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故事和资料有哪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古往今来,我们这片古老的华夏土地,曾经涌现过多少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令人折服,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感受人生的五味杂陈!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抗金兵》《霸王别姬》《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盖世英雄奈若何,霸王伟业瞬间过。
十方埋伏濒亡近,四面楚歌悲泪沱。
骓马哀嘶心恋战,虞妃刎别血婆娑。
狂澜难挽英魂弃,悲也壮哉一曲歌。

名人故事(第一讲)——梅兰芳 来自赵雪雯小语名师工作室 00:00 06:57

     梅兰芳出生在京剧世家,八岁就开始学戏,成名很早。他在演艺上追求精益求精,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梅派”。

     虽然生长在京剧世家,但梅兰芳的自身条件不是太好,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眼睛近视,导致眼皮下垂,眼神黯淡。演员要靠眼睛来传神,这样一双眼睛怎么能打动观众呢?戏班的老师们都说祖师爷没给他这碗饭吃,认为他不是唱戏的材料。小小年纪的梅兰芳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加倍努力要克服这个缺点。

     当时,北京人都喜欢养鸽子,梅兰芳也养了一些鸽子。一次,在逗鸽子玩时,他发现望着天空飞翔的鸽子可以锻炼眼力。当鸽子飞高时,他还要迅速地用眼力判断鸽子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找到了锻炼眼力的好方法,从此他每天早晨都要亲自放飞鸽子,根据鸽子的飞行能力一队队地放,然后眼睛一直紧紧盯着飞翔的鸽子远去,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日子一长,他的眼睛果然变得炯炯有神,仿佛会说话一般。
     把眼睛练好以后,梅兰芳对学习京剧表演艺术更是信心百倍了。他每天都要对着大镜子练水袖、练身段、练台步,力求做到最好。

    《霸王别姬》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但这个剧目是经过梅兰芳一改再改之后才成为经典曲目的。此戏原来叫《楚汉争》,说的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故事。梅兰芳无意中听到有人说,楚汉争,倒霉的是老百姓,可怜的是虞姬,死的冤枉!他听了大受启发,马上改编成《霸王别姬》,影射当时军阀混战、百姓受苦的现实。
     改编后,虞姬成为了主角,整部戏分成两场。在看预演时,梅兰芳听见角落里有人在评论,连忙过去请教。那个人只提了一个意见,说连看两场太累。梅兰芳连连点头,决定把两场压缩为一场。
     再改编后的《霸王别姬》在上演时,喝彩声此起彼伏。梅兰芳在演出时却发现有个坐在第一排的老人连连摇头,于是一下场就亲自上前请教。那位老人家精通剑术,他告诉梅兰芳:“你表演虞姬舞剑,不能刚劲十足,而应该以柔为主,表现出虞姬的柔情。”梅兰芳连声道谢,回去重新编排,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霸王别姬》。

     成名后的梅兰芳依然很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常常忘我练戏,在念、唱、做、打各方面的功力都很深厚。有一次,他和剧团的同事一起排练《抗金兵》,他扮演的是女英雄梁红玉,重头戏是擂鼓助战。为了传神地表现巾帼英雄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他反复琢磨,不断推敲女英雄出战时的击鼓动作,希望所做的动作既能显出男性的雄壮,又能显示出女性的柔美。
     即使在中午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仍然在练习。为了不影响别人,他把自己的大腿当作战鼓,两只手在腿上不停地拍打。他发现这是个训练的好方法,所以每天中午都这样练习。日子一长,大腿竟被打得红肿起来。那时候,梅兰芳已经六十多岁了。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京剧里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梅兰芳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还把中国京剧推向世界舞台,形成了当今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梅兰芳体系。

     亲爱的同学们,《名人故事》中的梅兰芳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请你用几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吧!请在下方留言,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张老师在这里等着你们!
 如果你们喜欢这个故事,请动动手指点个赞,也请帮忙转发给更多喜欢听故事的小朋友或家长。记得把名字留下来,赵雪雯小语名师工作室每期都会为坚持听故事并留言的小朋友和家庭颁奖,评出“金耳朵奖”和“悦读e家称号”,快来点赞参与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联系邮箱:

  梅兰芳 (公元1894—1961 年),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 “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 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 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 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 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 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 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 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 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 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 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 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 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 “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 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 《二 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灭亡,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路子放宽才好。”

  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 《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 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 《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梅兰芳就在北京唱红了。后来,他到上海演出,也一炮打响。他那甜润大方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和细致的表演,受到观众的 赞扬。本来,京剧的旦角戏不如老生戏 “吃香”。旦角演员一般唱不了“大 轴”戏,就是每场最后的一出。可自从梅兰芳出现之后,旦角戏能唱大轴了。许多人到戏园子看戏,就是为着他来的。梅兰芳的声望超过了前辈人,连当 时的 “京剧大王”谭鑫培也说:“如今胡子(老生带胡子)唱不过旦角啦!”

  创造“梅派”梅兰芳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把传统剧目演得十分出色,得到了观众 的承认。但是他并不满足。

  “我们要创新,演新戏。”他说,“我看了新兴的话剧,话剧的剧目很 多是反映现实的。我想京剧也可以这样做。”

  “对。咱们也编些时装戏演。”大家都赞同。

  时装戏,就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戏。因为演员要穿现实生活中的服装上场,京剧传统的表演方法用不上了,需要用新的方法演。而且在化装、道具上,男演女的困难更大了。梅兰芳知难而进,很快排练出 《孽海波澜》、《邓霞 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戏,上演了。

  “京戏也演时装戏啦!”观众们互相传说着,“演得还真不错。”

  梅兰芳为京剧演现代戏开出了一条路。他又集中精力编演古装戏。传统 京剧在旦角化妆上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大都是男扮女,在发式、服装、扮相 上缺乏女性特点,而且缺少舞蹈,舞台效果差。梅兰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排练了大批新戏。在这些新戏中,他扮演的古代妇女,头饰变了,服装变了,扮相也十分美观。不仅如此,梅兰芳还为许多角色设计了舞蹈。如 《天女散花》中的长绸 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里的羽舞,《太真外传》里的盘舞,《嫦娥奔月》里的花镰舞,《廉锦枫》里的刺蚌舞,等等。从此,载歌载舞,声情并茂,绚丽多彩,成了梅兰芳演戏的突出特点。

  梅兰芳还努力学习古典文学。他读过曹植的 《洛神赋》以后想:“这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很有神话色彩。如果编一出有诗意的歌 舞剧演出就好了。” 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京剧 《洛神》编出来了。舞台上,梅兰芳扮 演的洛神,驾着云雾,身披长纱,宛如天神下凡。在川上相会一场,三层高 台上,洛神和众仙女边唱边舞,把观众引入了神话世界,非常精彩。

  梅兰芳的新戏,使京剧舞台焕然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 欢迎。他的名声更大了,因为表演自成一派,被称为 “梅派”。1927 年,北京 《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获前 四名。从此,“四大名旦”被人们公认。

  把京剧介绍给世界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被称为 “国剧”。现在,京剧已被世界各 国人民所知晓。而最先把京剧引向世界的就是梅兰芳。

  1919 年和 1924 年,梅兰芳两次率剧团到日本演出。日本人过去对中国 戏曲不大了解,看了梅兰芳的戏,他们说:“京剧不用布景,但演来有声有色,令人钦佩。梅兰芳的表演也是无与 伦比的。”

  梅兰芳又决定把京剧向西方介绍,自费去美国演出。剧团为准备工作花 了很多钱。1929 年底,剧团就要出发了。不料动身的前两天,从美国打来电 报,说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演出恐怕观众少,可以推迟。有的 朋友对梅兰芳说:“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如果到美国不上座,你就破产了。”

  梅兰芳沉思了一会儿说:“欢送会已经开过,船票已买好,如果又不去,我的声誉必会一落千丈,我也会情绪低落的。”

  “那,你的意思是……”

  “走,按原计划上船。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险!”

  梅兰芳说完,把电报撕碎扔进壁炉内。他如期在 1930 年 1 月到达美国。第一天演出完了,他对在美国讲学的南开中学校长张彭春说:“今天的戏,美国人看懂了吗?”

  “看不懂。情节太细了。”

  梅兰芳激动地说:“张先生,请你帮我挑选剧目,一定要让美国人看得懂。如果我的演出 失败了,中国的文艺也没有光彩呀!”

  在张彭春等人帮助下,梅兰芳果断地改换了剧目,又加强了舞台的布置,突出了东方艺术美。结果,他的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人评论说:“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原来不理解的,懂了。中国戏是艺术的真实,比 生活的真更深刻。”

  梅兰芳先后到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演出,还会见了 电影大师卓别林。东西方的两位艺术大师一见面就热情地交谈起来。卓别林说:“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见了你,我简直认不出来。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电影上判若两人呢!” 梅兰芳说。

  1935 年,梅兰芳又率团访问了苏联,同样获得成功,有时竟谢幕达十八 次之多。他还与着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会了面,交流了 各自的艺术。 梅兰芳的出国演出,使京剧艺术从此走向了世界。他自己也成为一位有 巨大影响的文化使者。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都把见到梅兰芳,看他的 戏当成重要的内容。中国戏园里也出现了外国观众。

  梅兰芳--梅兰芳是我国京剧演员。京剧又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梅兰芳从小学戏,靠勤学苦练和勇于实践,很早就成了名,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不但艺术精湛,而且有爱国思想,立志要把京剧介绍给外国,在世界上宣传中国传统艺术。   1919年以后,梅兰芳先后到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访问并演出。他以精采的表演和东方人的气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受到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戏曲的表演,非常新奇。电影大师卓别林,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和梅兰芳会面,结成好友,对中国戏曲给予很高评价。国外有些人还把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戏剧两个流派称为世界戏剧三大体系。梅兰芳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梅兰芳受到了日本人的监视。日本人要求这位世界驰名的中国演员出来演出,好美化他们的侵略行为。梅兰芳拒绝了。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留起了胡须。因为他是旦角演员,留胡子,意味着将不再登台表演。为了祖国的荣誉,他宁愿割舍了艺术生命。这一爱国行为,受到了普遍赞扬,为中国人争了气.

  尚小云,荀慧生——1912年尚小云结识了荀慧生,生平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与一般的科班只授皮黄不同,三乐班既教皮黄,也授梆子。这一年,学梆子的荀慧生随他的师傅庞启发进入三乐班。两人之所以很快成为好朋友,很大程度上缘于两人是同乡,都是河北人,又同岁,他们同年同月生,生日仅仅相差两天。荀慧生出生于1900年1月5日,比尚小云只长两天。这样的巧合,使他俩感觉颇有缘分。

  在三乐班里,习皮黄的尚小云与习梆子的荀慧生,彼此影响都很大。尚小云从荀慧生那里学梆子,荀慧生从尚小云那里学皮黄,最终,两个人在一出戏里,都能做到皮黄、梆子“两下锅”。虽然是同行,却能通力合作,彼此关照,有很深的感情。甚至在关键的时候,还能雪中送炭。这份感情是长期在一起练功一起生活中积累起来的。那时,一个有了成绩,另一个跟着高兴;一人挨了打,另一个跟着掉眼泪;一人有了难,另一个帮着想办法、出点子。

  1915年荀慧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按照他“写”给师傅庞启发的契约,他应当在这年满师,可以离开师傅回到父母身边,也就是说,他就要自由了。每当想到再不会挨打受骂了,他的心都要飞起来了。每当他和尚小云说到这事,他的眼睛就会放光。尚小云羡慕荀慧生,更为他高兴。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荀慧生根本走不了。他的师傅庞启发只给了他一句话:“你要敢走,我就把你的腿砸折了,让你这辈子也别想再唱戏。”

  荀慧生懵了,他不明白,契约上定的学艺期限是七年,外加帮师一年,从他于1907年“写”给师傅到现在,期限的确已经满了,师傅为什么不让他走,而且这样的理直气壮?实际上在这之前,庞启发也认为荀慧生满师了,要走了。为此,他有一阵子心情很郁闷,并不是他舍不得慧生这个孩子,而是舍不得银子。荀慧生在庞启发的眼里,就是赚钱工具,是摇钱树,甚至就是银子。放走慧生,实际上就是眼睁睁地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指间流走,他不甘心。但是,他又是知道梨园规矩的,期限已满,又不能不让慧生走。

  庞启发将那份契约找出来,看了又看,指望着能看出点什么破绽,却真的让他找到了漏洞。他发现:这份契约根本没有注明订约日期。换句话说,慧生是从哪一年开始学艺的,说不清楚。也就是说,契约到期没有?慧生满师没有?可以任由庞启发说。望着那份既没有写他何时开始学艺,也没有写他何时满师的契约,又有师傅“砸折腿”的威胁,生性柔弱的荀慧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荀慧生能依靠的只有尚小云了。在好朋友的面前,他哭得很伤心,也很无奈。尚小云一听,气得脸红脖子粗,还直跳脚。从此,他无心练功,无心演戏,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替慧生找到办法。

  也许可以说,尚小云一辈子的侠肠义胆和豪气,就是从为荀慧生两肋插刀、为他想办法开始显现的。办法终于想出来了,所谓的“办法”,就是一个字:逃。与荀慧生柔弱温和的性格相反,尚小云天生的脾气急噪性格刚烈,因而有着很强烈的反抗斗争性,既然契约白纸黑字无法辩驳,就他的个性而言,只能是自我救赎,一逃了之。荀慧生这件事最终得以解决,与尚小云筹划的逃跑计划,是大有关系的。事实上,庞启发在发现荀慧生跑了之后,起初气急败坏,逼问三乐班的孩子,包括尚小云。

  这个时候,庞启发有些慌了,人都没有了,手里握着那份契约又有什么用?他的口气也软了,放出风去,说只要荀慧生回来,双方可以协商。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也引起班主李际良以及“白社”成员的关注。他们出面作为中间人,为庞、荀师徒进行了调解。最终达成协议:庞启发将“契约”还给荀慧生,算是出师了,但是,荀慧生再为庞启发效力两年,即在两年内的唱戏收入,一半归庞启发。虽然附带了条件,但荀慧生终究是出师了。与其说荀慧生终于赢了,不如说是尚小云胜利了,这缘于他的侠义、勇敢和机智。

  叶盛兰,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人,1914年生于北京,1978年病逝。叶盛兰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祖父叶中定曾经是四喜班的花脸台柱。父亲叶春善是的旧式京剧学校“富连成”科班的创始人之一,终身担任富连成的社长。叶盛兰是他的第4个儿子。

  叶盛兰9岁时遵奉父亲的意思进入富连成科班,初学旦角。虽然基本功和表演技巧都不错,但由于他缺少柔媚的气质,在萧长华等明师的建议下,他父亲及时的让他改学小生。后来,他以小生挑班以后,还以反串的性质演出过《木兰从军》、《南界关》等旦角戏。

  叶盛兰的小生戏,在科班时,得到过张彩林、萧连芳、曹心泉、萧长华等优秀教师的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点很高。而且,叶盛兰的性格坚毅,练功学戏特别刻苦。

  叶盛兰的武小生戏特别得到他的姐夫茹富兰的悉心传授。茹富兰也是出身富连成的小生和武生艺术家。他的表演以规范严谨而著称,叶盛兰向他学的《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等戏,奠定了他以后成为文武全才艺术家的重要基础。1930年,叶盛兰在科班毕业,行话叫“满科”。他一面留在富连成科班的学生剧团里演出,这在当时叫“效力”;一面拜当时的小生泰斗程继先为师,以求深造。《群英会》、《临江会》、《借赵云》、《奇双会》、《打侄上坟》、《贪欢报》、《蔡家庄》、《玉堂春》等戏都得到老师的真传。特别是《群英会》的周瑜,这出戏叶盛兰在科班时就跟班内的总教习、名丑萧长华老师学过。萧先生虽然是丑角,但是却是一位生旦净丑行行精通的奇才,他把当年观摩“同光十三绝”之一徐小香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叶盛兰。而叶盛兰拜程继仙为师后,又学到了程派《群英会》许多独特的表演。其中“舞剑”、“抚琴”的表演就是程继先与武净名家钱金福共同研究创造的。它不仅显示了繁难的技巧,而且形神兼备,从琴声剑影中渲染了周瑜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气势。

  1931年秋天,叶盛兰开始正式搭班。首先是应马连良的邀请,搭入“扶风社”。除了与马连良合作演出《群英会》、《八大锤》等戏以外,还在《四进士》、《春秋笔》、《串龙珠》、《火牛阵》等戏中担任配角。同时,他还与小翠花、华慧麟、言慧珠、吴素秋、李玉茹、张君秋等旦角合作,其中与章遏云的合作达十年之久。演出了大量小生、旦角的“对儿戏”。

  1945年,叶盛兰成立育化社,开创了京剧以小生挑大梁的先例。先后排演了全部《周瑜》、全部《罗成》、全部《十三太保》、《水淹下邳》、全部《吕奉先》等剧目。1951年叶盛兰参加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是第一个带领私人班社加入国家剧团的。1955年担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

  他与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合作创作了《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周仁献嫂》、《九江口》,与其它名家也合作排演了《西厢记》、《赤壁之战》等剧目。正在他艺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候,却受到某些权要人物的迫害。1958年,在“反右运动”后期被戴上右派帽子。后来迫于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在观众中的声誉,1959年初有关方面只得准其恢复演出。但是,艺术创作却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12月,叶盛兰去世后,他的所谓“右派”问题才得到彻底改正。

  叶盛兰的传人除了他的次子叶少兰以外,还有李元瑞、茹绍荃、张春孝、夏永泉、萧润德、朱福侠等。再传弟子也遍布全国,当代京剧小生十有八、九都宗法叶派。叶派对京剧小生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突出贡献。

  叶派的表演善于运用高难、繁重的程式技巧,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观众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他在《打黄盖》这折戏里,运用各种翎子功及身段表演表达周瑜对诸葛亮的忌恨心理,就是十分生动的一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兰芳的故事和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