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从联系国外导师邮件模板访学归来学生应该怎样做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编者按
  “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受到“985”基金和校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为博士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和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3-6个月的生活费资助。至今已有超过500名博士生获得基金支持。该基金受到师生欢迎,博士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每个参加短期访学的博士生们都有一段不可复制的、特别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精彩的访学故事。
  亲,哪天能够看到你的故事呢?
  日我前往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并于日回国。
张楠同学(左一)
  孜孜不倦的学术男
  在国外一年中,有很多的收获。最重要的收获在于国外学生在学习上的踏实。国内实验室中,由于人员数众多,并且不得不承认大家投在学术上的精力与热情还远远不够。我在国外的这一年时间里,周围的同学虽然并不一定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实验室里工作,但是他们所能保证的是,在实验室中的时间一定会精力集中投入在学习之上,换句话说,时间并不一定比中国学生多,但是效率却比中国学生高很多。
  其次,国外这一年的学习里,交流的机会非常多,除去指导老师小组每周一次的组会之外,整个院系也有一周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一般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学术交流会上准备好简便的午餐,然后由作报告的老师或者学生为大家讲述自己的研究。由于提供伙食,参会的人非常多,而且并不耽误时间,听会者与作报告人之间也会有充分的交流。时间并不长,45分钟的报告+15分钟的提问。相比于中国长时间的报告来说,我个人认为短时间报告的效率会更高。
  第三,外国导师的指导方式我很喜欢,经常会用一个小黑板,跟你一起在黑板上讨论,例如公式如何如何推,模型如何如何构建。这种黑板上的交流方式,我认为比电脑上,利用PPT的交流方式更能促进理解,沟通。
  第四,在修改文章方面,国外导师把握的点很好。他可能不会跟你一字一句地去看一些细节的小错误,但往往会仔细反复琢磨修订abstract,conclusion中的字句,从很大的框架上把握住整片文章的主干。并且在跟你讨论问题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说要你如何如何做,如何如何改,而是不停的在给你提示,给你一个方向,让你自己去想应该如何修改,如何提高质量。这种方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的国外学习生涯,带给我学术上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最后这一年中,我希望完成我最后的一部分《预警与疏散博弈过程》的研究,并发表一篇文章,之后尽快尽好的撰写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争取于夏季前顺利毕业。如果我这一年不出去,肯定永远也不会接触到传染病的方向,但是通过出国这一年的研究,发现信息传播与传染病传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结合的地方非常多!当然,这一年的国外学习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毕业以后,继续出国留学,读完博士后,回国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贡献的决心。
  绿色健康的生活人
  在生活角度,我感觉自己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当你到了国外以后,一切都变得非常陌生,尤其让你最不适应的就是周围一下没有人跟你去交流了。不夸张的说,甚至可能一整天,都不会有人跟你说一句话。我原来的性格非常外向,这本身很好,但是很外向的性格导致我学习生活都很难踏踏实实的沉静下来。但是国外的一年生活,让我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提高。寂寞磨练了我的性格,能让我更加沉浸下来学习,沉浸下来工作。每天的生活也非常规律,早上7点半起床坐公交车去学校,中午12点半吃饭,下午5点半回家自己烧饭,晚上去打篮球或者健身进行锻炼。规律的生活也让我有了更强健的体魄,更能促进每天的高效学习。
  一年的国外交流访问的学习生活,对我不仅从学习上、性格上、生活上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一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让我感受到了更多做人、做科研的道理。我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毕业了。出国这一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坚定了博士后去美国就读的信念。博士后毕业回来,全身心投入到国内的科研事业之上!希望国家留学基金委继续将该项目做下去,我相信将会对其他学生有更大的帮助!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张楠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编辑:叶健成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相关微信文章:
相关推荐:
微信奴--微信公众帐号导航大全,收录了各地区微信公共账号以及旗下文章。#访学归来#身在曹营心在汉——谈杜克大学访学的感悟_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爱微帮
&& &&& 【访学归来】身在曹营心在汉——谈杜克大学…
编者按“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受到“985”基金和校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为博士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和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3-6个月的生活费资助。至今已有超过500名博士生获得基金支持。该基金受到师生欢迎,博士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每个参加短期访学的博士生们都有一段不可复制的、特别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精彩的访学故事。亲,哪天能够看到你的故事呢?日我前往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并于日回国。张楠同学(左一)孜孜不倦的学术男在国外一年中,有很多的收获。最重要的收获在于国外学生在学习上的踏实。国内实验室中,由于人员数众多,并且不得不承认大家投在学术上的精力与热情还远远不够。我在国外的这一年时间里,周围的同学虽然并不一定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实验室里工作,但是他们所能保证的是,在实验室中的时间一定会精力集中投入在学习之上,换句话说,时间并不一定比中国学生多,但是效率却比中国学生高很多。其次,国外这一年的学习里,交流的机会非常多,除去指导老师小组每周一次的组会之外,整个院系也有一周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一般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学术交流会上准备好简便的午餐,然后由作报告的老师或者学生为大家讲述自己的研究。由于提供伙食,参会的人非常多,而且并不耽误时间,听会者与作报告人之间也会有充分的交流。时间并不长,45分钟的报告+15分钟的提问。相比于中国长时间的报告来说,我个人认为短时间报告的效率会更高。第三,外国导师的指导方式我很喜欢,经常会用一个小黑板,跟你一起在黑板上讨论,例如公式如何如何推,模型如何如何构建。这种黑板上的交流方式,我认为比电脑上,利用PPT的交流方式更能促进理解,沟通。第四,在修改文章方面,国外导师把握的点很好。他可能不会跟你一字一句地去看一些细节的小错误,但往往会仔细反复琢磨修订abstract,conclusion中的字句,从很大的框架上把握住整片文章的主干。并且在跟你讨论问题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说要你如何如何做,如何如何改,而是不停的在给你提示,给你一个方向,让你自己去想应该如何修改,如何提高质量。这种方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年的国外学习生涯,带给我学术上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最后这一年中,我希望完成我最后的一部分《预警与疏散博弈过程》的研究,并发表一篇文章,之后尽快尽好的撰写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争取于夏季前顺利毕业。如果我这一年不出去,肯定永远也不会接触到传染病的方向,但是通过出国这一年的研究,发现信息传播与传染病传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结合的地方非常多!当然,这一年的国外学习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毕业以后,继续出国留学,读完博士后,回国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贡献的决心。绿色健康的生活人在生活角度,我感觉自己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当你到了国外以后,一切都变得非常陌生,尤其让你最不适应的就是周围一下没有人跟你去交流了。不夸张的说,甚至可能一整天,都不会有人跟你说一句话。我原来的性格非常外向,这本身很好,但是很外向的性格导致我学习生活都很难踏踏实实的沉静下来。但是国外的一年生活,让我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提高。寂寞磨练了我的性格,能让我更加沉浸下来学习,沉浸下来工作。每天的生活也非常规律,早上7点半起床坐公交车去学校,中午12点半吃饭,下午5点半回家自己烧饭,晚上去打篮球或者健身进行锻炼。规律的生活也让我有了更强健的体魄,更能促进每天的高效学习。一年的国外交流访问的学习生活,对我不仅从学习上、性格上、生活上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一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让我感受到了更多做人、做科研的道理。我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毕业了。出国这一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坚定了博士后去美国就读的信念。博士后毕业回来,全身心投入到国内的科研事业之上!希望国家留学基金委继续将该项目做下去,我相信将会对其他学生有更大的帮助!本文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张楠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编辑:叶健成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
点击展开全文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可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发布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信息,服务清华大学在校研究生、导师、校友及关注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群体。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点击上方蓝色小字“清华研读间”以关注本文版权归清华研读间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一、访学背景笔者为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直博生,有幸获得2013年清华大学短期出国访学基金第二批的资助,于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间出访哈佛大学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所在实验室为Omid C. Farokhzad指导的纳米医药和生物材料实验室(Laboratory of Nanomedicine and Biomaterials),研究方向为多功能纳米载药颗粒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访学期间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在审SCI论文1篇、准备中SCI论文2篇(包括共同第一作者)。 图1左上:哈佛医学院主楼Golden Hall前;右上:哈佛大院里John Harvard铜像前;下:Omid Lab实验室成员合照。二、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由于同时笔者访学身份同时属于哈佛大学的visiting graduate student,又属于布莱根妇女医院的research trainee,在两家单位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先对所在学校及医院做简单介绍。哈佛大学主要有三个校区,(1)主校区:面积最大,占地85公顷坐落于剑桥市的哈佛庭院上,庭院位于波士顿商业区西北方约5.5公里处。里面包括了中央行政办公署及大学中央图书馆,另也有数栋学术大楼,如大学学堂、纪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共有十二所住宿大楼给本科生,九所位于哈佛庭院的南部,靠近查尔斯河;剩余的则在庭院的西北方,那里原本是以前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生宿舍,直到两者合并使用同一的住宿政策为止。校园附近有公交车及铁路等交通运输服务,供学生教员们穿梭校园。(2)奥尔斯顿校区: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及大多数的体育设施均处于波士顿的西边,占地145公顷。市区的行人天桥——约翰韦特桥横跨查尔斯河,并将两处的校区相连。(3)长木校区:哈佛的医学院、牙科学院及公共卫生学院则在长木医学区,占地约8.9公顷,在波士顿商业区的西南约5.3公里处,距离本部同样5.3公里远。医学区附近有巴士到达本部,中途站还包括后湾及麻省理工学院。
图2左上:哈佛食堂内部;右:哈佛食堂外部;左下:图书馆内部一隅。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中央系统位于哈佛庭院的怀德纳图书馆内,整个系统覆盖80所不同的图书馆,整体馆藏量超过1600万册,使其成为全美最大的学术图书馆网络,同时位居全美第三(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不同的图书馆适合不同类型的读者进入:位处于剑桥市本部的加博科学图书馆(Cabot Science Library)、拉蒙特图书馆(Lamont Library)及怀德纳图书馆为本科生最常去的图书馆;霍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及亚瑟·伊丽莎白施莱辛格图书馆(Arthur and Elizabeth Schlesinger Library)专门收藏有关美国女性地位发展的历史参考;哈佛大学数据库搜罗了各种珍贵的书籍及手抄搞;美国一些最古老的地图、地名册等能在哈佛的蒲赛图书馆(Pusey Library)内找到;而哈佛燕京图书馆内则保管与东亚古老语言相涉的文献。众所周知,哈佛有众多知名人士。此校校友涵盖8名美国总统及多国领袖与政治要员。其亦培养了62名富豪企业家及335位罗德学者,人数均为全美最多。另外,也有152名诺贝尔得奖者现在或曾经在哈佛学习或工作。图3左:访学期间Harvard ID;右:访学期间BWH ID。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斯波尔丁康复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麦克莱恩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1994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两家最大的附属医院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布列根和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联合成立了美国联盟医疗体系(Partners HealthCare,成员单位已发展为十多家,包括五家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其中,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在年度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最佳医院荣誉榜(the Honor Roll)中,在全美参评的5000多家医院中力拔头筹,位于榜单的第一名。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位于榜单的第九名。该联盟在美国医院历年排名中均居首位,拥有很多世界上最前沿的医学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科研设备,并汇聚了全世界最顶级的医学专家和最先进的医疗科技,至今已产生18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又称为哈佛医院,是哈佛大学附属医院,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是美国联盟医疗体系(PHS)创始医院,也是全球产生诺贝尔奖最多的医院,拥有一流的学术资源和医疗队伍,代表了世界医学技术研究的最高水准。该院多年获评全美最佳医院,在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病、风湿病、内分泌及妇科等多个医疗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布莱根妇女医院是在1975年由三所与哈佛有关的波士顿医院合并而成:彼得·本特·布莱根医院(成立于1913年)、罗伯特·布雷克·布莱根医院 (1914)和波士顿妇女医院,而后者本身也是由波士顿产科医院(1832年)和妇女免费医院(1875年)合并而成。该医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之一。三、访学期间工作汇报1.出访前研究工作的撰写成文及发表录用相信不少出访的同学会涉及到国内实验室的工作同国外访学实验室工作的重叠的问题,倒并不是国内实验室push的原因,而是因为自己的科研进度一旦停下来,有些成果的价值就会随之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或者更糟糕的是你的研究成果将会被其他同等实验室抢先发表导致原来工作的白费,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科研经费的投入。笔者当时在国内的几项工作中,已有两项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研究工作,仅剩下总结成文及投稿工作。工作主要涉及:(1)一种新型的三臂星状聚合物CA-(PCL-ran-PLA)-b-PEG1k的合成与制备,该聚合物用于载药纳米体系中能够显著提高载药量和包封率,同时具备优异的缓控释效果,包载多西紫杉醇后显示出了极其优异的体内和体外治疗效果。此项工作于今年5月份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旗下权威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对本期期刊的介绍是“Biomaterials Science is an international, high impactjournal bringing together the molecular and mesoscopic interactions of biomaterials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由于是2013年新出的SCI期刊,因此在2015年才会出第一个的影响因子,RSC主编Liz Dunn博士曾在公开场合宣布BiomaterialsScience影响因子定位在7-9之间。(2)一种树枝状的、区别于线性和星状共嵌段聚合物H40-PLA-b-TPGS的合成,通过此聚合物制备的载药纳米颗粒在粒径大小、体内长循环效果方面都显示出了极大地优势,并且在体内抑癌实验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显示出的一定的应用价值。此项工作于今年7月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IF)的子刊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上,同样也是2015年才会出第一个影响因子。在这也需要特别感谢在清华的导师黄来强教授、梅林副教授,以及在哈佛指导自己的advisor Jinjun Shi教授给与了自己足够的自由度,能够让自己按照进度,充分自由地安排与协调两边实验室的工作,做到两边工作的兼顾。2. 哈佛实验室主要研究工作因为出访的时间只有半年、比较短的关系,一开始并没有让我独立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而是帮助实验室高年级的师兄完成已在整理准备投稿文章的后续实验部分,这部分的工作成了我前三个月的主要任务。工作主要涉及搭建一个全新的siRNA delivery的nanoparticles制剂体系,并通过特定位点的基因敲除来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实验室已有数据证明,对比目前国际上已有的nanoparticles体系,我们制备得到新体系的siRNA-loadednanoparticles在包载效率、包封率、长循环效果、体内及体外基因敲除效率方面都有着极其优异的效果。我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验证了我们体系制备的载siRNA的nanoparticles要比国际上现有体系的nanoparticles在体内要更加的稳定,并且共同完成了体内抑癌实验、nanoparticles的各项表征等等。此项工作目前已总结成文,并已修改多多稿,不就之后将会投稿Nature medicine。经过了这三个月的新的体系的训练之后,自己对实验室已经完全熟悉,并且在实验室博后、高年级的experienced的师兄师姐帮助下,受到了更为全面的科研训练,相比之前在国内的科研视野、思维等,感觉颇为受益。同时,在Jinjun和高年级师兄XiZhu的启发下,开始独立lead自己的一个project,研究搭建两性离子作为表面的Lipid-Polymer Nanoparticles载药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比较positive的实验结果,因涉及未发表文章,在此不做赘述。同时,与Xi Zhu师兄共同还有一共同合作的课题,筛选不同的Lipid-PEG包裹的纳米颗粒,研究其表面特性对siRNA-loaded nanoparticles稳定性、长循环效果、体内基因敲除效率以及体内治疗效果等。这两个课题大部分的实验数据和结果都已得到,并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撰写文章及投稿工作。两项工作都准备投稿本领域国际上high impact的期刊。值得一提的是,刚好第13届的世界药物制剂大会今年5月份在波士顿地区召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冯思慎教授以及副指导老师梅林副教授的推荐下,有幸能够受受邀参会,作为student fellow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包括哈佛大学、MIT、剑桥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展示、汇报自己博士期间的工作。不仅丰富了自己学术经历,也极大程度地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异的学术成果和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看到自身差距的同时,也激起了自己的学术热情,明白了科研无止境、探求知识的道路是如此地令人兴奋。图4访学期间参加世界级学术会议,并且获得13th World Pharma Congress Student Fellowship,并做poster汇报展示。四、访学期间感悟一不经意间,为期半年的访学生活眨眼就结束了。回国的这几天刚好赶上北京空气质量特别差,按照回国惯例果然也是生病了,在一阵阵咳嗽声中慢慢敲出了这篇总结。这半年时间感觉过得特别的快,周一至周六每天几乎都是两点一线的节奏:每天九点左右到达实验室,开启一天的科研工作;凌晨一点至两点间回到宿舍开始准备明天中午和晚上的饭菜,匆匆洗个澡就睡下了,周而复始。周日会慢悠悠地去宿舍附近的Stop&Shop买菜买吃的犒劳一下自己或者出去腐败一顿。鉴于还处于生病状态,就没有系统性、缺乏逻辑地提几点自己感受到的吧:(1)关于科研工作的强度:每天14小时以上(每周90小时以上)的工作习惯倒不是自己在国内养成的、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勤奋,而是在国外期间指导自己做实验的师兄师姐在科研上确实比我优秀太多,还是坚持类似地工作强度在进行自己的研究,自己也被带着按照这个节奏进行了。在哈佛医学院调研了解了挺多实验室,渐渐感悟到,可能一个勤奋的科研工作者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但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一般绝对是一个勤奋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合格的、出成果的科研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的付出是不可避免的。(2)关于大家常提及的,国内国外实验条件的对比,我觉得差距是存在的但应该也并不是特别显著了(可能实验室之间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国外做实验、订试剂确实要比国内来得更方便、更有效率,而且分类全面,十分方便。在动物实验方面管理地却更为严格,也有专门的实验用动物管理委员会来审核实验室的protocol和做定期的检查,实验用鼠每年都是按照提交的protocol上的量固定的,原则上用超了,今年的额度就没有了,所以进行动物实验的时候特别慎重。(3)关于学术资源和学术圈的话题:其实出国之前自己一直在想,如果坚定要继续走科研的路子,是否一定要出国,是否一定要给国外的实验室打工?不出国全程在国内继续做研究行不行?很遗憾,这次出去之后觉得自己的答案似乎是比较困难。因为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在那边,学术圈、学术资源在那边,独立于这些体系、圈子,关门做自己的研究似乎是不太可能在科研成果上有大的突破的(除非指导自己的导师已经完成自身学术资源的积累,并愿意为你铺路),一般性的成果也不容易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想要取得相对较大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做出来的概率似乎确实要比在国内做出来的概率大。(4)关于学术态度:感觉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待科研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己接触到的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一般都具有比较明确的科研目标,会制定一定的学术成果的目标,并且为这些目标的达成而付出极大地努力。实验室一般通宵达旦、很晚还在实验室的都是国内的科研工作者,而很少或者几乎不会发现老外会留在实验室加班工作,感觉他们对科研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并不是为了达成一个个科研成果的目标,所以能够感受到他们在进行科研工作的时候是非常轻松和愉悦的,而不像我们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和设定一个个的目标。五、 一些自己的想法总体而言,本次短期访学是非常紧凑而充实的,对自己的学术水平、科研思维都有一定的提升,并且加深了自己对学术及科研工作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科研道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较遗憾的是出访的时间只有半年,受时间的影响自己不能够独立开展一些更为系统、更有意思但比较花费时间的研究工作,毕竟就研究平台而言哈佛的资源确实更为优越一些,想要抓住机会多做一些东西出来。如果短访的时间可以根据出访同学的科研进展做适当的调整延长,或许对后面一些出访同学的研究工作来说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当然前提是两边导师都沟通好,同意继续在国外开展研究工作。另外,也想提醒后面想要通过短访出去做一些研究工作的同学,选择实验室的时候建议能够挑选和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实验室,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出国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为自己的课题工作做好积淀,同时也能够联系到国外的优质资源,以后为以后自己科研道路的继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建议套磁的时候可以大胆联系本领域的最顶尖实验室去做工作,同时,也能确保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够有很好的衔接,能够利用较短的时间做出些东西。图5访学结束后所在单位颁发的认证证书(左)以及纽约大使馆开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右)六、 致谢衷心感谢学校设立的清华大学短期访学基金,感谢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Omid C. Farokhzad教授、Jinjun Shi教授的热情接待以及在实验开展上耐心的指导,感谢课题组Jun Wu博士后、Yanlan Liu博士后、XiaodingXu博士后以及Xi Zhu师兄的热情帮助,感谢本实验室黄来强教授、梅林副教授的支持,以及曾小伟讲师、张锦勰等同学的帮助,并且特别感谢研究生院、国际处的老师在各项手续办理中提供的指导与帮助!最后衷心再次感谢学校设立的短访基金,如果没有本次短期访学基金的支持,自己也不会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出去感受和体验不一样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清华研读间「清华研读间(qinghuayandujian )」是清华园内分享关于高等教育、社会转型以及中国政治的观察评论的公众微信号。我们永久性欢迎所有同学向“清华研读间”投稿。不限主题,文学、艺术、经济、社会、时政,兼容并包;不限形式,散文、诗歌、杂文、评论、译作,无有界限。投稿请直接回复微信号,或发至邮箱。我们愿意倾听你们的声音。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47322 更新:
人气:42567 更新:
人气:33141 更新:
人气:24208 更新:
清华研读间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一位退休老人,玩微信两年来的感受!说得太精辟了~
??有变化啦!2016年瓯海区高中招生录取政策是这样的……
你缺的不是智慧,而是这些心灵毒鸡汤。(致女人~)
渴望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到这篇文章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系国外导师邮件模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