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这篇文章的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新车磕磕碰碰碰向前走的意思是什么?快~

让我独个儿在苛刻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是什么意思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前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五一班的备忘录读后感 【范文十篇】
五一班的备忘录读后感
穿越迷茫,追寻自我
——读《北大青年心灵独白自由备忘录》有感
《北大青年心灵独白自由备忘录》是一本反映新时代知识女性内心世界的“心灵鸡汤”,上册书分序曲、现代女性的灵魂独白、芳草地忧思深深、孤岛沉陷、随风飘去、心灵七色花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从不同的女性和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知识分子内心和现实中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于迷茫中确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容易陷于危机。
“这不该是一场迷途的梦,而是一块托起的静穆的天空。这不应是杜鹃带血的哭啼,自信之的陨落,而是这一代女性站在双世纪的旷野,拉着跨时代的纤绳的曲折而沉重的旅程,容当是自咎的升华,希望的图腾。”,我们新时代的女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角度和精神模式在社会不断前行中发生了裂变,不再是单纯地对知识追求的急切渴望,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审时度势”,面对现实不再执着追逐起初的人生理想,过往历史中那些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女性受尽的苦难和悲痛不愿再在自己身上体现,憧憬着理想,而对现实却踏实地妥协着。
女性有自身独特的敏感性,对爱的强烈渴望会让其迷失自己,无法自拔,在爱或被爱中,艰难地挣扎。在社会群体里,无论是校园,还是单位,女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灵空间和层次,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和被爱。生为女性知识分子,就有比男性更为敏感的身体和情感方面的需要,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渴望被关注和被爱,是当下女性知识分子的困窘。在这种被冷漠替代和面具的伪装下,抑或莫名的嫉妒和自尊,在孤单中彷徨而借助于非理性的渠道发泄和满足自己,空余遗憾,徒增伤悲。
“总走不出那座叫孤独的城,总不能了悟似真似幻的梦,总不能慰藉那颗敏感的心。在这世上总有些不期的雨,无奈的风,总有些深深浅浅的缘渊,总有些不能解释的心情。”总是在梦想失去时,遗憾和失落,逝去的岁月,留下曾经的激情和荒诞不经的现在觉得可笑的生活方式在不断被冲淡却难以忘却,孤独是那样的痛楚和不堪,希望能寻求一种释然的借口,内心依然是寂寥、飘忽、战栗。
她们身上有一种如逝水般,既轻快宁静又幽深悲哀的情调,令人感觉到有一种不属于少女而属于少妇的沧桑的淡而无迹的情愁,她们发现自己的路刚开头,就看不见那些热情的小草和招手的小树;她们发现自己消失在茫茫的森林里,
自己只是他人遗下的一条树枝。
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心中有些迷茫,但在迷茫之中依然保持静穆,不应被微妙的思想束缚,要穿越迷茫,真正追寻自我,不要在睡眠中听到自己良心的呼唤,却不能马上有所行动,而当在醒后能采取行动时,却又忘记了在梦中的觉悟
读完《北大青年心灵独白自由备忘录》,我领悟更多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权衡和取舍,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去穿越迷茫,穿越黑暗,穿越星空,穿越丛生的心中的那片荆棘,才能真正能够去追寻自我,实现自我。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2013 年10月
这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接触了由央视制作的,讲述我国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并且看完了摘取里面精要,整理出版的《国情备忘录》一书。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感觉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我认为,《国情备忘录》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细细研读,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品味书中说得每一句话,提到的每一件事。下面,我结合本书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情备忘录》一书,首先提到了中国的经济,我想之所以会把经济作为首要章节,是因为经济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且我国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要旗帜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世界级的谜题”,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复杂的经济情况。中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济政策,任何他山之石在中国都很难完全适用;中国身处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式中,任何经济行为都可能影响全球。于是乎,现在的中国经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难度可想而知。
接着,这本书的第二章提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那个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哈佛演讲时所提出的经典的算术题:“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任何一个大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13亿人口的事实,显然给这个富饶的资源发展形式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如何解决13亿人衣食住行的问题,中国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能靠自己。虽然计划生育的政策并不被外国主流政策决策者们看好,虽然这个政策在将来很可能导致4-2-1的家庭
格局,给独生子女带来来自长辈的生活压力,但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优点和缺点必如影随形,关键的问题是,当它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时,我们就应当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掉一些私人的利益,支持国家的政策。可以说,计划生育的顺利执行,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只有如此,才能防止中国被就业,养老等涉及人口重担的问题所拖垮。
本书的第三章,是关于农村的问题的探究。通过对农村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农村人民的现状简单的来说就是“有饭吃,没钱花”。改革三十年,中国农民前所未有的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特别是在袁隆平等专家的辛苦工作下,“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但是,也可以看到,“三农问题”中剩下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很严重,尤其是有关农民收入的问题,农民如何突破温饱,奔向小康,成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块经济短板。对待农村,究竟是该扶持还是该改革?我认为,从日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和日益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也许中国政府只有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才是最合适的道路。
剩下来的几章,提到了中国的另几个国情:18亿耕地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有足够的耕地来养活人民的问题;能耗高资源缺乏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分配剩余资源“家底”的问题;污染严重,治污难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保日益完善的国情,中国面对的如何有足够的钱支撑起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问题;劳动密集型资本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国情,中国面
对得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每一个国情,背后都有着千千万万个问题需要解决,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国情复杂的一边,并且,这些国情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间。
通过阅读《国情备忘录》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意识到,我国政府在各个重要领域中的决策部署,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艰难探索和思考的。未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中坚的我们,既不能高枕无忧,也不能杞人忧天,只有塌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学习知识,努力实践,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让中国未来的国情变得更加美好!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国情备忘录》一书叙述条理清晰,写作细腻,数据真实,涵盖了整个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总结全面,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作品。在内容上感觉很丰富,对了解世人堪称的东方大国——我大中国的国情大有帮助,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话说:“真是一本好文章”。咋一看书名,以为是什么重大的政治话题,其实是关于国计民生,和咱老百姓息息相干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保问题、农民问题,里面都有叙述,一看就很亲热,像看见了一位老友人,因为说到咱老百姓心坎里去了。
有些书是感性的,可能叫我落泪。这本书是理性的,它让我更清楚我国的现状,看这些能让人更理性,更清楚问题在哪里,更清楚我们自己将有怎样的未来。了解国情,记住国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这本书帮助了我。
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这些气势磅礴的语句,无不让人感慨万千。
其实看国情的书无非是记住一些东西,国情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也是改变国情的人。这本书让我们记住中国的国情,我们因此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翻动书页,昨天、今天、明天都将在我的心里,所以抽时间看看,非常值得。
怎样认识中国的国情?经济危机后,面对国际的盛誉,我们并没有安枕无忧,因为我们深知在一些荣耀的背后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国情的真相频频在我们的过于绝望与乐观中彷徨,甚至还有人高呼“会有其次波袭来”;中国的资源疆土越加小;耕田面临被都市吞噬的危险;碧水蓝天越加少;人口考验着中国的承受力;农民、农业与农村仍然相对落伍;许多少人现在还无法纳入社保这张大网,,,,但是《国情备忘录》一书的横空出世,肯定会为我们擦亮眼睛。此书以最详实的一手信息,行程8万公里,并采访了差异阶层的人们,信息的所有性,数据的丰盛性让人叹为观止。其许多问题的提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是该有这么一本书,让我们百姓在异国资本主义无数的赞赏中清醒的看到我们还存在的问题,是该有这么一本书,需要让世界的看懂中国的奋起,就这样作者从历史出发,带着我们一
直行走在中国的以往与将来,抽丝剥茧中将一个正在奋起的中国,一个遍体鳞伤的中国向我们展开来,,,,
显然,为何要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源于我们对自己国家根本国情的认识。所以,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既是为了总结已往的经验,更首要的是要面向将来。然而,在公众、甚至是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当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懵懂或者极端的认识,有觉得一好百好的;也有只看问题,把现实说得一无是处的。这些看法势必会熏陶到每个人过日子与工作的态度,进而对国家的前行产生作用。
很少有书能这样给我心灵的震撼。祖国的日益强大使我由衷的感到骄傲,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使我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明天将是无比美好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快速发展。此外,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温总理曾在政府报告中说过,“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着新一代主人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书中可以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2010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看了这本书,犹如目睹了祖国的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强国。但是在看
到祖国繁荣昌盛一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国情备忘录》同时让我们的国民在无数的赞誉中清楚地看到辉煌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我们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险;碧水蓝天越来越难得一见;巨大的人口压力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滞后的三农问题仍在牵制着全局发展;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矛盾有日益严峻的趋势;我们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方面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最为核心的民生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各方面的贫富差距及差异持续拉大。。。 因此,作为祖国的建设者,我们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祖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现实,每时每刻都要做好准备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情备忘录》从“中国之谜”谈起,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紧接着第二集谈到了人口问题, 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 ,现在看来仍是一个未知数。在第三集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民不小康,中国就不能完全实现小康,因此要重点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力图实现全面小康。“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节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山水之间”一节则提到了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动物白暨豚,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不合理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平衡,给予我们已警示。 第七集“民生纵横” 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堪称“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我们1997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但人口老龄化以后,养老基金缺口达上万亿元。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且80%在城市,20%在农村。中国656个城市中,有不少城市没有建立廉租房制度。在“创新元素”一节中提到了珠峰火炬接力,这是一个伟大的传递,诠释了祖国的实力。从体育的角度看,意味着人类能够达到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但是,同样让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在最后一集“中国脚步”中提到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尽管起步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接力棒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脚步后发而先至。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
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挑战。 总之,《国情备忘录》使我对祖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让我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明天是美好的.
这是一本大气磅礴的书,将新中国的大事讲得精彩生动,让我们回顾了许多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场面。记住历史,完全都将变得越发明亮,心里有将来,我们的过日子才更幸福。
范文四:观看了《国情备忘录》后,我感触良多。在我的记忆里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么震撼人心的纪录片了,开篇以2008年我国遭受的那些灾难为铺垫引出我们坚强不屈的中华儿女。多难兴邦,我们一路走来伴随着伤痛与辛酸,但是我们不曾放弃,我们勇往直前,我们百折不挠,我们走在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稳步前行。
观看了“中国之谜”、“人口大计”、“资源环境”和“创新元素”等,我对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了中国的发展元素。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如今已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此外工农业也在协调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我们正迈着步伐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在政治上,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在国际上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在文化教育上,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国民素质不断提升。此外,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但是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最突出的就是人口问题和三农问题。在我国13亿的人口中有10亿是农民,虽然我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是在这么一个人口基数下,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平。我觉得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还是在土地上,因为土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原来的土地政策中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土地改革势在必行,土地改革如果没有做好,那么农民的收入就无法提高,10亿农民的问题就没有得到解决,社会的根本就没有保证,所以农民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各种被吞噬的危险,碧水蓝天也越来越难得一见,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社会矛盾日趋加剧,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民生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或许这些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必须依靠人们去不断解决,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社会机制。这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对于现在的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就业和住房问题了,就业意味着收入保证,是民生之根本;而住房则是民生之必须。随着经融危机的影响,房价的持续上升使得这些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对于当前的这些问题,我们的政府已经适当的加大对市场和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中国房价上涨过快,是多种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政府对“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的定位,使得房地产业得到多方的政策支持,为获利,地方政府放任房价上涨,甚至房产低迷时,还出台种种救市政策。那么现在高房价是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了,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刮骨疗毒”。只有死掉一批、查处一批、转行一批,让房地产行业不再“很黑很暴利”,让房回归理性,使“居者有其屋”,才是老百姓最大的福音。
经济危机过后,我们一直在强调刺激消费,然而如今昂贵的房价,再加上这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年代,刺激居民消费便成了天方夜谭,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和储蓄的国家,高额度的储蓄是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的一种表现,或者是公共政策缺失的反应。至于就业,就不得不提及企业问题。国有垄断企业的嫌贫爱富,难以给中小企业、个人、农民融资,从而造成了企业的两极分化。肥得流油的垄断国企与朝不保夕的私企并存。同时,垄断国企对私人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特别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我国“国进民退”,担负着全国70%就业任务的民企风雨飘摇,城市工人、农民工的工资与就业越来越陷入困境,普通老百姓如何能够致富?我们又如何提高消费呢?
现在的我们正面临着百年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六十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解决现存问题的同时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国人民已在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国情备忘录》带着我们行走在祖国的过去与现在,我们只有深刻的认识我们的国家,懂得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地热爱我们的国家!因此,瞩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范文五:《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这是一部让人观后受益匪浅,感慨万分的作品,它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看过此书,你不仅会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会从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作品让我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作品主要分成两部分,即民生纵横和创新元素。先说说民生纵横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民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以人为本,关怀民生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看病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同时我想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热门话题。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时刻牵挂着亿万人民的心,正如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第二部分主题是创新元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2008年奥运会前夕,我国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
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2008年我们在灾难过后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时隔两年,我们又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中国又一次成功的展示了自己。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面对国际的好评,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断的鞭策自己向前发展。在荣耀的背后,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滞后,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程艰辛而又漫长,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前方的道路上也许还有无数的荆棘曲折、激流险滩,但我相信世界人民看到的中国仍将是一个充满自信、一往无前的巨人形象!
范文六:《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建筑设计一院规划室 袁海雷
拿到《国情备忘录》一书时,我刚从天津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回 来,风尘仆仆,略带疲倦,此时的我只想尽快回家躺在床上睡个天昏 地暗,但是当看到办公室桌子上这本字字浸血的震撼力作时,我还是 忍不住翻看了几页,随手放进包里带回了家。随后我利用下班回家的 时间连续三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还意犹未尽的上网看了该书的视 频资料,更加深了印象,当合上此书时,心里波澜壮阔,久久不能平 静。 《国情备忘录》 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 据, 精心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 一共分为中国之谜、 人口大计、 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 以及中国脚步九集,而发到我们手里的是该纪录片的平面资料,该书 叙述条理清晰, 写作细腻, 数据真实, 涵盖了整个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总结全面,可谓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作品。 《国情备忘录》一书在内容上十分丰富,对国人了解国情大有帮 助。书中内容都是关于国计民生,和咱老百姓息息相干的社会问题, 例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保问题、农民问题,里面都有叙述,一 看就很亲热,因为说到老百姓和普通民众的心坎里去了。作为 80 后 的我在看过此书后,不禁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是从 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 因为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 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国 情的复杂性,它不再离我遥远,而是让我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 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怎样认识中国的国情?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面对国 际的盛誉,我们能安枕无忧吗?从“5.12”的汶川到“4.14”的玉树, 再到“8.7”的舟曲,一系列的天灾一遍又一遍的提醒着乐观的人们, 中国的国情在荣耀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中国的资源疆土越来 越小;农业耕地面临被都市吞噬的危险;碧水蓝天越发稀少;人口压 力没有片刻的松缓;农民、农业与农村仍然相对落伍,“三农”问题 仍任重而道远;社保对于许多人仍然遥不可及……《国情备忘录》一 书以最详实的第一手信息, 行程 8 万公里, 并采访了差异阶层的人们, 信息的所有性,数据的丰富性让人叹为观止。是该有这么一本书,让 我们老百姓在异国资本主义无数的赞赏中清醒的看到我们还存在的 问题,是该有这么一本书,需要让世界看懂中国的努力奋起。作者带 着我们一直行走在中国的以往与将来, 抽丝剥茧中将一个正在奋起的 中国,一个遍体鳞
伤的中国向我们展开来,真如国歌中所唱的一样,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很少有书能这样给我心灵的震撼,尤其是对我国资源问题的了 解。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受着“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 富饶的泱泱大国”这样的教育并以此为傲, 而国外也因为马可波罗的 书而一直如此认为。固然,我国的确疆域辽阔,物产也极其丰厚,不 少的资源都是位列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只是我们却忽略了人口问题, 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任何巨量的数字都会变的苍白无力。从 人均占有量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资源,一切都将被颠覆:我们的资 源不但不丰饶,而且相当的贫瘠,许多资源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3。确实,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资源状况了,正如政协委员 沈思建议的那样: 应该尽快把“我国地大物博”这样的描述退出小学 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正所谓:取之有度,用之有
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此外,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 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温总理曾在政府报告 中说过, “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 谐。 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着新一代主人充满希望地面对未 ” 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对于科学技术的影响力,书中也做了详尽的介绍。从书中可以看 到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 但在企业全 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 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 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自主创新水平取得了显著提 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 术的国家,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 2008 年的奥运会前夕, 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 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 来说,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 成为共识,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 并予以积极的鼓励。 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提高 自主创新力, 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 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这是一本大气磅礴的书,将新中国的大事讲得精彩生动,让我们 回顾了许多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场面。看了这本书,犹如目睹了祖国的 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
个超级强国。但是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一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作为祖 国的建设者,我们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祖国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这个现实, 每时每刻都要做好准备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 己的力量。总之, 《国情备忘录》使我对祖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让我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明天是美好的。
范文七:四川大学
电气信息学院
国情备忘录
----------读后感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班级:自动化 302 班 姓名: 学号: 日期:2015 年 4-5 月
电气信息学院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 给我们看了《国情备忘录》里的“中国之谜”视频段,感受及其深刻,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精神的洗礼,我由衷地为中 国感到自豪,我是中国人,我以中国为傲。 屏幕上,图景像齿轮般回转,就好比整个中国在日夜不停地运行 着, 人们一如既往忙忙碌碌地生活在这历史悠久、 地大物博的中国里, 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进化着,进步着。看着图片回转,似乎会 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默念“停”,于是,祖国的某一个角落,便在你眼 前展现,看似随机,却极具代表性,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代 表着我们真实的生活,无不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 情。 课后,我在网上收看了《国情备忘录里》里的其他 8 集视频,也 查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这 9 集视频分别讲的是《中国之谜》、《人 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 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就当下中 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 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国情备忘录》全方位展示国情的基本状况,近距离观察中国的 发展元素。给我们展示最真实的中国国情,就好比带领我们走遍了中 国大江南北、城市农村,带领我们了解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
第 1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备具代表性、也及其具有感染力。中国仅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肩负着养活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重任,中国人 走自己独特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就了今日的高速发展。看完《国 情备忘录》视频及其相关文献,总觉得,自己想说点什么,想写点什 么,于是写下了这份读后感,下面,让我细细道来吧! 中国之谜 08 年,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中国带着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剧烈伤痛, 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 与宏大的奥运盛会。与此同时,还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 奇迹般地率先回暖,想到这里,嘴角上或许只是淡淡一笑,内心确是 无比地狂欢,中国,很棒! 中国之谜是什么呢?罗纳德把中国这种 “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 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韦茨
曼把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 行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o诺兰提出,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 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 面称为“中国之谜”。 这一系列的中国之谜,在我看来,就是中国的特色,正因为是中 国的特色,对于他们来说理所当然是个谜,而我所说的“中国特色” 包括了中国独特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
第 2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核心理论。我们结合我国国情为祖国量身定做的特色道路,对于他们 来说是谜也是不为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们不会按部 就班,我们学会了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文革时期给我们的教训太 过惨痛,铭记历史,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国基本 国情出发,坚持我们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之谜”带领 我们中国人成就华夏的奇迹,,,, 人口大计 拥挤,成为了中国人必须要习惯的一种生活。13 亿人口,成为 了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特征,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真正适合 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 300 多万平方公里。就是这有限的土地, 养育了 13 亿中国人,养育了全世界 1/5 的人口。面对 13 亿人,中国 任何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都会在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回想,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 1000 万,还不 到全球的 2%;1935 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 只占全球的 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 是 5 亿 4 千万,占全球的 1/4。所以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的时候, 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 面对这个重大问题,国家采取了 30 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 了 4 亿多人,然而计划生育在发挥它的主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副 作用, 新生人口减少必将在数年后面临社会老龄化的局面。 有些老人, 在排队入住养老院的时候,排到自己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每每想到 这里,除了心灵一阵绞痛,更多的还是无尽的担忧,,,,
第 3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而在我看来,13 亿人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13 亿人的智慧集聚 起来还比不上人家几千万人的集体智慧,“为什么印度里面,IT 软 件,确确实实在全世界里面独一无二的,我们叫世界的工厂,人家叫 世界的办公室,,,,”国家能不能发展得强盛,民族能不能发展强盛, 人口多少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而技术水平,科技,人口的素质,这 个是决定的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让 人口众多也成为我们的优势,,,, 农字当头 我们农民人口占我们国家人口总量的大半, 如果说我们农民不走 向小康,我们不可能谈到我们国家走向小康。然而怎么样让农民走向 小康,身为中国的一位农民,我觉得工业化应该带动农业化,为什么 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中国绝大部分农民都在“蛮干”,纯纯粹粹 地干体力活,犁锄不离手,然而累死累活也只能养活自己,而人家, 只要稍微敲敲键盘,动动脑筋,轻轻松松养活几十万人,那是因为人 家农业机械化水平远比我们高呐。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我们 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 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 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 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 身为一个农民,身为一个学自动化的学生,我觉得农民多并不可 怕,只要我们加速农业的机械化,让工业带动农业发展,让农业生产
第 4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自动化,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实现全面小康。 苍茫大地 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都依赖于大 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这片 土地 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 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 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我们 30 年工业 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现 在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 甚至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 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如果现在各个地方各个 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我们的国土面 积。 俗话说中国地大物博,怎么会土地资源匮乏呢,一是因为不少地 区都在盲目地搞开发区,甚至有的乡镇也搞开发区,但有的开发区开 发之后,并没有什么项目,但它就是把土地圈下来了,所以我们大量 的良田土地就被以开发区的名义浪费掉了。二是因为工业化、城市化 的过程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渣、废气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而 最终承受这一切的,是负载万物的土地。 无论行走在田野乡间,还是钢筋水泥的丛林,都请不要忘记, 土地这位母亲, 不仅养育了我们和祖辈, 更照护着我们的子孙和未来, 所以我们要严格节约集约用地。 资源扫描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地大物博”,似乎成为了中国的用词,的确,如果单纯从数量 和种类上来看,我国的矿产资源并不少,仅矿产资源的种类就有 176 种。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随外交使团来华感慨道: “中国是世界 第一石炭国”、“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 还是那句话,面对 13 亿人,中国任何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都 会在瞬间变得微不足道。人均下来的另外一番景象,我们还依旧是地 大物博吗?显然不是。再者,我们对资源的消耗却是巨大的,我们现 在每年消耗的钢铁占了世界消耗总量的 25%还强,我们消耗的水泥量 占了世界消耗水泥消耗量的 40%。我们消耗的煤炭超过了世界煤炭消 耗量的 35%,资源消耗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华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审视自我,以长远的眼光 去开发资源,我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恣意地 掠夺了。因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 球。所以我们必须“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 无节,则常不足。” 山水之间 滚滚长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孕育着华夏文明,哺育着中 华儿女。 而在这山重水复之间,被称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慢慢消失了 踪迹,我们,难道不会惋惜吗?至今我都还没亲眼目睹过种已经在中 国的长江中生活了 2000 多万年的大型水生动物,除了惋惜和心痛, 心里着实有些愤怒, 再这样下去, 消失的, 可能就不单单是白鳍豚了,
第 6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我们是应该反思了。 青山虽美,却伴随着泥石流的残酷;清水故丽,却漂流着垃圾。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小学的时候课本上面讲桂林山 水甲天下, 然而等不到我们长大, 它们就已经承受不起这样的称赞了, 去年暑假,和闺蜜前往桂林,想欣赏欣这甲天下的桂林,然而,当我 们走到漓江旁,真所谓大失所望,映入眼帘的除了浑浊不清的水,也 就只人群了,还伴随着一股说不出的气味。 说道环境, 我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的家乡, 广西广东的交界处, 每年端午前后,梅雨绵绵不断,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洪涝灾害,一年比 一年严重,人们似乎对此无能为力,能做的竟然只是默默地习惯。 家乡得山与水,似乎都变了味,或许有一天我会不认识这养育的 自己二十多年的土地,或许有一天,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只能出现在 人们的记忆或是古诗词里了。 实现华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梦我们应该坚持不懈, 但我们绝对不 能以环境为代价,,,, 民生纵横 堪称“世界最大的就
业战争”的就业形势,从来就十分严峻, 面对这场艰难战争,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今天, 人们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成功,不再简单地依赖于 GDP,在资源有限的 情况下,政府是否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生存放在首位,成为执政功德 的新标尺。
第 7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人们缺钱的不只养老,还有医疗。我们现 在确实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也看到,现在 我们有的人因为“看病难,看病贵”,有病不去治,小病酿成大病。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对民生的需求是在不断地 增加, 在迅速地增加, 而且一定要看到, 这种增加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们要保持一个社会的稳定, 保持一个社会的和谐, 非常重要的就是, 我们民生的供给要跟得上或者说超过我们大家对民生的需求, 以实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和美化局面。 创新元素 技术创新政策倍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相继制 定了关于技术创新的战略计划,尤其是欧盟成员国,几乎所有国家都 在制定或修订技术创新政策, 重视从战略上构建相关机制以提高国际 竞争力。世界各国,在发展面前,展开了一场创新的竞赛。 古代中国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从而奠定了世界科技史中卓 越的地位。但今天,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在创新方面的不足。电灯、 电话、电视、汽车、飞机、卫星,半导体、电脑网络,这些重大的发 明都是外国人做出来的, 在世界级的发明家的队伍里边很少能看见中 国人的身影。中国产品的一些关键技术自有率是 50%以下,我们的专 利在世界上占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面对新的格局,中国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
第 8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争力的核心,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上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 路。 然而建设创新性国家,需要人才,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上,国家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然而大学生群体能否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机遇去 开发自我,去努力拼搏,这需要大学生学会自主,自觉。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 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应谨记在心,为华 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量。 中国脚步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正像 19 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 世纪七十年代
的韩国。尽管起步比它们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接过了 产业转移的接力棒,接力棒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 脚步后发而先至。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事实上,中国软 实力的增强同样是中国前进步伐的有力保证。 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 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 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 系列的“难点”。而“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 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 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实科学发展 观,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 挑战。面对这样的国情, 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 界看到的是将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第 9 页 共 10 页
电气信息学院
在《国情备忘录》里,我目睹了祖国的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 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我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 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强国。 但除了繁荣昌盛的一面,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眼前的 路依旧很艰辛。《国情备忘录》中,除了听到无数的赞誉,更重要的 是清楚地看到辉煌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的科技创 新与教育发展方面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最为核心的民生问题尚未彻 底解决,各方各面的贫富差距及差异持续拉大。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将来必将成为祖国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我 们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坚持党提出的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两大 战略,好好珍惜国家大力资助的像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 赛等各类创新比赛。谨记历史,不忘使命,关注国情,脚踏实地,在 党的带领下,走出中国的特色道路,让“中国之谜”成就属于中国的 奇迹,让人口众国成为人才强国,以实现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 10 页 共 10 页
范文八:这段时间,我观察了身边的同学们在观看学习了这几集国情备忘录之后的反映,我觉得这部片子整体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自己也受到了一些启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引用很多同学在课后讨论时的原话:这部片子,相对于这些年我们曾经接触到的其他类似题材的东西,还是稍微客观些的,倾向性也是不那么明显的。我想既然要讨论国情,就不应该大唱赞歌,赞歌多得是,真的假的,挑吧。更不该有所避讳。一贯的避讳让我们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深入的讨论,看到了尺度的边缘就以为是真相,并以此为题谩骂着。往往探讨都是在谩骂中终结的。而事实上,大部分谩骂的人都只停留在表面,当然也由于事实常常被各种力量草草带过,甚至掩盖。我也确实不清楚自己差了多少火候,罢了,算作学习心得,简要地写。无论是什么政治立场的政治家,都是有共同点的,就是舆论需求。因为只有一个政府能被民心所向,才从基本上保证了政权稳固。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都不可能把一个国家的所有状况暴露在民众面前,就算是美国这种号称最理想最民主的国家,也总是动用一些手段来维持舆论对政府的支持。适当的报喜不报忧,适当的控制舆论,或者领导人适当的“撒谎”,只能算作一种合理的政治手段,只要负面状况在影响民众切身利益之前能够得到合理解决,那么又何必让社会产生不安定的担忧呢?打个比方,就像是身在外地的儿子和父母谈论近况,儿子总会说最近什么都好,爸妈别担心。其实说不准儿子他最近手头有点紧了,生了点小病,但关键是自己能够解决就别让爸妈操心,操心也没用。一个道理,所以公共舆论对政府有一定的偏向,权衡之下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旦超过了这个度,那么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一些原本并不算严重的问题,曝光之后成为话柄,也会动摇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但如果变本加厉地,对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加以掩盖,那么这些行为直接就损害了这个政府的可信度,因为他们窃取了人民的利益。所以政府犯错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可怕的事,我们反而非常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政府犯的错误,这表明这个政党真正想要把国家搞好,能够诚恳地对待他所领导的人民。而就现在来看,我觉得一些事情是很过分的,我想中国人民对于统治者的信任程度应该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天真的上访者在无功而返之后还觉得需要接着上访,始终相信更高的地方有会拯救自己的人。作为百姓,我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我们只是需要一个更为坦白,更敢于担当的政府,仅此而已。而永远处于救世主地位的政府,是很让人反胃的。这种救世主的姿态让我非常难受,尤其是最近看了山西矿难的报导之后,矿难倒变成了戏院一般,让人不禁怀疑是为国营煤矿造势,而从前的关于矿难的各种负面新闻也是为今天的结果埋伏笔。我们习惯了太多不透明了,那么就算事实不是如此,也不能让人不产生这种不透明的联想。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地方官员总是不作为的,救世主就是更上一层的人。弃了自己一个兵卒而已。其实下级注定是替罪羊,不然哪里去找那么多好官,却恰恰领导着一群混蛋。仔细一想,官场应该是思想意识统一程度很高的一个圈子,最多是分为几大拨人相互对峙,但着眼点都是利益的竞争。偶尔有一条线上,上下不齐心的状况,不是上被集体推翻了就是下被停职查办了,因为一个异类会损害一大群人和这一大群人背后的一个个家族、企业的利益,所以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异类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那么如此统一的状况下,为什么出问题的永远是在一个层次的官员,这就算仅仅从概率的角度来看也是无法解释的。再看看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普通老百姓在遭受了灾难之后都是仰着头指望着伟大的谁谁谁来救我们?为什么得救了之后就要不停地过分感恩?其实谁不是一样的呢?中国的百姓真的是对统治者非常好的一群人,我想既然你们作为人民的公仆,却被这样宠着惯着,明着暗着做了很多公仆可能不该做的事,也只是被善良的百姓们讽刺怒骂了几句就没了下文,他们甚至还是对公仆们有着骨子里的相信。公仆们,你们的过错百姓都没有追究,没有暴怒,一直忍着让着。那你们是不是应该懂事一些,别得寸进尺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做一个好官只是一个念头的事,只要把自己能够容忍的尺度再定的窄一点,百姓的生活会好很多。上大学之后,我接触到了一些“新”思想,虽然不多,但在稍微学习了解到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反思过自己过去的这些年,在传统的舆论控制之下和失败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下,建立了非常莫名其妙的民族优越感。现在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重新认识,重新学习,重新判断。我想对于教育,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匮乏的国家,教育有它自己的无奈。而事实上严重的是,我们的教育无形中或多或少扭曲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普世的价值观,这是让我觉得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的小孩子来说,从小的意识是这样的:爱国,是应该的;作为中国人,华人,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也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一套逻辑,仔细想来显然是不成立的。我并没有选择自己出生在哪里,这是一个随机的事件。我一不小心被一个女人怀了,一不小心生在了这个国家。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一不小心的事情,就决定了我“必须”热爱这个国家?这是不讲道理的。爱不爱父母,爱不爱国,都是个人主观的判断。几乎所有人都爱父母,是因为几乎所有父母都值得孩子爱,而不是因为父母给孩子带来了生命。谁愿意来了?你生我也没经过我同意啊,生之恩是不成立的。那么一个人要说我是爱国的,也一定应该是有理由的,不能是生在了这个国家,而一定是这个国家让他觉得生活在这里非常好,这个社会很温暖,这个社会保护了他个人的权利,或者更多。甚至连祖国是否强大都不重要;一个国家有没有在国际上“站起来”,也不重要。北欧的普通工人,都可以过着让很多国内企业家羡慕的自由生活。新鲜空气、孩子们、自家的小院、很好的社会福利,这就是他们爱国的理由。那么当我们去问起孩子们,你们爱国吗?他们一定告诉你爱。那么我们再问他说,你为什么爱国呢?我想是我小时候的话,我会说,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让我自豪。为什么?老师教的。这么一想倒也挺好玩的,我们的园丁、红烛,代替那么多小朋友作了一生中这么重要的决定。这就牵扯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很多人责怪应试教育磨灭了中国的孩子的创造力和主见,我想这可能并不单单是应试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很多人在并不算自由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建立了不太正常的思维方式。爱国主义,这是个什么主义,必须爱国的主义吗?我想这并不是本意,而我们把它扭曲了,变成了强盗主义。有人会觉得,孩子在学校未免就不开心,未免就不觉得国家好。但是他们看到的是被大人们保护起来的景象,是一个幻想国。就以我自己的经历,我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成人的社会原来是这么的不一样,真的是对心灵很大的冲击,甚至它让我对之前自己的判断开始怀疑:我爱错它了吗?我记得小时候,大人会略带谴责地说什么温室里的花朵,装作这个温室不是他们自己造的。大人把孩子关在了社会之外,那孩子的脱离社会又应该是谁的责任?我想大人心里是明白的,只是怕孩子扛不起。但这是一种大环境的溺爱,并没有任何用处。于是我很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明智一些,目光更远一点,并且更真实一些,不要一代一代自欺欺人。一个社会的大众价值观能够反映它的文明程度。我现在打开电脑,打开电视,只能看到一堆垃圾。这是一个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媒体固然是不负责任的,而也说明了大众的要求其实相当低,欣赏程度也相当低。不过人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我想说说媒体。在中国如此特殊的国情下,传媒界事实上并没有自由竞争的机制。很多人如果不会上网,那就没有其他获得信息的渠道,报纸、电视、广播就是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那作为国家的媒体人,就应该有一份责任。你至少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来让大众受益,社会给了你知识,并赋予你国家的文化传播者的身份,你就不能够不负责任地以利益为先。我也和一些中学生交流过,当然不乏有跳出媒体毒害的人,但是更多的是停留在这些媒体之下的人。他们讨论越来越廉价的所谓流行音乐,越来越没文化的青春偶像,和越来越低俗的娱乐节目。怎么会这样?因为这已经是媒体给他们的全部。在政策环境短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媒体的责任。但追本溯源,是体制的问题。文化领域都能够如此不自由,而且近几年来还愈演愈烈,这是为了保全一些东西而害了自己的后代,是极其愚蠢的。如果我们拥有一个开放、自由的文化市场,那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真正创造出文化精品。如今我们却在限制自己人的同时大谈文化输出,我不了解中国如今的状况怎么输出,在自己家就有很多话不能说,按照中国人的死爱面子,上了国际舞台是更加要谨言慎行的,那一个近似于哑巴的东西,输出的到底还算不算文化。我很期待中国哑剧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网络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的希望。关于中国网禁的斗争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而这些年慢慢介入了很多其他国际上的力量。关于外国想要打开中国网络大门的目的,当然是冲着中国这个巨大的网络市场而来的。外国人不是人权卫士,也不是自由卫士,如果没有利益谁会义正言辞地来捍卫你中国网民的权益?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从前任人欺负的软脚虾,为什么还要延续闭关锁国这种被动挨打、作茧自缚的方式来控制思想舆论呢?不自信。而在面对各方要求打开中国网禁的压力之下,中国选择了加固这一堵无形的墙,这是不理智的。在我看来,慢慢打开这一扇门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不透风的墙。慢慢地解决人民看到更多东西之后会产生的问题,才是根治这么多年积累的问题的方式,人民的承受能力也会随着政府的坦诚相对而提升,这个社会才会趋于成熟。我们能看到中国人如今如此的敏感,动不动让人道歉,动不动说人辱华,因为这个国家就容不得反面的声音。这是非常不好的。当然,要做出改变,的确需要大勇气和大智慧,纠缠交错的症结,各种各样的裙带关系,庞大累赘的管理体系,都是其中很大的障碍。我期待政府能够出现伟大的改革者,改变这个尴尬的局面。经济方面,扯什么看不见的统计数值都是虚的,看看民生情况就一目了然了。房子的涨幅是工资的无数倍,粮食汽油建材水电,什么都在涨。政府号称要降低房价,也就糊弄糊弄不懂市场的人。以中国的人口基数,什么都供不应求,尤其是土地。你想用管理手段抑制市场正常运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要有一点缝隙,巨大的利益差没有人是不想赚的。这又让我想起今年春运之后不久,有消息说要开始实行火车票实名制,目的是大力打击黄牛党,据说还要花不少钱。但我觉得黄牛党不是买不到票的原因,人们买票的真实票价也不是因为黄牛党才这么高的,无非是运力相对需求真的太低了,而对于运力的问题在如何解决我从来没有听官方提过,倒是把矛盾转移到黄牛党身上去了。如果真的有那么多钱去搞全国统一的设备实现实名制,倒不如下点本钱去把铁路修修好,速度真正提升起来,车厢里弄得舒服一点。再有一个,实名制不可能真的要人人去现场买票,官方也说是可以代买的。那这样黄牛党怎么会消失呢?要是我我就直接建立个“黄牛中介股份有限公司”,名正言顺。你说能代买,我就搞中介,收150手续费,票价200不变,你以前说我哄抬票价,现在呢?经济适用房也是一个道理,最终都成了商品房。所以管理手段并不是解决市场问题的方式,是完全行不通的。那么如果政府真的想改善民生,就办点实事从根上解决,如果想用权宜之计,先学学什么是市场,再作判断。这几天因为玉树地震,弄出来一个全民哀悼日。领导们那边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我不知道,不过我从我身边的人包括从网络上,普遍只听到一种声音——骂声。人性是强权无法控制的,没有强制的感动,也没有强制的发自内心的哀悼。这是冠冕堂皇地侵犯人民的切身利益,还用我们遇难的同胞作起文章。具体情况怎么样?物资到位了吗?救援力量足够吗?卫生呢?医疗呢?几万名僧人带着救援物资赶去救援,却被藏独的名义驱逐,还下令如果有藏独分子直接击毙。人家是去救人的,这时候谁搞藏独有人会响应么?而真实的情况是,四川两大寺庙派送灾民550万善款。活佛直言说:如果把钱给政府,可能一半都到不了灾民的手里,所以钱都是喇嘛亲自去送。另外,官方与民间的死亡人数统计相差巨大。截至4月20号10时,官方统计死亡人数为2046人。而当地玉树结古寺的曾师兄表示,已经超过一万人死亡,而当天天葬超度的死者就已经有2000多人。驱逐了喇嘛的后果是:高海拔地区很多解放军因身体不适,根本没有办法发挥作用,而且人手不足,还不如那些喇嘛人多。救援效率不高,而青海的日夜温差很大,这两天每夜都会刮冷风,冻死不少人。但打开电视一看,只有一个频道,像中了病毒一样。没人要看你们演戏,像找劳模一样找的典型企图感动中国。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处理伤口时竟然可以不怕感染接受近距离采访吗?民心,靠单方面的说是得不来的。转移注意力这种伎俩,用多了慢慢会不灵的。政界就不该有这么多戏,这么多演员。假的东西迟早是会被戳穿的。对于一个官员,他会被人民铭记的是他在政治舞台的成就,而不是公共舞台上的演出效果。口号太多,握手太多,泪光太多,感动太多,语重心长太多,假的太多。更值得思考的是,全民哀悼日并不能取代追究人为因素。在地震之前有多位专家向中国地震局发出了玉树周边有强烈地震预警的报告,但报告全都消失在“维稳”的政治原则之中,这害了多少人命,岂能不追究!为什么把4.21急切地定位全民哀悼日,有舆论推测是为了不让悲痛的情绪蔓延到5月上海世博会开幕。上海世博会,世博会是被中国自己炒大的,并不是什么国际盛会。就是这样一个二流交流会,却让上海劳民伤财,混乱不堪。甚至有各种不合理不成文的规定出台,诸如多少范围内的民家几个月不准晾晒衣服以免影响市容,不准穿拖鞋上街等等。中国不是号称站起来了么。如果嫌这个经济体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那么北京奥运会不是也开过了嘛,折腾了那么久了,烧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用了那么多雷霆手段,总站起来了吧,行了吧,我们都没问你要账目呢,还死要什么臭面子呢?我们都不要这种面子。丢中国的脸,中国的脸到底才多大呢,丢这么点就不行了,而外国人都是不要脸的了。中国人民的政府,最善于保护外国人的利益,甚至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中国总在洋人面前自惭形秽,于是就自残,行贿。民主的思想,还没能生根发芽。民主不是投票。中国的民主进程受到很多的阻碍,这些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意中,甚至是作为受益者,故意忽视大量的弱势群体。中国的十亿农民,还没有听说和官方说辞一样,因为免收农业税就富起来的。中国在神五飞天之后,2006年失去了联合国每年的救济粮,以及2003年日本停止对中国的救济资金,因为他们认为神五飞天分明是标志着你中国盛世了。2006年,中国在国际市场购买了五千五百万吨粮食,相当于3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民主,以民为主,以民为本。但基本的粮食问题都没有解决,国家却有两位数的GDP拿去用作军费开支。说点别的,最近,奥巴马政府已经被80%以上的美国公民所排斥,这个数字达到近25年来最低。人们对权力斗争反感,并表示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官方承诺的更低。我希望在中国也有一天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地说话,游行抗议,不用你抗议的人先批准你可以游行,也从来没见过游行。作为结尾,我想说我只是作为一个有点判断的人,算是有点凭据地说几句实话,气话。分析太多也没有意思,道理很多人懂,但问题是懂了没用!很多观点上不了台面,我不在乎。说就说了,错就错了,只要是真的,在中国就是难得的。雾太大了,只能看个轮廓,要开民智,障碍重重。而在我眼中,这个我所热爱的国家,说到国情,大体是掩耳盗铃,这倒是历史非常悠久。让想要打开无形桎梏的人屡屡寒心,让身在其中的人不知所措,不知去留。所以我写了这些
范文九:——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为加强学风建设,我院组织了“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我带着思考,拜读了《国情备忘录》,让我感触良多。
这篇文章娓娓向我们道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农村、现代化、人口、资源、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就业、脱贫、国际援助等等众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看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看到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发展赞不绝口,真正的感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幸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农村均发生了巨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高楼林立,生活环境大大的得到了改善。看看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现在的康庄大道,以前的拖拉机变成了现在川流不息的汽车。现代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书中给我们展示了比亚迪生产的电池是如何自主的运用半自动的生产方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还有东软软件公司以及奇瑞公司,都是中国自主发展的一系列民族品牌,显示了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
近年来,面对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立足自己的具体国情,积极的帮助群众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就业。国家一方面积极的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扩大大学的招生,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家高新科技人才的发展。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已创造了4万亿多个岗位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就像前段时间国家还推出了大学生医保,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中国除了关注自身的发展外,也从未放弃过为国际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年来国际自然灾害频发,每一次,中国都是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这些取得的成绩外,中国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人们的思想素质却似乎没有同步的得到发展,精神贫乏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中下层阶级中。再者,就是现在的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就更应该立足中国的国情,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中国过去的发展固然灿烂,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立足当代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的辉煌。
范文十:认识国情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我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的祖国,都为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为中国发展所面对的诸多矛盾与问题而思考。中国国情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国情?《国情备忘录》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真实国情,为我们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国情提供了一本生动教材。
认真学习本书,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谈到中国国情,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概括起来却非常艰难。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13亿人口和8亿多农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紧缺的资源供给状况;也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具有后发国家的优势;中国具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间,这将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增长动能;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我们积累庞大的人力资本等等,这些都对,但都不够全面。《国情备忘录》以广阔视角、翔实资料和权威数据
告诉我们,中国国情既是包括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文化等特殊因素的总合,也是中国所拥有的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发展优势的总合,正是这些特殊性和发展优势构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国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国国情的变化,善于立足发展变化的实际,制定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 阅读本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的耕地减少的现状。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疆土。俯瞰这960万平方公里,会发现一副美丽的画卷,这里有高山、平原、沙漠、沼泽。无论富饶还是贫瘠,枝繁叶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但是这片承载着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土地,现在也正在发生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千年未有的急速变革,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效应。
一、我国的耕地资源急速减少
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当人们清点家底,把目光投向那些耕地,就会发现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同时我国的有效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在土地勘测规划院,从卫星上传来的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就在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中国又有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了建设用地。同时在卫星遥感图上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09年的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耕地减少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的产量直线下降。2005年春天,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18亿亩耕地红线”是基于政府工作的“硬任务”,也是基于土地工作越来越严峻的形式。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时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18亿亩耕地红
线”的制定,是对耕地嫌少的遏制,也是对耕地的保护,是根据我国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和未来农业产量增长情况进行预测制定的。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左右,如果以18亿亩耕地为底线,人均耕地1.38亩。按照中国粮食平均亩产320公斤计算,
1.38亩人均耕地的粮食产量是440公斤左右。研究表明,每年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耕地的警戒线规定为人员0.8亩。未来,我国人口还会增长,18亿亩耕地确实是中国耕地保有量的下限,少于这个数量,粮食的安全急剧要出问题。
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不保,要弥补粮食缺口就只能进口。但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不可靠。每年全球粮食交易量仅为2亿多吨,而中国的粮食需求为5亿吨。一旦中国缺粮,国际粮价将会飞涨,从而引起世界性粮食危机。
而且,中国耕地数量过少,也会影响社会问题。大量耕地被占用,农民失去了世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很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七亿多农民的稳定,谁来保障?土地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土地出现了问题,将会后患无穷。
二、我国的耕地承载能力逐渐下降
一方面是我国的耕地面积在急速的减少,另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当把目光投向它身上承载的人口时,土地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都依赖于大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这片土地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可就在这不算丰富的耕地资源上,随着逐渐发展所出现的工业化建设、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都在破坏中国原有的耕地版图。
耕地面积减少,本身就是一件后患无穷,但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我国减少的耕地面积,很多都是在优质耕地分布的区域。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为稀缺资源。不但耕地的数量有限,它的质量是也有限的,如果利用过度,耕地终将终结它的耕地使命。中国的耕地,正在遭遇耕地过度使用的威胁,其承载力也面临着逐渐下降的现状。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和历史增长趋势预测,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这一历史时刻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幻想,而是近在15年后的2025年。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每位公民都应时刻谨记、时刻遵守的责任与义务。
耕地的减少,是无法绕开的历史命题,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不能成为占用耕地的理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放慢土地减少的速度,保证优质耕地的质量,保证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片土地,承载者华夏5000年的文化,现在又承接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变革。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善待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还将照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是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中的一个。有更多的人口、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现状及出现的危机,都是制约我国不断发展的因
素,也为我国13亿国民敲响警钟,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学习本书,使我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无论是认识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还是解决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应该把国情作为思维起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首先决定于中国能不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磕磕碰碰中成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