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会给高等技术学校建科大讯飞实训平台中性能

当前位置: >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联 系 人:
联系地址:
苏州高新区塔园路68号(校)实训中心三楼
联系电话:
在线咨询:
企业网址:
公司网站:
联系我时,
告知来自模具联盟网
地址:苏州高新区塔园路68号(校)实训中心三楼联系电话:手机:传真:访问统计:3395
模具联盟网 设计制作,未经允许翻录必究.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模具联盟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中心建设中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若干所上海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pdf6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
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
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
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中心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若
干所上海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姓名:胡剑慧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
指导教师:石伟平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即高职高
专学校升格为本科的新建院校。本文探讨如何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中心建
设。加强实训中心建设是为了满足三个需要:一是成为合格本科院校的需要。新
建本科院校必须依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加强实训中心建
设。二是高教自身改革的需要。大众化高等教育正日益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通过
实训中心建设,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高他们就业能力。三是满足社会对高技
术人才的需要。传统行业高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新兴高技术岗位不断出现,呼
唤高校加强实训中心建设,加快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中心现状。从概念、
背景、职责、布局、投入、运作、师资、教材、效用等方面入手了解基本情况。
其次,分析实训中心的问题及其成因。探讨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以及面
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实训中心建设对策。借鉴发达国家 地区 同类院校和国
内同类院校实训中心建设的基本经验,认为需要采取如下对策: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发展机遇;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你所在位置: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概述】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下称铁校)是由创办于1958年的原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常州铁路机械学校升格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学校,隶属于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下称南车集团)。该校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项目),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南车集团确立的内燃机车技术培训中心。
&&&&学校地处戚墅堰区,校区占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设有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机与电器、金属热加工、机械营销等近20个专业,分别招收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职学生。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在职教职工219人,其中专任教师12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铁校拥有宽带接入Internet的千兆校园网、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系统、交互式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等一大批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校内建有焊接技术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内燃机车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各类实验室30余个和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实习工厂校内实训基地。以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为依托,建立较为完善且涵盖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企结合的职教特色。
&&&&铁校与多所高校合作办学,设有工程硕士、MBA、本(专)科层次的函授站、教学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广泛参与社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近年来年培训量稳定在8000人次左右,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7月1日,根据《关于下发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管理体制基本方案的通知》精神,学校从戚机厂成建制分离,由南车集团直接管理。分离后完成人、财、物的移交工作,调整内部机构,设置11个处室、4系、2部,重新编制各部门岗位职责,配备部门领导,出台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平稳过渡。
2005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实训基地建设】年初,铁校实训综合楼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启动;7月,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省教育厅、财政厅300万元建设经费拨款;学校组织研究制定《现代焊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报省教育厅审核通过,打造学校的品牌和特色专业。
&&&&【承担行业培训】6月,铁校选派精兵,参与南车集团承办的中央企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培训工作,经过培训的选手获得优异成绩。4~9月,铁校承办南车集团高级铸工班和管理流程培训班,开创知识型技能人才的高端培训新局面。
&&&&【参加IT人才测评】年内,铁校参加由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发起的第二届全国百校IT职业技能免费测评活动。300多人次在校生分别报名参加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网络安全、三维动画设计等8项职业技能科目的测试。通过测评活动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企业人才需求间的差距,了解社会、企业对在校生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自觉缩短与IT人才的差距。
&&&&【创建平安校园】年内,铁校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编印成册,下发学校各部门和班级;组织实施《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抓好校卫队、班级治安信息员、义务消防队工作,构筑校园群防群控的网络体系;日常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开展校园禁毒图片展、收缴管制刀具、消防灭火演练、民兵军事训练等专项活动。创造了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犯罪率、火警事故率、人身伤亡事故率皆为零的成绩,获省级消防安全先进单位、戚墅堰区人民武装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沈豪)
常州年鉴社&& 编辑反思与警惕:关于实训基地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反思与警惕:关于实训基地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刊载于《福建教育》2014年第13期,编辑有删节,本文为原稿)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投入巨资,帮助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是政府扶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江苏职业学校为例,三星级以上的职业学校毫无例外地拿到了由政府投入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有的职业学校甚至拿到了两个、三个,再加上“国示范”建设项目、“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等,政府在一个职业学校投入几千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已经不是个例。职业教育发展至此,笔者以为,非常有必要对已经建设的实训基地项目进行一次全面回顾、梳理和反思,以期达到总结经验、纠偏差错、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
笔者从反思的角度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为什么实训基地越建越多,学生距离实践越来越远?
这个问题的提出或许会遭到职教同仁的质疑,因为事实上,实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笔者无意全面否定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但“实训基地越建越多,学生距离实践越来越远”的确在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这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以会计专业为例,以往的专业实训分为单元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专业实习学生都要到企业去,时间或长或短,完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已经参观、见习过许多企业,因而毕业实习基本上可以做到“顶岗”。反观现在的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大部分学生直到顶岗实习前还不知道“车间”、“原材料”、“半成品”、“精加工”、“粗加工”、“企业管理”等为何物?因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是在教室和机房里进行的。学生面对的不是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在会计工作中的反应,而是从教材到教师再到上机学习会计软件。脱离了生产过程的会计专业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得空、学得死,也使会计专业本身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活力。
笔者想提出的问题是: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校内实训基地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无论什么专业的实训基地都应该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而不是削弱。换言之,实训基地应该起到拉近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的作用而不是相反。专业特点不同,实训基地的定位、功能、作用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就大部分专业而言,再先进的实训基地,恐怕也不能代替学生与实践、与工作岗位的“亲密接触”。
实训基地是为“培养人”服务的,还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
这个问题极有可能给职教同仁造成这样的误会:为“培养人”服务和为专业教学服务不是一回事吗?笔者的回答是:从理论上说,二者是一回事,从实际上看,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牵涉到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一一进行分析,只好直接表达观点了。
在职业学校里,由于现代职教理念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由于受现有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结构的限制,我们的专业教学为“培养人”服务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远没有落地生根。职业学校的课堂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依然是主宰者。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培养人”往往体现为“管理人”,“以学会为主体”往往体现为“以教师灌输为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往往体现为“单一技能的训练”
……。鉴于这种现状,实训基地要想建成为“培养人”服务的基地,难度是相当大的。这是因为实训基地从为“专业教学服务”到为“培养人”服务,中间需要一个媒介或者转换——教师队伍。因而,为“专业教学服务”实际上演变为为“专业教师服务”。这里就存在一个“条件假设”,假设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是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队伍,那么,即使实训基地的条件简陋一些,也完全可以起到“培养人”的作用。反之,即使实训基地建设得再先进、再现代化,也只能起到辅助教师培养学生技能的作用。更何况现有的实训基地就是由现有的职业学校教师建立起来的,这其中就必然包含着“先天”的、潜在的“危险”。
为什么企业的生产环境与学校的实训基地总是存在着隔膜?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实训基地建设的实用性、真实性、仿真性、生产性、辐射性,但众多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总是存在着隔膜。这是为什么?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实训基地由谁来建,用什么程序立项、批准、验收,这很重要。
现存的模式是,实训基地项目是按计划进行的。教育行政部门预先确定了建设实训基地的数量,然后由职业学校申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职业学校负责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验收。显而易见,这样的建设机制潜伏着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既然教育行政部门预先确定了数量,就不会出现“完不成计划”的情况。国家投资的项目,哪个职业学校不是做足了文章向里挤?挤进去了,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投入。问题二,职业学校“挤进去”之后再来考虑如何建设,但由于时间紧迫,经费不用就要收回,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调研论证,校长只好催促专业系部尽快拿出建设方案,尽快完成建设任务。问题三,在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精力有限,难以做到全程监督。因而建得好不好,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也就完全依赖于立项的职业学校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了。这样的机制使得实训基地建设留下了隐患。问题四,建设项目完成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验收。而这时大楼已经建起来了,设备已经安装完毕,一句话,经费已经花光用光,有的学校甚至还配套投入了大量经费。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验收的结果只能是“通过”,对个别问题较多的实训基地也只能是“限期整改”。不予通过,收回经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上述第三个问题,笔者不得不多说几句话。把实训基地交给职业学校自己去建,也就等于交给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去建。这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除了少数职业学校和教师外,多数职业学校教师只能或者说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文章。从这样的意识出发,建设出来的实训基地对教师来说肯定是好用的、能用的、会用的,对教师的教学肯定是有帮助的。至于能否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职业素养等就要打个问号了。
比如,在我看来,一些软件公司是真正为企业服务的,因为如果他们研究、开发出来的软件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公司就无法生存下去。然而奇怪的是,受到企业欢迎的软件在职业学校里却遭遇到了阻力。原因是,软件公司的产品是针对广大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的,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是以教科书为依据的。说得通俗一点,许多软件是将企业的产供销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服务的,而职业学校的学科是有着明确分工的,是细化的,也是碎片化的。单独哪一个学科甚至哪一个专业的教师是没有能力驾驭软件的全部内容的。所以,他们只愿意选取其中一部分跟自己教学联系较为紧密的软件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退一步说,即使购买的是全套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所能用到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也正因为如此,看起来职业学校建立了实训基地,添置了实训设备,购买了软件,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不受企业的欢迎。
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一定是庞大的、豪华的吗?
职业学校有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就急于摆脱过去“囊中羞涩,条件简陋”的尴尬局面,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经费用在什么地方,追求什么样的“收益”,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量和探究的重要问题。尽管政府的投入远远没有让职业学校从“囊中羞涩”瞬间变为“腰缠万贯”,但我们一些“有思想”、“有魄力”的校长,有着“大视野”,偏好“大手笔”,于是,几千平米甚至上万平米的实训大楼拔地而起,做大做强的心态暴露无遗。在一些职业学校,现代化的实训大楼,成了学校的名片。然而,实训基地的规模与豪华程度和它的功能的发挥是成正比的吗?笔者参观过不少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训项目没变、实训内容没变、实训安排没变、实训要求以及指导教师也没变,但实训环境变了,从一般楼房变成了现代化的大楼,从水泥地面变成了花岗岩、大理石地面,从一般工作台变成了一色不锈钢的工作台,从一般电脑变成了一色的液晶电脑……
笔者曾有幸到德国、奥地利、法国、加拿大一些国家考察职业教育,这些发达国家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和我们上述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相比,显然属于“欠发达”的:楼房普通、房屋普通、面积不大、设备不多,但功能齐全实用。留下印象较深的是德国两个职业学校的实训室,一个学校的实训室是维修上下水的,也就是两间屋,但几面墙上布满了各种上下水管道,学生可以依次拆装、维修,非常实用。教师自豪地告诉我们,经历了我们这里的实训,学生就业后,就不会遇到困难了。另一个职业学校的实训室是专门清洗卫生间的,也是两间很普通的房屋,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马桶、有用各种地砖铺设的地面、用各种墙砖装饰的墙面。这里的教师同样自豪地说,学生经过训练,到各个宾馆和家庭,都知道用什么方法清洗什么样的马桶、地面和墙面了。
由此可见,实训基地的根本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是否庞大、是否豪华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实训基地的功能仅限于“技能训练”吗?
如前所述,实训基地的根本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里的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仅仅是“技能训练”吗?它不应该包括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熏陶吗?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犹如进入生产岗位,这里的一切不应该是企业生产环境的再现吗?企业的生产环境有着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守则、文明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应该是全方位地引进上述“企业文化”吗?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针对性的。就笔者考察过的一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来看,上述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在一个现代化的中餐烹饪实训室里,学生没有工作服、不戴工作帽,是学校没有规定,还是教师没有要求?头发暴露在外面自不必说了,笔者特意检查了几个学生的手,有一半学生的手指甲不符合要求。还有一个印刷出版学校的实训室,学生将印刷的书籍随地乱放。笔者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你们将来的工作和书籍有关,对待书籍不应该有一点敬重之心、文明之举吗?在你们的实训室里,不应该飘散着书香的味道吗?在一些工科类的职业学校实训车间,“安全黄线”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学生在“车间”里可以任意穿行,有的学生甚至不戴工作帽就爬到机器上看教师操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样的实训基地里,其功能就只剩下了一个:技能训练。
为了扭转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功能单一局面,为了更好地通过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全仿真性”、“生产性”等要求,并提倡“厂中校”和“校中厂”等校企合作方式。这一想法无疑是为了“培养人”、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考虑的。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据笔者观察,对于“厂中校”企业没有积极性,有些所谓的“厂中校”无非是企业为把实习学生变成准员工而进行的培训,说到底,企业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非为了职业学校。“校中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学校的“校中厂”是用国家的钱建设了厂房、投入了设备,让企业来生产,学校的“利益点”就在于安排一些学生参观或见习。这样的“校中厂”其投入和收益根本不成正比。
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不高,是否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
多数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只是用来正常教学的,而职业学校的正常教学一般是白天六到七节课。这就意味着“八小时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实训基地处于闲置状态。这种状况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反思两个方面的问题:(1)一方面实训基地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教师总是反映机房不够、实训场所不够,另一方面却又让基地大部分时间闲置。不止一个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回来的教师反映:“人家那里的实训室不仅白天排得满满的,就是晚上也是灯火通明,始终有学生在使用。”假如是同样的投入,人家的效益是我们的两倍。这样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2)我们的实训基地有一些内容原本就不是用于教学而是用于展示的,比如会计专业中的“票据陈列室”、“货币陈列室”,再比如物流管理专业中的物流流程示意模型等。说起来,这些“陈列室”或“模型”,都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但一届学生也只是参观一次,平时只能闲置起来,岂不是资源的浪费?
我们的实训基地为什么不能全天候开放?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个管理问题,但从实质上看,恐怕还是我们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我们重集体轻个人、重整齐划一轻个体需求、重统一管理轻个性发展的积习很深,我们习惯于早自习、白天几节课、课外活动、晚自习这样的作息制度;习惯于上课铃一响,校园里静悄悄的;习惯于固定的教室、课表;习惯于学生做什么都要有老师看着管着。无论什么专业,用这几种“习惯”一套,学校的“教学秩序”就得到了基本保证。教学秩序本来是用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或许笔者有些危言耸听,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建一些一年只用一两天的“陈列室”或“模型”?教师们也许是真的从专业认知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但我们的管理人员考虑更多的恐怕是追求所谓的“门面”和“创新”等。有了这些“陈列室”或“模型”,实训基地就显得“与众不同”,领导或同行来参观时也就有了可以宣传的“经验”和“亮点”。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反对为强化学生专业认知而做一些必要的“展示”、“陈列”和“模型”,相反,所有这些都是专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展示?如何陈列?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专业氛围?不久前,笔者参观一所学校时惊喜地发现,这所学校的“校史陈列室”是完全开放式的,既没有门窗也没有围墙,校史的一些资料就陈列在一个同样是开放式的会客空间。这个空间既可以接待客人、也可以开小型的座谈会、同时又起到“校史馆”的作用。校史资料巧妙地装饰了会客空间,会客空间充满了艺术气息和人文底蕴,真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笔者在另一所职业学校也看到了类似的“神来之笔”:一个废弃的车床,加上一个讲究的底座,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校长介绍说,我们这是废物利用,对外号称是“工业雕塑”。由上面这两个实例笔者联想到,会计专业的“票据”为什么不能陈列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呢?各个时期的“货币”为什么不能在大礼堂或学生活动中心展示呢?物流企业的模型为什么不能固化为雕塑或背景墙呢?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几个问题,由于孤陋寡闻,难免有失偏颇,愿就教于职教同仁。把政府的钱用好,把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把握好,把实训基地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把职业学校学生培养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大讯飞实训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