最直接、生动、深刻的方法,但实际上做不到。那用多少张?在能做到的前提下,30-60张,效果不错。
看到莫兰迪画这么多“一样的”瓶瓶罐罐,不用我多说,你就会想,他干嘛要画这些东西?不无聊吗?你如果产生了这个问题,真是特别棒,这正是教师讲莫兰迪时要解释的重要问题,现在由你发自内心地提出来,是不是就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解了?是不是对美术史产生兴趣了?
看图要看高清图
第二个问题:欣赏一件作品需要多大的尺寸效果最好?
原大,看原件效果最好的。
可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绝大多数作品我们都没条件看原作,只能看复制品,那就应该看精度尽可能高的复制品。
什么叫做精度尽可能高?比如,这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一位叫布鲁盖尔的画家的一幅画,《尼德兰的寓言》,我只说这幅画的名字,估计大家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然后就翻页过去了。
但如果这张画足够大的话,能够看到很多的细节。各位看右下角这个位置,有一个人趴在长桌上,左手勾着面包,右手离另一个面包还差点儿距离,表达了尼德兰的一个寓言——够得着这个面包,够不着那个面包——意译过来是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挺好玩的对不对?
艺术很有意思,艺术史也很有意思。觉得没意思是没看懂,看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画面太小看不清。课本里的插图,基本上都是身份证大小,根本看不清细节。没有细节,怎么可能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呢?
《尼德兰的寓言》这幅画一共表现了100多个寓言。
再看一下,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右下方,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抱着一个桶,桶打翻了,白色的东西撒在外头,这个寓言是:“不要为打翻的牛奶懊悔”,但他打翻的不是牛奶,是白粥。
画面中间有个老头披着蓝斗篷,后面站着一个穿红连衣裙的女孩子——老夫少妻——老男人一定会被戴绿帽子,只不过人家不是绿帽子,是“蓝斗篷”。
看不见细节,哪怕是大师之作,都变得平平淡淡,一翻就过去了,多可惜。这些作品的含义,这些作品的价值,在学生们没有视觉感受的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讲它们的重要性,不是白费功夫吗?
所以,我觉得上美术史课,首先让学生读图,一是清晰地看,二是大量地看,有了这样图像的基础,教师再画龙点睛,做一些文字解释,他就能听懂。只要能听懂,他就会感兴趣。
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对美术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他听不懂,而课程并不深奥,听不懂的原因在于没有基础,没有基础的原因在于没有大量读图,缺乏大量的、系统的、清晰的视觉印象积累。
看高清大图才能看到细节,才能够体会到作品趣味。
再举个例子:这是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他喜欢表现一种空气的、朦胧的、动态色彩的感觉,很革命性的一个画家,但看他的画总觉得很空洞,没什么内容。是没内容吗?手机上显示这么点儿尺寸,的确看不出啥。但点开它,放大看……
这张画画的是英国国会失火,左面大火冲天,如果你看到不但桥上全部都是看热闹的人,近处也都是人。那边的火烧得热闹,这边人山人海看得更热闹。这两部分都能看到的话,这张画既有气氛,又有细节。但如果缩小了,趣味就少了一半。
再强调一遍,学美术史的基础是:第一,要看大量的图;第二,要看大张的图,要精度高的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史论是艺术生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