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教师是他柳宗元一生的转折点是的翻译

菜鸟学英语&之&学英语改变我的人生
菜鸟学英语 之 学英语改变我的人生
2004年3月,我在网上查到自己是0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288名法律硕士考生中的第一名,在全家在为我这“法硕状元”欢欣鼓舞时,读初中的表妹小晴却笑:
“她为什么不早点努力呢?” 不错,我今年已经31岁,为什么不早点努力呢?
一.& 自负聪明,虚度光阴
我读书的那个年代,有一种流行的看法: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不算聪明,不用功就轻易取得好成绩的才算聪明。
我那时就是人们眼里的“聪明人”:从小学到大学,不曾用心读过书。小学简单成绩好不消说了;初中一、二年级整天四处游荡,成绩不好,初三时年级主任是老爸的同学,不忍见我耽误了,就耳提面命的,我才在玩乐之余稍微看看书,成绩就进入班上前三名。中考前的一个月,对电路图一窍不通,每日自习时请教班上同学,中考物理98分。
上了高中,干脆不学,成了学校第一淘气大王:每日至少迟到3次―――早读、下午第一节、晚读(其余课中迟到不计);旷课更是家常便饭;还四处闯祸,“三天一小训,七天一大训”,几乎每周都被提到校长办公室训,写检讨的功夫已经练得炉火纯青,还多次连累整个宿舍一起写检讨。因为玩得太晚,每天晚上都要翻门爬墙入校(只要跳起能抓住的墙,都可10秒内翻过呵呵);就因为我一个人翻墙,女生宿舍墙特意加高了一尺(墙是翻不过了,改爬洗澡房进宿舍,可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呵呵)。至今我就读高中的女生宿舍院墙还高过男生院墙,成为该校一大景观。
成绩差是不用说的了―――高三已过半学期,我还是班上倒数第三名。(班上连我一共三个教师子弟,也就是说,我只比那两个强一点。)就在所有人都觉得我已是朽木不可雕时,整个学校恐怕只有一个人还觉得我还有希望,他就是我高三班主任覃国凤老师。
与其他人不一样,覃老师从不把我看成“坏小孩”,觉得我不过淘气而已。覃老师对其他同学都很严格,对我却很耐心:每次我闯祸,都是他去给我求情;每次被提到校长办公室,也都是他去保我出来;无论闯多大的祸,他都很少骂我,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觉得如果再不学习实在对不起他―――他实在对我太好了。
因此我就开始学习,很快成绩就直线上升。覃老师对我很有办法,有次考试前他设了个“最佳进步奖”,我就知道自己肯定会得―――其实那就是他特意为我而设的。
应该说,我还是有些小聪明的。以生物为例,高考前3个月,模拟考20分。生物老师让我去跟体育生一起补课(可见当时差到什么程度)。去了两次我跟覃老师说太浪费时间了,还是自己突击吧。可是自己拿书也看不懂,怎么办呢?我旁边就是全班第一名,每次生物题发下,我都不作,而是用这些时间做数理化,等第一名做完了,就直接拿过来背。如此背了五六张卷子,就慢慢懂了些,然后才开始自己做题,不懂时就请教第一名的同学。高考时,70分满分的生物也考了51分。
但我也还是不用功,照旧玩乐翻墙闯祸,高考前从未完整地上过一周课。没有人看好我,家人对我也不抱希望,那位常常在墙头捉住我的保安甚至与人打赌:
“梁绛要是考得上大学, 全校都能上大学!”
转眼就到了高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考上了。至今还是母校鼓励后进生的奇迹。应该说,这个奇迹是覃老师创下的,他在我一人身上倾注的心力恐怕比班上其余47人还多。用师母的话“儿子小考他都顾不上了,都顾你去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覃老师,我就不会考上大学。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此后我一直视覃老师如父。
忘记说了,当初考上的是专科(本科线还差5分)。但当时正陶醉在一片誉美之声中“你看梁绛从来都不用功,也考得上大学”“我就没见梁绛看过书,整天都在玩,这样也考得上,真是聪明!”。洋洋自得于“聪明”,哪里会想
“就是因为不努力,所以才考上专科”“如果再努力一把,就可以读本科了”。
可以说,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努力,就是因为取得同样成绩总比他人付出少,因而自负“聪明”,辜负了大好光阴。
进了大学也是这样,从来不听课,只靠抄作业,凭小聪明期末突击应付考试。每学期都补考,如此混到毕业,工作后也是如此。
二.& 开始学英语的原因
1996年,我参加了一个职工培训口语班,学《走遍美国》。我的英语不是班上最好的,但却是进步最大的:3个月后,到英语角时,已经有不少人问我“Are
you an english teacher?”
那时还只能说,常常听不懂别人说什么,也不太在意―――反正去英语角对我不过是为了好玩,也没有打算认真学英语。
如此直到2000年7月,我认识了Anderson.
我们在火车上相识,一见如故,他一直用英语跟我交谈。不曾想到,这将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Anderson回到上海,给我发了一封email。收到时就傻眼了―――这是一封英文信。我从来没有写过英文信,更糟的是:我不会用电脑―――连打字都不会,更不用说上网发email了。
怎么办呢?Anderson一直都说我是他认识最聪明的女孩,就为了“聪明”二字,也得硬着头皮回这封英文信。
查了n次金山词霸才看明白了他的信,憋了半天才在纸上写完回信。再把字母一个个地敲进键盘,其中打n次电话询问如何用电脑如何上网发信……从中午一点到下午六点才完成了有生以来第一封英文email。
此后便常常与Anderson互发英文email。我打字慢,于是先在单位先写好,回来再键入发送。曾记得他在收到我email十分钟内回信,让我佩服不已―――他哪里知道每封信我都要花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才能完成。
我很怕错误百出让他笑话,所以每个不清楚的词都先查金山词霸汉英辞典,出来一大堆同义词,再逐个查手头厚厚的《新英汉辞典》,找到觉得适当的词(最好有类似的例句照搬)。这个方法看起来笨,却为我打下良好的英文写作习惯:力求准确地道,不写没见过的用法,无把握的词查辞典学习。
Anderson从来不笑话我,也从不指出信中的错误,他只是不停地鼓励 “you make great
progress”。于是我越写劲头越足。
Anderson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刚认识他时,我常常笑话他太工作狂了,实在不会享受生活。他很谦逊,无论我说他什么,他都说是的是的。我常自作聪明地教他一些处世之道,他总是称我为老师。现在想来,他才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从不批评我,只是肯定我每一点进步,不断地鼓励我。这就是最高明的教育―――欣赏与鼓励。
尽管Anderson不介意我的破英语,自己还是觉得英文实在太烂了,所以想学英语提高一下。英语专业的朋友覃涛推荐我学新概念,于是我就从新概念1开始学。
现在想来,当初学英语的原因,只是希望英文信不要错误百出让Anderson见笑。不想这却改变了我的一生。
三. 踏实学英语,改变人生观
转眼到了2001年春节,已断断续续学到新概念2的第40课。有天从电视中看到了一个讲座,一个影响我一生的讲座,那就是钟道隆教授的《逆向法巧学英语》讲座。
“他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之后成为翻译”
吸引我的不是他英语学习的成就,而是他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踏实认真的治学精神,另外,“在苦学的基础上巧学”听起来也很有吸引力。
先简单介绍一下逆向法,从实施步骤上说,其各环节可以概括为“听、写、说、背、想”。强调在不看文本的情况下听写;从学习理念上说,强调踏实学习打好基本功,反对速成;从巧学上说,强调勤于总结,灵活运用。
我当时正在准备4月份的职称英语考试正好当时在准备职称外语考试,于是开始用逆向法学习英语,从《新概念英语〉第二册41课开始。那个春节我一改睡懒觉的习惯,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看逆向法讲座,看完就开始用逆向法学英语。
不久我就不仅仅局限于听写,还引入了翻译学习法。这也是因为当时底子太差,职称英语的阅读非常吃力。我问英语专业的朋友覃涛:
“为什么一句话一个生词都没有,我却看不懂?”
“那因为你不懂句子结构。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它翻译出来。我总布置学生翻译课文”。我听从覃涛的建议开始翻译所学的新概念2。
看过《新概念英语〉〉的朋友都知道,第二册最后一课的难度还不如高三英语。而我当时基础实在太差,第一次做职称外语模拟题,阅读理解只对20%,(20%!----就是一只猴子用脚趾头做,也会比我对的多!!)。概括大意更不知何从入手!更糟的是,在日,15日17日还有三场演出,
又要排练又要学英语,好在我已经学会
"见缝插针"地学习,于是在嘈杂的舞台旁的灯光室里学习:到我的节目时就上场排练,下场就回灯光室,用零碎的时间做题, 背课文,
大块的时间用来听写. 日, 职称英语考了99分.
职称英语考试让我信心大增,于是继续听写翻译新概念,并报了6月份的四级考试,想检测一下自己。考前只做过一本《四级题题通》,新概念3学到的第30课。那时还是觉得自己英语很烂,考完很久都不敢去查看结果,到9月份收到四级证才知道自己过关。
2001年9月-11月, 参加全市英语演讲比赛,获三等奖。对我而言,名次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参赛获得锻炼与提高:
一是写作:英文演讲稿是朋友海娇帮写的(她怕我写的不地道),但比赛时有位选手请我帮改稿。两份演讲稿我先后请教多人,每次修改我都会请教海娇,她逐一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写好,那样用词不当。如此修改了一个月,写作大进。
二是发音:先后请十几位英语老师给我听,他们逐一指出我发音的毛病,我每天对着镜子录音练习,竟练到咽喉肿痛,不过如此苦练还是值得的,赛后我的发音已经有很大改善。
三是口语:为了准备即兴演讲,我准备了几十个话题,抄在一张纸上随身携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机会就掏出来开讲,掐秒表计时,一遍不好练二遍,直到在规定时间内流利说清为止。可能的话录音听看自己哪个地方还可改进。如此口语大进,并发现这是练口语的好方法。
比赛时,很多别人听不懂的我竟可以听懂了,这才发现自己的听力已经有进步。
赛后,恰逢单位英语考试,需要突击背下几十篇商业信函. 为了争取时间, 我先看一遍英文, 然后开始照着中文开始按记忆译回去,
记不清的句子就看一下原句. 效果非常好:一分钟内能背下一封六七十字的商业信函。此后我就把它用于新概念学习,
于是我学习新概念的模式变为听写――翻译――回译。
为了检测自己,我报了2002年1月的六级考试。记得考四级前老爸问我:
“你为什么考四级?”
“检测一下自己,而且我想,如果六月份四级能过了,明年1月就可以报考六级了。”
老爸大笑:
“小绛,你考过四级后,三年后你能考过六级就算你厉害了。不要做梦半年后能过六级!”
老爸笑我不是没有原因:我从小到大都又懒又没有毅力,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没有一件事能坚持得长久。他想我学英语也不过心血来潮罢。
我对六级的难度没有概念―――反正只为检测,又没什么其他目的。因此继续听写――翻译――回译新概念3,考前一个月,一天2篇阅读理解,一篇改错.考前15天,一天一套往年真题.听写的威力发挥出来了,
往年真题听力部分最高19分.
, 过了六级.很多朋友都很惊奇, 因为新概念3我才学了56课.又没有专门背单词. 词汇量不会超过新概念3的范畴.
而且我很少泛读和泛听.除了准备英语演讲比赛时看了几套全国英语演讲比赛VCD与李阳的《国际演讲家》,
我几乎没听过或读过其它材料.
回顾这一年,我前后判若两人:以前我又懒又贪玩又没毅力,视努力为愚蠢,视懒惰为聪明。学英语彻底地改变了我。因此我非常感激钟道隆老师,他是我的再造恩师。虽然我后来的学习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逆向法的“听、写、说、背、想”了,但他的学习理念已经深入我心:
“逆浮躁急躁,逆速成,逆凭空强化,强调扎扎实实打基本功”。
想起钟道隆教授说:
“知道用功,才是真正的聪明。”不由慨叹这么多年虚度光阴。我希望能做到钟师说的 “成材成人”,于是决定考研。
四. 考研风雨后,又是新起点
我专科学的是分析化学,毕业了在一家企业做化验。自己很不喜欢这个专业。想起以前高考时,只求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只求找到工作;工作多年后,才发现,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才是幸福的。于是此次考研,决定把兴趣放在首位。经过再三考虑,选择了法律硕士。
考研的艰辛超乎我的想象:首先没学过法律,而法律硕士要考5门专业课(法理、宪法、民法、刑法、法制史),每一门对我都是一座大山;其次是英语政治专业课都要复习,学习任务很重。最折磨人的就是由始至终伴随的挫败感,不像原来学英语充满了成就感。
我一共考了两次。第一年学习不得法,走了很多弯路:5门法律专业课到7月底才看完第一遍,而且基本上没看懂;第二遍开始听辅导班的录音,稍微好了些;直到10月,朋友给我从北京寄来参考书(那时才出新大纲),做了配套练习才稍微上道。同时开始复习政治,这才发现政治比我想象的难多了:马哲、政经、毛概、邓论都没学过(读专科时只学过中国革命史),这些抽象的东东我一看就晕。而且考研英语也比六级难多了―――满目长难句,处处是出题陷阱。
对我而言,考研英语相对于其他科目也许是最容易的。因为我从未间断过学英语,考完六级后我继续听写――翻译――回译新概念。学完新概念4后,又用阅读口译的方法精读完了赖世雄选编的《常春藤名家散文》。考六级前,我基本上只学新概念。(当时觉得基础太差似乎什么也听不了读不了)。六级过后,我开始大量买有声读物,已经达到看到有声读物就买的地步,市面上所售有声读物基本上都买齐了。当时觉得似乎听比看省心,一本有声书我可能好久读不完,而一本书的两盘配套磁带一天可以听好几遍。后来看了台湾翻译家成寒写的《躺着学英语》,原来成寒也是这样用耳朵读书的,就更坚定了我的信心。
学法律也借鉴了这个方法:多听录音。为了听法律硕士辅导班的课还专门买了mp3,反复听帮助记忆。
第一年尽管很努力,但始终还是学习不太得法,战线拉得太长:5门专业课,我看完一门才看第二门…..看到第5门时第1门又快忘记了……
如此2003年第一次考研,317分,虽然上了很多学校的线,如清华(313),中山大学(310),厦门大学(310),武汉大学(305),山东大学(310),四川大学(310),兰州大学(310),但我离我报考的中国人民大学还是差13分(330)。
查到分数后,我没有花时间沮丧,而是马上投入第二轮复习。“行动是对付忧虑最好的良药”。
我总结了第一年的教训:第一战线拉得太长容易遗忘;第二平时动手写的还是不够,法律是非常严谨的学科,答题要求“法言法语”,除多动手别无他法。
在参考书的选择上,借鉴英语学习的经验,“要想通过某一难度的考试,平时训练就要选用难度更高的材料。”因此2003年复习,选择了一些司法考试参考书,听司法考试录音,做司法考试真题。有疑问地方都用铅笔标记出来,有机会就请教别人。记得有位法院的朋友来看我,我向她请教。抱出来的书堆在茶几上,有两尺多高。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看了那么多法律书了。
在时间安排上,7月以前看刑法民法和英语,7月以后就5门专业课,政治,英语一起上。这5门专业课我每天都看,一开始是每门一章,如此一个月过一遍;逐渐加大到一天两三章,20天可复习一遍;到临考前,周期已经缩短到一两天。如此快速多遍,效果非常好。
2004年1月考研,成为当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288名法律硕士考生中的第一名。
“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考研这两年,恐怕是有生以来最勤奋的:学习记录上平均每天学习5-6个小时,最多的一天11个小时;墨水用干了两瓶,草稿纸用掉三尺;二尺见方的小书柜,法律书一柜子,英语书带一柜子。
如今我已收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费录取通知书。我的良师益友,电子科技大学的邓兴成老师嘱咐我:
“不要以为考上研究生,就进了保险箱。还要继续努力。”
想起2004年考研英语作文题“终点又是新起点”,是的,这不过是我的一个新起点,离“成材成人”还远着呢。
五. 你也一定行
以前去英语角都是我听不懂问别人,渐渐地变成别人听不懂问我了。
以前跟Anderson通信我错误百出,一年后他请我给他修改英文信。
以前演讲赛是朋友海娇为我写稿,2004年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风采大赛柳州分赛,我替一个初中组的小朋友写稿并训练她演讲,这位小朋友后来获得初中组第二名。
我不是天生就毅力超人,是学英语锻炼出来的毅力;也不是智力超常(否则就不会连考两年才能考上),从专科生到法硕状元,不过是因为懂得要努力并为之付出而已。
当然光是努力也是不够的,还要在苦学的基础上巧学。方法若是不得当,就可能会走弯路。
我不是天生就讲究方法的,是学英语培养出来勤于总结的习惯,这要感谢恩师钟道隆。后来学法律我借鉴了不少英语学习方法,如“要想通过某一难度的考试,平时训练就要选用难度更高的材料。”,在最后背书时,也借鉴了背单词的一些方法…..可见万法皆有相通之处。如今把自己学英语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希望能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前几天朋友柳霞到我家学英语,我打开她表姐的英文习作,对她说:
“以前都是你表姐教我英文,现在她让我给她修改英文写作。我希望有一天,你也能给我修改英文,我相信你一定行。”
是的,亲爱的朋友,只要努力并讲究方法,相信你也一定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turning point
音节划分:?turn?ing point
低频词,记不记随你啦!
['t?:n?? p?int]
['t?:n?? p??nt]
大家都在背:
1.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is when you discover the core of strength within you that survives all hurt.
当你从内心深处找到一种可以忍受一切痛苦的坚强力量时,你的成长历程就会出现飞跃。
来自金山词霸 每日一句
2. Hungary's opening of the border was a turning point for the refugees.
匈牙利开放边境对难民来说是个转机。
来自柯林斯例句
3. a turning point in human history
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来自《权威词典》
4. The promotion marked a turning point in her career.
这次提升标志着她事业上的转折点。
来自《权威词典》
5. His induction as a teacher was a turning point in his life.
他就任教师工作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来自《简明英汉词典》
转折点;转机 A turning point is a time at which an important change takes place which affects the future of a person or thing.&
【搭配模式】:usu sing
The vote yesterday appears to mark something of a turning point in the war...
昨天的投票似乎标志着战争中的某个转折点。
Hungary's opening of the border was a turning point for the refugees.
匈牙利开放边境对难民来说是个转机。
1. an event marking a unique or important historical change of course or one on which important
"the agreement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both nations"
2. the interse
"standing on the corner watching all the girls go by"
地球物理学|
2.又称 :转点(TP)
1.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2.商业周期转折点
0){var rand = parseInt(Math.random() * (000)+100000);top.location.href='/'+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s').value.trim().replace( / /g, '_'))+'?renovate='+}else{top.location.href='/'+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s').value.trim().replace( / /g, '_'));};}" action="/">
查过的词自动加入生词本
Tip:此功能设置只能在登录状态下生效
turning point
需要改进的内容:
单词大小写
其他(请在下面补充描述)
错误描述:
您还可在这里补充说明下 O(∩_∩)O~
方便的话,请您留下一种联系方式,便于问题的解决:用英文怎么翻译“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_百度知道
用英文怎么翻译“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会的别乱写!!!!小心自己的良心过不去!!!!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the first turning point of my life下话够狠啊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英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小时候林文月生活在租界,她以为自己是日本人;抗战结束,她被告知是中国人;到台湾,她又成了上海人&&各种语言的颠来倒去,成了林文月最早的&翻译经验&。 (郭思敏/图)
《源氏物语》最著名的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丰子恺版,一个是林文月版。关于丰译好还是林译好,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
林文月的表弟是连战,外祖父是连横,老师是台静农,她家中的客厅里常常往来林海音、董桥等人的身影。台湾大学有一座&望月楼&,有人玩笑说&&望的就是林文月。
林文月也是《源氏物语》的翻译者。
1978年12月的某个台北冬夜,林文月终于翻译完成《源氏物语》全本五十四帖。丈夫和一双儿女已经沉沉睡下,从窗口远眺过去,整个台北都在安眠,只剩下稀稀落落的灯光。
&我当时感觉紫式部就站在我身后。&
从1973年开始,历经五年半,这部日本平安时代的巨著终于翻译成为中文。
这五年半以来,她的写字桌面布局从未改变:书桌正中间放着《源氏物语》古文的底本;在一边放着三种日本现代译文的《源氏物语》&&与谢野晶子、谷崎润一郎和円地文子的译本;古文底本下面则放着两种英译本:英国人阿瑟&韦利的《源氏的传说》(The Tale of Genji),以及美国人塞登史迪克的译本。
平时她备课、或给家人老师写信,就直接压在这层层叠叠各种《源氏物语》书籍之上。这张书桌五年半一直如此布置,纹丝不动。
2012年10月底,林文月第一次来到北京,站在北大的讲台上,下面满满一阶梯教室大学生。她此次来的目的是主讲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鲁迅人文讲座&。这一系列讲座成立于北大中文系系庆100周年,用鲁迅来命名是为表达对这位曾任教于北大中文系的文学巨擘的敬意,演讲嘉宾多为大陆及港澳台的退休教授。在演讲中,她并没有多谈《源氏物语》的翻译,反而是讲了她的两篇回忆性的散文:《江湾路忆往》以及《我所认识的刘呐鸥》,回忆她童年时期在上海日占区的生活。
没有礼节性的寒暄,她的开场白是:&教书的时候我都是站着的,今天我还是站到不能站为止吧。&全体鼓掌。这一年她已79岁。
&我到底是哪里的人&
小时候,长期生活在上海日租界的林文月始终以为自己是个日本人。
父亲林伯奏在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做事,而在当时的上海,台湾人一律入日本籍,是日本公民。在家中,林文月和父亲说日语,和母亲偶尔讲一点点台湾话,和家里的娘姨则讲上海话。而&正式场合,全家对外讲的都是日本话&。
到1942年,二战进行到了转折点,日本节节败退。年幼的林文月对日本战况毫不知情,只不过暗暗发觉时常有同学随家人离开上海返回日本。她觉得奇怪。有些同学会告知她,互相交换临别礼物,有些同学则是默默消失了。
日正午,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所有日本人下达了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3岁的林文月跟着学校的老师同学听着广播,大家一起抱头痛哭。
没过几天,林文月忽然被告知:自己是战胜国一方。日租界里的台湾人,每人都被分到一面中国国旗,人们奔走相告:赶紧把日本的太阳旗烧掉。
直到家门口挂上中国国旗,林文月才懵懵懂懂:哦,原来我是中国人。
&过了两天,我父亲就带着我,跟一群在上海的台湾人去挂中国国旗。当天我穿的还是日本学校的制服,真是荒诞。&
1945年夏天的日租界一片混乱,趾高气扬的日本人变为丧家之犬。本地的上海人反过来对剩下来的日本人进行辱骂和抢劫。
&许多上海当地的男女,争先恐后地涌入日本人的住宅内。有一家人的餐桌和椅子被扛出来&&钢琴被抬走了&&一箱一箱的衣物被搬出屋外。从前看不起&支那人&的日本人,一个个低声下气,连讨饶都不敢,全家人蜷缩在一隅。&这一切,在林文月眼中看来是那么地虚幻而又真实。
林文月全家都被锁定在日租界,不能随便跑出去。日租界的日本人大部分早已撤退,留下来的台湾人变成了众矢之的,成为攻击对象。
由于林伯奏在日本公司供职,林家门口被贴上封条,上书&东洋鬼子的走狗&。林伯奏觉得局势混乱,无法再在上海停留。于是,他匆匆带着全家远渡台湾,连在上海的房产都未曾来得及处理。林文月甚至没来得及和任何同学告别。
在远渡的轮船上,林文月第一次见到九岁的表弟连战。在当时的林文月眼中,连战是个粗野的小家伙,拿到一根萝卜洗都不洗,放在腋下毛衣上擦一擦直接就啃。
到了台湾,&身份&依旧是林文月的一个困扰。
&我台湾的同学又觉得我是从上海来的。他们不停问我:上海长什么样?听说上海的钟都是用金做的,真的吗?&林文月回忆说。
林文月台语完全不好,想要融入当地必须赶紧学会台湾话(闽南话)。二战之后的台湾禁止使用日语,学校里老师们用台语向学生教授国语&&虽然那些老师也非常吃力,他们的国语同样不够用。
小学六年级的林文月突然需要同时适应两种新语言。在她的脑中不断地把国语翻译成日语,把日语翻译成台语,颠来倒去。&这是我翻译经验的开始。&林文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林文月(左)与台静农(右)夫妇。台静农教会林文月抽烟、喝酒,林文月对台静农最深的印象是&老年斑&。 (王信/图)
刀片刮出的&中文系&
&有巧合,才会想到历史有那么多机缘。&林文月说。
就在林文月一家登陆台湾岛的七个月之后,1946年10月,台静农拿着台湾大学的聘书从四川江津赶赴台湾,&支援台湾建设&。当时的台静农从未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一直在台湾度过。他曾作诗:&丹心白发萧条甚,板屋盈书未是家。&不料最终他人生的归宿地就是台北。
13岁的林文月也从未想到,六年后她将见到影响到她一生的恩师。这个人是和她同年来到台湾的。
到达台湾后的林文月进入台北第二女中,班上四十多个女生。由于成绩优异,她始终做班长。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班长负责收取大家的志愿表格。
1952年的台湾只有三所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淡江英专。在当时,读外文系对女孩子来说是&最为摩登的选择&,林文月也不例外地填了台大外文系。在收取全班志愿表格的时候,她发现四十多个女生中几乎全部都填了外文系,仅有一个人选择了哲学系。
林文月顿觉没意思。&怎么每个人都跟我一样,真俗气。&
钢笔填写的表格很难进行大幅度的改动,她用刀片刮&&想了一个最快捷的办法:刮掉&外&字,写上&中&字。&外文系改成中文系最快了。&
这一&刮&,把林文月刮到了台大中文系系主任台静农那里。
在林文月的记忆中,师生关系总是亲密而随便的。她从未事先打过电话,总是随随便便地就按老师家的电铃跑去玩。台静农当时居住在台北温州街十八巷六号,是日式房屋,门厅有很高的台阶。台静农每每需要走下来给她开门。
台静农喜欢喝酒。某些黄昏,林文月从大学下课去拜访他家,日光西下时分台静农一人独饮,看到林文月来了,就对她说:&来,你也来喝一点吧。&
林文月跟着台静农学会了抽烟、喝酒。&我们在一起就喝茶、聊天、抽烟。有时候他送我打火机,送我香烟,送我酒。&林文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当时学抽烟就是图个好玩。&
林文月生儿育女,她的女儿和儿子都叫台静农&台公公&,叫台静农的太太&台奶奶&。台静农家里的猫成了林文月儿女儿时的玩伴,孩子们往往下了学就直接奔往温州街台静农的家。
冷战年代,台静农的身份非常特殊,对于曾经的文学创作和其恩师鲁迅,他始终闭口不谈。&台先生曾被关起来三次,他很敏感。台大的巷子里曾有一个亭子,大家都知道里面有跟踪和观察的人在。&甚至,当年的林文月根本就不知道她的老师在大陆曾经是一个名声斐然的小说家。
林文月大学一年级念完,想回去念外文系:&我不知道中文系念出来到底会怎么样&&&那个志愿书毕竟是一时赌气。
台静农知道了,叫林文月来办公室,对她说:&你干嘛啊,功底不错,好好地接着念吧,别转系了。&
一句话就堵住了林文月的嘴,她就此再也&没好意思&提转系的事情。
台大中文系本科四年念完,林文月并未想到要做学术。她想:留校做个助教就挺好。
结果反而是台静农着急了,叫来台大文学院院长,催着林文月去报考研究生班。
&可是当时很多人已经在准备了。我什么都没做,真的来不及了。&如此,林文月又&懵懵懂懂&地硬着头皮赶紧准备考试。大四毕业时候,她正在恋爱,她对当时的男友说:&这两个星期你别来找我,我必须拼命准备考试。&她轻松考取。
1978年,林文月翻译完毕《源氏物语》,单行本陆续全部出版,第一时间想要送书给台静农。台静农对她说:&你别送我精装本。那个好重。我是真的要看你的书。我一般看书都躺在床上看。你给我简装本,我拿着也轻松点。&
台静农于1990年在台北温州街老宅去世。现在问起林文月对&台先生&的印象,她说:&我给他画过画像,我记得他的老年斑。&
谁敢翻译《源氏物语》
翻译《源氏物语》,源于林文月&偶然&参加的一次在京都举行的日本文学学术研讨会。她写了一篇比较《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的论文,在论文附录后面翻译了《源氏物语》的第一帖《桐壶》。
论文在台湾结集出版后,附录的翻译出乎意料大受读者欢迎。编辑跟林文月商量:可不可以接着把《源氏物语》逐帖翻译出来?
《源氏物语》在日本的地位有如《红楼梦》之于中国,日本的翻译家把它从古文翻译到现代文都异常审慎,非名家大家不敢贸然。文学家谷崎润一郎曾用30年时间三次修订才终成其稿。川端康成去世前,也曾对《源氏物语》的翻译跃跃欲试,最终未能如愿。
&他们说我的日语是小学五年级以前学的。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怎么敢翻译《源氏物语》?&林文月说,听说自己来翻译《源氏物语》,当时的学界有不少质疑。
虽然带着一双儿女,还要教书,林文月还是一如之前考研究生班那样&硬着头皮&答应了。于是,她就又&稀里糊涂&地开始了这样一次难度极高的巨著翻译。
翻译是在一切时间罅隙中进行的。有时晚上要参加一个宴会,宴会前她还得翻译半个小时。&我母亲就像一部上了发条的机器。&林文月的女儿郭思敏曾这样形容她。
台静农曾劝林文月,不用一期不落每次都赶在截稿日之前翻译完毕。林文月的态度是:&我不允许自己有&来不及&这种问题。&
《源氏物语》描绘平安时代的日本宫廷生活,时期大致与北宋初期平行。&物语&原是日本宫廷之中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多为有文艺修养的女官,拿着一卷图画,向听众描述图画内容与故事情节,听者多为帝王后宫。这是一种精致婉约,极贵族化,也极女性化的文学产物,讲求的是优雅从容的贵族情调。
&物语&是一种图画性非常强的文学形式,讲故事的人往往不厌其烦地把画面上所画的庭院花卉、宫殿布置、人物服饰等等进行细节描述&&这就带来了麻烦。
&《源氏物语》里面有很多没有办法翻译的。譬如说一件衣服的织法、染法。还有植物花草与香料的古日文&&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对品物的分类实在太细腻了。我实在不知道这些植物的名称该怎么翻译。我甚至经常跑去问台大植物系的教授,他给我的是学术名称。可是这也不好在小说里面出现啊。&林文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林文月想了两个法子:第一,有中文古代称谓的就还原中文,比如&底衫&、&皮裘&;第二,直接保留日文中的汉字原貌,如&朝颜&(牵牛花)、&上席&(榻榻米上所铺的锦缎)、&黑方&(一种日本香料),在文后加上详细注释。
《源氏物语》里面夹杂着无数&和歌&,一种古典日本诗歌形式,一般分为三个短句,语言节奏为&五个音节&七个音节&五个音节&七个音节&五个音节&,简称为&五七五七七&。怎样翻译&和歌&?
&我想我要告诉读者,这是一种异国的东西。所以用了一种类似于楚辞而又不是楚辞的方式。日语的感觉像小提琴,不像中国古文那样,是硬的,是钢琴。每首和歌我用三行,看起来有日本文的味道。&
1973年两岸互不相通,林文月并不知道对岸的丰子恺已经翻译完成《源氏物语》。而丰译版也的确压着直到1980年才得见天日。林文月毫无参考。
丰子恺用唐朝传奇宋朝话本的笔法去翻译《源氏物语》,用字讲求平白利落。其中和歌部分则处理为五言诗。同样翻译一首和歌,丰子恺做出来的版本是:&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忆荒郊里,哪得见光明。&在林文月这里则呈现为:&云掩翳兮月朦胧/清辉不及荒郊舍/独有一人兮怀苦衷。&
对于&丰译&好还是&林译&好的争论已经持续很久。林文月自己的说法是:&每一个译者你都可以骂,没有一个完美的例子。第一,我很敬佩丰子恺先生的全译,没有偷工减料。另外,我想在那样子的年代和情况下,他没有太多的参考书。如果我当年知道丰子恺这样的大家已经完成了中文翻译,我大概会不敢提笔。&
林文月翻译的《源氏物语》第一版在台湾很快售罄。到第三年(1982年),第二版也售罄。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小学五年级的日语水平&,此后她又陆续翻译了日本平安时代最为著名的一批古典文学:《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
间杂地,林文月写些散文小品,平时在家作为主妇在厨房烹饪煮饭之际,也能写出一本《饮膳札记》,开了台湾一代饮食散文的风气。从古典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中汲取养分,模拟各类经典散文的写作手法,回忆家族往事,她又写了《拟古》。在北大的讲座中所重点谈及的《江湾路忆往》就出自《拟古》一集。
&我考台大中文系,后来写谢灵运,又翻译《源氏物语》,我觉得都不足为外人道,因为这些事情起初的机缘实太可笑了。&林文月最后说,&人生是一场直觉。我始终都是靠&直觉&。然而&直觉&之外,其实你是自己有所准备的,只是你自己不那么清楚。&
上一页1下一页
袁蕾 朱晓佳
所谓的学术交流,其实包含某种拿不上台面的“算计”——说白了,有点“势利眼”。如何做到以平常...
名翻译家林文月教授曾经说过:“一本书最好的读者,就是它的译者。”
对日本人来说,相对于审美对象,审美方式更为重要;而审美感受与人生体验,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杨宪益老先生日辞世,走时95岁高寿,功德圆满。这是一个满腹诗书、性情奇...
丰子恺先生作为翻译《源氏物语》的合适人选,是毋庸置疑的。就批评资格而论,林文月先生怕是最称...
新世纪前后,有五六年时间,缪哲赋闲在家,“闲得发慌”,看几页闲书,译两段文章。但这闲中,却...
在我不算漫长的人生中,很早就经历过生离死别。我曾经有一个妹妹,比我小五岁。她还在时,或者说...
乔治o奥威尔写《一九八四》,依我看,一如既往,还只是想弄清他的一个困惑:怎么在人类经历了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