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人知道某同学做一道高考数学题题,两个代数式A、B...!!!!!!!!求救J真的很急了,我在此先感谢各位了7i

自主教育2002年第4期
&& 20024(22)
18981029310
183919161880
186619291410.757400
1878193319094
[摘& 要] &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美育& 渗透
①《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64―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525页
③《罗丹艺术论》第23页
④《鲁导全集》第11卷第97页
⑤《中国美学史资料(下)》第417页
⑥《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0页
《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单位:洪家中学)
小学开放性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性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创新作文教学,旨在突破封闭的传统教学,给学生开创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写作空间,还学生自主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的空间,拨动学生写作的心弦,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基于实践的基础,从“引导课外阅读、增加生活体验、拓展学科融合、鼓励真情表达、开放改革评价”五个方面阐述开放性作文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封闭& 开放 &大作文& 个性自由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作文教学并没有摆脱“费时低效”的状况,也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办法。反思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封闭、限制的现象。如训练的空间局限于课堂,时间局限于每周两节作文课,方法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内容局限于命题作文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传统的“师传生受”等教学观的影响,结果使作文教学形式单一、气氛沉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多元化的世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开放的社会需要具有开放意识的人才,开放意识的人才需要开放的教育来培养,开放的教育决定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开放性。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华特有句名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序,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小学作文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必须融作文与生活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学作文,从而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作文体系。
一、“大量阅读”为依托,广撷博采
刘国正先生曾说:“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有是跛脚的,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学生在课内学的是方法,课外求的是发展,课外自由地大量阅读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保证。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靠学生的自学,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满足其求知心理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立意谋篇、遗词造句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批、画、钩、注的良好阅读习惯。要求学生遇到生字要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对难理解的词句。要反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直到理解为止。读到优美的词句和精美的片段,要动笔画一画,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还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那些地方值得学习,发现好词佳句要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熟读成背。
2、引导大量阅读,丰富积累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学生进入书海,往往漫无边际,无从下手。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以下几类书:(1)篇幅短小,易于理解,收益较大的书,如童话、寓言等;(2)知识丰富,文字浅显,激发兴趣的书,如科普读物等;(3)故事性强,启发学生做人道理的书,如少年英雄故事,名人传记等;(4)扩大知识视野,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书,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引导学生去读一读《时间就是生命》一书,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体会其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革命事业的精神,丰满人物形象;如学了《要下雨了》后,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科学常识读物。从而扩大知识面,增国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二、以“生活体验”为源头,开放时空
作文教学不应拘泥于课堂,局限于书本,而应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让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
1、树立大作文思想,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作文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情感、语言的综合体现。鲁迅先生早年就痛恨把学生关在深宅大院里,只能看见高墙内四角的天空,如井底之蛙,而深深敬慕劳动人民的孩子知识丰富,阅历广泛。的确,如果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他怎么能把闰土月下看瓜刺猹童话般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被吸引、被感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怎么能描绘出千千万万儿童甚至成人都神往的百花园。
现实不利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首先是包罗万象、至善至美的大自然,它呈现出多少神奇的景象!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彩虹、雾中的塔影屋宇、家乡的青山秀水,甚至那砸向屋顶庄稼的冰雹、席卷大地的狂风……无不让人激动、震惊。同时,生活中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应该把他们引向平凡而不平凡、平静而又瞬息万变的生活,让他们的心和着时代的脉搏生机勃勃地跳动。
2、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增加积累、充实生活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可以去旅行,体验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日落日出;可以走向生活世界,了解超市商场、立交桥、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可以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等”。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见识、得到锻炼,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倾吐的欲望。
比如组织学生“野炊”。这些妖生惯养的孩子平时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次可把他们忙得团团转,搭灶、生火、烧菜,有的点不着火,有的把饭烧焦了,有的菜烧得太咸了,虽然洋相百出,但欢乐之情溢于言表。活动后,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介绍,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有着“鱼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要抓住契机让学生习作,还愁学习不会作文吗?而且他们不仅“有话可说”,还“要说、想说、敢说”,写出来的文章也充满生活情趣。
开放,应鼓励孩子走进神秘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这样,必然充实开放性作文的大题库,丰富题材内涵的大场面:有校园题材、自然风光题材、社会生活题材、旅行郊游题材、历史故事题材、课本知识题材等不一而足。如此写作,如此积累,开放性作文将能集结成一部个人感观的生活全书。
三、“学科融合”为拓展,体现互补
开放,就要突破学科分割的界限,构建一个自由渗透的无限空间,即写作主体可以将礼觉认知的触角延伸到另一些学科领域去提取材料,进行互补性的作文构思,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成效。
1、发挥思品课的互补功能
“文如其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对于作文来说至关重要。思品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其对是非、善恶、美丑有正确的认识,并产生道德行为,形成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所以,要充分发挥思品课的道德认知功能,为作文教学服务。
如在《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一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习林雨路做的三件中:爬树取鸟蛋、练功砸石头、练习跳山羊“,让学生对什么是勇敢行为从理论上有个初步概念(明理)。接着,再学习”黄继光“、“江姐”等英雄人物,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最后,结合课后题用及学生实际设计的两个“反面”角色,进行辨析。这个“明理”――“激情”――“辨析”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为祖国人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是勇敢;为集体、他人伸张正义、敢于斗争是勇敢;为自己勇于认错改错是通用性;而为表现自己,逞能、盲干不是真正的勇敢。结合《一件难忘的事》的习作训练中,学生甲写了“擦玻璃风波”。小作者就“站在窗外擦玻璃不是真正的英雄行为”作了详尽的阐述,认为尽管擦玻璃是对集体有益的事,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并得出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动脑筋想一想,勇敢而不盲干的结论。文章写得有情有理、生动感人、说服力强,令人难忘。
2、常识课的互补功能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生存其中的这个世界,应该用一种新的观念―现代生态观去认识重新认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减少我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人类有一个适合于生存和发展良好环境。这样,就使常识课成为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桥梁。而常识课上的所有收获,无不在作文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比如,在教学《水域污染和保护》这一课,让学生讨论了水的用处之后,便带领学生调查家乡的水域,然后组织讨论,并且把惧到的其他地方甚至全国、全世界的水污染情况给学生看。这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水源的重要性,激起他们保护家乡水源、世界水源的热情,并使他们行动起来。之后不久,学生的日记中出现了一篇篇有关水源保护乃至环境保护的文章,其中有亲眼所见,切身之感,也不乏一些颇有见地的建议,写得生动、具体、真诚、感人。
3、发挥音乐课的互补功能
正如贾志敏老师说:“学作文就是学做人”。我们不能忽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高尚情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在欣赏音乐或歌、演奏音乐时,人的大脑必然会有感情和形象的反映。学生从音乐作品表现的复杂感情中得到许多感性的认识,从快、慢、强、弱的优美、欢快、雄壮、悲伤,再到爱、恨、尊、鄙,进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逐步上升为理性的概念,最后形成使人终生难忘的比较稳定的认识。通过音乐活动进行的教育,既生动又深刻,其效果胜过单纯的语言说教。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课的认识功能。
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叙事歌曲,表现了小乌鸦热爱、关心生病妈妈的动人故事。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被小乌鸦的行为深深感动。这时,教师积极导行:小乌鸦懂得关心病重的妈妈,我们应怎样爱自己的父母吗?经过音乐形象的感染,孩子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有了升华。他们回家帮晚归的爸爸拿拖鞋;帮忙了一天的妈妈倒开水;给生病的妈妈端饭、送药;把大苹果留给爷爷吃。孩子体会到了关爱别人快乐,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
四、以“真情表达”为目标,张扬个性
“作文主是拿笔来说话,写文章就是想心语”(叶老师)。审视现在的作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实施一种“制式”标准。无论是习作内容,还是表情达意,甚至是表达形式都有定式、定理、定性的要求,学生写起文章便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这好似一双无形的杀手,用锁链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压抑甚至泯来了学生的灵性。究其原因,就是框框限制太多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作文,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倡导学生大胆习作,无拘无束地“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1、习作内容自由
写什么,就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动笔之前,如果行有框框――硬性规定习作的内容,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写,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倾吐的乐事,而是应付老师的苦差。现行教材中的习作,虽然大都是范围题,范围固然少了一些,但尚有限制过多、范围狭小之嫌。因此,教师要在指导完成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既可以写真善美,又可以写假恶丑;既可以写生活的真实,又可以写合理的想象。
2、表情达意自由
“我手写我心”。学生情感丰富,个性色彩浓郁,他们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只有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的习作冲动,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感奋和活跃,进入生机勃勃的学习状态。为此,习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风识和体验“原汗原味”地表现出来,“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冰心语)决不能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中完成自己的个性化。
3、表现形式自由
“我手写我口”。自己的意思自己最清楚,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方法最有效。然而,以往的习作教学,教师偏重于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方面的指导,先写什么、次写什么,最后怎么首尾,程序化严重。各种鲜活的思想感情在各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长此以信,天性压抑了,个性湮没了,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悲哀。所以,在习作的表现形式上,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习作程序化严重的僵化,力求习作构思的“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个性去选择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方式演绎习作,让学生自由倾吐,使他们的个性自由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去展示。
完全可以预料,习作一旦突破了过去的框框限制,还给学生自由,还原了习作“童心、童语”的正宗本色,使那些远离规矩,充满自由超越,符合儿童特色,富有鲜活气息的优秀习作脱颖而出。
五、以“开放评价”为促进,达成目的
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有了评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的、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以往的作文大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单一的评价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低谷中徘徊不前。开放作文对作文评价提出新的方向。
1、评价主体的多元
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多向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满足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需要。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全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1)共同评价。教师评而不改,具体修改由学生完成。教师在文中作上提示符号,学生参照提示进行修改,学生修改后,再由教师批改。
(2)师生互动。让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学生互改,往往可以从新的角度对文章提出意见,这是修改自己习作时做不到的。
(3)学生自改。“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能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作文训练的最终目的。学会修改文章,既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又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方面。
2、评价内容的多元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以往的作文评价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常常评价学生的写作方法是否掌握。作文开放性教学评价要改变单一的语言表达评价为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认识、写作态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各个方面,扬长避短,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评价层次的多元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作文开放性教学评价应照顾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优秀的学生,评价时在观察、思维方法、写作技巧上多加点拨。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指出缺点,使其明确方向,积极进取。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讲评时多注意字、词、句等基础方面加以指导,并迎头赶上。例如:对一些连标点都用不好的学生,只要全文都用对标点就可以得一百分。对于这一些同学每个细微的进步,都及时加以肯定。
4、评价目的的多元
作文开放教学重视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有评定、诊断、定向、激励等多种功能。以往的教学评价目的比较单一,重视的是对学生作文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序予以确定,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学改革的趋势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学改革的趋势是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既要评价习作结果,更要激励学生会在习作过程中的探索与努力。
小学俄文教学一方面面对的是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主观世界。收得过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学容易变得僵化呆板;放得过开,容易使师生无所凭借,带来教学的随意性。因此,作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要遵循语言形成的自身规律;一方面要按照大纲的严格训练,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作文开放教学是一促以人为本的个体差异。俄文开放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为了摆脱传统教育对作文教学的束缚,营造以学生煤田主体、育人为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作文开放教学不是放任自流,而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处理好大纲要求与学生自定目标的关系,处理媸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载汝潜主编:《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佤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刘荣华:《小学作文开放性教学探索》
3、张作明:《开放性作文创新认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第3期
4、臧继军:《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学科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5、白秉洲:《习作应张扬学生个性》,《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山路小学)
浅谈幼儿园墙饰创设
摘& 要:墙饰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视它为课程,它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也应该是全面的多功能的,本文主要着重探讨了如何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目标,教学内容,遵循计划性、教育性、参与性、适宜性四项原则,更好地发挥墙饰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幼儿& 墙饰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而作为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墙饰,则更以其色彩鲜艳,变化多样,贴近幼儿生活,并直接从感官和情绪情感上影响幼儿,带给幼儿愉悦感,从某种程序上讲,墙饰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精心设计,丰富幼儿园墙饰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在创设墙饰时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墙饰内容复杂、无序、缺乏明确的创设目的,教师在选择墙饰内容时,往往是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收集资料进行的,她们注重了单面的美,造型的美,而忽略了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2)进行墙饰创设时,缺乏周密的计划性,在创作过程中,随意性较突出,往往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墙饰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也未能深入细致地挖掘墙饰所蕴含的教育性;(3)墙饰创设时,突现了幼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使墙饰处于静止的装饰状态,没有与幼儿产生互动关系,而只是一味追求精美、细致。
那么怎样能使墙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真正达到教育幼儿的效果呢?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
墙饰的计划性包含两层含义:(1)依据教育目标,从幼儿实际出发,在开学前制定出各阶段墙饰计划;(2)细致观察幼儿发展有为时高速墙饰主题,实现计划的灵活性。
基于当前幼儿园墙饰的现状,我认为在开学前,教师就很有必要根据学期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详细制订墙饰创设计划,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整个学期的墙饰心中有数,而且避免了随意性和零散性,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墙饰一劳永逸的现象。例如:我班本学期的教育目标是“认识自我”,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组织幼儿先认识自己的身体,再逐步深入到自己能做哪些事情,对幼儿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同时,我们还在活动室墙上布置了幼儿的洗手、吃饭、上课、睡觉、自由嬉戏等情景的画面,并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墙饰内容,使幼儿看到的画面与教师讲授的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教育性原则
墙饰的教育性是指创设的墙饰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帮助,成为教育幼儿活动的辅助材料。例如:中班开展“植物的种子”主题活动是,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创设背景图,使幼儿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并尝试协商合作,最扣,教师组织幼儿围绕“植物的种子”这一主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使幼儿有深刻印象。同时,通过墙饰展现了植物种子的丰富多变,幼儿不知不觉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具有教育性的墙饰还可以帮助幼儿获取和巩固知识。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经过获取、巩固,再获取,再巩固,具有教育性的墙饰正符合了他们的年龄特征。例如:小班墙饰“数字宝宝”教师用废纸盒制成的数字屋内投放各种颜色的动物图片。在教师进行完“认字”、“按颜色分类”、“小动物喜欢什么”等活动后,幼儿便可以利用墙饰反复进行巩固活动,如:给小动物找朋友,给数字宝宝排队……这一过程中,幼儿学得的知识得到巩固,不同能力的幼儿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参与性原则
即把墙饰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将向幼儿传递一个其终身成长都极为重要的信息,墙饰主题的产生和各项准备工作的开展也应按幼儿的需要和意愿进行;根据各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充分让幼儿参与墙饰创设过程;让幼儿自由地进行操作。
1、组织幼儿参与墙饰内容的选择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要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发展,就应该让他们成为确定墙饰内容的参与者或决定者。教师可以组织全体幼儿进行讨论,让每个孩子充分发表意见,这种讨论方式为孩子提供了说话的机会,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组织幼儿参与制作前的准备
材料的准备和内容的构想过程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如在布置“寒冷的冬天”时,教师应帮助孩子了解冬天的特性,讲冬天的故事,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表现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会以主动的态度参与准备制作的废旧材料。
3、组织幼儿参与墙饰的制作
墙饰的创作过程是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发挥幼儿主动和创造性,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在制作装饰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各种材料的特性,由幼儿自己设计感兴趣、想表达的内容,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幼儿布置墙面的积极性,教师应帮助幼儿了解墙面所要装饰的内容,这样幼儿会在更大热情自觉地准备所需材料。同时,教育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创造想象办,引导每个幼儿参与,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使这个过程成为幼儿学习的过程。
4、组织幼儿参与画面的布局
怎样美观、合理地将每一件作品布置在墙面上,并能使其产生最佳的欣赏效果呢?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意见摆一摆,看一看,不好再改一改,让幼儿在反复观察尝试中获得经验,从而培养他们表现美的能力。
5、让墙饰成为幼儿可操作的“玩具”。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一切知识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来的是通过活动获得的。”墙饰也应成为幼儿活动表达与交流的天地。因此,教师创设的墙饰和所提供的材料要给幼儿广泛的创造空间,让幼儿充分想象和使用,促进幼儿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使墙饰“活”起来,创作可操作的墙饰,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材料要经久耐用,耐磨损。第二,应具备层次目标。对整体而言,应由浅入深;对个体来说,同一阶段目标应有各种程序的玩法,使之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幼儿。第三,墙饰内容要经常有目的的更换,保持幼儿的操作欲望。应以一学期为一单元,注意整体感,既体现各领域的重点和连续性,又注意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使之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第四,应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地让幼儿参与。小班幼儿的特点是好模仿,喜欢重复,适宜参与创作的操作。中班幼儿初具表达个体愿望的特点,可以逐步参与创设的全过程。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就完全可以引导者的身份启发和引导幼儿参与创设。
四、适宜性原则
墙饰的适宜性是指,墙饰除了应具有计划外,还应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进行适时调整,使之更为科学合理。
1、墙饰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由于身体和智力发展的状况不同,他们在理解能力、观赏接受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等方面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墙饰创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片,真正发挥墙饰的作用,并不能引起幼儿的关注,当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例如,一位小班教师在活动室布置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墙饰,可当问及班上的孩子“你知道墙上面的是什么”时,有的孩子摇摇头,有的孩子说是“猴子”。显然,这种墙饰不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孩子们看不懂也不感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2、墙饰的形象和色彩应适宜
教师在进行墙饰创设时就应创造富有童趣的形象和明朗、活泼的环境气氛。优美、淡雅的色彩,活动的造型,都会给人以亲切,舒适、喜悦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进行墙饰创设时,还应充分考虑,形象和色彩对幼儿的影响,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墙饰创设中去,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从幼儿教育的特殊来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环境作为潜课程的优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墙饰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家庭装饰,也不能为美化而美化,更不能依成人的兴趣而定,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的需要,它只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墙饰的教育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李秀湄、肖汀宁著《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6期
《幼儿教育》2001年第1期~第12期
(作者单位:通巨幼儿园)
谈小学英语课堂愉快教学法
尹& 红& 敏
孟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知之者”到“好之者”达到“乐知者”的境界,是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怎样才能使学生好而知之,乐而知之呢?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实施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愉快教学法,也叫欢乐教学法,就是创造愉快融洽地学习气氛,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英语课的教学,要积极探索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语音、语感,提倡在听、说、读、玩等多种形式中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英语课上实施愉快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学习英语是兴趣爱好,在英语众多的玩与学的结合中,培养他们的一种学习的直接兴趣,形成一种内驱力。小学英语应该做到寓教于乐,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把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让儿童体会到英语是生动有用的交流工具,教师上每一节时,都不应该让学生有任何的压力和紧张感。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的是愉快教学法,创造漫馨和谐的语言教学气氛,得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轻松进入课堂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他们好动,善模仿,爱说,爱唱,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强。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编排座位时应考虑到适宜他们随时上台表演。比如,在教室里,我让学生围绕着坐成一圈或是三边形,而不要求他们规距地坐在课桌旁,这样,首先就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地活动空间。接着学习新课内容“colour”,可以把全班分为green group& red group blue group,并分发给各小队一面队旗,再以教学游戏的形式贯穿整节课,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参与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又体现了一种竞赛活动方式,学习乐于参加,争强好胜,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玩中求得知识。
二、快乐新知学习
一部小说开头部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开头新颖有趣,引人入胜,就会吸引读者一点点地看下去,上课也是一样,好的课堂导入起到激发和渲染教学气氛的作用。上课伊始,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情景教学为主,以新奇的形式引出课文的新知识,既形象生动,便于让学生自然进入新知学习。在新授What& colour& do& you like?时,我准备了12种不同颜色的五星,展示在他们面前,他们就有直观鲜明的比较,然后各抒已见:I& like& blue.并以他们喜欢的五星作为奖品,有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们都能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此活动是从孩子们情趣爱好出发,从孩子熟悉的生活话题出发,激发孩子们渴望学习这种表达方法的欲望,使他们在交流中得到成就感,感觉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并乐于此项愉快而富有情趣的活动。
三、边玩边练
操练是教师的控制指导下进行,以灵活多样的操练方式代替机械枯燥的操练,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记忆新语言项目,在这一步骤中学生主要是正确模仿,并能创造此语言点,经过新知学习,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必须通过练习来消化,此时是展开愉快游戏的好时机,用边玩边练的方法,可以使枯燥的练习变成有趣味的学习。
拍读法:用手拍桌子或跺脚,无拘无束地边说边拍,I like blue and you like green.全班整齐有序,趣味生动,节奏化得句子,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在诵读中,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对碰”游戏:练习对话时,What colour do you like? I like…..一位学生与其相对应的各组队员,一问一答,范围广阔,如果其对应队员不能及时作出回答,则退出比赛,这种活动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着学生们认真学习,同时又增强交际能力。
“传话法”:各组学生依次传说句子或单词,下一位同学以Yes或No进行评价,这种活动留给学生自评的机会,对纠正发音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娱乐中操练了新的句型。
“小记者采访”活动:每位学生拿一张表格,包括已学过一些问题和新学的句型,表格分为问题栏和记录栏两项,让学生自由采访同学或老师,用英语提问,并记录采访结果,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能力,活动最后评选出“最佳小记者”,以展示他们的成果。
小学英语老师应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愉快教学贯穿课堂,使教室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每节课特别注重教学情景和氛围的设计和创造,让学生能自然地进入英语课堂,愉快轻松地接触英语。在教学活动中,就是有目的地把教学内容融化在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或游戏活动中,让学生轻松愉快精神饱满地参加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起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英语教学中把握好原则,注意运用生活、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采用形象多变的教学形式,就能创造一种热气腾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使教师教活英语,学生学好英语。
总之,让我们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原则的指导下,去创造性地实施愉快教学,把繁重的学习任务融化到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开学生厌学的精神枷锁,从而做好学、乐学的主人,使他们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透出喜悦的光芒。
&&& &&&&&&&&&&(作者单位:实验小学)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解析
陈国保& 朱& 勤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仍然是选择一个文言语段,但所选材料跟原文相比,作了较大幅度的剪辑拼盘。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翻译题,横跨第I、第Ⅱ两卷,题量、赋分、考查内容都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改革思路,遵循了《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
下面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作简要分析。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妈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炎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降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将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右入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座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自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文词语词义的把握。能力层级为B级。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特别是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的340个常用词或32个常用虚词,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根据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解释,是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本条件。这道题提供的四个选择项中的加点词又可归为两类,A、B两项是单音节词,C、D两项是文言双音节词。D项中的“结发”是“刚成年的时候”。整句意思为:李广我长大后和匈奴作战大小有七十多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一句里的“结发”也是这个意思。A项的“竟死”是两个单音节词,合起来解释为“直到死”。“竟”作动词理解有“乐曲终了”“终了”的意思,由这个义项引申为“直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中的“竟”就是“进到”的意思。当然,“竟”也有作“竟然”理解的,但那是表达出人意料的语气,与本段上下文语气不协调。B项的“将兵”应作“统帅军队”解释,分析文句语法结构可知,“将兵”应是动宾关系,因而不可以译为并列结构的“将领和士兵”。“将”既有作动词“统帅、率领”的意思,又有“将领、将士”的意思,构成了这个选项的干扰点。C项的“曲折”望“词”生义,没有顾及全句、全篇,该理解为“详细的经过”。整句可译为:卫青要上书向天子报告部队的详情。“曲折”是个文言双音节词。作名词用时,可译为“委曲,事情的曲折经过”,如《史记?灌夫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从上下文可推断出D项中的“曲折”就是这个意思。用如动词时,是“曲意承顺”的意思。如《后汉书?赵典传》:“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辄答问之。典据经正对,无所曲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 今以钏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幕,胡兵终怪之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解析]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共考查了4个虚词的用法,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的该虚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解释,看通不通,通则用法相同,不通则不同。A组的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句中“以”是介词,起到帮助宾语前置的作用。相当于“把”,如果套到第1句中,就要解释为“现在像这样把百余名骑往回跑,匈奴人追赶射杀我们立即杀尽”讲不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不相同。应选A项为答案。B组的第二句出自《陈涉世家》,句中“会”是副词,解释为“适逢”,代入第1句中,可理解为“这时适逢傍晚,匈奴军队终究感到奇怪”,讲得通,故两个“会”用法和意义相同。至于C、D两项,比较简单,其中C项的“既”字都是副词,解释为“以后”(课内的是出自《过秦论》)。D项的两个“无”比较简单,都是连词,都可解释为“无论”。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幕,胡兵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兵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解析]第13题考查虚词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之”字作代词用,表他称,是主要用法。它既可代人,又可代事物和处所。到底指代什么要看具体情况。作答时,可将句后说明的内容代入句中,再结合上文语境具体体会,合理就说明正确,不合理应当说明不正确。将该题C项的称代内容代入句中,就要解释为“李广在饮食方面跟将士们共享赏赐”,结合原文,李广所受“赏赐”绝非“饮食方面”,说明译句不合文法,因此可以断定该项就是本题答案。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文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第14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时、地、人、言、事等信息,并能把它提炼表达出来,或对选项的表述能加以正确的判断。答题时要讲究做题技巧,自觉运用排错法,以求快速、准确的作答。
本题要选出“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来,共有6个句子,分成4组,②表明李广对待部下“不苛”,④表明“和缓”,⑤表明“宽怒”,故选D。而①表明李广有勇有谋,③表明李广的爱好,⑥表明李广深得人心,受到众军士的爱戴,可以一一排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解析]第15题主要考虑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这道题的4个选项分别是对文章的四个地方的概括和分析。A项是对原文“李将军广者,……以力战为名。”的正确概括和分析。B项是由“匈奴大入郡……引兵而去”概括分析出来的。C项的“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是由“广廉……竟死”分析出来的。概括分析错误的是D项,“部队失去向导”是文句末“军亡吴――李广的军队没有向导”不符,关键是原文中的“亡”是“无”的通假,“(广)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也是对原语段中“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的错误概括和分析,因为这句文言应理解为“(我)终究不能再受到文职官员的侮辱”。
以上五道题,在试卷编排上,被编在第I卷,在第Ⅱ卷,紧承第15题,命题者编排了一道文言翻译题,它是: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这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文言语句翻译题是今年高考新增题型,分值为5分,主要考查对文中句子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为B级。
如何译好文言语句,先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再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译时要注意抓住句子中关键的字、词,要对上下文对应,注意词类活用、倒装、省略、通假、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等。如第16题的第一个句子,审读上下文,可以知道“其”是表推测语气的,可译为“大概”,“……之谓”是文言固定结构,可译为“说的是……”故全句可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或“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第二个句子中的“及”可译为“到”的意思,“知与不知”的宾语依语境是省略了“李将军”,“为”后也省略了代词“之”,代称“李将军”,“尽”前有介词宾语短语修饰,后有宾语“哀”(哀悼),可见其活用为动词,可译为“竭尽”的意思。逐字译出全句“到此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这也是不难做到的。
&&&&&&&&& (作者单位:区一中)
初中生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造成的障碍
成舒梅& 徐碧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传递和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学习就是语言学习。人类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认为,单纯掌握一种外语的语言并不就能与掌握目标语的人进行交际,因为掌握外语包括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这里所指的文化知识,主要是指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新编英语新教材新大纲里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指出: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另一方面,重视文化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通过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这些阐述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文化”在学习外语中的重要性。因此,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应进行有效的结合。
但作为初次接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由于久经中国文化熏陶且已形成的汉语的定势思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疑就会感受到因汉英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两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以至于无所适从。这就造成了初中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那么在英语学习实践中,作为初学者如何克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英语学习的障碍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让初学者尽可能多地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内容。
一、称呼语
1、中国人常喜欢用“同志”称呼别人,而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则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因为comrade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大用的。
2、英语中teacher是一种职业,含义是“老师”,我国的英语课常以学生说“Good& morning,teacher!”来开始一堂课。由于这种误导,造成了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甚至是Li Teacher。其实,在英语中,称呼老师较正确的做法是用“Sir,Mr.,Mrs.Li,Miss Li或Ms.Li”来称呼。这种称呼同样适用于从事其它职业的人。当然,如果老师在学生学英语之初就教他们用规范的称呼语和规范的问候语,也就会减少一点他们日后学习的障碍。
3、在新编教材JEFC Book1 Lesson99中,多次出现了“Uncle Wang”这样的称呼,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因为在中国,晚辈常称长辈为“叔叔”、“阿姨”或“伯伯”等,称平辈为“大哥”“大姐”等,以示礼貌,但在英语中,这种称谓却很少用,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如JEFC Book1 Lesson87中出现的“Uncle John”及美国的绰号“Uncle Sam”等。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英语国家的人常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有的初欠见面就这样称呼,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对于这一点,我在给学生授课时常举的一例子是:我们在大学读书时,碰见外教打招呼时常用如下简单的问候语,“Hi,Jim!”(Jim为外教的名字)。这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人与中国人的做法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二、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用“你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以于学生常用“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 or supper?”、“Where are you going?”向英美人问候,因而造成误解,使他们认为说话的人想请他们吃饭或打听他们的隐私。因为英美人初次相遇时习惯用“How do you do?”问候,与熟人相遇则用“How are you?”或用“Hi”、“Hello”问候,有时干脆就以谈论天气来作为见面时的招呼,如“Vicky,is it a lovely day?”“Yeah,well,let’s go outing,ok?”。
在新教材JEFC Book1 Lesson12中,当问:“How old are you?”时,Mrs.Hyde却回答“Ah,it’s a secret!”。为什么韩梅会这样问而Mrs.Hyde又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这是因为中国人受汉语定势思维的影响,初次见面时自然而然地就会问及对方“年龄,婚姻,收入”以示关心,而英美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在他们看来,打听陌生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都是不得体的。因为这在他们认为是属个人的隐私,而国外人对个人隐私的东西是较忌讳别人打听的。相反,他们对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开始的话题有兴趣得多了。
四、祝贺和赞扬
曾经有一则这样的笑话:一个美国人参加一对中国新人的婚礼,在婚礼上他对新郎说:“你的新娘很漂亮。”新郎则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这时,这美国人心里嘀咕了一下,但又不好说出来,只好说:“眼睛,鼻子,嘴巴……都漂亮。”这是一个因中英文化差异造成理解偏差的典型事例。在英美国家,赞美是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可包括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回答别人的赞美最普遍的是“Thank you.”但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如果这样回答,就好像这个人有着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五、感谢与答谢
在JEFC Book1 Lesson67中Father与女儿Lucy 和Lily间的对话多次出现了“Thank you”,“Thanks”等词。作为初一新生,看到这里可能会很奇怪:父女之间为什么要用“谢谢”这样的词呢?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觉得怪怪的或感觉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或“Thanks”几乎可以用于一切场合,所以人与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又如JEFC Book1 Lesson89中,出现了――Can I get you something to drink?――Yes,please.的对话,另在JEFC Book1 Lesson60中也有――Do you want some apple pies?――No,thank you. I’m full. 如果换作我们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并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尽管有时的确很渴或很饿)。而英语国家人的习惯是想要就不推辞,只要说声“Yes,please.”就可,若不想要,说声“No,thank you.”就行,免得不必要的浪费。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的直率的不同风格。
六、提供帮助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英语国家,特别是是讲究绅士风度的英国却不大一样。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男性帮助女性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哪个男性接受了来自女性的帮助,那么就等于自己承认自己的无能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的教材也体现出来了,如JEFC Book2 Lesson81WB EX.3中,中国女孩想帮助一位英国老人,但老人却说“Thank you,but I’m not too old to go upstairs myself. I’m strong and healthy. Perhaps I can help you,young lady.”从这里也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应有所启发。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五一节等)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等。中西方的风俗习惯很不相同,这在教材中也有体现,另外,双方在节日城对别人送来的礼物表现出的态度也不一样。
八、词汇的文化差别
在双语词典里,英语单词或汉字(词组)基本上能找到其对应词,但是切不可认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现同一事物。比如,在十年“文革”中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如“臭老九”“大字报”等。这类词即使可用英语来注释,但对中国历史了解甚少的西方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的。
再比如表示颜色的black,译成汉语是黑色,但如果组成black tea,其意思却是“红茶”而不是“黑茶”了。这就说明颜色在英汉文化中也同样有着不同的联想。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化差异的方法。
学习文化差异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要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1、课堂上认真听讲,记住老师随堂介绍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主动背诵教材中有关的对话,课文等。
2、加强英汉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两种文化在表示“称呼,打招呼,谦虚,赞扬”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的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去。
3、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电视节目,影片和课外书籍等,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英语国家人互发E-mail,以便更快捷地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在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文化知识的运用。
总之,学习英语不是单纯地学习这门语言,还应该了解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并重视这些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扫除障碍,真正学好并正确运用这门语言;才能实现这门语言的交际功能。
主要参考书目
1、《外语教育学》――章兼中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2、《英语教材新大纲讲解》& 2000年9月出版
3、《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2月版
&&&&&&&&&&&&&& (作者单位:大陈实验学校)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
朗读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教师了解学生,检查教学效果的简捷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实现从“老师要我读”到“我喜欢读”的转变,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一、以声传情,激发朗读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课文的语言琅琅上口适于朗读,其中的古诗、散文等,更是培养学生朗读的好文本。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逼真的形象的语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先以有感情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之后,在这种意境中进行全文的以读串讲,如在读描写“荷花”句子:“落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时,要学生理解“挨挨挤挤”是写出了荷叶长得多而密;“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这句话点出了荷叶长得十分茂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读出荷叶的这一特点呢?在个别读、评议、自由练读中学生就会发现“挨挨挤挤”要重音轻吐读,才能突出荷叶多而密,而“碧绿”和“大圆盘”要读得重些。接着在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所见所闻,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感受荷花开放时的不同美姿。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自己所喜欢的那种姿态荷花的句子,读出这种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刚开的荷花透出一种羞涩的美。“两三片”要读得轻一些;“嫩黄的小莲蓬,娇嫩可爱,”要读得很轻;将要开的花朵充满了生机,要把“饱胀”、“破裂”读得重些。这样的朗读指导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理解句子中自己悟出来的,这样的感情是发自肺腑的真挚流露,是十分感动人的。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朗读技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丽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的融入。
再如:在教学古诗《草》一文时,先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读,一边展开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当然,这段音乐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琵琶音,提示春天里野草的蓬勃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天里野草渐渐枯萎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乐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景。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眼前所出现的体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时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新生”这幅画面后,即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幅画后,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引入思考,真正激活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未知。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然后再进行反复朗读,适当指导,掌握“离离原上草”的“草”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气势。读到“春风吹又生”时,还可用语气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让学生读出惊喜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野草生命力的旺盛,他们赞美野草的情感因之油然而生。诸如以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形式多变,掌握朗读技巧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既能不断刺激大脑神经的兴奋,又能使朗读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需要。
1、引读传情,把握语感。本人除了设计指名读、齐读,散读以外,还设计了设问引读和以读引读的形式。如《船过三峡》一文教学,在采用设问引读时,教师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代替。如老师问:“三峡的风光有什么特点?”学生读:“三峡的山好奇啊,山峡的水好急啊,山峡的船好险啊!”学生回答以后,老师又采用了以读引读,本人先读“三峡的山好奇啊!”学生接着读:“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
2、赛读激趣,主动感悟。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后,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竞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对朗读的兴趣。如《燕子》一文,本人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是集体朗读,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兴趣投入到朗读的行列中来,就采用“淘汰读”比赛方法,即按座次顺序自动就读,前一人若有错读、漏字、加字、停顿不当等失误,即被淘汰。后一人接着读,看谁失误少,读得多即获胜,并得到一、二等奖的表扬。获胜者获得的荣誉在一个星期内有效,这种竞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促使个别思想不集中的能集中注意力,使腼腆胆小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使全班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逐渐提高朗读能力。
3、表演朗读,领会内涵。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表演固然也有老师的指导,但主要地还是靠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进行设计:怎样表演才符合课文内容?怎样表演才能更好地表现所表演的角色?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分角色表演朗读。表演中,“狼”故意找叉儿、“气冲冲”、“龇着牙逼近、大声嚷”的语气、神态及形体动作和蛮横无理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狼”的残暴,而“小羊”“温和”的态度,“可怜”地模样以及理由充分的申述,这恰好和“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结合表演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学生更鲜明地感受到“狼”和“小羊”的不同艺术形象,更深刻地领会故事中所阐明的道理。
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过程评价、培养朗读能力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名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感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再寻差距的方法,不但能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技巧。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效果,阅读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下陈山西小学)
&&&&&&&&&&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当研究性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被定为国家课程的必修课之后,人们对“研究性学习”就有了更广泛的研究。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这一中心展开的,基本上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成果”的过程。这与各门学科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上有其共同的特点,因此,完全可以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进行阅读,以获取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优化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模式提出的。它旨在摆脱高耗低效的旧模式对阅读教学的羁绊和束缚,这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课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探索的能力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策略正是在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构建的。
下面就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具体操作实施谈一些个人所得。
一、初读课文要充分
阅读的深入研究,必须以读课文为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繁分琐析已成为课堂的核心。不少教师认为指导学生读,少趣乏味,也妨碍老师课堂表演的发挥。往往新课伊始,让一名学生读课文或听一遍录音就算初读课文,把读课文当作走过场,草率了事。大凡公开课,老师们都喜欢选择第二课时来教学的原因就是要避开读。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何来阅读能力的提高,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感训练的到位?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本固才能枝壮。另外,只有课文读通了,老师才能在深读阶段,放手引导学生针对课文要点、重点进行突出的深入研究,实现由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研究问题要集中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严格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事无巨细地处处引导学生去研究一番,结果反而会造成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唐代教育家韩愈说:“贪多务得”,“提其要”,“领其玄”。因此,阅读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重难点的交叉处设置引导学生研究。
学生研究的问题要少,每课一、两个就足够了。而问题的质量高低,对研究阅读的效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这些问题要具有集中性,对课文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甚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文主线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的主线。提炼主线,正是为了使学生对课文能作以简驭繁、高屋建瓴的把握,从而为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设置少而精的研读专题创造条件,以便于充分展开学生的自读,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
有的课文有足以显其主旨的中心句,就不妨从中心句切入;有的课文有一两个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关键词语,则可以从关键词语突破;有的课文可以从主角的人物入手;有的课文可以由情节主线的提炼着眼;有的以解题为最佳方案;有的是结尾直入为可行策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全凭教师因文设计。
三、合作交流要广泛
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学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②合作交流是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
因而小学生的阅读研究性学习必须更多借助于小组甚至大班的群体合作与交流。这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水平,自学研究还在起步探索阶段,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在交流各方面之间产生互动效应,或换起认同,或激发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问……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有助于促进自学研究能力的形成,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这正如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便拥有两种思想。”
另一方面,同龄学生往往具有相似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法,他们有丰富的共同语言,容易相互理解、交往与沟通。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于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怕说错什么,也不怕说得不好被人耻笑,容易找到自信,容易激活思维,能明显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思维成果,最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与人沟通,从中实现平等的参与,真诚的合作,细心的探究,敏锐的发现,积极创造出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氛围。
四、研读时间要充足
受“以教师主宰课堂”的思想影响,传统教学陷入了偏重知识灌输,追求面面俱到的泥潭。教师大量的讲问,占用了本该属于学生自主研读的大量时间;学生的各种权务,包括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乃至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体验,也都遭到了无情的剥夺。
研究性学习虽只围绕一二个专题来研究学习,但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读书,就必须有一个相对集中充足,能较大限度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们充分拥有自读自研、探索尝试、合作交流的自主权。
特级教师周一贯就这样说:“在课堂有限的时空环境里,我们要把探讨深究的时间让给学生,要把质疑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要把合作商讨的空间留给学生,要把展示交流的机会送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③
同时,研究专题的集中和精要也把平时因教师繁分琐析而耗费的时间累积了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自主研究和阅读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
五、课外联系要密切
研究性学生的广阔天地还在课外阅读之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这就是说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努力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融洽学科间的联系。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由此足见语文课外的“亲密接触”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将课文内容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老师引导,时间保证,作业挂钩,交流反馈。使课外阅读不仅丰富课文研读的主题,而且强化学生的自我需要,实现他们的个别差异的发展。
①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②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③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 (作者单位:桔园小学)
“分层、合作”作文教学尝试
“分层、合作”作文教学旨在减轻每个学生对习作的心理负担,树立写作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精神。在参加市级课题“分层、合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我作过尝试,也尝到了一点甜头。
一、单项分层,调动积极性
每个学生的兴趣、性格、学习态度、习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作文因素的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单项分层,如以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对材料的组织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来分层。这样分层可形成一个纵向横向互相交叉的综合的层次结构,容易切合每个学生的实际,还会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容易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风气。如我班一位过去的作文差生,每次习作他懒于动笔,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可他的想象力却很强,口头表达能力极佳,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数他最活跃,被同学们戏谑“君子动口不动手”。在按项分层时,他名列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首。这点,连他自己也是一个新发现,他高兴极了。于是,他写作文的信心足了,兴趣浓了。我不失时机地为他鼓励,鼓励他写一些寓言、童话、古诗改写等想象作文,虽然他的文字功底差些,可文章的主体结构很好,稍经老师和组内同学的帮助就获得了成功。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好几篇习作被选登在《椒江新苗》上。
二、从实际出发,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每次指导学生习作前,我根据作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作文素质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高、中、低各个层次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各个层次又根据学生作文的综合素质对号入座,鼓励性地命名为“金马组”、“金猴组”、“金龟组”,把各个层次的训练目标抄在小黑板上或印发给每一个学生,使他们知道目标的分层情况,增强选择意识和达标意识。以六年级第二册记事作文为例,可设计如下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金龟组(基本目标):1、能围绕中心选材;2、语句通顺,过渡自然;3、叙述清楚,有条理;4、有详有略;5、内容真实较具体。金猴组(中层目标):1、以上所有要求;2、中心要突出;3、内容具体语言流畅;4、有真情实感;5、学习编写作文提纲。金马组(发展目标):1、以上各项要求;2、详略得当;3、遣词造句准确;4、选材(突出)典型;5、真实感人;6、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各层次的学生基本上达到了相应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
三、小组合作,创造成功机会
小组学习,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在作文评改课中,我就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我认为学生之间的作文水平、作文能力虽有差异,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作文,往往总是以为已经把最好的写进去了,自己不容易发现问题,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多少会有所发现,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认真习作,学习别人的长处。具体操作如下:我把低、中、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由4―6名学生组成的若干小组,金马组成员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先对中、低层次学生的习作进行初改,其主要任务是修改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然后就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重点、难点及各个层次的训练目标展开讨论。可先让金龟组成员念自己习作中的精彩部分,即使是一个优美的句子,也应加以肯定、表扬,这样一来,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此时,教师决不能做一个旁观者,应在课堂上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各组情况,趁热打铁,适时点拨,与小组成员一起找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讨论修改。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地方是……”、“如果××地方修改为××,就可能……”,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欣赏优点,分析失误,依靠集体智慧,把各自的文章修改成优秀的文章,并让学生从评改中获得经验,提高写作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与进步的快乐。
实践证明:“分层、合作”作文教学,因人施教,面向全体,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既适应个性差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素质,又让学生获得了和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同学交往的机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与他人效的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 (作者单位:云健小学)
浅谈课外读物的“导”
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外读物的认识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课外读物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甚至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正课”的学习。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必须加大实施力度,增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如何使学生畅游书海,我认为教师的“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引导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为了孩子们通俗易懂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平时结合课堂教学,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文章里这些优美词句是从哪儿来的?都是小作者从课外书上学来的;一本语文书教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课外书里知识是无限的,犹如浩瀚的大海,只要你勇于探索,就能享受那书海的无穷乐趣。
二、结合课文学习,推荐课外读物
几年来,我不断地总结摸索,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地形成了一条扩展阅读的新路子:即由课内向课外扩展,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课内引导,课外指导。在语文课上,抓住要点,传授方法,指导自读,并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外进行有计划的扩大范围的阅读。现在任教的这个班级,我从二年级起,就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到课外书籍中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并向学生推荐了一套《中国少年百科全书》,同学们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在《中国少年百科全书》这套书中找到了张秉贵、雷锋、周恩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也查到了长江三峡、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同学们被这套书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广博的知识吸引住了,阅读的内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阅读的兴趣之花被点燃,渐渐地,同学们手头上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少年百科知识丛书》、《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之类的书经常翻阅,乐此不疲。在节日或生日到来之际,他们要求父母送的礼物是课外书,节假日里,新华书店、图书馆是他们最愿去的场所。
三、开设阅读指导课,指导阅读
学生有了读书的欲望,这时,作为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盲目性,掌握课外阅读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回顾这几年来的做法,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
从二年级起,我就利用早读课每周开设三次五至十分钟的阅读目录指导课,让学生懂得目录是一本书的眉目,具有提要领的作用,先看一遍目录,然后阅读全文,就不至于茫无头绪,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
2、运用工具书指导
有些学生读书不求甚解,特别是低段的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往往“蒙混过关”就算了,这不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在阅读指导课上,我特别重视学生运用工具书去阅读,引导他们通过查字典获取自己不懂的字、词,让字典这位不说话的老师为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服务,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和课文阅读教学中,因材施教,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4、做“读书卡”指导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引导学生把在阅读中见到的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好词妙句、临时触发的感想记录下来,做成一张张读书卡,并对学生作记“读书卡”的指导,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拓宽渠道,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一)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除了把书介绍给学生外,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我还特别注意开展一些课外读书活动,以巩固学生读书的成果。如结合队会、班会,举行故事会、赛诗会、朗诵会。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故事情节讲出来,把学过的诗背出来,把故事中好的段落朗诵出来。同时,充分利用班上订阅的《少年报》、《小学生阅读报》、《少年百科知识报》等十几份报纸和其他一些少年儿童杂志。每天中午抽出十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轮流读报,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对读报这项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啦!每个轮到读报的同学,都早早地在家读过好几遍,有的在头天晚上把第二天要读的内容先念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再到班上读给同学听。同学们也在这样的读报活动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收看影视,开展眼界
如今的影视节目丰富多彩,对孩子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引导得好,是孩子们获取信息、学习积累语言的好渠道。
1、在观看少儿节目中引导记录趣味性语言。少儿节目中有很多语言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特点。如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中的“大风车”、动画剧场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在引导同学们观看的过程中,要求他们记下优美的词汇和有趣的语言。
2、在观看其他节目中引导记录鉴赏性语言。随着年级的升高,我还逐渐推荐同学们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开心辞典、幸运52、正大综艺等节目。新闻联播的语言规范,简明、得体;电视散文图文并茂,意境优美,正大综艺等综合艺术节目语言言简意赅,深含哲理。同学们在收看这些节目中享受了娱乐,受到了教育,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开阔了眼界。
(三)在观察生活中指导积累语言
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平时,我就经常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精炼的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同时,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做实验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和观察的视野,让学生去观赏日落余辉、小桥流水、名胜古迹的风景,去捕捉农村、城市那欣欣向荣、蒸蒸蒸日上的镜头。当学生耳闻目睹到与自已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自觉地把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重组,活化为自己的语言。
这是一片丰沃的田野,一旦苏醒,回报丰厚。如池鱼入渊,如羁鸟归林。随着学生年级和能力的提高,我将不断地变通和改进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查方式,和学生一起在这片沃野上摸索耕耘。
& (作者单位:云健小学)
33147147317441774171453
52&& 103&& 6263652
1206cm23.146& 120(23.146)& 3.1462[120(23.146)]12026
&&&&&&&&&&&&&&&&&&&& &&&&&&&&&&&&&&
26102.64101012.6 1026
13501120135030112031(13501120)61(13501120)311350
14565216781456527887826
3020 (1)(2)(3)(4)(5)(6)
&&&&&&&&&&&&& &&&&&& &&&&&&&&&&&&&&
3240151.25(1)240315(24031.25)=12()(2)151.25=12()
1/3V=1/3shsh1/3sh1/3
(1)31224()(2)5712()(3)70733()(3)
&&&&&&&&&&&&&&&&&&&& &&&&&&&&&&&&&&&
&&&&&& &&&&&&&&&&&&&&&&& &&&&&&&&&&&&&&
&&&&&&&&&&&&&&&&&&&& &&&&&& &&&&&&&
&&&&&& &&&&&&&&&&&& &&&&&&
200110101331
&&&&&& &&&&&&&&&& &&&&&&
25&&&&&&&&&&&&&&&&&
&&&&&&&&&&&&&&&& &&&&&&&&&&&&& CAI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数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