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后记 txt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您的位置:
关于文革的价值 一篇老文章 转载
发贴人:221.9.56.*发贴时间:【】[]
“文革”情结――“世纪末思想录”之一         樊
星                一           不知不觉中,“文革”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 ()            很自然地,就想到了1986年在纪念“文革”爆发***、结束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国思想文化界曾收获了一批思想的果实:巴金老人在当年8月26日的《新民晚报》上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为的是“不让历史重演”(《“文革”博物馆》);邵燕祥在当年的《文汇月刊》4月号上倡导“对‘文革’作多层次系列性研究、比较研究、综合研究”,建立“‘文革’学”,“以史为鉴……庶几不辜负所缴的血泪的学费”(《建立“‘文革’学”刍议》)诗人高伐林也在当年的《诗刊》8月号上发表了诗作《关于设立文化大革命国耻日的建议》诗中写道:           “革命洗劫革命人民戕害人民      这是多少种怪病的综合症状?!      官场病恶性爆发?社会内分泌紊乱?      青春期心理的宣泄骚动?      老年性偏执型幻听幻视与幻想?      也许归结于原罪:封建,小生产……      遗传基因早已先天种下祸殃?      亿***浑圆的信念与***怎么裂了缝      让苍蝇玩弄于毛茸茸的股掌?      人民推举了自己的领袖,为什么      只能跟在他身后,一步步几乎走向沦亡?      不都是晶莹清澈的一滴滴水吗      怎么汇聚起来成了狂澜恶浪?      …………           记住国耻!倾听它沉痛提醒:      万一万一万一      记住国耻!坚定地同声回答:      千万!千万!千万!”           ――在所有反思“文革”的诗中,这一首最具有思想的锋芒和理性的力量           也是在1986年,华夏出版社推出了周明主编的《历史在这里沉思》丛书(一至三卷);冯骥才开始发表口述实录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为的是“纪念过去和启示未来”,因为,作家悲哀地感到:“我们的民族过于健忘‘文革’不过十年,已经很少再见提及”(该书“前记”)           十年一晃就过去了           虽然“‘文革’博物馆”至今不见踪影,虽然“‘文革’国耻日”至今不曾确立,虽然“‘文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青年学生(笔者在大学课堂上讲当代文学中的“文革”时期文学和“文革”后的“伤痕文学”时,常常有学生发问:“‘文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无数的“文革”回忆录、关于“文革”的纪实文学、大量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已经在当代文坛上建立起了一座引人注目的“文革”纪念碑我常常将这些文学作品也看作研究“文革”史、“文革”学的重要资料同时,八十年代末以来几度升温的“文化热”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不断强化着当代人的“文革”记忆           也就是说,“文革”已成为当代人的一个情结想忘也忘不了、想解也解不开的一个政治情结           甚至当我注意到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作家也鬼使神差地写出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文革”故事时,就更不能不为“文革”的影响深远而浩叹了因为,对于这一代青年来说,“文革”应该仅仅是一场印象模糊的梦啊!           二           关于近年的“文化热”,许多学者都有过深入的分析一代作家能在商品经济大潮一再高涨的年代里创造出文化的“热点”,无疑是一个奇迹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作为“文革”记忆的复活,怎样影响了当代文化思潮的发展?           为纪念***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令发布***而在各大城市举办的岁月回顾展多以“青春无悔”为主题根据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孽债》、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年轮》也都以感伤、温馨的气息风靡一时从这个角度看,世纪末的“文化”以人间真情而动人           可是,真的“青春无悔”吗?那又该如何解释作家***的小说《黑白》、《北京有个金太阳》、张抗抗的小说《残忍》、邓贤的纪实文学《中国梦》中那寒气逼人的失落感、感、荒谬感?或以自杀来殉道(《黑白》),或在回首往事时感叹“不值”(《残忍》),或在描绘返城风潮的悲壮中浩叹“后英雄主义遍体鳞伤,形同弃儿,却又不屈不挠,知耻而后勇,很有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流氓无产阶级相结合的复杂滋味”(《中国梦》)           在悲壮的深处是幻灭、是(鲁迅不是说过作“的抗战”的话么?知识青年们的抗战与鲁迅的抗战颇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           甚至连当年讴歌过理想的张承志也在激烈反抗世俗化大潮的奋斗中悲鸣:“我总在悲观主义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我最终的结论是我们无路可走”(《无援的思想》,《花城》1994年第一期)甚至连勇敢的梁晓声也在《1993――一个作家的杂感》中感慨:“生活改变我们是极其容易的”(《钟山》1994年第二期)           张承志、梁晓声都是当今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也因理想主义的百孔千疮而愤怒、在中抗战,是他们当今的立场对于他们,理想主义的***已让位于批判现实的愤怒           不过,似乎又不该把二字说得太死否则,又该如何解释他们至今在文学界、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仍然很有感召力?           在世纪末的寒雾中,“文化热”带给人们一把火――世纪末的捍卫者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我与地坛》)、刘小枫(论著《拯救与逍遥》)、韩少功(《灵魂的声音》)、洪峰(《小说之外》,载《短篇小说》1994年第三期)都是出身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不是遁入冷漠的寒雾,而是燃烧起愤怒的火焰这是鲁迅式的,而不是卡夫卡式的           “文化”因此成为一面旗帜――在中抗战的旗帜           三           在的讨论中,“文革”情结也灼然可感           王蒙这么评说王朔的意义:“多几个王朔也许能少几个高喊着‘捍卫***同志’去杀人与被杀的红卫兵王朔的玩世言论尤其是红卫兵精神与样板戏精神的反动”(《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一期)他反对“用红卫兵的思维模式来批判”现实(《道德乌托邦和价值标准》,《读书》1995年第八期)由此可见,“文革”给他的刺激之深           而提倡的人们也对“文革”的幽灵有清醒的警觉史铁生弘扬“终极关怀”,却反对“专横的主义”,因为“这不免使人想起‘红卫兵’时代的荒唐”(《无答之问和无果之行》,《北京文学》1994年第十一期)王晓明、朱学勤强调人文主义的个人性,也是出于对法西斯主义的警惕,对道德***的警惕(《: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三期)           在这场大讨论中,质疑者和弘扬者针锋相对,却都没有忘记“文革”的教训这一点非常重要:八十年代以来的一切文化思潮,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文革”思想启蒙也罢,经济建设也罢,都具有清除“文革”废墟的意义;“全盘西化”也罢,“寻根”也罢,都为的是建设起一种摆脱“文革”阴影的现代文化;到了九十年代,张扬是痛感于“文革”以后“信仰危机”的蔓延,质疑也是为了提防“文革”风气的复活新时期文化是在否定“文革”文化的基础上兴起的,又与“文革”遗留下的种种后遗症密切相关           如此说来,对“文革”的研究也是新时期文化研究的必要前提研究当代史,研究当代文化思潮的流变,都不能不注意到“文革”情结的潜在制约           就目前的讨论来说,对内涵的清理十分必要虽说是“道可道,非常道”,但理想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坎坷命运、“宽容”与“不宽容”的是是非非、玩世思潮与救世思潮的功过得失……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研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偏激的张承志、梁晓声会成为世纪末理想主义的旗帜?原本主张“宽容”的张炜(《古船》的历史观不就立足于宽容宿敌么?)为什么也终于走上了愤怒之路(《柏慧》就拒绝了宽容)?为什么“重建”激起的回应要大于质疑之声?如果说,这一切的最终答案在于:商品化、世俗化大潮在满足人们物欲的同时并不能拯救他们的灵魂“王朔式的玩世不恭”在年间曾经盛极一时,终于因为1993年讨论的兴起而有所衰退,也足以使人相信:世纪末的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到、理想主义就想到“文革”,不难理解但、理想主义不是也与启蒙精神紧密相连么?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都是理想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去,不妨把世纪末的讨论看作启蒙主义在当代的延伸           何况在“文革”式的理想主义与启蒙主义的理想主义之间,还有一道鸿沟正如陈思和曾经指出的那样:“两种道德理想主义中间横亘着一个不能含糊的中介:就是权力……所谓道德理想主义一旦进入了权力的层面,就可能产生极其虚伪的后果;但在知识分子履行社会批判使命时所探讨的道德理想……无非是一种对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间自我立场的肯定和坚持……显然与权力风马牛不相及”           “文革”的悲剧在于:理想主义被权势者改造成了改朝换代的工具狂热的理想主义与权势相结合,便诞生了法西斯主义的恶果           而经历过八十年代新启蒙运动洗礼的当代知识精英,则是在坚持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倡导的           问题的关键也许在这里           四           现在,该看看六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作家的“文革”情结了           苏童的“文革”故事是一曲曲不幸少年虚无人生的哀歌《桑园留念》、《黑脸家林》中的少年儿童都在“文革”的混乱中走向了堕落苏童有意要强化堕落的宿命意味,可我们读过那些故事以后,总难免想到悲剧的时代背景有的人是“天生的恶魔”;也有不少人是乱世的牺牲品           余华的《一九八六年》通过一个失踪多年的“文革”受害人(疯子)重返故里的故事,开掘了“文革”记忆的残酷意味:人们早已忘记了十年前的那场浩劫,只有那个疯子以自虐的酷刑在强化着苦难的记忆显然,余华既嘲弄了世人的健忘,又拷问了记忆的无法承受读《一九八六年》,需要坚强的神经余华的“文革”记忆似乎没有“以史为鉴”的反思意义,但他还原了记忆的残酷尽管思想家们总在呼吁“勿忘‘文革’”,但普通百姓不可能长久沉浸在苦难的记忆中――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负已经够沉重的了           韩东是“为艺术而艺术”论者但他童年随父母下放“五七干校”的经历却使他难以摆脱“文革”记忆的纠缠他的短篇小说《反标》讲述了一群无辜的小学生在追查“反动标语”的过程中被怀疑、被盘问的故事,再现了“文革”中人人自危的恐怖感与神秘感,也凸现了“文革”戕害孩子心灵的意味《西天上》、《母狗》则以新奇的构思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的感悟:“青春的葬送,寂寞和无聊,耗尽体力,头脑空空,纯朴的乡亲,对权力的恐惧,前途的无望以及妥协、等待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当然还有性、愚昧对我来说还有喜剧,因为它必定虚幻不真”这样,韩东便对“文化”作出了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评说还有一篇《农具厂回忆》,也展现了“文革”中“一打三反”运动的恐惧氛围一面坚信艺术至高无上;一面又常常难忘“文革”的恐惧与悲凉这是韩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也是“新生代”作家难以彻底摆脱“文革”情结的又一例证而这样一来,“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洁度也就难免打了一点折扣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吧           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新生代”作家的涌现,“文革”记忆越来越呈现出虚无主义的意味这一现象值得注意“文革”是一个“熵”           当我们注意到理想主义者张承志、梁晓声也渐渐流露出明显的情绪时,当***的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在嘲弄了阶级斗争的荒唐的同时也感慨了人生的悲凉、生存的时,当张抗抗也对外国人谈到“老三届人,也许恰恰是被假马克思主义毒害最深的一代知识的贫乏再加思想的僵化这或许是老三届人真正的悲哀”的话题时(《同“老外”谈“老三届”》,《海上文坛》1994年第2期),当李辉也提倡“历史忏悔意识”,主张“亲身经历过(“文革”)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反省自己”时(《走出历史的影子》,《读书》1995年第4期)还有什么比这些当过的人越来越关注“文革”的虚无主义效应更令人感慨、深思的呢?           如此看来,“文革”又是一座通向“世纪末情绪”的桥梁三十年前,“文革”的发动者和参与者为了一个乌托邦的梦想全力以赴,到头来却还是撞入了“精神危机”、“信仰危机”的迷津虚无主义,是这个多灾多难的二十世纪里难逃的劫数吗?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东方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运动,都不仅没有能够战胜虚无主义,反而常常鬼使神差地通向了虚无主义,这不是劫数又是什么?           五           理想主义已经百孔千疮但虚无主义不也充满了危机吗?           当“新生代”的某些诗人在1986年喊出“捣乱、破坏以至炸毁封闭式或假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口号(《莽汉主义宣言》)和“捣碎!打破!砸烂!它(诗)绝不负责收拾破裂后的局面”(《大学生诗派宣言》)时,甚至当一位青年诗人“以一腔热血,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拍案叫绝”(《穿越地狱的列车》,《作家》***第7期)时,那股子浮躁的情绪、破坏的渴望与红卫兵的狂热在本质上又相去多远?           韩少功在《世界》一文中指出:“新派人士们是憎恶‘文革’的,但他们的政治抗议常常摆不脱‘文革’时期的流行词语和句式”(《花城》1994年第6期)这一现象是“文革”情结的另一种效应它使人感悟:“文革”的幽灵至今还徘徊在现实生活中那么,这个幽灵也是民族劣根性的体现吗?因为,问题在于:为什么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也会喊出与“文革”口号极其相似的狂热口号?           以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就意味着放言无忌、放荡成性,以为“上帝死了”就可以唯“我”独尊(“文革”中不是有“唯我独左”、“唯我独革”的说法么),以为标新立异就意味着打倒别人、膨胀自我,结果常常是在亵渎了艺术的同时也亵渎了自我现代诗在1986年后的衰落,实在是狂人心态极度膨胀的必然结果――诗人们恣意亵渎了诗神,尽情宣泄了放荡的***,而读者们也就远离了他们在当代诗人“捣碎!打破!砸烂!”的狂叫与红卫兵“打倒一切!”“砸烂旧世界!”的狂叫之间,在当代诗人“唯我独尊”心态与红卫兵“唯我独左”心态之间,存在着一条若隐若现的连线偏狭心态,是当年的红卫兵冲入深渊的原因之一,也是前些年的部分青年诗人闯入迷津的原因之一时代变了,偏狭心态却一直延伸了下来,这个问题值得注意为什么浮躁的意气、狂人的妄言几十年来绵绵不绝?诚然,在一个巨变的世纪里,浮躁心态在所难免浮躁情绪曾经大伤过民族的元气,许多有识之士有鉴于此,一再呼吁重建理性然而,浮躁情绪还是以难以遏止之势不断蔓延开来……这一问题值得警惕当代人正在从事的经济建设正在削弱“文革”重演的社会基础,但浮躁情绪的根深蒂固仍然使人感到:“文革”重演的心理基础依然存在           看来,“文革”作为一场对当代人影响极深极远的噩梦,注定将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各个方面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发挥不可思议的效应           因此,千万不要忘记“文革”  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关于文革的价值 一篇老文章 转载》&&&& 地址: .cn/pc/.shtm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当前位置:&>&&>& >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讴歌朋友之情屡见不鲜,田七郎是聊斋有名的人物,他的故事被有些评论家看成写朋友之情的佳作。蒲松龄喜欢写知识分子,田七郎是他笔下少有的普通劳苦大众形象。田七郎是穷苦猎人,交了富家公子武承休做朋友,为了替武承休报仇,杀了恶仆、恶霸和贪官,献出宝贵生命。蒲松龄认为社会上正是缺少田七郎式人物,“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对田七郎很推崇。田七郎也受到从清代点评家到现代研究者高度赞扬,说他“知恩图报”,“义薄云天”。但当仔细琢磨这个穷人和富翁交朋友的故事,我总觉得,当猎人田七郎追捕林中猛兽时,那个所谓朋友武承休正在把田七郎当成一定要追到手的猎物。武承休也确实追到这个猎物,最终为自己利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武承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中神人告诉他,当他遇到灾祸时,只有田七郎能够救他。于是武承休千方百计和田七郎接触,最终让田七郎欠下了自己的恩情。结果在武承休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田七郎挺身而出,以生命为代价为武承休报了仇。那么,在这个简单的知恩图报的故事的背后,蒲松龄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为您精彩说聊斋之《悲戚赴难田七郎》。...
日期: 16:12:51 | 下载:
《聊斋志异》是一幅封建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在这幅图画里,有钱有势的男人对权力有支配权,对财富有支配权,对女色有支配权。但是在他们貌似快活的表象之下,作者蒲松龄安排了一个又一个陷阱,甚至用“自食便液”来评价他们的恶果。“自食便液”字面含义是把自己的大小便吃进去。《聊斋志异》中的一篇《韦公子》就讲述了一个自食便液的故事,主人公韦公子的一系列举止最终落下一个“自食便液”的苦果,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会得到如此肮脏的下场呢?“自食便液”更深的含义是什么? ...
日期: 16:11:05 | 下载:
《聊斋志异》是一幅封建社会的风情画卷,蒲松龄在这幅画卷上,尽情涂抹着对女性的赞美和讴歌,尤其是对与命运抗争的下层女性。在《青梅》这个故事中蒲松龄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古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青梅作为一名丫鬟就是一个典型的下层女性,但是她不甘于命运的平凡,她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俗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在封建社会女性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惟一的选择就是嫁一个如意郎君。青梅虽然是一个下层女性,但是她很清楚当时的社会规则,知道有孝顺名声的读书人一定能够金榜题名,再加上青梅很聪明,她靠自己的一双慧眼和超常感悟,发现了一个有前途的如意郎君张生。可是作为一个丫鬟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爱情的机会,那么当她看到了有前途的张生之后,她该如何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青梅充分地调动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她想通过安排主人的命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青梅通过巧言第一步说服了自己的小姐下嫁穷书生张生,第二步又说服了张生的母亲向富贵小姐求婚。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具有挑战的策划,那么青梅的这个如意算盘最终能够实现吗?青梅的一相情愿虽然开篇很好,但是结果是注定的,因为富贵人家怎么会与穷书生攀亲结缘呢,双方闹了一个不欢而散,青梅为人做嫁衣的计划最终失败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终究不是一个万全之策,=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青梅决定孤注一掷不惜夜奔张生住处,置自己的声誉于不顾,对张生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宣言,可惜的是张生竟然没有接受,张生用书生特有的孤高给青梅吃了一个闭门羹。一边是慎独的正人君子,一边是热情似火的夜奔少女,他们之间真的不会燃烧起爱情火焰吗?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青梅靠的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如愿以偿,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青梅不愧是封建时代的新女性,她不仅敢想敢做,而且是一个能够帮助丈夫金榜题名的贤内助,如果写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这会不会是蒲松龄老先生内心深处的爱情幻想,生活中的蒲松龄是不是也在向往着这样的贤内助,来帮助自己金榜题名呢?那么作为一代文豪的蒲松龄,她的生花妙笔究竟体现在哪里呢?他想通过《青梅》的故事给后人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为您精彩说聊斋之《飞上枝头做凤凰》。 ...
日期: 16:10:22 | 下载:
蒲松龄笔下描写的多是些风情万种的花妖,楚楚动人的狐女,她们美丽动人、法术无边。而在聊斋中却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女子,她是一位年轻的后母,不久又成了寡妇。是什么打动了蒲松龄,让他将这样一位人世间的家庭主妇放在聊斋众多的神鬼传奇中?是她不幸的命运,还是她身上确实有着些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个细柳从一结婚,她就预知自己会成为寡妇。她从小就喜欢看相面的书,虽然她根据面相判断出自己的丈夫命不长,但她仍勇敢,积极地面对命运的不公。细柳勤俭持家,使家庭生活有了很好的改善。成为家庭主持的细柳,显示出她过人的才能。但是,在那个男人主宰一切的社会里,像细柳这么一个弱质女流,想要当家理财,独挡一面,她的经历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细柳已提前做好了应对家庭危机的准备,但是,在丈夫死后,细柳马上面临着一个非同一般的难题:她既是寡妇,又是后妈,她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对待没有血缘关系的继子--长福?细柳如果对前房儿子姑息迁就溺爱,前房儿子虽成不了材,但也不会遭人非议。但如果严厉责罚前房子,则会被世人指为虐待前房子的恶后母。是放纵,还是严格,细柳将采取哪种方式教育前房的儿子?这是个新的难题。细柳不怕人们讲闲话,她一番良苦的用心,终于把前房的孩子培养成材,得到人们的谅解和称赞。但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长怙,细柳的母爱本能会阻止她教育好自己的亲生儿子吗?长怙比哥哥更游手好闲,整日只知道吃喝嫖赌。虽然细柳屡次动用家法,长怙几番差点儿被打死,但仍不知悔改。此时,长怙提出去洛阳经商,细柳不但没有阻止长怙,反而给了他许多的银两。难道细柳不知道长怙劣性难改的秉性吗?无人管教又有很多的钱在身边的长怙会不会更加放荡?远在洛阳的长怙,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而细柳这个外表柔弱的女人,这个备受争议的后母,她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说聊斋之《独撑家业说细柳》。...
日期: 16:02:53 | 下载:
在封建社会,是以功名取人,男人能不能取得功名,不仅决定自己的前途,也决定了妻子的前途和命运。颜氏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才女,自然认定,要找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做自己的丈夫。
颜氏终于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读书人做丈夫,但是翻遍整个故事,我们却找不到这个人的姓名。而在其他的《聊斋》故事里,蒲松龄都会费尽心思地给那些有才能的书生们取个很好的名字。颜氏的丈夫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还是个美少年,蒲松龄偏偏没给他起名字,只称这个人为“某生”,连姓名都懒得给他起,可见对这个人非常地轻视。而颜氏在结婚以后,才知道自己嫁错了人。可怜的颜氏原本是想郎才女貌?可现在却是女才郎貌,女的有才华,男的长得漂亮。她妻凭夫贵的梦想,成为了泡影。面对这样的现实,心高气傲的颜氏将何去何从?一心想嫁才子的颜氏,她会愿意本本分分做个庸才的妻子吗?
在和丈夫的争执中,颜氏赌气做出女扮男装的决定。但是真要实行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行为,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肯定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女扮男装的例子,世人最熟悉的莫过于祝英台了。但是,祝英台也不过是到学校读书而已,书读完了,就回家等着嫁人。而颜氏的女扮男装,苦读诗书竟然是为了和男人们在考场上一决高下。她会顺利地混入了管理极其严格的科举考试吗?一名女子,就算再有才气,但要和全天下寒窗苦读的男人们同场竞技,她还会胜券在握吗?如果颜氏一旦高中,那就意味着将会被封官,女人当官,欺君之罪,等待颜氏的又将是什么?颜氏编造的谎言,最后变成了一个弥天大谎,稍有差错,就会断送前途、丢了性命。作者蒲松龄是如何成功地把颜氏从这个弥天大谎中解救出来的呢?为何从来没有人发现颜氏女扮男装的秘密?在颜氏功成身退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机关?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颜氏这个奇女子最后选择重还女儿身,是对还是错?女才郎貌,颜氏和某生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童话结局吗?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为您精彩说聊斋之《女扮男装奇巾帼》。
日期: 16:00:56 | 下载:
在封建社会,婚姻是父母之命,如果一个女子嫁给了一个行为不当,心术不正的男人,古人把这个叫做所遇匪人,遇到一个土匪式的、强盗式的男人。而聊斋有一个人物叫云翠仙,她的母亲随随便便地就把她嫁给了一个市井无赖。而云翠仙遇到这样的不幸,她却能够机智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挣脱了这段不幸的婚姻。她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先看看云翠仙和那个无赖梁有才是怎么样结合的。用俗话说,一朵鲜花怎么样插到了一堆牛屎上,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造成的悲剧,无赖梁有才用甜言蜜语哄骗了老太太,把老太太美丽的女儿骗到了手。
然后我们就要看看这个已经掉到不幸的婚姻陷井的云翠仙,她怎么样来运筹帷幄,从绝地之中找到自己的生路。小说最后,云翠仙似乎是仙人,她到底是什么仙呢?是深山里面的神仙,是狐仙,蒲松龄都没说,重要的不在于她是什么仙,而在于云翠仙的经历,从整体上来说,她并没有什么仙人的特异性,她实际上是封建婚姻下女性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不幸婚姻的牢笼,云翠仙的坚强,云翠仙的聪慧,云翠仙的会动脑筋,对我们今天,特别是对女性朋友仍然有启发。
日期: 15:59:38 | 下载:
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偶遇,相知,相恋,总是不变的三部曲。在蒲松龄笔下,一位青楼女子细侯为了追求爱情,同样是信誓旦旦,同样是波折不断,然而这段美丽爱情的结局却是惊世骇俗的,弱女子细侯为了追求爱情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那么,蒲松龄究竟用了怎样的方式为我们演绎这段爱情与伦理的悲喜剧呢?蒲松龄这段生花妙笔的演绎究竟又触动了我们现代人哪些敏感的神经呢?一段才子佳人的偶然邂逅,一个老套的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原本是一段玩笑话却引得青楼女子顿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那么在蒲松龄笔下的青楼女子细侯难道真的喜欢那种平静的,贫穷的,相夫教子的生活,细侯这种精神方面的追求究竟能否实现吗?在这段美好的爱情之间,他们还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呢?一段才子佳人的偶然邂逅,一个老套的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贫困,必然是这段花前月下的爱情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原本想超脱金钱的爱情,它的价值却要用金钱来衡量,那么,蒲松龄先生又是如何超脱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呢?一段才子佳人的偶然邂逅,一段信誓旦旦的爱情宣言,发展到这里,一切又归于平静,看来美丽的爱情就是那么容易夭折,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细侯也不过是一个普通青楼女子而已。那么接下来的事情有这么简单吗?弱女子细侯究竟做出了怎样惊世骇俗的举动的呢?一段才子佳人的偶然邂逅,瞬间就演变成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爱情悲剧。蒲松龄老先生用这样让人心痛的结局,再一次告诉世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理。那么,细侯杀子后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归宿呢?后人对蒲松龄笔下的细侯杀子又有着怎样的评判呢?这种爱情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没有化解的可能呢?看遍亘古不变的人情冷暖,感悟不同角度下的人生真谛。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为您精彩说聊斋之《惊世骇俗说细侯》。 ...
日期: 15:58:07 | 下载:
马瑞芳说聊斋17人生启蒙看书痴 郎玉柱是蒲松龄笔下一个书痴形象的典型人物,郎玉柱是一个苦读书、死读书的读书人,他从来不与人打交道,是一个只管之乎者也,不管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蒲松龄在他身上安排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读起来非常可笑。蒲松龄写这个书痴,难道仅仅是逗人一乐吗?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一个诙谐谈笑的谈资吗?在这个故事背后蒲松龄想表达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说聊斋之《人生启蒙看书痴》。有道是工夫不负有心人,郎玉柱对书的痴迷,果然获得了不少的好处,书中真有千钟粟,书中真有黄金屋,古人的话在郎玉柱身上应验了。尝到甜头的郎玉柱更加手不释卷。像这样死读书的人,蒲松龄为什么会给他那么多的惊喜,在他身上,蒲松龄还会安排什么更有意思的故事呢?死读圣贤书的郎玉柱果然在书中读出了颜如玉,一个美女飘然而至,改变了郎玉柱的生活,使郎玉柱享受到了天伦之乐,蒲松龄近似刻薄的讽刺确实令人开怀大笑,郎玉柱几乎无知到了几点,这样一个脑筋不开窍的人,面对一个美女的开导,他会改变吗?颜如玉还能改变他什么呢?一句“卿不念呱呱者耶”,榆木脑袋的郎玉柱慢慢开窍了。他的倜傥之名也广泛流传。但是,郎玉柱就像是一个未经风雨的花朵,面对社会上的芸芸众生,这个书斋里长大的读书人,又有多少应对的经验,蒲松龄在给予郎玉柱一番甜蜜的生活之后,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郎玉柱还像以往那样顺利吗?看遍亘古不变的人情冷暖,感悟不同角度下的人生真谛。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为您精彩说聊斋之《人生启蒙说书痴》。...
日期: 15:53:18 | 下载:
马瑞芳说聊斋16懒汉致富说王成
《王成》,就是写一个既没有资本,又没有经商能力的懒汉,福星高照。当时,维持一个四五口之家的家庭一年大概二十两银子,而这个懒汉王成,他竟然靠了一次不可思议的交易赚到了六百两银子,一家人三十年生活费,他是怎么样发财致富的?他遇到了什么样的机遇?他遇到了什么样的保护神?他为什么能够遇到这样的机遇和保护神,王成致富到底靠什么?
大家想想,像《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这样的,我们现在叫他大作家,当年他是个穷秀才,穷书生,他一年的工钱八两银子,就是再涨点,十两银子,这个小鹌鹑相当于我们大作家蒲松龄教了六十年书,这就是商品经济的奇迹,一只小鹌鹑六百两银子,绝对不成比例,但是它就变成两厢情愿的交易,王成的这个斗鹌鹑、卖鹌鹑,好像是一个诙谐谈笑的故事。但是这里面蕴藏了不少的商业经营的章法,商业经营的心理。比如说,你经商,你就要眼明手快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你经商,你就要揣摩对方的心理,你就要看人下菜碟,像王成这样虽然是个懒汉,但是他却诚实、善良,结果侥幸致富了,像店主这样,有着丰富的商战经验,知道审时度势,思维敏锐,有着经营头脑的人物,就跟聊斋的其他人物,堂而皇之地登上聊斋的舞台,这实际上是时代风云的反映。
日期: 15:48:00 | 下载:
境内究竟有多少条风水龙脉?...
日期: 15:39:02 | 下载:
人们都说蒲松龄的一生就是一出封建女人的悲剧,所以当他报国无门齐家无术的时候,他就把目光对准了身边饿大自然,在蒲松龄的笔下,各种动植物都幻化成为一 个多姿多彩的精灵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一位文学家在作品中刻画过如此众多的动植物。而且这些精灵已经不再是前人所定义的蠢笨邪恶的妖孽,而是颇具人性的。 那么,蒲松龄究竟写过多少精灵呢。他想通过这些精灵告诉我们现代人什么道理呢?
日期: 15:36:48 | 下载:
梦是一种奇异的现象,而做梦的经验也是人人都曾经有过的。因此在中国的文学史中关于梦的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黄粱一梦南柯一梦等。但是这些作品都是借 助梦醒来说明人生如梦。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相对于这些梦故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又有哪些超越前人的新贡献呢?
日期: 15:34:38 | 下载:
鬼是什么?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提到,根据迷信思想,鬼是人死后的生命存在形态。鬼魂生活在阴间,和世人生活的阳间分属阴阳两界。清朝小说《聊斋志异》中有 很多鬼魂的故事。昨天我们已经讲到了美丽的女鬼,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恐怖的恶鬼。在关于鬼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恶鬼无一例外都是凶神恶煞恐怖吓人的模样。 在世人心目中,恶鬼为什么是这种形象呢,《聊斋志异》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恶鬼的呢?
日期: 15:28:55 | 下载:
马瑞芳说聊斋11鬼(上)部...
日期: 18:43:44 | 下载:
在《聊斋志异》狐鬼神妖的世界里,蒲松龄创造了许多神仙的故事。在古代小说家的笔下,神仙存在于天宫、存在于龙宫、存在于深山洞府,他们不但可以腾云驾 雾,还可以长生不老,所以人们都向往神仙。古时候人们求仙,是为了摆脱人世间的苦难;今天人们求仙,是为了祈求一生的平安。“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相 恋的故事,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仙?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遇仙的故事呢?这些故事体现蒲松龄什么样的思想?
日期: 18:41:39 | 下载:
蒲松龄笔下描写的多是些风情万种的花妖,楚楚动人的狐女,她们美丽动人、法术无边。而在聊斋中却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女子,她是一位年轻的后母,不久又成了寡妇。是什么打动了蒲松龄,让他将这样一位人世间的家庭主妇放在聊斋众多的神鬼传奇中?是她不幸的命运,还是她身上确实有着些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这个细柳从一结婚,她就预知自己会成为寡妇。她从小就喜欢看相面的书,虽然她根据面相判断出自己的丈夫命不长,但她仍勇敢,积极地面对命运的不公。细柳勤俭持家,使家庭生活有了很好的改善。成为家庭主持的细柳,显示出她过人的才能。但是,在那个男人主宰一切的社会里,像细柳这么一个弱质女流,想要当家理财,独挡一面,她的经历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细柳已提前做好了应对家庭危机的准备,但是,在丈夫死后,细柳马上面临着一个非同一般的难题:她既是寡妇,又是后妈,她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对待没有血缘关系的继子--长福?细柳如果对前房儿子姑息迁就溺爱,前房儿子虽成不了材,但也不会遭人非议。但如果严厉责罚前房子,则会被世人指为虐待前房子的恶后母。是放纵,还是严格,细柳将采取哪种方式教育前房的儿子?这是个新的难题。
  细柳不怕人们讲闲话,她一番良苦的用心,终于把前房的孩子培养成材,得到人们的谅解和称赞。但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长怙,细柳的母爱本能会阻止她教育好自己的亲生儿子吗?长怙比哥哥更游手好闲,整日只知道吃喝嫖赌。虽然细柳屡次动用家法,长怙几番差点儿被打死,但仍不知悔改。此时,长怙提出去洛阳经商,细柳不但没有阻止长怙,反而给了他许多的银两。难道细柳不知道长怙劣性难改的秉性吗?无人管教又有很多的钱在身边的长怙会不会更加放荡?远在洛阳的长怙,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而细柳这个外表柔弱的女人,这个备受争议的后母,她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
日期: 18:38:00 | 下载:
马瑞芳说聊斋08狐狸精(下)部...
日期: 18:35:03 | 下载:
马瑞芳说聊斋07狐狸精1...
日期: 18:33:29 | 下载:
马瑞芳(1942-),学者、教授、作家。山东青州人,回族。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散文随笔集《学海见闻录》、《假如我很有钱》、《野狐禅》、《女人和嫉妒》、《漏泄春光有柳条》;学术专...
日期: 18:29:48 | 下载: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我们把女性放到爱情背景和社会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美到什么地方?真到什么地方?善到什么地方?先看在爱情生活中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聊斋美女很多,每出来一个,不是“容色娟好”,就是“风致嫣然”,如果给聊斋选美,选哪个?应该是狐女阿绣。因为她是个真诚的、执着的美的追求者,是个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获得者。
  2、看完最美的,再看一个最丑的:乔女。古代小说的爱情女主角经常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乔女却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挑续弦很苛刻,见了乔女却“大悦”,派人说媒,要娶她,但没等到下文发展,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孤儿成人。封建淑女乔女和孟生并无名份,所以她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乔女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形象。
  阿绣梦寐以求追求美;乔女面貌虽丑却心灵美。聊斋人物同枝不同叶,同叶不同花。女性的美,可见一斑。
日期: 18:21:31 | 下载:
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他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说,她说现在我们美国的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文章,就是教给女人怎么样在男人的跟前保持性的魅力,而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那么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写了一篇小说《恒娘》,就是写做妻子的怎么样利用自己性的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17世纪的中国作家竟然写出供20世纪美国妇女做行为参考的小说,这太神奇了。《聊斋志异》它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我们先看蒲松龄的生活之苦,蒲松龄做个私塾老师一年挣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在当时一个农村的三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二十两。蒲松龄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祭穷神文》,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的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是我们说的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再看科举之苦,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但是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他的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在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但是随后他考了十多次,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
  写书之苦。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还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书,而这个写书的过程中,又是与坚持自己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理想相矛盾的。
  《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的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到了康熙54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
日期: 18:18:36 | 下载:
我们今天讲一个有趣的题目《人鬼情未了》。美国曾经拍过一部好莱坞大片《人鬼情未了》。森死了,但是他不舍得离开人世,为什么呢?他挂念他的心心相恋的情人摩莉。这个片子非常感人,那个主题歌也是缠绵悱恻,绕梁三日。但是在美国建国前的一千多年,我们中国作家早就会写人鬼情未了,而蒲松龄是最善于写人鬼之恋。爱情是什么?爱情很多专家这样分析说,这是一种人类感情当中最深刻的、最沉重的冲动。文学史家们说,爱情是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往前发展,这个爱情的描写,它也在不断地发展。一曲《西厢记》轰动文坛,而杜丽娘还魂又几令西厢减价,爱情描写它会随着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往前发展。而蒲松龄他就用《聊斋志异》在他的作品当中营造了一个爱情的百花园。
  所以《聊斋志异》写的爱情,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而《聊斋志异》写爱情,它和一般在它之前的话本小说很不一样,话本小说经常写一个故事,写一段悲欢离合,而《聊斋志异》它要写出小说人物的那种心灵美,它要写出小说氛围的诗意美,我们看《聊斋志异》经常发现,《聊斋志异》的小说它简直美得就像一幕一幕的诗剧,像一幅一幅的水彩画。所以写小说容易,能把小说写出诗意的美,这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够做到的。
  所以我们讲蒲松龄他写了人鬼之恋,他写了知己之恋,他写了这种一见钟情的之恋,而且他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思想的教益,所以我们如果把这个《聊斋志异》看完了以后,我们把这个书放在这儿,我们就琢磨一下,《聊斋志异》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意思?《聊斋志异》的爱情就是写男女之间心灵的结合,写的为了爱情魂魄相从,为了爱情生的可以死,死的可以生;为了爱情贫富不成其为障碍,特别是像我们刚开始说的人鬼恋;为了爱情还可以只有精神恋爱,就像雪地上永不凋谢的那种纯洁的花朵。所以我们说有了爱情,神仙和鬼魂都可以跑到人间来,而人间有了爱情,它就成了神仙了。
日期: 18:17:11 | 下载:
大家好,《聊斋志异》近五百篇,能不能用两句话概括最重要的内容?能。郭沫若先生给蒲松龄故居写过一副著名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写的鬼妖远远高于其他作家,因为聊斋鬼狐有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意蕴。所谓“刺贪刺虐”,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讽刺鞭挞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等一切虐害人民的罪行,“入骨三分”是说反映现实的深度,而“写鬼写妖”是他的手段。
  我们先看一个故事:《促织》。《促织》描写封建社会中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写从皇帝到官吏欺压百姓,导致良民倾家荡产的事实。斗蛐蛐本是孩子的游戏,因为玩物丧志的皇帝喜欢斗蛐蛐、谄上欺下的县令、狡猾诡诈的乡吏,马上把收刮蛐蛐变成对人民盘剥的手段,把蛐蛐变成重要的赋税摊派到老百姓头上,按期催交,完不成打板子。老实忠厚的读书人成名,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竹筒铜丝笼,像顽童一样到处捉蛐蛐。不仅家产荡尽,还被打得脓血淋漓,想寻死。为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可以让老百姓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满足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就会鸡犬升天。这就是《促织》的思想意蕴,这篇名作把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
  蒲松龄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举制种种弊端,他虚拟出鬼魂世界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他的“刺贪刺虐”才能入骨三分。这些幻想形式的采用使得《聊斋志异》闪现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日期: 17:25:55 | 下载:
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时,蒲松龄写了《聊斋自志》,说: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八个字,恰好说明志怪小说从雏型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干宝是东晋历史学家,他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因此干宝被称为“鬼之董狐”,给鬼写历史的人。干宝的《搜神记》和据说陶渊明所作的《搜神后记》等大约三十多部汉魏小说,是志怪小说童年期的作品。经过唐传奇发展,到了鲁迅先生称为“拟晋唐小说”就是按魏晋小说和唐传奇的路子创作的《聊斋志异》,志怪小说达到顶峰。“志怪”两个字最早见于《庄子 齐物论》:“齐谐者,志怪者也。”所谓“志怪”,就是写非常之人,非常之物,非常之事。用现代文艺理论术语来说,就是创造 超现实的他界,而且把它们当作现实世界来描写。超现实的他界有三:神界和神仙形象、幽冥界和鬼魂形象、妖界和妖魔形象,我们从这三方面看聊斋神鬼狐妖的魅力。 ...
日期: 17:15:24 | 下载:
推荐资源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搜神后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