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汉语拼音字母采用的是音

周有光为何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_网易新闻
周有光为何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周有光为何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晚年的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唐山媒体广泛使用这一名号,有人质疑,有人赞同,真实情况该当如何?因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去世,致“汉语拼音之父”一说再度引起热议,有网友质疑道:首先,汉语拼音法自明末便已开始;其次,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为文改委,1986年后该机构易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时,吴玉章、胡愈之任正副主任,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籁士、周有光等人为委员,独尊周老,似不恰当。据笔者有限阅读,“汉语拼音之父”之说始于2007年8月《文史博览》上发表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作者余玮)的一篇专访。同年10月31日,周有光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新华社在报道时再度称他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儿子周晓平(周小平)曾说:父亲最反感别人这样叫他,他(指周有光)常说,汉语拼音搞了一百年,他只是参与方案最终制定的几个人之一,不能叫“汉语拼音之父”。然而,据1975年进入文改委工作的陈效师先生对笔者说:现行汉语拼音方案最终制定者为叶籁士、陆志韦和周有光,另两人均有兼职,专业研究者只有周有光一人,当时成果皆称集体,不及个人,致周有光的贡献被忽略。陈先生认为,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并无不妥。令人好奇的是,周有光1955年10月才正式进入文改委,此前是经济学者,为何文改委让一位“外行”来主持汉语拼音方案工作?周有光先生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凡此种种,值得一番梳理。因学籍卡对语言学产生兴趣周有光原名周耀,“五四”时盛行双字名,遂改为周耀平。周家在常州是世家,据周有光《百岁忆往》所记,其曾祖父周润之(润之是号,真名周有光亦不知)经营纺纱业,曾抵抗太平军,城破后投水身亡。祖父周逢吉(逢吉也是号)被封为“世袭云骑尉”(相当于正五品)。周有光的父亲周葆贻以教书为生,娶了姨太太后,周有光长年与生母徐雯生活,与父亲接触不多。周有光是长子,在家中排行第六(后庶母又生一子,即周凤樵)。1923年,周有光考入圣约翰大学,在当时“比考状元还难”。两件事给周有光留下深刻印象:一是报名需照片,可家乡照相师傅不知怎么打领带、领结,结果给周有光打上领带,又在上面结了一个领结。二是报到时,周有光领到学籍卡,上面有他姓名的罗马字母拼音,圣约翰总务部依此管理,效率奇高、“好得不得了”。故从大学一年级起,周有光对语言产生兴趣。1925年“五卅惨案”时,校方不许学生出校游行,引发“离校事件”,整个中文部均离开,周有光也在其中。南洋公学为支持爱国举动,给离校老师、同学办了光华大学,两年后,周有光毕业,后在各校任教,并入银行工作。在此期间,周有光参与了拉丁化运动。拉丁化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十月革命后,苏联掀起了一个被列宁称为“东方伟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运动,在此影响下,瞿秋白、吴玉章、萧三等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字拉丁化。昙花一现的拉丁化运动1929年10月,瞿秋白在苏联学者的帮助下,写成《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1931年5月,进一步扩展成“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并在9月的海参崴“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该方案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被称为“北拉”,当时上海另有以上海方言为基础的拉丁化方案,二者各行其是。为此周有光写了一些文章。此前各国拼音方案均以方言为基础,周有光认为中国方言太多,应先统一语音,否则拉丁化后,可能使各地人互相看不懂对方文字。周自认是语言学外行,不敢用本名发表这些文章,便起了个假名“周有光”,他的观点深得语言学家陈望道赞同。1933年4月,周有光与张允和在上海结婚,周的父亲未参加婚礼,婚后二人赴日留学。据周有光晚年说,结婚时,他的妈妈曾偷偷给周算了一个命,算命先生说周只能活到35岁。周有光年轻时身体不好,容易生病,且有一段时间患肺结核,还有忧郁症。周有光从不刻意养生,但陈效师先生透露,周每日必服维生素E,并对陈说:别的维生素可以不吃,维生素E每天都得吃。1935年12月,蔡元培、柳亚子、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联名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称:“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民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后因抗战,拉丁化运动转向低迷。陈望道帮他扬名语言圈抗战期间,周有光逃到四川,1941年进入新华银行工作,抗战后他被新华银行派到美国。据周有光回忆,在美期间,“工作的待遇很好,业余读书,的确非常用功,不肯浪费一点时间……纽约市中心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服务好极了,我每天一下班就到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人员看我每天都去……便说: 你是研究人员,我们给你优待,给你一个研究室。 ……借书时随便借多少都没有关系,借了放在房间里。那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美国人的工作效率给周有光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日本曾派个调查团到美国,完成了一个很厚的报告,结论是:1个美国人抵得过15个日本人。1949年后,周有光回到大陆,除了爱国情怀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收入上,我在美国和中国相差不是很多。”周有光一边在复旦大学教书,一边在新华银行当秘书长,此外还担任人民银行上海区行第二业务处处长,“拿三份工资,工作很顺利”。在复旦大学任教时,恰好陈望道任校长,他对周有光说:在文化中,教育是大事;在教育中,文改(指文字改革)是大事;在文改中,拼音是大事。劝周把写过的有关文字拉丁化方面的文章收集整理,出一本书。1952年5月,周有光的《中国拼音文字研究》一书正式出版,一年之间竟翻了4版。1954年,周又出版了科普类的书籍《字母的故事》。汉语拼音方案原是为替代汉字1955年,周总理点名要周有光去北京从事汉语拼音工作,任文改会下属的拼音方案委员会组长,文改会另有一小组,但不对外挂牌,专门负责简化字。重用周有光,因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等学者分属各单位,“实际上开会来一来,平时他们各有各的工作”。此外,语言学者钻故纸堆的多,研究字母的少,不如周有光这样的“外行”好用。周有光曾说:王国维很有学问,可他的学问有多少是能应用的?拼音方案委员会的工作原本目标是取代汉语,据胡乔木说是,文字改革。毛主席作了不少指示,下了很大的决心,以致在一次会议上讲要实行拼音化、拉丁化……这件事的起因是毛主席同斯大林谈话,斯大林提出汉字太难认,是否可以搞一个民族化的拼音方案,不一定按照别国的字母来设计。斯大林曾对郭沫若说:“我们苏联的儿童,只要学习三个礼拜,学会了俄文字母和拼音法,就能够看书,你们的情形怎样?”郭沫若回答道:“我们不行。往往学了三年还不能够看书呢。汉字学起来的确是有困难的。”早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曾推广过拉丁化“新文字”,吴玉章为主要领导者,日,边区政府颁发《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宣布新文字与汉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1944年暂停。为减少文盲,当时军队有一个叫祁建华的教员,可以帮助战士在很短时间内学习三千个汉字,郭沫若称他是第二个孔夫子,可在社会上推广却失败了,因为战士都很年轻,此外没有工作压力,可以集中学汉字。性格优势致平稳过关在拼音委员会中,负责起草方案的是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人。叶籁士是语言学家,曾任人民出版社第一副社长兼第一副总编,1954年调至中央宣传部,后在文改委任秘书长,行政工作繁忙。陆志韦是我国心理学的奠基人,还是诗人、语言学家,40岁时便代理燕京大学校长,1952年遭错误批判,陆平时教学工作繁忙,此外还在语言所从事研究工作。周有光曾说: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是三个人,只是我干的多一点罢了。对于汉语拼音方案,当时最受批评的是j、q、x,因与外文发音不尽相同,有人对周有光说:我姓邱,我以后岂不成了阿Q先生了?周有光开玩笑说:你不要怕,英文里面的皇后(Queen)也是以Q开头的。因毛泽东反对,传统汉字并未废除,汉语拼音方案只起辅助作用。为减少记忆量、便于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将相近的音合并在一个字母中,比如zi、ci、si,zhi、chi、shi和ji、qi、xi中,韵母发音其实不同,却都标为i,给学中文的外国学生带来一定困难。在“文革”中,周有光遭遇冲击较少,陈效师先生说:“(当时)文改会八大研究员都受到冲击批判,倪海曙脾气最不好,受到的打击也大,周先生一贯温文尔雅,从不大声说话,未见他发过脾气。”周有光曾说:“可能因为父亲不管我,所以我的性格从小就安静、孤独、自立、自主。我受母亲影响很大,她性格温和,但很有主见。”两次与季羡林先生发生争论周有光85岁退休后,“离开专业的井底”,广泛阅读,平均每月发表一篇杂文。1995年,季羡林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认为“21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周有光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轮流坐庄”是把东西方文化看作势不两立,有违历史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有先后,殊途而同归”的观点。2009年,季羡林先生提出:“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周有光反驳说:该不该简化,要问全国的小学教师,简化汉字有弊有利,但利多于弊,周有光曾问联合国语言学会的工作人员,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中,哪种用得最多,结果80%用英文,15%用法文,4%用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加起来才1%,这和英文怎么竞争呢?周有光认为汉字简化还不够,只有更简化,才能更好地被世界接受,但目前要先稳定下来。周有光曾说:“人家把他(指季羡林)放在语言文字界里,他不懂语言文字学,写的书都莫名其妙,讲了许多错误的话,连我的学生都写文章批评他。”&但周有光也表示:季羡林这个人还是很好的,他的《牛棚杂忆》也写得好,我们只是学术观点有不同。
(原标题:周有光为何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224被浏览55,287分享邀请回答42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5%A7%8B%E8%BF%A6%E5%8D%97%E5%AD%97%E6%AF%8D因为一个是在原创基础上的不断修正抽象和演化,一个是借鉴原创文字的二次创作,所以二者各有优势。拼音文字,表音、容易拼写、易读易记。中文,象形会意,表音能力弱于拼音文字,实际使用中可以和语音分离,比如当初孙中山到日本在不懂日语的情况下可以和白浪滔天直接用汉字笔谈;比如我们几千年来口音不断在变化,可是看书籍似乎一点影响都没有,换句话说,今人古人直接开口说话或许都听不懂,不过两个受过教育的今人古人笔谈,则基本无障碍——这个就是中文易于传承的特性;而且,因为我们传承久远,所以呢我们拥有太多成语、短语宝库,这样我们的中文就可以变得更加的简洁。在电脑时代,我觉得汉字的春天又来了。。。。1432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为什么中国的汉语拼音会和英国的音标会有那么大的相似之处???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中国人日常用的汉语拼音屡因拼写规则奇特惹出尴尬。汉语拼音的发展是如何和使用者息息相关的?谁是汉语拼音的发明者?为什么北京有 Peking/Beijing 两个英文拼写而上海只有 Shanghai 一个?
  文|郑子宁 大象公会  中国人日常用的汉语拼音屡因拼写规则奇特惹出尴尬。汉语拼音的发展是如何和使用者息息相关的?谁是汉语拼音的发明者?为什么北京有 Peking/Beijing 两个英文拼写而上海只有 Shanghai 一个?  汉语拼音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学习语文要用,办理证件要用,出国生活也要用。  但是,它却给很多人带来烦恼&&老外似乎并不习惯汉语拼音的读法,如 Xing(刑)先生老外就鲜少能读对。Quan(全)小姐可能被弄成关小姐。北京的&复兴门&最倒霉,Fuxing 的拼写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就连著名大学似乎也对汉语拼音有抵触情绪。北京大学不叫 Beijing University 而要叫 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则是 Tsinghua University,厦门大学最厉害,直接用了个让人不明所以的 Amoy University。  ▍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  汉语拼音为什么长成这样?而这些大学的拼音又都是如何来的呢?  谁在用拼音  要想解释拼音为什么这样,首先得要知道拼音是做什么用的。  各国文字有着不同的书写系统。一旦要和使用不同文字的人群接触,那么出于进行商贸、文化交流乃至学习对方语言的考虑,把本国文字以另一种文字的形态转写就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多数主要拼音文字来说,字母之间都有相对明确的对应转化关系,设计一套转写方案相对容易。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和希腊人交流频繁,就产生了一套标准化的以拉丁字母书写希腊语词汇的方法,两种文字的转化几乎完全自动化,如希腊字母 &G、&D、&E、&T、Ξ、&P 在拉丁文中就分别转为 G、D、E、TH、X、PS。  ▍简化后的中世纪字体的演化,来源:维基百科  但是汉字并不是纯粹的表音文字,在文字上和一种拼音字母建立对应关系并不现实。  直到近代之前,中国人自己鲜少有使用拼音的需求&&历史上用拼音文字表示汉语并不常见。一般只出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游离于主流汉文化外时,如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当地汉人一度有用藏文字母拼写汉语的,部分西北地区的回族人在内部通信时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汉语,即所谓&小儿经&。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拼音的音节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