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是比喻句大全 优美吗

秦观词鉴赏
秦观词鉴赏
1.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2.满庭芳·碧水惊秋(碧水惊秋,黄云凝暮)
3.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4.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桃源(醉漾轻舟)
6.风流子·初春(东风吹碧草)
7.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8.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9.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10.千秋岁(水边沙外)
11.梦中作(春路雨添花)
12.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13.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14.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15.行香子(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16.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碧水惊秋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或词作开篇描绘碧水放冷光,黄云聚集,大地苍茫,落叶满阶,又有砧杵声声入耳之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1分)&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2分。
(手法答出拟人,可酌情给分。)
2.(1)故人故园之思。(1分)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2分)(2)时光流逝的慨叹。(1分)惊秋,砧杵声催让诗人不觉生出时光飞逝的慨叹。(2分)(3)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1分)“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的孤单,“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流露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2分)(答出两条就可给6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1.这是一首题画词,词中徽真的形象是怎样的?词人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4分)
2.词人观赏画作之后有什么“堪恨处”?请简要分析。(4分)
1.徽真是一位双眸明澈、红唇娇小、(半)身姿妩媚的美丽女子。(2分)词人主要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画中人的形象。(2分)
2.“堪恨处”是画中人的“无情”,只是美人图。(2分)从词的感叹之中不仅间接地表现了画中人物之美,也从侧面赞赏了画工艺术之精。(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归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清朝黄苏《蓼园词选》中云:“此久别忆内词耳”。
1.上片开头两句“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在词中有什么作用?(2分)
2.“一双燕子,两行归雁”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3.清人黄苏认为下片是“意中摹想所得”,“意致缠绵”。请对此说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交代了时间节令等,为全词营造了凄冷寂寞的氛围。
2.反衬。抒情主人公以燕子双飞反衬自己的孤独,以大雁回归反衬自己无法归家。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情和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
3.下片先想象家中妻子面对大好春光孤独无语的情形,又设想妻子眼睛依旧如秋水般清澈,眉毛依旧如春山般秀美。通过对妻子动作、神态和容貌的想象,把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致而深切。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桃源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
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风流子·初春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注】绍圣元年(1094)春,时年四十六岁的秦观在由汴京被贬谪往杭州的途中创作了此首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于此词调牌下题目作《初春》。
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词句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5分)
2.清朝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评论词句“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时说“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结合词句对此评论加以赏析。(6分)
1.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被贬之后复杂的内心情感:①流露出内心归隐的无奈心情;②被贬的凄凉、孤独、寂寞;③离开汴京南下时纷乱、郁闷的心情以及无限的离愁和伤心;④暗叹自己前程一片迷茫,对自己落寞的仕途悲观失望。(答出3点给5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1点给2分。)
2.词中四句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2分) 词人宦游失意,被贬南行,不得不与情人分手,但“回首西楼”之后,自是生出绵绵长恨,凸显逐客迁臣沉重难释的积怨悲怀,情也深沉,情也绵绵,打动人心。(2分)另外,四句对仗工整,文句整齐,且声律和谐,词藻华丽,给人以美感,诚所谓“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 。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持取,捻弄
1.请赏析上阕的意境。(4分)
2.下阕“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1.残花纷纷飘落,铺满小路。池水盈盈上涨,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营造出一幅衰败憔悴的晚春图,表现了词人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4分)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4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眉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1.词中有四个单音形容词用得很妙,它们分别是&&&&&&&&&
,它们传神地表现出&&&&&
&(感情)。(3分)
2.有人认为,“‘天涯旧恨’四字已将一篇本事(指故事的基本内容)全部揭出。”你同意此看法吗?
为什么?(4分)
1.四个词是:旧、尽、长、困。(1分)独处女子怀人的苦闷(或“离愁别恨”、“愁苦”)(2分)
2.同意。“天涯旧恨”四字总起了全词,下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天涯”写出彼此分隔之远,“旧”写出离别时间之长,“恨”道出离愁之深。(3分)。女子相思,故燃香排遣;愁思难遣,依旧愁眉不展;身心交瘁,倚楼远望,渴盼鸿雁传来音书,但鸿雁过尽,音书全无,一次次失望,一层层将独处怀人的苦闷推上极致。(1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古代写愁的名句很多,请写出用相同修辞手法写“愁”的诗句。(1分)
1.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评分标准:答出“青春易逝”“离愁别恨”各1分,结合意象分析1分。)
2.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评分标准:手法1分,具体解析1分,情感 1分。相同修辞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夸张(主要是比喻)写愁,书写正确,均给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鸳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鸳鹭:两种鸡,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花影乱,莺声碎”中“乱”“碎”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词中划线句子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1.“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莺声呖呖.用“碎”字概括,已可盈耳;“乱”字状花之纷繁,花影摇曳,以“乱”字形容,几堪迷目。(2分)用“乱”和“碎”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复杂纷乱,(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2分)
2.“春去也”一语双关,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言简意深:“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有惊心动魄的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以海喻愁,新颖奇特;“愁如海”同时也是化抽象为具体.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词人谪恨之深之广,这愁既有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得4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梦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秦观,字少游。在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监处州酒税,三年徙郴州。这首词大约作于二年的春天。
1.上阕描绘了词人梦中奇丽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色的奇丽之处。(5分)
2.词的结尾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春路上下了一场春雨,浥尽尘轻;春雨过后,春花盛开,绚烂无比;春花拂动,整个山间一片春光明媚,如入仙境;行至小溪,曲径通幽,无数黄鹂顿时喧腾起来。(3分)用梦中优美的景色反衬作者现实中的郁闷和极度的失落感。(2分)
2.词的结尾写作者醉酒酣睡在古藤浓阴下,全然不知东西南北。(2分)为了排遣在现实中遭受的贬谪之苦,常常幻想遁入梦境,躲进醉乡,消极出世。(2分)酣然醉卧,物我两忘,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2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3分)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1.本诗中“山抹微云”中“抹”字历来为人称颂,请根据语境进行赏析。
2.试简要分析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1.“抹”字写出了林外的山痕和山间的云迹,诗中有画;“抹”字突显云淡山远之貌,与后文“天粘衰草”一同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2.此词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现男女分别时难分难离的情状。借助景物渲染凄恻哀怨的离情,如开篇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为全诗笼罩上浓浓的苍凉的气氛,诗人又借“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景物描写,通过“移情”表现手法抒发了悲凉的心境。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1.《行乡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3分)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2分)
2.下面示例答出某一个,分析恰当即可。
示例一: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示例三: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分别指代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修辞。
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难以被人赏识,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的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漠漠轻寒上小楼》阅读答案
文章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这句比喻的&新奇&之处。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3. &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不相类似,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分别有&轻&和&细&的相似点﹙2分﹚另外,一般的比喻是化抽象为具体,词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似丝雨,却说飞花似梦,丝雨似愁,化具体为抽象,颇有意境。﹙2分﹚。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1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1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1)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在一个&&& ▲&&&&& (具体季节、时段)所生发的淡淡的惆怅忧伤。(2分)
(2)词的下片,前两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历来被诗评家引为佳例,请做简要赏析。(2分)
&&&&&&&&&&&&&&&&&&&&&&&&&&&&&&&& ▲&&&&&&&&&&&&&&&&&&&&&&&&&&&&&&&&&&&&&&&&&&&&
7. (1)(2分)初春(1分)的早晨(1分)
(2)(2分)作者在这里打破常规,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以&梦&喻&飞花&比出花之&轻&,以 &愁&喻&丝雨&,比出雨之&细&。( 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描写出花之轻,雨之细)。(分析出比喻的特点即可)
13.(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飞花&比作&梦&,把&丝雨&比作&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飞花轻盈、细雨蒙蒙的特点,新奇传神。
------分隔线----------------------------
------分隔线----------------------------
本站资源为会员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 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中的“愁”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中的“愁”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淡烟流水画屏幽。秦观是一个多愁善感出自【浣溪沙】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这个愁夹杂了许多情感在里面。 宝帘闲挂小银钩愁字所在的那句的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 自在飞花轻似梦,有点忧郁的人, 无边丝雨细如愁,好像夜里的梦,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轻飘飘的,千条万缕, 晓阴无赖似穷秋。我们只能猜测是哀愁和伤感,这个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自在飞花轻似梦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哀愁,忧郁
思乡的感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晓阴无赖似穷秋,宝帘闲茬小银钩,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淡烟滚滚画屏幽浣溪沙 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
其他类似问题
自在飞花轻似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 又是江南雨,细细的,飘飘洒洒。这一周,全是这样。透过我的办公室落地玻璃窗往外看,还是那样阴沉的天,远处的高楼,在薄雾下沉默着,道边的树,叶子还在,却发出暗绿的土色。小雨中,一切都是默默地,好像在等待什么。转过身,叹口气,心中顿生惆怅。
&&& 到上海工作已经十几年了,还是不习惯江南的冬天。不由地又想起北京那大咧咧的冬阳,无拘无束地倾泻下来,北京冬天的阳光是上天的恩赐,令人急于出门,哪怕只是在屋前猫一会儿也好,虽然墙根里阴影下还留着有点黑乎乎的残雪,西北风还摇动着门口大枣树的枯枝。
&&& 昨天,为公司一位外籍高层开欢送会,又提到北京和上海的不同。我们总部在上海,和路雪工厂在北京,老外们往往在北京上海都工作过,对比这两个城市,是他们永恒的话题。这么多年,老外来来往往,这一点,却从来没有一致的意见。奇怪的是,只要是先到北京工作的老外,肯定是推崇北京,眼眉之间,一片忠诚。而来中国就到上海工作的,则对上海津津乐道,说起北京,嘴巴一扁,像极了上海人的表情。城市表情,难道会传染?
&&& 每到这种时候,大家的眼睛都会转到我这儿,&Mr.Zeng,你的看法怎样?&凭什么!又是让我评论?我最怕这个话题。
&&& 从来就怕问仙乡何处。我生在无锡,幼年在上海,直到八岁。住过的地方真不少了,我能记得的最早是住静安的海格公寓,也就是现在的静安宾馆,只记得那套老公寓,棕红的地板和门。我们一堆兄弟姐妹是闲不住的,老在家里打闹玩耍。我奶奶,一个苏北老太太,总要管我们,急了就拿拐杖打。老太太一打我们就四散奔逃,她是小脚,追不上这帮&讨债鬼&,就坐在地上哭。后来又住到康平路,还记得五八年大跃进时除四害,全城统一在同一天敲锣打鼓放炮仗来消灭麻雀,自己还跑到我们那个九楼顶上放炮仗。然后又搬到法华路,现在叫新华路了,在法华路小学上学,晚上在大草坪上玩攻城游戏。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说普通话,直到离开上海时我也没学会说上海话。到了北京上小学、中学,但我们这些在府右街附近行走的孩子们,又不讲究说北京话,就像前些年流行港台味的普通话、最近又讲究带外文的中文一样,当时的时尚是不标准的普通话。因此,直到最后,我也没有学会任何方言。
&&& 小时候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可后来发现,不会方言就好像没有老乡,结果变成了自己居然没有故乡。上海人当然不认我是上海人,他们碰到一起是自顾自的大讲上海话,视我如无物。自己连上海话都不会,确实也不好意思算是上海人。奇怪的是北京人居然也不认我,虽然我比绝大部分北京人都有资格当北京人。小学一年级就到了北京,年年清明八宝山扫墓、五一中山公园跳集体舞、十一天安门游行;文化大革命当红卫兵破四旧、改街名砸全聚德牌子骑车围攻公安部;无论是在广场上献花圈悼念周总理、还是上街游行喊口号建街垒;北京的大事哪件少得了我们的参与啊?但我居然还不算正经的北京人,就因为我没学会按北京南城人那样卷起舌头胡里胡涂的说话。
&&& 所以,到评论两个城市的短长时,我的感受跟别人不大一样。
&&& 看城市,第一感受往往是那里的风貌。过去,北京和上海是截然不同的。北京的天际线是宽广的,从长安街西望,高大的杨树下,西山的轮廓清晰可见,蓝天,淡淡的卷云,山色青紫,一层霭气微微升起。近处,灰色的胡同纵横,沿街的高大而又方正的建筑,有些霸气有些富贵又有些厌倦地,稳稳地盘踞着。而上海则不同,看不到远方天际线,只有一片片高楼,把街道挤在中间。路边的楼底层好像全成了店铺,沿街店铺招牌层层叠叠,五颜六色,街上熙熙攘攘,一片生机。但现在,这种区别慢慢消淡了。北京上海的旧城,步步后退,让位给新的商业区。都是一样的玻璃建筑,一样的品牌专卖店,一样的橱窗陈设。经常想,要是一夜之间把我扔到中国随便一个大城市中心,让我猜这是成都、杭州还是上海北京,甚至是合肥、石家庄,保不齐我还真含糊了。这年头,大家都一样。
&&& 但城市的灵魂,却无法同化,这灵魂就是人。千百年文化的沉浸造就了每个城市的人情世故,筑就了城市的性格。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人在北方汉子的豁达不拘中混杂着八旗子弟的玩世不恭,加上皇城根下的官场传统。所以,北京人凑到一起,就是个侃,海内海外奇谈怪事、官场江湖恩怨是非,无所不侃。讲到动情处,拍案而起,自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朝朝代代北京政治运动层出不穷。但&侃爷&们做事的能力不敢恭维了,北京人行事粗放,不拘小节,好面子讲交情,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不免有些捉襟见肘了。我老跟别人讲,在北京,只要不是武警站岗的要地,哪里我都混得进去。在门岗处点点头,作闲庭漫步状,十之八九,就进去了。可在上海,门都没有!只要有个门卫,哪怕是退休老头儿,你都别想,那个认真劲就别提了。
&&& 多年商业社会的浸润,给上海人平添了一份精明。上海人的精明是有名的,过去,只有上海人可以清晨四五点上街买菜,就图个菜色新鲜。改革开放后,虽然一开始上海人要&轧轧苗头&,看看别人会不会吃亏,把发财的先机都让那些混不吝的&二愣子&们捞走了,但等到全面铺开来拼本事的时节,上海人的商业头脑,还是令他们整体超出其他地区一大截。当然,有的时候过度精明,也让上海损失颇多,&过犹不及&嘛,。比如说浦东机场就是个例子,把这么个大机场放在离江浙最远的海边作甚?小心眼害人害己,江浙怨声载道,自己也不方便,我每次出国,去机场的路上一个小时都在抱怨。现在只好再扩建虹桥机场和建磁悬浮延长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在作生意上,上海人还是一板一眼的,谈判起来不容易,但只要合同签定了,一般就可以放心了。不像好多地方,胸脯拍得山响,合同签得很快,但要落实,还要看你自己的造化。当然,既然是商业社会,总要有商业头脑,上海人不会仅仅凭交情做事,每个人都会被定位,阶层清楚的很。
&&& 这两年当上上海市人大代表,有很多机会听上海市各级政府官员介绍情况。每次,都要感叹上海培养的干部还是很有水平的,思维谨密,条理清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还有什么问题。这也是上海城市管理水平高于其他城市的原因。
&&& 横戈老弟又在那儿鼓捣什么双城记。双城现象各国都有。德国的柏林和汉堡、意大利的罗马与米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悉尼,日本的东京与大阪、美国的华盛顿与纽约,好像都是跟北京与上海之分有些相像。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总有不同的基因。
&&& 老在想,退休到底定居在哪儿?向往着眺望西山,与故交把酒畅谈,闲步胡同间的北京闲散生活;也憧憬着驱车江南,看油菜花开满眼,品茶西湖边的江南精致风情。鱼和熊掌是否可以兼得呢?
&&& 抬眼向窗外望去,远处塔吊林立,那是正在建设中的虹桥交通枢纽。明年,从上海到北京就有高速铁路了,也就是五个小时的愉快旅程。还管什么定居上海还是北京,天下大同了。只是希望这些城市能保持它的风貌,包括文化,个性和语言,即使是我听不太懂的鸟叫般的上海俚语,还有我永远说不会的糊里糊涂卷舌的北京城南土话。
历史上的今天:
想不起来自己干过什么了,也数不清自己干了多少年了。好像从14岁就没停了折腾,文化革命上山下乡当兵扛枪改革开放从政经商。。。。好像事事都少不了自己。到头来,还是吟啸山林,寄情荒野。
:blogbus_twEV8009::法德博客:qijxw:Gute morge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句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